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楞伽经疏 内容: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之上疏月溪法师讲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朝议大夫直龙图阁权江淮荆浙等路制置盐矾兼发运副使上护军赐紫金鱼袋蒋之奇撰之奇尝苦 《 楞伽经 》难读,又难得善本,会南都太子太保致政张公施此经,而眉山苏子瞻为书而刻之板,以为金山常住。 金山长老佛印大师了元,持以见寄。 之奇为之言曰:「佛之所说经,总十二部,而其多至于五千卷。 方其正法流行之时,人有闻半偈、得一句而悟入者,盖不可为量数。 至于像法、末法之后,去圣既远,人始溺于文字,有入海算沙之困,而于一真之体,乃漫不省解。 于是有祖师出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以为教外别传。 于动容发语之顷,而上根利器之人,已目击而得之矣。 故云门至于骂佛,而药山至戒人不得读经,皆此意也。 由是去佛而谓之『禅』,离义而谓之『玄』。 故学佛者必诋禅,而讳义者亦必宗玄。 二家之徒更相非,而不知其相为用也。 且禅者,六度之一也,顾岂异于佛哉! 之奇以为禅出于佛,而玄出于义,不以佛废禅,不以玄废义,则其近之矣。 冉求问:『闻斯行诸?』孔子曰:『闻斯行之』。 子路问:『闻斯行诸?』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说岂有常哉? 救其偏而已。 学佛之敝,至于溺经文,惑句义,而人不体玄,则言禅以救之。 学禅之敝,至于驰空言,玩琦辩,而人不了义,则言佛以救之。 二者更相救,而佛法完矣。 昔达摩西来,既已传心印于二祖。 且云:『吾有 《 楞伽经 》 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来心地要门。 令诸众生开示悟入。』此亦佛与禅并传,而玄与义俱付也。 至五祖始易以 《 金刚经 》传授。 故六祖闻客读 《 金刚经 》 ,而问其所从来。 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五祖山来,五祖大师常劝僧俗,但持 《 金刚经 》,即自见性成佛矣。』则是持 《 金刚经 》 者,始于五祖,故 《 金刚 》 以是盛行于世,而 《 楞伽 》遂无传焉。 今之传者,实自张公倡之,之奇过南都谒张公,亲闻公说 《 楞伽 》因缘。 始张公自三司使翰林学士出守滁。 一日入琅琊僧舍,见一经函,发而视之,乃 《 楞伽经 》也;恍然觉其前生之所书,笔画宛然。 其殆神先受之甚明也。 之奇闻羊叔子五岁时,令乳母取所弄金环。 乳母谓之汝初无是物。 祜即自诣邻人李氏东垣桑木中探得之。 主人惊曰:『此吾亡儿所失物也,云何持去?』乳母具言之,知祜之前身为李氏子也。 白乐天始生七月,姆指之无两字,虽试百数不差。 九岁谙识声律,史氏以为笃于才章,盖天禀然,而乐天固自以为宿习之缘矣。 人之以是一真不灭之性,而死生去来于天地之间,其为世数,虽折天下之草木以为筹箸,不能算之矣。 然以沦于死生,神识疲耗,不能复记,惟圆明不昧之人知焉。 有如张公以高文大册,再中制举,登侍从,秉钧轴,出入朝廷逾四十年,风烈事业播人耳目,则其前身尝为大善知识,无足疑者。 其能记忆前世之事,岂不谓信然哉? 故因读 《 楞伽 》- 新经,而记其因缘于经之端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朝奉郎新差知登州军州兼管内劝农事骑都尉借绯苏轼书《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先佛所说微妙第一真实了义,故谓之佛语心品。 祖师达摩以付二祖曰:「吾观震旦所有经教,帷 《 楞伽 》 四卷可以印心。」祖祖相授以为心法。 如医之《 难经 》,句句皆理,字字皆法。 后世达者神而明之,如盘走珠,如珠走盘,无不可者。 若出新意,而弃旧学,以为无用,非愚无知,则狂而已。 近岁学者各宗其师,务从简便,得一句一偈,自谓了证。 至使妇人孺子抵掌嬉笑,争谈禅悦。 高者为名,下者为利,余波末流,无所不至,而佛法微矣。 譬如俚俗医师,不由经论,直授方药,以之疗病,非不或中。 至于遇病辄应,悬断死生,则与知经学古者,不可同日语矣! 世人徒见其有一至之功,或捷于古人,因谓 《 难经 》不学而可,岂不误哉? 《 楞伽 》义趣幽渺,文字简古,读者或不能句。 而况遗文以得义,忘义以了心者乎? 此其所以寂寥于世,几废而仅存也。 太子太保, 乐全先生。 张公安道,以广大心,得清净觉。 庆历中尝为滁州。 至一僧舍,偶见此经,入手恍然,如获旧物。 开卷未终,夙障冰解。 细视笔画,手迹宛然,悲喜太息,从是悟入。 尝以经首四偈,发明心要。 轼游于公之门,三十年矣。 今年二月过南都,见公于私第。 公时年七十九,幻灭都尽,惠光浑圜。 而轼亦老于忧患,百念灰冷。 公以为可教者,乃授此经。 且以钱三十万,使印施于江淮间。 而金山长老,佛印大师了元曰:「印施有尽,若书而刻之则无尽。」轼乃为书之。 而元使其侍者晓机,走钱塘求善工刻之板,遂以为金山常住。 元丰八年九月九日。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之上疏月溪法师讲宋天竺三藏沙门求那跋陀罗译魏北印度三藏沙门菩提流支重译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三译昆明弥陀寺沙门月溪法师注疏楞伽山名,此云「难往」。 阿跋多罗,此云「无上」,意谓有藏宝之地,极难往。 譬佛性乃无上至宝,但地位至高至妙,极难达到也。 本经有三译,此系宋译本。 求那跋陀罗,此云「功德贤」;菩提流支,此云「希觉」;实叉难陀,此云「觉喜」。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一过去未来一切佛语,皆以心为宗,由真心发露妙理,能度五性三乘成佛。 五性者,阐提(不信)、声闻(小乘)、缘觉(二乘)、不定、菩萨,是也。 皆有定性与不定性之别。 定性不能成佛,不定性者能成佛。 相宗分前三为「三无」,后二为「二有」,不正确。 道家「绝圣弃智」是相对;佛家「凡圣不二」是绝对。 儒家「去人欲之私,存天理之正。」