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阿姜查禅师: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第三部分 慧 第二章 法性 内容: 第二章 法性当心与法尘拉扯时 心便如风中果实般堕落当一棵果树正开花时,偶尔一阵风刮过,吹落一些花朵。 有些花蕾继续留在树上,并结成青色的小果实,一阵风吹来,其中有些掉在地上。 其他水果继续成熟,然后它们也会掉下来。 人也是如此,像风中的话与果实,在不同的生命阶段中堕落。 有些人在母胎时就夭折,有些在出生后只活了几天,有些多活了几年,有些则在青少年或成年时去世,然而也有人是寿终正寝。 当在省察人时,应深思风中果实的本质两者都是非常不确定的。 这种不确定也可以在出家人的生命中看到,有些人想来寺里出家,中途却改变心意离开,有些甚至都已剃发! 有些已成为沙弥,却又决定离开;有些只出家一个雨安居便还俗了。 就如风中的果实一切都非常不确定。 我们的心也类似于此。 当某个法尘生起,并与心拉扯时,心便如果实般堕落。 佛陀了解这不确定的本质,他观察风中果实的现象,并以此省察比丘与沙弥弟子。 他发现他们其实都具有相同的本质不确定! 又其他的例外吗? 这就是事物的实相。 不涉入世间法 技能真正自在独立因此,若你是以正念修行,就无须别人一五一十地教导你看见与了解。 佛陀便是个典型的范例,他的前世是阇那迦. 鸠摩罗王(Janaka Kumara)王,他无须学习很多,只需要观察一棵芒果树。 有天当他和随行大臣们参观一座公园时,坐在象背上的他瞥见一些结实累累的芒果树,由于当时无法停下,便决定稍后再回来摘取。 不过,他并不知道随行大臣们会贪婪地将芒果采光,他们以竹竿敲下芒果,或这段整支树枝,将叶子扯破并散落满地。 在失望与沮丧之余,国王注意到邻近的一棵芒果树,它的枝叶还很完整。 他立刻了解到,那是因为它没有果实,就没人会去打扰它,所以枝叶不会遭到破坏。 他在回宫的路上一直思惟这件事:「当个国王是多么不快乐、烦心与困扰啊! 他必须经常忧心国事,若有人企图攻击、抢夺或侵占国土时怎么办?」他的心情始终无法平静,甚至晚上睡觉时也会被恶梦惊扰。 再次他在心里看见芒果树,没有果实但却由完整的枝叶。 「若我们变得和那棵芒果树一样,」他心想:「我们的枝、叶也不会遭到破坏。」他坐在房间禅思,最后由于受到芒果树的启发而决定出家。 他将自己比喻作那棵芒果树,结论是若他不涉入世间法,就能真正自在独立,从担心与困扰中解脱,心将不受困扰。 如此省察后,他成为一位游行僧。 从此以后,无论走到哪里,当人问道他的老师是谁时,他都会回答:「一棵芒果树。」他无须接受太多的教导,一棵芒果树是他觉悟「引导的法」①的因,这是种引领向内的教导。 他基于这觉醒而出家,少事、少欲、知足,并乐于独处。 他放弃皇室的地位,终于获得内心的平静。 我们也应敏于观察四周,就如佛陀身为阇那迦. 鸠摩罗王一样,因为世上的每件事随时都准备好要教导我们。 即使只是少许直观的智慧,我们也可能看清世间法。 我们将了解,世上的每件事物都是老师,例如树与藤,都可能向我们揭露实相。 我们从自然中就能学到足以觉悟的「法」,因为每件事都遵循真实之道,无法背离实相。 从无常、苦、无我的角度看 万物皆平等伴随智慧而来的是安定与自制,它们接着会带来更进一步对实相的洞见,我们将能了解每件事物无常、苦与无我的究竟实相。 例如,所有大地的树,若从无常、苦与无我的角度来看,都是平等与一体的。 首先他们出生,然后长大与成熟,不断变化,直到死亡为止,这是每棵树必经的过程。 同样地,人与动物的一生,也是从出生,到成长与变化,到最后终归于死。 这从生到死的诸多变化过程,呈现了佛法之道。 换句话说,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在自然的情况下,终究都会坏灭。 