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卢志丹:没文化不等于无智慧无佛性 内容: 没文化不等于无智慧无佛性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度有心人2》在现实中,很多有点文化、有一技之长的人自以为高人一等,看不起没文化、没技术的人,博士生瞧不起大专生,自以为脑子机灵的人嘲笑看起来笨头笨脑的人。 这是典型的贡高我慢,是一种偏见。 佛教主张众生平等,人不分智愚凡圣,都应以平等心待之。 更何况,有些人文化少,也许是出身背景等原因使他失去了求学的机会,并不能说他没有智慧,更不能说他没有佛性。 唐代的六祖慧能大师,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划时代人物。 达摩以来的禅学经慧能大师革命性的改造,一花开五叶,形成五大宗派,即伪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其后禅宗丛林遍天下。 慧能著述的著作也被尊为经,名《六祖坛经》。 但是,这样一位大智者,出家前,却只是一位砍柴的樵夫,既没有读过书,也不懂得看书、写字。 由此可见,往往下下人有上上智。 其实下下人有上上智这句话,也是慧能大师说的。 当年,五祖弘忍要大家写一偈子,看看大家学修的境界如何。 神秀写的偈子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试,勿使惹尘埃。 当时慧能正在寺院里干杂役,每天都要舂米出苦力。 因不识字,慧能不知神秀写的是什么,就对当时的江州别驾说:本人不识字,请为我读读。 听完别驾对神秀偈子的读诵后,慧能对别驾说:本人也有个偈子,麻烦你代为书写一下。 别驾轻视慧能没有文化,对他说:你也要作偈子,真是稀罕事呀! 为此,慧能讲道: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 慧能的偈子,后世稍有点文化的人都知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后世喜欢这首偈子的人无数,其中不乏博学鸿儒,但谁能想到它出自一个不识字的打柴舂米的人之手呢! 佛陀时代的周利槃陀伽比丘,是个智力很不健全的人,学什么,做什么,都不会,佛陀安排他扫地并教他颂拂尘除垢偈。 可他反复扫也扫不干净地,偈句反复记也记不住。 但是,佛陀对他没有失去信心,而是鼓励他,帮助他扫地记偈子。 长年累月,他慢慢的扫得好了,偈子也慢慢记住了,还进一步体会到拂尘除垢的意义。 周利槃陀伽认为,尘垢是两方面的,一是外在的,是看得见的灰土瓦石,容易清除,另一是内在的,是看不见的贪嗔痴,要用大力才能清除。 经他不断地扫地,不断地持偈,后来,终于了知法性,获证真理。 解脱之后,他去见佛陀,说:佛陀,我已拂除心内的尘垢。 周利槃陀伽的修行故事,说明即是智力很低的人,也一样具有佛性,一样能修行成功,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小看他。 凡俗之人稍有学问、稍有名气,就会或多或少地自负起来,轻视别人。 在佛门内也不难发现这样的事情,就是一些修佛者对未学佛法者抱轻视态度。 比如,甲乙两位居士在寺院中或在街上,如果遇到一个人和甲居士发生了矛盾与争执,乙居士往往会对甲居士说:走,别理他,他是个没学过佛的人。 这就表明了乙居士对未学过佛法人的轻视。 不问事由,不判是非,仅凭别人没学过佛便不理他,这似乎就有些霸道意味了! 而在寺院中,有些出家众或居士众对刚入门的沙弥或求学佛者或多或少地总抱着一种轻视的态度,这种情况不是没有,这是一种缺乏平等心的表现。 且不说你对初学者的根机和信愿都不甚了解,而就他有心学道并提出了这种愿望或已入门等等举动,便已值得我们大加赞叹,行欢喜心了,因为一个学佛人的最大职责就是以平等心度化众生。 佛陀的教育,是要我们时时存有一份尊重他人的心。 世间有很多微细的人、事、物,我们都不能有所轻视。 黄帝是中华人文初祖,有一次,他带着随从到具茨山去见大隗,半途中迷路了。 正当不知何去何从之际,巧遇一位放牛的牧童,黄帝赶紧趋前问道:具茨山要往哪个方向走,你知道吗? 牧童说:知道呀! 于是就指点他们路途方向。 黄帝又问:你知道大隗住哪里吗? 牧童说:知道啊! 黄帝吃了一惊,便又随口问他说:看你年纪这么小,但好像什么事你都知道得不少啊? 接著又问道:你知道如何治国平天下吗? 牧童说:知道啊! 就像我放牧的方法一样。 只要把牛的野性去除了,那一切就平定了呀! 治天下不也是一样吗? 黄帝听了非常的佩服,真是后生可畏,这小孩真是不可轻视呀! 自以为博学多闻的人,要他不轻视文化不高之人,确实很难。 其实,世间没有天生就是博学者,博学也需要靠时间的累积及环境的培养。 文化少的人,并不表示他永远都学不会,只是还未开始学习罢了! 因此,做人处世,要常常抱有敬重他人的心,不可轻视他人的文化和智慧。 须知,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发布时间:2025-11-02 13:10:21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33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