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于凌波:《八识规矩颂》讲记 内容: 《八识规矩颂》讲记于凌波居士 讲述第一讲 解释颂题第二讲 唯识大意第三讲 八识心王第四讲 六位心所第五讲 种子、薰习、识体四分第六讲 九缘生识第七讲 三境、三量、三界第八讲 修行五位第九讲 前五识颂第十讲 第六识颂第十一讲 第七识颂第十二讲 第八识颂--------------------------------------------------------------------------------第一讲 解释经题一 识者心之别名八识规矩颂,是唐代玄奘大师所造。 这是玄奘大师於翻译得数百卷唯识经论之后,对於唯识学中的 [八识] ,提纲携领所作出的总结。 全部颂文,七言一句共四十八句,四句一颂分为十二颂,每三颂为一组,计四组。 即前五识颂,第六识颂,第七识颂,第八识颂。 八识的行相、业用、性别、识量、所缘、相应等,全包括在颂文之中。 唯颂文辞约理著,言简义丰,每一颂中都有许多佛学专有名词,若不详加讲解,一般人很难了解。 因此,乃有八识规矩颂讲座的开设。 八识规矩颂这五个字颂题,重点在 [八识] 二字,尤其是这个 [识] 字,要特别加以诠释。 识是什麽? 大乘义林章 曰: [识者心之别名] 。 因此、识就是 [心] 。 在唯识学上称识而不称心,只是一种方便,因为心与识是一体两面的东西。 大乘广五蕴论 上说: [云何识蕴,谓於所缘,了别为性,亦名心,能采集故。 亦名意,意所摄故。 ] 这样看来,心、意、识三者,也全是一样东西了。 那麽,或有人问: [心又是什麽呢? ] 依照佛经上说, [心] 是我们精神作用的主体。 原来依照佛教的教义,所谓 [宇宙] (物质世间,我人赖以生存的环) 和人生 (有情世间,我人的生命体) ,不是神 (大梵天或上帝)所创造,不是无因而生,这一切,都是 [因缘和合] 而生起存在的。 照佛经上说,构成宇宙和人生的质料有五类,叫做色、受、想、行、识。 这在佛经上叫做 [五蕴] 。 蕴是积聚的意思,积聚许多同一性质、同一系列的事物或心理活动,把它归成一类,就叫做蕴。 世界上所有的物质现象、和我人的心识活动,可以归纳成五类,就是前面所说的五蕴。 由五蕴的 [因缘和合] ,而有 [有情世间] ----有情识、情见的众生,和 [器世间] ----我人所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的生起和存在。 兹再分释五蕴如下:一. 色蕴: 色蕴的色,是物质的意思 (不是颜色、美色的色) ,组成色蕴的内容是地、水、火、风四种元素。 其实真正所指的不是地、水、火、风四种实物,指的是坚湿、暖、动四种物性。 由此四种物性,构成宇宙万物,也包括著我们物质性的身体在内,此即所谓 [色身] 。 二. 受蕴: 受蕴是我人感官接触外境所生起的感受。 此感受,有使我人愉快的乐受,有使我人不愉快的苦受,和既无愉快亦无不愉快的舍受。 其实这就是感情作用。 三. 想蕴: 想蕴是知觉作用,也就是我人的感觉器官接触外境,心识上生起分别、认识的作用。 这在现代心理学上,相当於 [知] ,由知而形成概念。 四. 行蕴: 行蕴是我人的意志活动,这是心识中 [思心所] 的作用。 思心所作了决定,由身 (动作) 和口 (语言) 去执行,这就是身行、语行、意行。 行就是行为,也称为 [造作] ,行为的後果就是 [业] ----身、语、意三种业。 五. 识蕴: 佛经上说,识蕴是 [於所缘境了别为性] 。 事实上就是我人认识作用的主体,也就是心识。 在小乘佛教时代,只说 [六识] ,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识,大乘佛教发展为八识。 就是在六识之後,发展出末那识、阿赖耶识。 这在唯识学上称为 [八识心王] ,也就是 [八识规矩颂] 中八识二字的来源。 佛经上说,我人的身心,是由五蕴组合而成的,即所谓; [五蕴假合之身] 。 五蕴又称 [名色] ,色是物质的组合,名是精神的组合,如下表所示:色---------------------- 物质组合----物----色受--------------------|想--------------------| 精神组合----心----名行--------------------|识--------------------|五蕴是构成宇宙万有的质料 (包括物质世界和各类有情----一切生命体) ,识蕴是 [主观的能认识的主体] ,色、受、想、行四蕴是 [客观的所认识的对象] ,如下表所示:识---------------------- 主观的能认识的主体----我色--------------------|受--------------------| 客观的所认识的对象----我所想--------------------|行--------------------|识者心之别名,识就是心,亦名月意,也就是我人精神活动的主体。 二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规以正圆,矩以正方,所以古人说: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 规与矩,本来是木匠正方圆的工具,引申出来的意思,有轨范、法则的意义。 所以八识规矩,表示八识行相,各具境、量、性、界的不同,有其规矩井然而不可杂乱者,於此,先抄录出全部颂文,再依次解释颂题:【八识规矩颂】唐三藏法师玄奘造前五识颂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嗔痴。 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邻,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 变相观空唯後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第六识颂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 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远行地後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第七识颂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 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第八识颂性唯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争。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薰持种根身器,去後来先作主公。 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後异熟空,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十二首颂文,如上所录,於此先解释颂题如下:一. 八识: 识者心之别名,是我人精神作用的主体。 在唯识学上,把识分析为八种,即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八个识。 眼、耳、鼻、舌、身是五种感觉器官,合称前五识; 意识称为第六识,是我人心理活动的的综合中心; 末那识称第七识,是有情 [自我意识] 的中心,阿赖耶识称第八识。 它含藏 [万法种子] ,是生起宇宙万法的本源。 二. 规矩: 规矩是规范或法则,这八个识,在众生位上,它们的行相、业用、境、量、性、界,固然有其规矩法则,即是在修行证果位上,也有其规矩法则,所以称八识规矩。 三. 颂: 颂是一种文字体栽,含有赞美的意思,印度梵语称为伽陀,义译为偈。 颂的形式似诗而不用韵,通常四句一首,用四、五、六、七字均可,若意思未表达完,可以继续下去。 佛经中用颂,目的在便於记忆。 本颂用的是七字一句。 四. 唐: 朝代名,公元六一八年建国,传十九帝,公元九零六年为後梁所灭。 [盛唐] 时代,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国威伸张於全世界,现在世界各大城市都有 [唐人街] 的存在,是以 [唐人] 代表中国人的意思。 五. 三藏: 佛经结集,有经、律、论三藏,合称大藏经。 即佛陀所说的法称之为经,佛陀为僧团所订的戒律称之为律,後世佛弟子注释佛经、或依据佛经而发挥其义者,称之为论。 七. 法师: 法者轨则,师者教人以道,所谓 [传道、授业、解惑] 也。 指通达佛法,又能引导众生修行之人。 三藏法师,指精通经、律、论三藏之法师。 若仅通经或律,称为经师、律师。 造论阐扬经义者,称论师。 法师是一个很尊贵的名词,经律中广载,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具足以下十种条件,称为法师。 这十种条件是:一者五官端正,二者六根圆备,三者出身望族,四者品德善良,五者守持戒律,六者通研三藏,七者威仪具足,八者胜辩言词,九者声音美好,十者忍辱知足。 瑜伽师地论 卷八十一中,对此有更详尽的说明。 不过这个名词现在已通俗化了,变成泛称出家众的名称了。 八. 玄奘: 我国最有名的三藏法师,曾到印度求法,下一节再详予介绍。 九. 