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韩镜清:确显三自性颂 内容: 确显三自性颂世亲论师造? 大班祇达静祥? 及校译师国天降译梵为藏? 韩镜清译藏为汉小序何者为无,如何为无,何者为有,如何为有,乃世间哲学上至关重要之问题。 佛陀学发展到一定成熟阶段出现了三自性学说,比龙树(Nā-gārjuna,第二三世纪时人)所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更为明确彻底,在历史上的代表人物为慈氏(Maitreya)无著(Asaga )世亲(Vasbandhu)等。 代表的经论是《解深密经》、《入楞伽经》、《大乘密严经》以及《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经论》、《摄大乘论》、《辨中边论》、《辨法法性论》、《佛性论》等。 时间只稍後於龙树及提婆(rydeva),可能是第三世纪。 ?只说俗有真无,容易造成遍计所执性(人我与法我绝对无性)与依他起性(因缘假有或相依有性)混淆不清,於是对圆成实性(二无我所显真实)的认识也有出入,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可参考真谛(Paramārtha,或亲依Kulanātha)所译《佛性论》卷一《破大乘见品》。 言之话长,皍不多赘。 ?无著《摄大乘论》是三自性学说重要典籍之一。 世亲、无性(As-vabhāva) 均有释论。 可能世亲释《摄大乘论》後,写《唯识三十颂》前,写此《确显自三性颂》,只有三十八颂,亦未及作解释。 今从藏译本转译为汉文,并采集截取《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世亲本人等著作,勉力切合颂文原意,以作注释,为理解之方便。 颂文亦有些新义,足资研寻,不能尽罄其旨。 ?《西藏大藏经》中另有一个译本,名为《入三自性成就论》(见北京版Dbu-maTsa3 17B1_319A5Rang-bsingsum/lanjug-pahisgrub-pa),题为龙树所造,並多出四颂,共四十二颂,其馀文义基本相同,此或龙树後人为发扬本师之学有采於无著等之论而广其说耶? ?? 确显三自性颂? 世亲论师造? 大班祇达静祥? 及校译师国天降译梵为藏? 韩镜清译藏为汉? 确显三自性颂㈠遍计所执、依他起、及圆成实自性等,? 确定安立三自性、许为甚深之所知。 ?㈡由依缘力始转起、唯是所遍计事体,? 故能显现为依他、似所显现遍计执。 ?㈢此能显现如所现、恒常均是无所有,? 如是不复变易故、即是圆成实自性。 ?㈣诸所显现、遍计执,如所显现此二者、? 於此彼本无所有,即此、为彼无二法。 ?㈤若於此无、遍计执,并彼如义遍计执,? 如是极为无有故、心者说为能遍计。 ?㈥由因事体、果事体、此心许为二行相:? 所谓阿赖耶识、与所谓七行相转识。 ?㈦第一由积集杂染种子习气故、名心。 ?第二於种种品类、由善转起即言说。 ?㈧由此诸虚妄分别、及以异熟、并如是? 另外显现我执之差别故、许三行相。 ?㈨第一异熟为体性,此者即是根本识。 ?其他者为转起识。 所观、能见,分别转。 ?㈩由有与无、二与一、及杂染与清净等、? 由诸能相所显故,此自性等许甚深。 ?? 11? 若诸所取为实有,即此、极为无所有。 ?因此遍计所执性、许为有与无能相。 ?? 12? 实有错乱为自性、如其显现无所有。 ?因此依他起自性、许为有与无能相。 ?? 13? 若由是故无有二,即无有二为实有。 ?因此、圆成实自性许为有与无能相。 ?? 14? 遍计执义二行相有与无为同一性。 ?因此愚夫遍计执、许二与一为体性。 ?? 15? 显现之分既为二,唯是错乱同一体。 ?所谓依他之自性、许二与一为体性。 ?? 16? 以二自性为体性、由无二成同一故,? 圆成实自体性亦许二与一为体性。 ?? 17? 遍计所执、依他起、为所知、烦恼能相。 ?即许圆成实自性、为清净法之能相。 ?? 18? 非谛实二之体性、以无事体为真如。 ?故除言遍计所执以外、无异圆成实。 ?? 19? 以无有二为自体。 由二本无为性故。 ?当知除圆成实外、无别遍计执能相。 ?? 20? 如其显现为非我、由如是为无自性,? 除言依他起性外、非有差异圆成实。 ?? 21? 