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 内容: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远离和合非和合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水与盐和在一起,是为和相;水与油在同一容器中,边界分明,为非和相。 张弓搭箭,弦发箭出,是为合相;水火相克,为非合相。 和合非和合,都是世间法,为接引世间凡夫入小乘道,世尊说因缘相,说和合相。 如果对根智未熟的修行者说大乘法,说者谆谆,听者昏昏,甚至会把听众吓跑,所以世尊为他们说因缘相,说和合相。 为接引小乘入大乘,世尊说非和合非不和合。 用因缘譬喻说法,依妄说妄,以妄破妄,是很勉强的、不得已的方法,只是方便法门。 不经刻苦修证,不是在三摩提中智慧观照,是不可能离妄归真的。 因此,修学佛法,必须离言入义,不要认指是月。 远离为幻亦复远离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贤如何即幻离幻应当远离一切如幻的虚妄境界,坚持远离自己的幻心,想着“我要远离”,这个“我要远离”的想法也是幻心。 还要远离这个幻心。 “要远离这个幻心”仍是幻,还要远离。 远离远离复远离,直到无所离,才能灭尽一切幻。 远离诸病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文殊师利因地如何发心不以幻当真,便得见如来。 不以见佛喜,不以见魔惊。 天魔即阴魔,阴魔即心魔。 诸魔不能娆,自心得自在。 贡高心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六妄自尊大。 赤眚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章眼里长翳。 声闻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三章之一修声闻乘的人,称为声闻,声闻乘修习四谛:知苦、断集、证灭、修道。 最高果位是阿罗汉。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二第四章之一修声闻乘的人,称为声闻,声闻乘修习四谛:知苦、断集、证灭、修道。 最高果位是阿罗汉。 修缘觉乘的人,称为缘觉。 缘觉乘观想十二因缘,从顺逆两种次序观察无明、行、识、名色、六处(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十二种心识转生的因缘,证得诸法虚妄,从而转生圣智。 修缘觉乘可证得辟支佛。 释迦牟尼先对弟子说声闻乘和缘觉乘,待弟子们信根淳熟后,再说菩萨乘,即如来乘。 声闻、缘觉合称二乘,相对于菩萨乘来说,二乘是小乘,菩萨乘是大乘。 到妄识灭尽时,再回过头来审视,便知小乘大乘都非乘。 《楞伽经》说:“诸天及梵乘,声闻缘觉乘,诸佛如来乘,我说此诸乘。 乃至有心转,诸乘非究竟,若彼心灭尽,无乘及乘者。 ”劫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六第十六章之二梵文Kalpa,音译劫,是一个很大的时间单位。 一小劫约一千七百万年,一大劫约十三亿年。 劫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持经功德分第十五佛教常用的表示很长时间的单位。 一小劫约为年,一大劫约为年。 劳虑永断得法界净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无求无作,劳虑永断。 何谓得法界净? 于理法界。 法界体中,绝诸劳虑,尘境不生。 名之为净。 于事法界,则分别念虑之心、差别尘境之法,十八界等,当体不生。 名之为净。 法界净秽,皆由自心。 心秽则秽,心净则净。 更析邻虚,即实空性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六第十六章之一数学里面有一个命题:把一分为二是1/2,再分为二是(1/2)2,如果无限地分下去,是(1/2)n,其中n是自然数,当n趋于无限大时,(1/2)n的极限值等于零。 这个极限值不是真的零,它和零非一非异。 把邻虚尘析成空,不是真真正正的真空,它与真空非一非异,说是真空。 求那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六章梵文Gund,音译求那,原意为原质,引申为德,意译依、依止。 求善知识不堕邪见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净诸业障远离四有为相商人入海,须假导师。 学者修行,必资善友。 求善知识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此是最初正因缘。 善能知真识妄、知病识药,为善知识。 文殊告善财说:亲近供养诸善知识,是具一切智最初因缘。 光赞般若经说:。 欲学六波罗蜜者,当与真善知识相随,常当承事。 求哀忏悔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圆觉如何安立道场忏名陈露先罪,悔名改往修来。 其所忏法,不出惑业报等三障。 今欲忏者,须知展转起由。 由无始不觉,起贪嗔痴,发身口意,造一切业,受诸苦恼。 若约责,三障俱忏。 若就所作,唯忏恶业。 求大乘者不堕邪见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文殊师利因地如何发心末法时期,正解难得。 其有或恣心五欲,或宗习异道,或执滞二乘者,置之言外。 总有发意唯求大乘,若不闻此法门,亦堕邪见。 离本心外,别有所求,见妄见真,并为邪见。 吾我心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六固执己见。 投灰等诸外道种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九章认为折磨身心可以偿还宿债,求得解脱。 《涅槃经》举出印度的六种苦行外道:(1)节食忍饥,(2)投渊而死,(3)热火热灰炙身,(4)裸体露天而坐,(5)寂默不语,(6)学牛食草,学狗食屎。 报身佛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五报,是因果报应的报。 一起恶念,前善尽失;一起善念,前恶悉灭。 心念恶则作恶业,被世人指骂为饿鬼、畜生;恶人日夜提心吊胆,睡也不得安宁,与落地狱何异? 心念善则行善事,受人尊敬,心安理得,半夜敲门心不惊;知足常乐,这不就是天堂乐土吗? 这些都是现世报,即时报,这就是报身。 修得自性清净之功,即有妙觉圆明之德,智慧常明,这就是圆满报身佛。 别业妄见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章各别人所见的妄见。 别憎生死名不解脱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净诸业障远离四有为相以爱涅槃之心,欲求灭除生死。 既然存在爱心,即是生死之根。 爱根憎苗俱在,怎能名为解脱?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大乘正宗分第三《维摩经·弟子品》载,维摩诘(化身成居士的菩萨)对佛弟子目犍连说:“凡说法者,当如法说。 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 法无有我,离我垢故。 法无寿命,离生死故。 