造: 造是著作的意思,如各种论典,均称某某造三 历史上伟大的译经家玄奘大师玄奘三藏,河南偃师人,生於隋文帝开皇二十年 (公元六零零) ,俗家姓陈名纬,有兄长捷先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师於十三岁时亦随兄出家,就慧景听 涅槃经 ,就严法师受 摄大乘论 。 武德元年,与兄同入长安,未几赴成都,就道基、宝迁二师学 摄论、 毗昙 ,武德五年受具戒,再入长安,时有法常、僧辩二大德俱讲 摄论 ,师又就听之,以诸师各异宗途,圣典亦有隐诲,不知适从,乃欲西行天竺以明之,表请不许,师不为屈,乃就止蕃人学西域书语,於贞观三年私发长安,西行求法。 师经兰州出玉门关,涉八百里流沙,途中失水,师誓西行一步而死,不愿东退一步而生,历经艰险,抵达高昌国,高昌国王麴文泰崇信佛法,於师礼供殊厚,派遗车马侍从,送师西行,经阿耆尼等国,度葱岭,至素叶城,谒突厥叶护可汗,再度铁门西行,於贞观七年始抵印度。 他曾到过乔赏弥、阿瑜陀、舍卫城诸国,後来到中不竺那烂陀寺,依护法论师弟子戒贤 (时已逾百岁), 学 瑜伽师地论 及十支论奥义,前後为时五年,复从杖林山胜军论师学 唯识抉择 及瑜伽、因明之学。 然後巡礼圣迹,遍历天竺诸国,参访各地论师,之後再返那烂陀寺。 以其和会中观、瑜伽二宗所造之 会宗论 三千颂呈戒贤论师,戒贤称善。 时戒日王致书戒贤,请差大德四人,善大小内外之学者,与乌荼国小乘论师辩论。 奘亦受是命,以 制恶见论 一千六百颂一破得乌荼国小乘论师之 破大乘义七百颂 ,由是声誉益著。 贞观十五年,戒日王於曲女城设大会,与会者有十八国王,大小乘僧三千馀人,婆罗门及外道亦数千人。 奘师受请登宝床为论主,以有名之 真唯识量颂 论文,阐扬大乘,破斥异说。 大会十八日,无能破之者,戒日王宣布论主获胜,与会者共尊之为 [大乘天] ----大乘的圣人。 奘师於贞观十九年初,奘师回至长安,道俗出城相迎者数十万。 二月谒太宗皇帝於洛洛阳,太宗迎慰甚厚。 奘师由天竺请回经典六百馀部,谒於长安弘福寺从事翻译,先後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其中以法相唯识一宗的经论为主。 如於贞观二十二年译出 瑜伽师地论 百卷,以後络续译出 解深密经、 摄大乘论 、 百法明门论、 大乘五蕴论、 唯识二十颂 、 唯识三十颂 等。 奘师译 唯识三十颂 时,本欲将十家释论各别全译,後以弟子窥基之请,糅集十家释论成为一部,其间异议纷纭之处,悉折中於护法之说,这就是中国唯识宗的基本典籍 成唯识论 。 奘师之学,由窥基继之而加以发扬,开创了我国法相唯识一宗。 八识规矩颂 ,是奘师译得上千卷唯识经後,於 [八识] 作一提纲携领之作。 奘师一生 [译而不作] ,他除了一部 大唐西域记 流传下来外,在天竺所写的 会宗论 ,制恶见论 , 三身论 ,可惜都未译成汉文,梵文本已失传,而今流传下来的,就只有这 八识规矩颂 十二首颂文了。 附记: 相关名相表解一. 四大、五蕴: 四大具称四大种,为宇宙间物质的基本因素,大者普遍义,种者因义。 五蕴,为构成器世间与有情世间的质料,蕴者积聚义。 我人的身心,前者是四大(色蕴) 的组合,後者是受、想、行、识四蕴的组合,即所谓五蕴和合的生命体。 │ 地----以坚为性四大种│ 水----以湿为性│ 火----以暖为性│ 风----以动为性| 色蕴----色为质碍义----为四大组合----物质--------色│ 受蕴----领纳----一苦乐感受----|五蕴--│ 想蕴----摄取表象----形成概念--│----精神作用----心│ 行蕴----造作----意志行为------││ 识蕴----了别----认识作用------│二. 十二处、十八界: 五蕴是精神和物质的组合,事实只是色、心二法。 物质是色法,色法粗显易解,所以归纳为一色蕴而诠释之; 受、想、行、识四蕴是心法,心法 [冥漠难彰] ,所以开为四蕴以诠释之。 但众生根器不一,迷悟程度不等,有人迷於心而不昧於物,故佛陀为之五蕴; 开心法为四,合色法为一。 有人昧於色而不昧於心,佛陀复为之说十二处----合心法为一个半,开心法为十个半。 亦有对色、心二法俱不了解者,佛陀复为之说十八界----开色法为十个半,开心法为七个半。 其实这全是由色、心二法开展出来的。 十二处、十八界如下表所示:第二讲 唯识大意一 唯识学统八识规矩颂 ,是诠释 [八识] 的颂文。 八识,是唯识学的基本理论。 因此,要学习 八识规矩颂 ,必先对唯识学有所了解,不然,根本不知道诠释八识的意义何在。 於此先把唯识学的大意作一概述,并且先自唯识学的学统作一介绍。 唯识学、是法相宗的宗义。 而中国的法相宗,是源自印度的瑜伽行学派而建立的。 原来印度的大乘佛教,以 [中观学派] 与 [瑜伽行学派] 为二大主流。 中观学派,是公元二、三世纪间龙树菩萨所建立的。 佛灭度後七百年,南印度龙树菩萨出世,当时凡夫外道、执著於我法实有,小乘有部,执著於我空法有。 执常执断,计一计异,是一个邪说充斥的时代。 龙树广造论典,揭示 [诸法性空] 之义,破诸邪执,大成佛教空宗。 此宗是依龙树的 [中观论] 一书而建立的,後世称之为 [中观学派] 。 此後二百年,中观学派的学说是印度大乘佛教的主流。 但龙树提倡的空观,是以 [缘起性空] ,诸法无自性立论,并非徒持空见,妄计一切皆空。 唯傅至後世,则流为 [恶取空] ,於世俗谛,不施设有; 於胜义谛,真理亦无。 此谓之恶取空,亦谓之沉空。 佛灭後九百年顷,无著、世亲二大菩萨出世,当时印度的思想界,一方面是中观学派的空----一切皆空的恶取空,一方面是小乘外道的有----我法实有或我空法有。 沉空或实有,皆是邪执,因此无著世亲二菩萨,资於小乘之实有,鉴於大乘之沉空,揭示大乘有义,大成大乘有宗。 有宗之有,破斥我法二执,故不同小乘之有; 遮遣恶取空见,以矫治大乘沉空。 故此有是真空妙有,唯识中道。 大乘有宗,是依据弥勒菩萨的 瑜伽师地论 、 大乘庄严论 、 辩中边论 、 金刚般若论 、 分别瑜伽论 等五部大论而建立的。 据说兜率天弥勒内院的弥勒菩萨,曾降临中印度阿瑜陀国,在瑜遮那讲堂,为无著说五部大论。 事实上,弥勒菩萨并不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或者是世间另有一位弥勒之人。 或谓五部大论可能是无著所作,托以弥勒菩萨之名以示矜重。 无著以 瑜伽师地论 为本论,又造 显扬圣教论 、 摄大乘论 、 顺中论 、 集论 等论典,演说瑜伽教理,故後世之为 [瑜伽行学派] 。 世亲是无著的异母弟,约在公元第五世纪初年出生。 他初在小乘有部出家,修学小乘。 他欲深究有部教理,曾到有部根据地伽湿弥罗城,精研有部教理四年,後来著造 俱舍论 一书,为中国俱舍宗所依的论典。 世亲在北印度弘扬小乘,无著悯之,托以疾病,诱其来见,为之具说大乘要义。 世亲闻兄教诲,自小乘转入大乘,继承无著的学说,广造论典,大成法相唯识宗义。 世亲在唯识学方面的著作,主要者有 摄大乘论释 、 百法明门论 、 大乘五蕴论 、 唯识二十论 、 唯识三十论 等。 其中尤以 唯识三十论 一书,为唯识学理论的基础。 世亲之後,十大论师相继出世,各为 唯识三十论 造释论,阐扬此派学说。 十大论师中,以护法的贡献最著。 护法的弟子戒贤,在中印度佛学中心那烂陀寺,弘扬唯识。 公元七世间,玄奘大师西行求法,从戒贤学唯识五年。 回国之後,广译有宗经论。 奘师曾把十大论师各造的 三十论 释论携回国内,欲各别翻译,後以弟子窥基之请,以护法的释论为主依,糅合十家之说,综合而成 成唯识论 。 窥基继承奘师之学,造 成唯识论述记 、 成唯识论掌中枢要 、 瑜伽论略纂 , 杂集论述记 等著述,大成我国法相唯识一宗。 窥基之後,代有传人,窥基的弟子慧沼,造 成唯识论了义灯 、 因明篡要 ; 慧沼的弟子智周,造 成唯识论演秘 、 因明疏前记 及 後记 。 智周的 成唯识论演秘],与窥基的 成唯识论掌中枢要, 及慧沼的 成唯识了义灯 ,合称为 [唯识三疏]为研究 成唯识论述记 必读之书。 智周的弟子如理,又作 成唯识论疏义演、成唯识论演秘释 ,内容则流於琐细。 此宗成立之後,百馀年间,学习者甚众,宗风颇盛。 唯後来华严及禅宗兴起,且如理之後,後继无人,此宗就逐渐衰微了。 到唐武宗会昌法难兴起,此宗一脉相传的论疏多被焚毁,此宗就逐渐失传了。 明季末年,普泰、明昱、德清、智旭诸师,及王肯堂、王□诸居士,曾从事研究,唯以重要注疏散佚,所得成果有限。 未几清兵入关,研究风气也就中断了。 到了清季末年,石棣杨仁山创设金陵刻经处,自日本请回我国散佚经典三百馀种,其中不乏唯识论疏,刻版重印,加以提倡。 入民国後,学人研究唯识,蔚为一种风气,南有南京 [支那内学院]的欧阳渐,北有北京 [三时学会] 的韩清净,以及太虚大师创立 [武昌佛学院] 的师生,都研究及弘扬唯识,此千年绝学,乃重告复兴。 二 万法唯识唯识学的基本理论,即所谓 [万法唯识] ,唯识家以为,宇宙间一切法相 (现象) ,全是识所变现,此即所谓 [唯识无境] ----境,就是宇宙万有的一切现象。 这一切现象,非外在的真实存在,而是识所变现出来的。 这叫做: [识所缘,唯识所变] 。 识是什麽? 大乘义林章 曰: [识者心之别名] ,又曰: [识者心也,由心集起彩画为主之根本,故经曰唯心; 分别了达之根本,故论曰唯识。 或经义通因果,总言唯心,论说唯在因,但称唯识。 识了别义,在因位中识用强故,说识为唯,其义无二。 二十论曰: 心意识了,名之差别。 ]由上文可知,识就是心。 但此心,并非我人胸中的肉团心。 胸腔中的肉团心,只是循环系统中压衔血液的器官,没有了别认识的作用。 或有人曰,既然不是胸中的肉团心,当然是脑袋壳中的大脑。 