由不如实二自性、如其显现无事体,? 亦除圆成实以外、无别依他起能相。 ?? 22? 当说观待於言说差别、自性之次第,? 及说如於此悟入力故、为证知次第。 ?? 23? 遍计所执言说体、言说假安立体性、? 亦许以遍断言说为另外之自体性。 ?? 24? 先前以悟入二者无我故、悟入依他。 ?由二非是实有等。 唯是此中标志故。 ?? 25? 此後以二无事体为自性、悟入圆成,? 如是即此、於尔时、亦说为有与无等。 ?? 26? 此诸三自性等者,以二无得为能相。 ?极无、及与如是无、此无事体为自性。 ?? 27? 由以咒力作幻事、於是显似为象身,? 许为唯行相显现,象身普遍非是有。 ?? 28? 遍计执性同象身,依他起如彼行相。 ?此中象事体绝无、如此许为圆成实。 ?? 29? 依根本心二、显似非如实为我遍计、? 由二极无所有故、此者唯是行相有。 ?? 30? 根本识如同咒语,真如许为树木块,? 分别许如象行相、二者犹如象自身。 ?? 31? 义之即此了别时、遍知及以遍断离。 ?如其次第能获得、俱时能了三能相。 ?? 32? 能遍知无有可得,许能断离诸显现。 ?由无有二可得故、所证得亦即现前。 ?? 33? 由象身无可得故、彼之行相当销失。 ?树木块体当可得、如其如於幻化中。 ?? 34? 如是二不可得时、显现为二当销失。 ?若销失则此圆成、当证知二无事体。 ?? 35? 所对治、慧能自在,如其义无慧能见。 ?随逐此三慧对治、能任运获得解脱。 ?? 36? 唯於心中为可得,所知之义不可得;? 所知之义不可得、故心亦无有可得。 ?? 37? 由二无有可得故、当能缘得於法界。 ?由缘得於法界故、当能得圆满究竟。 ?? 38? 由能得圆满究竟、由获得具有三身? 无上菩提体性已、善成就自他利益。 ?颂意根源? ?? 1? 遍计所执、依他起、及圆成实自性等,? 确定安立三自性、许为甚深之所知。 ?? 【颂意根源】:《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四第二页第三行云: 复次、由此三种自性一切不了义经诸隐密义,皆应决了。 如此下文及《解深密经》等广说。 ?《摄大乘论》卷二第十三页第四行云:二、(能)相秘密者:谓於是处说诸法(能)相、显三自性。 (汉译能相只作相,今依藏译加能字。 )? 《摄大乘论世亲释》卷五第十三页第四行解云:谓於宣说诸法(能)相中说三自性。 ?《摄大乘论》卷二第十三页第十行云:若有欲造大乘法释,略由三(能)相应造其释:一者、由说缘起。 二者、由说从缘所生法(能)相。 三者、由说语义。 ?《佛性论》卷二第三页第五行云:四、体(能)相者:有二:一、通。 二、别。 通者:由此三性通能成就一切诸馀真谛。 或二、三、四、七谛等法,故诸真谛不出三性,是以三性为诸真谛通体。 (第二别体当分见於後。 )? 《佛性论》卷二第一页第十七行云:复次三性所摄者:所谓三无性及三自性。 三无性者:一、无(所)相性。 二、无生性。 三、无真性。 此三性摄如来性尽。 何以故? 以此三性通为体故。 ?? ?2? 由依缘力始转起、唯是所遍计事体,? 故能显现为依他、似所显现遍计执。 ?? 【颂意根源】:《摄大乘论》卷二第一页第六行云:此中何者依他起(能)相? 谓阿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了别)识。 此复云何? 谓身、身者、受者(了别)识,彼所受(了别)识,彼能受(了别)识,世(了别)识,数(了别)识,言说(了别)识,自他差别(了别)识,善趣恶趣死生(了别)识。 此中若身、身者、受者识,彼所受识,彼能受识,世(了别)识,数(了别)识,处(了别)识,言说(了别)识,此由名言熏习种子。 若自他差别识,此由我见熏习种子。 若善趣恶趣死生(了别)识,此由有支熏习种子。 由此诸(了别)识一切界、趣、生、(生汉译作杂染今依藏译改)所摄、依他起(能)相之(汉译原无之字)虚妄分别皆得显示(示汉译原作现)此诸(了别)识之唯(了别)识性皆是虚妄分别所摄(以上十九字依藏译有所改动。 )非是实有,是无所有(藏译无此四字)非真实(藏译作错乱二字)义显现所依。 如是名为依他起(能)相。 ?此中何者遍计所执(能)相? 谓於无义唯有(了别)识中似义显现。 (汉译不分辨别识与了别识,都以一识字表之,今依藏译特以了别识与识〔指不包括所缘之辨别识〕区别开来,一般说唯识,均指唯了别识。 