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摄大乘论释四十八卷(第三译十卷)下 内容: 摄大乘论释四十八卷(第三译十卷)下摄大乘论释论卷第六释入应知胜相胜语第三论曰。 如此已说应知相。 入应知相云何可见。 多闻所熏习依止。 非阿梨耶所摄。 如阿梨耶成种子。 正思惟所摄似法似义所生。 似所取物有见意言。 释曰。 如此等应知相如应得入。 显示此故入应知相。 多闻熏习为依止者。 谓大乘法所熏身故。 非阿梨耶所摄者。 谓对治阿梨耶识故。 如阿梨耶识成种子者。 如阿梨耶识为染法因。 此为净法因亦尔。 故正思惟所摄者。 谓正思惟自性故。 似法似义所生者。 谓为法义相而生故。 似所取物者。 谓如色等体故。 有见者亦似见体故。 即是成立相及见二识。 论曰。 于中何人能入应知相。 大乘多闻熏习相续已故。 得亲近无量出世诸佛故。 一向信解善集善根故。 善满足福智资粮诸菩萨。 释曰。 何人能入应知相者。 如此相类中。 若入所有方便。 今当显示。 大乘多闻所熏者。 为离声闻乘等多闻故。 得亲近无量出世诸佛者。 过数量诸佛出世皆得现前亲近故。 一向信解者。 于大乘中决定信解。 不为恶知识之所动坏故。 即此次前所说三因缘中。 善集善根故。 名为善集福智资粮菩萨。 复次福智资粮云何得次第满足。 由因力善友力思惟力依持力故。 于中前二句为二力。 如其数应知彼正思惟力即是一向信解。 此以大乘熏习为因。 此一向信解即是修行正行。 由修行正行故则得聚集善根。 由此正思惟力故得善具足福智资粮。 有此次第由此善具足福智资粮故。 得入菩萨初地。 此是依持力。 论曰。 于何处入即于彼有见似法及义意言。 大乘法相所生中故。 释曰。 入如是相此入行相。 今当显示。 意地分别名意言。 此意言种类以大乘法为因生故。 大乘法相所生者。 攀缘所说法故。 论曰。 信解行地中。 见道中。 修道中。 究竟道中。 一切法唯识随闻信解故。 如理通达故。 对治一切障故。 无障碍故。 释曰。 何处得入于信解地中得入。 由但闻一切法唯有识。 即起增上信解名为得入故。 于见道中得入。 今当显示。 如理通达者于意言分别中。 如理通达故。 云何如理通达。 非法非义无能取无所取。 若如此名通达意言分别故。 于修道中得入。 今当显示。 对治一切障故者。 观此意言非法非义无能取无所取时。 能对治一切障。 此名修道中得入。 究竟道中得入。 今当显示。 无障碍故者。 住最清净智处故。 最微细障灭故。 名究竟道中得入故。 论曰。 何缘得入善根力持故。 三种练治心故。 灭除四处故。 法义为所缘故。 奢摩他毗钵舍那常修正修无放逸等故。 无量世界中无量人道众生。 刹那刹那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为第一练治心。 释曰。 何缘得入。 如所说善根力持等有八处相应。 于中若常修者一切时作故。 善修者恭敬作故。 若作如此相类即是不放逸。 于中对治三种退屈心故。 有三种练治心。 菩萨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一甚深宽大难可证得心则退屈。 为对治此故。 有第一练治心云云。 又云云故有第二练治心。 论曰。 由专心故能行施等诸波罗蜜。 我已得此专心。 由此故我修诸波罗蜜当得圆满。 不足为难。 是为第二练治心。 释曰。 由此意故施等波罗蜜即得现行者。 于中意者谓信及欲。 菩萨于波罗蜜中。 信知实有故功德故。 可得故。 此是菩萨信。 由信故喜乐修行名欲。 菩萨得此信欲意故。 修行六波罗蜜。 进趣圆满不以为难。 论曰。 虽彼有碍善者善法具足已。 即于死时随所念欲一切具足身。 彼时得生。 况我此最胜善无碍善。 于彼时一切具足何为不得。 是名第三练治心。 此中有偈。 在于人道中无量诸众生念念得菩提故除退屈心善心人专意能行布施等胜人得此意亦能行施等善人于死时随心得果报既有灭位善果报云何无释曰。 复次菩萨于诸佛甚深宽大言教中。 起推寻时作思念。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难可证得。 一刹那心断已乃得即生退屈。 为对治此故修第三练治心。 况我此最胜善者。 况我于一切十地中。 善具足福智资粮故。 无障碍善者。 谓心烦恼微细难破。 如金刚三摩提能破此障。 此三摩提后出离一切障碍。 依止转已。 于此云何不得。 此显出离障碍。 与死无异故。 一切具足者。 谓得一切种智故。 善根力持故。 三种练治心者。 善根不薄少故。 菩萨由有此力。 则能三种练治心令不退屈。 于中第二练治心如所练治今当显示。 由此念故离诸障碍。 悭等波罗蜜障无故。 满足波罗蜜不以为难。 由此满足故得成菩提。 第三练治心。 今当显示。 于中有碍善者谓世间善故。 名为有碍善。 我此无碍善。 此善不得成佛无有是处。 此义以偈显示。 偈言故除退屈心者。 谓不令下劣心得住。 云我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心者。 谓非恶无记心故。 由有无记施故。 如有人散漫心行施。 外道等以不善心行施。 又复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此善最胜胜人得此意。 亦能行施等者。 于中得专心时。 有如是相。 能修施等六波罗蜜。 谓得灭悭等障碍心。 胜人者最上故。 谓诸菩萨。 施等者。 谓摄取戒及智波罗蜜等。 随心得果报者。 乃至得非想非非想处果报故。 灭善者灭障碍故。 果报云何无者。 谓得佛身故。 论曰。 远离声闻辟支佛思惟故。 思惟则灭。 于大乘中一切疑无疑故。 邪意及疑则灭。 于闻思法中离我我所执故。 法执则灭。 现前住安立一切相。 思惟不分别故。 则灭分别。 此中有偈。 安立及自住所有现前相一切不分别智人得胜觉释曰。 此中论本为显四处灭故。 于中灭思惟者谓灭声闻等思惟故。 邪意及疑灭者。 谓于大乘甚深宽大法中。 邪意及疑应灭除故。 邪意者诽嫌意及心动摇。 惑者疑心故。 一切疑无疑故者。 于此大乘中为安立法相故。 说有三性。 所谓一切法无性无生无灭。 本来静寂自性涅槃。 如是等一切法无所有门。 此就分别性故。 若说幻焰梦光影像响水月变化。 此就依他性故。 若说真如实际无相第一义法界空等门。 此依成就性故。 于此诸法中一切邪意及惑不生故。 于闻思法离我我所执故者。 此中为显除灭法执故。 灭除法执者。 谓于法中若闻若思。 乃至不令我我所得入故。 现前住安立一切相思惟不分别故者。 谓行者修无分别智时。 在正思惟位。 灭此等一切寂静心分别也。 于现前住色等及静心所有安立骨锁等。 于此一切所缘相中。 不念不分别时。 名入无分别方便。 若分别则不得入。 此现前安立偈者。 为显最后灭义故。 论曰。 因何入云何入。 闻熏习所生正思惟所摄故。 似法及义。 显现有见意言。 释曰。 此中显示以此入如此入故。 于中闻熏习所生者。 闻熏习为因故。 即此入道理。 如前所说即是大乘闻熏习所生。 应知成就性所摄故。 论曰。 有四种求谓名义自性差别。 假说相求。 释曰。 此中为显示如此入故。 四种求者如论本说。 谓名义自性差别等所说。 论曰。 复有四种如实知。 谓名事自性差别。 假相说中如实知。 彼自性差别不可得故。 菩萨如是如实为入意言唯识故修行。 于彼似字义意言中。 知彼名字。 唯是意言。 知彼名所依义。 亦唯意言。 即知彼名自性及差别唯是假相说。 是时证得唯有意言。 则于名及义自性差别假相说中。 不见有性差别义相。 故由四种求及四种如实知。 于彼似名及义意言中。 得入唯识。 释曰。 四如实知者。 如论说名事自性差别假说中。 如实知。 其自性及差别故者。 谓各有自性差别。 作如是假说故。 名自性差别假说者。 义不可得故。 即是知彼名自性及差别唯是假说者。 以彼名字无有自性及差别故。 即能于彼名字自性及差别唯是假说中。 忍受故。 若如是知是谓求。 若知不可得名为如实知。 论曰。 此唯识观入何法。 似何法入谓入唯量故。 相及见为二故。 种种相故。 名义自性差别但假立。 自性差别六种事无事故。 为能取及所取体而住故。 一时似种种相事生故。 如闇中绳似蛇。 譬如绳中蛇。 是妄以不有故。 若见实义则无有妄。 蛇智则灭唯绳智在。 若细分析绳亦不实。 以色香味触相故。 于中依止色等智故。 绳智亦得。 除灭如是如是。 彼似字及义六种相意言。 如蛇智以知彼六种相无实义。 此唯识智亦须除灭。 由成就性智故。 释曰。 此中问所入法及入譬。 唯量者唯识量故。 有相及见为二者。 此显相及见二识故。 此似相显现为因为住处为相为影显现故。 唯是一识种种相生。 非速疾故。 次第而生。 如此三种得入唯识。 一时似种种相义生故者。 谓似名句味身种种相义生故。 彼亦似依名所目义种种相生故。 于中入三性观以绳譬显示。 六种义中自在者。 谓于名等六种义中自在言。 自在者谓除灭故。 论曰。 此菩萨如是入似义相意言故。 得入分别性。 入唯识故得入依他性。 云何入成就性若灭离唯识想。 彼闻法熏习所生意言。 是时菩萨灭离义想。 似一切义无有生处故。 是故似唯识显现亦不得生。 即住不分别一切义名中。 正证法界相应而住。 是时菩萨于能缘所缘平等平等无分别智生。 即是菩萨入成就性。 释曰。 入似义相意言故者。 谓所有义唯是分别故。 如是即入分别性。 入唯识故者。 此之意言唯识所摄。 得入依他性。 似一切义无有生处者。 谓无有似义生种类故。 唯识种类亦不得生。 何以故。 若起唯识分别时则成义故。 次后得证真如。 此如不可言说。 唯内自知故。 是时菩萨能取所取平等。 平等无分别智生者。 谓能缘智所缘真如二法其体平等。 犹如虚空。 谓无有能取所取体而住。 以不分别能取所取故。 名无分别即是得入成就性。 所言住无分别一切义名中者。 谓有何名有几种。 此名差别以偈中显示。 论曰。 此中有偈。 法人及法义若广若略性不净净究竟是名境差别释曰。 于中法名者。 谓色受及眼如是等。 人名者谓佛法爱。 及信行法行如是等。 复有法名者谓修多罗等。 义名者谓依法所显义。 总名者如言众生。 别名者即彼众生各各有名。 性名者谓字本。 不净名者谓凡夫等。 净名者谓学人。 至究竟名者谓所缘通相法。 又略说十种名字。 是菩萨攀缘。 所谓法名者眼等。 人名者我等。 复法名者十二部言教。 义名者即彼十二部言教义。 总名者一切法有为无为等。 别名者色受等及虚空等。 性名者阿字为初诃为最后。 不净名者凡夫等。 净名者见谛等。 至究竟名者通相法为境。 二智所缘。 谓出世智及彼后得智缘一切法。 真如故一切法种种相故。 如于十地中一切义通相缘智所缘故。 如是等诸名。 是诸菩萨境界故。 论曰。 此菩萨如是入唯识故。 得入应知相。 由入应知相故。 即得入欢喜地。 善通达法界得生如来家。 得一切众生平等心。 得一切菩萨平等心。 得一切佛平等心。 此即是菩萨得见道。 释曰。 得生如来家者。 由佛种不断故。 得一切众生平等心者。 如自身欲入涅槃。 于一切众生亦尔。 由此心故名一切众生平等心。 得一切菩萨平等心者。 由同得深净心故。 得一切佛平等心者。 由住此位时得诸佛法身。 得法身故即得一切佛平等心。 复次一切众生平等心者。 得自他平等故。 如自身欲尽诸苦。 于彼亦尔。 一切菩萨平等心者。 谓同诸菩萨得深净心作利益众生事。 得一切佛平等心者。 