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法师:《楞严经》轻松学 卷二(之七)

汉传人物 2025-07-12 12:35

《楞严经》轻松学 卷二(之七)

阿难白佛言:世尊!诚如法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灭。与先梵志娑毗迦罗所谈冥谛,及投灰等诸外道种,说有真我遍满十方,有何差别?

阿难尊者恭敬地向佛说道:世尊!的确像您所说的那样,见闻觉知之性与其所缘境界,本来就是妙明真心,所以是遍满十方世界,湛然常住的,其本性没有生灭。

但是,这与大梵天的后裔娑毗迦罗外道,所常说的冥谛(难以言说的真理,非色非空,非生非灭);以及投灰等各种外道们,所说的有一个真我遍满十方世界,有什么差别呢?

【觉缘】就是前文见与见缘,并所想相的另一种说法。意思是:见闻觉知之性与其所缘境界。

如世尊前文所说: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因此,阿难尊者才说:诚如法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灭。《楞严经》当中上下文之间关系非常紧密,大家需要仔细体会,需要熟悉经文才比较好理解。

【梵志】婆罗门种姓的修行者,如娑毗迦罗,等等。他们自认为是大梵天的后裔,以大梵天为祖先,所以世尊称他们为先梵天外道,或者先梵志。

在如今时代来看,梵志也是很了不起的,他们修行的目的是重返色界的大梵天,因此,其修行方法,主要是禁欲和禅定,同时,往往辅助以种种苦行。如今的印度和尼泊尔,仍然有不少此类的修行人,他们被当地百姓尊为圣人,极为恭敬。您如果感兴趣,可以百度一下印度苦行僧,就能够了解到许多相关信息。

【投灰】印度的一类苦行外道,经常把灰涂在身上,近乎裸体,修习各种苦行和禅定。其修行目的,通常也是为了来世升天。

【真我】许多印度外道都认为有一个真我遍满整个世界,也主宰着世界的一切。类似的名字还有许多,例如:梵我、神我、大我,自然之我等等,含义都比较接近。

前文,在第七番显见当中,世尊引导阿难观察一切物象,通过其中无是见者与无非见者,显发出见性与一切虚空及物象,本是妙明真心。对此,阿难尊者又有了新的疑问:因为,既然一切虚空与物象,以及见精,或者说见闻觉知之性,本来都是妙明真心;而依据世尊的开示,妙明真心是无处不在的,是湛然常住的,它不生也不灭。

那么,这个妙明真心岂不成了外道所说的真我和冥谛了吗?它们到底有啥差别呢?

所谓冥谛,如前文所说,它是非色非空的难以言说之真理,同时,也是非生非灭的。而妙明真心呢,显然也是非色非空,也是非生非灭的。那么,两者有啥差别呢?

答:外道冥谛所说的非色非空,是指在色法和虚空之外,另外有一个冥谛,包容着色法和虚空;但是,色法和虚空却不是冥谛。

而妙明真心的非色非空呢?则是说妙明真心不属于色法,也不属于虚空,而是包容一切;同时呢,妙明真心也不在色法和虚空之外,色法和虚空当体就是妙明真心本身。

外道冥谛所说的非生非灭,是指在生和灭之外,另外有一个不生不灭的冥谛,包容着一切生灭法;但是,一切生灭法却不是冥谛。

而妙明真心的非生非灭呢?则是说妙明真心不属于生,也不属于灭,而随缘显现了一切生灭;同时呢,妙明真心也不在生和灭之外,一切生灭法当体就是妙明真心本身。

换句话说,法相(事物的相状)虽有生灭,法性(事物的本性)则本无生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平等平等。这个平等的法性,也就是妙明真心。

所谓真我,也包括梵我、大我、神我等等在内,这些外道都认为有一个真我之类的东西遍满整个世界。而妙明真心呢?毫无疑问,也是遍满整个世界的。那么,两者有啥差别呢?

