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南怀瑾:第十六章 内容: 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骂。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 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日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义。 没身不殆。 静的妙用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 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这是道家修道的原则和方法,离开此原则都不对。 有些人想修道、学静坐,那便应该读懂此文,彻底了解真正的方法。 其实,只要有个方法在,已不叫求静,而是求动。 既然要放心打坐,那么你还再加个什么方法,那岂不更乱更忙吗? 《老子》及一切道家学神仙丹道的经论,合成《道藏》,有八千余卷之多,《老子》只是其中一卷,看是看不完的。 你若读完,准有发疯的可能。 但我全读完了,却没有发疯。 看过以后,我明白了这一卷所谓的那个,就是那一卷所说的这个,自然而然加以融会贯通。 大概地说,八千多卷的《道藏》,根本离不开老子的六个字:致虚极,守静笃。 虚差不多等于佛家的空,有些道家丹经上干脆也用空,那是唐、宋以后丹书受了佛家影响的原故。 以往的道家只有清与虚两个字。 清是形容那个境界,而虚则是象征那个境界的空灵,二者其实是一回事。 致是动词,是做到、达到;致虚极,要你做到空到极点,没有任何染污。 至于空到极点是个什么样子呢? 若还有个样子就不叫空了。 空没得个相貌可寻。 而守静笃讲的是功夫、作用,硬要你专一坚持地守祝且用禅宗黄龙南排师的几句形容词:如灵猫捕鼠,目睛不瞬,四足据地,诸根顺向,首尾直立,拟无不中。 一只精灵异常的猫,等着要抓老鼠,四只脚蹲在地上,头端正,尾巴直竖起来,两只锐利的眼珠直盯即将到手的猎物,聚精会神,动也不动,随时伺机一跃,给予致命的一击。 这是形容一个参禅的人,参话头,作功夫,精神集中,心无旁骛的情况。 不如此,道功无法成就。 神宗大师们另外还有个比喻:如鸡之孵卵。 这就不像猫捕老鼠,瞪眼张爪,蓄势待发了。 而是闭着眼睛,迷迷糊糊,天塌下来都不管,你踢他一脚,他叫也不叫,理也不理,只是死心眼直守着那个心肝宝贝的鸡蛋。 这样也是一种修定的功夫,也是形容虚到极点,静到极点,如同老子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这六字真言。 这六字,已经把所有修道作功夫的方法,与修道的境界、层次,都说完了。 世界上各宗各派、各式各样的修道方式,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下面接着加以说明理由。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作是形容词,宇宙万物,山河大地,无时无刻不在变动,永无止境地发展创化。 一直在动中,并没有静过,宇宙的表现,是一个动态的世界。 每一个人都在不停地忙碌,每一根草都在生生不息地成长,这是一种道的作用状况。 所有生命都在生化中,这是合理的;生化到了尽头,自然死亡,这也是合理的。 万物并作都在创造变化,活活泼泼朝向死亡之路走去。 因此,庄子解释天地万事万物说:方生方死。 刚刚出生落地的那一天,就是死亡开始的那一天。 一个小孩生下来满一个月,亲戚朋友高高兴兴来庆祝,而在前面的二十九天的生命现象已成为过去了。 早已死亡。 就算后来活一百年,但在前面的九十九年,也都已死亡,消逝得无影无踪。 从生命的两头来看,庄子很幽默地指出人生的一切,根本就是不亡以待时尽。 方生方死,生命看来似幸福平安,实际是在那里等死而已。 只不过排着队比别人多等些时候罢了。 从第一天出生开始,等到最后一刻结束,这有多么的滑稽可笑! 道家这种看法,未免大伤感了。 其实,更深一层体会,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即生即死,即死即生,又何必那么看不开呢? 那么如何才能使自己不死?