若我们觉知与了解,以智慧与正念加以学习,就能如实地见法。 我们将见到人们一直在出生、变化与死亡,每个人都在生死中轮回,这宇宙之内的所有人都是一体的。 清楚明白地看见一个人,就等于看见世上所有的人。 同样地,每件事都是「法」――不只是肉眼所见的事物,还包括内心所见的事物。 一个想法生起,然后改变与消逝,那是「名法」(nama-dhamma)――单纯一个法尘生灭,这是心的真实本质。 总之,这是佛法的圣谛。 若人不如此地看见与观察,就无法真的看见! 若确实看见,他就具有智慧,可去聆听佛陀宣说教法。 佛、法、僧 都在我们的心里佛在哪里? 佛在法中。 法在哪里? 法在佛中,就在当下! 僧在哪里? 僧在法中。 佛、法、僧都在我们的心里,但必须自己去看清。 有些人偶尔会说:「哦! 佛、法、僧都在我的心里。」然而,他们的修行却不如法,因此要想在心里找到佛、法、僧根本就不可能,因为心必须成为觉知「法」的心才可以。 那时我们才会知道,实相确实存在世上,且可以让我们修行与了解。 例如,受、想、行等名法都是不确定的。 愤怒生起时,它成长、转变,然后消失,快乐也是如此,它们都是空的,不是真实的「东西」。 内在有身与心,外在则有树、藤等各种事物,都在展现这不确定的普遍法则。 无论它是一棵树、一座山或一只动物,一切都是「法」,每件事都是「法」。 「法」在哪里? 简单地说,不是「法」的东西并不存在。 「法」是本质,这就称为「真实法」②,若人看见本质,他就看见「法」;若它看见「法」,他就看见本质。 看见本质即见性,见性即觉悟「法」。 因此。 每一刻、每个动作,生命的究竟实相都只是又一次无尽的生死循环,那么,学习如此多的东西要做什么? 若我们在所有姿势(行、住、坐、卧)下,都能保持正念与正知,则自觉觉知当下的真实法,随时都可能发生。 见「法」者 即能见佛现在,佛陀真实的佛陀依然活着,因为他即是「法」本身,是真实法。 而能让人成佛的真实法,依然存在,它并未逃到任何地方去! 因此有两个佛:一个在身体,另一个在心。 「真正的法,」佛陀告诉阿难,「唯有透过修行,才能悟入。」凡是见「法」者即见佛,见佛者即见「法」。 怎么说呢? 从前佛并不存在,只有当悉达多. 乔达摩觉悟「法」时,才成为佛陀。 依此解释,则我们的情况就和他相同,若我们觉悟「法」,同样也会成佛,这就称为「心中之佛」或「名法」。 一定要对自己所做的每件事保持正念,因为我们会成为自己善行或恶行的继承者。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你只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觉知这样的情况即可。 悉达多. 乔达摩就是因为了解这实相而觉悟,世上也因此出现了一个佛陀。 同样地,若每个人都能达到这样的觉悟,也同样可以成佛。 所以,佛陀依然存在。 听到这点,有些人因而变得很高兴,说:「若佛陀还在,那么我就可以修行佛法了!」你们应如此了解它。 佛陀并未创造「法」 只是发现它佛陀所觉悟的「法」,是恒存于这世上的「法」。 它可以比喻为地下水,当有人想挖井时,一定要挖得够深才能找到地下水,水一直都在那里,他们并未创造它,只是发现它而已。 同样地,佛陀并未发明或指定「法」,他只是将已存在的东西揭露出来而已。 佛陀透过观而看见「法」,「法」是这世间的实相,因为看见这个,所以悉达多. 乔达摩被称为「佛」。 所以「法」能让人成佛,成为「觉知者」――觉知「法」的人。 若人们具有善行,并专心致志于佛法,则那些人永远不乏戒与善。 具备这样的认识,将了解我们其实离佛陀并不远,而是与他面对面。 当了解「法」时,当下就见到了佛。 若人真的在修行,则无论他坐在树下,或躺着,或任何姿势,都能听到佛法。 