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韩镜清:摄大乘论 第10讲 内容: 第10讲:第二品(第8页第5行-第9页第1行)(1994年1月9日)(第一盘录音带未录上。 此前应正讲:复次,阿赖耶识中诸杂染品法种子为别异住为无别异,非彼种子有别实物于此中住,亦非不异。 然阿赖耶识如是而生,有能生彼功能差别,名一切种子识。 )大家可以看《论语》里头有许多地方,有时候它也是在那儿摸象,道家也摸到点儿东西。 不过,要是拿阿赖耶识当本体的话,那就不一样了,那就有点把这阿赖耶识绝对化了,那就有点儿不平等待遇了。 可是儒家、道家也有相当的技巧,因为中国离不开生生不已,讲生,一定要讲生的来源,于是乎,在喜怒未发、宇宙未起的状态,都是混沌的。 为什么阿赖耶识就是大王路啊? 无论哪个人想找原因的话,找来找去找的比较沾点边,就是模拟阿赖耶识。 这是别异住、非别异住,实际上是问题的焦点,都离不开佛教哲学的根本问题,也就是离不开佛教哲学的所谓的一切法的真相。 所以这个所谓三法印我们就常常谈到,涅磐寂静。 我们要研究这部典籍,一定要有特别的看法,读的时候实际上就是观,做观。 底下就又提出新的问题来了:在熏习的问题上就是它谈到俱生俱灭,非一非异,有熏习的关系。 宇宙一切的现象跟阿赖耶识是什么关系呢? 就是熏习的关系,熏习完了就生起宇宙万法。 复次,阿赖耶识与彼杂染诸法同时更互为因。 就是前头说的很多了,指的就是一切的杂染,一切的所知。 同时更互,都是有针对性的。 云何可见? 怎么能够看出来呢? 这还是拿大家共同了解的事情、共同承认的事情来作比喻:譬如明灯焰炷生烧同时更互,拿这个灯,灯有两部分,一个就是火焰,就是灯的火苗儿,再就是油灯的灯芯。 焰炷,火苗跟灯芯生起烧来,同时更互,生烧的时候,火苗离不开灯芯,灯芯离不开火苗。 又如芦束,互相依持,同时不倒。 一支筷子立不起来,一把筷子就立起来了,现在的说法就是团结就是力量,能够立起来,它这根儿离不开那根儿,那根儿离不开这根儿,要离开了谁也站不起来,要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就团结起来了。 这就是表示阿赖耶识跟宇宙的一切现象互相离不开,是呼应的,宇宙现象通过阿赖耶识然后再现,阿赖耶识要通过其它世间所有的法,熏习出种子,种子再引起阿赖耶识生起,作为阿赖耶识一切种子生起时的原因,这跟那一把筷子一样,谁也离不开谁。 世间任何讲因果的,他一定想法讲他的因万能。 这种找因的方法是不是能找到? 是不是就是找不到也把这因给断送了? 也是一种无因论。 同时不倒,阿赖耶识跟杂染品法一样,同时不倒,离开谁,谁也得倒。 应观此中更互为因道理亦尔。 也是这样一个道理,是互相的。 所以这就看出来了,所有的法都平等的,不能独立存在的。 如阿赖耶识为杂染诸法因,杂染诸法亦为阿赖耶识因,是同时的,它讲的是真因真缘,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那个豆跟原来那个豆,虽然是很相似的,但是它还有差别。 而这一切法通过阿赖耶识的受熏、再现,那个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相似相续的程度就更高了,是不是这样? 唯就如是安立因缘,所余因缘不可得故。 这是决定的话,总结。 要安立因缘,四缘里头的因缘,真因真缘,亲因亲缘,离开这种上头所说的,其它的就没有你能找到的关系了,只能是这样,不能有另外的。 底下又提出问题: 云何熏习无异无杂,而能与彼有异有杂诸法为因? 以前不是说非一非异吗? 这无异无杂,阿赖耶识生起一切法的时候,它有异有杂,原来它无异无杂,怎么就有异有杂? 原来是模糊、朦胧、恍惚状态,怎么能生起这很显露的各种差别、形形色色呢? 为什么是这样? 它也举了例子,如众缬具缬所缬衣,当缬之时,虽复未有异杂非一品类可得,入染器后,尔时衣上便有异杂非一品类杂色绞络文像显现,这个显现缬具的缬所缬衣,我们只能是意境解,没见过这东西,也许有人见过。 情况大概是这样的:原来这衣上没有花纹,通过什么手段来实现这个花纹呢,就用缬具,这缬具就好象是把所要缬的衣服弄上不同的丝线、绳缕,用不同的方法结合起来,有高低不同、粗细种种。 在这个时候并没有颜色的分别,只有形色的不同,没有显色的。 用种种错综复杂的构造、用纹缕上的构造,把衣服做成这样的由绳、线,不同地构成,等到用染器一染,于是乎,就呈现出很多不一样的颜色,主要是用形色的不同,高低、粗细,形色的不一致,下到染器里,就出现了不同,原来没有颜色的问题,可是到了染器里头以后,就不同了。 在这里大家可以想想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可以做比喻的。 