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宋智明:第十七课 真正的信解 内容: 第十七课 真正的信解依天台教观修证佛法,虽然离不开天台祖师的教典与理论文字,但千万不要执着于教典文字,而应该藉教观心,以求大开圆解,而后蹑解起行,乃至行起解绝。 但此处的解字,非是私心妄加穿凿附会,而应深信佛祖言说,解佛祖真实义。 因此,学习了历史与理论之后,应立志于菩提心愿的熏修,不断地开发本有的功德。 智者大师在《渐次止观》卷一中说:“以中道正观,以诸法实相,怜愍一切,起大悲心,发四弘誓愿……。 行者若能发此四愿,善知四心摄一切心,一切心即是一心,亦不得一心,而具一切心,是名清净菩提之心。 因此心生,得名菩萨。 ”真正的信是要在不断地解悟中开发的,所以听闻、阅读、思维、观察、体验对于菩提真信都有增上的作用,而真实的领解却应以如实的心智去观照,彻见自心的实相。 即不寻行数墨,依文解义更不离经判道。 重在消归自心,行证自心本具功德。 因此,解读佛祖著作,也就是解读广大无边具一切功德妙用的我们的自心,故其真解也无边无际,不可穷尽。 佛法无边,众生无量,心法无穷,只有一一以圆融的见地,会入不可思议的性具之中,才能知一三三一的现实妙旨。 真正的信解即是止观的现行,如慧思大师在《大乘止观法门》中说:“所言止者,谓知一切诸法,从本已来,性自非有,不生不灭,但以虚妄因缘故,非有而有。 然彼有法,有即非有,唯是一心,体无分别。 作是观者,能令妄念不流,故名为止。 所言观者,虽知本不生,今不灭,而以心性缘起,不无虚妄世用,犹如幻梦,非有而有故名为观。 ”了悟无分别之止,则无明止歇,妄念不流,清净心即能显现。 善解妙分别之观,则念念觉了前境,妙达诸法。 真如之性德,佛道之心海,都在止观不二的信解中真正确立。 真正的圆信圆解,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建立:一、信理 圆信诸法实相等台宗的一切真理。 二、信事 圆信止观等种种方便,确为入道的事用。 三、信自 圆信自心本来具足一切佛的功德。 四、信他 圆信诸佛及台宗历代祖师早已悟证大道,真实不虚。 五、信因 圆信依圆解所起心因地圆行,必是相应佛道的正因。 六、信果 圆信止观圆修的正因,必能感得三德秘藏的殊胜佛果。 从真正的信解之后,行人也将以佛道为本而修于自性的佛法,解从最高处信入,行从最圆处走出。 圆信圆解要在最平常处,透现实相的妙明之光! “佛法大海,惟信能入”,“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圣教义理甚深无上,倘心凡夫见地想完全搞懂才肯信受,那将非常困难,难免当面错过。 但若对最起码的是非邪正都不能明辩,满足于道听途说,一知半解而笃信不疑,那将有走上邪路的危险。 所以古人说:“有慧无信增邪见,有信无慧增愚痴。 ”所以学佛之人首先要深信诸佛诸祖没错,深信自利利他的真正的解脱之道没错,但要有智慧分别方便说和究竟说,更要有智慧不赶时髦,不瞎起哄,不上打着佛教旗号招摇撞骗的当,这就需慧解。 信解之后,更须行证。 有解无行,说食数宝;有行无解,盲行瞎练。 真正的信解,能保证行证不出差错,而笃实的行证又能证明信解是否正确。 信解行证四者相互资助,真至究竟解脱。 这是修行一切佛法的必由之路。 练习题 :1. 为什么要真正的信解方得佛法利益? 2. 为什么不能以研究全部史料为能事? 3. 为什么要真正发菩提心方能圆解佛法? 4. 圆信圆解的实际做法是怎样的? 5. 如何在解读佛祖言教中解读自心? 6. 止、观二义在信解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7. 真正的信解应从那六个方面建立? 思考题:1. 应以什么态度解读天台教籍? 2. 检查自己的信解是否合于真正的信解? 3. 深刻体会信解行证四者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5-11-21 14:23:56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34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