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南怀瑾:宋元时期新兴的道教 内容: 第一节 北宋道教全真道的建立道教自北宋之末,有南宗丹道的崛起,禅、道合一的途径,已极其明朗。 到南宋时期,在北方的民族,长期受困于辽、夏、金、元的动荡局面,国家民族感情,与传统文化精神交相激发,便有王重阳、丘长春师徒的全真道的建立,一变历来神仙方士、符箓法术的道术,提倡敦品励行,修心养性的渐修教化,成为黄河南北声势显赫的新兴道派,威名远布。 他们与成吉思汗,及元朝开国之初的政策,并元代以后的道教,都有极大的关系。 明、清以后的道教,即以全真道为其中坚骨干,是为开北宗龙门派的翘楚。 全真道的学理与方法,完全近于禅宗北宗渐修的路线,而且又富有儒家与宋代新兴理学家的精神。 他们生当衰乱之世,华夏丘墟,以民间讲学道的姿态,尽力保持国家民族文化的元气与精神,可谓用心良苦,功德无量,而古今学者,依样画葫芦,一律指为释老的异端,管窥陋见,卑不足道,实在有点辜负圣贤,非常可笑。 一、创始全真道的祖师王重阳的事迹当宋徽宗政和二年间(公元一一一二年),这位皇帝正在玩他那一套书画、蹴球、修炼神仙道术的时候,在陕西的终南山下刘蒋村中,便出了一位为后世道教全真道的祖师王重阳。 他原名中孚,字允卿。 后来修道,改单名为嘉,字知名,道号曰重阳。 他自幼便慷慨好义,不拘小节。 而且在二十岁左右,便中过进士,很有文名。 到了徽、钦二帝做了金人的俘虏,金人又利用刘豫称齐王,定都山西大名府的时期,由此便结束了北宋的王朝,也是南宋的开始。 他在这一段时期,故园家国都算完了,如本传称:当南宋建炎四年,金太宗天会八年,封刘豫为王,国号齐,改元为阜昌初年。 抚治河外,不及于秦,岁屡饿,人至相食。 时咸阳醴泉,惟师家富魁两邑,其大父乃出余以周之,远而不及者,咸来劫取,邻里三百户,余亦因侵之,家财为之一空。 有司率兵捕获,将置之法。 师曰:乡人饿荒,拾路所得,吾不忍置之死地。 有司贤之,遂释不问,人服其德。 金海陵炀王正隆四年,师忽自叹曰:孔子四十而不惑。 孟子四十而不动心。 予犹碌碌如此,不亦愚乎? 自是之后,性少检束,亲戚恶之曰:害疯来。 师受而不辞。 关中谓狂者为害疯。 因此便自叫自己曰王害疯。 不久,便遇吕纯阳化身的点化,就修道了。 本传又说他此后五年中秋,再遇吕纯阳于醴泉。 师趋拜之。 众笑言曰:是害疯。 安得识真仙师? 其人邀师饮。 师问其乡闾年姓。 答曰:濮州人,年二十二,而不告其姓。 留秘语五篇,令师读毕焚之。 且曰:去东海,投谭捉马。 已而,俄失所在,师乃捐弃妻孥,送次女于姻家,竟委而去。 行乞于(虖阝)社终南间,举止亦若狂。 人莫测也。 后别构庵于南时村,起封高数尺,圹深丈余,以活死人目之。 又号曰:行菆。 以方牌挂其上,书云:王害疯灵位。 自作歌曰:活死人兮王疯乖,水云别是一般谐。 道名唤作重阳子,谑号称为没地埋。 来者路不忘怀,行(歹赞)须是挂灵牌。 又于庵四隅,各植海棠梨一株。 同庵和公,怪而问之? 师曰:吾欲使他日四方教风为一,亦如此。 俄一夕,自焚其庵,村里惊救之。 师方舞跃而歌曰:数载殷勤,谩居刘蒋,庵中日日尘劳长,豁然真火瞥然开,便教烧了归无上,奉劝诸公,莫生悒怏,我咱别有深深况,惟留灰炉不重游,蓬莱路上知往来。 