见诸佛法界与己无差别故。 论曰。 复次何故入唯识观。 为缘通相法故。 出世奢摩他毗钵舍那智故。 彼后得种种相识智故。 灭有因相阿梨耶识一切因相种子故。 增长得触法。 身种子故。 转依止故。 出生一切佛法故。 为得一切智智故。 入唯识观。 释曰。 奢摩他毗钵舍那智者。 即奢摩他毗钵舍那名为智故。 于中有因相。 阿梨耶识一切因相种子灭者于中有相者。 即是因缘。 谓阿梨耶识中所有一切染法种子。 复言相者为显示即此种子。 为所缘相故。 如是说已。 即得显示此诸种子因果俱灭。 论曰。 复次彼后得智。 于阿梨耶识所生一切识性相中。 由见如幻等故。 自然不复颠倒。 是故犹如幻师于幻事中。 菩萨于诸相中设说因果。 一切时亦得无倒。 释曰。 若无分别智灭障碍出生佛法者。 此后得智复何所用。 无分别智不能说彼因果法。 何以故。 无分别故。 是故须后得智。 说彼因果法。 一切时不颠倒。 如幻师于所幻事。 阿梨耶识一切所生者。 此等皆以阿梨耶识为因。 一切识性相中者。 谓以识性为因故。 如所幻事。 后得智于中不颠倒说亦不倒。 论曰。 于此入唯识观中。 有四种三摩提。 为四种通达分依止。 云何可见。 由四种求义故。 下品无尘忍得明三摩提。 为暖行通达分所依止。 若增上忍增明三摩提。 为顶行通达分所依止。 由四种如实知故。 得入唯识决定尘无所有。 此入真实义一分三摩提。 是顺谛忍所依止。 此三摩提最后唯识想除。 是无间三摩提世第一法所依止。 应如是见此诸三摩提。 是正位边应知。 释曰。 一切处入真实时得通达分。 今此中亦显示通达分善根依止者。 是通达分因故言依止。 下品无尘忍得明三摩提者。 谓于无尘中薄少乐欲。 显示无尘智名明。 得明三摩提者。 显示无尘智所依止三摩提故。 增上无尘忍者。 此中忍还是彼欲故。 明增三摩提者。 显示增上无尘智名明。 言三摩提者。 显示是无尘智所依止故。 顺谛忍所依止者。 法无我名谛。 于彼无我随顺忍故。 此顺谛忍云何成。 以决定无别外物故。 能取亦不有。 应知住疾利随顺忍时。 得此乐欲正位边者谓正位时。 论曰。 如是入地菩萨。 入唯识故得见道。 云何发起修道。 随所成立说十地。 一切修多罗摄取现住事通相法为缘。 出世间及后得奢摩他毗钵舍那智。 无量百千俱胝那由他劫数习故。 为转依止得三种佛身故修行。 释曰。 随所成立说者。 谓若为成立故说。 十地经中诸地故。 通相法为缘者。 谓一相缘非句别缘故。 出世者无分别智故。 彼后得者谓成立智。 此亦不可说为世间。 何以故。 非世间积习故。 亦非一向出世间。 以随顺世间行故。 是不可定说一相故。 为转依止者。 由此通相攀缘智故。 得转依故。 为得三种佛身者。 谓令我当得三种佛身故修行。 论曰。 声闻入正位。 菩萨入正位。 此二有何差别。 声闻正位有十种差别。 与菩萨正位异应知。 一所缘差别。 大乘法为缘故。 二住持差别。 大福智资粮住持故。 三通达差别。 通达人法无我故。 四涅槃差别。 摄取无住着涅槃故。 五地差别。 依十地出离故。 六清净差别。 烦恼断及佛净刹故。 七得一切众生与自身平等心差别。 起成熟众生行不休息故。 八生差别。 生如来家故。 九化现差别。 佛集轮中一切时化现所摄故。 十果差别。 十力无畏不共佛法等无量功德果成就故。 释曰。 涅槃差别者。 由菩萨摄取无住着涅槃故。 声闻不尔。 清净差别者。 由菩萨灭烦恼及习。 并净佛土故。 声闻不尔。 论曰。 此中有偈。 推寻名及义各各互为客推寻二唯量二施设亦然从此生实知三分别无义若见彼非有即入三无性释曰。 如真实入。 此中说偈。 推寻名及义各各互为客者。 名于义为客义于名亦为客各别相故。 推寻者。 谓应于静心中见故。 推寻二唯量二施设亦然者。 义无有自性及差别故。 即应知自性唯是施设。 差别唯是施设故。 从此生实知者。 谓于此中如实知故。 由四种寻思为因故。 得四种如实知。 三分别无义中见者。 于三种分别无有义中见故。 谓名分别。 自性分别。 差别分别故。 彼非有即入三无性者。 义无所有故分别亦无。 何以故。 若所分别义是有。 分别可得缘彼而生。 由彼义不有故。 分别亦不得有。 应知此义故。 入三者谓入三性。 于中由见名义互为客故。 得入名义各异分别性。 若见名自性施设差别施设唯见分别。 即得入依他性。 即此能分别识亦不见。 即得入成就性。 此名三种入。 论曰。 复有教授偈。 如观行差别论说。 菩萨静心中得见其心影灭除于义想但观于自想如是心住内知所取非有即无能取者故证无所有释曰。 为令得入观故。 复说此教授偈。 菩萨见心影者。 见彼似法义影唯是自心。 何人见谓菩萨。 何处见谓静心中。 灭除于义想。 但观于自想者。 谓于静心中义想不起。 知唯是自心为法义相显现。 如是心住内者。 若心如是得住于义无所有中。 即是心住于心中。 知所取非有者。 谓解知所取义无所有故。 即无能取者。 由所取义不有故。 则能取心为能取者。 亦不可得故。 证无所得者。 既无能取所取。 已即说名为证真如。 以真如不可得故。 论曰。 复有入正位别偈。 如大乘经庄严论中所说。 菩萨具满无边际福德智惠之资粮法中思量善决已则了义类意言生彼知诸义唯意言即住似义唯心中如是正证法界已是故远离二种相以知心外无有他故得知心亦非有智者了知二俱无即住无二法界中智者无分别智力平等顺行常普遍所依稠密罪恶聚如大伽陀拔众毒牟尼善说诸正法安心有根法界中已知念行唯分别智者疾至德海岸释曰。 复有入正位偈。 如线庄严论中说。 若有最极难知者。 彼中显示于中无边际者。 谓极难度彼岸故。 如言无边。 言说非无有边。 但以多故得名无边。 此亦如是。 何者为资粮。 谓福德智慧。 于中施等三波罗蜜是福德资粮。 般若波罗蜜名智慧资粮。 精进波罗蜜若为智慧精进是智慧资粮。 若为福精进是福资粮。 如是禅波罗蜜亦二种。 于中若缘四无量禅名福资粮。 余名智资粮。 谁有此资粮。 谓菩萨法中思量善决故者。 由依三摩提后力故。 思量诸法得善决定非余。 则了义类意言生者。 谓了知诸义皆以意言为因故。 即住似义唯心中者。 由知彼诸义唯意言故。 即此自心似义而现故。 如是正证法界已。 是故远离二种相者。 知自心似义而现已。 即于离能取所取真如中得证。 又复如所入证。 今当显示以知心外无有他故。 得知心亦非有者。 谓离心外无有所攀缘义。 彼不有故。 能缘之心则亦不有。 菩萨知彼二不有故。 即住无二法界。 谓离心及义故。 无分别智力者。 离分别智力故。 平等顺行者。 于平等中顺行故。 见修多罗等一切诸法平等。 犹如虚空故。 普遍者。 于若内若外诸法中。 如是见故。 常者一切时故。 所依稠密罪恶聚者。 此诸染法因名稠密。 以难可观解故。 罪恶聚者。 即是染法熏习自性为体故。 牟尼善说诸正法安心有根法界中者。 谓以意安住有根心中。 若攀缘彼心真如。 此是有根心。 谓缘如来正说。 具足无阙总为一相应知此即是无分别智。 已知念行唯分别者。 住此有根心已。 为欲正说故。 于彼后得智中所忆念义。 亦知此忆念行唯是分别故。 由此无分别智及后得二种智故。 诸菩萨疾至佛果彼岸。 此等诸偈总集义者。 初偈明资粮道。 第二偈义明方便道。 第三偈义明后见道。 第四偈义明修道。 第五偈义明究竟道。 此释入应知相竟。 摄大乘论释论卷第七释入因果胜相胜语第四(此品有十章)成立六数章第一论曰。 如是已说入应知相。 说彼因果云何可见。 由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波罗蜜。 云何由六波罗蜜得入唯识。 复云何六波罗蜜得成彼入果。 此菩萨不着福报。 不破禁戒。 于苦不动。 修道无懈。 此等诸障碍因不行故。 心得专一。 即能如理简择诸法故。 得入唯识。 菩萨依六波罗蜜入唯识已。 次第清净深心所摄六波罗蜜。 是故于中虽离六波罗蜜现起方便。 由信解正说故。 起爱味随喜庆悦意。 一切时无间相应熏修。 六波罗蜜便得圆满。 释曰。 若入唯识已。 于清净深心六波罗蜜。 即得现行相应。 与此现行相应故名现行相应。 信解正说者。 谓与六波罗蜜相应言说。 于此甚深正说中起信解故。 起爱味意者。 于诸波罗蜜中见其功德爱味故。 起愿得意者。 由佛得到此净心第一彼岸故。 我及一切众生亦应当得故生愿得心。 此摄诸波罗蜜。 清净深心有何相故。 次以偈文。 显示此相。 论曰。 此中有偈。 圆满白净法及得利疾忍菩萨由自乘深大正说中觉知唯分别得无分别智乐欲信解净名为清净意前及此法流皆得见诸佛已知菩提近得之不为难释曰。 于中始从信行地。 善集资粮故。 圆满白净法。 及得利疾忍者。 忍有三品谓软中上。 此中住最上忍故名疾利。 此心由所缘故得清净。 今当显示。 所谓大乘由说甚深宽大故。 即是菩萨自乘。 于中甚深者谓法无我。 宽大者。 谓虚空器等三摩提。 如所思惟净。 今当显示。 由知一切法唯是分别故。 净心体相今当显示。 欲及解此二净故名净心。 于中欲者。 已得胜悕望故。 解者信故。 净心相今当显示。 前者在净心前故。 及此者。 即此净心中故。 得见诸佛此是其相。 法流者。 谓住定心时今当显示。 此定心利益于住定时见菩提在近。 以得此能得方便故。 得之不足为难。 论曰。 此等诸偈。 总显示净心有七种相。 一资粮二忍三所缘四思惟五自体六胜相七利益。 如偈中次第句句说应知。 释曰。 此等偈中显净心。 有如是资粮如是忍如是攀缘如是思惟。 如是体性如是表相如是利益。 如偈显示。 即是成立净心体。 论曰。 何故唯有六波罗蜜。 成立对治障碍故。 一切佛法生起住处故。 随顺成熟一切众生故。 对治不发行因缘故。 立施戒二波罗蜜。 不发行因缘有二。 谓着福报。 及着室家。 对治发行退转因缘故。 立忍进二波罗蜜。 退转因缘有二。 谓于生死众生违背中生苦故。 于长时修善分中疲倦故。 对治发行不退中坏失因缘故。 立定智二波罗蜜。 坏失因缘有二。 谓散乱及恶智故。 对治此诸障碍故立六数。 释曰。 于坏失因缘中。 恶智者颠倒取故。 如诸外道以恶智故有所坏失。 余成立散乱等障碍。 对治义皆可知。 论曰。 前四波罗蜜为不散乱因缘故。 一波罗蜜不散乱成就。 由依止不散乱故。 得如理正觉诸法实义故。 一切佛法则得生起。 如是一切佛法生起处故。 成立六数。 释曰。 一切佛法住处者。 一切佛法以此为因故成立。 第二六数因缘波罗蜜唯六不增。 由依止不散乱故。 得如理正觉。 诸法实义故者。 由依止禅波罗蜜故。 般若波罗蜜得如实觉了。 诸义余诸句义可知。 论曰。 由施波罗蜜故摄受众生。 由戒波罗蜜故不损害众生。 由忍波罗蜜故能安受他损害。 由精进波罗蜜故能作彼所应作事。 由此等摄受因缘故。 令所成熟众生得受调伏。 彼等未得寂静心者。 令得三摩提故。 已得寂静心者。 令得解脱故。 于教化时即得成熟如是成熟众生住处故。 成立六数。 应如是知。 释曰。 第三成立六数因缘中。 一切众生教化随顺者。 一切众生中作教化成熟事。 随顺相应。 由此得成故。 唯有六为成立。 令出离故。 于心未寂静者。 以禅波罗蜜令得寂静心。 已寂静者。 以般若波罗蜜令得解脱故得成熟。 于教化时者。 谓教诫教授时。 相章第二论曰。 此六波罗蜜相云何可见。 有六种最胜故。 一依止最胜。 菩提心为依止故。 二事最胜。 具足修行故。 三所为最胜。 为欲利益一切众生故。 四方便善巧最胜。 无分别智所摄故。 五回向最胜。 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六清净最胜。 