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谛闲大师遗集 第五编 妙法莲华经五重玄义辑略 内容: 妙法莲华经五重玄义辑略四明观宗讲寺谛闲辑以此五重,解释经题,题下经旨,罄无不尽。 言五重者。 谓名、体、宗、力用、教相也。 玄、幽微难见也。 义、深有所以也。 此我圣祖深得佛心,洞明经旨。 故于未释经前,先以经中幽微难见,深有所以之旨,挈示经前。 使人一览经题,便知经义。 盖名者、经之目也。 体者、名下所诠,直指生佛平等之心体也。 宗者、趣也,诠性体以起观行,因观行以趣归心体之宗要也。 力用者、依观得力,伏五住惑,成三德善,断三权疑,生一实信之大用也。 教相者、以明如来五时说法,鉴机利物之次第也。 意使学人托经名而寻心体。 依心体而起观行。 藉观行而立宗趣。 繇宗趣而成力用。 断疑生信。 舍恶趣善。 伏断无明。 开显妙性。 善知大、小、顿、渐、偏、圆、权、实。 不致谬滥经旨也。 是故释经,先必发明五重玄义。 明此五重,有通有别。 通则七番共解。 别则五重各说。 例如利钝,须广略一门也。 言七番者。 一标章二引证、三生起四开合、五料简、六观心、七会异也。 初标章者。 令易忆持,起念心故。 二引证者。 依据佛语,起信心故。 三生起者。 使不杂乱,起定心故。 六观心者即闻即行,起精进心故。 余四五、七,起慧心故。 立五心、成五根、排五障、得五力,乃至入三解脱门。 略说七番共解之意如此。 广如大本,兹不赘录。 今但? 彼五重大纲,以便未学云耳。 ○大科分五。 初释名二显体。 三明宗。 四论用。 五判教相。 初又三。 初判通别。 二定前后。 三正? 释。 初又二。 初约一化判。 二约一经判。 今初。 如来一代时教,一切诸经,皆有通别二名。 教、行理三,皆论通别。 今妙法莲华,名异众典,故教别。 同名为经,故教通。 依教起行,为行不同。 从一行,乃至无量行,故行别。 会同常乐,故行通。 理虽无名,因门名理。 理随于门,四教一十六门入理,故理别。 门随于理,理本无二,故理通。 ○二约一经判二门本? ,三周法喻,故教别。 同显一实,故教通。 三根得解,前后迟速,故行别。 同证实相,故行通。 法喻因缘,各谈全理,故理别。 一周全理,融摄三周,故理通。 今称妙法之经,即是教之通别。 各赐诸子,等一大车,乘是宝乘,游于四方,直至道场,即是行之通别。 或言实相,或言佛之知见,或言大乘家业,一地、实事、宝所、系珠、平等大慧,即是理之通别。 约此三义,故立通别二名也。 ○二定前后若释其义,应当先法后妙。 如文云。 我法妙难思。 若但从名,则先妙后法。 譬如赞人,以其人好,故称好人。 若无其人,何所称好,必应先人后好。 今题从名便,故先妙后法。 若释其义,当以先法后妙也。 ○三正? 释又二。 初释别名。 二释通名。 初又二。 初拣定。 二正释。 今初。 一切诸经,别名无量。 举要言之,不出七种。 一单法。 二单人。 三单喻。 四人法。 五法喻。 六人喻。 七人法喻。 单法,如摩诃般若经等。 单人,如弥陀经等。 单喻,如梵网经等。 人法,如药师本愿功德经等。 法喻,如宝炬陀罗尼经等。 人喻,如如来狮子吼经等。 人法喻,如大方广佛华严经等。 今经正以法喻为名。 妙法是法,莲华是喻也。 ○二正释分二。 初释妙法。 二释莲华。 初又二。 初释法。 二释妙。 初又三。 初约心法? 释。 二约佛法广释。 三约众生法例释。 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无差别相,即是一乘实相。 此之实相,在圣不增,在凡不减。 一相一切相,一切相一相。 随释一法,? 能通一切法,何须作此三释耶。 特以性德在缠,人莫能晓。 如暗室中宝,谁能知者。 故必约佛界三德,以明其致。 而昧者又独让能于佛。 故必更约九界诸法,以验其妙。 生佛并陈,理事悉等。 而犹不知两重三千,同居一念。 便疑生法太广,佛法太高。 故必近约一念三千,以释其要。 