他从此携罐行乞东行,当金世宗大定七年间(公元一一六七年),便到了山东的登州,那时山东属于金国的地方,并非南宋所有。 他在宁海的儒者范明叔家,遇到了当地的富豪马宜甫,就是后来重阳门下,称为七真的首徒马丹阳。 本传说:初宜甫梦其南园一鹤从地涌出,师至,同师择地立庵,师指鹤起处,命名全真。 全真之名,始于此矣。 师欲挽之西游,宜甫家赀钜万。 久而未决,其室孙氏尤难之。 他住到马宜甫的家里去,故意显示神异来感动他们,宜甫夫妇便弃家修道了。 师为他改名钰,字玄宝,号丹阳子。 同时又收了谭玉、王处一、郝升等。 本传说:谭玉者,以宿疾来见,师始拒之。 玉固请为弟子,留宿庵中,其疾顿愈。 玉遂黜其妻子而从之。 师名以处端,字通正,号长真子。 继有王公者,居半仙山。 闻师至,来谒,问答有得,遂师礼之。 后往铁查山云光洞。 师飞盖致其名号,名处一,号伞阳子。 日者郝升,深于易,卖卜于市,师入其肆,背而坐焉。 升曰:请公回头。 师应声曰:君何为不回头耶? 升悚然异之。 从至朝元观。 师授之二词,以发至意。 升大感悟,乃执弟子礼。 从至烟霞洞。 赐名曰璘,号恬然子。 在这一段期间,他率领门人到昆嵛山,发现烟霞古洞,说是其先世修道的所在。 在此又收了一位弟子,便是丘长春,为以后创建弘扬全真道的祖师,曾经为道教及元朝统一中国初期的社会,做了许多福利事业的超人。 本传说:栖霞丘公,年十九。 虽已入道,未知所从,盘桓昆嵛。 闻师在全真庵,因投谒于斋次。 师知其为远器,赠之以诗,赐名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 自此门人颇集,师以骂詈笞捶磨炼之,稍稍散去。 笃志不变者,惟马、谭、丘而已。 师尝顾丘长春曰:此子异日地位非常,必大开教门者也。 当金大定九年四月间,宁海周伯通,请师到其家,创立金莲堂,与金莲会。 同时他又感化了马钰之妻孙氏,赐名不二,号清静散人。 所以后世称全真道的七子,又有称为金莲正宗的。 在这一段时期,他又在莱州设立平等会,由此远近闻风,参加入会的便有千余人了,他自作榜文云:平等者,道德之祖,清静之元,为玉华金莲之根本,作三光七宝之宗源。 普济群生,偏拔梨庶。 人人愿吐于黄芽,个个不游于黑路。 玉华者,乃气之宗。 金莲者,乃神之祖。 神是气之子,气是神之母。 子母相见,得为神仙。 然则,有真功真行,澄心定意,抱元守一,存神固气,真功也。 修仁蕴德,济贫拔苦,先人后已,与物无私,真行也。 又自作有《金莲定分疏》、《开明疏》、《三光疏》、《玉华疏》、《平等会规矩》及诸诗篇等等。 其余理论,则见于他们弟子们所集的《重阳立教十五论》一书。 这一段时期,他多往来于登州、莱州之间,并且也到过南京,但都是在金国的范围,并没有到南宋来过(那时南京属于金十九路,南京留守司治开封。 )同时又收了刘处玄为徒,号长生子。 于是马丹阳、谭长真、刘长生、丘长春、王伞阳、郝恬然、孙不二,都归教席,七真之名,从此兴盛。 到金大定十年正月四日坐化,享五十八。 到元朝至元六年己巳正月,元朝追褒为重阳全真开化真君,有遗文及全真前后《韬光集》行世。 他临殁的时候,嘱戒弟子勿哭,自己作颂说:地肺重阳子,呼为王害疯。 来时长日月,去后任东西。 作伴云和水,为邻虚与空。 一灵真性在,不与众心同。 他颂毕而坐。 弟子们恸哭失声,他忽又开目说:何至于此? 便再嘱马丹阳等后事,付之密语,勿轻之,并且要马丹阳到关西教化他的乡人。 