钟茂森:朱子治家格言(第二集)

居士人物 2025-10-02 13:12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朱子治家格言》,请看第八句: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这个意思就是教导我们不要去营造华丽的房子,不要去图谋购买良好的田园。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华屋』、『良田』这些都是身外之物,身外之物,你「命中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营』和『谋』是讲你自己起心动念要去营造、要去经营、买卖,这些都不需要。我们的生活尽量简单,这样会很自在。有华屋、有良田,现在我们讲的豪宅,很大的田园,我们生活在里面其实很累。我们见到不少的大富翁,世界各地他们可能都会有别墅,一年可能只去一次,度假住几天。请了几个佣人在他的别墅那里打理,他自己一年到头都要赚钱,如果不是这样,怎么能养得起这些别墅和佣人?所以他赚钱赚得很辛苦,一年只有几天时间去那里享受一下,反而没有那些佣人自在,那些佣人在他的别墅里面,天天乐得清静悠闲,享受他的别墅。所以我们想想,真是感叹古人所讲的,你是为谁辛苦为谁忙?把你的华屋、良田留给自己的儿女吗?要知道,儿女有福他才能够享用得到,如果他没福你给他,他不是替你败家败掉,就是他自己没福享受,我们说财压身压到人会死的。所以很多富贵人家短命,原因是什么?他没那么大的福,要享受那么大福就会被福压死。所以最重要是多修福,你修福才能够使你的福报长久,才能够福荫子孙。

我们看到在去年二00八年胡润套现富豪榜上面,排行第一的叫黄光裕,国美的前老总,他以一百三十亿元的套现排第一位,首富!他也是一个房地产家,很懂得经营谋算。结果去年年底的时候,十一月份,他因为经济犯罪被逮捕,关入监狱里面。今年的四月二十九日,他在监狱当中企图自杀,未遂。我们看到很感叹,中国的首富竟然落到要自杀的下场,正是应了明朝「憨山大师劝世文」所讲的,「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老病生死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当」。我们又看到菲律宾前总统马科斯,他执政的时候聚敛钱财,家财过亿万,真是叫做位高权重。他的夫人当年皮鞋就有几千双,富贵到极处了。结果,后来人民起来推翻他的统治,他到晚年流浪异国他乡,晚景凄凉,真是叫四面楚歌。后来打官司连律师费都付不起,就这样卧病死在他乡。所以憨山大师讲,「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赤手一双」,早知如此,何必当初!总是对身外之物看不破、放不下,去经营、去谋略,夺取回来的财富,得到这些华屋、良田,你又能够享受多久?最终都是叫做枉费心机。为什么不用你的福报去布施、去分享给大众?积未来的福报,福荫子孙,这样才能使得我们家业长久。

司马温公,这是宋朝的宰相司马光,司马温公,他的家训里面讲,「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这是真知灼见。你把金银财宝留给子孙,子孙能不能够守得住?未必,看看子孙有没有福。如果子孙有福,你不用给他金银财宝,他都会有福报享受;假如他没福,你给他也没用,所以何必去操这个心?真是叫做「儿孙自有儿孙福」。我们写书给他,留下一些书给他读,问题是他能不能够读到?家庭有家学,儿孙能不能够继承?我怎样才能使儿孙能继承我的家学、继承我的家业?必定要自己积阴德,用阴德来护佑子孙,这才是为子孙长久之计,这是真正智慧人讲的话。

华屋、良田,我们是不是一定要去求才得来?不需要,要求是求自己的内心,内心有道德,高尚的道德等于是道德的华屋、良田。所以君子所求,是求树立自己道德,高尚的人品,自己有高尚的人品,自自然然就能够有这些华屋、良田的受用。《大学》里面讲「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这是懂得把握住根本,把握根本我们才懂得修因,修因必定有果。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种善因就得善果,我们的华屋、良田是我们修善因得的善果。所以华屋、良田这些财富怎样来的?布施得来的,布施就是帮助别人,你的德就体现出帮助别人。你有道德,自然就会有人跟随你,跟着你学习,有人跟随你了,自然就会有良田、有华屋,这叫做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财富就来了。财富用来做什么?还是要用来帮助社会,帮助一切苦难众生,有财这才有用,不是用于自己的享受。

儒家讲「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是《礼记.礼运篇》里面讲的,意思是说我们对自己父母孝顺,这叫亲亲,还要怎么样?对一切的父母都要孝养,这才是不独亲其亲。不唯独是对自己父母孝养,还要对一切的父母孝养,《弟子规》里面讲,「事诸父,如事父」。不唯独是爱自己的儿女,爱一切大众的儿女。这个叫仁德,佛法里面讲慈悲,在《华严经》里面讲「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如果还有自私自利的念头,图自己的享受,营谋华屋良田,这句绝对做不到。做不到反而是障碍你自己自性性德的流露,要知道自性当中本来具足无量福德,华屋良田不离自性。你如果离了自性去求它、去营谋,这叫做心外求法,是妄求。求得来吗?求得来的也是你命中本来有的,既然是本来有你不求也会来,怎么可以说是你求来的?不是你求来的,你求不来。

