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道 茶道于十方世界白云古寺

文化漫谈 2024-10-01 11:40
简介 【编者前语】每经过一次心灵的深度触碰,在当时洪钟大吕一般震彻后,总有千万般无法言表的东西想说出来,但往往如《道德经》说的一般惚兮恍兮、寂兮寥兮、不可名状,这是空..

【编者前语】每经过一次心灵的深度触碰,在当时洪钟大吕一般震彻后,总有千万般无法言表的东西想说出来,但往往如《道德经》说的一般惚兮恍兮、寂兮寥兮、不可名状,这是空?这是色?这是无?这是有?上年八月五台山大朝台返回近一月有余,我才渐渐从一些意识中苏醒过来,用明海禅师《禅心三无》里的话,这叫统合感。

------------------------------------------------

乙未年己丑月辛卯日,太原后MBA的修习者,到南十方白云寺请悲寂大师开示。从前久闻南十方,大多为俗人戏语,今日方踏进这南十方寺门,竟然心下一动,这十方,岂不正是佛经里的无量无边世界,用现代人的说法,就是五维空间中的10个方向,此处,原来颇有深意。

香道。香是佛的使者,能够调动人心智的灵性,于有形无形之间调息、通鼻、开窍、调和身心,进而与佛融通。在佛教中,通过修行戒、定、慧、解脱和解脱知见这五种功德,可以成佛,喻为五分香。这是指通过身口意的修行,使自己身心清净,升起觉悟和智慧。悲寂大师讲了一段不二:觉悟和智慧,就是知见,是对内外的认识,要破除无知,就要先知见。而要觉悟,却要先破除知见,达到空,至解脱,正是五分香的解脱知见香。

香在佛教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高,佛教徒有拈香一说,举手投足更加规范,在重大的佛事场合,要吟唱香赞,真心实意地祈请佛菩萨来开启智慧,就会形成香云盖。

此时,法师和居士开始演示香道。首先是点香,他们容貌端详,举止从容,动作舒缓,把香高举在头顶以示恭敬。然后转香炉,以此调整自己的呼吸,此时,要身子微侧,呼出污浊之气,再正身以闻香,体会香带来的灵气,吸入香云盖,脱胎换骨,唤醒心灵。

香道想要体现的是香之外的精神内涵,体现敬静净,即要恭敬、安静、清净。智慧由恭敬而生,行事非安静不得,灵魂纯净方可开悟。香是一种方法,一条道路,是一种非常安详自在,需要长时间的沉淀才能体会。

笔者与其他修习者双盘于地,静静地体会香道中的涵意,这种久违的仪式感让人追慕前贤,感悟今朝,心生善念,珍爱生命,与大自然融于美妙无比的清静之中。

明窗延静书, 默坐消尘缘;

即将无限意, 寓此一炷烟。

当时戒定慧, 妙供均人天;

我岂不清友, 于今心醒然。

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

悠然凌空去, 缥缈随风还。

世事有过现, 熏性无变迁;

应是水中月,波定还自圆。

茶道。茶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佛教更有深厚的渊源。悲寂大师在讲茶道时,为习修者每人前面都摆放了两只茶杯,自己斟满后,要高高举起,形态从容恭敬地送给客人,叫做无我,宾主之间互相敬茶、接茶时,内心更多的是感恩,是恭敬和安静,实现了意念的交流。

我们每个人把自己的茶献出去,又得到了其他人送来的茶,而此时,此茶已非彼茶,早佛教里,称为无我感恩茶礼!

茶以三口咽下,一谓润沽肠,二谓润心田,三谓入法界。奉茶给别人,无我喜乐,别人给奉茶,心存感恩。这也是一种舍得观,舍己已得是一种无私,无私才能无我,无我才能无畏,只有舍才能生智慧,此谓舍利子

悲寂大师开示:茶道一切要以自然为美,以朴实为美,动则行云流水,静如山岳磐石,笑则如春花自开,言则如山泉吟诉,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应发自自然,任由心性,绝无造作。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朴归真,表现为自己的性心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静、恬淡、寂寞、无为,使自己的心灵随茶香弥漫,仿佛自己与宇宙融合,升华到无我的境界。

今天,大家体验了香道和茶道。以香道和茶道为道,从心底升起朦朦胧胧的道。我们所处各行各业,都有技、艺、道的过程,也体现出在这个领域所达到的层次,即----透过简单的香道、茶道的技,展现出唯美的艺,领悟敬、静、净,到深刻的道,万法归宗,进入佛境。有一个对子流行甚广,为:敬静净始入佛境,缘原圆终得法源。

果然禅机无限。

夕阳斜下,回观白云寺,一片祥和宁静,编者本心也宁静入空。想起禅宗大师的一段偈子:尽十方世界是沙门眼,尽十方世界是沙门全身,尽十方世界是自己光明,尽十方世界在自己光明中,尽十方世界无一人不是自己。

更新于:2天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