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故事】论议第一的迦旃延尊者 一 内容: 南印度阿槃提国的狝猴食村上,有一个富裕的家庭,是婆罗门的种族,受著当时人民的普遍尊敬。 享誉佛国程池 - 大乘天迦旃延尊者,就是出生在这个婆罗门的家庭里。 他的父亲是当时国王所拜的国师,家中拥有广大的土地、成百的仆役,有权势、有财富,是国中首屈一指的大户人家。 迦旃延尊者的名字本来叫做 那罗陀,是婆罗门国师的第二个孩子。 迦旃延,只是他的姓,因为后来名声大了,大家就以他的姓代替了他的名字。 迦旃延的哥哥也是一位天资聪明、英俊豪爽的人,当初跟随他父亲出家作婆罗门后,就独自到各国参访游历,地方走得多,明师见得多,自然通晓很多的学术,学会了很多的艺能。 在外数年,有一天回到故乡,召集村人,公开宣说他认为最高的哲理吠陀论等。 没有出过门的迦旃延,知道哥哥回来讲吠陀论,也发出通告,搭起讲台,和哥哥对台同时演说吠陀论的哲学,无碍的辩才,扼要的说明,把哥哥的听众都吸引过来,大家听后都异口同声的评判说:「弟弟远胜过哥哥。」可是,天性好胜的哥哥,经此打击,便开始嫉妒弟弟迦旃延。 两人都不服气,一闹就闹到父亲面前。 怒气冲冲的哥哥,先向做国师的父亲说道:「父亲! 请您管教管教无法无天的弟弟,他实在太丢我的面子,我是一个游学多年的人,难道我还不如他? 他偏偏在我演讲的时候,和我对台,拉我听众!」少年的迦旃延,不慌不忙的解释道:「请父亲原谅,学问是公开的,谁都有权利研究和演说。 哥哥到外国游历,我在家中研究,我没有要胜过哥哥的心,只想知道这几年来在家中的悉心研究,是不是有一点成绩? 哥哥游历的结果是满肚子胜负心,我在家中是真心的做学问。 不必麻烦父亲管教,我们自己管教自己最好,希望哥哥也能这样想。」做国师的父亲,听了两个爱子各执一辞的话,竟不知怪谁才对。 最后,和他们的母亲商量,把弟弟迦旃延送到南方优禅耶尼城附近频陀山阿私陀仙人处学习,免得让他在家,使哥哥不能出人头地。 佛本行集經--那羅陀出家品爾時閻浮南天竺地。 有一國土。 名阿[4]槃提。 彼國土中。 有一聚落。 名獼猴食。 其聚落內。 有一巨富婆羅門姓大迦旃延。 其家多有資財珍寶。 奴婢六畜。 穀麥豆麻。 屋宅園林。 種種豐足。 乃至如彼毘沙門宮。 無有殊異。 彼婆羅門。 聰明智慧。 讀誦受持三韋陀論。 博通諸物。 一事十名[口*祁]輈婆等。 文句字論。 往昔過去。 一切諸事。 五明之論。 知句半句。 分別世間諸受記論及六十種。 大丈夫相。 皆悉具足。 讀誦通知。 與嚴熾王作國大師。 時彼國師大婆羅門。 第一長子。 辭家遊歷他國。 學問不知厭足。 處處尋師。 具解諸論。 [*]技成就已。 還歸本家。 既奉見父。 即諮白言。 善哉阿[5]爺。 我今學問。 種種通達。 為我聚集一切大眾。 我欲誦出韋陀論等及諸[*]技能。 父聞歡喜。 即為集眾。 兒見人集。 即在眾前。 所誦一切韋陀論等及諸[*]技能。 皆不隱藏。 悉並誦出。 而彼大眾。 即便共[6]尊彼國師子。 推為上座。 其父即將種種珍寶。 而供養之。 時彼國師大婆羅門。 復更別有第二之子。 名那羅陀([*]隋言不叫)。 其父告彼第二子言。 汝那羅陀。 今可捨家出至他國受學誦習韋陀諸論。 令如汝兄。 而那羅陀童子之兄。 當誦一切韋陀論。 時其那羅陀。 一聞即便一切受持。 時那羅陀聞此語已即白父言。 善哉阿[*]爺。 我已通解一切韋陀及呪術等。 阿[*]爺今可為我。 聚集一切大眾。 我於眾前。 誦諸韋陀及以[*]技能。 其父聞子如是語已。 心生希有。 即集大眾。 集大眾已。 諸種安置。 時那羅陀。 在大眾前。 誦諸韋陀一切論等。 爾時大眾。 聞已各各心[7]生歡喜。 讚歎彼言。 