应该怎样求?向自性中求。六祖惠能大师讲,「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万法是一切的现象,当然包括华屋、良田这些福报。自性中本来具有,你向自性中求,你能够见到自性,你就一切具足。怎样才能够见性?见性要你放下,把那些障碍自性的东西放下。什么东西障碍自性?你的妄想分别执着,这个要放下。具体的说就是这里讲的,你的营谋之心、你的有求之心放下,你放下了就见到自性。它本来就有,根本不是从外面来的,只要把你有求的妄念放下之后,自性立刻现前。所以圣贤叫我们舍得,舍得舍得,你愈舍愈得,舍得愈多就得的愈多。舍的是什么?障碍自性的妄想分别执着,那些自私自利、那些营谋有求之心放下,放下之后你得到的是自性性德的流露,放下得愈多你得到的愈多。这个道理不是很多人懂!正如明朝袁了凡先生写的《了凡四训》当中讲的,「达者内舍六根,外舍六尘,一切所有,无不舍者。苟非能然,先从财上布施」,下面又讲「内以破吾之悭,外以济人之急。始而勉强,终则泰然,最可以荡涤私情,祛除执吝」,这是讲达者,就是圣贤人。圣贤人是什么?六根、六尘一切都可以舍。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六种器官,就是讲我们的身体,我们身体的感受;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就是说身心世界一切所有,没有舍不了的,统统都舍尽了,你得到的是整个宇宙。所以,圣人愈舍愈乐意舍。舍得舍得,这两个字很有意思,舍了之后你一定得,得到之后要怎样?还要舍。得了之后就不肯舍了,那就停在那里。不断的舍,你不断的得,得了之后继续舍,舍到尽了,你就得到尽了。一般人做不到,茍非能然做不到,怎么办?先从财上布施,用你的财富去做好事,去帮助苦难的大众,这是很好的下手处。内可以破我们的贪吝之心,舍不得这是妄念,放得下;外又可以帮人,救济人的急难。刚开始做是有点勉强,要说服自己,甚至要忍痛割爱,一定要经历这样的心路历程。慢慢做多了,就泰然了,就很自然了,随时都可以舍,愈舍愈轻松、愈舍愈自然,把自私自利的情执自然就舍去了。所以,你知道,你能够舍身外物,把你内心这些自私自利的烦恼同时都舍去,这个要自己去实践、去体验,你体验是从你的力行当中得到,这样你就愈做愈快乐。

我自己就做过这个实验,我以前在澳洲大学做教授,也有不错的薪水,有房子、有车。后来下决心跟随我们的恩师学习和弘扬圣贤教育,有感于现代这个社会急需伦理道德因果教育,急需圣贤之道开悟救度苦难众生,所以就把工作辞掉,我妈妈非常支持我。我记得当时我刚刚得到终身教授的聘书,我妈妈向我提出说,希望你更上一层楼,你要做君子、做圣人。我们要满母亲的愿,所以我向大学提出辞呈,把这些薪水、房子、汽车都舍了,重新来做一个学生,每天学习圣贤书,在录像棚里面跟大家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别人看到我们的生活很单调,很不理解,「为什么这么好的条件你都不要,去过这种差不多像苦行僧的生活?」我们几年前刚刚离开澳洲的时候,经过新加坡,在新加坡的大使馆,中国驻新加坡大使就曾经问过我这个话,「为什么你这样选择?」当时我也没时间回答很多,只讲了两句话,都是《论语》上面孔子讲过的,「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我们所营谋的不是我们饮食、穿衣,衣食住宅这些都不要谋,所忧虑的不是贫穷,应该谋什么?谋道。忧虑的是自己没道,德行学问不够。

我们舍了身外之物之后,是不是就一定没得吃、没得住?不是的,「命里有时终须有」,我们要相信这个因果,所谓一饮一食自有前定。好像我现在把房子舍去了,我是不是没房子住?不是。我们讲课经常要到处走,走到哪里,别人对我们是上宾的接待,住得都不错,而且不用住自己的房子,这样更自在。住几天就走,甚至也不需要打扫卫生,不像自己有间房子,自己去打理,还要水电、煤气、清洁这些费用,很多东西要搞,哪有我现在这么自在?原先我们有车还要自己驾车,现在我们没车了,去到哪里坐别人的车子,别人为我们开车也不用自己开,这个更自在。过去有钱,现在没钱了,没钱发现竟然现在用不上钱,还比有钱更自在。有钱还要想着怎样用,现在没钱不用想着自己怎么用,需要些什么它自然就会来,正如古人所讲,「置金银于无用之地」。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到,出家人为什么身上不带钱,这是什么?真正自在,游化四方。正如孔子所讲,「食不求饱,居不求安」,一生好学,用仁爱之心去传播圣贤教育,这个快乐怎么是华屋良田可以比得上?我们再看下面第九条: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

