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九节 大事因缘 内容: 第九节 大事因缘《大般涅槃经》载:『若有人能供养恭敬无量诸佛,方乃得闻《大涅槃经》。 薄福之人,则不得闻。 所以者何? 大德之人,乃能得闻如是大事。 凡夫下劣则不得闻。 何等为大? 所谓:诸佛甚深秘藏,如来性是。 以是义故,名为大事。』《六祖坛经》:法达大师问六祖:『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义,心常有疑。 和尚智慧广大,愿为略说经中义理。』六祖曰:『法达! 法甚达,汝心不达。 经本无疑,汝心自疑。 汝念此经,以何为宗?』达曰:『学人根性暗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祖曰:『吾不识文字。 汝试取经,诵之一遍。 吾当为汝解说。』法达即高声念经,至方便品。 祖曰:『止。 此经原来以因缘出世为宗。 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於此。 何者因缘? 《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 「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世人外迷着相,内迷着空。 若能於相离相,於空离空。 即是内外不迷。 若悟此法,一念心开。 是为佛之知见。 佛犹觉也。 分为四门。 开觉知见。 示觉知见。 悟觉知见。 入觉知见。 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开觉知见。 本来真性而得出现。 汝慎勿错解经意。 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 我辈无分。 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 彼既是佛,已具知见,更何用开? 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 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 故云:开佛知见。 吾亦劝一切人於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 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嗔嫉妒,谄侫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 若能正心,常生智慧。 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 汝须念念开佛知见。 勿开众生知见。 开佛知见,即是出世。 开众生知见,即是世见。 汝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何异犛牛爱尾。』达曰:『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祖曰:『经有何过? 岂障汝念! 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 口诵心行,即是转经。 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 听吾偈曰: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达闻偈,不觉悲泣,言下大悟。 法达以偈赞曰:『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 羊鹿牛权设,初中後善扬,谁知火宅内,原是法中王。』