善哉善哉。 大智童子。 快能誦習諸韋陀論。 其父復將種種財寶。 以用供養。 -------------------------------------------------------------------------------- 舅父的教示 说起阿私陀仙人,他就是迦旃延嫡亲的舅父,是他母亲的长兄,在印度,阿私陀是当时博学而有神通的仙人,佛陀初降诞为太子,曾受净饭王延请,到宫内为太子占相的就是他。 他占相后,曾向净饭王说:「大王! 你这位太子,非常贤明,将来一定会出家学道,成就佛陀的圣果,可惜我老了,怕等不及他成就佛陀就将别世。 我虽然不能领受他的教理,但一定教我的后辈跟他学习。」那时阿私陀仙人说后,还双目不住的流出眼泪来。 迦旃延自从被父亲送到频陀山后,阿私陀仙人深深欣赏外甥的聪明,恨不一口气把自己所知道的全教给迦旃延,迦旃延也不辜负舅父的希望,不久,就对四禅五通,完全通达。 迦旃延从此不再思念家乡,第一、他不想靠著父亲的余荫,因为自己是国师的儿子,才被尊敬;第二、他想到好胜的哥哥,知道现在更无法和哥哥共处。 因此迦旃延立定志愿,要另创一片世界。 父母差人来接他回去,他也婉言谢绝。 阿私陀仙人知道迦旃延不被家庭恩受束缚,更是欢喜,因此,有一天,就对迦旃延说道:「迦旃延! 照你现在的志愿看起来,你将来一定可以成为伟大的人物,但要遇到明师才好。 我知道的这一点东西,实在还不够你所求所学。 现在有一位大觉者的佛陀已经出世,等到成道以后,你要赶快去跟他学习!」阿私陀仙人的话,迦旃延听了半信半疑,不过,他对自己将来能成为大人物的话,是只有相信没有半点的疑惑。 有一次阿私陀仙人带著迦旃延飘然出山,到了波罗奈国鹿野苑附近,建筑了一间房屋,安住下来。 从房屋完成的那一天起,阿私陀仙人每天叫迦旃延祈祷三次,祈祷大觉者的佛陀早日开悟证果。 阿私陀仙人更告诉他的外甥道:「迦旃延! 照我的推算预知,佛陀不久就要成道了,他成道后一定会先到鹿野苑来转法轮。 我只能知道如此而已,至于佛陀究竟觉悟了什么真理,怕我是没有福气听闻,你要记好,佛陀证道后,你要赶快去跟佛陀求法和修道!」阿私陀仙人说后不久,就与世长辞了。 没有师父的迦旃延,从此便向社会眩耀他的学问和才能。 父亲是国师,舅舅是阿私陀仙人,他虽没有这么想,但社会群众对他供养恭敬,真是无微不至。 可惜迦旃延就这么耽于名闻利养,忘记阿私陀仙人所说要向大觉佛陀求道的遗言。 爾時長兄。 聞弟誦通一切諸論。 心生苦惱。 作如是念。 我無量年。 遊歷諸國。 學習種種所誦呪論。 心慮煩勞。 方始誦持諸呪術得。 其那羅陀。 云何聞已。 皆少時間。 受持淨遍。 而其少年。 尚得如是。 若後成長。 [8]必定應當作王國師。 以是因緣。 我須方便除滅其體。 如是則我得成大利。 若不然者。 終奪我位。 [0825b28] 爾時其父。 知自長子內心。 如是於那羅陀。 私生惡念。 既覺知已。 作是思惟。 我此小兒。 聰慧可憐。 勿令為兄之所奪命。 作是念已。 應須方便莫令其知。 [0825c03] 爾時南方有一城。 名優禪耶尼。 去城不遠。 有頻陀山。 其山中有一老仙人。 名阿私陀。 在中居住。 彼仙洞解一切韋陀并及諸論。 以得四禪。 具五神通。 是那羅陀童子外舅。 是時國師大婆羅門并及其婦。 即將其子那羅陀身。 往彼山中。 對共付囑阿私陀仙。 以為弟子。 其阿私陀。 既受領得那羅陀已。 教[9]詔顯示。 不久成就獲得四禪具五神通。 [0825c11] 爾時梵志阿私陀仙。 將其弟子那羅陀身。 即出山向波羅[*]奈城。 即於城外。 造立草庵。 在中居住。 晝夜六時。 作如是教。 大聲唱言。 善哉善哉。 汝那羅陀。 佛今出世(如是三稱)。 汝應彼邊。 剃落出家。 修行梵行。 必當長夜大得利益。 