意思就是,原来不显现花花世界,是一种很暗,完全一样的颜色,后来怎么就形成了不同的颜色,原来相同的东西,变成不同的,这样一个情况,要拿这大家常见的事物来作比喻。 这阿赖耶识呢,也是这样子。 本来是混沌、恍惚的样子,为什么一下子很显现? 要按阿赖耶识跟种子的体态,我们没法子捉摸。 儒家讲无声无臭,或者是喜怒未发,那么阿赖耶识也是这样子,实际上阿赖耶识我们没法子用眼睛看出来。 阿赖耶识亦复如是,异杂能熏之所熏习,于熏习时虽复未有异杂可得,果生染器现前已后,便有异杂无量品类诸法显现。 原来比喻的事情,说阿赖耶识,原来在受熏时候,并没有异杂的现象,果生染器现前以后,果,现前的果生起的时候,就如同所缬的衣入到染器里一样,显出了形形色色的花花世界,想法子用普通常见的比喻来解释这个意思。 如是缘起于大乘中极细甚深。 缘起就是因果,缘因跟有因,同时有因,同时有这个有因,有因就是果,因果都有,所以缘起就是因跟果发生关系。 就是前头所说的,阿赖耶识跟染品的一切法,种子跟现行,现行跟种子都有缘起。 这种缘起法,是一种于大乘中极细甚深的法。 刚才说的好象很轻易的,这个杂染品法,所有宇宙一切法跟阿赖耶识的关系,说的很轻松,这个在大乘里讲缘起,是极细甚深,寻找出这样一个因果关系来不是简单的事情。 极细,指的是一般人没法子理解、了解的。 刚才说一般人寻找原因的时候,象刚才有同志说的万法归一,非归到那一个地方去,你说这是平等吗? 它不平等,本来是千差万别,楞要找个不是千差万别的东西作根据,这个因是不是还有原因? 没原因了,到这为止? 所以我们说阿赖耶识跟这个杂染品法、跟宇宙一切法的关系,一般人不承认,非要找个绝对的、找个统治对象、找个上帝、找个不平等的东西依靠它,这是人类的一种惯性。 它有为法一定要找依靠,不但找依靠,还要找最后的依靠,才痛快,那是不平等的,那就是我们自己甘愿做奴隶,而且你也找不到原因,你归一的一还有原因没有? 它不再讲原因了,我找到最后的原因了,就是再没有原因了,你还找什么? 是这样子的? 你说这种因果关系能解决因果规律问题吗? 阿赖耶识并不是这样的,要拿阿赖耶识当最后一个原因的话那就错了。 它是跟一切万法再生起来,然后它作为一个媒介,然后再往下传,它没有归一的问题。 所以这种缘起法,一般人,不但找不着,也是不容易理解的,找到了也不大相信,不过瘾。 并且中国又把阿赖耶识当成最后的、是本体、是万物发生之源、唯有它是最真实的,你说这世间哲学,无明啊! 糊涂! 真正糊涂! 昏愦糊涂! 可是我们不自觉,你说奇怪不奇怪? 又若略说,有二缘起:一者,分别自性缘起;二者,分别爱非爱缘起。 分别自性,事物的本身能够使事物本身显现出来,分别自性缘起,就是由阿赖耶识显现的,分别就是显现的意思,这个分别自性缘起就是把一切法跟这个它自己的相貌能够显现。 分别自性的这个分别,实际上就是种子生现行。 普通我们说显现,大家注意这个词,一切都是事物显现、显露出来,如同我们在黑暗的地方,看不见什么东西,忽然间有了光,这个东西露出来了,这就是显现。 一切东西都是事的显现,就是光照出来,把这个现象显露出来,如同见到光照到的。 这个分别呢,在无性释里,分析这些使所有差别来生起,就是能使一切法的差别显现出来,差别出来。 差别、分别、显现,都相通,尤其分别跟显现,是使所有差别能露出来,使差别成为差别,有这个意思,就是分别、就是显现。 一切法生种子,种子再生现行,生起现行的时候,就把它自己原来的差别,都能分析、显露、差别出来了。 分别自性就是自相能够显露。 这是一种缘起。 第二种是分别爱非爱缘起,这个分别跟前头的分别一样,它不是一个名词,是动词,就是使差别成为差别。 爱非爱缘起,这个就是我们喜欢的环境和不喜欢的环境。 是怎么造成的? 主要是造业,造善业跟恶业。 前头我们也讲过,好象人有理想、有设计,他想完成的话,一定要付出许多劳力、努力用种种行为来实现,现在我们就是说要有一个设计的蓝图,然后再加以努力。 现实也是这样一种情况,我们要用力气作事情达到一个结果,达到好的结果,或是坏的结果。 现在,有一个爱非爱的缘起,就是佛教哲学里说的,杀、盗、淫、妄,这是恶的行为、不好的行为,要得到结果,它也努力为之,所以它这个在佛教里说结果是坏的。 现在的人认为呢,杀、盗、淫、妄,假冒低劣的东西,会得到好结果吗? 这些行为,在现在的时候,好象是痛快一时,发了财,或是得到相当的满意,可你的结果是非爱的结果。 所以这个缘起,实际上有一点曲折性在内,有点否定之否定的意思。 这个爱非爱缘起,都是指人的行为的善恶的结果,这善恶行为的结果,都要经过一个过程,不是一下子就显现出来的,叫异熟果,异熟因跟异熟果,异熟叫异类而熟,异时而熟,时间不同才能成熟,要通过一个过程,不是你想有个结果当下就有。 