若知心佛众生,的无差别。 则言言显谛,句句知宗。 为不了者,作三法解释。 ○初约心法? 释今言法者。 法之一字,直指众生现前一念心性。 全该一经所谈之法相也。 以吾人现前一念,应用无方。 终日随缘,终日不变。 意谓从朝至晚,穿衣吃饭,送客迎宾,咳吐掉臂,折旋俯仰,礼拜诵经,举手低头等,未尝离此现前一念。 故云终日随缘也。 虽终日随缘,回观当下一念,未尝有动。 所谓一念回光,便同本得。 故云终日不变也。 然此一念不变之心,竖无初后,横绝边涯。 下等含生,上同诸佛。 且现前根、尘、识界,相对之时,一念心起,于十界中,必落一界。 一界既起,九界同彰。 界界互具,成百法界。 每界具十如,百界具千如。 则有众生假名一千。 五阴实法一千。 国土器界一千。 成三千也。 此三千犹是理具。 既有理具,必有事造。 即此两重三千,于一念中,悉皆备足。 众生日用而不知,诚不可思议。 故云心法妙也。 善读经者,能向这一法字,识取自心。 则无上宝王,不求自至。 善观心者,能向这介尔心中,识取妙理。 则无边法藏,触处洞明。 故先约心法? 释也。 ○二约佛法广释又二。 初总释。 二别释。 今初。 心法圆具,何所不周。 迷强不知,更观果德。 验果知因,令自荐取。 所言广者,不过广其所? 。非谓心外别有佛法也。 所言佛法者,佛岂有别法。 祇是百界、千如、权实、本? 之法,是佛境界。 唯佛与佛,乃能究竟此理。 如函大,盖亦大。 以无边佛智,照广大佛境,到其源底,名随自意法也。 若照九界性、相、本末,纤芥不遗,名随他意法也。 从二法本,垂十界? ,或示己身,或示他身。 或说自意语,或说他意语。 自意他意,不可思议。 己身他身,微妙寂绝。 皆非权非实,而能应于九界之权,佛界之实。 而于佛法,无所损减。 诸佛之法,岂不妙哉。 ○二别释又二。 初约百界千如释。 二约权实本? 释。 今初。 界、即十法界。 如、即十如是。 所谓佛法界,乃至地狱法界。 如是相,乃至如是本末究竟等也。 我天台大师读十如是,依文会义,以义显理。 即真、俗、中,三谛。 出空、假、中,三观。 成般若、解脱、法身三德。 其义云何。 其必三转读文,义正符也。 一云、是相如,是性如,乃至是报如。 二云如是相,如是性,乃至如是报。 三云、相如是,性如是,乃至报如是。 若皆称如者,如名不异,即真义也。 若作如是相,如是性者,点空性相,名相不同,即俗义也。 若作相如是,性如是者,如于中道实相之是,即中义也。 依真起观,空观也。 依俗起观,假观也。 依中起观,中观也。 中观,成法身也。 假观,成解脱也。 空观成般若也。 此十如是。 总含理事性修、体用、因果、无不赅摄于其中。 分别易解,故说于三。 得意为言,空、即假、中也。 假即空、中也。 中、即空、假也。 约如明空,一空一切空。 点如明假,一假一切假。 就是论中,一中一切中。 非一二三,而一二三,不纵不横,不并不别,名为实相。 此十如是。 十法界中,界界皆具。 一界具十如,十界具百如。 一界自具九界。 十界互具,则有百界如是,积之则成千如是矣。 此百界千如,是佛境界。 唯佛与佛,乃能究竟。 可谓佛智广大,穷尽边底也。 ○二约权实本? 释又二。 初明权实。 二明本? 。今初。 权、谓权谋智鉴,以明曲巧方便。 实、谓真实受用,以显究竟指归。 言如来四十年前,所说之法,无论大、小、偏、圆,总是权宜方便。 至今灵山高会,先自圣毫东烛,一化全彰。 后有贤众西来,四法重示。 始终七轴,二十八品雄文。 言言显实,字字指归。 即如百界千如,束之唯五。 谓一恶、二善、三二乘、四菩萨、五佛,判为二法。 前四是权法。 后一是实法。 然此权实,不可思议,乃是三世诸佛二智之境。 以此为境,何法不收,非但即诸谛境而已。 此境发智,何智不发,非但触事是真而已。 文中方便品长行,? 说此法。 后开示悟入,广宣此法。 火宅、譬喻此法。 信解、领解此法。 化城、引入此法。 如是三周所说,祇名十如,权实法耳。 ○二明本? 本、谓实际理地,以显应化妙用。 ?、谓今事门头,以彰出世本怀。 