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茂森:养正遗规选讲—朱子治家格言(第八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朱子治家格言》。请看第四十句:
【受恩莫忘。】
这句是教我们受了别人的恩惠一定要记在心里,不能够忘记。从事上来讲,这就是知恩报恩。《弟子规》上教导我们,「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人家对我们的恩德,要一辈子不要忘记,常常想着报恩。哪怕是点滴的恩德,我们都要长久的、丰盛的去报答。所谓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人家一滴水布施给我们,我们要还给别人一个泉水,这个心多么厚道!对于怨恨一定要化解,要忘记。
汉朝时代,刘邦的大将韩信就是一位能够念恩报恩之人。在历史上记载,他还没有发达的时候,在年轻时代,生活非常困苦,常常在淮阴钓鱼,终日可能都吃不上一顿好饭。有一天在河边遇到一位妇女,见到韩信面有饥色,可能真的是好几天没吃上饭了,于是就立即布施给他一顿饭。韩信非常的感恩,跟这位妇女许诺说,我如果日后功成名就,一定要重重的报答妳。结果那个妇女听了之后还不以为然,说大丈夫应该自食其力,我并不要你来报答,就看到你太可怜没饭吃,才给你一顿饭,说什么报答!
韩信他有一次在市场上卖鱼,结果有一个恶少来侮辱他,因为看着韩信懂武功,常常佩着剑上街,就来侮辱他,说你常常佩着剑,你敢刺我吗?你要是不敢刺我,你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结果韩信他是很有胸襟的人,看着这种恶少,也就不与他计较,二话不说就从他的胯下爬过去,市场上的人都笑话他很胆怯。韩信是能忍胯下之辱的人,结果后来韩信做了刘邦的大将,节节胜利,刘邦封他为楚王。于是,他当王之后立即派人去找年轻时候遇到的那位妇女和那个恶少,两个人都找来了,跪在殿下,不敢仰视。韩信这时候就命令左右,赏赐给那位妇女一千两黄金,那个妇女高高兴兴的拜谢而去。这是历史上有名的「一饭千金」,布施给我一顿饭,我还给妳、报答妳一千两黄金,这是『受恩莫忘』。
然后就对那个恶少说,你还认识我吗?认识,小人知罪!当时愚昧无知,侮辱了大王,小人知罪!韩信就说,我也不会杀你,这次叫你来,实际上是希望你能够在我旁边做一个卫士,你愿不愿意答应?这个恶少原来是忐忑不安,知道自己必死,韩信竟然没有杀他,还赏赐他一个职位,那他是当然非常的欢喜,也是再三的拜谢。韩信说,大丈夫怎么能念私怨?应该是以德报怨才对。结果韩信的这种举动令手下的人都非常的佩服,真正做到了「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这句话「受恩莫忘」,从心上讲是常怀着感恩心。如果一个人常念别人的恩德,以感恩的心来看待周围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这个人就是活在天堂里。所谓是「心作心是」,你这个心以感恩的心对待一切境界,这一切境界也就变得非常的美好,不就是如天堂一样了吗?如果人以怨恼之心来对待周围的人事物,这个人就活在了地狱当中。
我们的恩师净老一生受过不少的毁谤和排挤。今年是八十三高龄,五十多年的弘扬传统文化教育事业,也是历尽了千辛万苦。他常常都存着感恩的心,对一切人事物都感恩,即使是来侮辱他的、来毁谤他的、来陷害他的、障碍他的,都用感恩的心对待他,绝没有丝毫怨恨。他曾经写过一段话,说「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志;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感激鞭打你的人,因为他消除了你的业障;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你自立;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这是何等的心胸,在逆境、逆缘当中,都能怀感恩之心,心里没有怨恨。古人讲,「仁者无敌」,仁慈的人他心里没有敌人,这是仁者无敌的意思。为什么无敌?因为他心中没有对立、没有怨恨、没有冲突,内心里化解了这些怨恨、冲突、对立的时候,外面哪能见到敌人!