烦恼障智障等灭平等出生故。 释曰。 此布施等以何相故。 得波罗蜜名。 由世间及声闻等亦有布施等。 是故须说其相。 波罗蜜相有六种依止最胜者。 由一切处一切时依止菩提心故。 事最胜者。 无有一人于若内若外物具足现行。 唯菩萨能具足现行者。 谓行布施故。 所为最胜者。 凡所布施唯为利益安乐一切众生故。 方便善巧最胜者。 谓三轮清净名善巧方便。 由无施物及施者受者等分别故。 如是无分别智所摄故。 得布施等名。 回向最胜者。 由此布施等回向无上菩提故。 清净最胜者。 若至佛果施等此时得清净。 彼时离烦恼障智障得具足出生故。 论曰。 云何是施即波罗蜜。 波罗蜜即是施耶。 自有施非波罗蜜。 应作四句。 如施余波罗蜜作四句亦尔。 如所应知。 释曰。 云何是施即是波罗蜜。 波罗蜜即是施耶者。 此是问分也。 答中有布施非波罗蜜。 谓远离六种最胜故。 有波罗蜜非布施者。 谓戒等波罗蜜。 为六种最胜所摄故。 有施即波罗蜜者。 谓施是六种最胜所摄故。 有非施非波罗蜜者。 谓离六种最胜行。 持戒等如是。 一切波罗蜜中四句皆尔应知。 次第章第三论曰。 此诸波罗蜜何故如此次第说。 前波罗蜜生后波罗蜜。 随顺故。 立名章第四论曰。 复次此诸波罗蜜得名云何可见。 为出过一切世间声闻及辟支佛施等。 善趣彼岸故名波罗蜜。 能破散悭吝贫穷故名陀。 得大果报及福德资粮故名那。 是故名陀那。 能灭破戒及恶趣故名尸。 得善趣及定故名罗。 是故名尸罗。 能尽嗔忿及怨仇故名羼。 得住自及他安隐故名提。 是故名羼提。 能舍离懈怠及诸恶不善法故名毗。 得出生无量善法令增长故名唎耶。 是故名毗唎耶。 能舍散乱故名地耶。 得引心住内故名那。 是故名地耶那。 能除遣一切见处恶智故名钵逻。 得知真如法及种类法故名肾穰。 是名钵逻肾穰。 释曰。 今显示其名。 诸波罗蜜通名皆以到彼岸故。 名波罗蜜度一切世间及声闻辟支佛等。 施等彼岸故称波罗蜜。 各各名者。 因时破悭。 何以故。 由破悭故。 则能无碍布施。 果时除贫穷故名陀。 于果时得大果报及福德资粮故名那。 是为陀那。 因时息恶戒果时灭恶趣故名尸。 果时得善趣及得现前三摩提故名罗。 是为尸罗。 如是诸波罗蜜释名如其相应。 得住自他安隐者。 由自身不为嗔恚过失所恼故。 又不生他苦故他亦安隐。 修习章第五论曰。 修诸波罗蜜云何应见。 略说有五种修应知。 一方便起行修。 二信解修。 三思惟修。 四巧便修。 五作所应作修。 于中四修如前说。 复次作所应作修者。 诸佛至诸波罗蜜圆满位已。 然以无功用心。 不舍佛事修诸波罗蜜。 释曰。 于五种修中。 方便起行修者。 谓于方便中发起正行故。 作所应作修者。 诸佛住于法身无复功用。 然不舍诸佛事。 已离现行诸波罗蜜。 但为摄化众生故。 由此修故。 得作所应作事。 论曰。 复次思惟修者。 爱味随喜愿得思惟故。 有六种深心所摄修。 一宽深心。 二牢固深心。 三欢喜深心。 四荷恩深心。 五大志深心。 六胜益深心。 若菩萨齐尔所阿僧祇劫得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于尔所时念念中舍一切身。 及以满恒伽河沙等世界七宝。 奉诸如来乃至坐道场已来。 菩萨施心无有厌足。 亦于尔所时念念中。 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炽火。 于中行四威仪无有一切资生之具。 一心现行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乃至坐道场。 此菩萨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心无有厌足。 此是菩萨宽深心。 复次若此菩萨乃至坐道场不舍此无厌足心。 此名牢固深心。 若此菩萨以六波罗蜜摄化众生时。 生胜欢喜过于所摄化众生。 是名菩萨欢喜深心。 若此菩萨以六波罗蜜摄化时。 见众生于我有胜恩。 非我于众生有恩。 是名菩萨荷恩深心。 若此菩萨六波罗蜜聚集善根。 回与众生令得可爱果报。 是名菩萨大志深心。 若此菩萨以如是六波罗蜜聚集善根。 与一切众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名菩萨胜益深心。 此等六种深心所摄名为爱味思惟。 复次若此菩萨于余无量六种深心。 修习相应菩萨所有善根而生随喜。 此名菩萨六种深心所摄随喜思惟修。 复次若此菩萨愿令一切众生皆得六种深心所摄六波罗蜜。 亦愿自身乃至坐道场。 常不离六种深心所摄修六波罗蜜。 是名菩萨六种深心所摄愿得思惟修。 若但闻此菩萨六种深心所摄思惟修。 生一念净信即得出生无量福德。 朽坏一切极恶业障。 何况菩萨。 释曰。 于尔所时念念中者。 假令三阿僧祇时量为一念。 以如是念。 亦经尔所时得菩提。 于尔所时念念中舍自身等。 其义论本中次第可解。 亦如此次第乃至尔所时得菩提。 于尔所时。 或随行尸罗等亦尔。 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炽火无有一切资生具者。 此言显示住处艰难及无供身之具。 朽坏一切极恶业障者。 此中朽坏者。 由善乐欲故无力能与果报故。 又对治趣恶道故是名朽坏。 宽大心者。 即是此中无厌足心。 即此等心长时不舍即是牢固心。 此中牢固者。 谓长时故。 余心义可解。 差别章第六论曰。 此诸波罗蜜差别云何可见。 各有三种应知。 谓法施。 财施。 无畏施。 守护戒。 摄善法戒。 作利众生戒。 受恶事忍。 安苦忍。 法思惟忍。 被铠精进。 发行精进。 不怯弱不退转无厌足精进。 安乐住定。 出生定。 作所应作定。 无分别方便智。 无分别智。 无分别后得智。 释曰。 说诸波罗蜜差别者。 显示其体故。 于中何故有法施等三种。 由法施故增益他人善根。 由财施故增益他身。 由无畏施故增益他心。 以此因缘故。 显示三种施。 戒三种中守护戒者。 是依止戒。 余二戒依止此住故。 由住守护戒故。 摄善法戒得出生佛法及菩提故名依止。 利众生戒依止住故。 得成熟众生故名依止。 忍三种中受恶事忍者。 若他作恶事能忍受之。 菩萨作众生利益事时。 由此忍力故。 于生死苦不能退转。 安苦忍者。 由有忍力故。 于生死中病等。 诸苦不能退转。 法思惟忍者。 由此忍故。 思惟法时能忍受故。 此忍即是前二忍依止处。 于精进中有三种体。 如世尊修多罗说。 是势力。 是精进。 是堪能是牢固超越。 是不舍重轭。 此等五句即是解释精进三种体。 于中被铠精进故得势力。 以此为初。 由发行精进故。 得正精进于发行时不怯弱不动转。 无厌足精进等。 如其次第即是堪能牢固超越不舍重轭等。 以此三句释之。 由有人初求无上菩提有势力。 于发行时有精进。 但心下劣。 为对治此故。 须堪能若有堪能则心不退屈。 下劣。 即是退屈。 若人虽心不下劣。 然于生死苦中心则扰动则于佛果生退屈。 为对治此故。 须不动精进及牢固超越。 是故说此牢固超越。 由牢固超越故于苦不退。 有人虽于苦不退。 然于少生足。 不能得无上菩提。 是故说无厌足精进。 于少不生足故。 及即显示不舍重轭精进。 由此义故说三种精进。 于定中亦三。 乐住者。 由现见法安乐而住故。 名乐住。 出生者。 由出生六神通故。 作所应作者。 由依止禅那故。 作众生利益事故。 名作所应作。 由此等义故定立三种。 般若中成立三体。 其义可解。 摄章第七论曰。 此诸波罗蜜摄义云何可见。 此等摄一切善法故。 彼体相故。 彼随顺故。 彼津液故。 释曰。 此等摄义云何可见者问。 此等波罗蜜摄诸善法云何可见。 由应知所修善法为波罗蜜所摄。 彼所修善法摄波罗蜜亦尔。 此等摄一切善法者。 此中一切善法即是菩提分法。 彼体相故者。 是般若体相。 彼津液故者。 彼六神通十力等诸余功德皆是此津液。 彼随顺故者。 谓信猗等与此相随顺故。 应如此知。 对治章第八论曰。 此诸波罗蜜障碍云何可见。 摄一切烦恼应知。 彼体相故。 彼因缘故。 彼果故。 释曰。 如所显示诸波罗蜜摄一切善法。 如彼所治摄一切染法。 今当显示。 于中彼体相故者。 是彼欲等体相。 彼因缘故者。 谓悭等因缘。 如不信邪见等故生悭。 彼果故者如悭吝破戒嗔恚故为果。 功德章第九论曰。 此诸波罗蜜功德云何可见。 菩萨于生死流转中摄取自在故。 摄取大生故。 摄取大伴助大眷属故。 摄取大事业方便成就故。 摄取无恼害少尘垢身故。 摄取善知一切工巧等明处论故。 此等果报无可讥嫌。 乃至坐道场。 作一切众生一切利益事现前功德。 释曰。 诸波罗蜜功德菩萨果报无可讥嫌。 非如外果报有可讥嫌。 以染污故。 以无常故。 波罗蜜果报则非无常。 何以故。 由说乃至坐道场故。 又彼唯是自为不为于他故。 说发起利益一切众生事。 波罗蜜果即是一切波罗蜜果功德。 并无讥嫌。 互显章第十论曰。 此诸波罗蜜更互相显云何可见。 世尊有处一切六波罗蜜。 或以施名说。 或以戒名说。 或以忍名说。 或以精进名说。 或以定名说。 或以智名说。 此中有何意诸波罗蜜中。 修一波罗蜜时。 诸余波罗蜜皆来助成。 依此意故。 此中有摄持偈。 数相及次第名字修功德差别摄所治功德更互显释曰。 于三百偈。 般若波罗蜜中说一波罗蜜。 即说一切波罗蜜。 此有何意。 行一波罗蜜一切波罗蜜皆来助成。 以此意故。 于布施时得守摄身口。 即是戒波罗蜜事。 乃至知因果智是般若波罗蜜事。 余波罗蜜助成义如其相应。 释入因果竟。 摄大乘论释论修差别胜相胜语第五对治章第一论曰。 如是说应知相入因果已彼修差别云何可见。 此修有菩萨十地。 何者为十。 谓欢喜地。 离垢地。 照明地。 焰地。 难胜地。 现前地。 远行地。 不动地。 善慧地。 法云地。 此等诸地成立为十。 云何可见。 对治十种障碍无明故。 此等十种应知。 法界亦有十种无明为障住。 云何应知。 十种法界。 初地遍行义故。 二地最胜义故。 三地最上津液所流义故。 四地无摄义故。 五地体无差别义故。 六地无染净义故。 七地种种法无差别义故。 八地不增减义故。 九地相自在依止义故。 及刹自在依止义故。 智自在依止义故。 十地业自在依止义故。 陀罗尼门三摩提门自在依止义故。 此中说偈。 遍行最胜义最上津液流如是无摄义及体无差别无染无净义无种种差别不增不减义四自在依止法界中无明十障非染污于十地为障对治说诸地复次此无明于声闻非染污。 于菩萨是染污应知。 释曰。 今显修差别。 云何十种应知。 法界谓遍满义乃至三摩提陀罗尼自在义。 此十种应知。 法界于地地中各一种应知。 然无明力故不能知。 为对治彼无明十障故有十地。 何者为十。 一凡夫性。 二邪行于众生身等。 三闇钝故于闻思修忘失。 四微细烦恼现行与身见等共生下品故。 意念所缘故。 远去现行微细故。 应知此为微细。 五下乘般涅槃。 六粗相行。 七微细相行。 八于无相作功用。 九不作众生利益事。 十于诸法不得自在。 今当释遍行偈义。 法界一切处遍行。 何以故。 一切法无有一法非无我者故。 最胜义者。 知此义于一切法中最胜。 即是二地所流津液。 最胜者。 若知所有大乘正说。 是最胜所流津液即得三地。 于中无有我所取。 如郁单越人无有我所。 证法界时。 即得如是无有我所。 由此智故。 即得四地。 此即是体无差别。 非如眼色等随诸众生体异各各差别。 由此智得入五地。 亦无染本性不染故。 无染即是净。 由此智故。 得入六地。 修多罗等种种义。 虽复差别成立然无有异。 由此智得入七地。 