大得快樂。 自利身已復應利他。 [0825c17] 爾時彼老阿私陀仙。 作如是語。 教其弟子那羅陀已。 不經多時而取命終。 阿私陀仙。 命終之後。 時彼梵志私陀仙人。 所有世間利養名聞。 悉是弟子那羅陀得。 時那羅陀。 以世利養名聞多故。 貪戀著心。 無有正念。 更不作想。 求覓勝上。 不信有佛有法有僧。 --------------------------------------------------------------------------------神秘的偈文  迦旃延认为自己已经得道,应该接受世人的供养,何必还希望什么佛陀出世。 因此在他舅父辞世不久,他就不再祈祷能早日遇到大觉者的佛陀。 爾時海內伊羅鉢[10]龍([11]隋言[12]藿香葉)王。 既受龍身。 心生厭離。 欲求解脫。 不樂於彼穢濁惡想。 而作是念。 往昔世尊迦葉如來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 親授我記。 汝大龍王。 從今已去。 過若干年。 若干百年。 若干千年。 若干百千[13]年。 若干百千萬億年。 當有一佛出現於世。 號釋迦牟尼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 而今已過如是無量無邊億數百千萬年。 [1]叵有彼佛釋迦如來。 出世以不。 [0826a03] 爾時復更有一龍王。 名曰商佉([*]隋言螺)。 彼龍王宮。 常有無量龍眾聚會。 而彼會處。 多諸龍王。 百千雲集。 伊羅鉢龍。 亦在彼宮。 是時有一夜叉之王。 名曰金齊。 與伊羅鉢龍王善友。 亦在彼龍眾會中坐。 [0826a08] 爾時伊羅鉢龍王。 即於眾中。 告夜叉王。 作如是言。 仁者。 汝今頗知世間釋迦如來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出現世未。 是時夜叉報龍王言。 大善龍王。 我實不知釋迦如來出現[2]已未。 雖然龍王。 但我今知。 彼曠野中。 有於一城。 其城本是夜叉宮殿。 名阿羅迦槃陀([*]隋言[3]壙野宮殿)。 彼城先來有二偈文。 而彼偈云。 若無有佛出現世間。 終無人能讀此偈者。 設復有讀。 亦不能解此之偈意。 若當有佛出現世。 時即得讀知。 無人解義。 唯有如來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 能說此義。 或有從佛聞而得解。 [0826a20] 爾時伊羅鉢龍告彼夜叉王如是言。 仁者。 汝今可往至彼讀取彼偈得來以不。 是時金齊夜叉之王。 從伊羅鉢龍王邊。 受如是言已。 即便往至彼阿羅迦槃陀宮殿。 受讀彼偈得已。 速疾還向伊羅鉢龍王邊。 到已即白伊羅鉢言。 大善龍王。 今日應當心生歡喜。 所以者何。 釋迦牟尼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大聖如來。 今已出世。 何以得知。 遂能令我得讀彼偈。 我已受持彼偈將來。 若有人能解此偈意復能宣說。 即應當知此是真佛。 [0826b01] 爾時伊羅鉢龍王心大歡喜。 踊躍遍身。 不能自勝。 即從金齊夜叉王邊。 受取彼偈。 爾時商佉龍王有女。 名曰常分。 端正可喜。 最上花色。 眾人所愛。 世無有雙。 [0826b05] 爾時彼會諸龍王等。 作如是念。 我今應當至月八日十四十五或二十三及二十九并三十日。 將好金器滿盛銀粟。 於銀器內滿盛金粟。 將此龍女。 莊[4]飾其體。 以妙種種瓔珞嚴身。 從此龍宮出。 置於彼恒河岸上。 著於露地。 說此二偈。 以示眾人。 在於何自在  染著名為染 彼云何清淨  云何得癡名 癡人何故迷  云何名智人 何會別離已  名曰盡因緣[0826b15] 時彼龍王。 