言佛示因地,于古释迦佛所,乃至燃灯佛等,发心修因。 中间,或威音佛时,为常不轻,大通佛时,为第十六王子。 乃至今番八相成道,初转*轮,至于现会,前十四品所说之法,总是? 中非生现生,化度有缘之妙权也。 唯从地涌出品之后,共有十四品经文,专谈久远成佛,本地甚深,乃如来法身受用之法。 诸佛之法,岂不妙哉。 补处尚疑,等觉不识。 其玄妙难思,概可知矣。 ○三约众生法例释众生亦无别法,祇十如是等,是众生法也。 言众生日用之中,举手所指,纵目所观,随拈一法,皆悉具此性、相、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相。 若以十界论之。 三恶众生,恶五阴法也。 三善众生,善五阴法也。 上二同名有漏五阴法也。 二乘小圣众生,无漏五阴法也。 大道心众生,亦漏亦无漏,二边五阴法也。 无上众生,非漏非无漏,法性五阴法也。 总之十法界,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诸法。 随拈一法,无不即空,即假,即中也。 亦无不具足性、相、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也。 若未经开显。 不但众生法是粗,即佛法亦粗也。 若一经开显。 不独佛法是妙,即众生法亦妙也。 经文云。 举手低头,皆成法道。 乃至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 圆觉经云。 一切障碍,即究竟觉。 乃至有性无性,齐成佛道。 净名云。 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 本经云。 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若众生无佛知见,何所论开。 当知佛之知见,蕴在众生心中。 故云众生法妙也。 ○二释妙又二。 初通释。 二别释。 初又二。 初相待论妙。 二绝待论妙。 今初。 言相待者。 彼此互形曰相,以他望己曰待。 待半字为粗,明满字为妙。 亦是常无常,大小相待,为粗妙也。 若论五时之粗妙者。 华严一粗一妙。 阿含但粗无妙。 方等三粗一妙。 般若二粗一妙。 唯法华直显一妙,更无有粗,故云纯圆独妙。 盖待四时八教之粗,方显法华一乘之妙。 良以昔日诸经,机缘未熟。 部味教观,兼但对带。 不若法华纯圆独妙。 故经云。 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已说、今说、当说,此法华经,最为第一。 是故此经,纯一无杂。 独得妙名,良有以也。 ○二绝待论妙言绝待者,有四意不同。 一随情三假法。 若入真谛,待对即绝。 此三藏经中,绝待意也。 二随理三假法。 一切世间,皆如幻化,即事而真。 无有一事,而非真者。 更待何物,为不真耶。 望彼三藏,绝还不绝。 即事而真,乃名绝待。 此通教绝待意也。 三别教若起。 望即真之绝,还是世谛。 何者。 非大涅槃犹是生死世谛。 绝还有待。 若入别教中道,待则绝矣。 四圆教若起,说无分别法。 即边而中,无非佛法,亡泯清净。 岂更佛法,待于佛法。 如来法界故,出法界外,无复有法,可相形比。 待谁为粗,形谁为妙。 无所可待,亦无所绝。 不知何名,强言为绝。 妙名不可思议。 不因乎粗,而名为妙。 若谓独有法界,广大独绝者,此则大有所有,何谓为绝。 今之妙法,弥满清净,中不容他。 不可以待示,不可以绝示。 灭待灭绝,故言寂灭也。 盖以法华之妙,有绝粗之功。 绝前诸粗,无可形待。 故云绝待也。 然此二妙,缺一不可。 若非相待以判,则不显法华超过诸说。 若非绝待以开,则不知法华妙一切法。 解释一题而必陈兹二妙。 用是二妙,妙上三法。 三法各具二妙,故名妙法也。 ○二别释又三。 初? 门。 二本门。 三观心。 今初。 ?门之妙,开之有十。 谓境妙、智妙、行妙、位妙、三法妙、感应妙、神通妙、说法妙、眷属妙、利益妙。 