『三姑六婆』是泛指社会上不正派的女人,这些人都是邪淫和盗贼的媒介,他会引来淫盗,所以不要跟他们交往。当然「三姑六婆」不是单指女人,那些不正派的男人也包括在内。这是教导我们交友一定要慎重,交朋友不慎重很容易就被损友所害。当然外界的朋友都是自己的心所感应来的,你是什么样的人就感应什么样的朋友。所以古人看一个人的为人,怎样看?其中一条是看他交什么朋友,如果交的朋友都是正派人,这个人一定是正派;如果交的朋友都是不三不四的三姑六婆,那这个人再好也好不到哪里去。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应该检点自己的心,有没有时时都是处在正念中?心里面如果有邪念,自然会跟外面的邪缘凑合在一起,三姑六婆、淫盗都是自己有邪思、邪见、邪念招来的。

过去我曾经看过一个消息,讲的是美国新奥尔良这个城市,这个城市比较乱,不三不四的人很多。有一个白人男子,可能是出差到这个城市,晚上去酒吧喝酒,酒吧里面一定有不少不三不四的人,三姑六婆这种人很多。他在那里喝酒,结果就来了两位年轻美貌的女子,打扮得很妖艳,过来挑逗他,跟他一起喝酒。这个男子也是被美色所迷,接着就一起喝酒,喝到不省人事。原来酒里面放了药,蒙汗药。结果,等这个男子醒来之后,竟然发现自己在一个酒店的房间里面,在浴室里面,躺在浴缸上面,全身铺满冰。他虚弱无力,幸好旁边有个手机,他打电话去求救。救护车把他送到医院一检查,发现他两个肾脏已经被切除掉。原来在美国有这样的犯罪团伙,用色诱的手段来盗取人的肾脏,黑市里面一个肾可以卖十万美金,这个男子就成为了牺牲品。所以怎么可以不谨慎!稍微一个邪念起来,可能已经坠入罗剎鬼国里面,所以念头有一念不正的时候,立刻要猛醒,不能让它继续下去。除了邪念,还要避免和邪缘接触,如果这个男子不去酒吧,他就不会出现这种事情。我们再看下面第十句:

【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这是讲长得很美丽的婢女,打扮得很娇艳的妻妾,并非是家庭的福报,往往是什么?会带来家庭的灾难。为什么?道理很简单,美色容易令人产生邪思,别人见到自己家里的美色,也会生起非分之想。这是什么?促进这些邪淫的缘成熟。所以真正有德行、有见识的君子,他绝对不会去求美色,他求的是德行。三国时代诸葛亮孔明先生,他娶的妻子叫黄月英,长得很丑,诸葛亮是一表人才,德行、才华都是顶尖的。但是他娶的这位太太相貌真是叫丑陋,头发是黄的,皮肤是黑的,一般人绝对不会看得上眼。但是这位太太知识很广博,上通天文,下察地理,她的智慧、韬略跟诸葛亮不相上下,所以诸葛亮仰慕她的德才,去迎娶这位丑女做妻子。这是什么?智慧。虽然这位女子相貌不怎么样,但是能够相夫教子,诸葛亮的儿子都是忠厚之人。

在古书里面有记载,这是《太平广记》里面记的。说唐朝有一个军官,他的女儿长得很美丽,当然可能从小宠到大,自然是什么?有一种轻佻的习气,以为自己长得美就很轻佻。他的邻居是当时的一位节度使、一位将军,叫严武,见到邻居军官的女儿长得这么美,又这么轻佻,于是就千方百计去引诱她,两个人一拍即合,就私通了。后来军官知道很生气,两个人就一起私奔,结果军官告到朝廷,于是朝廷就下令追捕严武。当时严武因为畏惧朝廷的惩罚,竟然下毒手把这个女子杀了,想杀人灭口。后来严武逃到四川省,忽然就得了病,在病中就见到他杀害的这个女子的冤魂前来索命。这个女冤鬼跟他讲,我和你一起私奔,虽然失德但是并没辜负你,你竟然要杀害我,你真是残忍,我已经告到上帝那里了,上帝准许我明天来报仇。结果第二天早上严武果然暴死,死的时候只有四十岁。