这也只对了一半,因为离开大脑固然没有识,但大脑并不是识。 这好比有了灯管 (电灯泡) 电才会发光,但灯管并不是电。 灯管只是物质性的工具,通上电流才会发光。 以此类推,大脑也只是物质性的工具,如果没有识,它同样没有了解、分别的认识作用。 识究竟是什麽? 事实上,识只是一种 [功能] ,功用和能力。 简单的说,识就是一种[能量] 。 我们由下列三种界说,以说明之:一. 识不是一种有质碍性的物质,而是一种功能。 识有四个名称,曰心、意、识、了,唯识家解释这四种名称,谓: [积集义是心,思量义是意,了别义是识。 ] 如抬头见时钟,这是明了; 继而分别时间,是名分别。 而此四种名称,指的都是一种无质碍性的功能。 并且八种识均有这四种功能。 都可通称为心、意、识、了,不过以功能殊胜来说,则第八识积集诸法种子,生起诸法,名之为心; 第七识恒审思量,执著自我,名之为意; 前六识了别各别粗显之境,名之为识。 以上数者,只是一种能变的法性,而法性是离开名称言说的境界,唯识之教,是 [即用显体] 。 说到其体,名为 [如如] : 说到其用,名为 [能变] 。 [能] 则势力生起,运转不居; [变] 则生灭如幻,非实有性。 唯识立论,谓离识之外,无有外境。 而所谓识,亦不过为一能变的 [功能] 而已。 二. 识的功能,非局限於肉身,而交遍於法界 (全宇宙) 。 大脑是有质碍性的物质,而识是无质碍性的功能。 大脑的感觉神经、运动神经,作用只限於我人的身体;而我人的识,目之所见,耳之所闻,以至於意之所思 (所谓法境) ,山河大地,日月星晨,皆在我人心识之中。 识量同於虚空而无极,因此识的功用交遍法界 (此系就种子而言,至於识的现行,则随量之大小而有局限。 )三. 识为种子起现行,而种子起现行必待众缘。 识本来是一种功能,此功能未起现行时,不称识而称种子; 种子起现行时,不称种子而称识。 所以种子是潜在的功能,识是潜在功能发生的作用。 而种子起现行,必待缘具。 此缘有四种,曰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此於後文再释。 三 唯识中道公元七世纪间,印度的戒贤论师,依 解深密经. 无自相品 ,将如来一代时教,判为 [三时教相] 。 这三时教相是:一. 第一时有教: 如来为使一切起惑造业的众生,入於佛道,而说业感因缘诸法,即四圣谛十二因缘法门,令诸凡夫外道趣入小乘教法。 二. 第二时空教: 如来为使一切虽断我执未断法执的小乘者,宣说诸法皆空之理,为令诸小乘趣入大乘的教法。 三. 第三时中道教: 如来更为欲断除小乘人偏有,及大乘人偏空的执著,而说非有非空的中道教。 此中道教圆融俱足,是如来究竟了义的大乘教。 以上三时教内,前二时为如来的方便教法,是不了义教; 第三时为如来的真实教法,是了义教。 而法相唯识宗的教义,便是宣说三自性、三无性的唯识中道,故法相唯识宗又称为中道宗。 中道是什麽? 经云: [中以不二为义,道以能通为名。 ] 中道是离开二边对立----离开常、断二见、有、无两边,而臻於不偏不倚的中正之境。 唯识中道,是建立在三自性和三无性的理论基础上。 唯识家以为,世间万法----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有三自性,也都有三无性。 三自性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而三无性是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 原来唯识学立论,以为宇宙万法,皆是能变的心识、所变起之境,这即是 [万法唯识] 。 而心识所变的外境,依其原始的性质,可分做三类:一. 妄有性: 这类事物本来没有本体,是我人假立名相而有的,而我人却普遍的执著计较,计较的对象,不外是名称言说或义理,名称言说不是实有,只有 [妄有]。 二. 假有性: 这类事物,是因缘和合----众多因素条件所生起的,如以砖瓦木石筑成房屋,以泥土工具做成瓶钵,它没有本身的实体、自性,不过是 [组合] 的存在(仗因托缘的生起存在) ,这也不是实有 ,只是 [假有] 罢了。 三. 实有性: 这是诸法的实体、自性,它不是虚妄的、暂时的存在,而是绝待的、超越的存在,事实上这是诸法绝待的理体,也即是 [实性] ----真实的存在。 以上三类,在佛学术语上称为 [三自性] ----即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 如 解深密经 上说 : [云何诸法遍计所执相,谓一切法,假名安立,自性差别,乃至为令随起言说; 云何诸法依他起相,谓一切法缘生自相. .. .. .云何诸法圆成实相,谓一切法平等真如。 ] 经文中的 [相] 字,在此处就是性的意思。 所以,换一个方式说,三自性就是:一. 遍计所执性: 这是我人对一切事物,普遍的执著计较。 执著於五蕴和合的假我为实我,执著於条件组合的假有为实法。 或执於相,或执於名,或执於义理,时时计较,处处计较,这一切执著计较,就是我人烦恼生起的原因。 二. 依他起性: 依他起的 [他] ,指的众缘----众多的因素条件。 世间万有,没有孤立生起或存在的,全是因素条件的组合。 既是组合,就会随著组合条件的改变而变化。 所以它没有 [自性] ----即是没有固定不变之性。 三. 圆成实性: 圆者圆满,成是成就,实是真实,合而言之,就是圆满成就的真实体性。 这真实体性不是事相,而是 [理性] ----超越相对的绝待真理。 也就是二空 ----在我空和法空之後,所体证的理体。 这理体也就是真如。 三自性,是以依他起性为中心。 仗因托缘生起的事物,只是暂时的现象,不是永恒的实体。 我人若在这因缘和合的事物上执著计较,这就是遍计所执性----普遍的计较执著,执我执法、执常执断。 如果彻悟诸法缘生,常一切时,在依他起诸法上、无遍计所执的实我实法,这就是圆成实性。 唯识三十颂 上说 : [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圆成实於彼,常远离前性。 ] 前性,指的是於依他起法上,远离普遍执著计较的遍计所执性。 因此,圆成实性,是 [二空] ----我空、法空之後,所显的圆满成就的诸法实性,也就是依他起诸法的 [法性] 。 一切诸法,各具三自性,同时也各具三无性,那就是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 无性,就是无自性。 试想,宇宙万有,无非全是一时组合的假相,依此假相,而立假名。 我人在这一切假名、幻相上执著计较,假名幻相何尝有其自性? 其次说生无性,依他起之法,是仗因托而生起的,它是随著因缘的聚散而生灭,它何尝有固定不变的自性? 最後是胜义无性,所谓胜义,就是真如。 唯识三十颂 曰: [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 ] 唯识实性就是圆成实性。 圆成实性是超言绝虑的绝待之法,显二空之妙理,所以说胜义无性----胜义如果有自性,就不是绝待的胜义了。 附记: 相关名相表解一. 三自性: 三自性为唯识宗一切法义的根本,南海寄归内法传曰: 相宗以三性为宗。 │遍计所执性----於依他起之事物上、分别执著名相,妄认为实我实法。 三自性--│依他起性----万法皆以因缘和合生生起,只是组合,而无自性。 │圆成实性----於依他起法上、常一切时远之离执著,即圆成实性。 │相无性----此相为妄情所现,假名安立,故无自性。 三无性--│生无性----仗因托缘而起的事物,只是组合,而非实有,故无自性。 │胜义无性----胜义是二空所显真如,真如若有自性,就不是绝待的胜义了. 二. 三性中道: 中道是远离空有二边,无增无减的意思。 世间一切法,每一法都具足三性,谓之 [三性各具中道] ,也各具三性对望中道。 │情有----非空│---遍计所执性││ │理无----非有|││ │假有----非空三性各具中道- │---依他起性 ││ │实无----非有|││ │真实----非空│---圆成实性 ││无相----非有|---遍计所执性----体相都无------非有---││三性对望中道--│ |--中道|-----依他起性------如幻假有----非空--- │第三讲 八识心王一 前五识古来大德和现代时贤,讲八识规矩颂的,多是一开始就由颂文讲起。 按照颂文的顺序往下面讲。 本颂四十八句颂文,已在第一讲中录出,我们看得出来,颂文中充满了佛学名词,并且颂文中的名词,前後都有连带关系。 我们若一开始就讲颂文,势必把有连带关系的名词加以割裂,讲起来有困难,听的人也可能听不出头绪来。 我们现在换一个方式,先讲解颂文中的名词,到名词全部了解,再讲解颂文,才能听出头绪,融会贯通。 现在我们依照八识心王,五位心所,识体四分,九缘生识等顺序讲下去,最後再讲颂文。 学习唯识学,有一本入门的论著必须要读,那就是世亲菩萨造的 百法明门论 。 这本论著,在 [一本十支] 之学中,称作 [略陈名数支] 。 顾名思义,就是粗略的解释百法名数。 百法是什麽? 原来世间事物,林林总总,不可胜计,此泛称之为 [宇宙万法] 。 万法不能一一为之说明,乃用分类归纳的方法,把万法归类。 因此,世亲菩萨将万法约之为百种,复□之以五位,称之为[五位百法] 。 五位百法是:一. 心王法: 八种,称为八识心王。 二. 心所有法: 五十一种,称为五十一位相应心所。 三. 色法: 十一种。 四. 心不相应行法: 二十四种。 五. 无为法: 六种。 於此,今日就讲五位百法中的心王法----八识心王。 八识心王,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识就是心,何以我人一心而八识? 