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周叔迦:法相五经之研究法 内容: 法相五经之研究法周叔迦绪 说法相一宗之根本,即所谓六经十一论。 六经者:《华严经》、《解深密经》、《楞伽经》、《密严经》、《如来出现功德经》、《阿毗达磨经》是。 其中《如来出现功德经》及《阿毗达磨经》,东土未有传译。 《华严》经王自贤首发扬以后,已独立成宗。 六朝之时,习《楞伽》者,莫不兼通《大法鼓经》、《胜鬘经》。 号曰楞伽三经。 是故法相唯识之要,厥有五经:一《大法鼓经》、二《胜鬘经》、三《楞伽经》、四《解深密经》、五《华严经》。 今依次述其研究之法如下:一 《大法鼓经》此经二卷,唯有一译。 为刘宋求那跋陀罗译。 求那跋陀罗创译《楞伽》,古称为楞伽初祖。 则此经与《楞伽》关系之深,可想而知。 经中述佛在祗洹,海众云集,说有非有法门。 波斯匿王击鼓吹贝而来。 佛言:我今当说《大法鼓经》。 先命迦叶观察众会,堪与闻否。 乃有百千万亿阿僧祗分声闻缘觉初业菩萨,皆从座去,余一切住。 然后赓迦叶,余于此法少开其义。 所谓如来常乐我净,不般涅架,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无有三乘,实惟一乘。 一切空经是有余说,唯有此经是无上说。 亦说化城穷子等喻。 次嘱迦叶于来世中,护持此法。 迦叶辞谢不堪。 佛言:迦叶于我灭后,护持此法,有四十年。 若至正法余八十年,惟一切世间乐见童子能持云云。 今时判此经人法华部。 惜无古疏。 研习者当熟读经文,试为科判而已。 二 《胜矍经》此经凡一卷,有二译。 一为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名曰《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一为唐实叉难陀译,编入《大宝积经》第四十八会中,号为《胜鬘夫人会》。 经中述佛在给孤独园,波斯匿王与末利夫人致书于其女胜鬘,称扬佛德。 胜鬘得书寻绎,遥空请师,佛即现身。 胜鬘说偈叹德,佛为授记。 胜鬘续发十弘誓愿。 感于天花天音,又发三愿。 佛赞印之。 又说一大愿摄恒沙愿,所谓摄受正法。 更复续说广大之义及大威力。 佛赞印之。 又说大乘了义,广明二乘为了不义。 以不出变易生死,不断无明住地。 故唯一佛乘、一归依、一实谛为了义耳。 佛亦印之。 次又说三种人人大乘道:一、成就甚深法智,二、成就随顺法智,三、仰推唯佛所知。 余有随己所取执著妄说违背正法者,一切天人,应共摧伏。 佛并赞印。 然后收光升空步还,告语阿难及与天帝,结名付嘱云云。 此经疏记,可有七家,如下:《胜鬘经义记》一卷元魏失撰人名。 此卷见于《大正大藏经》,乃英国博物院藏敦煌经卷本。 为现存《胜鬘经疏》之最古者。 但申宗旨,不立科判。 胜鬘疏有江南北土二派之不同。 江南师说,今存嘉祥之《宝窟》。 北土师说,现存慧远《义记》。 此记虽不能确定其宗传,要为北土师承无疑也。 《胜鬘经疏》一卷元魏失名人撰。 此卷见于《大正大藏经》。 乃英国博物院藏敦煌经卷本,疏文但明宗旨,不引经论,不开章门。 申释周详,立科精审。 大致用法相宗义也。 《胜鬘经义记》一卷隋释慧远撰。 远为地论师。 此记应有三卷,今只存上卷。 经文十五章中,唯释至第四章而止。 记中释如来授记文,说净土有三:一法性土,二实报土,三圆应土。 释十受章中,忘失正法有其六阶。 又以教行义三分别三乘之浅深。 皆精通玄极,妙尽教源也。 《胜鬘经宝窟》十五卷唐释吉藏撰。 此疏先以五门略明玄义,以七分二章三段科经。 释正说中有六门总释。 乃藏公为学之方,通经之轨。 又多引古佚疏,可资博学也。 《胜鬘经述记》四卷 唐释窥基撰。 此记乃基师说而门人义令记。 殊为简略。 于法相宗趣颇为生疏,远不及基师他作之辩且博也。 《胜鬘经疏钞》六卷日本圣德太子疏,唐释明空钞。 日本圣德太子生于陈隋之际,相传为南岳思大师后身。 定宪法,尊敬三宝。 奠日本佛教之基。 撰《法华》、《维摩》、《胜鬘》三疏。 明空,唐大历时人。 疏文但提示要领,多引旧释。 钞文依天台教观,为《胜鬘经》解中特殊者也。 《胜鬘经义记》一卷 唐失译人名。 此为北京图书馆藏敦煌卷本。 阐法相家义极详明。 惜不全耳。 三 《楞伽经》《楞伽经》凡有四译,其中最初为昙无谶译四卷。 今佚。 次为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四卷。 今世弘传最广。 达磨西来,谓唯此一经,可以印心。 三为元魏菩提留支译十卷。 四为唐实叉难陀译七卷。 此经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宗。 自达磨以至五祖,莫不以此经相传。 亦有别称为楞伽宗,奉求那跋陀罗为初祖者。 唐宋注解,约可分为三宗。 惜古疏无存,后世注解,无从立科判。 