佛果曰:『佛祖设教,唯务明心达本。 况人人具足,各各圆成。 但以迷妄,背此本心。 流转诸趣,枉受轮回。 而其根本,初无增减。 诸佛以一大事因缘而出,盖为此也。 祖师以单传密印而来,亦以此也。 若是宿昔蕴大根利智,便能於脚跟下直下承当。 不从他得,了然自悟。 廊澈灵明,广大虚寂。 从无始来亦未尝间断。 清净无为妙圆真心。 不为诸尘作对,不与万法为侣。 常如十日并照。 离见超情,截却生死净幻,如金刚王坚固不动,乃谓之即心即佛。 更不外求,唯了自性,顿时与佛祖契合。 到无疑之地。 把得住,作得主,可不是径截大解脱耶? 探究此事,要透生死,岂是小缘? 应当猛利诚志信重。 如救头然。 始有少分相应。』(须知个事,必须证会,不属意识领解。 )高峰曰:『三世诸佛,历代祖师,留下一言半句,唯务众生,超越三界,断生死流。 故云:为一大事因缘出现於世。 若论此一大事,如马前相扑。 又如电光影裏穿针相似。 无你思量解会处;无你计较分别处。 所以道:此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是故世尊於灵山会上,临末梢头,将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毛窍,尽底掀翻。 虽有百万众围绕,承当者唯迦叶一人而已。 信知此事决非草草。 若要的实明证,须开特达怀,发丈夫志,将从前恶知恶解,奇言妙句,禅道佛法,尽平生眼裏所见的,耳裏所闻的,莫顾危亡得失,人我是非,到与不到,澈与不澈,发大忿怒,奋金刚利刃,如斩一握丝,一斩一切断。 「一断之後,更不相续。」直得胸次中空劳劳地,虚豁豁地,荡荡然无丝毫许滞碍,更无一法可当情,与初生无异。 吃茶不知茶;吃饭不知饭;行不知行;坐不知坐。 情识顿净,计较都忘。 恰如个有气的死人相似。 又如泥塑木雕的相似。 到这里,蓦然脚蹉手跌,心花顿发,洞照十方,如杲日丽天,又如明镜当台,不越一念,顿成正觉。 非惟明此一大事,从上若佛若祖,一切差别因缘,悉皆透顶透底。 佛法世法,打成一片。 腾腾任运,任运腾腾,洒洒落落,干干净净,做一个无为无事,出格真道人也。 恁么出世一番。 方曰:不负平生参学之志愿耳。 若是此念轻微,志不猛利。 [毯-炎+畏][毯-炎+畏][毯-炎+崔][毯-炎+崔],魍魍魉魉。 今日也恁么,明日也恁麽。 设使三十年,二十年用功,一如水浸石头相似。 看看逗到腊月三十日,十个有五双懡罗而去。 致令晚学初机,不生敬慕。 似这般的汉,到高峰门下,打杀万万千千,有甚么罪过! 今日我之一众,莫不皆是俊鹰快鹞,如龙如虎。 举一明三,目机铢两。 岂肯作这般体态,兀兀度时? 然虽如是,正恁么时,毕竟唤甚麽作一大事? 若也道得,与汝三十拄杖。 若道不得,亦与三十拄杖。 何故? 卓拄杖一下。 云:高峰门下,赏罚分明。』大慧曰:『法不可见闻觉知。 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 既离见闻觉知外,却唤什麽作法? 到这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除非亲证亲悟,方可见得。 若实证悟的人,拈起一丝毫头,尽大地一时明得。 今时不但禅和子,便是士大夫聪明灵利,博极群书的人,个个有两般病。 (一)若不着意,便是忘怀。 忘怀则堕在黑山下鬼窟里,教中谓之「昏沉。」(二)着意则心识纷飞,一念续一念,前念未止,後念相续,教中谓之「掉举。」不知有人人脚跟下不沉不掉的一段大事因缘。 如天普盖,似地普擎。 未有世界,先有此段大事因缘。 世界坏时,此段大事因缘,不曾动着丝毫头。 往往士大夫多是掉举,而今诸方有一般默照邪禅,见士大夫为尘劳所障,方寸不宁怗。 便教他寒灰枯木去;一条白练去;古庙香炉去;冷湫湫地去。 将这个(方便用来)休歇人。 你道:(学人)还休歇得麽? 殊不知这个猢狲子不死,如何休歇得? 来为先锋,去为殿後的不死,如何休歇得? 