请特别注意。 )? 《摄大乘论世亲释》卷四第二页第十八行解论云: 於无义者:谓无所取、如实无我。 唯有(了别)识中者:谓无实义似义(了别)识中、如唯似我显现(了别)识中。 似义显现者:似所取义相貌(应作所相二字)显现,如实无我、似我显现。 ?? ?3? 此能显现如所现、恒常均是无所有,? 如是不复变易故、即是圆成实自性。 ?? 【颂意根源】:《摄大乘论无性释》卷四第三页第四行解论云:谓於彼彼依他起(能)相由似义(能)相永无有性者:谓於缘起心及心法所现影中由横计(所)相永无所显真如实性,此即名为圆成实(能)相。 ?? ?4? 诸所显现、遍计执,如所显现此二者、? 於此彼本无所有,即此、为彼无二法。 ?? 【颂意根源】:《摄大乘论无性释》卷四第三页第四行解二分显现云:如此诸(了别)识皆虚妄分别所摄者:如前所说身等诸(了别)识所取能取(藏译有事体一词)虚妄分别安立为性。 唯(了别)识为性者:由邪分别(藏译作邪遍计。 )二分显现。 善等法中虽无邪执,缘起力故、二分显现、亦唯是(了别)识。 (善等法中以下文,藏译原本无。 )是无所有非真实义显现所依者:所取色等名无所有。 能取识等、名非真实。 此二皆是遍计所执。 并名为义。 (能取识等以下文、藏译原本无。 )虚妄分别所摄诸(了别)识是此二种显现因缘(藏译作显明之因。 )故名所依。 ?? ?5? 若於此无、遍计执,并彼如义遍计执,? 如是极为无有故、心者说为能遍计。 ?? 【颂意根源】:《摄大乘论》卷二第六页第十行云:当知意识是能遍计。 有分别故。 所以者何? 由此意识用自名言熏习为种子及一切(了别)识名言熏习为种子,是故意识无边行相分别而转。 普於一切分别计度故,名能遍计。 ?? ?6? 由因事体、果事体、此心许为二行相:? 所谓阿赖耶识、与所谓七行相转识。 ?? 【颂意根源】:《摄大乘论》卷一第七页第十行云:此中安立阿赖耶识因(能)相者:谓如是一切种子阿赖耶识於一切时兴彼一切杂染品类诸法现前为因。 此中安立阿赖耶识果(能)相者:谓即依彼杂染品法无始时来所有熏习、阿赖耶识相续而生。 ?? ?7? 第一由积集杂染种子习气故、名心。 ?第二於种种品类、由善转起即言说。 ?? 【颂意根源】:《摄大乘论》卷一第五页第七行云:心体第三若离阿赖耶识,无别可得。 是故成就阿赖耶识以为心体。 由此为种子、意及识转。 何因缘故亦说名心? 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 ?《摄大乘论》卷一第八页第五行云:复次阿赖耶识与彼杂染诸法同时更互为因、云何可见? 譬如明灯眼炷生烧、同时更互。 又如芦束互相依持、同时不倒。 应观此中更互为因道理亦尔。 如阿赖耶识为杂染诸法因,杂染诸法亦为阿赖耶识因,唯就如是安立因缘,所馀因缘不可得故。 ?《摄大乘论无性释》卷三第二十页第四行解论文云:名言熏习差别者:谓我、法、用、名言多故。 (藏译作谓诸明记我、法、用、假安立言说。 )有人、天、等我,眼、色等法,去、来等用(用即所作藏译缺来。 )熏习差别。 由此我法用影显现、诸(了别)识生起功能差别。 ?? ?8? 由此诸虚妄分别、及以异熟、并如是? 另外显现我执之差别故、许三行相。 ?? 【颂意根源】:《摄大乘论》卷一第十六页第十九行说阿赖耶识差别中之三种云:此中三种者、谓三种熏习差别故:一、名言熏习差别。 (无性解释此差别已如前引。 )二、我见熏习差别。 (无性释云:谓四烦恼所染*(意萨迦耶见力故,於阿赖耶识中有能执我熏习差别。 )三、有支熏习差别。 (无性解释此文云:谓福、非福、不动行增上力故,於天等诸趣中、有无明等乃至老死熏习差别。 )《摄大乘论》卷二第十三页第十一行云:此中说缘起者:如说言熏习所生诸法,此从彼。 异熟、与转识、更互为缘生。 ?? ?9? 第一异熟为体性,此者即是根本识。 ?其他者为转起识。 所观、能见,分别转。 ?? 【颂意根源】:《摄大乘论》卷一第十页第七行云:复次,其馀转识普於一切自体诸趣应知说名能受用者。 如《中边分别论》中说伽陀曰:一则名缘识,第二名受者,此中能受用、分别、推心法。 如是二识更互为缘。 ?《摄大乘论无性释》卷二第十八页第四行解论文云:能受用者:谓受蕴。 能分别者:谓想蕴。 能推者:谓行蕴,思能推心於彼彼转。 最胜故说。 如是三蕴皆能助心受用境界,故名心法。 ?? ?10? 由有与无、二与一、及杂染与清净等、? 