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 ”《圆觉经》载,佛对净诸业障菩萨说: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着,认为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把颠倒妄想生出的妄有,认为是实有,爱取妄有,生分别心;妄心生妄相,妄相又助长妄心,而成妄业,从而妄见流转;厌见流转,则又起涅槃妄见。 因此,自心不得清净,不能入清净圆觉境界。 什么是我相? 以自我为中心,未离感性认识境界。 什么是人相? 以理性思维悟得此身非我,但仍是从自身心流出的认识。 还有少想,都是人相。 什么是众生相? 已离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仍受禅中幻境所惑,这是众生相。 什么是寿者相? 能不逐境生心,觉知诸幻都是尘垢。 仍有觉所觉,即是寿者相。 唐僧宗泐、如[王*巳]注解:我者,于五蕴中妄计有我我所。 人者,妄计我生人中异于余趣。 众生者,妄计五蕴和合而生。 寿者,妄计我受一期果报,一期果报即若长若短寿命也。 此皆颠倒妄想亦名四见。 我不会佛法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机缘品第七之一十一六祖在这里说的不是反语,也不是自谦的话。 《心经》说:“无智亦无得”。 自心清净,本来无一物,有可得? 一切法相,皆是虚妄,求不可得;无上道,无住无相,求不可得;已立人法二无我,见诸法空相,虚空无相,求不可得;所以说“无智亦无得”。 那位僧人问六祖得到佛法没有,因为佛法求不可得,所以六祖回答说“我不会佛法”。 我人众生及与寿命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净诸业障远离四有为相四相都是我相,由于展转变化,所以有四相名。 最初取自体为我相,计我展转趣于余趣为人相,计我盛衰苦乐种种变异相续为众生相,计我一报命根不断而住为寿者相。 我、人、众生、寿命、长养、士夫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七章《圆觉经》中,佛答净诸业障菩萨说四有为相:以自我为中心,未离感性认识境界,譬如坐禅,似乎忘了我身,忽然微受针艾刺激,便知我身还在,这是“我相”。 以理性思维悟得此身非我,但还是从自心流出的认识,或悟另有一物主宰生灭。 这种悟性,亦是自心所想,心有少想,都是“人相”。 已离三界,仍受禅中变易生死的幻境所惑,这是“众生相”。 以为已得清净心,面对一切幻相,能不逐境生心,觉知诸幻都是尘垢。 仍有觉察之心和所觉之相,即是“寿者相”。 大乘经典说修行地都说有三贤位,三贤位中的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这四个阶位,称为长养圣胎,执着长养圣胎,是“长养相”。 有造作能力的人、称为士夫,追求造作神通,是“士夫相”。 我今度你已出生死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八第五十四章佛印证阿难已离二种生死,已超菩萨八地境界。 何等为坏者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三第四章这里说的“坏者”,指破坏诸法实相。 所说与实际不符合,其论点不能成立。 你今未须取寂灭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八第五十四章佛劝阿难不取小乘的涅槃,回心无上菩提,自度度他,救度世间众生。 住地菩萨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三章之一修入无相处,住于不动地,面对一切相而自心不动,妄想不生,说是得无生法忍。 到这个层次的菩萨,称为住地菩萨。 住持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序分住,谓安住永绝攀缘。 持,谓行持,任持不失不坏。 此即《金刚经》说的无所住而生其心,亦即《坛经》说的圆明常寂照。 住心观静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顿渐品第八之一收摄一己之心,使之镇鎮定,成为无念的状态。 佛之知见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机缘品第七之三佛之知见,即佛之知觉。 《楞伽经·卷三》说:“觉人法无我,了知二障,离二种死,断二烦恼,是名佛之知觉。 ”这里指出了佛之知觉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 二障,即烦恼障和已知障。 二种死,指分段死和变易死,起烦恼所现的生灭现象称为分段死,习烦恼所现的生灭现象称为变易死。 二烦恼,即起烦恼和习烦恼,起烦恼中最根本的十种烦恼,又称十使、十惑、十随眠,这十种是: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取见。 习烦恼是因无始无明引起的微细烦恼。 佛心宗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机缘品第七之九禅宗的別称。 出自《楞伽经》的“佛语心为宗”。 禅宗以不立文字,直传佛的心印为宗旨,所以又称佛心宗。 佛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法会因由第一佛是梵文Buddha音译,意为大觉大悟的人,这里专指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释迦族人,姓瞿昙,名悉达多。 公元前565年生,公元前486年灭度。 29岁出家修道,出家前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太子。 佛说非身,是名大身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庄严净土分第十佛说的如须弥山王这么大的身,无量高,无量大的身,其实是虚妄的身,只是名为大佛十八不共法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只是佛才有的十八种:一、身无失,二、口无失。 三、念无失,四、无异想,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已舍,七、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以智慧知过去通达无碍十七、以智慧知未来通达无碍。 十八、以智慧知现在通达无碍。 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啰无上神咒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三第三十六章摩诃是大,萨怛多般怛啰,意为白伞盖。 无染清净,是白;函盖一切,护佑众生,是伞盖;功德神奇,是神;咒,即是真言。 经文中的咒,都按梵文音译。 为什么用音译? 第一,保持原来微妙的音韵;第二,保持秘密。 大白伞盖神咒,其内容大致是,先敬请诸佛菩萨及阿罗汉,接着请天龙八部等护法神,然后忏悔发大愿心,最后满怀信心地努力向前,争取实现崇高目标。 发布时间:2025-10-26 11:00:08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33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