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愿法师:不执著的智慧,让我们自如地生活
我想佛法其实不同于其他的宗教,而是一种智慧的信仰。而且这种智慧也不同于世间的这种思想和知识,佛法绝对不是一利,知识层面上的东西,而是一种内在的智慧。我们能够开启这种智慧就能够明心见性、就能够超出轮回。如果我们好像在世间读书一样,只是运用,只是去积累很多知识,那么可以说没有什么大的用处。因为,解脱不是积累知识可以达到的,不是说好像我记忆了很多佛教的名词,然后有一天我突然就开悟了,不会是这样的。为什么?因为那个只是知识层面的积累,并不能够开启内在的智慧。所以佛陀一直强调,我们要因指而见月,顺着指头看过去看到月亮才对,你不能老是缘着这根指头。同样的,我们要透过佛陀的言教来开启我们内在的佛性。所以,我们看一切佛经,佛陀总会强调要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原因就在于此。
我们学习佛法要超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要进入到悟性认识,进一步开发自性。正如六祖惠能大师所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那我们如何来开启智慧呢?所有的佛法其实归纳起来就是三个宇:不执着。所以我们讲的题目是不执着的智慧。
那我们执着于什么?凡夫众生内在被自己的念头捆住了,总是执着于自己的观点很正确,执着于自己所学会的知识,但是我们都知道,西方有一位哲人就说过,我学的越多,发现我懂的越少。苏格拉底也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其实我什么都不知道。所以我们要超越对于自己念头的执着,对于自己见解的执着,要破掉这种执着。你执着于自己的见解,那是什么?那是所知障。而外在,我们被种种的相绑住了,没有自由,都是因为执着。所以我们要一切不执着。
如何才能够成就不执着的智慧呢?
我说一则小公案好了。我们知道六祖慧能大师是划时代的大德,唯有他所说的法被尊称为经。就是视同如来、视同佛这样的高度,像佛一样,他所说的一切法都被尊称为经,即《六祖坛经》。六祖大师门下有很多开悟的大善知识,着名的有四十三位,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你看后来的那些禅师、那些祖师,他的名下如果能够带出一两个开悟的弟子,那都已经很了不起了,这个法脉都传下来了。六祖大师会下大彻大悟,能够教化一方的有四十三位大善知识,其中有两位最着名,也就是南岳怀让禅师和青原行思禅师。
怀让禅师在湖南的南岳弘扬六祖大师的顿悟禅法,行思禅师在江西的青原山也弘扬南宗禅,所以当时天下所有的出家人都到湖南和江西来参学,被称为走江湖,意谓走到湖南和江西去学习禅法,希望能够明心见性,顿悟成佛。那当然走江湖这句话流传到后来,就变掉了,变成贬义词了,其实最早是指天下的禅和子都到正法的中心――湖南和江西这边来参访善知识。
青原行思禅师和南岳怀让禅师座下都出了很多优秀的弟子。我们都知道,南岳下,一马驹,踏杀人,遍寰区。青原下,一石头,石头路,滑似油。南岳怀让禅师的座下出了一位大德,叫做马祖道一禅师,所以南岳留下一个磨镜台,就是怀让禅师启发马祖道一让他开悟的地方。马祖道一禅师从湖南得法,开悟以后,到江西去弘法了。
青原行思有位弟子就是石头希迁禅师,希迁禅师在江西得法以后,他又到湖南来弘法,常住在南岳南台寺来弘法。当时的禅法非常兴盛。
马祖道一禅师座下有一个弟子叫做灵默禅师,这位灵默原来是一个读书人,也有过功名,后来受到马祖的启发发心出家,专门跟随马祖道一禅师来参禅。但是师徒之间还要讲法的缘分,缘分有深有浅,虽然师父是开悟的禅师,但是弟子未必就能够开悟,所以他跟随马祖道一三年时间,都觉得没有找到参禅的人处。然后马祖道一就推荐他别处,说:你到湖南南岳南台惮寺去参访石头希迁师,你的法缘在那里,他能够启发你,
