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宣化上人《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选辑(七) 内容: 《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选辑(七)1. 我今示汝兜罗绵手。 汝眼见时。 心分别不。 阿难答言。 如是。 世尊。 佛告阿难。 若相知者。 云何在外。 2. 佛又说:‘我今示汝兜罗绵手,你眼看见时,心里是否有分别呢? ’阿难答言:‘是的,世尊! ’佛告阿难:‘如果你眼看见时,心便会知道,怎可以说,心在外边呢? ’3. ‘兜罗绵’印度语,译意细香绵,色白如霜,十分柔软,这里是譬喻佛手柔软似兜罗绵一样。 眼见心知,若心在外,则是相离,应不相知;若是相知,即不能说心在身外。 4. 是故应知。 汝言觉了能知之心。 住在身外。 无有是处。 5. 佛又说:‘所以应该知道,你说觉了能知之分别心,是住在身外,这理论是不对的。 ’6. 阿难白佛言。 世尊。 如佛所言。 不见内故。 不居身内。 身心相知。 不相离故。 不在身外。 我今思惟。 知在一处。 7. 阿难对佛说:‘世尊! 好像佛所分析解说,看不见身内之肝肺脾胃,就不应该居在身内,心与身既能互相知道,便不相离,就不居在身外,这道理是很对的,我现在再仔细思想,已经知道心在一个地方。 ’8. 阿难只知用生灭识心,来推测思惟,所以世尊要用种种譬喻来开导他,来破他的妄执。 9. 佛言。 处今何在。 阿难言。 此了知心。 既不知内。 而能见外。 如我思忖。 潜伏眼里。 10. 佛即追问:‘今在何处? ’阿难答言:‘这个明了的心,既然不能知内,而能见外,我再三思惟忖度,一定潜伏在眼里。 ’11. 犹如有人。 取琉璃碗。 合其两眼。 虽有物合。 而不留碍。 彼根随见。 随即分别。 12. 好像有人,拿著琉璃碗(琉璃是透明的浅绿色宝石,碗字照中文意义是小盂,这里则喻如眼镜,用透明小盂盖合在眼上,亦可以看见东西),合在他的眼睛处,合即戴。 虽有物合,即眼睛虽戴上眼镜,但一点都有阻碍,所以眼根一看见,便能分别是什么,即是说:琉璃不阻碍眼见,眼根不阻碍心见。 13. 然我觉了能知之心。 不见内者。 为在根故。 分明瞩外。 无障碍者。 潜根内故。 14. 为何我的觉察明了,而能分别之心,不能看见身内之五脏六腑? 这乃因在根里的缘故,清清楚楚能看见外边的东西,一点都无障碍,因为是潜伏在眼根里边的缘故。 15. 佛告阿难。 如汝所言。 潜根内者。 犹如琉璃。 彼人当以琉璃笼眼。 当见山河。 见琉璃不。 如是。 世尊。 是人当以琉璃笼眼。 实见琉璃。 16. 佛问阿难:‘如果照你所说,心是潜伏在眼根内,犹如琉璃一样,那么当那个人用琉璃罩盖在眼睛上,应当看见山河大地,但是否还可以看见琉璃呢? ’阿难答说:‘世尊! 这个人戴上琉璃镜时,实在亦见琉璃镜的。 ’17. 佛告阿难。 汝心若同琉璃合者。 当见山河。 何不见眼。 18. 佛问阿难:‘你的心如果和琉璃相合,所以向远看,可以看见山河大地,在近处又可看见琉璃,但又为何不能看见自己的眼睛? ’19. 有人说:‘只要照了镜子,我可以看见我的眼睛,但这肉眼是不能回光返照,来反观其目,反观自己的面的。 20. 若见眼者。 眼即同境。 不得成随。 若不能见。 云何说言此了知心。 潜在根内。 如琉璃合。 21. 假若能见自己的眼,那么眼睛就同外境一样,不是自己的,怎能成为随见随即能分别呢? 