由诸能相所显故,此自性等许甚深。 ?? 【颂意根源】:《摄大乘论世亲释》卷四第十五页第十二行解三自性以异门而成中云:毕竟不如是有故者:所遍计上遍计所执毕究无故,即此自性成圆成实。 ?《摄大乘论无性释》卷四第二十三页第十一行云:如所遍计毕竟不如是有者:於依他起如所显现毕究无故。 如是即说三种自性不全成异、亦非不异。 观待异故。 ?《佛性论》卷二第五页第二行云:问曰:若依他起为圣智所摄者,云何说依他性缘分别性得成? 答曰:依他起有二种:一、染浊依他。 二、清净依他。 清净依他缘如如得成故。 ?《摄大乘论》卷二第十三页第十五行云: 复次、彼转识(能)相法有相(相、藏译为rgyu-mthan即原由或根据义。 rgyu-mthan-dang-can、他处汉译作相分。 )有见(藏译为Lta-ba-dang-can。 他处汉译作见分。 )(之了别)识为自性。 又彼以依处为(能)相,遍计所执为(能)相,法性为(能)相。 由此显示三自性(能)相。 如说:从有相(相即原由)、有见、应知彼三(能)相。 ?《摄大乘论世亲释》卷五第十四页第十七行解以上论文云:谓彼诸(了别)识有相(相即原由)、有见、(即相分与见分。 )以为其体。 又彼(能)相有其三种。 ?? ?11? 若诸所取为实有,即此、极为无所有。 ?因此遍计所执性、许为有与无能相。 ?? 【颂意根源】:《佛性论》卷二第三页第八行云:二、别体者:(三性通成就一切诸馀真谛已如第一颂註间引讫。 )於三性中、各有实义。 何者实义? 一者、分别性体恒无所有,而此义於分别性中非不为实。 何以故? 名言无倒故。 ?? ?12? 实有错乱为自性、如其显现无所有。 ?因此依他起自性、许为有与无能相。 ?? 【颂意根源】:《佛性论》卷二第三页第十行云:(诸真谛不出三性中之别体)二者、依他性体有而不实。 由乱识根、境,故是有。 以非真如、故不实。 何以故? 因缘义无倒故。 是以对分别性、故名为有。 对後真性、故非实有。 是名有不真实。 ?? ?13? 若由是故无有二,即无有二为实有。 ?因此、圆成实自性许为有与无能相。 ?? 【颂意根源】:《佛性论》卷二第三页第十三行云:三者、真实性体、有无皆真。 如如之体非有非无故。 ?? ?14? 遍计执义二行相有与无为同一性。 ?因此愚夫遍计执、许二与一为体性。 ?? 【颂意根源】:《佛性论》卷二第三页第十四行云:问曰:是三性实(能)(原无能)相云何? 答曰:分别性实(能)相者:人法增益、及损减。 由解此性故、此执不生,是分别(能)相。 人法者:是分别所作。 若依真谛、观此人法为有,名增益执。 若依俗谛、观此人法(假安有名言)是无,是损减执。 若通达此分别性,则增益损减二执不生。 是名分别实性(能)相。 ?? ?15? 显现之分既为二,唯是错乱同一体。 ?所谓依他之自性、许二与一为体性。 ?? 【颂意根源】:《佛性论》卷二第三页第十九行云:能执所执增益、及损减。 由解此性故、故此执不生,是名依他性(能)相。 此能执所执、若见真为有,则是增益、名为常见。 若见俗定无,则是损减、名为断见。 ?若通此二性,则(原无。 )断常二执並不得生、是名依他实性(能)相。 唯有似尘识(即了别识。 )故,则无能、所。 无能所故,无增益执。 由有似尘识故,无损减执。 ?? ?16? 以二自性为体性、由无二成同一故,? 圆成实自体性亦许二与一为体性。 ?? 【颂意根源】:《佛性论》卷二第四页第五行云:复次、真实性(能)相者:有无及增益、损减、由解此性故,执不得生。 所以者何? 若执空(性)为有,名增益谤。 若执空(性)为无,名损减谤。 若通达此性,则二执不生、是名真实性(能)相。 ?? ?17? 遍计所执、依他起、为所知、烦恼能相。 ?即许圆成实自性、为清净法之能相。 ?? 【颂意根源】:《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四第七页第三行云:问:此三自性几自非染能令他染? 答:一。 问:几唯自染? 答:一。 问:几自清净能令他清净? 答:一。 如染、当知苦亦尔。 ?? ?18? 非谛实二之体性、以无事体为真如。 ?故除言遍计所执以外、无异圆成实。 ?? 【颂意根源】:《佛性论》卷二第一页第十九行解三无性云:无(所)相性者:一切诸法但名言所显、自性无相貌(真谛玄奘均将所相译为相貌)故,名无(所)相性。 