我们看到严武这个人固然是好色、惨忍之徒,他有应有的报应。而这个女子以为自己长得很美,就行为不端,也都招来自己的报应。所以美色是不是闺房之福?真是未必。如果这个军官的女儿没有长得这么美,可能不至于引来杀身之祸。所以古人不以色做为美的标准,而是以德做为美的标准。你有真正的德行,你的相貌自然就端庄,这种端庄不是妖艳,端庄是使到人生恭敬,不会生起非分之想。所以真正的福根源在于德,有德,他的相貌、行为自然就庄严,这是真正的美。下面第十一句:

【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奴仆』是包括家中的家僮、佣人,在家里服务的人员,不能够用英俊、美丽的。『妻妾』也不可以用艳丽的妆饰,这些都会引起自己骄奢淫逸之心。家庭如果是骄奢淫逸这种风气滋长了,必定将来会败家,所以我们要防微杜渐,从小节的地方来把持好家风。我们看到今年有家报纸,网络上也有这个新闻,在海南省海口市有一个公务员,因为他请了一个年轻貌美的保姆在他家里服务,后来就跟这个保姆私通。他太太发现后非常生气,丧失了理智,竟然拿着刀想要刺死这个年轻保姆,后来被救回来,没出人命,但是已经构成刑事犯罪。这个家庭本来很幸福,夫妻双方都有很稳定的工作,小康之家,但是由于家庭出现这样的事情,导致破家,一个幸福的家庭就毁坏了,真是叫做家破人亡。这个妻子一定会坐牢,这个公务员一定会受组织的处分。所以奴仆、妻妾不能够用『俊美』、用『艳妆』,这是古人智慧的教导。下面第十二句: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讲的是祭祀祖宗,祖宗虽然跟我们隔的年代很远,但是我们要记得,我们是从祖宗那里代代生育传到我们这一代,如果没有祖宗怎么可能有我们这一代?祖宗是我们的根本,是我们的源头,古人讲「报本反始」,不忘本。所以祭祀祖宗一定要诚心,用我们诚敬的心来祭祖,不但使祖先在天之灵得到安慰,更能够使我们自己建立孝德,知恩报恩、不忘本,这是厚德,人有厚德他才能有高的成就。世间大成就者都是孝顺的子女,为国家能够忠诚的人,忠臣必出孝子之门,这是讲祭祖。《论语》里面曾子讲过一句话,「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慎终是对于父母临终的事情要谨慎,好好的送终,做好临终关怀,追远就是祭祀祖先。你想想,年代很久远的祖先我们都不忘记,我们都能够怀念他们,都感念他们的恩德,都要报恩,那现前的父母怎么可能不孝顺?所以民德归厚,人民百姓因为祭祖就能够使道德变得厚道。

我爷爷今年九十一岁,我把他接到云南和我一起住,护持他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现在他的身体都算不错,每天都念佛,晚年能够享孙子的福。我们思惟一下,他的福从哪里来?我记起他年轻的时候每年都祭祖,我在很小的时候印象很深,每逢清明、冬至这些祭祖的日子,他必定是扛着锄头,带着我爸爸、我叔叔,我们的长辈,还有我们这些平辈的小孩子,上到后山,我家乡在广州罗岗,去后山祭祖,去扫墓,打理祖先的坟墓。年年如此,几十年如一日没有间断过,所以祭祖的福很大!这是什么?孝道的落实。所以祭祀祖先是最好的孝道教育,我们不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迷信活动,它是孝道,叫我们不忘本。《论语》当中讲「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为仁,我们说做个仁人,有仁爱心的人,从哪里做起?孝悌,从这里入手,孝悌就是为仁的根本。下面第十三句:

【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我们的子孙虽然可能很愚笨,但是圣贤书不可以不读。做为中国人,必定要读儒释道三家圣贤书。读书才可以明理,才可以开智慧,才可以增长学问才识。读的书,圣贤书很多,从哪里读起?我们恩师为我们列出这些经书的科目,由浅入深慢慢去读。在儒家我们读什么书?第一个是《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孝经》,这三部是从小就要必读的。《弟子规》讲的是修身,教你如何做人;《朱子治家格言》是教你齐家,修身然后才能够齐家;《孝经》是教你治国平天下。你看《孝经》里面讲,「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构建和谐社会,这是《孝经》教导你的,都是以你修身为本。所以这三个做为儒家修德立业的根本,《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孝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全讲了,而且重在落实,这是行门。儒家解门?要解行并进,解门就是「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四书」也是必读。还要加一部《了凡四训》,这是因果教育,非常重要。

道家注重因果,我们要去熟读《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这是行门,解门就是《道德经》,解行并重。佛家,行门方面是《十善业道经》、《地藏经》、《阿弥陀经》,这些都是教导我们行门。解门,当然经典非常之多,恩师提倡净土宗,应该以《无量寿经》和《华严经》为我们的解门,这些经书都能够帮助我们开启智慧,解脱烦恼,所以不可不读。儿孙资质虽然不一定高,但是通过读经书渐渐开智慧,他的根性会愈来愈利,他愈来愈有智慧。