此风往年福建极盛。 妙喜绍兴初入闽时,便力排之,谓之断佛慧命。 千佛出世不通忏悔。』彼中有个士人郑尚明,极聪明,教乘也理会得,道藏亦理会得,儒教则故是也。 一日,持一片香来妙喜室中,怒气可掬,声色俱厉曰:『昂有一片香未烧在,欲与和尚理会一件事。 只如默然无言,是法门中第一等休歇处,和尚肆意诋诃。 昂心疑和尚不到这田地,所以信不及。 且如释迦老子在摩竭提国三七日中,掩室不作声,岂不是佛默然? 毗耶离城三十二菩萨各说不二法门,末後维摩诘无语,文殊赞善,岂不是菩萨默然? 须菩提在岩中宴坐,无言无说,岂不是声闻默然? 天帝释见须菩提在岩中宴坐,乃雨花供养,亦无言说,岂不是凡夫默然? 达摩游梁历魏,少林冷坐九年,岂不是祖师默然? 鲁祖见僧面壁,岂不是宗师默然? 和尚却因什么,力排默然以为邪非?』妙喜曰: 『尚明! 问得我也是,待我与你说,我若说不行,却烧一炷香,礼你三拜。 我若说得行,却受你烧香礼拜我也。 不与你说释迦老子及先德言句。 我即就你屋裏说,所谓借婆帔子拜婆年。』乃问:『你曾读《庄子》麽?』曰:『是何不读?』妙喜曰:『庄子云:言而足,终日言而尽道。 言而不足,终日言而尽物。 道(与)物之极,「言」「默」不足以载。 非言非默,义有所极。 我也不曾看郭象解并诸家注解。 只据我杜撰说破你这默然。 岂不见孔夫子一日大惊小怪曰:参乎! 我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大家才闻个「唯」字,便来这裏恶口,却云:这一「唯」与天地同根,万物一体。 致君於尧舜之上,成家立国,出将入相。 以至启手足时,不出这一「唯。」且喜没交涉! 殊不知这个道理,便是曾子言而足,孔子言而足。 其徒不会,却问曰:何谓也? 曾子见他理会不得,却向第二头答他话,谓夫子之道,不可无言。 所以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要之,道与物至极处,不在言语上,不在默然处,「言」也载不得,「默」也载不得。 公子所说:尚不契庄子之意。 何况契释迦老子,达摩大师意耶? 你要理会得庄子非方非默,义有所极么? 便是云门大师拈起扇子云:扇子脖跳上三十三天,筑着帝释鼻孔。 东海鲤鱼打一棒,雨似倾盆。 你若会得云门这个说话,便是庄子说的,曾子说的,孔子说的一般。』渠遂不作声。 妙喜曰:『你虽不语,心实未服在。 然古人决定不在默然处,明矣。 你适来举释迦掩室,维摩诘默然。 且看旧时有个座主唤作肇法师,把那无言说处说出来与人云:「释迦掩室於摩竭;净名杜口於毗耶;须菩提唱无说以显道;释天帝绝听而雨花。 斯皆理为神御。 故口以之而默。 岂曰:无辩。 辩所不能言也。」这个道理与神忽然相撞着,不觉到说不及处。 虽然不语,其声如雷。 故曰:「岂曰无辩。 盖辩所不能言也。」这裏世间聪明辩才用一点不得,到得恁麽田地,方始是放舍身命处。 这般境界,须是当人自证自悟始得。 所以《华严经》云:「如来宫殿无有边,自然觉者处其中。」此是从上诸圣大解脱法门,无边无量,无得无失,无默无语,无去无来。 尘尘尔;刹刹尔;念念尔;法法尔。 只为众生根性狭劣,不到三教圣人境界,所以分彼分此,殊不知境界如此广大。 去向黑山下鬼窟裏默然坐地,故先圣诃为解脱深坑。 是可怖畏之处。 以神通眼观之,则是刀山剑树,镬汤炉炭裏坐地一般。 坐主家向不坐在默处,况祖师门下客。 却道:才开口,便落今时,且喜没交涉。』尚明不觉作礼。 大洪恩与张无尽友善。 无尽尝以书问三教大要。 曰:『《清凉疏》第三卷西域邪见,不出四见。 此方儒道,亦不出四见。 如庄老计自然,为因能生万物,即是邪因。 《易》曰:太极生两仪。 太极为因,亦是邪因。 若计一为虚无,则是无因。 今疑老子自然与西天外道自然不同。 何以言之? 老子曰: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无欲则常,有徼则已入其道矣。 谓之邪因。 岂有说乎?