是相对;佛家「烦恼、菩提不二」是绝对。 西洋宗耶教上帝与人是相对;佛众生我平等是绝对。 西洋哲学大我、小我是相对;而佛众生我不二是绝对。 相对是不平等,绝对是平等。 不平等故有争斗、有争论;平等故无争斗、无争论。 释迦六年雪山修行,其所得之结果,即见此「佛性」。 毕生奔走宣说者,其目的亦即欲人共见此「佛性」也。 此乃佛之一大发明,亦人类史上一极大发明,照耀于千古,故亦即学佛及研究佛学者一先决问题。 倘对「佛性」无明晰之了解,则必陷于二乘谬误之途。 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也。 自佛灭度以来,若干祖师大德因对此问题未能深切认识,以致造成错误之理论者,不可胜数。 甚至对佛经之注疏,亦多误解,使佛之本意陷于歪曲。 故余特先提出此一大问题,作扼要之阐明。 并于大乘各重要经典中,举出若干显明之解释以证明之。 于各宗重要祖师之言论著述中,举出若干正当或错误之解释,以反复阐明之,使读者于此得一明晰之概念。 此「佛性」问题如能解决,则其他问题可以迎刃而解矣。 什么叫做绝对真心? 就是佛经里面说的无上正等正觉,就是说佛性无有那样比对得上。 经里又说:「譬如真如,无有对比。」真心绝对的佛性,究竟是甚么样子? 佛性叫做本来面目,又叫做法身,又叫做真如。 《华严经》发挥真如佛性之理尤详。 云:「勤修一切出世间法,于诸世间无取无依,于深妙道正见牢固,离诸妄见,了真实法。 譬如真如,遍一切处,无有边际。 譬如真如,真实为性。 譬如真如,恒守本性,无有改变。 譬如真如,以一切法,无性为性。 譬如真如,无相为相。 譬如真如,若有得者,终无退转。 譬如真如,一切诸佛之所行处。 譬如真如,离境界相,而为境界。 譬如真如,能有安立。 譬如真如,性常随顺。 譬如真如,无能测量。 譬如真如,充满一切。 譬如真如,常住无尽。 譬如真如,无有对比。 譬如真如,体性坚固。 譬如真如,不可破坏。 譬如真如,照明为体。 譬如真如,无所不在。 譬如真如,遍一切时。 譬如真如,性常清净。 譬如真如,于法无碍。 譬如真如,为众法眼。 譬如真如,性无劳倦。 譬如真如,体性甚深。 譬如真如,无有一物。 譬如真如,性非出现。 譬如真如,离众垢翳。 譬如真如,性无与等。 譬如真如,体性寂静。 譬如真如,无有根本。 譬如真如,体性无边。 譬如真如,体性无着。 譬如真如,无有障碍。 譬如真如,非世所行。 譬如真如,体性无住。 譬如真如,性无所作。 譬如真如,体性安住。 譬如真如,与一切法,而共相应。 譬如真如,一切法中,性常平等。 譬如真如,不离诸法。 譬如真如,一切法中,毕竟无尽。 譬如真如,与一切法,无有相违。 譬如真如,普摄诸法。 譬如真如,与一切法,同其体性。 譬如真如,与一切法,不相舍离。 譬如真如,无能映蔽。 譬如真如,不可动摇。 譬如真如,性无垢浊。 譬如真如,无有变易。 譬如真如,不可穷尽。 譬如真如,性常觉悟。 譬如真如,不可失坏。 譬如真如,能大照明。 譬如真如,不可言说。 譬如真如,转诸世间。 譬如真如,随世言说。 譬如真如,遍一切法。 譬如真如,无有分别。 譬如真如,遍一切身。 譬如真如,体性无生。 譬如真如,无所不在。 譬如真如,遍在于夜。 譬如真如,遍在于昼。 譬如真如,遍在半月,及以一月。 譬如真如,遍在年岁。 譬如真如,遍成坏劫。 譬如真如,尽未来际。 譬如真如,遍住三世。 譬如真如,遍一切处。 譬如真如,住有无法。 譬如真如,体性清净。 譬如真如,体性明洁。 譬如真如,体性无垢。 譬如真如,无我我所。 譬如真如,体性平等。 譬如真如,超诸数量。 譬如真如,平等安住。 譬如真如,遍住一切,诸众生界。 譬如真如,无有分别,普住一切,音声智中。 譬如真如,永离世间。 譬如真如,体性广大。 譬如真如,无有间息。 譬如真如,体性宽度,遍一切法。 譬如真如,遍按群品。 譬如真如,无所取着。 譬如真如,体性不动。 譬如真如,是佛境界。 譬如真如,无能制伏。 譬如真如,非是可修,非不可修。 譬如真如,无有退舍。 譬如真如,普摄一切,世间言音。 譬如真如,于一切法,无所希求。 譬如真如,住一切地,无有断绝。 譬如真如,舍离诸漏。 譬如真如,无有少法,而能坏乱,令其少分,是非觉悟。 譬如真如,过去非始,未来非末,现在非异。 譬如真如,于三世中,无所分别。 譬如真如,成就一切,诸佛菩萨。 譬如真如,究竟清净,不与一切诸烦恼俱。」此乃佛祖就其亲证之真如佛性境界,用语言方便以诏示众生。 众生闻之,或茫然不知所云,或略知其大意。 佛性不能离开万物,万物亦不能离开佛性,佛性和物体合一,便是绝对的实在的存在。 佛性是终极的真实,所以如如不动。 第一运动者,是不动的,因为一切运动,由此发生。 倘佛性能变动,则必探求其动之原因,而不是终极的实在了。 所以真实和最后的原因,必须是不动的。 佛性是无限的,完全超越于有限之上,没有言语,没有思想,可以相当佛性之无限。 他是不可思议的,他的本质不是理性之所能达到的。 佛性不在内不在外,而是无所不在,存于宇宙万物之内,亦存于众生心内。 人人明心见性,不是依由思想,而是靠一种内在的超乎思想感觉的顿悟。 西洋人认为绝对乃指本体论,相对乃指现象论。 此说不圆,因为绝对之中亦有现象,但其现象乃绝对者耳。 相对之中若有本体乃相对者耳。 佛家之有宇宙论,乃为欲说明之,而后加以否定。 亦可说是在觅否定之理由。 相对界小乘所研,绝对界大乘所研。 由相对而生矛盾,由矛盾而生否定。 由否定进于肯定,而达绝对。 绝对无矛盾,故不再被否定,不会再变为相对,而永远是绝对者,永不退转。 这样宇宙才有着落,人生才有归宿。 要记住这一条原则:凡存于时间空间者,便等于存于思惟感觉之中;凡存于思惟感觉之中,此皆虚妄无实,皆是相对。 换言之即是有思惟感觉,然后才有时间空间;有时间空间,一切现象(相名)才有地盆来活动建立。 但皆受时间空间所限制,随着时间空间而变迁,无有标准,无有归宿,故名相对。 思惟感觉的本体是无始无明,无始无明自无始以来便是昏暗冥漠,无思惟感觉。 但他隐伏着思惟感觉的种子,能受刺激。 受刺激后,便生出一念来。 这一念之发动(名一念妄动性),便是思惟感觉的开始。 继续发展,完成整个相对的宇宙。 相对的宇宙,既是无始无明和一念无明所完成,但它最后的本体,仍是以绝对为本体,并无二个。 如果只有这一个相对宇宙,那便变成唯心论了,心之外的物被取销了。 但大乘读者毋坭纸墨,见月忘指可矣。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南海滨楞伽山顶,种种宝华以为庄严。 