你看清朝最著名的大官曾国藩先生,这个人不简单,做为一个汉人,在满清统治下做到四省的总督,而且家族能够长久不衰落,这是了不起的大智慧人。所以***过去说他最钦佩的,近代唯有曾国藩。曾国藩小的时候,并不是很有智慧,资质很一般。相传有一天他在家里读书,要背一篇文章,一遍一遍的去读,怎么也背不下来。但是他很用功,一遍一遍的读,不会背他就不罢休。他自己也不知道,他读到很晚,在他家里的梁上有一个贼,想等到这个小孩子背完书睡觉了,他下来偷东西。结果他在梁上听着曾国藩一遍一遍的背书,听到不耐烦了,就从梁上跳下来说,「你这样也背不下来,我背给你听。」就很流利的背给曾国藩听,背完之后就走了。从这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小时候的天赋不是很高,那个贼都比他高,贼在梁上听到都能背下来了,曾国藩都背不下来。但是,为什么曾国藩可以成为曾国藩,而那个贼不能够成为曾国藩?曾国藩能够成为***最敬服的人,就是因为他好学。所以人的天赋高和低还是其次,『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我自己自小也是很愚笨的人,反应很慢,学东西很慢。小时候,我都不记得了,是我妈妈告诉我的。妈妈教导我,教了一遍又一遍都教不会,我的外婆她是很有耐心的,在旁边看到都摇头,这小孩怎么这么蠢,怎么教都不会。好像我读的第一首诗叫做「游子吟」,很短的一首诗,只有六句,三十个字,结果我妈妈教了一个多月我才会背。一般的小孩子可能读一、二个钟都不用,这首诗就背下来了,说明我的根性是很差的。虽然愚笨,但是我妈妈没放弃对我的教育,「经书不可不读」,所以三十多年的教育,最后教育成人。从这里我们要建立信心,所有的人都可以教得很优秀,都能够开智慧,连我这样的人也行,你为什么不行?所以一定要有信心。

我们学了圣贤书,明白了圣贤道理,就了解人的智慧和愚笨不是天生的,是后天习气养成的。我们这里讲的天生是讲他的本性,「人之初,性本善」,本善是包括本来具足智慧,这个智慧是自性中本有,不是学来的。为什么我们人有愚笨和智慧之分?这是因为后天习气、毛病不同,就是他污染障覆自性就有不同。污染得重、障碍得深,自性智慧就透不出来,我们看他比较愚笨;污染得少,他的障碍轻,他就比较聪明,比较有智慧。所以读经书就是帮助我们去除这些污染,减轻这些障碍,最后去除障碍之后,自性智慧现前了。这个时候你就真正做到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你明心见性,通达一切。所以家庭一定要教导子弟读圣贤书,而圣贤书当中最重要的是因果教育,人明了因果之后,他就能够防范自己,不敢作恶。我们再看下面一句:

【居身务其质朴。】

『居身』就是持身,自己修身一定要怎样?『务其』的「务」就是一定,「其」和期望的「期」同一个字。期望『质朴』,「质」是本质,「朴」是朴素,这是讲我们为人要朴实无华,生活要节俭、简单,朴实的人他的德行自然就会比较厚。《论语》当中讲,「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鲜就是少,如果是巧言令色,巧是说很好听的话,令也是好的意思,脸色、笑容很好,其实仁的心很少,缺乏仁,这叫非仁。所以仁爱、仁慈的人,他一定是朴实的,他不会在表面的形式上去下功夫,很实在。质朴还反映出一个人对待自己是不是真诚,什么叫真诚?自己不欺骗自己,不自欺不欺人。如果自己犯了错误,一定是勇于承认错误、勇于改过自新,这是不自欺、不欺人。他不会为自己的过失去掩盖、去掩饰,或者是开脱自己的罪名,这个就不是仁人了,他的心地不是质朴的,不是真诚的。所以《大学》里面讲,君子要修诚意笃实的功夫。司马光一生就是坚守一个「诚」字,有人无人的时候都是一样坚持德行,绝对不会在别人面前一套,自己背地里面一套。下面第十五句:

【训子要有义方。】

『训』就是教训,教导子女一定要有『义方』,「义」就是正当的,符合道义,合情、合理、合法的正道,用这些正道来教育子孙。这是什么?使到子孙能够有德行来传家风,来继承家业。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家能够兴旺,兴旺要看人,有人来继承你的家业,这样才有兴旺,所以教育最重要。教育第一个要教规矩,家有家规国有国法,规矩一定要严整,如果家没规矩了,这个家一定会败、一定会乱。《弟子规》就是最好的家规,几千年来每一家都有家规,而这些家规大同小异,《弟子规》是所有这些家规的集成。你看这一部《弟子规》,就等于看了所有家庭的规矩,因为所有的规矩都是圣人的教育理念,所以教育子弟最好是以《弟子规》开始。《朱子治家格言》也是家规,也是家规的集大成。要教导他们,不但是教他们熟读、背诵,这只是第一步,最重要是什么?家长自己要做到。《弟子规》我先做,做一个好的榜样出来给自己的儿女看,这样来教育,这才是教子的义方。如果自己不肯做,叫儿女去做,儿女看见你根本没带好头,自己不做要我去做,他怎么会服你?所以一定是上行下效,你想你的儿女怎么做,你一定先要这么做,这才是教子的第一要法。