烦恼灭时不减。 净法长时不增。 相自在依止。 刹自在依止故。 由此智得入八地。 于相中得自在由随其所欲相即现前故。 于刹自在如欲令刹变为金。 即得成故名自在。 于中智自在者。 依止辩才智自在故。 得入九地身等业自在依止故。 陀罗尼三摩提门自在依止义故。 得入十地。 复次此无明于声闻非染污由不入是诸地故。 若入初地时即通达一切地者。 何故复次第安立诸地。 为释此难故。 随所行行彼行。 所入成立为地。 虽于初地一切通达。 然得成立诸地故。 立名章第二论曰。 复次何故初地名欢喜。 由最初得自他利成就功能故。 何故第二地名离垢。 由远离破戒垢故。 何故第三地名照明。 由不退三摩地三摩钵底。 所依止。 大法光明所依止故。 何故第四地名为焰。 以菩提分法焚一切障故。 何故五地名为难胜。 真俗二智更互相违极难而相应故。 何故六地名为现前。 缘生智为依止。 令般若波罗蜜行现前故。 何故七地名为远行。 至功用行后边故。 何故八地名为不动。 一切相行不动故。 何故九地名为善慧。 辩才智最胜故。 何故十地名为法云。 由总相缘一切法智。 为一切陀罗尼三摩地门藏故如云。 又粗重障如虚空云能覆障故。 又法身圆满故。 释曰。 何故初地名欢喜者。 由于此时最初得自他利成就功能。 声闻证真实时唯得自利成就功能。 非作利他。 是故不得如是欢喜同诸菩萨。 何故二地名离垢者。 由于此地性戒成就。 非如初地作意持戒。 由远离破戒垢性戒成就故。 何故三地名照明。 由于此中与三摩地三摩钵底常不相离。 以不退故即于大乘法中得大光明。 何故四地名焰者。 由于此地得菩提分法行。 由此行故一切烦恼及随烦恼。 皆为灰烬。 何故五地名难胜者。 由于此地出世真智是无分别。 世智工巧论等是分别。 应须具修此二相违极难然能具此二故名难胜。 何故六地名现前者。 于此地中得缘生行。 由此智力故无分别行般若波罗蜜得现前故。 诸法无染无净。 当得七地中有功用行。 八地中无功用行。 何故七地名远行者。 于此地中由方便行究竟故。 由于一切相中得决了。 有功用行故。 何故八地名不动者。 于一切相及一切法功用。 此中皆得不动无分别心自然常流故。 何故九地名善慧者。 此慧善故名善慧。 辩才智说名为慧。 由此智故说名善慧。 何故十地名法云者。 一切法总相缘智如云。 陀罗尼三摩提等门如水。 即以此智为藏。 如云藏水。 又如云障覆虚空。 此一切法总相缘智。 覆诸粗重障亦尔。 及圆满法身故者。 如云普遍虚空。 菩萨身中法身圆满亦尔。 圆满者即是普遍义。 得相章第三论曰。 得此等诸地云何可见。 有四种相。 一信解得。 谓信解诸地故。 二行得。 谓得与地相应十种法行故。 三通达得。 谓于初地中通达法界时。 通达一切地故。 四成就得。 谓修此诸地得究竟故。 释曰。 于中成就得者。 若修此诸地至究竟故。 是为成就应知。 修相章第四论曰。 修此等诸地云何可见。 此诸菩萨于诸地中。 修奢摩他毗钵舍那时。 有五种修。 所谓总集修。 无相修。 无功用修。 炽然修。 无厌足修。 出生菩萨五种果。 所谓一念念中消灭一切染浊依止故。 二得出离种种想游于法乐故。 三了知一切处无量无分限相法光明故。 四所有清净分因缘。 不分别相而现行故。 法身圆满成就。 五由展转上上因所摄故。 释曰。 随于一地中即有五种修。 今当显示。 修奢摩他毗钵舍那。 由五种修故并得成就。 念念中消灭一切染浊依止者。 何者名染浊。 谓烦恼障智障。 无始熏习种子彼障碍聚。 由总相缘奢摩他毗钵舍那智故。 得念念损减。 此聚破散故名消灭。 又复损减即是消灭。 离种种相得法乐之乐者。 于种种体相成立修多罗等。 谓法中离种种想。 于法乐中得乐。 非谓余乐。 此中乐者谓内乐故。 复有别释奢摩他毗钵舍那。 于法中若受若觉若观。 非显著粗浅领纳顺行。 然唯以忆念光明细领纳细顺行。 一切处无量无分限相者。 无十方分限了知。 一切光明者如善诵经书。 心即明了故。 于清净分中无分别相现前者。 谓与所应成就相应此清净分中无分别相而现前故。 佛果即是所应成就。 及法身圆满成就。 最上上因所摄故者。 于中圆满者。 谓第十地。 成就者。 第十一佛地。 此中所有法身最上上因所摄者。 由此一切因出生佛地。 是故得为最胜。 论曰。 于十地中修十波罗蜜各有增上。 六地中六波罗蜜如前说。 后四地中有四波罗蜜。 方便善巧波罗蜜。 六波罗蜜所聚集善根。 与一切众生共之。 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愿波罗蜜者发起未来世种种愿。 诸波罗蜜因缘此能引摄故。 力波罗蜜者由思量修习等力六波罗蜜得相续现行故。 智波罗蜜者此成立六波罗蜜智。 得自受用法乐。 及成就众生故。 复次此四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中无分别智后所得智摄。 应知。 复次诸十地中一切波罗蜜非不修行。 此诸地法门为诸波罗蜜藏所摄。 释曰。 于十地中修十波罗蜜各有增上者。 于十地经中说初地檀波罗蜜增胜。 乃至十地智波罗蜜增胜。 是故以增胜故十地中说十波罗蜜。 于一切地中一切波罗蜜亦皆修习。 六地中六波罗蜜者。 如次第显示。 初檀波罗蜜乃至第六般若波罗蜜。 如是等义如十地经中说。 此中不具足如前说。 后四地中有四波罗蜜者。 由随于何处说六波罗蜜。 即彼处方便善巧等四波罗蜜皆在其中。 若说十波罗蜜。 彼中唯以无分别智为般若波罗蜜。 后得智摄余方便善巧等四波罗蜜。 是故于后四地中修四波罗蜜得成。 论说善巧方便波罗蜜中。 与一切众生共者。 于中所有善得与众生共。 今当显示诸愿求无上菩提者。 皆欲作一切众生利益事。 要正觉菩提方得此欲。 是故诸有思量所有善根皆回向。 为作一切众生利益事。 此名与一切众生共。 又善巧方便者。 即显悲智。 六波罗蜜所聚集善根。 由悲故与一切众生共。 由智故不回向释梵等果报。 是故由此智故不起烦恼。 及不舍生死。 于中不染。 得成方便善巧故名方便善巧波罗蜜。 由起种种愿力故得种种波罗蜜因缘。 是名愿波罗蜜。 未来中者未来世因相故名未来中。 住此因中为彼未来故作种种愿。 有修多罗中说二种力。 谓思量力及修习力。 虽无修习力。 以思量力故与诸波罗蜜相应。 故得诸波罗蜜相续现行。 此是力波罗蜜业事。 如所显示诸波罗蜜皆是智所建立。 此是智波罗蜜即是无分别般若波罗蜜自性。 若为自受用法乐。 及为成就同法众生故。 名成立诸波罗蜜。 此法门为诸波罗蜜藏所摄者。 此中波罗蜜藏者。 谓一切大乘法此十地法门是波罗蜜藏所摄。 非声闻藏所摄故。 一切波罗蜜于诸地修习得成。 此诸地法门最高大故。 一切诸佛遍一切佛刹中演说。 又此法门胜故。 于最初时及于最胜处说。 最牢固住处说。 以其胜故。 故言胜。 修时章第五论曰。 复次于几时修此诸地得圆满。 有五种人于三阿僧祇劫中。 谓信行地人初阿僧祇劫净心行有相行无相行六种地及七地。 第二阿僧祇劫。 即此无相中无功用行已上。 乃至十地第三阿僧祇劫修行圆满此中有偈。 净妙胜上力牢固心转胜菩萨三僧祇说名正修行释曰。 五种人三阿僧祇者。 于中信行者。 谓于彼义中依信而行故。 此地初阿僧祇满。 此阿僧祇满已得净心地。 通达真如故。 即此净心行。 于十地中六地已还有相行。 第七地无相有功用行。 即得第二阿僧祇满。 若入八地得无功用行。 然未成就彼无功用行。 九地十地得满此无功用行。 此人是第三阿僧祇劫。 即此一人成立五种。 如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等。 随位处差别故。 如所说三阿僧祇满得菩提。 于无始生死中修行施等。 及逢值诸佛齐何已来。 说为三阿僧祇劫。 此义偈中显示。 净妙胜上力者。 谓得善根力及愿力。 于中善根力者。 散乱等不能破坏应知。 愿力者。 恒与善友同聚应知。 牢固心转胜者。 谓发起牢固心。 及修行转胜。 于中牢固心者。 善友力故。 不舍菩提心应知。 行转胜者。 谓现在及后生生中。 善根增长无有退减应知。 余句可解释。 因果修差别胜相竟。 摄大乘论释论卷第八释增上戒学胜相胜语第六论曰。 如是说因果修差别已。 此中增上戒胜相云何可见。 如经说。 菩萨地中诸菩萨所受禁戒。 若略说有四种胜相故名胜相应知。 谓差别胜相。 共不共学处胜相。 旷大胜相。 甚深胜相。 此中差别胜相者。 谓守护戒。 摄善法戒。 利益众生戒故。 于中守护戒是余二戒住处应知。 摄善法戒是出生佛法住处。 利益众生戒是成熟众生住处应知。 共学者。 声闻及菩萨等。 性罪不行故。 不共学者。 谓遮罪不行故。 此学处或于声闻是犯。 菩萨非犯。 或有于菩萨是犯声闻非犯。 菩萨学处。 谓身口意。 声闻学处。 谓唯身口。 是故菩萨心亦是犯非余声闻等。 略说但是摄受一切众生无罪过身口意业菩萨一切所应行者。 于彼皆应学之。 即是共不共学处应知。 释曰。 云何得知菩萨学处与声闻差别。 言品类差别者。 由声闻等唯有一守护戒。 无摄善法戒及利益众生戒。 共不共学处戒者。 于中性罪。 谓杀生等是为共。 掘地断草等制罪。 是不共。 此后学处于声闻有罪菩萨无罪。 如声闻于夏中行是犯。 菩萨见有众生利益事不去是犯。 摄受一切众生无罪过者。 摄一切众生而无罪过。 非如以女色等与之。 虽是摄受。 然非无罪过业。 为离此过故应说以无罪过摄故。 心亦是犯者。 如害觉等。 但起觉时即是菩萨罪。 非声闻故。 此增上戒等三学。 即是波罗蜜体性。 何故复更建立三学。 此与波罗蜜差别义。 今当显示。 由展转相因故别立诸学处。 依戒故生定。 依定故生慧。 论曰。 旷大差别者。 复有四种旷大故。 一种种无量学旷大。 二摄无量福德旷大。 三摄一切众生利乐心旷大。 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住处旷大。 释曰。 种种无量学处旷大者。 诸菩萨学处亦种种。 亦无量。 以于众生行教化及作摄事故。 摄无量福德者。 由摄诸菩萨福德资粮不可测量。 声闻不尔。 摄一切众生利乐意者。 于中劝令修善。 是利益意。 此人以此善故。 若于果时当得福报。 此名安乐意。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住处旷大者。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住此戒而得。 声闻戒不尔。 论曰。 甚深差别者。 若菩萨以如是等方便善巧。 行杀生等十种恶业。 然不得罪。 生无量福。 疾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又变化身口业。 应知是菩萨甚深戒。 或为国王显示种种逼恼众生事。 以此成立众生于律行中。 又种种本生中示现故。 显示逼恼余众生摄受余众生故。 先令他心生净信。 然后教化成熟。 此名菩萨戒甚深胜相。 此四种胜相。 略说菩萨守护戒胜相应知。 如是等菩萨学处差别。 复有无量种差别。 如毗那耶瞿沙方广经中说。 释曰。 甚深差别中。 若菩萨以如是等善巧方便者。 此中如是菩萨得如是善巧方便势力。 今当显示。 若如是知。 此人以此不善。 与无间地狱相应。 菩萨以知他心智知。 更无余别方便。 能转其恶业。 令不决定堕恶道。 知决定作此业已必堕地狱。 如是知已即起此心。 设令我作业已堕于地狱去。 亦何苦杀之。 虽现世少受苦恼。 未来当受安乐。 是故犹如医师。 