后来马丹阳等四人,扶师灵柩,归葬终南山下刘蒋村,而且庐墓三年,如丧考妣。 然后才各散处四方,各从所志。 马丹阳便嗣其教化。 从开创全真道的祖师王重阳的事迹看来,如果推开神仙的道业而不谈,另从国家民族兴亡的角度,来看衰乱时代中仁人志士的用心,便会使人发生无限的感慨。 假使用历史的观点来追论,如中国的老子、孔子、孟子、庄子、列子,印度的释迦牟尼佛、龙树菩萨、马鸣菩萨,希腊的苏格拉底(socrates)、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柏拉图(Plato),犹太的耶稣(Jestls),阿拉伯的穆罕默德(Muhammed),有的在哲学上名垂万古,有的在宗教上与天地同休,他们建立了不世的功业。 但是,这些伟大的超人们,生当其时,没有哪一个不是遭逢时世的衰乱,由于政治、社会衰败的反应,而另觅人生究竟的道路而来的。 至于借此而寄情物外,将一片悲天悯人的血泪,洒向虚空的,其心尤可令人悚然起敬。 少年的王重阳,是一个有丰富学问的人,而且任侠重义,豪气凌云。 他生当衰乱之世,自己眼见要遭遇到亡国灭种的痛苦,况且正当南渡君臣轻社稷的时代。 时势环境迫得他无力挽回绝对的颓势,便只有创教立宗,以保持文化精神在宗教社会之间了。 所以他便不得不自己活埋,号为活死人和疯子。 至于说他所遇的师父,是吕纯阳的化身,命他向东去创教,又吩咐他密语,他临死又吩咐马丹阳密语。 如果除开嘱咐修道的密诀外,谁能证明七百年前,他们师徒所说的是什么? 究竟是为道或为国? 自然都是疑案了。 总之,没有哪一个宗教的教主,和以学术思想自任的大宗师们,他们是绝无用世之心的人。 只是不像英雄们有治世取天下之心,而却都有救世平天下之志。 不过所走的路线,和所取的目的和方法,各有不同而已。 例如宋人有反游仙诗说吕纯阳的:觅官千里赴神京,得遇钟离盖便倾。 未必无心唐社稷,金丹一粒误先生。 虽然是别有寓意的幽默话,但是也确有至理,发人深省。 当南北朝之间,少数民族崛起西北,以石勒、姚兴等的酋长之雄,如果没有神僧佛圆澄,和高僧鸠摩罗什等的教化,不知道还有多少生灵,受其涂炭。 当成吉思汗崛起蒙古,以素无文化基础的民族,除了依赖武力征伐以外,根本不懂文化和政治的建设,如非丘长春师徒教化其间,他祸害之烈,恐怕又不止如元朝八十余年的情况了。 这笔写到全真道的事迹,又不胜有观今鉴古之叹! 元代的道士赵道一编著《王重阳传》后的系语,也同有此感。 他说:皇不足则帝,帝不足则王,王不足则霸,霸又不足,则道之不幸也。 至哉全真! 杰生中土,转浇漓以宗太朴,化顽犷以慕无为。 一师倡之,七真和之。 猗欤盛哉! 时当今之有国也。 力不侔于五胡,德弗逮于拓跋,绵绵之运,信罔有矣! 然天启玄元之教,俾福被于群生。 斯道无丧,以至今日,全真之功也。 这一段的评语里,便说到元朝力不侔于五胡,德弗逮于拓跋。 不但谈不上王道,即如退而求其次的霸道,也够不上。 元朝的统一中国,只能说是武力上的幸运。 他言下对于重阳真人师徒的推崇备至,也就是对于宋朝一代的人物,有不胜遗憾之叹! 二、丘长春与成吉思汗的因缘丘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 这都是他师父王重阳真人为他取的名字。 