原来我人通常执著於实我实法----把宇宙间的一切视为实体。 说到心时,也隐然有一整体的东西存在。 唯识家以分析的方法,分析此心为八,以破遗我人的执著。 於此先来探讨前五识。 前五识、即眼、耳、鼻、舌、身五识,这是我人的五种感觉器官,其作用是:一. 眼识: 依於眼根,缘色境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 二. 耳识: 依於耳根,缘声境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 三. 鼻识: 依於鼻根,缘香境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 四. 舌识: 依於舌根,缘味境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 五. 身识: 依於身根,缘触境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 前五识,是感觉器官,依於我人色身中的五根 (即眼、耳、鼻、舌、身五根) 而生起,所以又有以下五种名称:一. 依根之识: 此识依其根而生起。 二. 根发之识: 此识由其根而发生。 三. 属根之识: 此识是属於其根之识。 四. 助根之识: 此识助其根而起分别。 五. 如根之识: 此识如其根而命名。 五识依於五根而生起,但所依之根,又有内根、外根的分别。 外根,就是我人视觉可见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身体。 但这五种根,是四大合成的物质,它的作用是扶助内根,为内根所依托处,这在佛经上称为扶根尘、扶助内根的尘法。 扶根尘不能生识,生识的是内根,又称之曰 [净色根] ,亦名胜义根。 佛经上说: 胜义根质净而细,有如琉璃,肉眼不可见,唯佛眼天眼可见之。 近代科学发达,使我们知道所谓净色根,事实上就是人体的神经纤维和神经细胞。 净色根有发识取境的作用,功能殊胜,故名胜义根。 眼、耳、鼻、舌、身五识,缘色、声、香、味、触五境,五境又称五尘,麈者虚浮之法,生灭变异,随著因缘而改变; 尘也是染污的意思,以此五者,能染污我人的心识,所以称尘。 五识所取之五境,分别说明如下:一. 眼识: 眼识缘色境,此色是颜色之色,非有质碍性(物质) 之色。 此色有三类:1. 显色: 有十三种,青、黄、赤、白、光、影、明、暗、云、烟、雾、空。 2. 形色: 有十,长、短、方、圆、粗、细、高、下、正、不正。 3. 表色: 有八,取、舍、屈、伸、行、住、坐、卧。 4. 法处色: 有五,极回色、极略色、定自在所生色、受所引色、遍计所执色。 二. 耳识: 耳识缘声境,此境有三:1. 执受大种因声: 人之语言、动作 (如鼓掌) 所发之声音。 2. 非执受大种因声: 自然界所发之声音,如风声、水声等。 3. 俱大种因声: 人与物质界共发之声音,如吹笛、奏萧,伐木、凿石等。 三. 鼻识: 鼻识缘香境,此有六种,三实三假,三实者,顺益者名好香、如沉檀; 违损者合恶香、如粪秽; 无顺违者名平等香,如土石。 三假者名俱生香,和合香,变异香。 四. 味境: 舌识缘味境,此有六种,有甘、酸、咸、辛、苦、淡。 五. 身识: 身识缘触境,即是我人的触觉,略说如冷、暖、滑、涩,轻、重、痛、痒,细说有二十六种,不细述。 五识只能了别自己界限以内的东西,不能越出自己的功能范围以外。 如眼只能缘色,不能越色而缘声; 耳识只能缘声,不能越声缘香,其他各识亦然。 并且,五识缘境,只是感觉, [唯是现量,不带名言] ,所以无分别的功能。 分别色、声、香、味、触五境的内容,是第六意识的功能。 此将在下一节叙述。 二 第六识第六识名意识,这是我人心理活动的综合中心,我人的思考、判断、记忆、决定,以至於喜怒哀乐的情绪用,全是第六识的功能。 前五识各有其根,第六识也是依根而生起。 前五识是依於清净四大组成的净色根,是色法之根; 第六识依於第七末那识,是心法之根。 前五识缘色、声、香、味、触五境,缘的是色法; 第六识缘法境,是心法。 前五识只能了别自己界限以内的东西,而第六识则是前五识任何一识发生作用,第六识即与之同时俱起,以发生其了解分别的作用。 意识与前五识比较,它有下列几种特点:一. 意识缘虑法境,它能了解分别一切外境。 二. 意识能了别一切色法 (物质现象) 的自相与共相。 即此物单独的形相,及与他物比较的差别相。 三. 意识不仅了别现下之事之理,且能了别过去、未来之事之理。 四. 意识不仅是刹那了别,还能相继不断的了别。 五. 意识 [思心所] 的造作,能造成业果。 意识有 [五俱意识] 与 [独头意识] 的分别,五俱意识是:一. 意识与眼识同起,发生其了别作用时,称为眼俱意识。 二. 意识与耳识同起,发生其了别作用时,称为耳俱意识。 三. 意识与鼻识同起,发生其了别作用时,称为鼻俱意识。 四. 意识与舌识同起,发生其了别作用时,称为舌俱意识。 五. 意识与身识同起,发生其了别作用时,称为身俱意识。 五俱意识,并不是同时五俱,而是或一俱、或二俱、或三俱、或五俱,视缘而定。 前六识缘外境,有四种原因。 瑜伽师地论 称: [六识缘境,有四因故,能令作意警觉趣境。 ] 这四因是:一. 欲力: 欲是希望,如果心识对外境,生起爱著,就对外境生起作意 (注意) 力。 二. 念力: 念是记忆,如对外境 [似曾相识] ,生起记忆,就对此境生起注意。 三. 境界力: 心识所缘的境界,极为特殊,就对此外境生起注意。 四. 数习力: 就是习惯性,如穿越马路,习惯上要注意有没有车辆。 再者,五俱意识缘外境时,要经过五段程序,才能充分发生其了别作用。 这五段程序,又称为 [五心] 。 五心是:一. 率尔心: 这是前五识根境相对生识,刹那间的了别。 二. 寻求心: 这是五俱意识於前五识刹那了别之後,生起寻求之念,以了别外境。 三. 决定心: 五俱意识寻到了目标,决定去了别。 四. 染净心: 五俱意识了别外境後,所生起的善恶染净之心。 五. 等流心: 这是因五俱意识的善恶染净,相续流转,而成就善恶之业。 独头意识,是不与前五识俱起,单独生起的意识。 独头意识缘虑的只是法境。 独头意识又分为四种:一. 梦中独头意识: 这是在睡觉的时候,缘梦中境界生起的意识。 梦境在三量中是非量,所以我们不必为梦境所困惑。 二. 定中独头意识: 这是在禅定时,缘定中境界生起的意识。 定中意识,唯是现量。 三. 散位独头意识: 这是既不在梦中,也不在定中,也不与前五识同缘外境,而是平常情形下,散乱心起,在意念游走中,上下古今,恩怨情仇,胡思乱想个不停。 这在佛教中叫做 [打妄想] 。 这多是比量或非量。 四. 狂乱独头意识: 人在颠狂----神经错乱的时候,常常自言自语,甚至於比手划脚,以加强语势。 我们看他语无伦次,事实上他有他意识所缘的境界。 这种境界,也是非量。 三 七八识第六识是心理活动的综合中心,我们的见闻觉知,思想判断,全以第六识为主,第七、八识是属於潜意识的范围。 但第七识是意识之根,第八识是宇宙万法的本源,无疑义的,第六识的活动,一定受到第七、八识的影响。 於此我们来探讨第七、八识的行相业用。 第七识名末那识,末那二字,是梵语的音译,义译曰意,但恐与第六识混淆,故保留末那原名。 第七识唯一的作用,就是 [恒审思量] ,思量些什麽呢,它误认为第八识是恒、是一、是遍、是主宰的 [自我] 。 它恒常的审虑思量,执著自我。 因此,它是一个自我中心,也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中心。 说到思量二字,八个识都有思量的作用。 但前五识时常间断,也没有审虑作用,所以是 [非恒非审] 的思量。 第六识有审虑的作用,但也有时间断 (如五位无心) ,所以是审而非恒的思量。 第八识是 [恒转] (恒转如瀑流) ,但它并不审虑,所以是恒而非恒的思量。 唯有第七识,它恒时审虑思量,执著自我,维护自我,这就是我人何以时时以自我为中心,起惑造业,损人利己的原因了。 最後说到第八识,第八识又名阿赖耶识,这也是梵语的音译,此在天竺义为 [无没]在我国译为藏识。 称为无没者,是说此识含藏万法种子,不令失坏; 亦因它历经生死流转,永不坏灭。 译为藏识者,藏是储藏意思,有能藏、所藏、执藏三种意义。 能藏,是指它能储藏万法种子 (种子,见第二讲第二节。 ) 生起宇宙万法。 这时,第八识是能藏,种子是所藏。 在种子起现行 (发生作用) 的时候,受到前七识杂染法的薰习,现行种子受薰成为新种子,仍藏於第八识中。 这时新种子称为能藏,第八识称为所藏。 至於执藏二字,又称 [我爱执藏] ,这是因为第七识误认第八识为自我,对於自我妄生贪爱,执著不舍,这称为 [我爱执] 。 这时第七识是能执,第八识是所执。 第八识有许多异名,录出几个,顾名思义,就可知道它的作用:一. 种子识: 此识含藏万法种子,能生起万法,故称种子识。 二. 本识: 此识是万法的根本,故称本识。 三. 宅识: 是藏识的别义,谓此识是种子的房宅。 四. 第一识: 八识顺序,由本向末数,此称第一识。 五. 现识: 言万法由本识现起,故称现识。 六. 异熟识: 此识是前生业力的异熟果报体,故名异熟识。 七. 转识: 转有漏的第八识为无漏的大圆镜智,故称转识。 八. 神识: 佛法中本无 [神我] 之说,而此识含藏万法种子,功能殊胜,故称神识。 九. 阿陀那识: 阿陀那梵语,是执持之义,此识能摄持根身不坏,种子不失,故名。 十. 无垢识: 此识以修持力,转染成净,转识成智,称无垢识。 相关名相表解一. 五位百法: 百法、是把宇宙万有归纳为百种,束之以五位。 前九十四种是因缘和合 的有为法,只是现象; 後六种是非因缘和合的无为法,是万法的体性。 