菩萨以利益心杀之无罪。 得大胜福。 由此福德故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是等行最为甚深。 又复菩萨有变化身口业。 应知是甚深戒由此故。 或为国王示现种种逼恼众生事。 安立众生于律行中。 于中所化体相为变化。 如阿那罗王为善财童子示所现事。 种种本生中示现者。 如毗输安恒啰王子(隋云多能即是须达拏也)。 本生经中说。 菩萨以儿施婆罗门。 此儿是变化。 何以故。 论云显示不逼恼此众生。 摄受余众生故。 以菩萨终不以逼恼此众生。 作摄受余众生事。 此亦是甚深。 此等四种差别。 即于毗那耶瞿沙十万偈经中广说。 释增上戒学竟。 释增上心学胜相胜语第七论曰。 如是已说增上戒学胜相。 增上心学胜相云何可见。 略说有六种差别应知。 一所缘差别。 二种种差别。 三对治差别。 四功能差别。 五出生差别。 六作业差别。 大乘法为所缘故。 大乘光明一切福德聚三昧王。 贤护首楞伽摩等三摩提种种无量故。 一切法总相缘智如以楔出楔方便。 推出阿梨耶识中染浊障故。 游禅定乐随所欲受生故。 于一切世界中出生无障碍神通故。 谓振动故。 炽然故。 普遍故。 显现故。 转变故。 往来故。 延促故。 聚散故。 一切色像入身中故。 所往同类故。 隐显故。 所为自在故。 伏他神通故。 与辩故。 与念故。 与乐故。 放光故。 出生如是等大神通故。 释曰。 今显增上心学胜相。 于中大乘法为所缘者。 由诸菩萨以大乘法为所缘。 非诸声闻等。 大乘光明福聚三摩提王等者。 显三摩提名。 以诸声闻于此种种三摩提中无有一种故。 对治差别者。 由能对治一切障碍故。 如以细物推出粗物。 如是烦恼种子于阿梨耶识中住。 名为熏习。 此说为粗对治。 道说为细。 推出彼粗故。 功能差别者。 由有此功能故。 游禅定乐然有利益一切众生处。 于彼受生亦不失禅定。 声闻不尔。 出生差别者。 于一切世界中得无障碍神通。 由禅定生故。 作业差别者于中振动者振动一切世界故。 烧然者。 即是烧然一切世界。 普遍者。 应知光明遍满故。 显现者。 若众生随所应见。 以菩萨神通力故。 得见无量世界。 及见彼世界中诸佛菩萨等故。 转变者。 如转地等为水等应知。 往来者。 一刹那间往无量世界。 于此刹那间即还来故。 聚者。 以无量世界入一微尘中。 然不增长故。 散者。 以此一微尘普遍无量世界故一切色像入身中者。 如于一身中。 一切无量种种色像显现故。 所往同类者。 如往三十三天。 色像音声皆与彼同。 为教化彼者。 如是往一切处皆尔。 隐显者。 即于一切处或现或不现故。 所为自在者。 如变魔王令作佛身等故。 伏他神通者。 于一切神通中得最胜故。 与辩者。 令能答问故。 与念及与乐者。 由听菩萨说法故。 得三摩提故。 得念得乐放光者。 放光令他世界住菩萨皆悉来集故。 出生如是等大神通者。 此前所说神通大故。 此等神通声闻所无故。 论曰。 摄一切难行。 由出生十种难行故。 十种难行者。 所谓自受难行。 自受菩提愿故。 不退难行。 于生死苦中不退转故。 不背难行。 于一切颠倒行众生。 不弃背故。 现前难行。 若诸众生触恼菩萨。 亦现前作一切利益事故。 不污难行。 生在世间而不为世法所污故。 信乐难行。 于大乘中虽复未解。 然于一切甚深广大生信乐故。 通达难行。 通达人法二无我故。 随觉难行。 于如来所说甚深秘密语中随顺觉知故。 不离不染难行。 不舍生死而不染故。 起作难行。 诸佛于一切障碍解脱中住。 以无功用尽生死际。 起作一切众生一切利益事故。 释曰。 如经说菩萨有难行。 于中何者是难行。 彼一切难行以此十种难行显示。 于中不离不染难行者。 不离者不舍义。 若于生死不舍亦不染。 此为甚难。 余九种难行。 论本可解。 论曰。 于随觉难行中诸佛何等密语中。 菩萨随顺觉知。 如说云何菩萨得成布施。 若不施一物。 然于十方世界中。 成就无量布施事。 云何得成布施乐欲。 若于一切布施无所乐欲。 云何得成施信。 若于诸如来不行信向。 云何得成布施策发。 若自身于布施无所策发。 云何得成布施游戏。 若无有一时布施一物。 云何得成布施广大。 若于布施生不牢想。 云何得成布施清净。 若生悭心云何得成布施究竟。 若不住于究竟中。 云何得成施自在。 若于施不得自在。 云何得成布施无尽。 若不住无尽中。 如施如是持戒乃至智慧皆尔。 随其相应应知。 释曰。 此中显示密语意。 于中云何得成布施者。 菩萨取一切众生为己体。 是故一切众生行施。 即是菩萨行施。 此是密意。 云何得成布施乐欲者。 谓不乐欲有所得施。 但乐欲菩萨净施。 杂相及着相。 是名有所得。 是故经说。 有杂相着相布施。 云何得成施信者。 由自得施心故不藉他为缘。 云何得成施策发者。 此亦显自性能施。 若自身无所策发。 由悭除故虽不策发自能行施。 云何得成布施游戏者。 非一时施常施故。 不施一物一切施故。 云何得成布施宽大者。 于中不牢者。 若取秘密义名为不乱。 此为显定心施及破贪欲施。 云何得成布施清净者。 于中生起者。 若取秘密义名为拔根。 谓拔出悭根。 由回悭首在下拔根在上故名生起。 云何得成布施究竟者。 究竟者名涅槃。 于中不住故。 非如声闻住究竟涅槃。 云何得成施自在者。 若于施障中令不得自在。 故名于施得自在。 以但于施障不得自在故。 云何得成施无尽者。 无尽即是涅槃。 为显不同声闻住涅槃故。 论曰。 云何得成杀生。 若断众生生死。 云何得成不与取者。 若一切众生无有与者而自取之。 云何得成欲邪行。 若于欲邪中行故。 云何得成妄语。 若于虚妄中说为虚妄。 云何得成破坏语。 若于第一空中行常行故。 云何得成粗恶语。 谓住应知彼岸故。 云何得成杂乱语。 若于差别种类法中如其相说故。 云何得成非分贪。 若于无上禅定数习令自得故。 云何得成嗔害心。 若于一切烦恼心已得杀害故。 云何得成邪见。 于一切处遍行邪体如其体见故。 释曰。 如经中说。 佛言比丘我为杀生者。 今当显示此说意。 云何欲邪行者。 若念知此欲是邪如是行故住应知。 彼岸者。 谓于应知彼岸中住故。 云何邪见者。 于色等遍行邪体。 如其相见故。 即是见依他性中分别性是邪相。 余十不善业道义如论可解。 论曰。 甚深佛法者。 何者为甚深佛法今当解说。 常住法是佛法。 法身常住故。 断灭法是佛法。 一切障皆断灭故。 生起法是佛法。 化身生起故。 证见法是佛法众生八万四千行并对治皆证见故。 欲俱法是佛法。 欲俱众生摄同自体故。 如是嗔俱法是佛法。 痴俱法是佛法。 凡夫法是佛法应知。 无染法是佛法。 成就真如一切不污故。 不污法是佛法生在世间。 不为世法所污故。 是故名为甚深佛法。 为修波罗蜜。 为成熟众生为清净佛刹。 为出生一切佛法等故。 是菩萨三摩提业差别应知。 释曰。 复有余经中说常住法是佛法。 乃至无染法是佛法等者。 此中说意今当显示。 常住者。 谓法身以此法故说为常住法。 断灭法证见法不污法者。 此等为显出离一切障染真如。 以此法故说不污法。 前不说作业差别是故今显示。 菩萨三摩提业此中菩萨依止三摩提故得修诸波罗蜜。 亦以依止三摩提故成熟众生。 由神通故摄引令入。 亦依止三摩提力清净佛刹亦尔。 若心得自在即随所欲令世界成金等。 如是等由三摩提力故。 出生佛法是名为业。 释增上心学竟。 释增上慧学胜相胜语第八之一论曰。 如是已说增上心学胜相。 增上慧学胜相云何可见。 谓无分别智。 若自性。 若依止。 若因缘。 若所缘。 若相貌若建立。 若释难若住持。 若伴类若果报。 若津液若出离。 若至究竟若方便。 无分别后得等功德。 若差别若无分别智譬喻。 若无功用作所应作若甚深等。 此是无分别智。 增上慧差别应知。 释曰。 今当说增上慧学胜相。 此中显无分别智是增上慧。 此智复有三种。 一方便无分别即是寻思。 二无分别。 三后得。 于中求欲智是初增上慧。 自内智是第二增上慧。 摄持智是第三增上慧。 于中唯成就无分别智为正体。 由于寻思因智即是彼果故。 由于后得果智即是彼因故。 若此智成就前后二智即得成就。 今应先释无分别智自性。 自性即是体相。 诸菩萨无分别智自性。 应须离五种相今当说。 论曰。 此无分别智自性离五种相。 离非思惟故。 离过觉观地故。 离灭受想定故。 离色自性故。 离计度真实义种种相故。 离此等五种相。 是无分别智应知。 释曰。 五种相中。 若不作意是无分别者。 则重睡耽淫极醉等应是无分别智。 复次若过觉观地是无分别者。 则二禅已上皆应是无分别知。 若尔世间人亦应得无分别智。 复次若心及心法不行故。 是无分别智者。 住灭受想定等应是无分别智。 此智不成。 何以故。 以住灭定等时无有心故。 复次若智体性如色者。 如色顽钝无知。 智亦如是顽钝无知。 复次若于真实义中。 取种种相是无分别者。 此取即是分别。 以分别言此是真实故。 若智离此五种相缘真实义。 于真实义中。 若不起种种相言。 此是真实此是无分别智相故。 缘真实义时。 如眼识缘色无种种相此是其义。 论曰。 此中为成立。 如所说无分别智故说偈。 诸菩萨自性出离五种相是无分别智于真不计度诸菩萨依止非思亦是思是无分别智非思义种类诸菩萨因缘有意言闻熏是无分别智正思惟相应诸菩萨所缘不可言说法是无分别智无我及真如诸菩萨相貌于彼所缘中是无分别智尔炎无有相相应自性义所分别非余字字相应故是为义相应若离于言说于义智不生言说不同故一切不可言诸菩萨住持即无分别智后得智中行得增长进趣诸菩萨助伴说为二种道是无分别智五度之种类诸菩萨果报诸佛二轮中是无分别智方便及正得诸菩萨津液于后生生中是无分别智自体转胜故诸菩萨出离得成就相应是无分别智应知十地中诸菩萨究竟由得三身净是无分别智得最上自在如虚空不染此无分别智种种极恶业唯信决定故如虚空不染此无分别智解脱一切障得成就相应如虚空不染此无分别智常行于世间世间法不染如哑求受尘如哑正受尘如非哑受尘三智如是说如愚求受尘如愚正受尘如非愚受尘三智如是说如五求受尘如五正受尘如意识受尘三智如是说如未解求解如知法及义三智次第尔当知方便等如人正闭目是无分别智即彼开目时是为后得智此无分别智应知如虚空如空中色像后得智亦尔如摩尼天乐作业离分别诸佛种种业亦常离分别非此亦非余非智亦是智与尔炎无别是无分别智由说一切法自性离分别所分别非有无无分别智释曰。 此初偈中即显此义。 即此所说自性由依止故得生。 今当说。 由说此智为无分别故。 此智必应依止心生。 若依止心生。 由能思念故名为心。 若依止思念生。 则无分别义不成。 又若依止非心生。 则不成智。 为离此二过故。 偈说诸菩萨依止等。 于中此智所依止非思。 何以故。 以不思量义故。 又此所依止亦非非思。 何以故。 以思所引生故。 此所依止生时。 是思种类故得说名思。 又此智由因所生起故。 次以偈显示其因。 诸菩萨因缘。 有意言闻熏者。 由于他音声正闻熏习。 以此熏习为因。 生思惟意言。 名正思惟。 此智以何为所缘。 复以偈显示。 诸菩萨所缘等者。 于中不可言法性。 谓于分别性一切法不可言。 复次何法不可说。 谓无我真如人法体分别性无我。 此无体之体名为真如。 莫作断取。 又此所缘有何相貌。 次以偈显示。 诸菩萨相貌等者。 于中无相者。 此智与真如平等而生。 无有别相为相。 此是相貌如眼取色。 于中见青等相貌与色无异。 此亦如是。 智与真如无异相貌。 若所有一切法皆不可说。 何者为所分别。 相应自性义所分别非余故。 与彼不别故名非余。 复次此云何成。 为成就此故偈言字字自相应。 是为义相应者。 