他是山东登州栖霞县的人,当金熙宗大定七年间,他方十九岁,居昆嵛山修道,而遇王重阳,便依之称弟子。 重阳当时赠以诗曰:细密金麟戏碧流,能寻香饵食吞钩。 被予缓缓收纶线,拽入蓬莱永自由。 对于他的器重,由此可见。 他追随依止于重阳,不过四年,重阳便即坐化。 临殁吩咐他听学于马丹阳,他便随马丹阳、谭长生、刘长生等四人,护重阳灵柩,归葬终南山下,并且随丹阳等庐墓三年,极尽师弟之礼。 后来他便独居于磻溪、龙门七年,专志修道,备尝难苦。 后世道教的龙门派,俗称北派的,就宗于他修道于龙门而定名。 他在这几年中,对于修道的心得,随时作成诗歌,因此流开去,声誉便逐渐隆盛起来。 因金朝的京兆统军夹谷公礼请,遂还归终南,弘扬全真道。 金世宗二十八年,召请人见。 世宗向他求道,他便先说延生保命之要,次及持盈守成之难。 又说:富贵骄淫,人情所常。 当兢兢业业,以自防尔。 诚能久而行之,去仙道不远。 谲诡幻怪,非所闻也。 金世宗对于他,非常重视。 先安置他在万宁宫之西,一年之中,屡次召见。 他急急请求还山,到了是年八月,才放他还终南山。 赐钱十万,他都辞而不受。 二十九年,世宗死后,他便于章宗明昌元年(公元一一九○年)回到故乡栖霞,大修道观,安置徒众。 当南宋宁宗嘉定十二年,金宣宗兴定三年(公元一二一九年)的时期,他住在莱州的昊天观。 那时山东大部分的地方,都被南宋收复。 宁宗久闻他的道望,便遣使召请南行,而且命令大帅彭义斌派兵保卫起行,他都辞谢不去。 地方官怪而问他的原因,他便说:吾之出处,非若辈所可知。 他日恐不能留耳。 到了那年的五月,成吉思汗在西征的途中,从奈蛮国遣近臣札八儿、刘仲禄,远涉间关险阻,到山东来请他西去。 本所载成吉思汗写给他的制诏说:七载之中成大业,六合之内为一统。 是以南连蛮宋,北接回纥。 东夏、西戎,悉称臣佐。 任大守重,惧有阙政。 且夫刳舟剡楫,将以济江河也。 聘贤选佐,将以安天下也。 朕践祚以来,勤心庶政。 三九之位,未见其人。 伏闻先生体真履规,博物洽闻,探赜究理,道冲德著,有古君子之遗风,抱真上人之雅操。 今知犹隐山东旧境,朕心仰怀无已。 山川悬阔,有失躬迎之礼,朕但避位侧身,斋戒沐浴,选差近臣,备轻车,不远数千里,谨邀先生,暂屈仙步,不以沙漠远行为念。 或忧民当世之务,或恤朕保身之术。 朕得亲仙座,惟先生将咳嗽之余,但授一言斯可矣。 这一篇制诏,当然不是成吉思汗的手笔,那是不用推想可知。 但是他的渴望之诚,和卑辞厚礼,却跃然纸上。 按明陶宗仪著《辍耕录》原文,还较为详细,但大体不外这些恳切的情辞。 而且刘仲禄奉命为请师的专使,其初一路行来,还不知道丘长春在山东那里,本来想带兵五千,专来迎请。 后来经过金朝西北驻军和边臣的劝告说:正当两国议和,恐怕金人惊扰。 才只带蒙古亲兵二十人,一路探访,来到登州。 丘长春却一反常态,立即接受了成吉思汗的邀请。 选弟子中可以从行的,共计十八人,便于(公元一二二○年)二月北行到了燕京行省(北京)。 他所经过的地方,大家争求他的文笔诗颂,只要有此一纸,就可免了元兵的杀戮。 后来元朝用兵中国,人们都求丘长春全真道的庇护,犹如清末时期,国人求庇于外国教士一样,真是历史上一件异事。 丘长春到了燕京的时候,成吉思汗的西征行程,已经更加辽远。 据《辍耕录》等的记载,他便进表陈情,奏请不去。 如原表云:登州栖霞县志道丘处机,近奉宣旨,远召不才。 海上居民,心皆恍惚。 