二. 八识心王: 是五位百法中的第一位法,这是精神作用的主体。 │眼识----缘色境----即视觉作用--││耳识----缘声境----即听觉作用--││鼻识----缘香境----即嗅觉作用--│--此五者是五感觉器官八识--│舌识----缘味境----即味觉作用--││身识----缘触境----即触觉作用--││意识----缘法境----是我人心理活动的综合中心│末那识----执著自我,是自我意识中心│阿赖耶识----含藏万法种子,宇宙万法由此变现生起三. 百法口诀: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位心所法,不相应行二十四,六种无为成百法。 第四讲 六位心所一 遍行、别境六位心所,是五位百法中的第二位,名叫 [心所有法] ,这是属於八识心王所有之法,简称心所,又称心数。 心所与心王的关系,由下列三义建立: 一. 恒依於心王,依八识心王而起。 二. 与心王相应。 三. 系属於心王。 心所以上三义建立,得 [我所] 名。 这些心所,随著顺违之境,而起爱憎善恶之心,助成心王事业。 认真的说,心王本身无善恶,不能单独造作,必须心所相应方有势力,心所协和於心王,互相呼应,以造作善恶之业。 这八识心王,每一个心王好比是一位国王,既然是王,不能没有臣属辅佐。 所以心所就好比是国王的臣属。 心所有五十一位,分为六组,叫做 [六位心所] 。 这六组是:一. 遍行心所; 五个,名称是触、作意、受、想、思。 二. 别境心所: 五个,名称是欲、胜解、念、定、慧。 三. 善心所: 十一个,名称是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勤、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四. 根本烦恼心所: 六个,名称是贪、嗔、痴、慢、疑、恶见。 五. 随烦恼心所: 二十个,又分为小随烦恼,中随烦恼,大随烦恼三种。 小随烦恼十个,名称是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乔。 中随烦恼二个,名称是无惭、无愧。 大随烦恼八个,名称是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 六. 不定心所: 四个,名称是悔、眠、寻、伺。 由以个六位心所看来,善心所止有十一,而烦恼、随烦恼却有二十六,宜乎我们的善习少而恶习多,世人善行少而恶行多也。 六位心所如上所述,现在先自遍行心所说起:遍行二字,是周遍起行的意思。 心若生时,此五心所相应俱起。 它的活动范围非常广泛,它通於一切心----八识心王; 通於一切时----过去、未来、现在; 一切性----善、恶、无记; 一切地----三界九地。 遍行心所有五,是触、作意、受、想、思。 一. 触: 触是接触,五根与五境接触 (触) 而生识,根、境、识 [三和] 就名为触。 百法明门论 曰 : [令心心所触境为性,受想思等所依为业。 ] 触与作意,有时互为先後。 二. 作意: 作意就是注意,因根、境、识的三和而引起注意,或先注意而生起触。 论曰 : [谓能警心为性,於所缘境引心为业。 ] 语云,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 可见心识了别外境,须以作意为前导。 三. 受: 受是感受,心识领纳顺违之境生受。 论曰 : [谓领纳违顺俱非境相为性,起爱为业。 ] 受有三种,领纳顺境名乐受,领纳违境名苦受,领纳非顺非违境名舍受。 若再加忧、喜二受,就称为五受。 四. 想: 想是认识作用,论曰 : [於境取相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 ] 就是於一切相上生起分别,再加上名称。 如谓此是瓶、此是钵等。 五. 思: 思是造作的意思,论曰 : [令心造作为性,於善品等,役心为业。 ] 思有三种,曰审虑思、决定思、动发胜思,它於是非善恶,筹量其可行不可行,决定之後,驱役自心,造作邪正善恶之业。 其实这就是我人的意志作用。 别境心所,是以其所缘之境各各不同,非如遍行心所同缘一境,故称别境。 遍行心所是心识生起时,五心所相继生起。 别境心所是专对某种特别情况,继五遍行心所之後,个别生起。 别境所缘之境有四种,即欲缘所乐境,胜解缘决定境,念缘曾习境,定缘所观境,而慧则是於四境拣择为性。 别境五心所,如下所释:一. 欲: 欲是 [於所乐境,希望为性,勤依为业。 ] 欲就是希望,对外境的希望追求,对所爱境,希望必合,对所恶境,望必离。 因此希求就有了善恶染净之分,希望成佛作祖,当然是净欲,追求财、色、名、食、睡,就是染欲了。 二. 胜解: 胜者殊胜,解者见解,对外境起决定性的理解。 它是 [於决定境,印持为性,不可引转为业。 ] 即於邪正善恶境,既经决定,必如此作,不可引转。 所以在犹豫不决的情况下,没有胜解。 三. 念: 念是记忆, [於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定依为业。 ] 即是对经历过的事明记不忘,叫做念。 四. 定: 定是三昧,译曰正定,它是 [於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 ]心注一境而不散乱,叫做定。 五. 慧: 慧是智慧,智慧能断除疑惑,论曰 : [於所观境,简择为性,断疑为业。 ]这种慧是由定而发,所以对於善恶是非,能取得决定性的简择。 二 善、烦恼六位心所的第三位,是善心所。 善与恶相对,凡是性离衍恶,顺益世人者,叫做善。 也可以说,对於佛陀的教法,依法而行,叫做善。 善心所有十一个,是:一. 信: 对善法能了知而实信,对佛法义理能坚定信仰者,曰信。 此有三种,一者信实,信实事和实理; 二者信德,信功德及道德; 三者信能,信善恶之业的能力。 二. 惭: 惭者羞耻,做了坏事内心感羞耻,别人学问道德强过自己,感到耻不如人,都叫做惭。 惭是自我尊重的促进力量。 三. 愧: 做了坏事,怕舆论的批评,怕别人的指责,无颜见人曰愧。 在世俗社会,惭愧二字连在一起用,在此处,惭著重於崇重善法,愧著重轻拒恶法。 四. 无贪: 贪者贪爱,贪著世间财色名利,非分追求,非义而取,曰贪; 反之以己所有,惠施於人,广行布施,曰无贪。 五. 无嗔: 嗔者嗔恚,逆境当前,不能忍受,恼恨於心,生起恚恨,曰嗔。 反之,慈愍待人,不做恶行,曰无嗔,六. 无痴: 痴者愚昧不明,是非不分,起诸邪见,谤无因果。 无痴意谓有智慧,明达事理,主要是指明确理解四圣谛、八正道、十二缘生的道理。 七. 勤: 勤又名精进,精者不杂,进者不退,对於为善断恶,佛法修持,勇猛前进,谓之精进。 八. 轻安: 轻者轻快,安者安乐,这是禅定时使身心得到轻适安稳的境界。 九. 行舍: 行是行蕴中的行,舍是舍弃,舍弃行蕴中的昏沉掉举,令心平等正直,论曰 : [精进三根令心平等正直,无功用住为性,对治掉举静住为业。 ] 即由不放逸先除广杂染,令心寂静而住,处於平静的中庸状态。 十. 不放逸: 放者放荡,逸者奔逸。 论曰 : [精进三根,於所断修,防修为性,对治放逸,成满世出世间善事为业。 ] 也就是於五欲六尘心不希求,对治放逸。 十一. 不害: 害者损害、戕害,不害是 [於诸有情不为损恼,无嗔为性,能对治害,悲愍为业。 ] 不害相当於慈悲,与人以乐,拔人以苦。 六位心所的第四位,是烦恼心所。 烦者烦扰,恼者恼乱。 烦扰恼乱人心者,称为烦恼。 烦恼心所有六,是贪、嗔、痴、慢、疑、恶见,此六者又称为根本烦恼心所。 一. 贪: 贪是贪欲,非义而取,心无厌足,曰贪。 论曰 : [於有有具染著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 ] 世人贪财贪色,贪名贪利,贪求种种欲乐,贪是爱、欲的同义语,是无贪之反。 二. 嗔: 嗔者嗔恚,逆境当前,妄动无明,论曰 : [必令身心热恼,起诸恶业。 ] 所以嗔心起时,对家人眷属、乃至众生,心生憎恶,轻则恶声诟骂,重则刀杖相向,甚至於伐城伐国,喋血千里,莫不由嗔心而起。 三. 痴: 痴是无明的异名,无明者,迷昧不觉,起诸邪见,不辨是非,谤无因果。 论日 : [谓於诸事理迷暗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 ] 一切杂染恶法,皆依无明生起,这就是众生生死轮回的根本。 四. 慢: 慢者骄傲, [谓持己於他,高举为性,能障不慢,生苦为业。 ] 慢也就是轻举乔扬,不知谦卑,轻蔑他人。 慢可开为七种,此处从略。 五. 疑: 疑者信之反, [谓於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品为业。 谓犹豫者,善不生故。 ] 疑也就是对於三宝的功德,四谛的真理,因果的能力,都犹豫不信,所以能障不疑善品为业。 六. 恶见: 即不正确的见解,此又称邪见,此有五种,一者身见,即是我见。 二者边见,即於我见上执常执断。 三者邪见,否定因果善恶的见解。 四者见取见,即固执己见,互相斗争。 五者戒禁取见,认为持牛戒、狗戒、鸡戒,是生天证果之因,这称为非因计因。 三 随烦恼、不定六位心所的第五位,是随烦恼心所。 随烦恼,是随从根本烦恼而生起的烦恼。 随有三义,一者自类俱起,二者遍不善性,三者遍诸染心。 随烦恼心所二十个,又分为三类,即小随烦恼十个,中随烦恼二个,大随烦恼八个。 小中大的分别,以三义俱备者名大; 兼俱二义者----自类俱起,遍不善性者称中随; 於不善心中各别而起者称小随。 小随烦恼,行相粗猛,於不善心中各别而起,若一生时,必无第二。 