与大比丘僧,及大菩萨众俱。 从彼种种异佛剎来,是诸菩萨摩诃萨,无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游戏。 大慧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 一切诸佛手灌其顶,自心现境界,善解其义。 种种众生,种种心色,无量度门,随类普现。 于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通达。 种种宝花以为庄严,譬自性万德圆满。 从彼种种异佛剎来,譬依任何一法门皆可成佛。 大慧菩萨本是婆罗门首领,佛在世时,婆罗门分六派哲学:一、理想派,又名冥想派;二、祈祷派;三、祭祀派;四、自然派,又名天然派;五、有常派;六、无常派,又名断灭派。 大慧属于理想派,理想派乃全凭脑筋思想,不住一切想。 其功用即在四句中,即不执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对境无心,一切无碍,即有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有而不有,无而不无,不落两边。 祈祷派谓人最初在天上,有大梵天神为主,因欲念堕尘世,故祈祷以冀生天。 祭祀派以神我为主,即数论师,计二十五冥谛。 谓从神我为冥初主谛,从冥生觉,从觉生我心,从我心生五尘,从五尘生五大,从五大生十一根,共二十五法。 而以神我为胜性,而此胜妙,即彼神我也。 自然派谓宇宙万物皆出自然,故人应听其自然,不必修行,近老庄。 有常派谓宇宙一切皆有轮回,不能避免,故劝人去恶迁善,以获福报,近儒家。 无常派谓人死归于消灭,一死即了,故不须修善,但求断灭。 大慧认为一切不住见闻知觉为佛性。 手灌其顶,即授手相引以荷大法。 外道外道外道于佛教外立道者,为邪法,在今称者名哲学,而在真理之外者。 《资持记. 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天台《净名疏. 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称外道。」《三论玄义. 上》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圆觉经集注. 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网经. 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法华经. 譬如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圆觉经》曰:「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其身心。」外道之种类不一,《百论》有「二天三仙」,《四宗论》及《入大乘论》有「四外道」,《维摩经》、《涅槃经》等有「六师」,《唯识论》有「十三外道」,《瑜伽论》有「十六外论师」,《外道小乘涅槃论》有「二十种」,《大日经》有「三十种」,《涅槃经》、《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种」,《华严经》、《智度论》等有「九十六种」。 以下逐项详说之。 二天三仙一、韦纽天外道,以韦纽天为万物之生因者。 二、摩酰首罗天外道,以摩酰首罗天之生因者。 三、伽毗罗仙外道,即数论师。 四、优楼伽仙外道,即胜论师。 五、勒沙婆仙外道,即尼犍子。 九十六种中举此五师,余均略。 见《百论. 上》,《百论疏. 上之中》。 三外道即《百论》所说之三仙也。 《止观. 十上》举此三外道而判宗计。 「一、伽毗罗外道,计因中有果。 二、沤楼僧法外道,计因中无果。 三、勒沙婆外道,计因中亦有果亦无果。」三种外道天台智者,于外道立三种。 一佛法外外道,如九十六种之外道,佛法外之外道也。 二、附佛法外道,如小乘之犊子部及大乘之方广道人,附托佛法而立邪计者。 三、学佛法成外道,谬解佛之教门,而陷于邪计者。 见《止观》(十上)。 外道四宗又曰「四见」,亦曰「四执」。 一、伽毗罗,计一。 二、优楼僧佉,计异。 三、尼犍子,计亦一亦异。 四、若提子,计非一非异。 见《入大乘论. 上》,《破四宗论. 上》。 又一、执一者,如数论等。 二、执异者,如胜论等。 三、执亦一亦异者,如尼犍子等,四、执非一非异者,如阿时缚外道。 见《唯识论. 一》,《同述记. 一》末。 外道六师一、富兰那迦叶,富兰那其字,迦叶其姓。 立一切之法,断灭性空,无君臣父子忠孝之道者。 二、末伽梨拘赊梨子,末伽梨其字,拘赊梨其母名,计众生之苦乐,非由因缘,惟为自然者。 三、删阇夜毗罗胝子,删阇夜其字,毗罗胝其母名,计不求道,但经生死劫数间,自尽苦际,如缕丸转于高山,缕尽自止者。 四、阿耆多翅舍钦婆罗,阿耆多翅舍其字,钦婆罗者粗衣也。 身着弊衣,五热炙身,以苦行为道者。 五、迦罗鸠驮迦旃延,迦罗鸠驮其字,迦旃延其姓。 计诸法亦有相亦无相,应物而起见者。 若人问为有耶,则答为无;为无耶,则答为有。 六、尼犍陀若提子,尼犍陀为出家总名,若提为母名。 计苦乐罪福,尽由前世,必当偿之,非为今行道所能断者。 已上六师与佛同世,自称为一切智者。 见《维摩经. 弟子品》,《涅槃经. 十九》,《止观. 十上》。 《有部毗奈耶杂事. 三十八》曰:「乔答摩,我曾遍观诸外道类,各别立宗。 所谓脯刺擎迦摄波子,末塞羯利瞿黎子,珊逝移毗刺知子,阿布多鸡舍甘跋罗子,脚俱陀迦多演那子,呢揭烂陀慎若底子,此等诸师各述异宗,未知谁是?」图立三种之六师外道。 一、一切智六师外道,见邪真理,发邪智而辩才无碍者。 二、神通六师外道,得世间之禅定而发五神通者。 三、韦陀六师外道,又曰文字外道。 博学多闻,通《四韦陀》十八大经,世间之吉凶,天文地理,医方卜相,无所不知者。 见《四教仪. 二》。 六种苦行外道一、自饿外道,节饮食而忍饥饿者。 二、投渊外道,投身于渊而死者。 三、赴火外道,常以五热炙身者。 四、自座外道,常为裸形,不拘寒暑,坐于露地者。 五、寂默外道,以尸林冢间为住处,常寂默不语者。 六、牛狗外道,持牛戒狗戒者。 见。 《涅槃经. 十六》十三外道一、劫比罗,即数论师也。 二、温露迦,即胜论师也。 三、大自在天,以自在天为生因者。 