异类而熟,就是你作的坏事情,一定得到不好的结果,非爱结果。 这不好的事情,在一个人来说,犯恶性事情,他觉得是非常快乐,他杀了人或骗完钱,他觉得目的达到了,那么经过曲折、一个长时间一定得到不合适的结果,有曲折的意思、有否定的意思。 前头的分别自性是个直线,是怎么样就怎么样;而这个爱非爱缘起,你做的好象得意,结果就很不得意。 善行为来说,你很努力艰苦奋斗,好象很费劲,但是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就得到好的结果、可爱的结果。 所以这里有一个直线,有一个曲线,这曲线有点现在这种否定之否定意思,也有一点矛盾冲突的意思,这里都有分别跟差别的问题。 这个所以能使爱非爱的结果显现出来,也是通过阿赖耶识,使它这种可爱跟不可爱的结果这个差别,差别出来,那就叫分别。 就是我们分析,从结果来看,也是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得到,就是是瓜就是瓜,是豆就是豆这种结果;一种是曲折的,你当时觉得好,后来是不好的结果。 当然你要做善事情、好事情,好象是很费力气,一般人觉得太傻、太呆,也就是我们造真正的因的时候,好象费劲,越是深远的东西越是极细甚深的东西,很麻烦。 可是我们现在造这个因,有个曲折的结果。 普通造恶的因,他自己没法儿掌握自己,造善的因,倒是可以掌握自己。 因为什么,造恶的时候,结果一定跟他相反,没问题的;造善的时候,结果虽然现在没显现出来,如影随形,一定会显现。 所以这有两种,一种直线,一种曲线。 曲线性里头也有的时候是增上缘的问题,不光是因缘的问题。 此中依止阿赖耶识诸法生起,是名分别自性缘起,在前面无性的解释里就谈到了执著所取分别、能取分别这个执著,就是造成将来能使自性差别能差别出来的原因。 这原因前头我们讲了,所取、能取的分别,执著这种分别影响很大,我们现在所以一定要抓住客观、主观的问题不放,这原因就是我们执著这两种分别。 依止阿赖耶识的诸法能生起、显现出来,这里头就有一个我们执著的问题,执著而形成的东西,生成种子,这是分别自性的关系。 以能分别种种自性为缘起故。 能使种种的自性的差别能差别出来、分析出来。 大家知道,我们为什么有这个种种差别? 前头我们说了,因为执著这两种分别,这个问题是相当严重的,造成我们不能认识真实,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问题。 它是能分别种种自性,我们找出这个原因来,就是执著,执著这两种分别,这就造成我们不能认识真实,不能从无明壳里头出来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限制我们要生死轮回、恶性循环的原因,这当然跟一切智是没有缘分的,正相反,那么这是自性缘起。 复有十二支缘起,是名分别爱非爱缘起,十二支缘起,十二因缘,是佛教最早的四谛的一个基础。 这基础造成我们的原因跟结果不一致,刚才说的有点儿曲折的,就是得到爱非爱的结果。 造因的时候很惬意,快乐一时,快活一时,一时的满意。 而这里头中国在这方面的苦乐观来说,先苦后甜,先甜后苦这问题,现在的人都贪图今朝有酒今朝醉,不管以后,枪毙就完了,是不是能完呢,就是另外的问题了。 十二因缘,主要是解决无明缘行,行的问题。 刚才说的无明啊,很厉害,三界无明,所有三界的成因,所有使我们造成种种光怪陆离、种种特别的花样翻新。 现在跟以前不大一样,人的思想是很活跃的,行为也很活跃,造成你想象不到的事情。 所以这个无明,你觉悟以后是了不起,但是无明,不明白也了不起,可以造成种种花样,花样翻新,咱们假冒低劣种种的,有钱就行。 所以无明的力量很大,不但现在的社会,三界九地都一样。 所以从无明开始他的行为就是花样非常多,也是不可思议的,不过总是现实就是图快活,不管结果。 以于善趣恶趣能分别爱非爱种种自体为缘性故。 善趣、恶趣,人是不是一下子就完了? 枪毙了完蛋没有? 总是相似相续,抽刀断水水更流,断不了,哪儿有那么便宜的事情。 所以这善趣、恶趣,这趣是去往的意思,过去的生活怎么样,当时的生活怎么样? 就是生活。 善趣跟恶趣不但是现在的生活,你的生活还有个去向,有个继续下去,哪能说造了因没结果呢? 有没有结果的原因吗? 找了半天的因,你自己现在只有因没有果,也就是拿现在的生活来讲,它也离不开因果,长远来讲是不是能离开因果,是不是世间的现象就是没有原因、没有结果? 完了就完了呢? 是不是这样子? 发布时间:2025-11-08 11:30:33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33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