我记得前不久有一个电影叫做「天下无贼」,演的就是一个到西藏打工的人,结果赚了钱回家盖房子,在火车上遇到了好几群贼,都想争夺他的钱。可是这个人老实,他就不知道周围的人都是贼。这些贼他们也是手段很高明,跟他聊天,探听他的情况。有的还说,我这很困难,需要钱,他竟然说,我可以借给你。非常厚道,完全对任何人都没有那种戒心。所以在他的心里没有贼,心里没有贼,他的天下也就无贼了。天下的贼怎么来的?心里因为有贼,你就看到外面境界有贼。所以那个影片很有禅味,让人深思。古人讲的「仁者天下无敌」,也是这个道理。他心中没有对立,没有敌对,那怎么可能看到外面有敌人?都是朋友,都是我去感恩、去报恩的人。「受恩莫忘」做到这样的境界,这可谓是圆满了。再下面看第四十一句:
【凡事当留余地。】
这是讲无论做什么事,都应当留有余地。从事上来讲,是讲做事不可以太绝,要懂得适可而止。从对人来讲,不可逼人太甚,应给人留下情面,对人对自己都好。在刘宋时代有一个人叫奚显度,他担任员外散骑侍郎的职务,皇帝孝武帝曾经命令他监督领导一个工程。这个奚显度是一个待人苛刻、暴虐、不讲道理的人,他为了赶工程,动不动就对那些工人捶打责罚。不管是炎热的夏天、或者是雨天、或者是寒冬下雪,都不让工人暂时休息,工人们都被他逼得受不了,有些人因而还自杀。这是什么?逼人太甚。为什么?为了把工程赶完,讨好皇帝。所以,因为自己的私心导致别人去受苦,这叫「虐下取功」,虐待下属去取得功劳,做事情不留下余地,功利之心太重。结果他的后果是什么?这个奚显度后来因为一个案情被揭发,他被牵连而处死了。
人如果懂得凡事留有余地,留人生路,天也能留给他生路,不给人以生路的,也就把自己自绝于死路之上。儒家特别强调中庸的道理,中庸这个「中」字,是无过、无不及,不能偏左也不能偏右,左倾、右倾都不行。这个「庸」是什么?长久。所以办事、说话要学会用中庸之道,不能够过分,也不能不及,办得恰到好处,也留有余地,可以长长久久。所以『凡事当留余地』,从心上来讲是教我们心常存中道。一个人能行中道,他待人也必定是宽厚仁慈,做事也必定是留有余地。
在唐朝天宝年间,唐玄宗这个时期,有一位很有名的道士,他有神通,他能够晓知过去、现在、未来。这个道士叫做翟干佑,他有一个本事是什么?能够召鬼神。有一次到了一个江边,这条江有十五处的险滩,他看到这个险滩会使那些来往路过的船只会有危险,所以他就把那些滩神,就是河神、江神,把他召来。跟他们讲,要把这些险滩把它搞平,不要那么危险,这路过的船只在江上走,也不至于翻船。结果召了十四处险滩的滩神来,就是有一滩,这一滩的滩神是一个女神,她不来。后来把她召来了,就问她,为什么妳来得这么晚?结果这个女神就跟他讲,说我看道长您的意思,不过是为了方便路过的船舟可以能够安全。可是,虽然把这些险滩都搞平,所利益的也就是过往的这些商船。这些商船它们的主人都是很有钱的,即使是花一些费用请一些江边的纤夫来拉一拉船渡过险滩,他们所花费的还是少的。但是,如果把这些滩都搞平了,这些江边的小民,以拉船为生的,他们又没有田耕,又没有桑树种植来养蚕,除了来拉船以外,没有其它的资生手段了,这三、四百家的小民,他们的衣食又从哪里来?这个道长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他只想到要把险滩铺平,但是还没有细细的去考虑做这件事情会不会砸别人的饭碗。他最后就决定,把这些险滩的滩神都送回去,不再做这些工程,使得那些小民都能够赖以生存。这是说明处处都能留有余地,使百姓不至于丢掉饭碗,这是仁人之心,一种仁慈心。
在《德育古鉴》里面有讲到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叫王毓俊,他的父亲叫做王复斋,是做官的。王复斋年轻的时候曾经买了一个妾,这个妾就常常遭到正妻的虐待。有一天王复斋去外地出差,这个妻子竟然把小妾锁在阁楼上,不给她饭吃,想把她饿死。当时王毓俊才八岁,对他母亲说,要是把她饿死了,人家就会说母亲不贤慧,不如每一天就给她一点稀粥喝,让她慢慢死去。他母亲听了也觉得有道理,就听从了他的意见。结果王毓俊又偷偷的把一些食物装到小布袋里面,跟着稀粥一起送进去,因而小妾也就保住了性命。半年之后,这小妾生了一个儿子,王复斋为了避开妻子的嫉妒,将这个小妾母子就送到别的地方去居住。后来王复斋去世,王毓俊也长大了,他就把这小妾母子都接回来,这是他小弟弟,同父异母,对小弟弟关爱备至,就像同一个生母所生的一样。结果王毓俊后来自己生了好几个儿子,都是富贵显达。我们从这里看到,王毓俊对他的母亲那种不道义的、残忍的行为,没有马上去制止,说话还挺顺着他母亲说,这是懂得留有余地。但是又心里面把持着正义,委曲求全,使他母亲不陷于不义,这种孝心难能可贵。所以他自己的后代能够富贵显达,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来看第四十二句:
【得意不宜再往。】
这句话教我们,人在得意之时,要懂得知足,不应该再进一步贪得无厌,从事上来告诉我们,人要知足常乐。古人说得好,「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难免都会有旦夕的祸福。所以在得意之时要想到失意之时,人就懂得知足,知足的就能常乐。你看天道,月满则亏,月亮到十五那天是最圆的,可是过了十五就一天一天的亏下去;水,这是地道,水满则溢,水满起来它就溢出去。所以到得意的时候,人在高峰的时候不懂得回头,不懂得退步抽身得早,那么往往接下来的就是亏损、就是失意。