处机自念谋生太拙,学道无成。 辛苦万端,老而不死。 名虽播于诸国,道不加于诸众人,内顾自伤,衷情谁测,前者南京及宋国,屡召不从,今者龙庭,一呼即至。 何也? 伏闻皇帝,天赐勇智,今古绝伦,道协威灵,华夷率服。 是故便欲投山窜海,不忍相违。 且当冒雪衔霜,图其一见,盖闻车驾只在桓抚之北,及到燕京,听得车驾遥远,不知其几千里。 风尘澒洞。 天气苍黄,老弱不堪,切恐中途不能到得,假之皇帝所,则军国之事,非己所能。 道德之心,令人戒欲,悉为难事。 遂与宣差刘仲禄商议,不若且在燕京德兴府等处,盘桓住坐,先令人前去奏知。 其奈刘仲禄不从,故不免自纳奏帖。 念处机肯来归命,远冒风霜,伏望皇帝早下宽大之诏,详其可否。 兼同时四人出家,三人得道,惟处机虚得其命。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伏望圣裁。 龙飞年三月日奏。 到了十月间,成吉思汗在邻近印度的边境,遣使奉诏回邀西去,如原诏云:成吉思皇帝敕真人丘师省,所奏应召而来者,具悉。 惟师道逾三子,德重多方。 命臣奉厥元纁,驰传访诸沧海。 时与愿适,天不人违。 两朝屡召而弗行,单使一邀而肯起。 谓朕天启,所以身归。 不辞暴露于风霜,自愿跋涉于沙碛。 书章来上,喜慰何言。 军国之事,非朕所期。 道德之心,诚云可尚。 朕以彼酋不逊,我伐用张,军旅试临,边陲底定。 来从去背,实力率之固然。 久逸暂劳,冀心服而后已。 于是载阳威德,略驻车徒。 重念云轩既发于蓬莱,鹤驭可游于天竺。 达摩东迈,缘印法以传心。 老氏西行,或化胡而成道。 顾川途之虽阔,瞻几杖以非遥。 爰答来章,可明朕意。 秋暑,师比平安好。 旨不多及。 他由此便不辞险阻,远涉沙漠,追随成吉思汗的西征路线,历时四年,经数十国,行万有余里,《元史》称其:蹀血战场,避寇绝城,绝粮沙漠。 于公元一二二二年,到达邪迷思干城。 再过铁门关。 才在雪山之阳,与成吉思汗见面。 居住一年以后,他自北印度的边境返国,成吉思汗派骑兵数千,护送他回燕京。 改天长观为长春宫。 又敕修白云观,合而为一。 并以万岁山、太液池赐之,改名为万安宫。 在我们的历史上,当六朝的时期,前秦苻坚为了迎接高僧鸠摩罗什东来,专为他发兵七万征服龟兹国,才得到了罗什大师。 后秦王姚兴,而且又为了大师,于弘始三年(公元四○一年)派兵灭了后凉,他才到了长安。 在此以前,苻坚为了争取道安法师,及习凿齿等学者,也不惜用兵十万,进攻襄阳,硬把他们俘去。 历史上为了一位学者大师,至于兵戎相劫,而且还因此攻城灭国,实在为千古稀有的事。 但是那是为了争取另一外国的学者大师到中国来传法的举动。 至于唐代玄奘法师,为了求法,在交通阻塞的当时,单人渡戈壁沙漠等地的险阻,远到印度去留学十八年,声名洋溢中外,功业长留人世,这也是一件永为世人崇拜的事实。 可是人们却遗忘了当成吉思汗武功鼎盛的时期,他远自印度边境,也为了一位学者道士,派兵东来中国,迎接丘长春。 而且更忽略了丘长春的先见之明,他不辞艰苦地到了雪山以南,是为得预先布置,保持民族国家文化的统。 这是多么可歌可泣,而且含有无限悲愤的历史往事! 因为他是一位道教的道士,便被自命儒家的历史学者们轻轻地一笔抹煞,无奈不可乎! 三、丘长春如何感化成吉思汗翻开历史的记载,自秦皇、汉武,海上求仙以来,并唐、宋的帝王,误于神仙方术者,屡见不鲜。 