答:外道所认为的真我,不仅仅遍满世界,而且化现一切,主宰一切(那只是他们的错认,实情并非如此)。而佛陀觉悟的妙明真心呢,一方面遍满世界,化现一切;另一方面,却从来不会主宰一切。所以,妙明真心也叫做无我,也叫做第一义空。诚如《八大人觉经》所说:生灭变异,虚伪无主,这个世界,无论如何地生灭变化,其中,却并没有绝对的主宰者。

为啥呢?因为,整个世界当中的一切,都是妙明真心化现的,也都是妙明真心本身;除了世界与众生之外,就没有独立存在的妙明真心了。所以,一切万事万物与妙明真心都是平等一如的,都是圆融一体的,咋会有谁主宰谁呢。

所以,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当体是佛,终究是佛。只是,暂时迷失在了分别妄想当中,不自知而已。相比较来说,佛教更接近于无神论,而不是有神论。因为,佛陀不是某种神灵,更不是主宰者。以佛教来看,任何一尊天神,都还是众生,都不可能主宰世界。佛陀最圆满的功德,如《圆觉经》所说,那就是大觉悉圆满,名为遍随顺,也就是说,佛陀是最平等、最随缘的,完全没有了造作,完全随顺于法性,因此,得大自在。

所以,妙明真心只是假名,不是实有;佛性只是假名,不是实有;法身只是假名,不是实有。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不是实有,却也不会断灭,就在当前,心清境明,无有不是。而所谓的佛陀呢?则是指究竟的觉悟者,究竟透彻了妙明真心的人。

佛陀并不在众生之外,如达摩祖师所说:即众生性,即是佛性也。佛教因此而区别于那些神我外道,他们以为有一个神我、真我、梵我等等,凌驾于众生之上,超越于众生之外。可是,那并非实情啊。

由此可知,外道所觉悟的真我,等等,还没有透彻实际,还存有知见与对立,还不彻底。佛陀则不同,已经究竟透达了诸法实相,消融了一切知见与对立,因此,而获得了法界本有的正遍知,遍知一切却丝毫无沾染。

阿难尊者不仅有了疑问,而且,他还记起了世尊曾经说过的一些法义,所谓因缘之法。但据阿难此时的观察,他认为妙明真心既然非生非灭,就应当不属于因缘所生,似乎是自然而有的。可是,自然而有又成了外道见解,到底该咋理解呢?阿难尊者没有了主意,只好请问世尊:

世尊亦曾于楞伽山,为大慧等敷演斯义: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非彼境界。

世尊您也曾经在楞伽山上,于《楞伽经》法会当中,为大慧等菩萨们宣示演说这样的法义:那些外道修行者们,时常说一切法都是自然而有的;我则说一切法都随着因缘而生,随着因缘而灭,不是他们所说的境界。

【楞伽山】佛陀讲说《楞伽经》的地方。相传,此山在锡兰国(今斯里兰卡)之海滨,是鬼神聚集之处,非人类所居,没有神通是到不了的。据《大唐西域记》所记载,国之东南隅有楞伽山,岩谷幽峻,为神鬼之游舍,昔如来于此说《楞伽经》。

【大慧】大慧菩萨,是《楞伽经》上的请法人。

【敷(音:夫)演】宣示演说。敷:宣布,宣示。例如《晋书》云:可敷告天下。

【自然】这里是自然而有的意思。

许多外道修行者都持有这个见解,认为一切法是自然而有的;或者,认为真我、梵我、大我是自然而有的,是世界的第一因。持有这类见解的修行人,可以统称为自然外道。

【因缘】这里是因缘所生的意思。所谓的因,指内因,也就是主要因素;所谓的缘,指外缘,也就是辅助条件。

如马胜比丘告诉舍利弗说:

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

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佛陀讲说因缘生灭之法,一方面,准确诠释了生死轮回当中的一切现象;另一方面,是为了破斥自然外道的邪见。

世尊常说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在《楞伽经》法会上则明确指出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非彼境界,意思很明确:因缘之法是佛法,自然而有则是外道法。所谓因缘之法,推而广之就是因缘果报和因果轮回,是现象界的自然规律。

可是,阿难尊者观察了自己的见闻觉知之性以后,却发现它似乎是自然而有的,不属于因缘所生。这就有了矛盾,这个矛盾,还需要世尊予以开导。阿难尊者说道:

我今观此觉性自然,非生非灭,远离一切虚妄颠倒,似非因缘。与彼自然,云何开示,不入群邪,获真实心妙觉明性?