无生性者:一切诸法由因缘生故,不由自能生。 自他並不成就故,名无生性。 无真性者:一切诸法离真(所)相故、无更别有实性可得故,名无真实性。 ?? ?19? 以无有二为自体。 由二本无为性故。 ?当知除圆成实外、无别遍计执能相。 ?? 【颂意根源】:《摄大乘论》卷二第十页第十九行云: 世尊依何密意於《梵问经》中说如来不得生死、不得涅槃? 於依他起自性中、依遍计所执自性及圆成实自性、生死涅槃无差别密意。 何以故? 即此依他起自性、由遍计所执分成生死,由圆成实分成涅槃故。 ?? ?20? 如其显现为非我、由如是为无自性,? 除言依他起性外、非有差异圆成实。 ?? 【颂意根源】:《摄大乘论》卷二第七页第六行云:由何异门即此(依他起)自性成圆成实? 如所遍计毕竟不如是有故。 ?? ?21? 由不如实二自性、如其显现无事体,? 亦除圆成实以外、无别依他起能相。 ?? 【颂意根源】:《摄大乘论世亲释》卷五第十页第十四行解论文伽陀意云:说一切法无自性意今当显示。 自然无者:由一切法无离众缘自然有性,是名一种无自性意。 自体无者:由法灭已,不复更生,故无自性。 此复一种无自性意。 自性不坚住者:由法? 生一刹那後、无力能住,故无自性。 如是诸法无自性理与声闻共。 如执取不有故许无自性者:此无自性不共声闻。 以如愚夫所取遍计所执自性、不如是有。 由此意故、依大乘理说一切法皆无自性。 由无性故者:由一切法无自性故,无生灭等皆得成就。 所以者何? 由无自性、故无有生。 由无生故、亦无有灭。 无生灭故、本来寂静。 本寂静故、自性涅槃。 後後所依止故者:是後後因此而得有义。 ?? ?22? 当说观待於言说差别、自性之次第,? 及说如於此悟入力故、为证知次第。 ?? 【颂意根源】:《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四第十四页第十九行云:复次,云何当知色等想事、色等施设、是假名有,非实物(或译为实质。 )有? 谓诸名言熏习之想所建立识(指辨别识。 )缘色等想事、计为色等性。 此性非实物有,非胜义有。 是故如此色等想法非真实有,唯是遍计所执自性;当知假有。 若遣名言熏习之想所建立识,如其色等想事、缘离言说性;当知此性是实物(可译为实质。 )有,是胜义有。 此中道理、言论成立、如《菩萨地》(卷三十六第十八页第六行)应知。 若诸名言熏习之想所建立识缘遍计所执自性为境。 即说此性非内、非外、非二中间、少有可得,非已生、非当生、非正生,非已灭、非当灭、非正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 何以故? 此唯假(安立)有、非胜义有故。 若离名言诸法自性、当知此性(由)凡夫所生邪执为缘已生、当生、正生、已灭、当灭、正灭;若未永断、未遍知,便成杂染。 若已永断,已遍知,乃成清净。 ?? ?23? 遍计所执言说体、言说假安立体性、? 亦许以遍断言说为另外之自体性。 ?? 【颂意根源】:《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六第十七页第十行云: 云何复名善取空者? 谓由於此、彼无所有,即由彼故、正观为空。 复由於此、馀实是有,即由馀故、如实知有。 如是名为悟入空性、如实无倒。 谓於如前所说一切色等想事(上)所说色等假说性法、都无所有。 是故於此色等想事、由彼色等假说性法都无所有,是故於此色等想事、由彼色等假说性法说之为空。 於此一切色等想事、何者为馀? 谓即色等假说所依。 如是二种皆如实知,谓於此中实有唯(想)事。 於唯(想)事中亦唯有假(安立)。 不於实无起增益执,不於实有起损减执,不增、不减,不取、不捨,如实了知如实真如离言自性;如是名为善取空者。 於空法性能以正慧妙善通达。 如是随顺证成道理应知诸法离言自性。 ?? ?24? 先前以悟入二者无我故、悟入依他。 ?由二非是实有等。 唯是此中标志故。 ?? 【颂意根源】:《佛性论》卷二第六页第八行云:问曰:是真实性者,为可立净? 为立不净? 答曰:不可得说定净不净。 若定净者,则一切众生不劳修行自得解脱故。 若定不净者,一切众生修道,即无果报! ?若定净者,则无凡夫法! 若定不净者,则无圣人法! 何以故? 净不净品皆以如为本故。 若其定净,不即无明。 若其不净,不即般若。 此两处如性不异故。 此真如非净非不净。 欲显真如异眼等诸根、异禅定心等故。 