最明显的例子,是在股市里面玩股票的股民,你看那个股市的价格起起落落,人在这个里头有得意时也有失意时。在股市是牛市的时候,价格一直被推上高峰,有些头脑发热的人,我们说非理性的投资者,他们会盲目去跟从,一直往上追,结果突然大势急转直下,他们就被套牢了。在高峰时候买的股票,价格一下跌下来,他们也卖不出去,套牢了。这是什么?得意它的时候,头脑发热了,就落得这个下场,这桩事情是有股市以来就会存在的。
欧洲股市发展起来的时候是十八世纪,当时第一次股市崩盘,牛顿,这是英国的大科学家,他也买过股票,都被套牢了。我们讲的股市危机,危机是什么原因?就是因为人盲目跟从。古德教我们,『得意不宜再往』,他得意了还再往,下面就是深渊。中国的股市发展也很早,十九世纪就有了。第一次崩盘的时候,那是在清朝,当时上海的股市也是出现崩盘,一下子就有股市的危机。当时这个报纸还特别说明,就是因为人不懂得这个股票好坏,公司业绩的好丑,盲目跟从,导致崩盘。美国第一次股市危机是在一九二九年,当时买股票的美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他也因为这次危机几乎到破产。你看这些大科学家、大经济学家都难以逃得过,根本原因是什么?人有贪欲,有贪心就很容易得意之后再往,不懂得收敛。所以从心上讲,我们要戒贪心。古人教我们要求缺,不要求圆满。为什么?因为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我们要事事圆满这是不可能的。要求圆满,最后烦恼必定多;倒不如求缺,求缺的人懂得知足,他就能做到得意不再往。
《了凡四训》这是明朝袁了凡进士写给儿子的家训,里面说到,「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实时当顺利,当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这是什么?求缺、知足、守谦。即使我们的命运非常的好,算命算到自己会荣显,那怎么样?还要做落寞想,所谓居安思危,万一自己遇到什么灾难、挫折会怎么样。能退一步想,他就少烦恼、少危机。自己顺利的时候,也要想到不顺的时候怎么办。自己眼前丰衣足食,要想到有一天有灾荒,吃不上饭,贫困了,这时候怎么办。所以自己丰衣足食的时候要多修福、多布施,见到有人需要,我们马上去帮助,谁知道自己会不会有一天也像那个人一样会落魄?到自己贫困落魄的时候,多么希望别人帮助我们!
即使是人家对我们非常敬爱,我们也要生恐惧想,不可以引以为豪、觉得自己了不起,知道自己不行。想想人家为什么会敬爱我们,如果自己的德行不够,而名声在外,人家对我们的敬爱我们就当不起。要知道,人如果有名了,人家对我们敬爱,而我们是有其名而无其实的话,往往灾难就会来了。即使是自己家世望重,出身于名门,也要想着自己其实是很卑下的,守谦,不可以傲慢、看不起人。古人讲富不过三代,我们的德行有多少?如果傲慢,这德行就亏减了。孔子说得好,「如有周公之才之美」,周公是孔子最佩服的,你有像周公一样的才华、这样的家世,但是如果「使骄且吝,其余则不足观也」。自己还骄傲,还吝啬,骄傲是看不起人,吝啬是不肯帮助人,那就不用再看他了,这个人好,极有限,不可能太好。即使是自己学问非常好,知识丰富,也要常常作浅陋想,自己其实还是知道得很浅,所学的、所知的比起未学的、未知的要少得多。山外还有山,你怎么知道你遇到的那个人不是一位高手!所以常常生这种谦下的心,就会减少困扰。
所以,你看清朝的大官曾国藩先生,他是家世望重,位高权重。可是他教自己的子弟一定要求缺,不可以骄慢,生活一定节俭,不能奢侈,更不能骄奢淫逸。所以子弟都要习劳,耕田种菜,做家务。这就是什么?得意处能够守谦,所以他能长久。那些一得意起来就忘形的人,不知天高地厚,那一定是不长久的。我们看到,一些富豪乍富起来了,时间很短就积累了几十个亿,因为得意的时候脑袋就昏了,往往很快就会败家,甚至会导致自己家破人亡的都有。
从家事上我们讲「得意不宜再往」,要懂得守谦,人有才华也要守谦。在宋朝的时候,黄庭坚是著名的文人,文学家,他就很喜欢写艳词,写的文笔很好,人们都争相传诵。他曾经去拜访圆通秀禅师,这位禅师是得道的高僧,见到黄庭坚就呵斥他,说你的学识高妙,难道甘心用它来写这些艳词吗?因为当时这位秀禅师刚刚劝谏了当代的一位画家李伯时,因为李伯时喜欢画马,这禅师就告诫他,你常常画马,心里老想着马,心作心是,恐怕你会堕到马道,将会做马去了。那黄庭坚听了秀禅师的劝导,一开始不以为然,笑着说,我写的这些艳词也是空头语言,并非有做什么事情,难道我将来也会投胎到马肚子里去吗?这禅师很严肃的说,李伯时只是念念想着马,堕落的只不过是他一个人;你写这些艳词,催动天下人好淫之心,这个罪恶的报应何止是堕到马腹,恐怕要堕到地狱!因为秀禅师是得道的高僧,黄庭坚非常的尊敬他,听到他这一番严肃的教导,非常惭愧,也非常的恐惧,就以后再也不写那些艳词了。这也是难能可贵,能够听得入劝谏,知过必改。这是什么?如果自己有才华,善写文章,他就会得意,没想到自己在得意的时候所做的事情是不是正确。所以要退一步想,要站在局外来想,这样就往往能够头脑清醒。我们再看下面一句,第四十三句: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