四、大梵外道,以梵天为生因者。 五、时外道,计时为生因者。 六、方外道,计方为生因者。 七、本际外道,计过去之初有本际,从此生万物者。 八、自然外道,计万物由自然而生者。 九、虚空外道,以虚空为生因者。 十、我外道,计常有一大我,从此生万物者。 十一、声显论师,计声虽由缘隐显,然为本来常有者。 十二、声生论师,计声本为无,依因缘而生,生了即为常住者。 十三、顺世外道,计唯有地水火风四大,生一切有情,死后还归于四大者。 见《唯识论(一). 述记一末》。 十六外论一、因中有果论,是如雨众外道,计因为常恒,具有果性者。 雨众外道者,数论师之大弟子,十八部之主也。 二、从缘显了论,是如数论外道,又如声显论师,计法自先即有,但依缘而显者。 三、去来实有论,是如数论外道,又如时论外道,又如小乘萨婆多部,计过去未来为实有之事如现在者。 四、计我论,是如数论、胜论、尼犍子、兽主、赤衣、遍出、犊子之七外道、计实我者。 五、计常论,是如数论师等,计我及世间为常住者。 六、宿作因论,是如尼犍子外道,计现所受之苦,由于宿作之因,由于现之苦行,而吐宿恶者。 七、计自在论,即自在天外道。 八、害为正法论,是如浊世之诸婆罗门,欲自食肉而以害生物,供天为正法者。 九、有边生边论诸外道入禅定所见,计世界有边际无边际者。 十、不死矫乱论,有外道言我事不此之净天,问其不死之理,则为矫乱之答者。 十一、无因见论,执诸法无因者邪见者。 十二、断见论,计身死而后断灭者。 十三、空见论,一切拨无之邪见外道也。 十四、妄计最胜论,如诸婆罗门计我是最胜之种类,剎帝利等,是下劣之种类,我自梵王之口而生,余不尔者。 十五、妄计清净论,如某种外道,计入恒河沐浴,则除诸恶而清净者。 又持狗戒牛戒,食粪食草以为清净者。 十六、妄计吉祥论者,供养日月星辰,诵咒烧火,以求吉祥者。 见《瑜伽论. 六、七》、《瑜伽论记. 二》二十种外道一、小乘外道,计人死如灯火之灭者。 二、方论师,以方角为诸法之生因者。 三、风仙论师,以风为万物之生因者。 四、韦陀论师,以《韦陀经》所说之梵天为万物之生因者。 五、伊赊那论师,以伊赊那天为万物之生因者。 六、裸形外道,以裸形为正行者。 七、毗世师,即胜论师。 八、苦行论师,以苦行为涅槃之正因者。 九、女人眷属论师,计摩酰首罗天先作女人生一切万物者。 十、行苦行论师,计罪福功德总尽为涅槃者。 十一、净眼论师,以智为涅槃者。 十二、摩陀罗论师,以那罗延天为万物之父者。 十三、尼犍子外道,计初生一男一女,此二和合而生一切万物者。 即六师外道之一。 十四、僧佉论师,即数论师。 十五、摩酰首罗论师,以摩酰首罗天为万物之生因者。 十六、无因论师,计万物无因而然者。 十七、时论师,计万物由时而生者。 十八、服水论师,计万物以水为本者。 十九、口力论师,计虚空之力为生万物者。 二十、本生安荼论师,计由安荼生万物者。 见《外道小乘涅槃论》,《三藏法数. 四十六》。 三十种外道一、时外道,以时为生因者。 二、五大外道,以地水火风空五大为生因者。 三、相应外道,计学定者内心相应之理为其我者。 四、建立净外道,建立一切法,依此修行,以之为清净者。 五、不建立无净外道,与上相反,不建立一法,无所修之净法者。 六、自在天外道,以自在天为生因者。 七、流出外道,与建立外道相似,建立谓自心生一切法,此则谓自手出一切法也。 八、尊贵外道,以那罗延天为生因者。 九、自然外道,计万物为自然之法者。 十、内我外道,计身中别有我而转运此身者。 十一、人量外道,计神我之量,或大或小等于人身者。 十二、遍严外道,计神我虽能造诸法,而世间有尊胜遍严之事,是我之所为者。 十三、寿者外道,计一切之法,至于草木四大皆有寿命者。 十五、识外道,计有识遍一切处,地水火风识皆遍满者。 十六、阿赖耶外道,计有阿赖耶识持此身,含藏万像者。 十七、知者外道,计身中有知者,能知苦乐等事者。 十八、见者外道,计身中有见者,是为真我者。 十九、能执外道,计身中别有能执者,是为真我者。 二十、所执外道,计能执者是识心,其所执之境界,是真我者。 二十一、内知外道,计身中别有内知者,是为真我者。 二十二、外知外道,计有外知者,如外尘之境界是为真我者。 二十三、社怛梵外道,社怛梵,古来不勘翻名,是与知者外道之宗计大同者。 二十四、摩奴阇外道,摩奴阇翻为人,计人由人而生者。 二十五摩纳婆外道,摩纳婆译为胜我,计我于身心中最为胜妙者。 是毗纽天外道之部类也。 二十六、常定生外道,计我是常住,不可破坏,自然常生而无更生者。 二十七、声显外道,计声以缘而显声之体,为本有常住者。 二十八、声生者外道,计声本无,以缘而生,主已,即常住者。 二十九、非声外道,拨无声体者,已上二十九种之外道加一总我,称为三十种之外道,见《大日经疏. 十二》,《十住心广名目》。 九十五种外道与九十六种外道经论中举出西域道外之总数有九十五种与九十六种之二说。 九十六种者,《六十华严经. 十七》曰:「令一切众生得如来幢,摧灭一切九十六种诸邪见幢。」《央掘摩罗经》四举往昔自佛慧比丘生种种之苦行外道,其结文曰:「如是是九十六种,皆因是比丘种种形类,起诸妄想,各自生见。」《增一阿含经. 二十》曰:「我能尽知九十六种外道所趋向者。 如来之法所趋向者不能分别」。 《智度论. 三》曰:「云何胜一切。 九十六种外道论义能破故名胜」,同三十二曰:「世间诸法实相宝山,九十六种异道皆不能得」。 同三十六曰:「九十六道不说依意生识。 但以依神为本」。 同四十八曰:「与九十六种邪行求道相违,故名正勤。」《成实论. 十》曰:「以戒取故。 九十六种有差别法」。 《婆沙论. 六十六》曰:「如是正见中。 九十六种外道所无。」《释摩诃衍论. 九》曰:「言外道者,九十六种诸大外道,九万三千眷属外道。」而《摩婆多论. 五》解其数曰:「六师者,一师十五种教,以授弟子,为教各异,弟子受行各成异见,如是一师出十五异见。 师则有法与弟子不同,师与弟子通为十六种。 如是六师有九十六种。」九十五种者,《南本涅槃经. 十》曰:「世尊常说,一切外学九十五种皆趣恶道,声闻弟子皆向正路。」《大集经. 五十五》曰:「剃除须发,身着袈裟,名字比丘,为无上宝。 比余九十五种异道最尊第一。」《文殊师利般涅槃经》曰:「九十五种诸论议师,无能酬对。」解九十六种有二说:一、依《萨婆多论》之释,九十六种悉为邪道。 依此说,则九十六种与九十五种之相违,不可和会,但可视为异说,是南山宗之义也。 《资持记. 上一之一》先举萨婆多论之说,次言「僧祇总有九十种出家人。 则佛道为一,邪道九十五,末详合数,两出不同。」