此之十妙,若以次第论之。 境即实相之境,非佛天人所作,本自有之,非适今也,故居最初。 迷理故起惑,解理故生智。 智为行本,因于智目,起于行足。 目足及境,三法为乘,乘于是乘,入清凉池,登于诸位。 位何所住,住于三法,秘密藏中。 住是法已,寂而常照,照十界机,机来必应。 若赴机垂应,先用身轮,神通骇动。 次以口轮,宣示开导。 既沾法雨,禀教受道,成法眷属。 拔二死本,开佛知见,得大利益也。 前五是自行,因果具足。 后五是化他,能所具足。 若分别释之。 一境妙者。 谓十如境、因缘境、四谛境、三谛境、二谛境、一谛境、无谛境等。 是诸佛所师,故称为妙。 二智妙者。 谓二十智、四菩提智、下智、中智、上智、上上智、七权实智、五三智、一如实智等。 以境妙故,智亦随妙。 以法常故,诸佛亦常。 函盖相称,境智不可思议,故称为妙。 三行妙者。 谓增数行、次第五行、不次五行、六度万行等。 以智妙故,智导于行,故行亦得称妙。 四位妙者。 谓三草位、二木位、一实位。 经初天雨四华,表住、行、向、地。 开示悟入,亦是位义。 乘是宝乘,游于四方,直至道场。 四方是因位。 道场是果位。 一位一切位,故称位妙。 五三法妙者。 谓总三法、别三法、纵三法、横三法、不纵不横三法、类通三法。 皆秘密藏,故称为妙。 六感应妙者。 如经云。 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 又云。 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 又于他日,于窗牖中,遥见子身。 又云。 一切众生,皆是我子。 又云。 遥见其父,踞师子床。 又云。 自见子来,已二十年等。 如上天一月,普印千江,水不上升,月不下降。 诸佛不来,众生不往,慈善根力,见如是事等。 故名感应妙。 七神通妙者。 谓报通、修通、作意通、体法通、无记化化通等。 无谋之权,称缘转变。 若近、若远、若种、若熟、若脱、皆为一乘。 故云神通妙。 八说法妙者。 谓说十二部法,大部法,小部法,顿、渐、偏、圆、权、实、等法。 如理圆说,咸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云说法妙。 九眷属妙者。 谓业眷属、愿眷属、应化眷属、神通眷属等。 但教化菩萨,无声闻弟子。 故云眷属妙。 十利益妙者。 谓果上益、因中益、得空得假得中益、离分段益、离变易益等。 犹如大海,能受龙雨。 经云。 现在未来,若闻一句一偈,皆与授记。 须臾闻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云利益妙也。 ○二本门本门亦有十妙。 一本因妙、二本果妙、三本国土妙、四本感应妙、五本神通妙、六本说法妙、七本眷属妙、八本涅槃妙、九本寿命妙、十本利益妙。 例? 可知。 ○三观心? 本二门,皆论观心。 ?门观心,散在诸文之中。 随文入观,即是妙也。 本门观心者。 谓佛如众生如,一如无二如。 佛既观心,得此本妙,? 用广大,不可称说。 我如如佛如,亦当观心,出此大利。 亦愿我如,速如佛如。 故文云。 闻佛寿无量,深心须臾信,其福过于彼。 愿我于未来,长寿度众生,乃至说寿亦如是。 此即观心本妙,得六即利益之相也。 ○二释莲华然此妙法,既已难解,若不假喻,何由发明,故喻之以莲华也。 然世间水陆草木之花,有乎多种,皆不足喻于妙法。 而独取莲华者,何也。 盖余华,或有华而无果,如牡丹芙蓉等。 此可喻空修苦行,无所? 获,乃苦行之外道也。 或有果而无华,如银杏等。 此可喻计自然而不修行,乃自然之外道也。 或华少而果多,如胡? 等。 此可喻世人俗子,忠君孝亲,报生梵天,乃受乐之凡夫也。 或多华而少果,如桃李等。 此可喻种种苦行,止得涅槃,乃声闻之小果也。 或一花一果,如柿子等。 此可喻一远离行,亦得涅槃之缘觉。 或前果后华,如瓜茄等。 此可喻见道以后,重虑缘真之小圣。 