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肥胖是因食肉后全身都在发炎 内容: 肥胖是因食肉后全身都在发炎传统观点认为,吃得多、运动少是肥胖的成因。 近年来,国际上广生一些新的观点,认为不合理的饮食结构破坏肠道菌群结构,诱发慢性炎症,导致肥胖。 如何理解新观点? 如何健康饮食? 微生物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赵立平教授近期接受了《健康报》记者的采访。 肥胖者全身都在发炎记者:在多数人的观念里,肥胖仅仅关乎姿容体态的审美问题。 现在,很多研究证据表明,肥胖危害身体健康。 在您看来,肥胖是一种疾病吗? 它如何引发多种疾病? 赵教授: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把肥胖明确定性为一种疾病。 研究发现,重度肥胖者的寿命明显缩短。 不仅如此,肥胖还是多种疾病的诱发因素之一。 很久以前,医学界就注意到,肥胖患者全身都在发炎。 发炎是人对抗病菌的一种方式。 比如,你的手上有个伤口,如果病菌感染了伤口,伤口处就会红肿、疼痛和发热。 这些都是发炎的症状,是由集中在感染部位的免疫细胞分泌炎性因子造成的。 当免疫细胞检测到病菌抗原时,免疫细胞立即开始行动,向受感染部位集中。 到达后,免疫细胞开始分泌炎性因子,杀死受感染的细胞,保护其他细胞。 一般情况下,炎性因子只出现在受感染部位。 但是,肥胖患者身体里,炎性因子弥散在全身的血液里。 这时,原本对抗病菌的炎性因子开始攻击人的正常细胞,对全身多种细胞构成威胁。 比如,有一种炎性因子叫肿瘤坏死因子。 当它的浓度升高时,可以改变细胞的胰岛素受体的结构,让受体结合胰岛素的能力降低。 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一个胰岛素就可以结合受体,传递信号。 现在可能需要两个、三个,甚至更多,这就需要更多的胰岛素,才能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这被称为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的早期症状。 长此以往,更多的胰岛素受体被破坏,胰腺分泌胰岛素的能力达到极限,血糖控制不住了,糖尿病的症状就显现出来了。 炎性因子还会破坏血管壁,造成脂肪堆积在血管壁上。 如果是眼睛的血管被堵住,眼睛可能失明;如果是腿上的血管被堵住,下肢供血不足,下肢可能坏死;如果心脏的血管被堵住,可能得冠心病。 不过,肥胖患者体内的炎症是低度的、慢性的、长期的。 它就像是一团小火,慢慢地烧,烧上10年、20年,直至身体内的多种疾病暴露出来。 因为肥胖很容易检测,一般通过人的外部特征就可以看出来,因此它就像是身体发出的一个警报,告诉你健康正在受到威胁。 长期吃肉,肠子“漏”了记者:为何肥胖患者全身都在发炎呢? 慢性炎症又是如何引起的? 赵教授:这主要是因为肥胖患者的肠子“漏”了,病菌的抗原,比如内毒素,进到血液里。 当免疫系统检测到血液里有病菌抗原时,就认为身体受到病菌感染,开始保护自己,分泌炎性因子。 其实,这是一种假性感染。 但是,假性感染不同,它是一种假象。 病菌并没有进到人的身体里,只是病菌的抗原进入到血液里。 就像是“狼来了”的谎言一般,免疫系统上当了。 记者:为何肥胖患者的肠子“漏”了呢? 病菌抗原又是怎么进到血液里呢? 赵教授:这跟肠道菌群结构失调有关。 而肠道菌群结构失调又与我们的饮食结构有关。 目前,人们吃动物性食物多,吃植物性食物少。 很多时候,吃进去的东西并不都能完全消化。 很多营养成分没怎么消化就到了大肠。 大肠的肠壁上栖息着大约2千克细菌。 而尚未消化殆尽的营养就用来养这些细菌。 至于养什么细菌,就看你吃什么了。 如果吃动物性食物多,你就养了一批爱吃肉的细菌。 你可要注意了,事实证明,爱吃肉的细菌大都是病菌。 病菌也有新陈代谢。 老死的病菌会释放病菌的抗原。 如果你肠壁上养了很多病菌,病菌抗原的浓度岂不是很高? 这些病菌抗原便在你的身体里埋下隐患。 它们开始攻击你的肠壁。 正常情况下,你的肠壁完好无损,病菌无从下手。 这是因为你的肠壁受到有益菌的保护。 当你吃植物性食物时,有益菌帮助你消化膳食纤维。 一方面,有益菌从中获取营养,养活自己;另一方面,有益菌还释放出短链脂肪酸,供肠壁的上皮细胞使用。 这些有益菌紧紧贴在肠壁上,保护肠壁。 但是,如果你吃动物性食物多,吃植物性食物少,肠壁上的有益菌就会越来越少,病菌越来越多。 此时,肠壁失去保护。 在病菌的长期攻击下,肠子“漏”了,通透性增加了。 病菌的抗原便借此通道进入血液。 当肠道菌群结构失调后,肠道的病菌增多。 继而,病菌的抗原进入血液,人开始全身发炎。 这种慢性炎症引起身体异常堆积脂肪,首先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肥胖。 然后,慢性炎症继续侵袭身体内多种细胞,引发多种其他疾病,比如糖尿病、冠心病等。 肥胖是因为吃的不合理记者:根据您刚才的分析,肠道菌群结构失调才是肥胖的根源。 但是,传统观点认为,吃得多,运动少,身体储存多余热量,这样才引起肥胖。 您是如何看传统观点的? 赵教授:首先,我们肯定,肥胖与吃有关。 究竟是吃得多,还是吃得不合理,这才是两个观点的分歧所在。 是不是吃得多就一定胖? 答案是否定的。 这是有实验依据的。 2004年,美国华盛顿大学的杰夫戈登教授用小鼠做实验。 当给无菌小鼠吃高脂饲料时,小鼠怎么吃都不会胖。 但是,当给吃低热量饲料,本来不会胖的小鼠直接注射病菌的内毒素,诱发慢性炎症后,它也会发胖。 因此,肥胖不是单纯由高热量引起的。 记者:如何构建合理的肠道菌群结构,避免肥胖呢? 赵教授:构建合理的肠道菌群结构,需要合理的饮食结构。 我们前面提到,吃什么食物,养什么菌。 要想养活有益菌,需要多吃植物性食物。 其实,植物性食物营养丰富。 除了含有膳食纤维外,很多植物性食物都富含优质高蛋白,比如,大豆、赤豆等。 此外,植物性食物中也含有多种维生素、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等。 谷类、豆类、素菜类、坚果类都是营养丰富的植物性食物。 谷类膳食纤维比较多。 豆类蛋白质含量比较高,氨基酸种类比较均衡。 素菜富含多种维生素。 坚果既有蛋白质,又有不饱和脂肪酸。 因为吃动物性食物多,养的病菌就多。 所以,应该尽量少吃动物性食物。 另外,除了合理饮食外,每天多运动,活动活动筋骨,也是有益的。 本文引自:健康报 发布时间:2025-11-11 11:12:18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33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