憨山、藕益二疏,虽有科判,亦多牵强。 是故此经在诸经中为最难解者。 甲 贤首宗《楞伽经玄义》一卷唐法藏撰。 贤首有《楞伽疏》七卷,今不传,只存玄义耳。 十门分别中,第九明义分齐章,又略显十门。 凡一切性相二宗争论,无不约法约教,为之和顺无违。 所有空有偏执,悉皆荡尽靡遗。 不唯一经大旨,昭然若揭。 更可使唯识妙义,了如指掌也。 《楞伽经记》八卷、《补遗》一卷 明德清撰。 发挥经旨有独到之见,然其科判论殊有牵强之处,未能巧合无间也。 《楞伽经合辙》八卷明通润撰。 言合辙者,谓性相二宗唯心唯识之旨,如车两轮,不可缺一。 故以二宗深义以释此经渊旨。 不立科判,书成于天启间。 乙 禅 宗《楞伽经注》残卷唐智严撰。 智严为大爱敬寺译经沙门。 或以为即贤首宗二祖智俨者,误也。 原疏七卷,今只存卷二卷五残册。 中间亦复脱落。 分为八节,虽所存才不及全疏什之一二,而其剖章立段,极为精巧。 若能寻绎得间,豁然全通,可得全经之旨也。 《楞伽经注》十卷 宋宝臣撰。 宝臣事迹未详,题云东都沙门。 此注释唐译楞伽,不立科判。 注文尚称明允。 《楞伽经纂》四卷宋杨彦国撰。 彦国福州长溪人。 遍参诸方,深造禅理。 于天姥峰下草庵,纂述其极要,以一百八句义撮其玄科,全经摄为七十一门。 每段择要述其玄义,而结以颂偈,然彦国生当绍兴之初,其时禅宗寝衰,故其发明亦鲜精到之处。 《楞伽经集注》四卷宋正受撰。 正受传见《嘉泰普灯录》。 称为雷庵正受和尚,字虚中,寓西湖北山寿星院。 石庵庆寿注。 对照魏唐二译,如唐古注、宋宝臣注、杨彦国纂,及延寿《宗镜录》中之说,钩索深隐,采摭精要,于宋庆文元年成集注四卷。 《楞伽经注》十卷明宗泐撰。 宗泐虽为禅宗名宿,受明太祖敕撰《楞伽》、《金刚》、《心经》三经注,而于名相甚疏,义理亦未精到。 《楞伽经宗通》八卷明曾凤仪撰。 曾凤仪于明万历十一年中进士,翌年归长洲嘉禾,参达观、密藏二和尚。 梦谒慈尊,语以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 依二和尚知是语出《楞伽经》。 乃专参究本经,殆二十年。 融合三译,斟酌旧注。 加以自所了解,成为此书。 不立科判,详明机要。 于禅宗诸解中,堪称首擘。 《楞伽经序订疏》八卷明广真撰。 广真吴兴人,为浙江杭州西湖之秦亭山院退居,生于万历间。 以魏、唐二译及诸经论与诸种古疏,凡八十余种,参订宋译《楞伽》,成疏八卷。 不立科判,直显大意。 《楞伽经心印》八卷清函昰撰。 函昰为宗室道独之法嗣,传曹洞宗于青原下为三十七世。 此书不立科判,惟先血胍,以人理深谈,以翊宗乘。 丙 天台宗《楞伽经通义》六卷宋善月撰。 善月有《仁王经疏记》,于天台教观,未能得其肯綮。 此书不出玄义,不立科判,但于每卷分为若干章而申述之,未得为洞明经宗者也。 《楞伽经玄义》一卷、《义疏》九卷明智旭撰。 玄义依天台例,有五重。 疏释宋译本,于经文艰涩处,附录魏唐译文以资证明。 科全经为三十九门。 四 《解深密经》此经凡有四译,二为全本,二为别抄。 《解深密解脱经》五卷 元魏菩提留支译《解深密经》五卷 唐玄奘译《相续解脱地波罗密了义经》一卷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 此即全本中之末二品,为第四卷异译也。 《解节经》一卷 陈真谛译。 此即全本之初五品,为第一卷异译也。 《解深密经疏》三十四卷唐释圆测撰。 测新罗人,为奘师弟子。 所宗与窥基不同,故西明慈恩门户之争甚烈。 此多述奘师口传,及真谛旧说。 先以四门分别,其中以五门辨经体。 基师弟子慧沼著述中,盛破五门出体之非。 疏文博会群籍,广列异释,堪称为义海,原作十卷,而第十卷佚失。 西藏文藏经中有此疏译本,可勘也。 《佛地经论》七卷亲光菩萨造,唐玄奘译。 此经虽别行,然亦是《解深密经》之流类。 经中言摄大觉地五种法,谓清净法界、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又《瑜伽师地论》中亦全录此经之文。 是故关于经义之研究,除圆测疏外,《瑜伽师地论侧记》及《瑜伽师地义演》,亦应细勘也。 五 《密严经》此经有二译:一为唐地婆诃罗译三卷,二为唐不空译亦三卷。 疏记唯有一家。 《大乘密严经疏》十卷唐释法藏撰。 此疏释地婆诃罗译本,原作四卷,而佚其首卷。 文义与贤首他作不类,殆是于译场考文证义之际,率尔为记,不遑典博。 然其玄义与楞伽玄义等相吻合。 贤首削染于太原西寺,垂拱三年改名,天授二年又改名崇福。 此疏与《十二门论宗致义记》,同题太原西寺,是作在诸疏之先。 亦贤首致力于空有二观之轨辙也。 发布时间:2025-11-11 13:12:17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33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