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复是回头的来路,如果借用佛家无量无边的形容词来说生命的力量,本是无穷无尽,一直保留在那里,永远不生不灭。 不生并非断灭相,不是枯寂,更不是完全没有东西,而是说永远有无限的能量存在那里,用而不用,不会消耗殆荆这种无比伟大的生命价值,姑名之为不生,在老子叫复。 复也是个卦名,复卦又称做地雷复--囗,上面是坤卦,表征为地,下面是震卦,表征为雷。 雷表示电能,生命发展的能源,从此发生。 因此老子在后文提出反回去的观念反者,道之动,回归生命本初的状态。 修道是返回根本,追求生命最初来源的那个东西。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有志向道的人,不是鲁莽地横冲直撞,向前穷进,而是回头走,走到生命来源之处。 禅宗后世的惯用语还我本来面目,可当参考,作为此话的注解。 真发现自己本来面目,明心见性,便开始接上那生命本具、源源不断、庞大无比的能源。 芸芸众生的命根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 我们看看,天地间的万物,生长最快的是什么? --草。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把它的根挖掉以后,只要有一点不尽之处,它又会很快地长出来。 生生不息的力量,草木似乎算是最快、最明显的例子。 依中国人阴阳五行的术语来说,木是代表于生发之机,东方把木表现作生生不息的现象。 草木是同一词意。 芸芸代表一种普普通通的草,也用来形容宇宙万物的生生不息。 死了一批,又生一批;越生越多,叫做芸芸。 后世便由这道家的芸芸,和佛家的众生,演变成文学上一个很优美的名词芸芸众生。 后来又有林林总总一词的出现,也是形容犹如草木的多得不可胜数的情形。 老子说,一切万物那么多彩多姿,各复归其根,他观察每一个生命,皆是依赖它自己的根本而活。 草木无根,活不了的。 人也有根,人的根在哪里? 我常常看到许多朋友一心求道,却是盲修瞎炼,拼命把丹田当作根,那是不对的;也有人误认为根在肚脐,更是离谱。 肚脐只是未出生时和母亲接连一起吸收养份的通口而已,一落地就剪断了,怎么会是修道的根呢? 人的根是在虚空,在头顶上。 虚空就是我们的泥土,这就是人与万物不同之处。 植物的根栽在泥土中,人与植物相反,根栽在虚空中。 所以,道家讲修道,还精补脑,长生不老,此精不完全是指精虫之精,只是与精虫有连带关系。 我们看中国国画,主寿的寿星老人--南极仙翁,他那个脑袋被画得比平常人高出一重来,叫做寿头。 脑子也是智慧的渊源。 所以,婴儿刚生下来时,头顶的囱门凹处,里面还是洞开的,与天根相接,在人的肉体生命来说,所谓天根月窟常来往,便指此处。 等到此处封闭坚硬以后,他就慢慢开始会讲话,意识渐渐成长,天根便截断了。 要修到还精补脑,长生不老,脑的内涵,就是指此根。 但是,要如何归根呢? 唯一的方法,就是求静。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能够静到极点,才能找到生命的本源,回归生命的根本。 这个根是什么? --虚空。 致虚极,守静笃。 在佛家则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空。 所谓空,也只是个形容词而已,千万别认为空就是没有,那就错了。 空等于老子所说的清虚。 那么,归根曰静,是谓复命,静到极点是怎样的一种状况呢? 道家有两句话:虚空粉碎,大地平沉,描述这个静到极点的境界。 连空也要打破,才是真静。 道家讲修道的过程,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其原则没错,但这之间的种种程序变化,麻烦得很。 一定要做到,不但没有身形人我的感觉,连这个物质世界、意识影像,甚至虚空的感受都没有了,才算合乎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 老子的文章刚刚在此露出一点道的曙光,马上笔锋一带,又转回去了。 如同打太极拳一样,看似一拳打过来,却又缩回去,你说不打嘛,等一下那只手又从另一边攻来,难以提防,挡也挡不祝这是道家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精神。 《老子》这本书的编述也是这样,因此接着又说明道体作用的现象。 复命曰常,找到生命的根源,便能不生不死,永远常在,永远存在。 知常曰明,你体会到生命根源是不生不灭,那就叫作明道,成了明白人,再也不懵懵懂懂,迷迷糊糊了。 