若此字与彼字相应。 说此中义名和合义。 如斫刍二字不断说故。 即有眼义和合生(斫刍隋云眼)。 是所分别。 以何道理成就一切法不可说。 若离于言说于义智不生故。 如有人未识能说名。 于所说义智则不生。 若汝言但得能说名则知所说义者。 此义不成。 如偈言言说不同故。 以能说名与所说义不同。 名与义各别体故。 偈言一切不可说。 由此义故能说与所说俱不可说。 复次此无分别智何所住持。 偈言诸菩萨住持。 即无分别智后得智中。 行者由无分别后所得智故。 菩萨得修诸行即依此智得增长进趣。 菩萨所有诸行此增长义。 依无分别智住持故。 复次此智以何为伴。 偈言诸菩萨伴助。 说为二种道故。 此无分别智以五波罗蜜为助伴。 于中道有二种。 谓资粮道。 及依止道。 资粮道者。 谓施戒忍精进等诸波罗蜜。 依止道者。 谓禅波罗蜜。 由如前说。 诸波罗蜜所生善根。 及依止禅定故。 无分别智得生。 此智即是般若波罗蜜。 复次乃至未得佛果已来所有无分别智。 能成熟果报。 偈言诸菩萨果报诸佛二轮中。 是无分别智者。 何者诸佛二轮。 谓受用身轮。 及化身轮。 若修方便无分别。 能成熟化身果。 若正得无分别。 能成熟受用身果。 为显示此义故。 偈言方便及正得。 复次何者是无分别智津液。 诸菩萨津液于后生生中者。 即于彼二轮中。 于后后生处。 此无分别智体转得胜进。 即此无分别智转胜进时。 此是津液果应知。 复次云何出离。 诸菩萨出离者。 究竟出离。 即是涅槃得成就相应。 此无分别智者。 此智初得得相应。 从此经无量百千劫得成就相应。 应知十地中者。 从初地乃至第十地如是次第。 初地中唯有得相应。 尔后无量时得成就相应。 是故诸菩萨于三阿僧祇劫得涅槃。 由经尔所时乃得究竟故。 何者无分别究竟。 即次前所说得者。 是偈言诸菩萨究竟。 由得三身净。 是无分别智。 此中三身清净者。 由此三身初地中唯有得。 于十地中得善清净故。 得最上自在者。 此无分别智。 非唯清净三身得究竟。 复有十种自在。 如后说彼亦是得应知。 复次无分别智有何功德。 于中有三种无分别。 一方便无分别。 二根本无分别。 三后得无分别。 此中方便无分别者。 由此人初于他所。 闻菩萨无分别已。 自未见其方便。 然生信乐。 依止此信乐。 修无分别观。 此时名方便无分别。 由此观行故无分别得生。 故得无分别名。 此方便无分别无染功德。 譬如何等。 偈言如虚空不染。 此无分别智故。 为显示何法。 无染故说种种极恶业。 为显示不染因故。 说唯信决定故。 由于此无分别唯信决定故。 能对治恶趣。 此即显示诸恶不染根本。 无分别功德复何所以。 偈言如虚空无染。 此无分别智故。 何法不染。 谓一切障碍。 何故不染。 得成就相应故。 显示于诸地中由得相应及成就相应为因故。 此即显示对治一切障。 无分别后得智功德。 复何所以。 偈言如虚空不染。 此无分别智。 常行于世间。 世法不能染故。 由此智力故。 见有利益众生处。 随念往生虽生世间。 然不为世法所染。 世法有八种。 谓得利不得利好名恶名毁赞苦乐等。 此即是无分别。 从无分别智生故。 今当显示此三智差别。 其相应知。 如哑求受尘。 无有言说。 方便无分别亦尔。 如哑正受尘无有言说。 根本无分别亦尔。 如非哑受尘。 如所受尘。 即有言说。 无分别后得亦尔。 名字等名为言说。 如愚求受尘者。 未曾识知名愚。 此愚等譬三智。 如哑中说。 如五求受尘者。 无分别五种。 应知是眼等五数。 此等求觅及正受。 此譬三智。 一切如哑中说。 如意识受尘者。 如意识于尘能分别。 亦受用。 后得亦尔。 于尘亦分别亦受用。 如未解论求解。 方便无分别亦尔。 如诵习论时。 但受用于法。 根本无分别亦尔。 法者谓文字如解。 论者于法于义皆受用。 后得亦尔应知。 复次为摄此法及义故显示二智。 如人正闭目者。 此偈显示无分别及后得二种差别相。 如虚空者。 如虚空无染无有分别。 亦不为他所分别。 无分别智亦尔。 遍在一切法一味。 空中一切法不能污故名无染。 自体无分别故名无分别。 亦不为他分别成相貌故非所分别。 此智如是应知。 如空中色像后得智亦尔者。 如色显现亦是能分别。 亦是所分别。 复次若以无分别智名为佛者。 既离分别众生云何得成利益众生事。 虽离分别如理得成故。 以摩尼天乐譬喻显示。 如摩尼天乐者。 如如意珠离分别业。 随众生所欲作利益事。 又如天乐无有作者。 随彼天所欲。 出种种声。 诸佛亦尔。 离于分别而种种事成应知。 此无分别甚深说中。 云何为智缘依他性所分别物。 为有别缘。 若尔何过。 若分别所攀缘则不得名无分别。 若言有别攀缘。 此别攀缘亦非有。 非此亦非余者。 于中非此者。 以非分别所能缘。 以无分别故亦非余者。 以即于依他性法中作法。 如攀缘故。 此法及法如二种。 不可说一不可说异故。 此亦尔不可说为分别所缘。 又不可说为异缘故。 复云何此为是智为非智。 若尔何过。 若是智既名为智。 云何不分别。 若非智自性云何说为无分别智。 故以非智亦是智偈显示。 此不可为智。 何以故。 由方便有分别智自性中不生故。 亦非非智以方便有分别智为因生故。 复有别义非即亦非异非智亦是智者。 由非即缘分别中生故名非智亦非异。 由即缘法如中生故非非智。 即以前句释后句。 与尔炎无别。 是无分别智者。 非如方便智有能取所取生故名无分别。 若于所取尔炎中。 无别异平等平等生。 是无分别。 此智不住能取所取中。 世尊于修多罗中。 说一切法无分别。 此中欲显示此无分别故。 更说偈。 由说一切法自性离分别者谓一切法即自性无分别。 何故如此偈言。 所分别非有。 以此显示由所分别物非有故。 若所分别非有故。 即一切法自性无分别者。 何故一切众生不即得解脱。 无无分别智者。 即以此句显示不得解脱。 虽一切法自性无分别。 由一切法自性无分别故。 无有所分别。 若于此中通达智生证见此无分别故得解脱。 若通达智不生。 即不得解脱。 所说无分别智即此智有三分。 今当显示。 摄大乘论释论卷第九释增上慧学胜相胜语第八之二论曰。 于方便无分别智中有三种。 谓因缘引摄数习等。 出生差别故。 无分别智亦有三种。 谓知足不颠倒无戏论等无分别故。 无分别后得智有五种。 谓通达忆念成立和合如意等。 显示差别。 释曰。 因缘引摄数习等出生差别故者。 此是方便无分别三种。 由或以种性力。 或以现前数习力故得生。 于中种性力者。 即是从因得生。 数习力者即是现在身丈夫力作。 非从因生。 知足无颠倒不戏论无分别故者。 于中知足无分别者。 应知是闻思体究竟。 由满足故不复分别故。 名知足无分别。 于闻思位究竟时自知得到究竟处。 此菩萨住在凡夫地。 生满足心。 作是念。 闻思事只齐于此。 以是义故说为知足无分别。 复次应知。 有世间知足无分别。 若得于有顶处见为涅槃。 生知足心。 谓更无余处故名知足无分别。 不颠倒无分别者应知是声闻等。 由诸声闻通达真实故得无常等四无倒智。 于常等四倒相中不复颠倒分别。 无戏论无分别者应知。 是诸菩萨由诸菩萨知一切法乃至菩提。 无戏论无分别故不复分别。 无戏论者。 谓出语言道过世间智由此智非言语所说。 亦非世智所知故。 复次无分别后得智。 有五种差别应知。 谓通达忆念成立和合如意等。 显示差别故者。 于中通达显示。 忆念显示。 成立显示。 和合显示。 如意显示等五种差别。 此中通达显示者。 若通达已即于彼时显示云。 我已通达作如是显示。 显示者。 谓决定知故忆念显示者若出定已忆念言。 我已通达无分别也。 成立显示者如所通达为他解说。 和合显示者以一切法为一抟相。 总相攀缘智。 由此观智即得转依。 如意显示者由此转依故即得如意显示。 由随心所念一切自在。 由此自在若以地等为金等即得成就。 由显示故为此如意故。 显示故名如意显示。 何以故。 由经说。 以显示及如意故。 已成立无分别智。 未说成就因缘故。 复以偈显示。 论曰。 更有别偈成就无分别智。 鬼畜人天等各随其所应一切意有异故知义不成过去等及梦并余二影像无有为攀缘然彼攀缘成若义成为境无无分别智此智若不有佛果无可得得自在菩萨乐欲自在故如念地等成得定者亦尔成就观行人智人得寂静思惟一切法如其义显现智行无分别一切义不现即知无有义识亦不得有释曰。 此中鬼畜人天等各随其所应者。 畜生以为水。 饿鬼为高原。 如人见粪为秽。 猪等畜生见为净妙。 如人见饮食为净。 于诸天见为不净。 以此道理显示。 于一物中各随其意见有差别。 是故应知义无所有故。 彼等所取既不成就。 若尔义无所有故识应不缘境而生。 答亦有识不缘境而生。 如梦及过去未来等。 无实攀缘即自体攀缘。 如镜像及定境亦尔次以偈显示。 过去等及梦此偈者。 于中后半偈释前半偈。 如其次第应知。 由无实攀缘故无攀缘。 非无攀缘即自攀缘故。 谓自心为境而攀缘故。 即是过去未来及梦并二影像等次第相应。 若义成为境无无分别智者。 若义有自性则无无分别智。 若汝言无无分别智有何失者。 此智若不有佛果无可得。 若无分别智不有则不能得佛果。 是故决定应有应知。 得自在菩萨者。 谓已得自在力故胜解自在故者。 得乐欲自在故如念地等成者。 谓欲以地等诸物成金等相。 即能成故。 得定者亦尔者。 谓得定人及余声闻等故。 成就观行人者。 谓成就毗钵舍那故。 智人者即是诸菩萨。 得寂静者。 谓得三摩提故。 思惟一切法如其义显现者。 由诸菩萨于如是如是修多罗等法。 义思念时如念显现。 若念佛时随所思念。 于彼彼法中佛义显现。 如是色受等义显现亦尔故。 智行无分别一切义不现者。 智正行无分别时。 由一切义不现故。 即知义无有。 由义无所有故识亦成无所有。 此识无所有今当显示。 识亦不得有者。 所识既不有能识则不成。 是故应知无所有。 此义应知。 相中已具解释。 论曰。 般若波罗蜜与无分别智无有差别。 如经说菩萨住般若波罗蜜中已。 与不住相应故。 修余波罗蜜得满足。 云何不住相应而得满足。 谓远离五种住处故。 一远离外道我执处故。 二远离不见真实菩萨分别处故。 三远离生死涅槃二边处故。 四远离唯断烦恼障生知足处故。 五远离舍众生利益事。 住无余涅槃界处故。 释曰。 此无分别智。 即是般若波罗蜜。 何以故。 由经说住般若波罗蜜中。 已与不住相应。 如是等为欲令知此义故。 以经文显示。 如是住不住相应中满足余波罗蜜。 远离外道我执处者。 如外道住般若中有我执。 念云。 我住般若中。 此是般若。 菩萨远离如是外道住相故。 得住无住相应般若中。 远离不见真实菩萨分别处者。 如不见真实。 菩萨于无分别般若波罗蜜中。 分别言。 此是般若波罗蜜。 无如是分别故。 名不住相应。 远离生死涅槃二边处者。 如世间住生死边。 声闻等住涅槃边。 菩萨不如是。 不住此二即是不住相应应知。 远离唯断烦恼障生知足者。 如声闻唯断烦恼障生知足。 菩萨不如是由此意故言诸菩萨不住相应行应知。 远离舍众生利益事住无余涅槃界处者。 如声闻舍利益众生事。 于无余涅槃而取涅槃。 菩萨不尔。 如是不住声闻所住。 是名不住相应。 声闻智与菩萨智有五种差别相。 今当显示。 论曰。 声闻智与此菩萨智有何差别。 有五种差别应知。 一无分别差别。 谓阴等法无分别故。 二无分限差别。 谓通达真如入一切种应知。 为一切众生无有分限故。 三无住差别。 谓入无住涅槃故。 四毕竟差别。 谓趣无余涅槃界不尽故。 五无上差别。 谓最为胜上无有余乘胜过故。 五种差别智大悲以为体世出世果报当知不为远释曰。 于中无分别差别者。 由诸声闻攀缘阴等。 生分别智。 诸菩萨智。 