这是讲见到人有喜庆的事情,不可以生嫉妒。这个喜庆包括很多方面,譬如说道德人品、才智学识、功名富贵、名闻利养,乃至一技之长,乃至美貌仪容等等,这都是人所希求的,得到了这属于喜庆。见到人有这些,不可以生嫉妒,嫉妒是心灵的肿瘤,对自己危害很大。
战国时代魏国的大将庞涓,他跟孙膑同出于一个师门,都是拜鬼谷子为师,都是学兵法的。但是庞涓不如孙膑,在学识、兵法运用方面逊孙膑一筹,所以庞涓就嫉妒孙膑这种才能。这个人心地也很阴险,他做了魏国的将领之后,他就去请孙膑来,跟他讲了一番好话,说我们是同门兄弟,一起共事,「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你来,我们一起来为魏国服务,一定会有一番很大的建树。结果把孙膑骗来之后,他并没有向魏君去推荐,反而把孙膑幽禁在家里,最后还将孙膑的双膝给砍了,让他残废了,不让孙膑有机会显示他的才华。孙膑后来就知道庞涓的那种阴险,所以他就装疯,用巧计脱离了庞涓。最后他终于做了另外一个诸侯国的大将,打败了庞涓,逼庞涓自杀了。所以庞涓他因为有妒忌之心,害人就是害己。
又看到宋朝有一个人,这是南宋有个官员叫韩侂胄,他跟朱熹是同一时代。朱熹这是非常著名的大儒,南宋的理学家,他批注四书有一个《四书章句集注》,后人把这个《集注》做为四书最重要的解释。南宋以后都采用朱熹的批注,甚至连朝廷考核官吏、科举考试都用朱熹的《四书集注》做为主要教材。因为朱熹的才华、人品都非常的高,这个韩侂胄就非常嫉妒,结党来排挤朱熹。而且把朱熹所提倡的这些理论斥为是伪学,跟着朱熹一起学的那些大儒、学者都被排斥、被抑制。结果后来韩侂胄也被诛杀了,下场是他自己不得好死。所以可见得凡是嫉妒他人,那心里已经长出了肿瘤,害人之心一生,自己必定会受害。
在《感应篇汇编》也讲到一个故事,说唐朝一位著名的将军叫梁仁裕,当时叫骁卫将军。他娶了一个婢女做妾,他自己的正室妻子李氏非常妒忌她,而且心狠手辣。有一次竟然把这个妾绑起来,狠狠的打她的脑袋。这个婢女在那嚎呼,说在下虽然很贱,只是没有自由,为什么娘子您对我这么狠毒,对我这么心狠手辣?最后这个婢女就死去了。死了一个月左右,这个妻子李氏突然生了病,头上长了毒疮,长了很多,痛得不得了,天天嚎哭大叫,最后这个脑袋溃烂而死。你看这个报应多么神速,对婢女敲打她的脑袋,把她打死,自己也落得个头脑溃烂而死。从心上讲,这个妒忌心是属于瞋恚。这贪瞋痴叫三毒烦恼,贪是贪爱、贪婪,瞋是瞋恚,怨恨、妒忌都属于瞋恚,痴是愚痴,这叫三毒。心里有这三毒,这个身体,乃至自己的命运、家族都会不好。
宋朝时代有一位官员叫蒋瑗,他有十个儿子,没一个儿子是好的。一个是驼背,一个是跛脚,一个是四肢萎缩,一个是双足残废,一个是疯癫,一个是愚痴(就是弱智),一个是耳聋,一个是瞎眼,一个是哑巴,一个死在监狱里头。结果有人看到了这样的情形,就问他说,蒋大夫,您到底做了什么事情,为什么有这种灾祸?这蒋瑗他还算不错,能够反省自己,他说我平生也没做过什么坏事,只不过总是嫉妒别人。比我好的人我就嫉妒他,奉承巴结我的人我就喜欢他;听到别人做了善事就加以怀疑,听到别人做了恶事反而深信不疑;看到别人得到好处,好像自己损失了什么似的,看到别人有了损失,好像自己得到好处一样。见人之得,他就若己之失,见人之失,若己之得。结果他的这个朋友很感叹的说,你的心术是这样坏,一定会有灭门之灾,恶报岂止是这样!这蒋瑗听了之后,非常恐惧,就问他该怎么办。他朋友告诉他说,上天虽然高远,但洞察世间的一切,如果你能够痛改前非,就一定转祸为福。你现在马上改,还来得及。这蒋瑗就非常的感恩,于是痛下决心,痛改前非。没有几年的时间,他剩下的九个儿子,一个一个的病都痊愈了。
所以我们看到,嫉妒人这会让人产生不平,产生怨恨,甚者会做出伤天害理之事。嫉妒是以自我为中心,是极度的自私自利的表现,所以上天的责罚就重。蒋瑗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这种心态,断恶修善就能够转祸为福。《易经》上讲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能够转不善为善,就能够转灾殃为喜庆。所以我们要把自己的妒忌心彻底抛弃掉,要学会随喜别人的好处,见到别人好,就好像自己好一样,「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还要深信因果,知道别人有喜庆,那是因为别人过去修福,自己想得到同样的喜庆,那必须自己要好好修福,才能得到这种喜庆。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先休息一下。谢谢大家。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朱子治家格言》。请看第四十四句:
【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这一句是教我们见到『人有祸患』,祸是灾祸,患是忧患,不可以有幸灾乐祸之心。从事上来讲,人难免会有祸患,所谓「人有旦夕之祸福」,这是属于不幸,我们应该同情怜悯才对,怎么能够还反生喜幸之心?这是幸灾乐祸。自己如果幸灾乐祸,以灾祸为可喜可幸,那当然灾祸就肯定会随你而来了。所以这个祸患就不是在别人,反而是在自己了,这是愚昧的人才会生这种幸灾乐祸之心。
在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做李士衡,他奉命到高丽国去出使,跟从他的有一位副官叫俞英。结果他们得到很多的礼物回来(到了高丽,接受了当地人的馈赠,这些礼物),李士衡把礼物都交给俞英来保管,俞英就还加上自己的礼物跟李士衡的礼物放在一起。结果俞英就恐怕在海上漂流海水有湿气,船底比较湿,湿气往下,他就把李士衡的东西放在船底,自己的物品就盖在李士衡物品之上,他是出于这个心。本来就想到过海的时候让李士衡的礼品受潮,自己保全住自己的。结果没想到过海的时候突然遇到大风,这船夫们就说,这个大风大浪太危险了,我们为了保全人的性命,要先把东西扔到海里,减轻重量。于是大家七手八脚把东西往海里抛,那当然首先把上面的东西先抛下去。结果把俞英的东西全都给抛到了海底,剩下的在船底的李士衡的东西却一无所失。这个确实看到,人有私心,想把灾祸推给别人,把好事留给自己,有这一念私心,反而变得自己遭了殃。所以古人教我们放下私心,长养大公之心,大公无私。
所以从心上讲,这就是什么?心中要常常祝愿别人得到好处,随喜别人的喜庆的事情,怜悯同情别人祸患的遭遇,有这种心,功德就很大,得到的福分也就很大。宋朝的名士邵康节有一首诗说,「每日清晨一炷香,谢天谢地谢君王。但求处处田禾熟,唯愿人人寿命长。国有贤臣安社稷,家无逆子恼爹娘。四方宁静干戈息,我若贫时也不妨」。这是常常只想别人,不想自己,这是放下了私念,只存一个公心,克己而治自己的心。看到这首诗就体会到仁人的心量,如果念念都是私心,就会造重重的罪恶。我们再看下面一句,第四十五句: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
这是讲做了好事很想让别人看见,很想别人知道,所做的善事也就不善,这个人也就不能称为真正的善人。从事上来讲,这个善事有阴阳之分,有阴善、有阳善。了凡先生在他的家训里面就说得很明白,他说,「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这段话讲得很好,他讲到善的阴阳。凡是做善事,人都知道,你做慈善,你布施,大家都知道,这是阳善;你做了善事,人家都不知道的,这就是阴德。人虽然不知道你做的善,天知道,所以天报之,天给你报答。我们做的阳善如果是人人都知道,在世间享受人家的赞叹恭敬,还有新闻媒体报导,你是大慈善家,你在世间享有盛名,要知道名也是福,这个福不好受。为什么?因为造物者往往是忌恨名太高的人,特别是在世间享有盛名而名不符实者。譬如说人家赞叹你,你真是一位大慈善家,心地慈悲、大公无私,或者说你很有德行,你很有智慧,很有操守,假如名不符实,名过于实,往往则会有奇祸。我们偶尔也听到这个世间的所谓大慈善家,竟然会死于横祸,往往有这样的事情,那大概就是因为名太高了,而实不符。
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他所修的是阴德,他不希求阳善,做了好事不愿意别人知道,这个真正是福,这种阴德往往是子孙后代都能得到他的福荫。反过来,如果人没有过错而被人侮辱、毁谤,有了恶名的,蒙受不白之冤的,他子孙往往会骤发,一下发达起来。为什么?这消业障,横加的逆缘,往往是给我们加福。所以你从这个阴阳分判,我们细细去考虑,确实很值得深思,到底我们是想要做阳善还是真正做阴德。
《德育古鉴》里面讲到一个故事,宋朝有一个女孩子叫邹瑛,她是继母所生。她有同父异母的哥哥,这个哥哥是父亲前妻所生的孩子。后来哥哥娶了媳妇荆氏,这继母就很憎恨儿媳,竟然常常不给她饭吃。结果邹瑛,这是继母的亲生女儿,暗中就把自己的食物给她嫂嫂吃。继母迫使荆氏干极重的活,而邹瑛一定也跟她一起做。假如荆氏犯了过错或有了失误,邹瑛就尽量不让她母亲知道,而是把错误归到自己身上。当这个继母鞭打荆氏的时候,邹瑛就会跪下来苦苦哀求,说女儿今后难道就不会当人家的媳妇吗?如果是将来婆婆对我也像您对她一样,那您会有快乐吗?这样子去开解她。有时候她母亲非常愤怒的时候,甚至要打邹瑛,她就会跪下来说,我愿意为嫂嫂受鞭打,嫂嫂没有错,是我有错。这样子积累了很多的阴德。结果后来邹瑛嫁给了一个读书人。有一次,她刚生了儿子,抱着只有几个月大的儿子回娘家,这个嫂嫂把她的小孩放到了床上,这小孩偶然就掉到火里头烧伤了额头。这个继母就大怒,邹瑛就马上说,是我睡在嫂嫂的房间里,不小心就烧伤了孩子,嫂嫂并不知道,为她开解。后来她的儿子竟然死了,嫂嫂非常悲痛,痛不欲生,不吃不喝。结果邹瑛却安慰她的嫂嫂,说我夜里做了一个梦,说这孩子应当死的,否则我会不吉利。这样来开导她,于是这个嫂嫂才勉强忍住悲痛,吃饭了,而且是她一定要嫂嫂先吃饭,自己才吃饭。最后,她以这种孝悌之心感化了母亲,母亲本来也是非常的暴虐,现在也转成很慈悲了。邹瑛后来有一次患了重病,嫂嫂还为她吃素三年。邹瑛最后生了五个儿子,有四个都中了进士,而自己享年九十三岁才去世,得到高寿。