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不测之谓神。 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今乃破阴阳变易之道为邪因。 拨去不测之神。 岂有说乎? 望纸後批示,以断疑网。』恩答曰:『西域外道,宗派多途。 (读者:於此可看《成唯识论》卷一并读述记等,当悉。 )要其会归,不出有无四见而已。 谓:有见,无见,亦有亦无见,非有非无见也。 盖不即一心为道,则道非我有,故名外道。 不即诸法是心,则心随见(成)异(法),故名邪见。 如谓之有,有则有无。 如渭之无,无则无有。 有「无」则「有见」竟生。 无「有」则「无见」斯起。 若亦有亦无见,非有非无见,亦犹是也。 夫不能离诸见,则无以明自心。 无以明自心,则不能知正道矣。 故《经》云:言词所说法,小智妄分别。 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 又曰:有见即为垢,此则未为见。 远离於诸见,如是乃见佛。 以此论之,邪正异途,正由见(与)悟殊,致故也。 故清凉以庄老计道法自然,能生万物。 《易》谓太极生两仪,一阴一阳之为道。 以自然太极为因,一阴一阳为道,能生万物,则是邪因。 计一为虚无,则是无因。 尝试论之,夫三界唯心,万缘一致。 心生故法生,心灭故法灭。 推而广之,弥纶万有而非有,统而会之,究竟寂灭而非无。 非无,亦非非无;非有,亦非非有。 四执既亡,百非斯遣。 则自然因缘皆为戏论。 虚无真实,俱是假名矣。 至若谓:太极阴阳能生万物,常无常有,斯为众妙之门。 阴阳不测是谓:无方之神。 虽圣人设教,示悟多方,然见异一心,宁非四见。 何以明之? 盖虚无为道,道则是无。 若自然,若太极。 若一阴一阳为道,道则是有。 常无常有,则是亦无亦有。 阴阳不测,则是非有非无。 先儒或谓:妙。 万物谓之神。 则非物物。 则亦是无。 故西天诸大论师皆以心外有法为外道,万法唯心为正宗。 盖以心为宗,则诸见自亡,言虽或异,未足以为异也。 心外有法,则诸见竟生,言虽或同,未足以为同也。 虽然,儒道圣人固非不知之,乃存而不论耳。 良以未即明指一心,为万法之宗。 虽或言之,犹不论也。 如西天外道,皆大权菩萨示化之所施为,横生诸见,曲尽异端,以明佛法是为正道。 此其所以为圣人之道,顺逆皆宗。 非思议所能知矣。 故古人有言:缘昔真宗未至,孔子且以系心。 今知理有所归,不应犹执权教。 然知权之为权,未必知权也。 知权之为实,斯知权矣。 是亦周孔老庄设教立言之本意。 一大事因缘之所成始所成终也。 (於此须知大洪恩的时代。 )然则三教一心,同途异辙。 究竟道宗,本无言说。 非维摩大士,孰能知此意也。』(解脱长者: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六祖曰:我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 《宗镜录》载:肇法师穷起妄之由,立本际品云:夫本际者,一切众生无碍涅槃之性。 何为忽有如是妄心及种种颠倒? 但为一念迷心。 此一念者,从一而起。 又此一者,从不思议起,不思议者,即无所起。 故《经》云:道始生一。 一者谓:无为。 一生二,二谓:妄心。 乃至三生万法也。 既缘无为而有心。 复缘有心而有色。 故《经》云:种种心色。 是以心生万虑,色起万端。 和合业缘,遂成三界种子。 老子曰: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晦堂曰:放行则恍恍惚惚,其中有物。 把住则窈窈冥冥,其中有精。 云盖山志元大师因潭州道士道正表闻马王,乞志元大师论议。 王请志元师上殿,相见茶罢。 志元就王乞剑。 握剑问道正曰:『你教中道:「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是何物? 「杳杳冥冥,其中有精。」是何精? 