我如今观察这个见闻觉知之性,它好像是自然而有的。因为它非生非灭,远离一切虚妄颠倒的境界相,所以,似乎不是因缘所生。

但是,与那些自然外道相比较,您如何来开示大家,让我们不会陷入到他们的邪见当中,而得以开悟真实心,也就是那个微妙觉了的光明本性呢?

【觉性】此处指见闻觉知之性。也就是前文觉缘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灭当中,觉缘之觉,所指的就是见性,也就是见闻觉知之性,省略为觉性。

【妙觉明性】微妙觉了的光明本性。也就是妙明真心,也就是妙精明心,或妙真如性等等。

咱的见精,或者说见闻觉知之性,尽管它是第二月,但它是否属于因缘所生呢?

答:正如阿难尊者所说,确实不属于因缘。

问:那么,它是否属于自然而有呢?

答:也不属于。

问:那它到底属于什么呢?

答:它没有归属,它就是本来,以及本来的功能。

问:本来不就是自然而有吗?

答:不是。因为,佛陀觉悟的这个本来是无实质的,是无形的,是自性空的。并不存在一个自然而有的自然体。当然,一切本有的功能,却本来天成。

问:本来既然是无实质的,咋出来的世界万物呢?

答:世界万物就是无实质呀,当体即是本来,即是自性空,切莫错认才好。

对于觉性的观察,很容易发生错认,即便是多闻的阿难尊者,此时也把觉性错认为了自然而有。不过,尊者也知道,觉性之自然(即是如来的自然智),与自然外道必有差别,所以才请问世尊:云何开示,不入群邪。下面,是世尊的解答。

佛告阿难:我今如是开示方便,真实告汝。汝犹未悟,惑为自然。

佛陀告诉阿难尊者:前面,我已经如此详尽地进行了方便开导,把法界的真实状况告诉了你。可是,你还是没有开悟自性,竟然迷惑地认为,觉性是自然而有的。

【我今如是开示方便】前面,我已经如此详尽地进行了方便开导。

世尊前文的所有开示,可谓是循循善诱,层层深入,连比喻带直说,想把阿难尊者以及有学大众们,引入诸法实相。然而,通过世尊前文所说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等等法义,阿难尊者又对于妙明真心产生了误解,也对于妙明真心的第二月,即觉性,产生了误解,以为,它是自然而有的。

这说明,阿难尊者此刻尚未明了见精与觉性,至少,明了得还不透彻,更不要说妙明真心了。实际上,多数人在初次明了觉性的时候,都是不够透彻的,都还需要学习大乘经论,需要过筛子,需要去芜存菁。

因此,对于仍旧迷惑的阿难,世尊再继续予以慈悲开导:

阿难,若必自然,自须甄明有自然体。

阿难,如果真像你所说的那样,见闻觉知之性确实是自然而有的,它当然就应该有一个可以鉴别清楚的自然体才对。

【甄(音:真)明】鉴别清楚。甄:鉴别。

【有自然体】既然是自然而有的,就应该有一个自然体,有那样一个东西才对。

反过来观察,更好理解:假如说,这个觉性之自然体不可得的话,那么,它又怎么可以叫做自然而有呢!假如它确实存在的话,就应该可以找到才对。

下面,世尊就来帮着阿难鉴别寻找这个觉性的自然体:

汝且观此妙明见中,以何为自。此见为复以明为自?以暗为自?以空为自?以塞为自?