所以我们真正看到,真心行善,像邹瑛那样为了不陷母亲于不义,为了保全自己的嫂嫂,把所有的过失归到自己,而并没有丝毫求嫂嫂报答的心。她的这个果报是夫荣子贵、富贵长寿,所以天的报应真的是丝毫不爽。《书经》上讲的,「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一个人真正行善,不要人家知道,天就会降下吉祥给他。如果不是真心行善,还是以自私自利、图名图利的心去行善,那就不是真善了,所以也往往会有灾殃降临到他身上。他修的这么点善,有点福,这个福因为他享受世间的名誉,就已经报掉了,剩下的是不善,所以会遭到灾殃。
在民国初年,在上海流传着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是清末有一个官员,后来他退休了,辞职回到家乡。当然他自己很有钱,于是做起了慈善事业,在家乡修桥补路,做很多善事。人人都对他非常的夸奖,认为他是一个很有仁慈心、很有德行的人。结果没想到,有一天他竟然暴死了。他太太很不解,为什么她先生行善,结果得到这样的一个下场?所以她去找了一个通灵的人,是个法国人,大概这法国人也有点本事,可以看到人死了以后到了哪一道。她就问这个人,这个人就用他的法术去找、去看。刚好这家太太的儿子因为吃喝嫖赌,他也最后夭折了。这个法国人就去找,先找到她的儿子,在鬼道受苦,要找她的这个先生,怎么找都找不到。就跟他太太说,我怎么都找不到妳的先生,但是找到妳的儿子,要不问问妳儿子,看看妳的先生现在在哪一道?于是就用通灵的方法来问。这个儿子的鬼魂就附在这法国人的身上,这法国人是个灵媒,就附在他身上跟他母亲说,说我见到我的父亲,他现在在地狱道。这个太太听了之后大吃一惊,说怎么可能我的先生会在地狱道?她怎么都不能相信,他这一生行善,人人都夸他是善人,怎么会堕到地狱道?
结果后来偶然的因缘,找到了她先生过去做官时代的一个朋友,这朋友也很老了,才说出她先生过去一个没有人知道的历史。原来这个官员在没有退休之前,曾经奉朝廷的旨意去赈灾,朝廷拨款,拨了一大笔款项去赈灾,结果他贪污了这笔赈灾款,致使很多灾民就饿死了。这件事情真的没有什么人知道,只是他们密谋的几个人,瓜分灾款的这几个人才知道。后来他拿了这些钱,这钱很多,他退休回家过晚年的幸福生活,当然拿出一部分来做慈善。但是要知道,他做慈善的这些钱都是他贪这些赈灾款的钱,而且只是拿出一小部分,所以他所修的善抵不过他的罪业。更何况他修的善,人家都见到了,这阳善,而他心中的阴恶没有人知道。这个没有人知道的恶叫大恶,下面讲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他那个『善欲人见』,就『不是真善』,所以他会堕到地狱道。因此善的真假全在自己的心地,在心源隐微处自己要默默去检点。特别是不被人知晓的这些事情,我们去细细省察,到底这个心是私心还是公心,我修的善是真善还是假善。所以从心上讲,我们要完全修一颗真诚的善心,而不是在做表面的功夫。
在元朝时代有一位佛门高僧中峰和尚,他住在天目山。当时有几位儒生上山拜访他,就向他请教,说佛门里面讲善恶报应如影随形,可是我们现在看到某人很善,但是他的子孙却不发达,某人不善,非常恶,可是他的家门隆盛,这难道佛讲的不对吗?因果报应是不是有问题?结果中峰和尚,他当时是元朝的国师,就是皇帝的老师,中峰国师说,凡夫这种凡情没有洗涤干净,正眼没有开,所以往往会有认善为恶,指恶为善。那是因为自己不能明辨是非,怎么还要怨天报应会有差错!结果这些儒生就不服,就问,那善恶怎么会有相反,怎么可能说看见善事是认善为恶,指恶为善?中峰国师就让他们,那你们说说看,你们说什么是恶,什么是善?结果有人说,打人骂人的那是恶,敬人礼人的、对人礼敬这是善。中峰国师摇摇头说,未必。一个人说,那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中峰国师还是摇摇头,未必。结果每个人都讲了善恶的样子,中峰国师都说「未必然也」。
于是他们就请教,那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中峰国师告诉他们,「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当对别人有利益的时候,即使是打他骂他也是善,如父母教子,老师教学生,那心真是为他好,打人骂人都是善。如果是为自己的利益、自私自利的,你去恭敬别人也是恶。所以「利人者公,公则为真」,什么是真善?纯是利人之心,这是真的,这是公心。如果是利自己的、自私自利的,这个私心就是假了。真诚心做善事,不计得失、不图回报、不要名利,这个心是真心。如果只做表面功夫,装模作样,表现出俨然一个慈善家模样,那是假的。能够无为而为,这是真善。无为而为是什么?你不是刻意一定要计较后果,得失心重,你放下得失的心,这是真心。有为而为,得失心很重的,一定要见到结果,这个心来行善,这是假善。这里面善恶真假,我们要细细去考虑,里面有大学问。