道得即不斩,道不得即斩。』道正茫然,即礼拜忏悔。 志元谓王曰:『还识此人否?』王曰:『识。』志元曰:『是谁?』王曰:『道正。』志元曰:『不是。 其道若正,合对得山僧。 只是个无主孤魂。』)又:紫阳真人《悟真篇》後序曰:人之生也,皆缘妄情而有其身。 有其身,则大患。 若无其身,患从何有? 夫欲免乎患者,莫若体乎至道! 欲体乎至道,莫若明乎本心! 故心者,道之体也。 道者,心之用也。 人能察心观性,则圆明之体自现,无为之用自成。 不假施功,顿超彼岸。 此非心镜朗然,神殊廓明,则何以使诸相顿离,纤尘不染,心源自在,决定无生者哉? !然明心体道之士,身不能累其性,境不能乱其真。 则刀兵焉能伤,虎兕焉能害。 巨焚大浸乌足为虞? 达人心若明镜,鉴而不纳,随机应物,和而不背,故能胜物而无伤也。 此所谓:无上至真之妙道也。 原其道本无名,圣人强名。 道本无言,圣人强言尔! 然则名言若寂,则时流无以识其体,而归其真。 是以圣人证教立言,以显其道。 故道因言而後显,言因道而返忘。 奈何此道至妙至微,世人根性迷钝,执其有身,而恶死悦生,故卒难了悟。 黄、老悲其贪着,乃以修生之术,顺其所欲,渐次导之。 篇末歌颂见性之法。 即所谓:无为妙觉之道也。 奈何凡夫缘业有厚薄,性根有利钝,纵闻一音,纷成异见。 故释迦文殊所演法宝,无非一乘,而听学者随量会解,自然成三乘之差。 此後若根性猛利之士,见闻此篇,则知余得达摩、六祖最上一乘之妙旨,可因一言而悟万法也。 如其习气尚余,则归中小之见,亦非余之咎矣! 《性地颂》曰:如来妙体遍河沙,万象森罗无障遮,会得圆通真法眼,始知三界是我家。 《无罪福颂》曰:终日行,不曾行。 终日坐,不曾坐。 修善不成功德,造恶原无罪过。 时人若未明心,莫执此言乱做。 死後须见阎王,难免镬汤碓磨。 《见佛便见心颂》:见佛便见心,无物心不现。 十方通塞中,真心无不遍。 若生知识解,却成颠倒见。 睹境能无心,始见菩提面。 《圆通颂》曰:见了真空空不空,圆明何处不圆通。 根尘心法都无物,妙用方知与佛同。 《戒定慧解》曰:夫戒定慧者,乃法中之妙用也。 佛祖中尝有言,而未达者有所执。 今略言之,庶资 开悟。 『然其心境两忘,一念不动。 曰:戒;觉性圆明,内外莹澈。 曰:定;随缘应物,妙用无穷。 曰:慧。』此三者,相须而成,互为体用。 『或戒之为体,则定慧为其用。 定之为体,则戒慧为其用。 慧之为体,则戒定为其用。 三者未尝斯须相离也。』(犹如日假光而能照,光假照以能明。 非光则不能照,非照则不能明。 原其戒定慧者,本乎一性。 光照明者,本乎一日。 一尚非一,三复何三? 三一俱忘,湛然清净。 )采珠歌曰:贫子衣中珠,本自圆明好,不会自寻求,却数他人宝。 数他宝,总无益,只是教君空费力。 争如认取自家珍,价值黄金千万亿。 此宝珠,光最大,遍照三千大千界,从来不解少分毫,刚被浮云无障碍。 自从认得此摩尼,泡体空花谁更爱? 佛珠还与我珠同,我性即归佛性海。 珠非珠,海非海,坦然心量包法界,任你尘嚣满眼前,定慧圆明常自在。 不是空,不是色,内外皎然无壅塞。 六通神明妙无穷,自利利他宁解极。 见即了,万事毕,绝学无为度终日。 泊兮如未兆婴儿,动止随缘无固必。 不断妄,不修真,真妄之心总属尘。 从来诸法皆无相。 无相之中有法身。 法身即是天真佛,亦非人兮亦非佛。 浩然充塞天地间,只是希夷并恍惚。 垢不染,光自明,无法不从心裏生。 心若不生法自灭,即知罪福本无形。 无佛修,无法说,丈夫智见自然别。 出言便作狮子吼,不似野狐论生灭。 (抄文者言:本书到此,因原笔录者看见紫阳真人乃道家名称,凡皈依三宝者,不再皈外道,乌可书其著文? 实在他没有知道张紫阳先是归道,後於佛法开悟。 姑补齐原文,并志其事。 ) 发布时间:2025-10-31 13:42:21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33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