十小随烦恼如下:一. 忿: 忿者忿怒,於不饶益境, [愤发为性,执杖为业。 ] 忿是以嗔一分为体。 二. 恨: 由忿为先,怀恶不舍, [结怨为性,能障不恨,恼热为业。 ] 亦以嗔为体。 三. 恼: 恼者 [狼戾为性,能障不恼,蛆螫为性。 ] 由忿恨而起报复心,恼害於他。 四. 覆: 覆者隐藏,自作过恶,怕为人知,故以 [隐藏为性,能障不覆,悔恼为业. ]五. 嫉: 嫉者嫉□,嫉贤妒能, [妒忌为性,能障不嫉,忧蹙为业。 ] 亦以嗔为体。 六. 悭: 悭是悭吝,是 [耽著财法,不能惠施,秘吝为性,能障不悭,鄙畜为业。 ]七. 诳: 诳是虚伪不实,[为获利誉,乔现有德,诡诈为性,能障不诳,邪命为业。 ]八. 谄: 谄者谄媚,巧言令色,阿谀於人。 [矫设异仪,险曲为性,能障不谄。 ]九. 害: 害者不害之反, [於诸有情,心无悲愍,损恼为性,能障不害,逼恼为业. ]十. 乔: 乔者倨傲,持己才能,凌辱他人 [醉傲为性,能障不乔,染依为业。 ]中随烦恼二个:一. 无惭: 无惭者惭之反,做了坏事,不自羞耻,它 [不顾自法,轻拒贤善为性,能障碍惭,生长恶行为业。 ]二. 无愧: 无愧者愧之反,做了坏事,不畏清议,不怕批评,谓之愧。 它 [不顾世间,崇重暴恶为性,能障碍愧,生长恶行为业。 ] 人到了无惭无愧的时候,了无忌惮,什麽不仁不义、寡廉鲜耻的事都做得出来。 大随烦恼八个:一. 昏沉: 神志昏昧,无所堪能,无所肩任,使身不得轻安,而心不得入观。 二. 掉举: 神魂不定,妄想纷飞, [令心於境不寂静为性,能障行舍及止为业。 ]三. 不信: 不信者信之反,不信因果,诽谤圣贤, [心秽为性,堕依为业。 ]四. 懈怠: 不精进为善,不努力断恶, [懒惰为性,能障净信,堕依为业。 ]五. 放逸: 放荡纵逸,不防恶修善, [纵荡为性,障不放逸,增恶损善所依为业。 ]六. 散乱: 散者分散,乱者扰乱, [令心流荡为性,能障正定,恶慧所依为业。 ]七. 失念: 失念是失去正念,邪念增长, [能障正念,散乱所依为业。 ]八. 不正知: 知者知见,知见不正,邪见增长, [於所观境谬解为性,毁犯为业。 ]六位心所的第六位,是不定,此有四种,谓悔、眠、寻、伺,曰 [悔眠寻伺,於善染等,皆不定故。 ] 它可以成就善,可以成就恶。 故曰不定。 一. 悔: 悔者追悔,於所作之善事追悔,即是恶; 於所作恶事追悔,即是善。 或於未作之恶事追悔则是恶,或於未作善事追悔则是善。 二. 眠: 眠者睡眠,为调摄身心的适当睡眠是善,睡眠无度或昼夜颠倒者是恶。 三. 寻: 寻是对事理粗略的思考,若思善便属善,思恶则属恶。 四. 伺: 伺是对事理细密的思考,若思善便属善,思恶则属恶。 附记: 相关名相表解二. 六位心所: 六位心所、五位百法的第二位法,心所五十一个,分为六位。 │遍行心所五│别境心所五│善心所十一: 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根本烦恼心所六: 贪、嗔、痴、慢、疑、恶见。 六位心所-│随烦恼心所二十: 又分为三类:│ 1. 小随烦恼十: 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乔。 │ 2. 中随烦恼二: 无惭、无愧。 │ 3. 大随烦恼八: 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散乱、失念、不知知。 ││不定心所四: 悔、眠、寻、伺。 第五讲 种子、薰习、识体四分一 种子本文第二讲第二节,讲过 [万法唯识] ,其中说到,识是一种功能,功能未起现行时,不称识而称为种子; 种子起现行时,不占种子而称识。 所以种子是潜在的功能,识是潜在功能发生作用。 由上所述,可知种子只是一种功能,此功能非物质而有物质的力用。 世间万法,皆自此能、此力生起。 於此,种子有下述定义:一. 种子非色非心,只是一种功能。 二. 此种功能遍宇宙,故种子亦遍宇宙。 功能一旦起用 (起现行) ,宇宙万象森罗。 故种子无尽,宇宙亦无尽。 三. 种子无大小轻重之分,种子起现行时, [相分] 由 [见分] 而显示。 故心识分别一生,即摄尽全宇宙,无一法不在心识之中。 於此可知,所谓宇宙万法,皆是第八阿赖耶识中、含藏的万法种子变现而来。 因此,成唯识论 卷二曰:[此中何法名为种子? 谓本识 (阿赖耶识) 中,亲自生果,功能差别。 此与本识,及所生果,不一不异。 体用因果,理应尔故。 ]以上这段论文,如果加以语译的话,就是说: 什麽叫叙种子呢? 就是阿赖耶识中,能够亲自生出不同果法的功能,这种功能,与阿赖耶识,及所生果法,既不是一,也不是异。 第八阿赖耶识中,含藏有万法种子,此种子从何而来呢? 这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 唯本有说: 这是印度护月论师等的主张,他认为,阿赖耶识中的一切有漏无漏种子,是无始以来, [法尔本具] ,後来再从薰习新生。 二. 唯新薰说: 这是印度难陀论师等的主张,他认为,一切种子,皆是无始以来,从现行薰习新生的。 三. 本有新薰并有说: 这是印度护法论师的折衷主张,他认为,无始以来,阿赖耶识中,有 [法尔本具] 的种子,同时也有从现行薰习的新薰种子。 以上三说,後世以护法的说法较为圆满。 在 成唯识论 中,为种子的体性立有六条定义。 这六条定义是:一. 刹那灭: 种子只是一种功能,不可以色、声、香、味、触去测量,但在发生作用却有力用。 这种力用,才生即灭,即所谓 [无间即灭] ,中间没有 [住] 的阶段,这叫做 [刹那灭] 。 二. 果俱有: 种子起现行,虽然刹那即灭,但不是灭後始有果,而是刹那生灭之际,[正位转变,能取与果] ,也就是即因生现果,这果就是新薰的种子。 三. 恒随转: 种子起现行,刹那灭,果俱有。 但不是灭了即断,而是前灭後生,相似随转,恒常不断。 四. 性决定: 种子随其能薰因力的善恶,而决定其性别,成为善业种子或为恶业种子,而在起现行的时候,善业种子起善的现行,恶业种子起恶业现行。 此一原则,决定不变。 五. 待众缘: 种子起现行,要众缘具足,心法生起要具备四缘,色法生起具备二缘,关於各种缘,将在下一节课讲述。 六. 引自果: 种子并不是一类种子生各类的果,而是色法种子生色法的果,心法种子生心法的果,此一法则不能错乱。 二 薰习种子是为第八识所摄持 (即储藏於第八识中) 、能生自果的一种功能。 这种能生起万法的种子,在第八识中,是前念种子生後念种子,前灭後生, [自类相续,有如瀑流] ,这叫做 [种子生种子] 。 另一方面,某一类种子,在众缘和合 (四缘具备) 的时候,能生起各自的果法,这叫做 [种子生现行] 。 当其生起现行之刹那,有强盛的势用,刹那之间,再薰习各自的种子,这叫做 [现行薰种子] 。 被薰的种子成为新种子,则仍储藏於第八中。 不过认真的说,所谓 [现行薰种子] ,是具有见闻觉知作用的前七识。 前七识的见闻觉知作用,就是 [现行] ----现在的行为,身、语、意三方面的行为。 种子生起现行的时候,种子是因,现行是果; 而现行薰习种子的时候,现行是因,受薰的新种子是果。 这三者 (种子、现行、薰习) 之间的关系,是 [刹那生灭,与果俱有]。 所以古德曾说:[种子生现行、现行薰种子,三法 (种子、现行、薰习) 辗转,因果同时。 ]种子生现行,现行薰种子,刹那灭,果俱有 (种子六义的第一二义) 。 而受薰的种子成为新种子,新种子又起现行,这种前灭後生,有如瀑流,亘古不息者,就是 [恒随转]。 在这前生後减的随转中,具有 [三法] 和 [二重因果] 。 所谓三法,是能生的种子,生起的现行,和受薰的新种子。 所谓二重因果,即种子生现行,种子是因,现行是果,是一重因果; 现行薰种子,现行薰种子,现行是因,种子是果,这是又一重因果。 这三法辗转,刹那之间,成为二重因果。 种子与第八识的关系,以因果来说,种子是因,第八识是果,因为第八识是现行,种子是生现行之因 (第八识是种子所生之果,後面另有解释。 ) 另以体用来说,第八识是体,种子是用,故摄用归体,摄果归因,这二者的关系,是 [非一非异] 。 种子与前七识的关系,是在 [因能变] 中,种子生出第八识。 在果能变中,第八识生出前七识,同时八个识体上各各生出 [相分] 、 [见分] 。 前七识以其见闻觉知的认识作用,又薰习了起现行的种子。 因此,就薰习面来说,前七识是因,受薰的新种子又成为果了。 什麽叫薰习呢? 我人身、口、意三者所表现的善恶行为,其 [气分] 留於第八识中,就叫做薰习。 也可以说,第八识把我人行为经验的痕迹保留下来,这经验痕迹就就是种子,亦名气分,也叫习气。 大乘起信论 曰: [薰习义者,如世间衣服实无於香,若人以香而薰习故,则有香气。 ]在薰过程中,前七识是能薰,第八识是所薰。 在能薰与所薰之间,各要具四种条件,所以在 成唯识论 中立有 [能薰四义] ,在 摄大乘论 中立有 [所薰四义] 。 能薰者是前七识,它所具备的四种条件是:一. 有生灭: 能薰者要有生灭,有生灭变化方有作用,方能薰习种子。 无为法是不生灭的常法,不能薰习,前七识是因缘生起的生灭法,可以薰习。 二. 有胜用: 胜用有,一者能缘的势用,二者强胜的势用。 心法中的前七识,具此二条件,所以为能薰。 譬如用香料薰衣,香料要有强烈的气味才能薰,气味微弱不能薰,第八识性唯无记不能薰,物质无缘虑作用不能薰,唯前七识为能薰。 三. 有曾减: 有了胜用,且高下不定,有增有减,方是能薰。 佛果是圆满的净法,不能薰; 前七识是杂染的有漏法,所以能薰。 譬如以樟脑球放在衣箱中,衣服薰香了,樟脑球也散发了。 金球玉球本身无增减,不散发,也不能薰衣。 四. 与所薰和合而转: 能薰与所薰同时同处,不即不离,和合而转。 本身之前七识,唯能薰本身的第八识,不能薰他人的第八识。 