于阴等不生分别故。 无分限差别者通达人法二无我故应知。 无有分限。 由诸菩萨于一切应知中智生故。 声闻唯知苦等谛为众生亦无分限。 菩萨为一切众生故求菩提。 声闻唯为自利故。 无住差别者。 诸菩萨得无住处涅槃非诸声闻此差别。 毕竟差别者。 于中言差别者。 于无余涅槃界中。 声闻涅槃则有尽灭。 菩萨涅槃则不尔。 无上差别者声闻乘有上。 菩萨大乘则无有上。 是故此为差别。 此义偈中显示五种差别智等中。 世出世果报者。 谓色无色界是世间果报声闻等是出世果报。 论曰。 若菩萨如是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等功德果报具足。 已于一切义利中得自在者。 何故现见有诸众生。 受诸贫苦。 由见是诸众生于彼义利业障故。 由见若与其乐果报。 于诸善法中碍其起善故。 由见其无有义利。 则厌恶现前故。 由见其若得果报。 为聚集不善法因故。 由见其若得果报。 与余无量众生作逼恼因故。 以是义故现见众生受诸苦恼。 此中有偈。 见业碍现前集恶逼恼他当知是众生不得菩萨施释曰。 得自在菩萨。 以此因缘虽有大悲而不与众生富乐。 今显示此意。 于中见诸众生业障故者。 是诸众生于菩萨威力中有业障碍故。 由彼等于菩萨智有障碍所碍。 菩萨虽有堪能。 见此事故于其贫苦即生舍心。 此中显饿鬼见河水为譬。 如河有水若欲饮时无人障碍。 然饿鬼由自罪业故。 不能得饮。 此亦如是河喻菩萨。 财物喻水。 饿鬼喻众生。 犹如彼水。 是诸众生。 于彼财物不能得受用。 其义亦尔。 由见与乐碍其起善者。 复有余人虽无业障。 然此人得见菩萨时。 于相续中生起善法。 若与此人果报以受富乐故。 于起善则断绝。 菩萨作是思量。 宁令贫苦随顺起善。 以此道理不与富乐。 由见其厌恶现前故者。 或复有人厌恶现前。 菩萨见其贫苦。 而于善不善中胜上厌恶现前思量。 是已于彼众生不与富乐。 由见其苦受果报。 增长不善因者。 又复有人于贫穷时。 不得聚集不善法。 菩萨见已作是思量。 宁令贫穷。 莫令造作不善。 故于彼等不与富乐。 由见其若得果报。 与余无量众生作逼恼因故者。 又复有人得大果报。 则苦恼无量众生。 是故宁令一身独受贫苦。 于理为胜。 莫令苦恼无量众生。 是故不与富乐。 如是等义偈中显示。 此中业障碍故。 生起善根故。 善现前故。 聚集不善故。 逼恼余众生故。 菩萨见其如此不与富乐。 即是偈中业及碍现前。 集恶逼恼他。 以此显示余义可解。 释增上慧学竟。 释寂灭胜相胜语第九论曰。 如是已说增上慧学胜相。 寂灭胜相云何可见。 诸菩萨寂灭即是无住处涅槃。 以舍离烦恼不舍生死。 共依止转依为相。 此中生死者是依他性染污分。 涅槃者即是依他性清净分。 依止者即是依他性具二分。 转依者即是依他性对治起时染污分灭。 清净分显。 释曰。 无住处涅槃相者。 即是舍离烦恼不舍生死。 共依止转依为相者。 住此转时不令烦恼得住。 然不舍生死。 染分故名依他。 即此净分故名涅槃。 二分故即是彼依止。 转依亦即此中得成。 由此中对治起时。 染分不行净分行故。 论曰。 复次此转略说有六种。 一益力损能转。 由信解力住闻熏习故。 有惭微烦恼行不行故。 二通达转。 谓已入地诸菩萨。 真实不真实显现在前故乃至六地。 三修习转。 有障碍一切相不显现。 真如显现故乃至十地。 四果圆满转。 无障碍一切相不显现。 最清净真如显现。 得一切相自在故。 五下劣转诸声闻等通达人无我故。 一向背生死一向舍离生死。 六旷大转。 诸菩萨通达法无我故。 见生死即是寂静。 灭烦恼而不舍离故。 诸菩萨于下劣转中有何过失。 不念利益众生事故。 菩萨法应超过下乘。 同其解脱此是过失。 诸菩萨于旷大转中有何功德。 于生死法中以自依止转为依止故。 得身自在于一切趣显示一切身故。 以种种调伏方便。 调伏安立于世间果报及三乘中。 此为功德。 释曰。 此转复有六种。 益力损能转者。 阿梨耶识中染污熏习。 损其能益对治力。 是故得转住。 解行地者。 住闻熏习力已得转依故。 若烦恼现行彼有惭愧故。 现行烦恼熏习薄少。 通达转中真实不真实显现者。 由正入地时为真实显现因故。 即于彼。 时得转依。 或时出观此即为不真实显现因乃至六地。 修习转者。 于应知障中有碍。 此菩萨已一切相不复显现故。 得转依。 此转乃至十地。 果圆满转中一切障不复障碍者。 此菩萨已一切相不显现。 无有一切障碍。 见最清净真如故。 得此于一切相中得自在故得依止。 由得此相自在故。 能作随意利益众生事。 旷大转者。 由于生死见其寂静。 烦恼即灭非有所舍。 但烦恼不染由处染不染故。 不舍生死此有何功德此旷大转。 诸菩萨以自依止转依故。 于一切法得自在。 于一切趣中显示同一切身[怡-台+龍]悷不调众生。 以种种调伏方便智调伏。 安立于富乐及三乘中。 此为功德。 是中富乐者是世间果报故。 论曰。 为转依此中有偈。 凡夫覆真实一切虚妄现诸菩萨离妄一切真实现应知现不现真实不真实此依止转已名解脱如意生死及涅槃若平等智生生死即涅槃彼人得如是即得于生死非舍非非舍亦即于涅槃非得非非得释曰。 为显转依故说偈。 如诸凡夫由无明故。 覆障真实。 虚妄显现。 即是众生等相。 如是诸圣人真实显现故。 舍离众生等相。 由断虚妄无明故。 得如是。 应知现不现真实不真实者。 虚妄分别不显现。 真实成就性显现。 是名转依。 于转依中虚妄不现行真实现行。 此即是解脱相应名解脱如意者。 如意欲行皆得解脱。 非如声闻毕竟涅槃犹如斩首。 得如是解脱。 生死及涅槃若平等智生者。 于生死涅槃二种。 平等智生。 此二无有差别故者。 若即于彼时故复次生死涅槃云何得平等。 由烦恼为生死。 烦恼法无我。 菩萨通达此法。 无我智生见彼诸法皆无所有。 诸有生死即是涅槃。 见生死法即是涅槃寂静。 若如是有何所得。 即得于生死非舍非非舍故。 非舍者由诸有生死即是涅槃故。 非非舍者舍故。 由于此中不染故。 见无所有故若得如是。 亦即于涅槃非得非非得。 由彼法不异涅槃是故非得。 由于彼法见其寂静。 与涅槃无有差别。 是故非非得。 释学果寂灭竟。 释智胜相胜语第十之一论曰。 如是已说寂灭胜相。 智胜相云何可见。 三种佛身故。 应知是智胜相。 谓自性身。 受用身变化身。 此中自性身者。 即是如来法身。 一切法中自在依止故。 受用身者此显诸佛种种大集轮。 法身为依止。 清净佛刹中。 受用大乘法果报故。 变化身者。 亦以法身为依止。 处兜率陀宫故。 及降生受欲乐。 出家往外道中。 修行苦行正觉菩提转法轮入大涅槃。 所显示故。 释曰。 智胜相此中解说。 即以三身显智胜相。 自性身为一切法自在依止。 受用身者即以前所说。 自性身为所依。 种种诸佛大集轮故。 得显于清净佛刹中。 大乘修多罗等法为因故。 得受用法乐此为依止。 复有别义为受用清净佛刹故。 及受用法乐故以此为依止。 变化身中始从兜率陀宫。 乃至入涅槃等者。 为显示同天人法。 以此为依止。 论曰。 此中有郁陀那(隋云摄持)相得及自在依止与摄持差别德甚深念业等佛身何者为相。 诸佛法身略说有五种相。 应知一转依相。 谓一切障染污分依他性灭处。 为解脱一切障。 于一切法得自在现前。 清净分依他性显故。 二白法自体相。 六波罗蜜满足得十自在。 谓命自在心自在众具自在。 此陀那波罗蜜满足故。 业自在生自在。 尸罗波罗蜜满足故。 胜解自在。 羼提波罗蜜满足故。 愿自在。 毗离耶波罗蜜满足故。 神力自在。 五通所摄禅波罗蜜满足故。 智自在法自在。 般若波罗蜜满足故。 三无二相。 谓有无无二相故。 一切法无所有。 此空相不无故。 有为无为无二为相。 非业烦恼所为。 然似有所为自在显示故。 一异无二相。 于中一切诸佛依止无差别。 然无量身相续证正觉故。 此中有偈。 我取无有故依止无差别前后次第证假名说差别性行别非虚具无初无别非一亦非多无垢依止故四常相谓真如清净为相。 本愿所引佛事不休息故。 五不思议相。 此真如清净唯自证知。 世间譬喻不可得。 非分别所行故。 释曰。 此郁陀那偈中。 谓相得等。 此中相者。 即法身相有五种。 应知转依相。 谓一切障染污分。 依他性灭。 由染污分依他性灭故。 于一切障得解脱。 一切法中自在现前。 清净分依他性显者。 由于一切法得自在故。 依他性一分清净性。 即得显现。 白法体相者。 谓六波罗蜜圆满故。 得法身十种自在。 此是白法体。 于中命自在者。 欲得自身齐几许时住。 即能显示。 应知心自在者。 于尔许时住。 不为生死所染污故。 众具自在者谓食等十种众具。 诸佛如念即得。 应知此三由陀那波罗蜜圆满为因。 应知如偈说。 诸菩萨思惟若净若不净一切皆成善是为意自在业自在生自在。 由尸罗波罗蜜满故者。 摄因及所生果故。 又以此故身口业自在转应知。 由随欲所生即彼业现前生自在者。 谓生处自在转应知。 由于善恶等趣。 随意欲生即能生故。 尸罗因名为业。 尸罗果名为生。 由此道理即得显其自在故。 信解自在由忍波罗蜜圆满故者。 诸法皆随心转故。 得随所乐欲。 如所乐欲一切事悉成就故。 愿自在是毗离耶波罗蜜圆满果者。 由精进一切发行皆究竟。 一切思量事悉成就故。 五通所摄神力自在。 是禅波罗蜜圆满果者。 由心有堪能出生神通故。 智自在法自在。 是般若波罗蜜圆满果者。 般若力故安立阴等。 及得此后一切种智。 无二相中非有相者。 一切法无有相故。 非无相者有空自性故。 有为无为无二相者。 谓非有为自性。 非无为自性故。 于中非业烦恼所生故非有为相。 亦是有为相者。 于有为中已得自在。 处处显示。 由此义故名有为相。 一异无二为相者。 于法身中由依止无别。 是故无异相。 由无量身得至故不得为一相。 于此二中不可偏说故。 名无二相。 此义以偈显示。 我取无有故依止无差别者。 于世中我取力故有身差别。 于法身中无有我取故无差别。 若身无差别云何有多佛前后次第。 证假名说差别者。 由此无量身得故。 亦有差别。 如此等义。 更以偈说。 性别者诸菩萨有众多。 由此差别故发行亦异。 由发行差别故有众多人。 菩提资粮得圆满。 是故若唯一佛。 余人资粮则应虚。 作具足者。 诸佛具作一切众生利益事。 谓安立于三乘中。 若诸佛唯以佛乘安立众生。 则所作佛事不具足。 是故应有多佛。 如生死无初佛亦如是。 若唯一佛即是有初。 是故非一。 又彼依止无差别故。 亦不得为多。 即是此无垢法界依止无差别。 此不一异相。 由此道理即得显示常相者。 三因缘故。 此体常住为相。 真如清净以为佛体。 此即常住。 由此道理得显如来常住。 应知本愿所引者。 由昔发愿作一切众生利益事。 由此愿所引故。 佛体显现。 是故彼愿不虚。 此即常住应知。 若谓如来作众生利益事已竟者。 此义不然。 以所作未究竟故。 即于今时有无边事。 谓一切众生未般涅槃故。 以此因缘故常住为相应知。 虽如是等说已。 彼亦不可思议应知。 此不可思议因缘。 今当显示。 唯自证知者。 诸佛自证彼体故。 由彼体唯自证故。 非彼觉观所能思量。 于世间中亦无此比类。 以譬喻知故。 论曰。 复次云何得最初证此法身。 总相大乘法为所缘故。 无分别智及彼后得智故。 五相善修于一切地中。 善集资粮故。 破微细难破障故。 金刚譬三摩提。 次此三摩提。 后离一切障即得转依。 释曰。 此中说得最初得者。 由此体无生以无为故。 若生即是无常。 金刚譬三摩提者。 此三摩提犹如金刚能破微细难破障故。 即得转依者。 谓由此金刚譬三摩提。 能转依得法身。 论曰。 复次法身有几种自在而得至自在。 略说有五种自在。 