异眼等诸根者:诸根既不被染,亦应得同如理清净。 而不然者、以有漏为因故。 从本不净。 真如不尔。 在於佛地本性清净、无有从本是不净义。 故异诸根。 异定心等者:定体本性自净可得同真,而为四惑所蔽(原误作瞰。 )故、转成不净。 真如之理本来清净、则不如是;虽在无明谷中,终不为彼所*(。 ?《摄大乘论》卷二第一页第六行云:此中何者依他起(能)相? 谓阿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了别)识。 ?《摄大乘论》卷二第四页第四行云:复次、云何安立如是诸(了别)识成唯(了别)识性? 略由三(行)相:一、由唯此(了别)识无有义故。 二、由二性(故者)、有相(分)有见(分)二(了别)识别故。 三、由种种(俱时生起故者:此)种种行相而生起故。 所以者何? 此一切(了别)识无有义故,得成唯(了别)识。 有相(分有)见(分)故、得成二种。 若眼等(了别)识以色等识(藏译无识字。 )为相(分)、以眼(等)识(了别)识为见(分),乃至以身识(了别)识为见(分),若意识以一切眼为最初、法为最後诸(了别)识为相(分),以意识(了别)识为见(分)。 由此意识有分别故,似(藏译作显现。 )一切识而生起故。 ?? ?25? 此後以二无事体为自性、悟入圆成,? 如是即此、於尔时、亦说为有与无等。 ?? 【颂意根源】:《佛性论》卷二第十四页第四行云: 三、俱不乐者:谓修行大乘最利根人既不同阐提乐生死有,亦不堕非方便中同外道执,亦不堕方便中如二乘人。 是故此人具行生死涅槃平等之道、住无住处。 虽行生死,而不染。 虽行涅槃,而非净。 但为大悲故、不捨生死。 为般若故、不捨涅槃。 不离涅槃者:异声闻执永住无为。 不捨生死者:异一阐提乐於生死。 若乐著生死者,名一阐提。 佛法内人堕定位者、亦同阐提。 如是二人堕在邪定聚中。 若乐灭生死有者,是人堕非方便中、则在不定聚。 及俱不乐前二者、修平等道,是人在正定聚中。 ?? ?26? 此诸三自性等者,以二无得为能相。 ?极无、及与如是无、此无事体为自性。 ?? 【颂意根源】:《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四第九页第十行云: 法界清净(能)相者:谓此转依已能除遣一切(所)相故,是善清净法界所显。 若不尔,此应无常、应可思议! 然此转依是常住(行)相、不可思议。 复次、此不可思议说名无二。 由五(行)相(原作五种相。 )应当了知:一、由自性故。 二、由处故。 三、由住故。 四、由一性异性故。 五、由成所作故。 云何由自性故、不可思议? 谓或即色、或离色,如是不可思议。 或即受、想、行、识,或离受、想、行、识,如是不可思议。 或即地界、或离地界,如是不可思议。 或即水界、火界、风界,或离水界、火界、风界,如是不可思议。 或即眼处、或离眼处,如是不可思议。 或即耳、鼻、舌、身、意处,或离耳、鼻、舌、身、意处,如是不可思议。 或有、或非有,如是不可思议。 云何由处故、不可思议? 谓或在欲界、或离欲界,如是不可思议。 或在色界、无色界,或离色界、无色界,如是不可思议。 或在人中、或离人中,或在天上、或离天上,如是不可思议。 或在东方、或离东方,或在南、西、北方、上下方维,或离南、西、北方、上下方维,如是不可思议。 云何由住故、不可思议? 谓安住如是如是色类乐住、如是不可思议。 安住如是如是色类奢摩他住、如是不可思议。 安住有心处、如是不可思议。 安住无心住、如是不可思议。 安住如是色类圣住、如是不可思议。 安住如是色类天住、梵住,如是不可思议。 云何一性异性不可思议? 谓一切佛同安住一无漏界中、为是一性? 为是异性? 如是不可思议。 云何成所作故、不可思议? 谓如是如是如来同界、同智、势力勇猛、住无漏界,依此转依能作一切有情义利,如是不可思议。 此复二因缘故、当知不可思议:谓离言说义故、及过语言道故、不可思议。 又出世间故、无有世间能为譬喻,是故不可思议。 ?《摄大乘论》卷二第十三页第十九行云:复次、云何应释彼(能)相? 谓遍计所执(能)相於依他起(能)相中、实无所有,圆成实(能)相於中实有。 由此二种非有及有、非得及得、未见已见真实者同时。 谓於此依他起自性中无遍计所执故,有圆成实。 故於此转时、若得彼,即不得此;若得此,即不得彼;如说:依他、所执无,成实於中有。 故得及不得、其中二平等。 ?《摄大乘论世亲释》卷五第十五页第二行解此论文後半云:遍计所执及圆成实、名为二种。 如是二种、第一非有,第二是有。 未见真者得遍计所执,不得圆成实。 已见真者即此刹那得圆成实,不得遍计所执。 於伽陀中、即显此义。 谓依他、所执无等。 (原伽陀云:依他、所执无,成实於中有。 故得、及不得、其中二平等。 )平等者:谓同一刹那。 其中者:谓依他起中。 二者:谓未见真者、及已见真者。 故者:是由此因义。 谓於依他起中、由遍计所执无故,及由圆成实有故。 又诸愚夫颠倒执故、如是见转。 若诸圣者,由正见故、如是见转。 ?《摄大乘论》卷二第一页第十五行云:此中何者遍计所执(能)相? 谓於无义唯有(了别)识中似义显现。 (藏译作显现为义性。 )此中何者圆成实(能)相? 谓即於彼依他起(能)相、由似义(能)相(藏译作义之能相。 )永无有性。 ?? ?27? 由以咒力作幻事、於是显似为象身,? 许为唯行相显现,象身普遍非是有。 ?? 【颂意根源】:《佛性论》卷一第十四页第七行云:诸法空故、自性不可得。 如见幻事。 幻物者、证量所见,不如实有。 诸法亦尔,不如所见而有所见。 由体不实、故不有。 由证量故、不无。 由体无故、空义得成。 以证量故、假有不失。 ?? ?28? 遍计执性同象身,依他起如彼行相。 ?此中象事体绝无、如此许为圆成实。 ?? 29? 依根本心二、显似非如实为我遍计、? 由二极无所有故、此者唯是行相有。 ?? 【颂意根源】:《摄大乘论世亲释》卷四第十七页第七行解释十种分别中前三分别云:根本分别者:谓阿赖耶识是诸分别根本。 自体亦是分别。 缘(所)相分别者:谓色等(了别)识为所缘相分所起分别。 显(所)相分别者:谓并其所依所有眼识等之(了别)识显现似彼所缘境相分所起分别,有所分别、或能分别,故名分别。 ?《摄大乘论》卷二第八页第八行说十种分别第九分别云:九、执著分别。 谓不如理作意类萨迦耶见为本六十二见趣相应分别。 ?? ?30? 根本识如同咒语,真如许为树木块,? 分别许如象行相、二者犹如象自身。 ?? 【颂意根源】:《摄大乘论》卷二第十页第九行云: 云何实无有义而成所行境界? 为除此疑、说幻事喻。 ?《摄大乘论世亲释》卷五第二页第六行解释由名前觉无二颂中云:如幻等者:譬如幻象实无所有、而现可得。 应知此中义亦如是。 卷五第五页第九行又云:若实无义,云何成境? 为治此疑,说幻事喻。 显依他起譬如幻象、虽无实义,而成境已、义亦如是。 ?《摄大乘论》卷二第十一页第十六行云:世尊有处说一切法常,有处说一切法无常,有处说一切法非常非无常,依何密意作如是说? 谓依他起自性、由圆成实性分是常,由遍计所执性分是无常,由彼二分非常非无常。 依此密意、作如是说。 如常、无常、无二,如是苦乐无二、净不净无二、空不空无二、我无我无二、寂静不寂静无二、有自性无自性无二、生不生无二、灭不灭无二、本来寂静非本来寂静无二、自性涅槃非自性涅槃无二、生死涅槃无二、亦尔。 如是等差别、一切诸佛密意语言由三自性应随决了如前说常无常等门。 ?《摄大乘论》卷二第十二页第十一行颂云:自然,自体无,自性不坚住。 (藏译则可作为自及体性无,不住自事体。 )如执取(即所执。 )不有、故许无自性。 由无性故成後後所依止。 无生灭、本寂、自性般涅槃。 ?? ?31? 义之即此了别时、遍知及以遍断离。 ?如其次第能获得、俱时能了三能相。 ?? 【颂意根源】:《摄大乘论世亲释》卷五第二页第十九行云:若依他起如所可得、不如是有,既尔,何不一切一切皆无所有? 此著无者,圆成实性亦无所有。 何以故? 有谤杂染、清净过故。 杂染、清净、既现可得,故此二性俱非不有。 若执为无,则拨现有杂染、清净、言无所有。 ?? ?32? 能遍知无有可得,许能断离诸显现。 ?由无有二可得故、所证得亦即现前。 ?? 【颂意根源】:《摄大乘论》卷二第十三页第十五行云: 复次、彼转识(能)相法有相有见(了别)识为自性。 又彼以依处为(能)相,遍计所执为能相,法性为(能)相。 由此显示三自性之(能)相。 如说从有相有见、应知彼三(能)相。 ?《摄大乘论世亲释》卷五第十四页第十七行云: 彼转识(能)相法有相有见(了别)识为自性者:谓彼(了别)识有相有见以为其体。 又即彼(能)相有其三种。 依处为(能)相者:谓依他起(能)相。 由此所说三种自性显示彼(能)相。 ?? ?33? 由象身无可得故、彼之行相当销失,? 树木块体当可得、如其如於幻化中。 ?? 【颂意根源】:《摄大乘论》卷二第四页第十二行已引颂文云:唯此、二、种种,观者意能入。 由悟入唯心、彼亦能伏离。 ?《摄大乘论世亲释》卷四第八页第二行解此颂文云:於伽陀中能悟入(了别)识者:悟入所取义永无所有故。 能悟入二者:悟入此(了别)识有相(相即原由)、见故。 能悟入种种者:悟入此(了别)识似种种(所)相而生起故。 观(行)者意者:诸瑜伽师所有意趣。 问:於何悟入? 答:由悟入唯心,彼亦能伏离。 若能悟入唯有其心、都无有义,是则彼亦能伏离。 既无所取义,何有能取心? 说入二性及入种种、皆为成立入唯(了别)识因。 馀义相似。 ?? ?34? 如是二不可得时、显现为二当销失。 ?若销失则此圆成、当证知二无事体。 ?? 【颂意根源】:《摄大乘论》卷二第六页第四行云: 若圆成实自性是遍计所执永无有(之能)相,云何成圆成实? 何因缘故、名圆成实? 由无变异性故、名圆成实。 又由清净所缘性故,一切善法最胜性故,由最胜义故,(汉译无故字。 )名圆成实。 ?《摄大乘论世亲释》卷四第十三页第五行解云:由无变异性故者:谓无虚诳性。 如不虚诳性。 ?? ?35? 所对治、慧能自在,如其义无慧能见。 ?随逐此三慧对治、能任运获得解脱。 ?? 【颂意根源】:《佛性论》卷二第九页第十五行说如来藏有五种中第四云:? 四者、出世藏。 真实是其藏义。 世有三失:一者、对治可灭尽,故名为世。 此法则无对治、故名出世。 二、不静住,故名为世。 由虚妄心、果报、念念灭不住故。 此法不尔,故名出世。 三、由有倒见故,心在世间、则恒倒见。 如人在三界、心中决不得见苦法忍等。 以其虚妄、故名为世。 此法能出世间,故名真实为出世藏。 ?《摄大乘论》卷二第二十页第二行云: 如是菩萨悟入唯(了别)识性故、悟入所知(能)相,悟入此故,入极喜地、善达法界、生如来家、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得一切菩萨平等心性、得一切佛平等心性。 此即名为菩萨见道。 ?? ?36? 唯於心中为可得,所知之义不可得;? 所知之义不可得、故心亦无有可得。 ?? 【颂意根源】:《摄大乘论》卷二第二十一页第十九行云: 复有《教授》(即指《慧度教授》)二颂、分别瑜伽论 (论字疑衍)说:菩萨於(藏译作由字。 )定位:观影唯是心。 (藏译作 意字。 )义想即灭除,审观唯自想。 如是住内心、知所取非有。 次能取亦无、後触无所得。 ?? ?37? 由二无有可得故、当能缘得於法界。 ?由缘得於法界故、当能得圆满究竟。 ?? 【颂意根源】:《摄大乘论》卷二第二十二页第一行云: 复有别五现观伽陀、如《大乘经庄严论》说:福德智慧二资粮、菩萨善备无边际;於法思量善决已、(藏译作故字。 )了义行相唯是言。 决知诸义唯是言,即住似彼唯心性、便能现证於法界。 故二能相悉蠲除、慧证离心无别有,由此即证心非有。 具慧了达二皆无,安住二无法界中。 具慧无分别智力周遍平等顺证行,灭依榛梗过失聚、如大良药销众毒;佛说妙法善成立安慧於根法界中、知念行相唯分别,平稳疾归德海岸。 ?? ?38? 由能得圆满究竟、由获得具有三身? 无上菩提体性已、善成就自他利益。 ?? 【颂意根源】:《摄大乘论》卷三第十四页第二行云:彼果智殊胜云何可见? 谓由三种佛身应知彼果智殊胜:一、由自性身。 二、由受用身。 三、由变化身。 此中自性身者:谓诸如来法身。 一切法自在转所依止故。 受用身者:谓依法身、种种诸佛众会所显,遍清净佛土、大乘法乐为所受用故。 变化身者;亦依法身。 从睹史多天宫现没、受生、? 城出家、往外道所、修诸苦行、证大菩提、转大*轮,入大涅槃故。 ?《摄大乘论》卷三第十八页第三行云: 诸有情利、乐、所作不过时,所作常无虚,无忘失、归礼! 画夜常六返、观一切世间,与大悲相应;利乐意、归礼! ?? ?注:颂意根源中所引《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摄大乘论世亲释》、《摄大乘论无性释》、《佛性论》等均为金陵刻经处版本。 ? 发布时间:2025-11-08 12:34:45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33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