(已上一说)。 二、依《九十六道经》。 九十六道此为邪合说,邪道定为九十五,九十六之邪道者,如犊子部附佛法之外道,或加定性二乘两会通之也,是天台之释也。 《文句纪. 五之一》曰:「《九十六道经》云,唯有一道是正,余者悉邪。 有人引《多论》云:六师各有十五弟子,并本师六即九十六也。 惟《九十六道经》无此说也。 彼论自是一途,岂可六师必定各只十五弟子,九十六中有邪有正。」《辅行. 三之三》曰:「九十五种者通举诸道,意且出邪。 (中略)故《大论. 二十五》云:九十六道中实者是佛 (二十五为廿三之误,「实」字《论》文作「宝」), 然《九十六道经》真伪未决,今不传。」又见《智度论. 二十三》 (《辅行》曰:大论二十五) 之文曰:「人中宝者是佛,九十六种道法中宝者是佛法,一切众中十宝是僧。」是佛如为人中之外,佛法亦视为九十六种之外,乃为稳当。 (《智度论》前后之文有九十六种外道,既于前举之) 。 外道十一宗九十五种之外道,以十一宗统收之,一、数论师,计冥谛生。 从数起论,故名为数论,又论能生之数,故名为数论。 其造数论及学数论者,皆名数论师。 计冥谛生者。 《百论》云:「由冥生觉,乃至神我,共成二十五谛。」前二十四谛从神我生,以神我为主。 神我者常觉明了,常住不坏,而摄受诸法。 是故神我是常一,为万物之因,涅槃之因也。 二、卫世师计六句生。 梵语「卫世」,华言「无胜」。 其人在佛前八百年出世。 其师昼避声色,匿迹山薮,夜绝视听,游方乞食,似鸺鹠鸟,故时人名为鸺鹠仙人。 及获五通,遂说论十万偈,以证菩提。 六句生者:一、实,谓诸法体实,为德业所依。 二、德,即道也。 三、业,即作用也。 四、大有,与实、德、业同为一有。 五、同异,如地望于地是同,望于水则异,水火风等亦然。 六、和合,诸法之和合也。 如鸟之飞空,忽至树枝住而不去,法亦如是。 三、涂灰,计自在天在万物。 涂灰者,即外道之名。 此外道计欲界第六之自在天,能生万物。 四、围陀论师。 计那罗延天生四姓。 梵语「围陀」,华言「智论」;梵语「那罗延」,华言「钩锁力士」。 以其骨节钩锁而有力故也。 那罗延天能生四姓者。 自口生婆罗门,自两臂生剎利,自两( 月坒)生毗舍,自两脚生首陀。 五、安荼论师,计本际生。 梵语「安荼」,无翻语。 本际者,即过去世之初际也。 此外道计世间最初有大水,时有大物。 故梵天是生万物之主。 六、时散外道。 计物从时生。 此外道自见草木等物,时有生华,时有生果,时有作用,或舒或卷,使枝条随时荣枯,时虽微细而不可见,然此华实等,则知有时也。 七、方论师,计方生人,人生天地。 方即四方。 此外道计四方能生人,人能生天地,灭后还入于方。 八、路伽耶,计色心法皆极微作。 梵语「路伽耶」,华言「顺世」。 此外道计色心等法,皆由四大之极微能生尘色,是极微,其体实有,世间之尘物,虽为无常,而极微细之因,则不坏也,九、口力论师,计下虚空为万物因。 此外道由空生风,由风生火,由火生暖,由暖生水,水生冻,作为坚地。 地生五谷,五谷生命。 命终还归虚空。 十、宿作论师,计苦乐随业。 此外道计一切众生受苦乐之报,皆随宿世本业之所作。 若持戒精进,身心受苦,则能报业。 本业既尽,则众苦亦灭,众苦灭故,即得涅槃,是故计宿世之所作,为一切之因。 十一、无因论师,计自然生。 此外道计一切万物,因无,缘亦无,皆自然而生,皆自然而灭。 见《华严经演义. 九》。 外学学外教之典籍及世间法也。 《 毘奈耶什事. 六 》记舍利弗降伏拨无后世之外道,佛因听比丘学外论。 其文 曰:「佛告诸比丘:『非一切处有舍利子。 其相似者亦不可求。 是故我听诸比丘学卢伽耶等诸外俗论。』时诸比丘闻佛世尊许学书论,遂无简别,愚昧之类亦学外书。 佛言:『不应愚痴少慧不分明者令学外书。 自知明慧多闻强识能摧外道者。 方可学习。』诸明慧者,习学外典。 善品不修。 佛言:『不应如是常习外典。』佛言:『当作三时,每于两时读佛经,一时习外典。』比丘遂于年月分作三时。 佛言:『人命迅速,剎那无定。 不应年月分作三时。 可于一日分为三分。』比丘朝习外典,暮读佛经。 佛言:『于日初分及以中后可读佛经。 待至晚时,应披外典。』比丘即便暂时寻读,不诵其文。 寻还废忘。 佛言:『应诵。』」 《 僧史略 . 上 》曰:「祇洹寺中有四韦陀院,外道以为宗极。 又有书院,大千界内所有不同文书并集其中,佛俱许读之,为伏外道,而不许依其见也。」自心现境界二句以自己意见解佛义五法:一、相。 森罗万象有为法,各自因缘而生,呈各种之相状者。 二、名。 是亦依因缘而呼彼之相,生一一之名者。 盖相为所全,而名为能全也。 此二者由凡夫有漏之心,变现之所变境也。 三、分别,旧译妄想。 是分别所变二相之能变心也。 以上三者,有漏心之能变、所变也。 四、正智。 杂无漏心之一切妄想者。 以上四者,共为有为法有漏、无漏之别也。 五、如如。 由前之正智而证得之真如也,为由如理证得之真如。 故曰「如如」,是无为法。 以此五法,该收有为、无为等一切诸法而无余矣。 三性:遍、依、圆。 一、遍计所执性。 由凡夫之妄执,认为实物者。 凡夫之妄情,遍计度一切法,故曰遍计。 为此遍计妄情所迷执者,谓之所执性。 例如:见绳而误为蛇,非有蛇之实体,但妄情迷执为蛇耳。 二、依他起性。 依因缘而生之一切万法是也。 他指因缘,以阿赖耶识之种子为第一之因。 藉其他种种之助缘而生者,是离妄情而自存也。 例如:绳自麻等之因缘而生者。 三、圆成实性。 圆满成就之真实性也,亦曰「法性」,亦曰「真如」。 是一切有为法体性也。 恰如绳之实性为麻。 此有二义,谓此法性随缘,为依他起性者,为实大乘之义;谓此法性为所依,而依他起性成立者,为权大乘之义。 然而此三性中,遍计所执性为妄有,依他起性为假有,圆成实性为实有;有遍计所执性为实无,依他起性为似有,圆成实性为真有。 五法、三自性等,后人加上大慧问,句中无。 八识:眼、耳、鼻、舌、身 (前五识) 、意 (六识) 、末那 (七识) 、阿赖耶 (八识) 。 末那识是传送识;阿赖耶,譬如电话总机;前五识是分机;意识是说话。 二无我。 一、人我见。 一切凡夫,不了人身为五蕴假和合。 固执人常有一我体之恶见也。 一、法我见。 一切凡夫,不了诸法之空性,固执法有真实体用之妄见也。 我见即我相;人见即人相;法见即法相。 尔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俱游一切诸佛剎土。 承佛神力,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以偈赞佛。 