东汉时代有一个人叫薛包,这也是《德育古鉴》上面一个故事。薛包对他父母非常孝顺,父母去世之后,他几个弟弟要求分家,自立门户,薛包本来不想这样,但是也没有办法阻止,只好勉强同意。结果要分家的时候,首先分家里的佣人,薛包就专挑那些年老的,他说这些人跟我相处的时间久了,我使唤起来很顺手,把那些年轻力壮的佣人就留给自己的弟弟。当分家里这些物品的时候,他就专挑那些老朽毁坏的,然后说这些东西我都用了很长时间,用习惯了。当分田地的时候,他专挑那些最贫瘠的,把肥沃的土地分给弟弟,他说我年轻的时候就常常在这些贫瘠的土地上耕作,我很留恋这些土地。弟弟们要什么东西,立即都给他们。结果后来这几个弟弟都破产了,薛包总是救济他们。真是人有善心,天就会报答他,希望利益的,重利而轻义的,往往他会失掉大利。薛包难能可贵的是,他行这个善,用非常巧妙的方法,让几个弟弟根本不知道,让弟弟们都很容易接受,不露声色让利给弟弟们。他不希望弟弟们知道他的善行,这个是真善,是一片利人之心,而没有丝毫利己之心。
《了凡四训》上说,「凡欲积善,决不可徇耳目」。什么是耳目?让别人听到,让别人眼睛看到,觉得你这是在积善,这叫徇耳目。更不能够自己欺骗自己,自欺欺人,那不是真正积善。「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我们要从自己的内心深处,默默的洗去那些自私自利的念头。「纯是济世之心」这是端,端就是直,正直的心,大公无私。「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这个心就弯曲了。在行善的时候,里头夹杂着一丝毫媚世之心,媚世是什么?讨好,讨好世人,让别人知道,你看我是善人,我是慈善家。有句俏皮话说得挺有意思的,「慈善家,慈善家,慈善起家」,用慈善事业来图名图利,这是媚世之心。「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愤世之心,即为曲」,就像薛包对他的弟弟,纯是爱人之心,没有一丝毫怨恨。他弟弟要求分家,都分好的,他完全都让给他们,没有丝毫计较,这是没有愤世之心。「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这个心纯是敬人,尊敬别人。我行善,我积德,我对别人是一种恭敬的心,没有丝毫玩世之心。
譬如说我们这些从事传统文化教育的老师们,从事这个行业,这是崇高的事业,是为了「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真正挽救世道人心,响应胡主席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那我们从事这个行业,就是敬自己的行业,敬业。讲课认认真真,老师教导我们,讲课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以恭谨的态度上好每一天的课,不希求自己有名闻利养。对于名利,对于人家的报答,对于人家的评价,不在乎,不放在心上。如果是想着,你看我做得多么崇高,俨然一个圣贤的样子出来,这是什么?媚世之心。讲课随便乱讲,没有经过认真的考据,特别有一些历史的史实、数据我们都应该去查阅,「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如果是不知道还硬装着知道,这是玩世之心,讲出来的话很容易误导大众。所以这都要「皆当细辨」,细细的去思惟辨别,自己的心到底是什么样的心,是善的是恶的,是正的是偏的,是直的是曲的,是真的是假的,都要细细的去辨别。我们来看下面一句,第四十六句:
【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这是讲做了坏事而怕他人知道,这是真正的恶人,这个事情就变成大恶事了。这从事上来讲,教诫我们做了恶事必须要忏悔改过,过则不惮改,有过不要怕改。古人讲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我们不是圣人,当然会有过失,难免的,习气使然。可是有了过错,假如要掩饰,怕别人知道,不肯去认真的改过,这个就是真正的恶了。所以恐人知的恶,这是大恶,为什么?他不肯改了,他怕别人知道,是因为没有改过的决心。《弟子规》上讲,「过能改,归于无,倘揜饰,增一辜」,有过能改,这过失就改掉了,没有了;但是如果掩饰自己,怕别人知道,这增了一辜,又增加一恶。《弟子规》又讲,「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一开始做错了事情,这个是难免,这叫错,无心非,没有心的,不是故意的;可是如果怕别人知道,掩饰自己,这是有心非了,原来是无心非,还能救,这有心非,这叫恶,就没得救了。
所以做错了事情,造了恶,要忏悔,怎么忏悔?忏悔包括发露忏悔。发露是把过失说出来,承认错误,不要怕别人知道。别人知道了我有过错,人家都骂我,批评我,把我这个业障就消掉了,我这以后就再也不会犯这个过失了。另外忏悔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后不再造,这叫真忏悔。所以作恶,做了错事,这个忏悔的心最难得。古德讲,「天不加罪于悔过之人」,他能悔过,天会给他以转机,给他以机会。