在《三字经》里面讲,「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就是讲这个故事。窦燕山是五代时期的窦禹钧,他是燕山人,所以称他窦燕山。他三十岁之后还没生儿子,他自己很急,有一天晚上就梦到他的祖父跟他说,你不但没儿子,而且你还短命,你没德行,现在你一定要修德回转天报。窦禹钧醒来之后,也是吓了一身冷汗,知道自己过去做得不对,于是痛改前非,改过自新。从今以后就力行善事,见到要帮助的人,一定慷慨帮助,别人对不起我的,绝对不会去追究。

譬如说他家里面的一个佣人,一个奴仆,他偷了很多钱走了,然后留下一封书信给他,这封书信是插在他的女婴身上。这个佣人生了一个女婴就不要了,书信上写到,我现在把我自己的女儿卖给你,等于还了我所偷的钱,做为还债。窦禹钧见到这封书信后,也不去追究责任,把这封书信烧了,然后抚养这个女婴,一直抚养长大,然后出钱嫁了这个女儿。凡是遇到亲戚、朋友没钱办丧葬,他一定出钱帮助;没钱嫁女的,他一定出钱帮他嫁女。而且他把自己的住宅捐出来做为书院,培养那些读不起书的人,还买了很多书,请了教书先生来教导他们,做这些好事不计其数。结果到后来他连生五个儿子,每个儿子都聪明俊秀,都考取了功名,他们窦家一时变为当地最有名望的家族,所以「教五子,名俱扬」。而他自己本来说是短命的,后来他梦到他的祖父又跟他讲,这几年来你修的功德很大,感动了天庭,现在已经为你延寿三纪,一纪是十二年,延了三十六年。又告诉他说,你生的五个儿子都会很荣耀,希望你更加努力去行善,不要退心。结果这个窦禹钧活到八十二岁,身无病苦,含笑而终,他的五个儿子都很显贵。所以这个证明,教导子女第一是教德行,怎样教?自己要做个样子,这个是教子义方。

在近代民国时期,印光大师曾经讲过,他说「善教儿女,为治平之本」,善于教导自己的儿女,这个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而教女尤要」,教导子女,教女比教子来讲更加重要。「又曰」,又讲到,「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以世少贤人,由于世少贤女。有贤女,则有贤妻贤母矣。有贤妻贤母,则其夫其子女之不贤者,盖亦鲜矣」。这个意思就是讲教导子女,教女子更加重要。有贤德的女子,将来才有贤德的妻子。有贤德的妻子,才有贤德的母亲。有贤德的母亲,才有贤德的儿女。所以国家命运将来能不能够兴旺,掌握在女子手上,女子是掌握一大半治国平天下的大权。所以中国古代,有一些人误解,认为是重男轻女,错了,是重女轻男才讲得过去。为什么?治国平天下的大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如果没有贤德的女子,我们的社会一定会***。

你看中国古代讲的是男女有别,什么叫别?别是分工不同。男人的使命,一个家庭里面,他的使命是什么?负担家庭经济来源,所以男主外;女人的使命是相夫教子,女主内。内重要还是外重要?教子重要还是经济来源重要?古人很清楚,你看孟子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后代是最大的不孝。什么叫有后代?不是说你能生出来就叫有后代,未必。生了儿女更重要的是教育他们,这样他们才能够承传家的家道、家风、家业、家学,这个家才能够持续下去,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永续经营,我们不希望到了儿女这一代就破家了,这就是大不孝。我们希望儿女光耀门楣,使祖先增光,这才是大孝,这个使命大半是落在妻子的身上。所以一家当中,女子比男子更重要,使命更重。印光大师讲,「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一点也不为过,怎么可以说是重男轻女?现在人完全不了解男女有别这里面的深义,讲究什么?所谓的男女平等。怎样平等?做女人的不要她自己的使命,这么重要的使命丢弃不管,然后跟男人去抢,争着做男人的工作。家庭没了根基,儿女没人教育,儿女给保姆去教育,保姆教育她怎么会有你那么用心?家庭没稳定的根基了。