大慧为当机,与摩帝同游者,摩帝此亦云慧,所谓「达者同游涅槃路」。 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智不得有无者,有无皆非智可得,即不落二边。 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 不思量。 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远离于断常。 断:无轮回,常:有轮回,皆外道。 世间恒如梦,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焰。 烦恼即「事障」,尔焰即「所知障」,即「理障」。 常清净无相。 落空。 而兴大悲心。 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 指过去。 无有佛涅槃。 指将来。 远离觉所觉。 离觉所觉,即到无始无明境界,大慧所达之境。 若有若无有。 是二悉俱离,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是名为不取。 今世后世净。 有无二见,为法身之刺。 所言自觉圣智无他,但知此离此而已。 尔时大慧菩萨偈赞佛已,自说姓名。 我名为大慧,通达于大乘。 今以百八义,仰谘尊中上。 世间解之士,闻彼所说偈,观察一切众,告诸佛子言:汝等诸佛子,今皆恣所问,我当为汝说,自觉之境界。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承佛所听,顶礼佛足,合掌恭敬,以偈问曰。 大慧首以百八义问佛者,盖依一心转变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迷悟因果之法而问也。 旧说百八句,表对治百八烦恼,非本指矣。 然一心者,佛语心也。 所谓寂灭者,名为一心。 本无十界色心依正之相,但迷之而为生死,故变一心而成三界,悟之而为涅槃,故转三界而为一心。 然生死,有法也;涅槃,无法也。 此二皆由愚夫分别妄见,而此寂灭心中本无此事。 是则大慧所问者,乃十界依正、色心、迷悟、因果、心行种种差别之相,要之不出凡圣有无。 此特分别妄见,对待之法耳。 殊不知此寂灭一心,绝诸对待。 故偈云:「若有若无有,是二悉皆离。」佛将直指最极心源,故下(不)一一牒答,而斥之曰:「非也。」此正离心意识,出凡圣路。 唯诸佛自觉圣智境界,虽大智慧人,亦不免堕于数句,况其他乎。 愚谓此百八句,总依三界二十五有。 有法上起四句见而立。 谓凡夫道外见三界实是有法,为有句;二乘见三界是无法,为无句。 菩萨见三界即真即俗,为亦有句、亦无句。 而却指佛见三界非真非俗,为非有、非无句,此乃正教所明。 而外道自宗,立「有」「无」、「一」「异」、「俱」「不俱」、「常」「无常」等四句,各执一见,此皆不出常情,分别计度。 以邪正之见有八,所见之境有百,故流支云「百八见」。 于正位中总皆是谤。 若四句既离,则百非自遣。 又何烦恼可舍? 又何佛道可取耶? 故僧问马大师:「离四句绝百非,请师直指某甲西来意。」师云:「我今日头痛,不能为汝说。 问取智藏去。」云何净其念? 云何念增长? 云何见痴惑? 云何惑增长? 唐译云:云何起计度? 云何净计度? 云何起迷惑? 云何净迷惑? 此总依一心生灭、迷悟二途而问也。 然大慧请百八义,开口即问此四句者,盖一心真源,圣凡平等,了无差别之相。 但约迷悟之分,故有十界依正因果种种性相之异。 然今将穷十界之源,故首出迷悟之见。 所谓迷一心而正智翻为妄想,如如翻为名相,此念惑增长也;悟一心而妄想即成正智,名相即是如如,此净念见痴惑也。 然皆迷悟边事。 故经云:「顺流转者妄见生死,厌流转者妄见涅槃。」是则大慧依生灭门迷悟对待而问。 故先以净念、不净念、见惑、不见惑发端,而后所指者,皆迷悟中差别之相。 佛单依一心真如而答,故向下牒问之初,乃即告云:「若生若不生。 涅槃及空相流转无自性。」即此生不生、涅槃空相二句,乃总牒尽大慧之问。 流转二字,斥尽大慧之见。 所谓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故此总属流转。 而以「无自性」三字,尽显诸法实相,破尽大慧之疑耳。 然世尊虽以此答,犹是生灭对待,惟寂灭心源,总无此事。 故牒问已毕,而一一直示之曰:「非也」。 斯正所谓:「法尚应舍。 何况非法。」「若有若无有,是二悉皆离」也。 学者了此,可许入《楞伽》。 何故剎土化。 佛在世说法。 相及诸外道? 问佛以何法化外道。 云何无受次? 无生死阶级。 何故名无受? 怎样才能免生死? 何故名佛子? 怎样才能明心见性? 解脱至何所? 谁缚谁解脱? 此总问十界依正名相因何而有也。 剎土化相,通指二土,谓实报庄严土、凡圣同居土。 以约名相,故不言寂光。 诸外道,通指三界凡夫。 无受次,谓次于无受,通指三乘有学。 无受,通指三乘无学。 佛子,单指菩萨。 解脱,谓涅槃缚,乃生死。 谓生死谁缚之,涅槃谁解之,盖涅槃,指佛界也。 何等禅境界? 云何有三乘? 唯愿为解说。 缘起何所生? 云何作所作? 云何俱异说? 云何为增长? 起念。 云何无色定,及与灭正受? 云何为想灭? 何因从定觉? 由定山 (? ) 定。 云何所作生? 投胎。 进去及持身? 进,生,去,灭,持身,住世。 云何现分别? 云何生诸地? 十地也。 此十五句,别问九界差别之相也。 前三句,问三乘行相因何而有。 「缘起」问正法。 下二句,问外道邪见因何而起。 「云何为增长」二句,问三界因果因何而有。 「灭正受」二句,问小乘因何乐住寂定不欣说法。 「何因从定觉」下四句,问大乘菩萨因何乐说法度生。 「云何生诸地」一句,问菩萨因何又立地位名目。 破三有者谁? 三有即三界。 何处身云何? 破三有后,身在何处? 往生何所至? 云何最胜子? 最胜子即佛子。 何因得神通,及自在三昧? 云何三昧心? 最胜为我说。 此八句特问三乘行相也。 谓三乘人为何出三界去。 既出三界,又生何处? 既舍此身,又受何身? 毕竟住于何处? 云何称为菩萨是佛弟子? 何故又说有神通三昧之事? 不知三昧心是何相状? 云何名为藏? 藏即真心。 云何意及识? 云何生与灭? 云何见已还? 轮回停止。 云何为种性,非种及心量? 云何建立相,及与非我义? 云何无众生? 云何世俗说? 云何为断见,及常见不生? 云何佛外道,其相不相违? 云何当来世,种种诸异部? 云何空何因? 