我们『恶恐人知』,这个恐惧的心也不是坏事。为什么会造了恶恐惧、怕别人知道?证明还是有良心,真是「人之初,性本善」,做了错事不好意思,受到自己良心的责备,这个天良还未丧尽。但是要知道,这个恐惧是人的本能,孟子所说的「人皆有之」,这是所谓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可是这个心要用在造恶之前,既然你恐别人知道你作恶,那你就不要作恶就好了。所以这个恐的心理,恐惧,用在作恶之前这是有益的。《了凡四训》里面讲的这是畏心,这是耻心。畏惧,畏惧什么?畏惧报应,畏惧天地鬼神责罚,畏惧人的轻蔑毁谤、世间法律制裁,这是畏惧心。他有畏心,就不敢作恶了。那有耻心,以作恶为耻,他也就不愿意作恶了,他怕别人知道之后自己无地自容。所以这个恐惧的心理要用在作恶之前,防范自己作恶,这是好的。假如用在之后,这就不好了,所以看我们怎么用。
从心上讲,这是要有诚意慎独的心。《中庸》里面强调一个「诚」字,真诚、诚意。诚意的功夫是从慎独中来,慎独就是自己独处的时候,没人见到你的时候,人不知不觉的这个地方,我们能够还是那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不敢放肆,不敢造次,这叫慎独。能够慎独,他就有诚意,这意念就真诚。为什么?独处的时候和在大庭广众的时候都是一样的,这就是真诚。人家面前一套,背地里一套,这就不是诚意了。意不诚也就心不正,心不正也就身不修,那后头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就不要再谈了。所以《大学》里说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我们在暗室屋漏当中,就好像十个手指着你,十个眼睛盯着你,人虽没有在现场看你,天地鬼神在监察。所以君子慎其独也,要慎独,圣贤的品性真的要从慎独中得来。我们再看下面第四十七句: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
这一句是教我们淫乱之害。见到了美色,就起了邪淫的心,这个报应往往会在自己的妻子、女儿身上。所谓淫人妻女,自己的妻女也被人淫,这个因果报应非常神速,也非常惨烈。古人讲的,「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这个淫字的害处那是说不尽的。古人讲的,「色字头上一把刀」,往往人见到美色的时候,被这表面的一层面皮给迷惑住了,看不到这色字头上有刀,而且这个刀是杀人不见血的刀,让人败德、败身、败家。色这个罪业又是最容易犯的,戒除它比戒除贪财杀生这些事情要难上百倍,要戒除它更难,这是人无始以来的习气。而它的祸害使人败坏道德,招致灾殃,又比其它的罪业要严酷惨烈百倍。《朱子治家格言》里面教导我们见色起心的时候,不可以不谨慎,淫念稍有启动,要立刻奋勇一刀斩断,不可以纵容,不可以犹豫,不可以容有丝毫的情念,让这个淫心滋长。这个时候是天堂地狱分判的时刻,如果在这个时候认不清、看不破,不能够斩钉截铁,立定脚跟,这个瞬间让淫心牵引、滋长蔓延开来,就不知不觉飘入罗剎鬼国了,后来的报应那也就会很惨烈。
在一部古书叫《不可不可录》里头,这是专门讲戒淫的,里面说了一个故事。明朝末年有兵乱,在福建这个地方有一个人叫张文启,跟一个叫周某的同乡的人,一起躲避到深山里面避寇。结果到了这个山洞里头,发现有一个少女已经在那里避难了。这个女孩子见到两个人进来就很慌张,想要赶快避开,要跑出去山洞外面。这时候张文启就对这个女孩子说,妳还是不要出去,妳要出去会遇到这些劫匪,对妳会有不利。我们都是诚实的人,绝对不会侵犯妳,妳就放心。结果这三个人就在山洞里面过夜。到了晚上,跟张文启一起来的周某就起了淫心,想要对这个少女侵犯,结果张文启立刻制止他,阻止他作恶,一直看守着他,不让他侵犯这个女孩子。一直快到天亮,张文启就拉着这个周某先出到山洞外面,不让他再待在山洞里头,留这个女孩一个人在那里,让她安心。他们俩出去看了,那些劫匪都已经退掉了,所以他马上帮这个女孩子去找她的家人。家人来了,把这女孩子迎回家中,这个女孩子就得到安全了。
后来这个张文启他要娶媳妇了,因为古代结婚,男女双方很多都是没见面的,父母双方约定了,所谓媒妁之言。张文启他娶了这个太太,回家一看,发现这个太太不是别人,就是当年在山洞里面他保护的这个女孩子。他这个时候觉得,真的天给人的这种报答,实在是丝毫都不会有差错。假如当年他没有很好的保护这个女孩子,也跟这个周某一样起了淫心,他这未来的妻子恐怕当年就已经落难了。后来这个女子,这太太为张文启生了两个儿子,都登第做了进士。真的是所谓天道好还,因果报应丝毫不爽。特别是在这个见色起心,天地阴阳分判的时候,我们如果能够起善念,那个善报不可思议;如果是起恶念,那个恶报也是非常残酷的。这句我们刚刚开了头,我们要细讲,因为现在这个社会,淫乱的邪风滋长得太厉害,这句话我们要细说、详说。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先学习到此地,谢谢大家。有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