或前华后果,如稻麦等。 此可喻先藉缘修,生后真修之菩萨。 如上所列诸华,皆不足喻也。 唯此莲华,华果俱多。 喻妙法因含万行,果彰万德。 莲华方华即果,华果同时。 受染常净,净染一致。 喻妙法生佛同源,凡圣一如也。 是知非妙法,不足取喻莲华。 非莲华,不足以喻妙法。 华妙、法妙、故称妙法莲华。 然莲华,既全喻通经。 故有? 门三喻,本门三喻。 ?门三喻者。 一为莲故华,喻为实施权。 二华开莲现,喻开权显实。 三华落莲成,喻废权立实。 本门三喻者。 一华必有莲,喻? 必有本,? 含于本。 意虽在本,佛旨难知,弥勒不识。 二华开莲现,喻开? 显本,意在于? 。能令菩萨,识佛方便。 既识? 已,还识于本,增道损生。 三华落莲成,喻废? 立本。 既识本已,不复迷? ,但于法身修道圆满上地也。 又经中凡有七喻,皆喻权实,今以莲华而总喻之。 ○二释通名又二,初正释经字。 二历法名经。 今初。 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 契者符合也。 谓上符诸佛妙理,下合众生? 机。 若契理而不契机,如俗章雅训。 若契机而不契理,类牧曲樵歌,皆非经也。 唯契理、则妙符中道。 契机、则巧被三根,故称经也。 杂心论,? 出五义。 一涌泉、义味无尽故。 二出生、出生诸法故。 三显示、显示教理故。 四绳墨、辨析邪正故。 五结? 、结成文相故。 佛地论,有二义。 一贯穿义、贯穿所说法义故。 二摄持义、摄持所化众生故。 此方训释,有四义。 一法、十界同遵故。 二常、三世不易故。 三经、修行路径故。 四典、摄生定典故。 要而言之,乃千圣之常规,百灵之良轨,迷途之宝炬,佛灯之后焰,故云经也。 ○二历法名经佛在世时,金口宣扬,听者得道。 至灭度后,四依宏经,及善知识开示,闻者得解,皆以声尘为经。 如三藏十二部,及诸祖语录,皆以纸墨流传,是色尘为经。 若谓修我法二空、证乃自知,是法尘为经。 此方三尘获益者多,以眼、耳、意、利故。 如鼻嗅纸墨,则无所知。 身触经卷,则无所悟。 舌啖典籍,则无所解。 此三根钝故。 若通论他方佛土,六尘皆得为经。 净名云。 于食等者,于法亦等,此以味尘为经。 或以天衣触身,而悟道。 或光明照体,而证果。 皆触尘为经。 或见光明,而悟道,是以色尘为经。 或寂灭无言,而观心悟道,是以意根为经。 历法观察,乃以法尘为经。 他方六根利,六尘皆得为经。 此方三根钝,唯以三尘为经。 总之悟者,一切皆得为经。 所谓此见及缘,原是菩提妙净明体。 迷者,一切俱不是经。 所谓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矣。 ○二显体又四。 初须显体。 二正出体。 三略引证。 四通异名。 今初。 体者,主质之义。 名傍是宾,体正是主。 名是假名,体是实质。 体乃名下之所诠。 经中文字,无非名言,意欲令人循名得体。 如因筌得鱼,因指见月。 若逐名迷体,如捉蛇尾,返遭其螫。 世尊所以常为弟子说筏喻者。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此经七卷,二十八品。 虽有法喻、因缘、权实、本? 、不同,皆是能诠之假名。 就兹名下,一一皆显所诠之真体。 得此体已,方能全性起修,以修合性,性修不二。 又释名总诠三德。 显体别在法身。 明宗别在般若。 论用别在解脱。 判教分别总别。 故释名之后,须显体也。 ○二正出体体者、一部之指归,众义之都会也。 非但会之至难,亦乃说之不易。 经云。 是法不可示。 言辞相寂灭。 大经云。 生生不可说。 生不生不可说。 不生生不可说。 不生不生不不说。 又云。 有因缘故,亦可得说。 此经以一乘实相为体。 何意须用实相为体。 释论云。 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印之,即是佛说,修之得道。 无三法印,即是魔说。 诸大乘经,但有一法印,谓诸法实相。 