古人把夫妻用天地来做比喻,丈夫效仿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妻子效仿大地之德,「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什么叫厚德?她能够忍受,她能够承负庄严而重大的使命。厚德载物,相夫教子,这是齐家之本,也是治国平天下之本。现在,所谓提倡男女平等,女的也像男人一样去主外,没人主内了,做女子的不安自己做地的角色,她去跟男子争,争做半边天,那麻烦就来了,天不成天,地不成地,就天翻地覆了,社会就大乱。我们看看,为什么现在离婚率这么高?美国百分之五十,中国我们就不讲了,但是一定是一年比一年高,这个值得忧虑。离婚率高一定带动儿女不孝,儿女没责任感,青少年犯罪率会提升,带来种种的社会危害,所以根本就在于缺乏女德的教育。印光大师一针见血指到根本问题,根本问题就是缺乏家庭教育,缺乏女德教育,所以这个希望真正仁人志士大力提倡。下面第十六条:

【勿贪意外之财。】

就是教我们不要贪不属于自己的财物,这是讲不偷盗,不是自己正当应该得到的财,得到之后一定会有灾难。《太上感应篇》里面讲,「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非义之财君莫取,取不义之财,等于是什么?好像吃那些用雨水浸过的肉,那些肉是有毒的,饥饿的时候吃这些肉一定会死;好像口渴的时候去喝那些鸩酒,鸩酒是剧毒的,所以非不暂饱,死亦及之。前几年我们看到一个很明显的例子,讲原本是美国第七大的能源巨头安然公司,短短的几个月内就破产。这是由于二00一年的时候,发现这个企业财务欺诈,后果是使得上万名的美国人失去工作和退休金,几十亿美金付诸东流。股票的大跌造成对美国金融界的震撼,是历史以来最严重的,成为了最大的一桩金融丑闻案。

这个来龙去脉是怎样的?是由于公司的主要领导人CEO,为了个人的利益,贪图意外之财、不义之财虚报帐务,虚增利润,欺骗股票投资者。而且通过资本的流转来虚报利润,他们的利润不是真实的,都是从各个子公司和海外的子公司互相去调动资金,来充这个帐目。然后他们就虚张声势,用舆论来欺骗股民,说我们公司前景很好,你们放心来投资。结果一直把股价拉到历史最高点,在二000年八月份的时候每股九十美金。然后公司的总裁、董事长、CEO把自己的股票慢慢放出来,因为他们很清楚公司的利润全是虚假的,根本是一个空壳,所以他们把自己的股票全部放了出去,而使投资者还蒙在鼓里。他们那些高层人士还向投资者承诺,股价会继续上涨,应该会上涨到一百三十到一百四十美金,那些投资者被误导。所以,后来股价开始下降的时候,很多人还认为这个下降是暂时的,是一种反弹,所以继续去入仓,股价愈来愈下降,他们愈认为这个是入市的好机会。一直到股价跌破了四十二美元,当时投资者还对公司深信不疑,愈亏损就愈买,到最后股价已经跌到十五美金,那时候投资者还被蒙骗。到一个月之后,是二00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当隐藏的亏损曝光之后,投资者知道上当了,想出仓的时候来不及了,股价大跌,跌到一美金以下。你看从九十美金一直跌到一美金之下,最后是破产,所以当时跳楼自杀的人很多。

我们看这个公司其中的三个公司高层,他们的命运是怎样?第一个是安然公司创始人前董事长肯尼斯莱,等到要判决的时候他突然心脏病发作去世了,这个判决应该说有四十五年监禁,他死了,当然今世不用坐牢,这四十五年我们想他可能来世还要坐牢,债没还清。第二个前CEO史基林,他是被控财务欺诈、内部交易等等二十八条罪名,面临着二百七十五年的有期徒刑,这一辈子不够,起码要三辈子都未必够。还有一个前副董事长巴克斯特畏罪自杀,后来有人在休斯顿郊外的一辆轿车里面发现他头部中了枪,尸体旁边有一个左轮手枪和一纸遗书。所以不义之财真的好像「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一点都不错。我们不但在事上要断绝盗取意外之财的行为,在心上也要斩除这些贪念,心中如果还有丝毫妄取贪求的念头,一定会有招来横祸的可能,所以君子绝对不可以姑息纵容,一定要一刀两断把这个念头斩断。

在汉朝的时候,有一位高官叫杨震,他是东莱太守,之前他有提拔过一个叫王密的秀才,提拔他去做一个县令。有一天晚上,王密就来答谢杨震,带了十两黄金,这算是厚礼了,来答谢杨震。杨震就很不高兴,说你为什么不知道老朋友的心?意思是说,我怎么会去贪取你的谢礼。王密就说,「深夜都没人知,怕什么?」杨震就很严肃的讲,「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可以说没人知?请你还是把这些礼物带回去。」王密听了之后很惭愧,于是就把黄金带回去。之后,「杨震四知」的故事流传出去,成为千古人民赞叹的一个例子,代表了杨震这种公正廉洁的德行,不取意外之财,这就是真君子。我们再看下面第十七句:

【莫饮过量之酒。】

这是我们要注意喝酒不可以过量。其实酒是不应该喝的,儒家虽然没说戒除,但是禁止我们喝过量。佛家是严令禁止,五戒当中酒是一戒,《弟子规》里面讲「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喝酒对我们的身体有害,而且喝醉之后丧失智慧、丧失理智,往往会做出很多胡涂事,不该讲的话可能讲了,得罪人,或者泄密。不该做的事情或者做了,或是喝醉的时候发酒疯、呕吐、东倒西歪,这是最丑的样子。如果饮酒驾车,一定会出事。醉酒之后丧失理智,很容易跟人冲突,甚至有可能会大打出手,造成血腥案件,危害社会,所以喝酒一定是要戒除的。

在历史上因为酒而误事,甚至祸国殃民的人太多了。好像商朝的最后一个皇帝纣王,平生就好饮酒作乐,喜好美色,酒醉之后一点人性都没有。譬如说残忍的剖开孕妇的肚子取胎儿来看,或者把人的小腿斩下用来作乐。当纣王的一个大臣王子比干去劝谏他,结果纣王竟然大怒,说你既然是圣人,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七个口),我现在就看看你的心是不是有七个洞?就把比干的身体剖开,取他的心来看。后来周武王起义师,替天行道,讨伐纣王,纣王最后兵败,他自己***而死。

在过去大禹的时代,大禹是夏朝的祖先,我们说尧舜禹的大禹,大禹曾经品尝过酒,是少数民族来朝贡的时候供养给他,他喝了那些酒之后觉得这些味道很鲜美,但是他就摇头说,以后后世一定会有因为酒而亡国的人。所以他禁止喝酒,大禹所讲的话正应在纣王身上。而在东晋时期,北方十六国有个后秦,后秦的国君叫做符生,也是因为酒醉亡国亡身。他登基之后很喜欢喝酒,不分昼夜整天喝到酩酊大醉,然后随便杀人,横行霸道,百姓和大臣都非常畏惧他。

后来海东王符坚带兵推翻符生,结果带兵进宫的时候,符生当时还在酩酊大醉之中,胡里胡涂的让人给斩了都不知道,死的时候只有二十三岁。这是历史上醉死的皇帝。喝酒确实来讲会乱性,丧失智慧,一定要戒除。古大德讲「迷魂狂药,烈于砒酖」,砒是砒霜,酖是酖酒,毒药,这些砒霜、酖酒、毒药一喝就死,这应该是最毒的。为什么说酒是迷魂的狂药,比毒药还更厉害?这是因为毒药杀人一下子就杀掉了,是把我们的身命杀掉,但是酒使我们乱智慧,丧失慧命,丧失慧命而堕落,必定又丧失身命,所以身命和慧命同时都会丧失,所以酒叫迷魂狂药,比这些毒药还厉害,不可以沾染。一切使到我们醉迷的东西,包括好像现在讲的毒品、吸烟,包括酒吧、娱乐场所、不健康的场所,统统都应该戒除,不可以接触,这些都是使到我们神魂颠倒,容易堕落。我们再看下面第十八条: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

这是讲和做小生意的挑贩交易的时候,千万不要占他们的便宜。为什么?因为他们生计不容易,辛辛苦苦做一天不会赚多少钱,我们对他们应该多点宽容,不可斤斤计较,应该多布施。所以我们一般来讲,跟那些小贩做生意,就是买他们的东西,交易的时候都不讲价,为什么?体谅他们的生计困难。当然如果他们心术不正,故意要价非常高来骗你、欺你的,这又另当别论。一般来讲看到价格不相上下,不跟他争,这是什么?一种仁爱之心,存心仁厚,有仁厚心你才真正有福报。下面一句:

【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

看到穷苦的亲戚和邻居,应该多点关心他们,他们遇到困难我们多体恤、多帮助,必要的时候可以对他们有金钱及物质上的援助,这是助人。要知道助人,布施是修善因,我们想得到善果、得到福报,一定要从帮助人来开始。我们能够对别人有帮助,等到我们有困难的时候,自然就会有人来帮助。假如我们自己一毛不拔、很吝啬,见到别人有需要、有困难袖手旁观,等到我们自己有困难的时候,别人一定会幸灾乐祸,这是什么?为富不仁。所以我们见到一些大富大贵的人,为富不仁,他家里有困难了,譬如说家里起了火,可能邻居在旁边拍掌,「烧得好!烧得好!」谁叫你为富不仁!他都不会来帮助你。所以修如是因得如是果,我们一定要多存仁厚之心。

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先学习到这里。有不妥当的地方,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更新于:1个月前

评论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