說此偈已。 遍告一切諸世間言。 若有能解誦此偈者。 我等即當以此金銀盛滿粟等并及龍女。 持用布施。 即取彼人。 作於佛想。 若當有人傳從他聞來為我說。 亦然布施。 時商佉王及伊羅鉢諸龍王等。 欲見世尊。 渴仰世尊。 思遲世尊。 恒以白月黑月八日十四十五。 將好金器滿盛銀粟。 於銀器內復盛金粟。 及彼龍女種種嚴身。 將至恒河岸上。 安置住於陸地。 彼二龍王。 相與而說此二偈言。 在於何自在。 乃至盡因緣。 復[5]作是言。 若有人能解此偈義。 我等將此二器金銀。 并及端正可憙龍女。 以用布施。 而彼龍王。 說於此事。 聲聞八方。 所有山林。 或復在水。 或在陸地。 或婆羅門。 或復長者。 各相謂言。 白月黑月。 恒以六日。 彼二龍王。 從水而出。 將於二器。 盛金銀粟。 及一龍女。 瓔珞嚴身。 從恒河出。 在岸某方陸地住立。 說此二偈。 [0826c03] 在於何自在。 乃至盡因緣。 作如是語。 若有人能讀解此偈。 我等將此二器及女而布施。 彼時婆羅門。 及長者等。 從二龍王。 聞如是語。 悉從八方[6]競來。 集會彼龍王處。 各自唱言。 我能讀解此之二偈。 及至龍邊。 讀偈不得。 又不解義。 或復有人。 讀此偈已。 反還問彼二龍王言。 此偈何也。 復問此偈其義云何。 [0826c10] 時那羅陀童子仙人。 居止在於摩伽陀國。 為諸人民而作[7]導師。 彼國男女。 尊重供承讚歎歌詠那羅陀仙。 各相謂言。 此摩那婆。 自既知已。 復教他知。 自既見已。 復教他見。 是時彼國摩伽陀內。 所有人民。 作如是念。 此那羅陀仙聖童子。 既自知見。 教他知見。 我等於彼二龍王邊。 聞斯二偈。 無人能誦。 無人能答。 我等今可至那羅陀童子仙邊。 到已應說如此之事。 作是念已。 摩伽陀國諸婆羅門。 及長者等。 即便往至那羅陀仙童子之所。 到已詳共白那羅陀童子仙言。 仁若知時。 恒河岸上有二龍王。 一名商佉。 二名伊羅鉢。 常以白月黑月六日。 從恒河水。 出於陸地。 將金銀器。 盛粟及女。 乃至誰能解此偈義。 即施與彼說此二偈。 偈云在於何自在。 乃至盡因緣。 [0826c25] 爾時那羅陀仙人童子。 作是思惟。 我今既為此摩伽陀國內人民。 作於尊師。 此之人民。 皆供養我。 尊重承事欽仰於我。 又復謂我自知見已。 轉能教他。 我今若於是人民前。 言我不解此二偈義。 此之人民。 即毀辱我。 一切利養名聞闕少。 我皆失之。 作是念已。 即便告彼摩伽陀國諸婆羅門大長者等。 作如是言。 我共汝等。 一時往詣二龍王邊。 請說二偈。 尋取其義。 [0827a05] 爾時童子那羅陀仙。 共摩伽陀長者人民婆羅門等。 左右圍遶。 推那羅陀童子仙人。 最為上首。 向二龍邊。 到已告言。 二大龍王。 願為我等。 說於二偈。 我得聞已。 思惟取義。 爾時商佉二龍王等。 即為彼仙。 說二偈云。 在於何自在。 乃至盡因緣。 [0827a11] 爾時童子那羅陀仙。 告彼二龍。 作如是言。 我今於汝二龍王邊。 受此二偈。 從今已去。 過七日外。 當來汝邊答報偈意。 時彼二龍。 白那羅陀童子仙言。 如仁者教。 作如是事。 [0827a15] 時那羅陀。 從二龍王。 受得偈已。 還向本處。 時摩伽陀。 一切人民。 憍薩羅國。 一切人民。 及鳩留國。 般遮羅國。 諸人民等。 傳聞童子那羅陀仙。 從商佉龍并伊羅鉢二龍王邊。 受持二偈。 謂言從今去出七日。 還來到此。 說二偈義。 而彼人民。 駕諸雜乘。 所謂象車馬車牛車。 及步人等。 相與雲集。 [0827a22] 爾時恒河此彼兩岸。 有於八萬四千眾類。 閦然集聚。 皆共欲聽那羅陀仙。 及二龍王解說偈時。 時波羅[*]奈居住在城。 有諸六師。 各自稱言。 