名了义经,能得大道。 若无实相印,即是魔所说。 故身子云,世尊说实道,波旬无此事。 此大小印,印半满经。 外道不能杂,天魔不能破。 如世文符,得印可信。 当知诸经,毕定须得实相之印,乃得名之为了义大乘。 故今经出体,即以一乘实相为印也。 三轨之中,取真性轨。 十法界之中,取佛法界。 佛界十如是中,取如是体。 四种十二因缘中,取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 十二支中,取苦道即法身。 四种四谛中,取无作四谛。 于无作中,唯取灭谛。 七种二谛中,取五种二谛。 五二谛中,唯取真谛。 五三谛中,取五中道第一义谛。 诸一谛中,取中道一实谛。 诸无谛中,取中道无谛也。 譬如梁柱,纲维一屋。 非梁非柱,即屋内之空。 梁柱譬因果。 非梁非柱譬实相。 实相为体,非梁柱也。 屋若无空,无所容受。 因果非实相,无所成立。 故一乘实相,为今经之正体也。 ○三略引证序品云。 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 又云。 诸法实相义,已为汝等说。 方便品云。 惟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偈中云。 诸佛法久后,要当说真实。 又云。 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 法师品云。 开方便门,示真实相。 安乐行品云。 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 寿量品云。 如来如实知见。 普贤观云。 昔于灵山广说一实之道。 又云。 观于一实境界。 故知诸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 祗令众生开佛知见,见此一实非因非果之理耳。 ○四通异名又二。 初通本经异名。 二通诸经异名。 今初。 方便品云。 诸佛一大事因缘,佛知见,无上道,实相印等。 譬喻品中。 以一大车,譬一大乘。 信解品。 名付家业。 药草品。 名一切智地,最实事。 化城中。 名宝所。 授记中。 名系珠。 法师品。 名秘密藏。 宝塔中。 名平等大慧。 寿量品中。 名非如非异。 神力品。 名秘要之藏。 妙音中。 名普现色身三昧。 观音中。 名普门。 劝发中。 名植众德本。 如是等其名不同,其义亦异。 理极真实,以实为相,故名实相。 灵知寂照,名佛知见。 三世诸佛,唯用此自行化他,故言大事因缘。 虚通、名道。 正定诸法、名印。 运载、名乘。 成办佛事、名家业。 一切所依、故名智地。 诸法之源、故名宝所。 圆妙难思、故言宝珠。 无所积聚、而含众法,名秘藏。 秘要。 通达无碍、名平等大慧。 遮于二边、名非如非异。 妙色自在、故言普现色身三昧。 入实之由、故名普门。 诸法由生、故言植众德本。 如是名义差别,体即实相。 ○二通诸经异名如来一代时教,无非随顺机宜。 千途殊说,皆是指归一法而已。 在华严,名一真法界。 在思益,名平等如如。 在大集,名染净融通。 在宝积,名根尘泯合。 在圆觉,名建立一切。 在楞严,名含裹十方。 在楞伽,名寂灭一心。 在净名,为真性解脱。 在般若,名摩诃衍。 又名一切种智。 在涅槃,为秘密藏。 如是种种异名,皆指此体耳。 ○三明宗又四。 初简宗体。 二正明宗,三众经同异。 四结成。 今初。 先德有言。 宗即是体,体即是宗,今所不用。 何者。 宗致既是因果,因果即二。 体非因果,体即不二。 体若是二,体即非体。 体若不二,体即非宗。 宗若不二,宗即非宗。 宗若是二,宗即非体。 如梁柱,是屋之纲维。 屋空,是梁柱所取。 不应以梁柱,即是屋空。 屋空,便是梁柱。 宗体若一,其过如是。 又宗体异者,则二法孤调。 宗非显体之宗,宗则邪倒无印。 体非宗家之体,体则狭劣不周。 离法性外,别有因果。 宗体若异,过亦如是。 今言不异而异。 约非因非果,而论因果。 