云何剎那坏? 云何胎藏生? 入胎。 云何世不动? 何因如幻梦,及揵闼婆城? 幻化假城。 世间热时焰,及与水月光? 何因说觉支,及与菩提分? 七觉支:择法、精进、喜、轻安、念、定、行舍。 云何国土乱? 云何作有见? 云何不生灭,世如虚空华? 云何觉世间? 云何说离字,离妄想者谁? 云何虚空譬? 如实有几种? 修证有几种。 几波罗蜜心? 何因度诸地? 谁至无所受? 何等二无我? 云何尔焰净? 诸智有几种? 几戒众生性? 谁生诸宝性,摩尼真珠等? 佛性从何而生。 谁生诸语言? 众生种种性? 明处及伎术,五明论,一、声明,谓释诂训字,诠目流别;二、工巧明,谓技术机关,阴阳历数;三、医方明,谓禁咒闭邪,药石针艾;四、因明,谓考订正邪,研核真伪;五、内明,谓究畅五乘因果妙理,前三外艺,后二内教。 谁之所显示? 伽陀有几种? 伽陀乃十二部经中之字句经典。 长颂及短句,成为有几种? 解释也。 云何名为论? 云何生饮食,及生诸爱欲? 云何名为王,转轮及小王? 云何守护国? 诸天有几种? 云何名为地,星宿及日月? 解脱修行者,是各有几种? 弟子有几种? 云何阿阇梨? 模范师。 佛复有几种? 复有几种生? 魔及诸异学,彼各有几种? 印度异学外道有九十六种。 自性及与心,彼复各几种? 自性即佛性,心指闻知觉。 云何施设量,譬喻设。 唯愿最胜说? 云何空风云? 云何念聪明? 云何为林树? 云何为蔓草? 云何象马鹿? 云何而捕取? 云何为卑陋? 何因而卑陋? 云何六节摄? 西域两月为时,年分六节。 外道有六节师。 云何一阐提? 一阐提,此云「不信」。 男女及不男,五种不男,即非男非女。 斯皆云何生? 云何修行退? 云何修行生? 禅师以何法,建立何等人? 众生生诸趣,何相何像类? 云何为财富? 何因致财富? 云何为释种? 何因有释种? 云何甘蔗种? 无上尊愿说。 云何长苦仙? 彼 云何教授? 如来云何于,一切时剎现,种种名色类,最胜子围绕? 云何不食肉? 云何制断肉? 食肉诸种类,何因故食肉? 云何日月形,须弥及莲华,师子胜相剎,侧住覆世界,如因陀罗网,因陀罗,此云「帝」,即帝网。 谓帝释殿有众宝珠网。 或悉诸珍宝,箜篌细腰鼓,状种种诸华? 或离日月光,如是等无量? 云何为化佛? 云何报生佛? 云何如如佛? 云何智慧佛? 皆身法(法身 ? )。 云何于欲界,不成等正觉? 何故色究竟,离欲得菩提? 善逝般涅槃,善逝,佛之别名。 谁当持正法? 天师住久如? 佛为天人师。 「善逝」至「久如」四句,指传正法眼藏。 正法几时住? 悉檀及与见,悉檀译遍施,有四:一、世界。 二、为人,三、对治,四、第一义。 各复有几种? 毗尼比丘分,云何何因缘? 佛定律亦出于因缘。 彼诸最胜子,缘觉及声闻,何因百变易? 云何百无受? 云何世俗通? 云何出世间? 云何为七地? 十地前七地,未了生死,通世间法。 唯愿为演说。 僧伽有几种? 云何为坏僧? 云何医方论,是复何因缘? 因病施药。 何故大牟尼,唱说如是言: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是我。 佛曾说古佛即我,我即古佛,乃指法身平等,外道未明此理。 何故说断常,及与我无我? 何不一切时,演说真实义? 而复为众生,分别说心量? 何因男女林? 男女林,亦名尸陀林,其果如男女之状,熟则颜色美艳,未几即落地,状如死尸,臭秽不堪,佛弟子多依此林修不净观。 诃梨阿摩勒? 二果名,皆可为药。 鸡罗及铁围 山名 ,金刚等诸山,无量宝庄严,仙闼婆充满? 仙人干闼婆。 以上大慧所问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之上疏月溪法师讲无上世闻解 指佛 ,闻波所说偈,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善哉善哉问,大慧善谛听,我今当次第,如汝所问说。 生及与不生,生:指六道四生,不生:指佛性不生灭。 涅槃空剎那。 剎那之间了却生死。 趣至无自性。 自佛性上看,六道、四生皆没有。 亦即众生即佛,大地皆净土之意。 佛诸波罗蜜,佛子与声闻,缘觉诸外道,及与无色行,达无始无明境界,乃二乘行。 如是种种事。 须弥巨海山,洲渚剎土地,星宿及日月,外道天修罗。 解脱自在通,力禅三摩提,灭及如意足,觉支及道品,诸禅定无量,诸阴身往来,正受灭尽定。 先正思想,后将思想灭尽入定,小乘法也。 三昧起心说。 将入定境界传说。 心意及与识。 识指见闻知觉。 无我法有五。 自性想所想,及与现二见,乘及诸种性。 金银摩尼等, 指见性者 。 一阐提大种,荒乱及一佛。 一佛指娑婆世界 。 智尔焰得向。 为所知障所碍 。 众生有无有,象马诸禽兽,云何而捕取? 譬因成悉檀,及与作所作。 丛林迷惑通, 丛林譬喻众众生思想 。 心量不现有。 真心无法发挥。 诸地不相至, 前七地与后三地不相通 。 百变百无受。 思想百变不容受 。 医 方工巧论,伎术诸明处。 诸山须弥地,巨海日月量,下中上众生,身各几微尘。 一一剎几尘,弓弓数有几。 肘步拘楼舍,半由延由延。 兔毫? 尘虮。 羊毛 [ 麦广 ] 麦尘。 钵他几 [ 麦广 ] 麦。 阿罗 [ 麦广 ] 麦愧。 独笼那佉梨,勒叉及举利,乃至频婆罗,是各有几数? 为有几阿 [ 少 / 兔 ] 。 名舍梨沙婆? 几舍利沙婆。 名为一赖提? 几赖提摩沙? 几摩沙陀那? 复几陀那罗? 为迦梨沙那? 几迦利沙那? 为成一波罗? 此等积聚相,几波罗弥楼? 是等所应请,何须问余事? 声闻辟支佛,佛及最胜子。 身各有几数,何故不问此? 火焰几阿 [ 少 / 兔 ] ? 风阿 [ 少 / 兔 ] 复几? 根根几阿 [ 少 / 兔 ] ? 毛孔眉毛几? 护财自在王,转轮圣帝王,云何王守护? 云何为解脱? 广说及句说? 如汝之所问。 众生种种欲? 种种诸饮食? 云何男女林? 金刚坚固山? 云何如幻梦,野鹿渴爱譬? 云何山天仙,揵闼婆庄严? 解脱至何所? 谁缚谁解脱? 云何禅境界? 变化及外道? 云何无因作? 云何有因作? 有因无因作? 及非有无因? 有因有果非无因能成果 。 云何现已灭? 造因不受果外道之说也 。 云何净诸觉? 净即灭也 。 云何诸觉转? 将思想改变 。 及转诸所作? 云何断诸想? 云何三昧起? 起正受 。 破三有者谁? 三有即三界 。 何处为何身? 身在何处 。 云何无众生,而说有吾我? 云何世俗说? 唯愿广分别。 所问相云何? 及所问非我。 云何为胎藏? 及种种异身? 六道四生。 云何断常见? 云何心得定? 