丘长春以全真道的大师,成吉思汗呼为神仙而不名,而且经过如此艰难的请去,他应当传些长生不老,修成神仙的法术了。 事实上,并不如此。 他教给成吉思汗的,却都是中国正统学术,儒、道两家忠孝仁义的话。 尤其谆谆劝其戒杀而治天下。 这比三国时期于吉、左慈等方士之流,想以方技动人的,就不知高明到多少倍了。 《元史释老传》载:太祖时方西征,日事攻战。 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 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 问长生久视之道,则告以清心寡欲为要。 太祖深契其言,曰:天锡仙翁,以悟朕志,命左右书之,且以训诸子焉。 于是锡之虎符,副以玺书。 不斥其名,惟曰神仙。 同时,丘长春又把握许多机会,对于成吉思汗,加以机会感化。 如本传载:一日雷震。 太祖以问处机。 对曰:雷,天威也。 人罪奠大于不孝,不孝则不顺乎天,故天威震动而震之。 似闻境内不孝者多,陛下宜明天威,以导有众。 太祖从之。 岁癸未,太祖大猎于东山,马踣。 处机请曰:天道好生,陛下春秋高,数畋猎,非宜。 太祖为罢猎者久之。 成吉思汗既赐给丘长春以虎符玺书,在过去中国帝王的习惯上,便算是等于列土封侯的荣宠。 在某种情形之下,他凭这些东西,就可以便宜行事的。 丘长春以间关万里之行,换得虎符玺书而归,不但为道家文化,增长声威。 而且他们师徒,还凭此服务战地救了许多自己国民的生命,不使死于元兵的凶残淫掠之下,这更是值得大书而特书的一件事,如《元史释老传》载:时国兵(元兵)践蹂中原,河南北尤甚。 民罗俘戮,无所逃命。 处机还燕,使其徒持牒,招求于战伐之余。 由是为人奴者,得复为良。 与滨死而得更生者,毋虑二三万人。 中州人至今称道之。 后来忽必烈统一中国的时期,其徒尹志平等,世奉玺书,袭掌其教。 其余的门人,分符领节,各据一方,执掌他的教化,也庇护了多少国民的生命财产。 而且到了元武宗至大三年(公元一三一○年)还加赐金印。 当国家有难,受异族统治之下,一个新兴的道教宗派,做了许多保存民族命脉的工作,追怀千古,实在应当稽首无量。 全真教传授源流表王嚞重阳马 钰丹阳于志道洞真李道谦天乐孙德彧开玄杨明真碧虚李志远无欲谭处端长真刘处玄长生于道显高峰孙伯英王志明崔道演真静张志伟天倪王志深丘处机长春尹志平清和王志坦淳和张志敬诚明樊志应重玄宋德方披云祁志诚洞明秦志安通真申志贞洞元李志全纯成李志方重玄霍志真寂然陈志益重显刘道宁真常禇志通伯达房志起冲虚王处一玉阳郝大通广宁范圆曦玄通王志谨栖云徐志根洞阳孙履道明德张志信消遥姬志真知常孙不二清净全真教历任掌教表姓 名号藉卒年或掌教时代寿数王 嚞重阳咸阳金大定十庚寅卒五八马 钰 丹阳宁海州岳大定廿三癸卯卒 六一谭处端 长真 宁海州盎大定廿五乙已卒 六三刘处玄 长生东莱叠豢和三癸亥卒 五七丘处机长春登州元太祖廿二丁亥卒八十尹志平清和莱州元宪宗元辛亥卒八三李志常真常开州元宪宗六丙辰卒六四张志敬诚明安次元至元七庚午卒五一王志坦淳和汤阴元至元九壬申卒七三祁志诚洞明元至元三十癸巳卒七五张志仙玄逸元至元卅一至大德六苗道一凝和元至大三孙德彧开玄眉山元至治元辛酉卒七九蓝道元元至治二孙履道明德元泰定元二苗道一凝和元天历二至元统元完颜德明重玄元元统三第二节 元代敕封天师道与其他元代立国之初,由于全真道丘长春的影响,朝廷内外,虽笃信西藏密宗的喇嘛教,亦曾有毁道教经典的事件,但对于儒家的孔子,与世居龙虎山的天师道,却能仍循宋代故事,又加敕封,而正其名为正一教主。 