故有宗体之别耳。 普贤观云。 大乘因者,诸法实相是。 大乘果者,亦诸法实相是。 即其义也。 ○二正明宗宗者趣也。 语之所尚曰宗。 宗之所归曰趣。 乃修行之归宿,会体之枢机。 若行者不识宗趣,则行业无归,又何能领会不思议之妙体乎。 故宗趣不可不知。 前显体,显于性。 今明宗,明于修。 全性起修,不二而二。 全修在性,二而不二。 今以梁柱喻宗。 屋空喻体。 由有梁柱,方得屋空受用。 是故显体之后,须明宗也。 此经以一乘因果为宗。 前十四品,破废方便,开显真实佛之知见。 亦明弟子实因实果,亦明师门权因权果。 文义虽广,撮其枢要,为成弟子实因。 因正果傍。 故于前段明? 因? 果也。 后十四品,发? 显本。 废方便之近寿,明长远之实果。 亦明弟子实因实果,亦明师门实因实果。 文义虽广,撮其枢要,为显师之实果。 果正因傍。 故于后段明本因本果也。 合前因果,共为经宗,意在于此。 所以经分二文,论本论? 。双题法譬,举莲举华。 师弟权实,总在其间也。 ○三众经同异今经? 中师弟因果,与众经有同有异。 本中师弟因果,众经所无。 正以此妙因妙果,为此经之妙宗也。 ○四结成夫经说因果,正为通益,生、法、行人。 若开权显实,正令七种方便生身,未入者入,傍令生法二身,已入者进。 若说寿量长远,傍令生身,未入者入,正令生法二身,已入者进。 神力品云。 如来所有一切甚深之事者。 非因非果,是甚深之理。 因果是甚深之事。 从七种方便,初入圆铜轮位,名之为因,乃至余有一生在。 若转一生,即得妙觉,名之为果。 从二住至等觉。 中间名为,亦因亦因因。 亦果亦果果。 用无碍道,伏一分无明,名之为因。 用解脱道,断一分无明,名之为果。 约此解脱,复修无碍道,故云因因。 从此无碍,复得解脱,故言果果。 何者初住见真,以真为因。 住前相似,非是真因。 若取性德,为初因者。 弹指散华,是缘因种。 随闻一句,是了因种。 凡有心者,是正因种。 此乃远论性德,三因种子。 非是真实开发,故不取为因也。 ○四论用用者。 乃如来之妙能,此经之胜用。 如来以权实二智为妙能。 此经以断疑生信为胜用。 前十四品,为断权疑、生实信。 后十四品,为断近疑、生远信。 祇是二智,能断疑生信。 生信断疑,由于二智。 约人约法,左右互论耳。 前明宗,就宗体分别,使宗体不滥。 今论用,就用宗分别,使用宗不滥。 何者。 宗亦有用,用亦有宗。 宗用非用用,用用非宗用。 用宗非宗宗,宗宗非用宗。 宗有用者。 因果是宗,因果各有伏断为用。 用有宗者。 慈悲为用宗,断疑生信为用用。 若论于宗,但论因果,且置伏断。 今明于用,但论断疑生信,且置慈悲。 若得此意,则知权实二智,能断疑生信。 是今经之大用矣。 ○五判教又二。 初? 述纲要。 二正判本经。 今初。 教、是圣人被下之言。 相、是分别异同之致。 如来一代言教,所说法门,天台以通、别五时,两种四教,而判释之。 昭如日月,了如指掌。 一化大纲,罄无余蕴。 言两种者。 一化仪四教。 谓顿、渐、秘密、不定。 二化法四教。 谓藏、通、别、圆。 别五时者。 一华严时,佛初成道时说。 二阿含时,起道树后说。 三方等时,次阿含说。 四般若时,次方等说。 五法华、涅槃,合为一时。 法华次般若说。 涅槃为最后说。 是为别五时也。 通五时者。 言如来说教,本无定时。 因为众生机宜差别,同听异闻。 所谓一音说法,随类各解。 一座之经,尚有大、小、顿、渐、偏、圆、权、实、之机。 何况一代言教,岂能前后而不融耶。 是知大士结集经藏,随类收经。 其间有文通者,有义通者。 依类结归别时部属。 且如一部之文,年月尚难定指,奚况一代之多,安能各拘年限哉。 知此五时通别意已。 以前两种四教,历时分别,自然无有错谬。 初华严时,于化仪为顿。 譬如日出,先照高山。 又如从牛出乳。 故华严为乳味。 于化法为圆兼别。 二阿含时,于化仪为渐。 渐分三时。 谓渐初,渐中,渐末。 此当渐初。 譬如日轮升天,转照幽谷。 又如从乳出酪。 故阿含为酪味。 于化法但藏。 三方等时,于化仪为渐中。 