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宣化上人:寻求真理至极善 内容: 我们自久远劫来,流放异乡,忘了怀里揣着的无价摩尼宝珠,反而循声逐色,在生死激流中翻卷。 广博无私,以平等大悲普及众生,这种关怀就是「仁」爱;随着应该的,本分的做去称为「义」;从此地实行到彼处,即是在「道」上迈进;不靠外缘反求诸己,充实品行称之为「德」。 仁义理智等都源于心。 心地上得蒙真理及法水的灌溉,自然产生一种色泽。 真正修道的人,遍身体肤渗透着一层光彩。 当然,这也有或多或少的成分,但这光辉泛澈在他颜容上,充盈于臂膊,洋溢于四肢。 故曰「四体不言而喻」。 至于美、大、圣、神者,都是首先从做人最基本的仁义道德做起。 修心养性,敦品立德,心灵打了一个稳定的基础,然后逐步进化到神妙不可测度的境界。 孔子也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孔子达到登峰造极的精神生活,也即是回复到一切众生具有天真纯朴的自性上,返本还源。 圣贤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回到敦厚庄重,未经雕琢的本质,也即是回到「道」上。 他与宇宙运行,与万物为一,归根复命,纵使从心所欲,也丝毫不违反天道,犯越自然的规矩。 故我们若要学佛,倒不如先老老实实地学会了做人的规矩。 你若不再损人利己,做伤天害理的颠倒事,人道圆满了,佛道也自然会成就。 诗人陶渊明在〈归去来兮〉中感叹:「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识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虽然是一首田园诗,但对于学佛的人却另有一层深邃的意味。 所谓「田园将芜」,象征我们的心地荒芜一片,无明的野草丛生,堵塞了自性光明。 为什么我们还不回到本来家乡? 因为我们自久远劫来,流放异乡,忘了怀里揣着的无价摩尼宝珠,反而循声逐色,在生死激流中翻卷。 我们应该回来西方极乐世界,然后倒驾慈航,来接济娑婆世界的疾苦众生。 心神已被身躯所支配,被无明当了家,自己不能任运作主,故诗曰「心为形役」,怎不值得我们黯然神伤,悲恸哀叹? 不过,我们「若悟以往之不谏」——也即是孔子所说的「今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仍不算太晚。 只要知道有「来者之可追」,向光明的大路勇往直前便是。 我们既觉察从前的迷途尚未太远,便应该醒悟「今是而昨非」——也就是说我们明白从前虚度光阴是不对,现在学习佛法是对的,便应该改过自新,重新做人。 以往种种,好比昨日死;以后种种,好比今日生。 不求大道出迷途,纵负贤才岂丈夫;百岁光阴石火烁,一生身世水泡浮。 妻财撇下非君有,罪业偕形难自欺;试问堆金等山岳,无常买得不来无?   发布时间:2025-11-12 10:05:51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33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