元朝尊封孔子的敕文,有云:先孔子而圣,非孔子无以明。 后孔子而圣,非孔子无以法。 不但为元朝增加不少光采,同时也为历代尊崇孔子的颂词中,无出其右的赞评。 至于敕封张天师的经过与事实,如《元史释老传》所载云:正一天师者,始自汉张道陵,其后四代曰盛,来居信之龙虎山,相传至三十六代宗演,当至元十三年,世祖已平江南,遣使召之,至则廷臣郊劳,待以客礼。 及见,语之日:昔岁己未,朕次鄂渚,尝令王一清往访卿父,卿父使报朕曰:后二十年,天下当混一,神仙之言,验于今矣。 因命坐,锡宴,特赐玉芙蓉冠,组金无缝服,命主领江南道教,仍赐银印。 十八年、二十五年,再入觐,世祖尝命取其祖天师所传玉印宝剑观之,语侍臣曰:朝代更易已不知几,而天师剑印传子若孙,尚至今日,其果有神明之相矣乎? 嗟叹久之。 二十九年卒。 子与棣嗣为三十七代,袭掌江南道教,三十一年入觐,卒于京师。 元贞元年,弟与材嗣为三十八代,袭掌道教,时潮啮盐官、海盐两州,为患特甚。 与材以术治之,一夕大雷电以震,明日见有物鱼首龟形者磔于水裔,潮患遂息。 大德五年,召见于上都幄殿。 八年,授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 武宗即位,来觐,特授金紫光禄大夫,封留国公,锡金印。 仁宗即位,特赐宝冠,组织文金之服。 延祐三年卒。 四年,子嗣成嗣为三十九代,袭领江南道教,主领三山符箓如故。 此外,金元之际,在黄河以北,尚有刘德仁创立的大道教,萧抱珍创立的太乙教。 皆不备述。 普及民间道教观念的两部书元明之际,中国文学的趋向,已由汉文、唐诗、宋词、元曲的演变,到了明代,遂流行语体小说。 自元代罗贯中著《三国演义》以后,关羽、诸葛亮都变为聪明正直的天神。 继之又有《西游记》与《封神演义》的出现。 从此而使道教的天、人、神三种关系的观念,普遍传布,永为后代中国民间社会的共同崇奉,对于道教天神信仰的宣传,最为有力。 《西游记》的故事,以唐代佛教的高僧玄奘法师为主角,借用他留学印度的事实,演成唐三藏西天取经的经过,衬托道家修行炼丹成道的宗旨。 《封神演义》则以历来道家所崇拜辅助周武王开国的姜尚(子牙)为主角,演成人与天神之间的关系,充分表现行善得道,作恶受报,褒扬聪明正直,死而为神,天人合一的中国宗教精神。 这两部小说真正的作者,现代学者虽有考证,但都仍有问题。 据道佛两家历来相的观念,认为《西游记》的作者,是站在道教立场来赞扬佛家的解脱。 《封神演义》的作者,是站在佛教立场来赞成道家的精神。 但无论如何,明代以后,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观念,以及对道、佛两教的认识,都由于此二书而来,乃至一般知识分子,亦附会因袭,始终不加深究,故对宗教思想,产生许多可以发噱的误解。 发布时间:2025-09-19 11:00:09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32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