那么,你来观察一下这个微妙光明的见性当中,到底以什么做为它的自然体。

这个见性到底是以光明为自然体,还是以黑暗为自然体呢?到底是以通畅的虚空为自然体,还是以阻塞的景物为自然体呢?

【妙明见】微妙光明的见性。也就是前文阿难尊者所说我今观此觉性自然,非生非灭当中的觉性。到这里就清楚了,这个觉性就是见性,也就是见闻觉知之性。

如前文八还辨见当中,世尊已经论述过了,在当前见性之现量境界里面,共有八种景象,分为四对。在这里,世尊选用了前两对来探讨观察,即:光明与黑暗,通畅的虚空与阻塞的景物(例如:墙壁,等等,会挡住视线),以下是世尊的观察结果:

阿难,若明为自,应不见暗;若复以空为自体者,应不见塞。如是乃至诸暗等相以为自者,则于明时见性断灭,云何见明?

阿难,如果以光明作为见性之自然体的话,就应该见不到黑暗了(因为,到了黑暗的时候,光明已经消失,此时,见性之自然体也随之消失,所以无法见到黑暗。以下同理可知);如果以通畅的虚空作为见性之自然体的话,就应当见不到阻塞的景物了。

同样的道理,乃至于以种种较暗的色相作为见性之自然体的话,那么,到了一片光明的时候,见性之自然体也就消失了,见性就应当没有了,怎么还会见到光明呢?

大家要知道,就在当前咱大家明见一切景象之时,胡思乱想还没有发生的时候,此刻,只有见性和种种物象。在种种物象当中,大约也就分为四类,两两相对:光明景象与黑暗景象相对,通畅的虚空与阻塞的景物相对。

当前的自然存在就是这些了,因此,既然阿难尊者认为见性是自然而有的,那么,其中就必有一个自然存在是其自然体,是见性才对。可世尊帮助咱观察的结果呢,无论见性以哪个为其自然体,都是不成立的,都会陷入自相矛盾当中。

阿难尊者无比信赖世尊,所以,经过世尊这样一分析,他也听懂了,的确有道理。于是呢,嘿嘿,他立马就转舵了,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立即放下见性是自然而有的见解,转而认为见性是因缘所生的了。

大家千万不要觉得阿难是一个没主意的人,并非如此。只不过,阿难尊者已经开悟空性,对于这些法义和概念虽然还不够明了,但是,已经基本没有执着心了。完全可以做到知非即舍,以及知错就改,仅就这点来说,也绝不是凡夫可以做到的。

不过,从智慧层面来说,阿难尊者还纠缠于非此即彼,这还不是明心见性的大乘见解,尚未到达菩萨彼此一如的妙智慧啊。

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的阿难尊者,即使对于见性是因缘所生也心存疑虑,不明其所以然,只好继续请教世尊。

阿难言:必此妙见性非自然,我今发明是因缘生。心犹未明,咨询如来,是义云何合因缘性?

阿难说道:看来,这个微妙的见性,它必定不是自然而有的了。嗯,我如今再来体会,它大概是因缘所生的吧。

但是,我心里还不明白,(见性既然非生非灭,又怎么会因缘所生呢?)所以,还要向如来您询问,见性这个非生非灭之法义,如何才能够与因缘所生相符合呢?

【是义云何合因缘性】见性这个非生非灭之法义,如何才能够与因缘所生相符合。

这里的是义,就是指阿难尊者前面的观察:我今观此觉性自然,非生非灭,远离一切虚妄颠倒,似非因缘。如今,自然而有被否定了,但是,非生非灭是无法被否定的,是如实的。见性既是非生非灭的,又是因缘所生的,这就自相矛盾了。

这个矛盾,能够调和吗?

答:只要是因缘所生之法,就必然是有生灭的,随因缘而生灭。所以,这个矛盾无法调和。

因此,见性既然是非生非灭的(这一点,前文世尊在观河定见当中,已经为波斯匿王论证过了),它就不会是因缘所生的了。

下面,世尊将直接为大家论证见性非因缘所生。

更新于:3小时前

评论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