如果人不明白道的根本,不明白生命的本来,不知常,妄作凶,乱作妄为,必然大凶大害,没有好结果。 不知生命真理所在,莫名其妙,乱用道体,下场的危险性,自不待言。 我们拿中国哲学的看法来讲,不管是佛学也好,道家也好,《易经》也好,讲人生都没得呆板、固定的结论。 本来嘛! 历史上有哪一个人真能找到结论呢? 我们看《易经》最妙了,八八六十四卦,最后一卦是未济--囗火水未济,是永远没完,下不了结论的。 一切事物的发展,永远没得底,无量无边,永无止境,难以捉摸。 也可以说它永远自有源头活水来,滔滔不绝,滚滚而来。 如何加以形容,那是各人各家的主观。 《易经》由乾坤开始,到未济而终。 我们若读懂了,就体会到古人所说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两句诗的意味了。 我经常对同学们说,有二样东西必需要学--佛学与《易经》。 但这两门学问,穷一辈子之力,并不易学通,也不需学通。 不学通,永远追求不到,似通非通的那个样子,其味无穷,一辈子有事消遣--老了也不寂寞,越研究越有趣。 古人说,夜读《易》,如果夜里读《易经》,鬼神都受不了。 我的经验,是夜里读《易经》,保险睡不着觉。 刚刚读啊读,看出一点名堂,便想弄个清楚,继续看下去,等告一段落再睡,结果一段接一段,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 真是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一整个春天何时溜走了,都不知道,这个味道很好。 若是学通了的人,把人生看得一清二楚,透透彻彻,这个人生还有什么味道? 还有什么美感? 隐隐约约蛮好,拉开人生的内幕,一望无遗,那就一点都不艺术了。 也许这是笑话,总之,假如真把易学贯通了,微妙玄通,通达一切,那也好。 常并不全等于永恒,一个人不知常,那就要从自己的生命回过头来找。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也就是说宇宙生命的来源,本来是清虚的。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又何必对什么事都抓得很牢,不肯放手呢? 其实没有一样东西可以抓住的。 你别刻意去计较,整个宇宙万物,本来都属于你嘛! 人家问我,怎样学布施才不过分贪心营利集财? 我说:地球都是你的,你为什么不布施。 反正达观不犯法,地球也是你的、他的、大家的,也是自己的。 这是知常。 我们生命的本来,不生不灭,对这不生不灭的本源,要把握得住,认识得透彻。 不知常,妄作凶,醉生梦死,盲目人生,那将没有好结果的。 知常要把握住道的本源,才懂得做人,才懂得做事。 知常便能容,胸襟可以包容万象,盖天盖地。 因为有此胸襟,智慧的领域扩大,不可限量,故说容乃公,自然做到天下为公,毫无私心。 既然能容乃公,当然公乃王。 王者,旺也,望也,助也。 一切万物皆欣欣向荣,活活泼泼,彼此得助。 命相家常告诉看相的人,依你八字要做某一件事,需选某一个自己的旺相日。 是初一,还是十五? 比如说,某人属火,而木能生火,那么那个属木的日子,便是他的旺相日。 相是辅助,帮助的意思。 在五行中,各人有各人的旺相日,你的旺相日对你比较有利,对于他人,那就不一定了。 公乃王,此王并不一定作王解。 照现代意思解说,一切为社会,佛家则言一切为度众生;忘了自我,处处为人着想,你度众生,众生亦度你。 若用一般合作的标语说,那便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你为人人,人人为你,最后不分彼此,都是一样的。 公乃王,王乃天,就符合天地自然法则。 天地生长万物,日月照临万物,公平无差,并不计较报酬,这是天乃道的自然法则。 有天地一样无所不包的胸襟,便合乎道的原则,那么才能道乃久,源远流长,长生不老。 佛家所说的无我,就是大公,就是天道。 明白了天道,就没身不殆了。 没身,是说我们这个生命,活到最后一口气不来,死后骨头化成灰尘,肉体了了,但是生命的精神却永远常存。 长生不老,它的重点,全在致虚极,守静笃这六个字上。 发布时间:2025-09-20 14:47:14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32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