在 摄大乘论 中立有 [所薰四义] ,所薰者是第八识,它所具备的条件是:一. 坚住性: 受薰者要一类相续,能持习气,始可受薰。 前六识有变易,第七识是染污识,不能受薰,第八识一类相续而不间断,可以受薰。 二. 无记性: 第八识性唯无记,法体平等,无所违拒,能容习气,故可受善恶现行的薰习。 所以清净的佛果,和有漏的前识不能受薰。 这好比沉麝不能薰成臭的,蒜薤不能薰成香的,因为它本身气味已固定了。 三. 可薰性: 这是指受薰体性非坚密,有隙可乘,始可受薰。 真如坚密,不能受薰;第八识体性虚疏,能含容种子,可以受薰。 这好比衣服体性虚疏,可以受薰,而金器玉器体质坚密,不能受薰。 四. 与能薰和合而转: 此与能薰的第四条相同,即第八识唯受本身的前七识所薰,不受他人的前七识所薰。 三 识体四分宇宙万法,都是阿赖耶识含藏的万法种子变现而来的。 它是如何变的呢? [识变] 、是唯识学中、是非常深奥难解的一部分,若要细说,几个小时讲不完。 简单的说,阿赖耶识中的种子,生起现行,这时以种子为因,生出现行的果。 此现行的果,就是第八阿赖耶识。 此处有个疑问,种子含藏於第八识中,种子又如何生出第八识呢? 原来无始以来,第八阿赖耶识,与它所藏的种子,是同时而有的。 种子是生识之因,是能生; 第八识是所生之果,是所生。 这能生与所生之间,是 [因果同 时] , 同时是念念相续, [恒转如瀑流] 似的,不停的转变、变现,因此,种子生出第八识,第八识同时也含藏、摄持种子。 这种子生出第八识,以种子为因,第八识是果,这叫 做 [因能变] 。 在种子生出第八识的同时,第八识种子生出前七识,并且包括第八识及前七识在内的八个识,自识体上各各生出 [相分] 、 [见分] 二分。 这第八识生出前七识,同时八识体各各生出相分、见分的变,是第八识识体的变。 第八识识是种子生出的果,因此这种变叫做 [果能变] 。 八个识的识体,在果能变时,识体上各各生出相分、见分。 什麽叫做相分、见分呢? 原来相分的相,就是世间万法----世间各种事物的形相。 相分的分,是一部分的意思。 因此,所谓相分,就是识体上事物形相的一部分。 见分的见,是能 [了别] ----了解分别的作用,也就是我们认识作用的一部分。 原来唯识学的基本理论,就是 [万法唯识,识外无境。 ] 我们六种识所触对的六种境----色、声、香、味、触、法方六境,都不是实境,全是我们心识上变现出来的。 我们心识变出相分 (世间各种事物的形相) ,再由心识的见分去认识。 这叫做 [识所缘,唯识所变。 ]成唯识论 卷二上说: [以所缘相说名相分,以能缘相说名见分。 ] 又解释说: [相分名行相,见分名事,是心、心所自体相故。 ]现在再换一个方式来说,在果能变中,识体上变现出相、见二分,这时识体本身就叫做 [自证分] 。 如以眼识为例,了别 (认识) 色境的作用,是见分; 所了别的色境,是相分。 换句话说,见分是主观做能认识的主体,相分是客观的所认识的对像。 而所谓 [客观] ,并不在心识之外,仍是在心识之内。 原来我们眼识所见之境,是我们第八识的色法种子 (相分色) ,变成我们眼识的相分,因此,我们所看到之相,是八识种子变出出来的相,不是心识外的境相。 当心识上变现出相分、见分的时候,八个识的识体就叫做 [自证分] 。 譬如以眼识为例,眼识了别外境的作用,即是见分; 眼识所了别的外境,即是相分。 那麽,见分了别外外境,会不会发生错误呢 (此即所谓非量) ? 这时识体要来验证一下,因此识体就叫做自证分了。 可是,识体的验证是不是正确呢? 这时识体还有一种 [再度证知] 的作用,这再度证知的作用叫做 [证自证分] 。 这样一来,每个识体就有了四分,那就是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 所谓四分,就是识体的四种作用。 相分是外境的影相 (这影相是第八识色法种子变现的) ,见分是心识的认识作用; 自证分是心识的验证作用,证自证分是心识再度证知的作用。 如果以镜子为喻,相分好比镜子中的影像,见分、好比镜子能见照的作用,自证分好比是镜体,证自证分好比是活动镜架,镜子在活动镜架上,就可上下左右随意活动见照了。 再以尺子量布为比喻,眼前有一块布,它由第八识的色子种子,在眼识的相分上映出影像,此就像是相分。 而见分相当於尺子,去量布的宽度与长度; 自证分的作用,是根据尺子所量的结果,知道这块布的宽度与长度,证自证分就是再检查所量的结果是否正确。 此处特别加以说明的一点,所谓 [识体四分] 之说,正确的说,并不仅限於八识识体,而是包括各各相应的心所在内。 附录: 相关名相表解一. 种子的分类: 种子,是阿赖耶识中、能亲自生出不同果法的功能,它有种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如下表所示:│----本性住种,是无始以来法尔本具的,是先天本有的。 依生起分类--││----习所成种,是种子生起现行,受现行薰习而成的新种子。 │----有漏种子,是三界六道众生轮回生死的种子。 依有无漏分类││----无漏种子,是大乘菩萨转染成净、修行证果的种子。 │----善、不善、无记种子,是三界众生的有漏种子。 依三性分类--││----纯善种子,是出世圣者转染成净的无漏种子。 │----名言种子-- 表义名言│即等流种子│名言习气有漏种子分类│ 显境名言│ │我见习气│----业种子----即有支习气----亦名异熟种子二. 识体四分: 是八识识体在 [果能变] 时生起的四种功能。 │----见分: 八识识体主能观的认识的功能。 识体四分--│----相分: 为见分所认识的影像。 │----自证分: 识体证知见分所见有无谬误的功能。 │----证自证分: 识体再度验证的功能。 │ 圆成实性------真空妙有│第六讲 九缘生识一 缘起缘起,是佛教的基本理论,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证悟真理,他所证悟的就是缘起。 不过佛陀最初证悟的缘起,是有情生命流转的缘起。 像 过去现在因果经 中说:[尔时菩萨,至第三夜,观众生性,以何因缘,而有老死,即知老死,以生为本, 若离於生,则无老死。 又复此生,不从天生,不从自生,非无缘生,从因缘生. . . .. .]这就是因缘二字的来源。 因缘、简称为缘起或缘生。 什麽是缘起或缘生呢? 在 阿舍经 中这麽说: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 又说: [譬如有两根□芦,互相依倚才能植立。 朋友们,缘名色而有识,缘识而有名色; 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正复如是。 朋友们,两根束芦,拿去这根,那根便竖不起来,拿去那根,这根便竖不起来,名色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正复如是。 ]名色和识互相依存,才有生命体的存在。 所以因缘二字,简单的说,就是组成一切事物的关系和条件。 生命体的存在,是以名色和识互相依存而有的。 但其存在,有其前因後果的依存关系(因果关系),也有识和名色 (精神主体和物质性身体) 同时的依存关系。 这异时的因果和同时的依存关系,就叫做因缘。 不过最早的因缘----即缘起,是生命流转的缘起,到後来则扩大到万法生灭变化的缘起。 譬如 入楞伽经 中说:[大慧,一切法因缘生有二种,谓内及外。 外者谓以泥团、水、杖、轮、绳、人工 等缘合成瓶、泥钵,草席、种芽、酪酥亦复如是,各外缘前後转生; 内者谓无明、 爱、业等生蕴、处、界法,是谓内缘起,此但愚夫之所分别。 ]内缘起,是有情生命流转缘起,即是佛法中的 [十二缘生] ,也就是: [无明缘行 ,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 ,有缘生,生缘老死。 ]无明、是我们蒙昧的生命原动力,行、是盲目意志冲动之下的行为,识、是业力寄托的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受业力牵引,纳识成胎,这时的受精卵,已经成为精神和物质的混合体(即所谓生命体),所以称为名色。 以名色为缘,而有六入,六入、就是母胎中的婴儿发育到六根位 (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具备)。 触是出生後数岁以内的幼儿,感觉器官与外界接触,童心未凿,只是直觉,无分别心,所以叫触。 受、是年龄渐长,对外的感觉有了领纳的作用。 领纳有三种,顺我意者称乐受,违我意者称苦受,不顺不违的称舍受。 有了苦乐之受,以受为缘,就有了爱----爱憎取舍。 爱就是贪,贪名贪利、贪财贪色,以贪为缘而生起取。 取可说是占有,对所爱的一切固执不舍,由取而成为有。 有是 [存在] 的意思,也是业的意,这是由取而熟切追求,由此造成必得後报的业。 有了业因,必有果报,这果报就是生----即是下一世生命开始的生。 有了生、就必有老死。 在生後死前,又有触、受、爱、取、有,周而复始,就是生命流转。 外缘起,是万法生灭的缘起,最普通的例子,就是以麦种豆种为因,以阳光、雨露、及人工等为缘,就有麦子豆子的生起; 以泥土调水及工具为因,就有瓶、钵的生起。 生起起要仗因托缘,变异、坏灭也要仗因托缘,仗因托缘,就是仗依生起此法的因素和条件。 一切法是依赖因素条件组合而有,所以一切法只是现象,不是 [本体] 。 一切法受到因素条件 (因缘) 的变异而有变化,所以一切法无自性 (没有固定之性) 。 无自性又称性空,此称之为 [缘起性空] 。 万法离不开缘起,大致说,这就是缘起。 