假若不能看见自己的眼,怎可说这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一样? 因心藏眼根内,如戴眼镜一样,便能看见山河大地,应该亦能看见眼,既不能见眼,则此譬喻不能成立。 22. 是故应知。 汝言觉了能知之心。 潜伏根里。 如琉璃合。 无有是处。 23. 所以应该知道,你说:觉了能知之心,是潜伏在眼根里,像琉璃合一样,这理论是不对的。 24. 阿难白佛言。 世尊。 我今又作如是思惟。 是众生身。 腑藏在中。 窍穴居外。 有藏则暗。 有窍则明。 25. 阿难错在用识心来思惟,左思右想,不知真心就是清净明性,所以便越走越远,现在他又举出另一个譬喻。 26. 阿难说:‘世尊! 现在我又有这样的思惟,众生的身体,腑脏居中(脏即五脏:心、肝、肺、肾和脾。 腑有六腑,即五脏的宫府所藏的地方,胃是脾之府,胆是肝之府,膀胱是肾之府,大小肠是心和肺之府,三焦是命之府),窍穴居外(窍是孔穴,人有七窍即眼二、耳二、鼻二、口一,共七窍),有藏则暗,因五脏是藏在六腑里,属暗,所以不能看见;有窍则明,窍穴则在外边,属明,所以可以看见。 ’27. 我们人这个口穴,是深不可测,无法填满,今天食多少东西下去,明天又饿了,新陈代谢,都给它排除,因此每日都为食忙,如果不食三餐,则可节省三小时宝贵光阴来学佛法、来参禅,食三餐便白白花费三小时宝贵光阴,实在太可惜,所以我主张每日食一餐。 28. 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众业和合而生,不是一种,而是由多种业缘和合,好像一粒种子,需要泥土、太阳、雨水……等等才能长大。 29. 今我对佛。 开眼见明。 名为见外。 闭眼见暗。 名为见内。 是义云何。 30. 阿难又说:‘我现在对佛面前,开眼看见光明,就叫做见外,闭眼看见黑暗,就叫做见内,这个道理对不对呢? ’31. 佛告阿难。 汝当闭眼见暗之时。 此暗境界。 为与眼对。 为不对眼。 若与眼对。 暗在眼前。 云何成内。 32. 佛不答复阿难对不对,只再问他:‘当你闭眼见暗的时候,这黑暗境界,是和你的眼相对,还是不相对? 假若和你眼相对,那么暗就在你眼前,怎可说在内呢? ’33. 若成内者。 居暗室中。 无日月灯。 此室暗中。 皆汝焦腑。 若不对者。 云何成见。 34. 你如果执眼前的黑暗境界,成为见内,那么你居住暗室里面,没有日、月、灯三种光来照明,那么这暗室中的境界,都成为在内,都属你的焦腑,岂有这种道理呢? 假若所见的黑暗境界,不和眼相对,那怎么能看得见呢? (三焦,上焦在胃上,中焦在胃脐之间,下焦在脐下,三焦属命府,是六腑之一,所以叫焦腑。)35. 若离外见。 内对所成。 合眼见暗。 名为身中。 开眼见明。 何不见面。 36. 假若你见暗时,是离开对外之见,不是反观,是内对身中,所成之见,则闭眼能见暗,见到身中之黑暗境界,但为何开眼见外的时候,不能见到自己的面部呢? 37. 若不见面。 内对不成。 见面若成。 此了知心。 及与眼根。 乃在虚空。 何成在内。 38. 假若开眼见明时,而不能反观,看见自己的面部,则可以证明,闭眼见暗时,亦不能反观,看见自己身中。 所以内对之理论,就不能成立。 假若开眼见明时,又能看见自己的面,那么这个明了能知分别的心,以及你的眼根,都是在虚空中,怎可说是在内呢? 【待续】  发布时间:2025-09-17 09:34:51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32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