我是尊者。 所謂富蘭迦葉摩薩迦梨瞿奢梨迦阿耆多祁奢迦摩羅波羅浮多迦遮耶那刪闍夷毘羅師誰富多羅[1]尼乾[2]他若祁富多羅等。 [0827a29] 時那羅陀童子仙人。 即便向彼諸六師邊。 欲問偈義。 到已即問此二偈意。 而彼六師。 既不能解此偈義意。 更復增上。 於仙人邊。 起瞋恚心。 還反問於那羅陀仙。 作如是言。 此之二偈。 有何意也。 --------------------------------------------------------------------------------请教佛陀去  迦旃延许下诺言,回去后拚命的思考,可是这偈文所指的问题,并不是用思考想象就可以明白。 一定要一位大觉者才能解答。 迦旃延到了没有办法的时候,只得去求教别人。 首先他到富兰那迦叶那里请教,然后又再一一的去请问六师外道,迦旃延觉得他们的回答都是肤浅之见,和自己知道的一样,并不是那偈文的真意。 迦旃延在到处碰壁后,他想起了佛陀。 虽想起了佛陀,可是他还不肯前去求教。 他心里想,这首偈文是天上的文字,有资格的权威老婆罗门都不知道,年纪还很轻的瞿昙(佛陀在俗的姓名),哪里能知道呢? 后来他又想回来,舅父别世前,再三的叮咛,佛陀成道后,一定要去跟随佛陀学习,但年轻的瞿昙怎么能成就功行圆满的佛陀呢? 最后他终于想通了,悟道是不依年龄大小来决定的,因此他就向鹿野苑的方向走去。 从古到今,如果说真正能够解答这首偈文的,的的确确是只有佛陀一个人。 拜见到佛陀的迦旃延,觉得舅父的话的确真实不虚。 他还没有知道佛陀如大海的智能时,单是佛陀的相好庄严,就使他生起无比的恭敬之心。 迦旃延双手合掌,把偈文诵念一遍,希望佛陀为他解答。 佛陀没有考虑,像被撞击的洪钟,也以偈回答道: 第六自在故  王染名曰染 無染而有染  是故名為癡 以沒大水故  故名盡方便 一切方便盡  故名為智者聪明的迦旃延,听了佛陀的回答,其每一句都流入他的肺腑,心中的一点暗影,像给朗朗的智能之光所驱除。 他欢喜兴奋,心意開解。 生大歡喜。 踊躍遍身。 不能自喻。 佛陀很欢喜迦旃延,嘉许他的善根深厚,并且又再向他说了些法理,迦旃延礼谢后,即奉著佛陀的偈语回报国王,然后向信他的人宣布,他从此要皈依佛陀,做大圣者佛陀的弟子。 爾時世尊。 初證正覺。 居住在彼波羅[*]奈城鹿野苑內舊仙人林。 時那羅陀童子仙人。 自心如是思惟念言。 此沙門在波羅[*]奈城鹿苑舊仙所居林內。 我今可向彼邊借問此二偈意。 復重思惟。 自餘沙門。 及婆羅門。 耆年大德。 堪為一切國王作師。 久來出家。 所謂富蘭迦葉。 乃至尼乾[3]陀若祁富多羅等。 我至彼邊。 問此二偈。 猶不能解。 況復如此年少沙門。 生來未久。 出家始爾。 我問於此二偈之意。 彼詎能答。 更復思惟。 年少沙門。 或婆羅門。 不可輙輕。 所以者何。 或彼年少沙門之人。 或婆羅門。 亦有聰明快智慧者。 我今但可往詣於彼大沙門邊。 問此偈義。 [0827b18] 爾時童子那羅陀仙。 即詣佛邊。 到佛所已。 共佛相瞻。 慰喻面[4]款。 種種善言。 巧語談話訖已。 即便却一面坐。 其那羅陀摩那婆仙一面坐已。 即白佛言。 大德尊者。 沙門瞿曇。 我欲諮問尊者一義。 未審尊者。 許我以不。 是時佛告摩那婆言。 汝摩那婆。 隨所有問。 我當為解。 時那羅陀摩那婆仙。 得佛許已。 即便說偈。 而問佛言。 在[5]何自在王  染著名為染 彼云何清淨  云何得癡名 癡人何故迷  云何名智者 何會別離已  名曰盡因緣[0827c01] 爾時世尊聞彼說已。 即還以偈答那羅陀摩那婆言。 第六自在故  王染名曰染 無染而有染  是故名為癡 以沒大水故  故名盡方便 一切方便盡  故名為智者[0827c07] 爾時童子那羅陀仙。 從佛得聞如是偈已。 