二 四缘五果有为法的生起,必依因缘之和合。 有因有缘,必然生果。 因此,唯识学上立有 [六因、四缘、五果。 ] 之说。 事实上,因和缘没有什麽差别,概略的说,因即是众缘之一,缘也是生果之因,不过在生起万法的关系条件上,因是较重要的一个条件而已。 因此,六因之说,只是四缘的另一种分类方式。 於此先介绍四缘,四缘是因缘、等无间缘、所缘、增上缘:一. 因缘: 因缘,是事物生起的众多关系条件中,具有生果能力的条件。 经上说, [谓有为法,亲自办果], 称为因缘。 但仅只有因仍不能生果,要因、缘具备才能生果。 同时、在唯识学上的因缘,又不同於一般缘起的因缘。 唯识学以 [万法唯识] 立论,万法生起,皆是种子起现行的後果,因此,唯识学上的亲因缘,就是第八阿赖耶识中含藏的种子。 以种子生现行,始有宇宙万法。 但 [法不孤起] ,种子生现行,须要下列三缘具备。 二. 等无间缘: 等无间缘旧译次第缘,新译等无间,意思是 [密密迁移,等无间隙],这是指我们的心识生起,念念生灭,刹那不停,前念心为後念心开导,引令後念心生起,前念为後念的缘,後念亦为前念的缘,次第生起,故亦称次第缘。 三. 所缘缘: 所缘缘旧译缘缘,这是心识攀缘外境的时候,此能攀缘之心,对所攀缘之境而生起,即是以境为其所缘。 所缘缘这两个缘字,前一个缘是境,後一个缘是四缘之一的缘。 语云: [境由心生,心因境起。 ] 心生之境是法境,属於心法,引心生起之境是外境,属於色法,二者全是心识攀缘的对象。 四. 增上缘: 增上是增加或加强的意思,对於一法的生起,有扶助之义,所以也称助缘。 增上缘有顺益、违损两方面,自顺益方面说,能促成一法生起或成长者,称 [与力增上缘] ,不妨碍一法生生起或成长者,称 [不障增上缘] ; 自违损方面说,此一法对他一法有妨害障碍者,如雨露是花木的顺益增上缘,而霜雹为花木的违损增上缘。 唯识学是以 [万法唯识] 立论,以一切法(色法及心法)的生起,皆是种子起现行的果,因此,种子是一切法的因缘。 再者,心法生起,要四缘具足; 色法生起,只须因缘与增上缘两种缘。 六因、是能作因、俱有因、相应因、同类因、遍行因、异熟因,事实上,六因只是四缘的另一种分类。 也就是把四缘中能办生自果的因缘,开展为俱有因、相应因、同类因、遍行因、异熟因; 而把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三种,合并为一个能作因。 能作因不俱办生自果的功能,但能给具有生果功能的因予以资助,这又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前者是予生果之因以资助,称为 [与力能作因] ,後者是对生果之因不予障碍,称为 [不障能作因],这与增上缘的功能类似,此处为篇幅所限,也就不再一一详述了。 世间万法,因缘具足,必定生果,所生之果,分为五类,是异熟果、等流果、士用果、增上果、离系果,分述如下:一. 异熟果: 这是有情生命流转的果,有情以其善恶行为所造作的业因,导致来生三界六道的苦乐之果。 其实异熟果就是众生的第八识,第八识又名异熟识,旧译为果报识,所以称为生命流转的果体。 异熟二字十分费解,据窥基大师 成唯识论 述记中的解释,谓异熟有三义:1. 异时而熟: 由因到果,时间不同,称异时而熟。 譬如果树,由开花结果,到果子成熟,必要经过一段时间。 有情所造善恶诸业,由造业时望果熟受报,也要经过相当时间,此称异时而熟。 2. 变异而熟: 由因至果,必有不同程度的变异,曰变异而熟。 譬如造酒,由水米和合到酝造成酒,必有变异。 有情造作各种业因,到隔世成果,也必有变异,曰变异而曰变异而熟。 3. 异类而熟: 由因到果,类别有异,曰异类而熟。 譬如江河之水,性质各异,但流入大海,就混同一味了。 有情所造的或善或恶的业,,而善业感乐果,恶业感苦果,这苦乐之果非善非恶,则是无记。 由因果之间性质不同,故曰异熟。 二. 等流果: 由因流出果,由本流出末,谓之等流。 第八识中的善种子生善的现行,从恶种子生恶的现行,种子是因,现行是果,此果是等流果。 三. 士用果: 士是 [士夫] ,是人的异名,用是作用,即人力之作用。 如农夫耕作而有米麦之果,工匠工作而成器物之果,依其作用所获之果,称士用果。 四. 增上果: 以一因缘法之果,望其他因缘,曰增上果。 因为一法生起获果,一切因缘皆予以增上之力,故曰增上果。 五. 离系果: 离系果是道果,这是修唯识行,断我、法二执,证我、法二空,断去烦恼、所知二障的系缚,证得的道果。 三 九缘生识依照唯识学的理论,第八阿赖耶识,含藏万法----色心诸法种子,种子起现行,而有人生和世界 (主观的认识作用,和客观的外境) 。 但色心诸法生起,要因缘具足。 因缘,即上节所称的四缘。 心法生起要具足四种缘,色法生起只需具备两种缘。 但唯识学上又有一个名词,叫 [九缘生识] ,意谓心识生起,要具足九种缘,这是不是矛盾呢? 此处我们先看生识的九缘是那些缘,现在以眼识生起为例,眼识生起的九缘是:一. 空缘: 空即空间,眼识取境,须保持距离,否则不能取境,此谓空缘。 二. 明缘: 明即光明,眼识取境,须要光明,否则不能取境,此谓明缘。 三. 根缘: 眼识依於眼根而生起,谓之根缘。 四. 境缘: 眼根触对色境,生起眼识,境为识之所缘缘,此谓境缘。 五. 作意缘: 作意即是注意,若不注意,则视而不见,此谓作意缘。 六. 种子缘: 阿赖耶识含藏的眼识种子,为生起眼识的亲因缘,此谓种子缘。 七. 分别依缘: 分别指第六识,眼识生起,依第六识分别外境,此谓分别依缘。 八. 染净依缘: 染净指第七识,此识是意识之根,亦影响前五识,此谓染净依。 九. 根本依缘: 根本指第八识,第八识为诸识根本,此谓根本依。 以上九种缘,为生起眼识缺一不可的条件。 但是这和四缘之说是否抵触呢? 事实上并不抵触,原来以上九缘,种子缘就是四缘中的亲因缘(因缘),境缘就是四缘中的所缘缘,而其馀的七种缘,全是增上缘。 九缘之中,还少了一个等无间缘,但等无间缘、是在心识连续生起的时候才有的,此处的九缘生识,是在生识的横切面(不包括时间因素)来看,所以不把等无间缘列入。 如心识连续生起,加上等无间缘,就成十缘了。 眼识生起要具备九缘,那麽耳、鼻、舌、身诸识呢? 是否也需要九种缘呢? 不需要,八种识的生起,所需的缘各不相同,兹列表如下,以资分别:一. 眼识: 眼识生起要具九缘、已如上述。 二. 耳识: 耳识生起,须具八种缘,即在九缘中减去明缘。 因耳识缘声境,耳朵听声音不需要光明,黑暗中也可以听,所以只须八缘。 三. 鼻识: 鼻识缘香境,是 [合中取境] ,不需要光明和距离,所以在九缘减去空、明二缘,只须要七缘。 四. 舌识: 舌识缘味境,这也是 [合中取境] ,根 (舌) 境 (饮食) 接触才能生识,所以也不需要光明和空间,只须要七缘。 五. 身识: 身识缘触境,必须接触才有感觉,这也是 [合中取境] ,也不需要光明和空间,只须要七缘。 六. 意识: 意识取境,要具五缘,即根缘 (第六识以第七识为根,亦以第七识为染净依) 、境缘、作意缘、根本依缘,和种子依缘。 即九缘中减去空、明、根、分别依四缘。 七. 末那识: 末那取境,只须四缘,即根缘 (末那识依阿赖耶识为根缘,复以阿赖耶识为根本依缘)、境缘 (末耶缘第八阿赖耶识) 、作意缘、种子依缘。 八. 阿赖耶识: 赖耶取境,也要四缘,即根缘 (赖耶识依末那识为根) 、境缘 (其境为根身、器界、种子) 、作意缘、种子依缘。 附录: 相关名相表解一. 六因、四缘、五果: 唯识学立有 [六因、四缘] ,为万法生起之条件。 有因有缘,必然生果,各如下表所示:│能作因│俱有因六因--│相应因│同类因│遍行因│异熟因│因缘四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异熟果│等流果五果--│士用果│增上果│离系果二. 八识具缘: 八识生起,具缘不同,如下表:│眼识----九缘----空、明、根、境、作意、种子依、分别依、染净依、根本│ 依缘。 │耳识----八缘----空、根、境、作意、种子依、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缘。 │鼻识----七缘---│八识具缘│舌识----七缘---│---- 各具根、境、作意、种子依、染净依、根本依缘。 │身识----七缘---││意识----五缘----根缘、境缘、作意缘、根本依缘、种子依缘。 │末那识----四缘----根缘、境缘、作意缘、种子依缘。 │阿赖耶识----四缘----根缘、境缘、作意缘、种子依缘。 第七讲 三境三界一 三境三量在 八识规矩颂 中,有几个以三为名数的名词,如三境、三量、三性、三受、以至於三界等,这些都是唯识学上非常重要的名词。 如果不了解其内涵及意义,不但八识规矩颂读不懂,其他的唯识书也读不懂。 我们先来探讨这些名词的意义,现在自三境说起。 三境的境,一般说来,是感官与心识所认识的对象,亦即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所缘虑了别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境。 六境又称六尘,这即是我人所认识的客观世界。 但在唯识学上,不以此客观世界是识外之境,而是八识变现的相分。 唯识家以八识变现尘境性质的不同,而分为三类境,即是性境、独影境、带质境。 原来一切有情, 发布时间:2025-10-13 14:13:53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32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