言说及诸智? 戒种性佛子? 云何成及论? 云何师弟子? 种种诸众生,斯等复云何? 云何为饮食? 聪明魔施设? 云何树葛藤? 最胜子所问。 云何种种剎? 种种不同 。 仙人长苦行? 云何为族姓? 从何师受学? 云何为丑陋? 云何人修行? 欲界何不觉? 阿迦腻咤成? 色究竟天名 。 云何俗神通? 云何为比丘? 云何为化佛? 云何为报佛? 云何如如佛? 平等智慧佛? 云何为众僧? 佛子如是问? 箜篌腰鼓华? 剎土离光明? 心地者有七,所问皆如实? 此及余众多,佛子所应问? 一一相相应,远离诸见过,悉檀离言说。 我今当显示? 次第建立句。 佛子善谛听,此上百八句,如诸佛所说。 不生句, 灭 。 生句, 生 。 常句, 生 。 无常句。 相句。 有相 。 无相句。 无相 。 以上即四句是也。 四句者,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不生句是无,生句是有,常句是亦有,无常句是亦无,相句是非无,无相句是非有,佛所答以此为纲。 住异句。 世界生住异灭。 非住异句。 佛性无生住异灭。 剎那句,非剎那句。 自性超时间空间,故无剎那。 剎那乃脑筋作用耳。 自性句,离自性句。 佛性本来圆满,不必求,亦不难,不必头上安头。 空句,不空句。 空即真如佛性,故不空。 所谓实相。 断句,不断句。 佛性不断灭。 边句,非边句。 中句,非中句。 自性非中边,中边乃脑筋作用。 常句,非常句。 自性不变易,常与非常等。 缘句,非缘句。 自性乃绝对者,故无因缘。 因句,非因句。 同上。 烦恼句,非烦恼句。 自性中无烦恼,烦恼即菩提。 爱句,非爱句。 自性无憎爱。 方便句,非方便句。 方便乃为众生而设,佛性中本无所谓方便。 巧句,非巧句。 佛说法开权显实,设化城引入宝所,自性体中本无也。 净句,非净句。 佛性本无净染。 成句,非成句。 佛性究竟坚固无成坏。 譬句,非譬句。 佛性譬喻,乃随顺众生根器机缘。 佛性本非言语所能譬喻。 弟子句,非弟子句。 师句,非师句。 诸佛及众生佛性不别,古人云:「老僧与三世诸佛同一鼻孔出气。」故无师(徒 ? )弟之分,故佛说:「拘那含是我。」种性句,非种性句。 众生虽具种种心性,而其佛性不异,故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三乘句,非三乘句。 《法华经》:「十方国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所有句,非所有句。 所有,即寂静见。 经云:「寂灭最乐。」佛性本来寂灭,不必再求寂静。 愿句,非愿句。 自佛性上看,无众生可度,无佛可成。 三轮句,非三轮句。 三轮,即过去、现在、未来。 佛性超于时间,故无所谓过去、现在、未来。 相句,非相句。 相即形相。 相本无名,名皆假设。 有品句,非有品句。 即有句、非有句,无句、非无句,佛性离四句,绝百非。 俱句,非俱句。 「我空」「法空」俱空,佛性本无二见,不必再求空。 缘自圣智现法乐句,非现法乐句。 自证得境界不可得。 经云:「无智亦无得。」又云:「乃至无有少法可得。」剎土句,非剎土句。 阿 [ 少 / 兔 ] 句,非阿 [ 少 / 兔 ] 句。 剎土国土,阿 [ 少 / 兔 ] 尘也。 指法身净土与秽土无二无别。 水句,非水句。 弓句,非弓句。 弓,印度尺度名,四时为一弓,实指四大。 实句,非实句。 数句。 非数句。 佛性不可以算数计量。 明句,非明句。 明指神通,佛性本来具足六通,不再求神通。 虚空句,非虚空句。 佛性不能比量。 云句,非云句。 云,集也,佛性无集散。 工巧伎术明处句,非工伎术明处句。 佛性无五明。 风句,非风句。 地句,非地句。 佛性无四大,亦不离四大。 心句,非心句。 施设句,非施设句。 皆假名。 自性句,非自性句。 真如本体,本不可名,自性不过假名而已。 阴句,非阴句。 五蕴皆是佛性。 众生句,非众生句。 佛说:「众生,即非众生。」乃自佛性上看。 慧句,非慧句。 不假修持,不重己灵。 涅槃句,非涅槃句。 涅槃生死了不相干。 尔焰句,非尔焰句。 佛性不受所知障。 外道句,非外道句。 佛性无内外。 荒乱句,非荒乱句。 世间与出世间无别。 幻句,非幻句。 梦句,非梦句。 焰句,非焰句。 佛性真妄不二。 像句,非像句。 无影像。 轮句,非轮句。 轮,即火轮,极快。 佛性不转。 揵闼婆句,非揵闼婆句。 仙人化城,佛性无此。 天句,非天句。 佛性超过二十八天。 饮食句,非饮食句。 淫欲句,非淫欲句。 佛性无饮食男女。 见句,非见句。 佛性无知见。 波罗蜜句,非波罗蜜句。 《金刚经》:「佛说波罗蜜,即非波罗蜜,是名波罗蜜。」戒句,非戒句。 佛性是无上菩提心戒,不必再持戒。 祖师云:「我这里无此闲家具。」日月星宿句,非日月星宿句。 山河大地,日月星宿,皆是佛性。 谛句,非谛句。 真如佛性诸法空相,无苦集灭道。 灭起句,非灭起句。 佛性无起灭,无缘起。 治句,非治句。 佛性乃绝者,故无对治。 相句,非相句。 佛性非我、人、众生、寿者四相。 支句,非支句。 七觉支。 巧明处句,非巧明处句。 佛性无五明。 族句,非族句。 无种族最平等。 仙句,非仙句。 仙未脱三界,佛已超三界。 王句,非王句。 佛性平等,众生与佛平等无王。 摄受句,非摄受句。 三摄受,誓修一切善,誓断一切恶,誓度一切众生。 佛性中无善恶,无众生可度。 宝句,非宝句。 本来具足。 记句,非记句。 记忆非佛性。 一阐提句,非一阐提句信与不信,了不相干。 女男不男句,非女男不男句。 无男女相,无五不男相。 味句,非味句。 无色、声、香、味、触、法。 事句,非事句。 无事障。 身句,非身句。 无眼、耳、鼻、舌、身、意。 觉句,非觉句。 无见闻知觉。 动句,非动句。 语默动静,皆是佛性。 根句,非根句。 无六根。 有为句,非有为句。 无为句,非无为句。 有为、无为,皆是两头话。 因果句,非因果句。 佛性超出轮回因果。 色究竟句,非色究竟句。 色即是佛性,与佛性无别,故曰:「色即是空。」节句,非节句。 无时节。 丛树葛藤句,非丛树葛藤句。 杂句,非杂句。 佛性无杂无乱,离种种言说。 说句,非说句。 离四句,绝百非,《维摩经 分享到: 0 发布时间:2025-09-24 11:39:19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32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