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张慈田:生起烦恼的原点 内容: 生起烦恼的原点张慈田:苦、集、灭、道,在教理上我们可以分项了解,然而如何在日常生活上连结起来使用,有时候还需要费时地思考。 最近我用一个事情来比喻:一个人原本好好走路,一不小心跌倒了,跌倒了就要爬起来,从哪里跌倒就从那里爬起,跌倒之处即为「集」,烦恼痛苦从那里生起,生起之处即是烦恼之因,针对因下手,爬起来就是「灭」。 经上也说:如实知「集」,如实知「灭」,以跌倒、爬起来形容烦恼生起、烦恼消灭颇为贴切。 烦恼由什么地方生起,先看清楚再说。 若以世俗方式处理,因果系列都看不清楚,处理结果必然不理想。 现在举个同修的例子:某位同修打电话要找A同事,而B同事接电话时,该同修以为是C同事而打招呼,问他是不是C,B同事说不是,后来B同事放下电话去找A同事时,口中嘀咕:「这个人这么啰嗦,要找某某就找某某,还要问我是谁。」这些话被该同修听到,而心里有点不舒服,她随后想一想:B同事习性原本如此,于是烦恼稍放下。 再想,自己的确也有点啰嗦,烦恼再放下。 该同修询问:这样符不符合苦、集、灭、道? 我认为不符合。 第一,如果B同事不是有此习性,不是就放不下了吗? 第二,依我的看法,该同修并不啰嗦,如果她不自认为啰嗦,那么不是就放不下了吗? 所以这两点都是有漏洞的。 我现在要问一个问题,该同修在哪里跌倒的? 曾碧玲:这么想可以让我们心里舒服、看开。 张慈田:要找到原因才有打开烦恼的契机,否则苦永远埋在那里,只能得到部份纡解,没有真正知道原因就不是真正看开,下意识仍潜伏着问题,在其它地方仍会再度以这模式产生问题。 黄金旺:耳朵听到那个人啰嗦,联想到他说我啰嗦,有那个「我」。 张慈田:你是说「我」,还是「我啰嗦」? 黄金旺:希望自己在对方心中不是啰嗦。 张慈田:「希望」是已经经过思考了,才跑出的东西。 曾碧玲:以后针对啰嗦改进。 张慈田:「改进」是另一个问题。 在哪里起不舒服? 陈炳坤:应该说自己自信心不够,检讨自己的信心为何容易被击倒。 张慈田:「信心」是反省之后的产物,当下「触」到什么? 关键在哪里? 最直接的接触点在哪里? 由此而即刻反应的是在哪里? 张锦仁:介意自己是不是啰嗦? 张慈田:「介意」也不是最直接的触点。 黄仁封:有东西被伤到才会苦,刚才同修说「我」,我想精确的说是「自尊」。 张慈田:「自尊」也是有反省之后的意味,当下是不是由自尊而生起不舒服? 黄仁封:会产生苦是与自己习性不合。 张慈田:习性是第一线的东西? 是不是有更前面的东酉? 习性、自尊、缺乏自信,是不是第一线的束西,有没有第一线的东西? 不舒服从哪里开始起? 对方讲了几个字,从第几个字开始? 这样就可以找到了吧,「这个人这么啰嗦」,听到「啰嗦」,对「啰嗦」有所执着,从这里开始起烦恼,就在这里跌倒了。 重点就在「啰嗦」这两个宇,这是第一线的接触,烦恼经常是来自于对语言文字的误解、执着。 要找烦恼,用这种方式来找,相信很快可以找到第一线的东西,找到在哪里跌倒,并进一步地分析。 (l994. 3. 30. 于新竹共修会,本文承张锦红小姐笔录,谢谢。 )(《嘉义新雨杂志》第3期) 发布时间:2025-11-16 14:39:33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33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