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常行放生,增加善业 内容: 众生平等,众生皆有佛性。 放生即救命,是佛教中慈悲精神的体现,也是现代人生中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表现。 禅语禅事:有一年,杭州灵隐寺前放生池旁,正在做放生佛事。 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婆婆正要把半筐田螺倒进放生池,一个恶霸走到老婆婆跟前,一把夺下老婆婆的箩筐,大喝一声:呔! 这是什么地方,一个穷要饭的也敢在此放生,不撒泡尿照照! 说着,恶霸举起箩筐就要往地下摔,住手! 只听人群中有人大喝一声。 只见一个头戴破僧帽,脚下趿拉一双破草鞋,手里拎一把破芭蕉扇的和尚向池旁挤来。 大家一看,不是别人,正是大智大勇、救人苦难的济公活佛。 他用芭蕉扇指着恶霸的鼻子说:众生平等,放生又是大善事,你凭什么不让老婆婆放这一筐田螺? 济癫! 这里没有你的事儿,你要自找没趣儿,可别怪我不客气! 说着,恶霸便举起了拳头。 济公哈哈大笑,说:路见不平,我当然要管,要打架吗? 先别动手,你看说着,济公用芭蕉扇一指,嘴里念道:池水落,溪水涨;鸟儿飞,鱼鳖藏;世事有短长。 说什么螺瘦鱼胖,道什么穷富天壤? 狗莫吠,狼休狂,放生池旁,别做势利场! 今富贵,明糟糠甚是荒唐! 念罢,济公从恶霸手里夺过箩筐,跑到山下小溪旁,哗啦一声,将田螺倒进溪水里。 接着,济公将芭蕉扇向放生池那边一指,口里念道落! 落! 落! 又低头向小溪指了指,叫道涨! 涨! 涨! 只听放生池那边的人喊了起来:怪呀! 怪呀! 池水一个劲儿往下落,快见底儿啦! 鱼鳖也都没了! 溪边也有人嚷起来:看,水涨了! 水涨了! 满溪全是鱼虾! 慌乱中不见了济公,只听远处传来两句唱词:水涨水落为哪桩? 留与世人细思量! 哲理浪花:放生这个词出于佛教的大乘经典,它是基于佛教众生平等、大慈大悲的思想和生死轮回的因果论提出来的。 信仰虔诚的佛教徒在他可能的条件下,都要进行放生活动,以实践他们救济众生的生命危难和痛苦的誓愿。 《放生仪轨》中的十二首诗分别从爱生、护生、放生、戒杀生以及物我同体、生死轮回等角度写出放生对人生参禅学佛的真实意义。 放生的根据,主要来自两部佛经。 一部是《梵网菩萨戒经》。 该经中说: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 是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 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 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常教化讲说菩萨戒,救度众生。 另一部是《金光明经》。 该经在卷四流水长者子品中讲了释迦牟尼前身行菩萨道时用大象运水救干涸池中鱼的故事,这是后来开设放生池的根据。 总之,放生是从佛教戒规中的戒杀衍生而来的,也可以说,戒杀是放生的前提。 佛教还提倡众生都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动物属于众生之一,有寿命相,当然,亦可成佛。 放生也就属于助他人成佛的善行之一了。 而助人为乐又得益于大慈大悲精神的感染,因此看,戒杀仅止恶,属于被动的善行,放生救生才是积极的善行。 当今,放生已经成为佛教界的一项重要的佛事活动。 每逢佛教节日,大规模的放生是必不可少的。 放生的种类不外乎是一些极易受到伤害的虫鱼鸟兽,其来源都是佛教信众花钱买来的。 如果说佛教的放生是一种慈悲精神的体现,那么在今天,就更具有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的意义了。 保护动物,特别是那些濒临灭绝的珍贵稀有的动物,不能仅仅靠精神和道德的约束,而且还要靠国家的法律来保护它们。 我们国家已制定了《野生动物保护法》,设立保护区,采取规定禁渔期等一系列保护措施,对那些敢于以身试法者严惩不贷! 如此说来,放生不是简单地放几只鸟、几条鱼的事。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现在全球都在关注的环境和生态问题,佛教早在几千年前就已提出并付诸行动,我们还犹豫什么呢? 赶快行动吧! 如果地球上的人多一些慈悲之心,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加幸福和美好! 发布时间:2025-10-22 10:33:25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33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