譬如日轮,次照平地。 义开平地,为三时。 谓食时,禺中时,正中时。 此当食时。 又如从酪出生酥。 故方等为生酥味。 于化法具四教。 言对三藏教,而说通、别、圆也。 四般若时,于化仪为渐末。 此当禺中时。 如从生酥出熟酥。 故般若为熟酥味。 于化法,为带通、别,正明圆教。 五法华时,于化仪,为非顿、非渐、非秘密、非不定。 譬如日轮,普照大地。 当正中时,罄无侧影。 十界咸开,无不成佛。 如日方中,无处不照。 于化法,无复兼但、对、带,独明圆教。 谓纯圆独妙也。 涅槃于化仪,同法华。 约时约味,一概俱同。 如从熟酥出醍醐。 故法华、涅槃,同以无上醍醐为味。 于化法,俱谈四教。 谓追说四教,追泯四教也。 然涅槃四教,与方等四教,同而不同,有二分别。 一者。 方等中四教,藏通二教,初后俱不知常住佛性。 别教初不知,后方知。 唯圆教初后俱知。 涅槃中四教,初后俱知。 一不同也。 二者。 方等对三藏教,半字法门。 说通别圆,满字法门。 涅槃用藏通别三权,助圆教一实。 二不同也。 复次顿有二义。 一顿教部,言佛初成道说。 譬如日出,先照高山,则专指华严。 二顿教相。 言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则不独华严有之。 而方等、般若、法华、涅槃、悉皆有之。 渐亦有二义。 一渐教部。 谓曲引二乘,循循善诱,则专指中间三时。 二渐教相。 谓历劫修行,积因? 果,则不唯中间三时,而前后二时,亦皆有之。 秘密亦有二义。 一秘密部。 则专指一切陀罗尼灌顶诸部。 二秘密相。 所谓闻小法,而密证大果。 闻大法,而仅得小益。 彼此互不相知。 则前四时皆有之。 唯法华是显露教。 但有秘密咒,更无秘密相。 然约一分最钝根人,始终不见佛说大教,亦可称密。 而必待五千退席后,方乃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故一席中决无彼此异闻之相。 非秘密也。 不定义者。 所谓一音演说,随类各解。 或闻大教得小益,或闻小教得大益。 闻顿教得渐益,闻渐教得顿益。 则前四时亦皆有之。 唯法华是决定义,非不定义。 ○二正判本经此经超四时之外,出八教之表。 乃诸佛说法之仪式,亦最后之极谈。 为五时之极唱,畅出世之本怀也。 故以无上醍醐为教相。 经云。 诸佛如来,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今者九界同归,三乘咸会。 所谓我本立誓愿。 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 如我昔所愿,今者已满足。 如是则出世本怀,无余蕴矣。 余经不然。 且如华严,初逗圆别之机。 直明次第不次第,修行住上地上之功德。 不辨如来说顿之意。 若四阿含,通说无常,知苦断集,证灭修道。 不明如来曲巧施小之意。 若诸方等,弹偏斥小,叹大褒圆。 慈悲行愿,事理殊绝。 不明并对诃赞之意。 若般若,共则三人同入,别则菩萨独进。 广历阴入,尽净虚融。 亦不明共别之意。 若涅槃在后,? 斥三修,粗点五味。 亦不委说,如来置教原始结要之终。 凡此诸经,皆是逗会他意,令他得益。 不谭佛意,意趣何之。 今经不尔。 举凡法门网目,大小观法,十力无畏,种种规矩,皆所不论,为前经已说故。 但论如来布教之原始。 中间取与,渐顿适时。 大事因缘,究竟终讫。 当知此经,唯论设教大纲,不委微细网目。 譬如算者,初下后除,纪定大数,不存斗斛。 祇为深论佛教,妙说圣心。 近会圆因,远申本果。 所以疑请不已。 若能精知教相,则识如来权实二智也。 以上? 辑五重玄义竟。 发布时间:2025-09-28 10:00:07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32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