灵默惮师就拿了一个柱杖子(以前的小家人小外参访要拿――个柱杖),一路就从江西行脚,到湖南南岳。但是当时灵默禅师有点慢心,他认为我的师父是很知名的大德马祖道一,他山认为我懂得很多,虽然我没有开悟。所以他一开始进去也并不礼拜,就拿着柱杖子在石头希迁禅师面前一顿,就说:一言相契,便留参学。若言不契,马上就走。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机缘契合,你能够启发我开启内在的智慧、开启自性,我就留下来跟你学,如果你不能启发我,我马上就走。以前的人很直接,也是非常精进的。
石头希迁祖师就在禅团上端坐,一言不发。灵默等了半天,看到这石头希迁禅师不开口,他就打退堂鼓了,果然拿起柱杖子掉头就走。刚刚走到门口的时候,还没有跨出门槛,石头希迁就叫住他,说:教授师!教授师就是对于法师,对于禅师的一种尊称一种很礼貌的称呼,这么一说,灵默马上就把头回过来看石头希迁祖师一眼。石头希迁马上就启发他,说:从生到死只是这个,你回头转脑做什么?这就是直指人心。
我们从生到死,流转生死是因为什么?因为迷掉了这颗真心。但是怎么样?但它的功用一直有,无论你是在圣也好,在凡也好,这颗真如妙心的妙川总是有的。你现在能够听懂我的活,你现在能够回头,这其实都是你真心的妙用,你只要认取这个真心就好了。
所以就这样来启发他,灵默言下大悟,马上就悟人了,马上当着石头希迁的而把柱杖子折断,意思山就表示我再不外出参学了,我的心安下来了,我老老实实跟随师父川功夫参禅、参学。
这则公案其实告诉我们什么?反客为主!反客为主,扭转乾坤的智慧,跳出逆境的智慧。
临济义玄禅师在《临济语录》上说:随处作主。任何环境、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我们要不被环境所转,不被环境所染污,不被人家的言语所染,不要钻到那个圈套里而去。也就是说,要打破一切局限性,不被人家的舌头所转,不被环境所转,这样是随处作主,才能够扭转逆境。
我们日常生活之中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在这个违逆境之中我们怕什么?我们怕没有智慧!其实不怕逆境,不怕障碍,就怕没有智慧。我们内在的真如妙心自性的智慧,生命源泉的灵性生命的智慧能够开启小来,就能够源源不断地涌现大智慧,一切都不能够障碍我们。你看那些参禅的祖师,开悟的大德,都是虽在六尘中,六尘不能染;虽在生死中,生死不能拘。
虽然在六尘之中,色身香味触法,在种种声色诱惑之中,但是心如如不动。为什么?因为他开启了自性的智慧,才能够如如不动,不被环境所转,因为他已经转迷成悟。所以要知道,我们平时总以为环境会障碍我们,不好的环境让我们无法修行,其实不是。金钱并不能障碍我们,障碍我们的是对于金钱的执着;感情山外不能障碍我们,障碍我们的是对于情感的执着。对任何东西你要起执着,你就被它绑住丁。所以我们要扭转乾坤,要超越逆境,关键是要开启智慧。不怕逆境,就们没有智慧、而且这种智慧是灵性生命的智慧,并不是知识的积累,所以任何时候都要能够反客为主。
我们来分析这个公案。公案本来是不可以分析的,我们要好好参才可以,一旦分析一道破,其实这个公案就破掉了,但是可以透过这么一种方式来启发。你看,灵默禅师来的时候他先问(石头希迁禅师),这一问其实他就怎样?他就掌握了个主动权,无论你怎么用语言来回答都是错的,所以禅门、宗门底下是开口即错,动念即乖。你想想石头希迁那样的大德当然他不会掉到这个陷阱里面去,所以他就默然不言,其实也在启发他:但是灵默没有得到开启,所以就走了,机缘不契。而石头希迁就马上反客为主,转过来了。你走到门口马上叫你一句,那你一回头,其实怎么样?你就被他舌头所转了,你就没有随处作主,所以马上趁机就启发你。
禅的禅机、机锋,间不容发,你根器好,马上就悟人了,你差一点点就错过去了。禅师马上就启发他:从生到死只是这个,你回头转脑做什么呢?所以希望大家能够随处作主,―叨逆境都不能够障碍我们。所谓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一切的环境,一切的缘分,不要去分别它,不要说人家障碍我,不要说这个环境不好。其实要怪只是怪我们这颗心还在迷,没有开悟。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