心意開解。 生大歡喜。 踊躍遍身。 不能自喻。 聞已即便奔走往詣彼商佉所。 及伊羅鉢二龍王邊。 到彼二大龍王邊已。 即便告彼二龍王言。 汝等龍王。 說偈問我。 時二龍王。 依以二偈。 問那羅陀童子仙言。 在[*]何自在王。 乃至盡因緣。 [0827c14] 爾時童子那羅陀仙。 還以二偈答龍王言。 第六自在故。 乃至名為智。 [0827c16] 爾時伊羅鉢龍王。 聞此偈已。 心作如是思惟念言。 我今已得無上世尊。 我今已得勝修伽陀。 我今已知世尊出現。 知修伽陀。 大聖世尊。 今為我生為我出世。 為我覺悟(如是再稱)。 [0827c20] 時伊羅鉢二大龍王。 如是念已。 白那羅陀摩那婆言。 仁摩那婆。 實為我說。 此是仙意自辯才力。 為從他聞而解此義。 仙摩那婆。 我實不見。 今世間中。 及以天上。 若有沙門婆羅門等。 或天或人。 能自辯才達是二偈。 能自說者。 無有是處。 唯除如來無上世尊。 或佛沙門。 從彼等邊。 聞而方辯。 [0827c27] 爾時童子那羅陀仙。 即便以偈告伊羅鉢二龍王言。 如龍王說非我辯  大聖世尊已出興 諸相具足莊嚴身  彼能如是辯才說[0828a02] 爾時伊羅鉢龍王。 即還以偈白仙童子那羅陀言。 大仙言是佛語者  為當睡臥夢裏聞 若是分明對面承  唯願仁今重讚說[0828a06] 爾時童子那羅陀仙依所覩見。 即更以偈答龍王言。 天人自在大丈夫  今居波羅鹿苑內 既轉無上法輪已  猶如師子吼勝林[0828a10] 爾時伊羅鉢龍王。 復更以偈白那羅陀童子仙言。 仁今所言佛世尊  我不聞久今聞說 既聞與仁相共詣  觀彼希現難思議 昔覩今復得重觀  正覺如來諸相好 今日始更出現世  難值猶若優曇花 經歷多時乃一興  清淨猶彼空中月 諸相具足莊嚴體  正覺最上勝菩提 久遠曠絕不聞聲  清亮猶如梵音響 若諸眾生得聞者  從佛得入解脫門[0828a20] 爾時伊羅鉢龍王。 說偈讚歎佛世尊已。 復更重白那羅陀仙。 作如是言。 那羅陀仙。 仁言佛也。 時那羅陀摩那婆仙。 答龍王言。 我言佛也(梵本再問再答)。 [0828a24] 龍王復言。 那羅陀仙。 如此[1]鳴吼。 出世甚難。 所謂彼佛佛世尊也。 那羅陀仙。 彼阿羅呵三藐三佛陀。 今在何方。 [0828a27] 時那羅陀摩那婆仙。 即整衣服。 偏袒右肩。 合十指掌。 向佛在方。 示龍王言。 汝等龍王。 若欲知者彼佛如來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 今在某方。 [0828b02] 時伊羅鉢龍王。 知佛處已。 即整衣服。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向佛所在。 合十指掌。 三稱此言。 南無世尊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如是三說)。 [0828b06] 時伊羅鉢龍王。 白那羅陀童子仙言。 摩那婆仙。 相隨共向彼世尊多[2]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所。 禮拜供養。 時那羅陀報龍王言。 善哉龍王。 我等共去。 -------------------------------------------------------------------------------- 发布时间:2025-10-19 11:38:07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33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