这不是要你思考的事,它出自于清净心。 只记住这些话还不够,因为这有赖于见到「法」本身,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因此,应下定决心修行,以便能见到「法」,我们的修行才能真正完成,无论行、住、坐、卧,都能听见佛陀的「法」。 佛陀的教导完备且举足 只待你去修行佛陀教导我们到安静的地方居住,才能学习收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这是修行的基础,因为六根是事物生起的地方,它们只在这些地方生起,因此,收摄六根就是为了觉知那里发生的情况。 一切的善与恶都是经由这六根生起,它们是主宰身体的感官。 眼睛主看色,耳朵听声,鼻子嗅香,舌头尝味,身体接触冷、热、软、硬等感受,意根则主法所缘的生起。 我们所需要做到,只是将修行建立在这几个点上。 这个修行是很容易的,因为佛陀已为我们设定好需要的项目。 这就如佛陀已种植了一片果园,并邀请我们去采摘果实,我们无须种植任何树。 我们所关心的事,无论是戒、定或慧,都无须去创造、制定或推测,我们要做的只是遵循已存在于佛陀教导中的内容。 珍惜能修行「法」的福报因此,我们是具大功德与大福报的众生,能听到佛陀的教导。 果园已存在,果实也已成熟,每件事都已完备且具足,所欠缺的只是有人去采摘果实与食用,是具有足够信心的人去加以修行! 我们应思惟自己的功德与福报都是很珍贵的,只要环顾四周其他众生不幸的遭遇就能得知。 以狗、猪、蛇与其它生物为例,它们并无机会学习、知道、修行「法」,是正在承受恶报的不幸众生。 当一个生命无机会学习、知道与修行「法」时,就无机会解脱痛苦。 身为人类,我们不应该让自己变成不幸的受难者,丧失端正的威仪和戒律。 别变成不幸的受难者! 别成为无望到达涅槃解脱道与增长德行的人,别认为我们已没有希望! 若如此思惟,我们就会如其它众生一样,变成不幸的一群。 我们都是生在有佛陀教化之处的众生,因此早已具备足够的福报与资源。 若现在就改正与增长我们的了解、观念与知识,它就能带领我们如法地处事与修行,而能在此世就看见与觉悟「法」。 因此,我们和其他众生如此不同,我们是有能力与机会觉悟「法」的人。 佛陀教导我们:此刻,「法」就在我们的面前;此时,佛就和我们对面而坐! 你还想在何时、何地看到他呢? 若我们不正确地思惟、修行,就会落入畜牲、地狱、恶鬼与阿修罗道。 ③那是怎样的情形? 只要看自己的心。 当愤怒生起时,那是什么? 那就是了,看清楚! 当妄想生起时,那是什么? 就是它,仔细地观察! 当贪欲生起时,那是什么? 就在那儿,把它看清楚! 当心无法辨识与清楚了解这些心境时,它就丧失为人的资格。 所有情况都属于「有」的状态,「有」引发「生」,「生」再引发「老」、「死」。 因此,我们是照着内心的情况而「有」或「生」。 [注释]①「引导的」(opanayiko):「法」的特质之一。 值得引入自心;值得了解;藉修行尝试;引导向内。 经上列举佛法的特质:「法是世尊善说、自见、无时的、来见的、引导的、智者自知」。 ②实相:即「法」的本质,或称为「真实法」(sacca-dhamma)。 ③根据佛教思想,众生依各自的业而在六道轮回,包括天道(乐多余苦)、人道(苦乐参半),以及畜牲、地狱、恶鬼或阿修罗道(这些地方苦多余乐)。 阿姜查一直强调,我们应当下在心里观察这六道。 根据内心的状况,可以说我们一直都处于六道之中,例如当内心怒火中烧时,我们当下就从人道沉沦,而转生于地狱道。 发布时间:2025-09-07 11:00:08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32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