一国土自身相好无边声。 无见顶自在。 由转色聚依故。 二无讥嫌无量高大安乐行自在。 由转受聚依故。 三说一切名身句身味身自在。 由转想聚依故。 四变化变易引大众。 引白法自在。 由转行聚依故。 五镜平等观作所应作智自在。 由转识聚依故。 释曰。 此中显示自在。 由转色等五聚依故得自在。 于中由转色聚依故。 得佛刹自在。 谓显示金银等。 随意显示身自在。 谓于大众轮随诸众生乐欲。 显示身应知。 相好等自在谓随所乐欲为彼显示故。 即是无边声。 无见顶等自在。 由转受聚依故。 得无讥嫌无量高大安乐行自在者。 谓于无讥嫌无量高大等安乐行中得自在行故。 于中无量者。 应知是种种故。 高大者谓此乐超过三界乐故。 应知由转想聚依故。 于说名身等中得自在故。 由取相想故。 缘于名言等而取其相。 转灭此想故。 由转行聚依故。 于变化变易引大众引白法等故得自在。 于中变化自在者。 谓随意变化应知。 变易者谓变易地等。 令成金等故。 引大众者应知随其意引诸大众。 谓引天夜叉等众故。 引白法者谓如意所欲则白法现前应知。 由转识聚依故。 得镜智平等智正观智作所应作智。 于中镜智者。 所应知法虽不现前。 无忘失如世间善习经书故。 平等智者于通达时。 于一切众生。 得平等心。 此即是净心。 应知正观智者。 如典库者。 于陀罗尼三摩提门。 随于何时何法作意思惟。 于彼中智行无碍故。 作所应作智者谓显示如从兜率陀乃至涅槃。 于中显现佛事。 论曰。 应知法身为几法所依止。 略说有三种。 一种种佛住依止。 此中有二偈。 得受五种自体喜诸佛由证自界故远离五喜由不证是故为喜应须证堪能事成无有量法味义利功德具诸佛恒常见无尽故得欢喜最无嫌二种种受用身依止成熟诸菩萨故。 三种种化身依止多为成熟诸声闻等故。 释曰。 应知有几法依止。 法身于中种种佛住依止者。 种种谓圣住天住梵住等诸住所依止故。 或有人作是念。 诸佛何须现化身。 以诸声闻不证此故。 离于五喜。 谓诸声闻等不能证此法身。 则远离五种欢喜。 是故为喜。 应须证者。 谓若欲求此欢喜取于证者。 当勤修方便也。 此五种欢喜以第二偈显示。 堪能事成无有量。 法味义利功德具者。 于中法身有堪能无量故。 无量人得正觉者。 皆悉堪能平等应知。 由得见此堪能无量故生于欢喜。 及事成亦无量者。 若一佛作众生利益事。 即是一切佛事。 由诸佛多故事亦无量。 由见此故生于欢喜。 法味者由见了修多罗祇夜等十二部经法故。 生胜欢喜。 义利功德具者。 谓财利具成及功德具成。 于中财利具成者。 谓随所思念即得具足应知。 功德具成者。 谓十力十八不共法等具成应知也。 故得欢喜最无失者。 最者过三界欢喜故。 无失者及习气烦恼灭故。 应知诸佛恒常见无尽者。 见此次前所说四种欢喜。 乃至穷生死后际无有灭尽。 虽入无余涅槃亦无尽。 是故诸佛别得最胜欢喜。 非余声闻。 法身亦为受用身所依止。 何因缘得成受用身依止。 若离此入地已上诸菩萨不得成熟。 亦为化身所依止。 何因缘得成化身依止。 多为成熟诸声闻故由下愿乐诸声闻等。 若离此不得成熟故。 言多为者亦摄信行地诸菩萨应知。 论曰。 应知有几佛法摄法身。 略说有六种。 一清净摄阿梨耶识转已。 得此法身故。 二果报摄。 色根转已得果报智故。 三乐摄转欲行等乐已得无量智乐故。 四自在摄。 种种业所摄自在转已得一切世界无碍神通智自在故。 五世流布摄。 一切见闻觉。 知世流布言说转已得令一切众生心喜正说智自在。 故六拔济摄。 拔济一切灾横过失转已得拔济一切众生灾横过失智故。 此等六种佛法。 摄取诸佛法身。 释曰。 若有法能摄法身。 今当显示。 转何法故得此法身。 阿梨耶识转已得法身故者。 谓得法身及清净故。 此法身清净。 名清净摄。 果报摄者即是果报所摄佛法。 色根转者。 谓眼等色根转故。 得果报智者。 谓转彼色根得果报智故。 乐摄中欲行等乐转者。 谓世间欲行转已得佛法乐故。 得无量智故者。 即是游于种种乐故。 自在摄中种种摄业转者。 如世间种种业。 谓田作兴生等。 转此已得于一切世界中无障碍神通智故。 世流布摄者。 谓世间见闻觉知等流布转已。 于见闻等中得自在。 由得欢悦一切众生智故。 拔济摄者。 如世间王法苦恼事起。 或以亲友力财物力而得拔济。 转此已得拔济一切众生一切苦恼智。 此拔济智离一切过失故。 摄大乘论释论卷第十释智胜相胜语第十之二论曰。 此诸佛法身。 为说差别。 为说无差别。 依止意用及业无异故。 不可说差别。 无量正觉故有差别。 如法身受用身亦尔。 意用及业不异故无差别。 依止有差别。 无量依止转故。 变化身亦如受用身应知。 释曰。 无量依止转故者。 诸菩萨有无量依止。 由此受用身显现故。 是故意用及业无差别。 然身事有差别于中意用无差别者。 谓安乐一切众生意应知。 业无差别者。 谓显示证正觉般涅槃等业。 此业无别应知。 论曰。 应知法身与几功德相应。 与最清净四无量解脱胜处一切处无诤愿智四辩六通三十二大丈夫相。 八十种好。 四一切种清净。 十力四无畏。 三不护三念处无忘失法。 拔除习气大悲十八不共佛法。 一切种胜智等相应。 此中有偈。 怜愍诸众生舍离结缚意不舍安乐心归命利益意解脱一切障牟尼胜世间智遍满尔炎归命解脱心能灭诸众生一切惑无余惑者共归苦归命离惑人无功用无著无障碍寂静常解一切难归命释难者所依及能依说言及说智意常无障碍归命善说者随彼等语言行往还出离知彼诸众生归命善教者诸众生见佛缘彼大人相但见得生信归命生信者执持住处舍变化及变易三昧智自在归命到彼岸方便归依净及大乘出离障隔诸众生归命摧魔者能说智及断出离障碍事外道不能坏归命自他利说法制大众远离二烦恼无护无忘失归命摄众者利益诸众生所作不过时所作常不虚归命无忘失行住一切处无非圆智业一切时遍知归命实义者于昼夜六时观察诸世间与大悲相应归命利益意修行及证得智慧与作业胜一切二乘归命最胜者三身大菩提具得一切种归命断众生一切处疑惑无畏无过失无浊无住处于诸法无动归命无戏论诸佛法身与如是等功德相应。 复有自性因果业相应行事等功德。 是故诸佛法身是无上功德应知。 此中有偈。 成就最胜义出过一切地至诸众生上解脱诸众生无尽无等德相应世间见众轮亦不见一切天人等释曰。 法身与如是等功德相应。 复有自性因果业相应行事等功德者。 于中法身自性者。 以成就最胜义显示。 成就最胜义者。 谓清净真如。 此是佛自性故。 因者显示出过一切地。 谓以修一切地得彼佛体故。 至诸众生上者。 此显示果。 显此果在一切众生上故。 解脱诸众生者。 此显示业。 佛是救脱一切众生故。 相应者。 无尽无等功德相应以此显示。 于中世间见者。 谓见化身故。 诸大众轮见者。 谓见受用身故。 此等诸天人亦不见者。 谓此诸大众轮不见自性身。 此等显示佛身行事差别。 论曰。 然此诸佛法身甚深最甚深此甚深云何可见此中有偈。 诸佛不生生无住处为处诸事无功用受用第四食无差别无量无数量一业不动及动业诸佛三身具无有证正觉非不一切觉念念不可量有非有所显无欲无离欲而亦与欲俱既知欲非欲得入欲法如诸佛过诸阴而亦住阴中与彼不一异不舍而寂灭诸佛同事业犹如大海水我已现当作他利无是思诸罪者不见如破器中月普遍一切世法光犹如日或显示正觉或涅槃如火不生亦不有如来常住身佛于非正法人及恶趣中于非梵行法自住最胜者行于一切处而亦无所行一切众生见然非六根境伏断诸烦恼如咒制诸毒以惑至惑尽佛具一切智烦恼即菩提生死寂灭体有大方便故如来不思议此即是十二种甚深。 应知所谓生成业住甚深。 安立数业甚深。 正遍觉甚深。 离欲甚深。 灭阴甚深。 成熟甚深。 显现甚深。 显示正遍觉般涅槃甚深。 住甚深。 显示自体甚深。 灭烦恼甚深。 不思议甚深。 释曰。 今当显示大乘甚深。 即是显示十二种甚深。 于中生成业住等甚深。 以一偈显示。 诸佛不生生者。 此显生甚深。 诸佛以不生为生故。 无住处为处者。 此显成长甚深。 诸佛不住生死涅槃处故。 所作无功用者。 此显业甚深。 诸佛以平等为业。 由无功用故所作之业一切处平等受用。 第四食者。 此显住甚深。 由四种食是不净身依止住处。 诸佛非不净身依止住处。 由段等四食。 是欲界众生不清净身依止而住故。 净不净身依止住处者。 谓色无色界众生。 此等于下地烦恼则净。 于上地烦恼则不净。 此诸净不净身。 唯有触意思识等三食。 离于段食。 彼身得住。 彼身唯以三食得住故。 净身住持者。 即是段等四食。 于声闻缘觉等此等净身。 若住于世由此住持故。 示现住持者。 即彼段等四食示现。 即以此住持故。 诸佛食之。 此为第四。 由示现以此为住持故。 诸佛世尊得受众生所施令生欢喜。 积聚福德故。 无有食事。 复有说言。 诸佛食时诸天接取施余众生。 以此因缘令彼众生当得菩提故。 此等一偈同一甚深。 又诸佛生相有十因缘应知。 一愚痴别异故。 二种种别异故。 三摄持自在故。 四住自在故。 五舍自在故。 六无二相故。 七唯影像故。 八如幻故。 九无住为住故。 十云义成就故。 有十因缘故如来不住生死涅槃应知。 一非知故。 二非灭故。 三非有故。 四非有自性智故。 五无得无分别故。 六离心故。 七得心故。 八平等心故。 九不得于物故。 十非不得故。 有十因缘故诸佛无功用而佛事成就。 一灭离故。 二无依止故。 三应作无功用故。 四作者无功用故。 五作业无功用故。 六无所有无功用故。 七本昔无差别故。 八所作究竟故。 九作事未究竟故。 十由熟修一切法中自在故。 有十因缘诸佛受用于食。 一示现以食住持身故。 二令诸众生聚集福德故。 三为示现同众生作故。 四为令顺学正食故。 五为令顺学知足故。 六为令他发起精进故。 七为成熟善根故。 八为显示自身无染着故。 九为住持尊重业故。 十为圆满本愿故。 次显示安立数业甚深偈。 无差别无量者。 此是安立甚深。 于中无差别者。 法身无别异故。 无量者。 无量身证菩提故。 无数量一业者。 此是数甚深。 乘虽无量诸佛一业故。 不动及动业诸佛二身具者。 诸佛虽三身相应。 然受用身业则牢住。 化身业则不牢住。 此即是甚深故。 次显示证正觉甚深偈。 无有证正觉者。 人及法无所有故。 非不一切觉者。 由假名说一切觉故。 此正觉云何。 偈言念念中无量。 以此显示。 由于念念中无量人得正觉故。 有非有所显者。 此显真如于诸有非有为义故。 次显离欲甚深偈。 无欲无离欲者。 欲无所有故无所染。 既无染故亦无离。 何以故。 欲若是有可有离欲故。 而亦与欲俱者。 由唯断上心欲留随眠欲故。 若不留随眠欲。 即同声闻入涅槃故。 既知欲非欲得入欲法如者。 谓欲分别中。 了知非欲。 即入欲法真如故。 次显示灭阴甚深偈。 诸佛过诸阴而亦住阴中者。 谓已过色等五取聚。 但住于无所得法如聚中故。 与彼不一异者。 佛已舍彼分别聚。 然与彼非异。 以即住彼法如中故。 又非不异由虽是化身分别即成清净境界故。 不舍而寂灭者。 谓不舍真实性聚即是涅槃故。 次显成熟甚深偈。 诸佛同事业者。 诸佛作业平等。 皆为成熟众生故。 此何所似犹如大海水。 如水入海为鱼鳖等受用。 如是既入法界同为成熟众生故。 我已现当作他利。 无是思者。 无有一念思惟。 我于三时利益众生。 然似摩尼天乐无有功用。 而作众生利益事成。 次显示显现甚深偈。 若世间不见诸佛。 又说诸佛是常住身。 既有常住身。 何故不见偈言诸罪者。 不见如破器中月故。 如器破水则不住。 以水不住故月则不现。 如是诸众生等无有奢摩他滋润故。 佛月不现。 水譬三摩提。 体滋润故。 普遍一切世法光犹如日者。 虽不见佛亦为作佛事。 由说修多罗等法犹如日光。 以此为佛事。 亦于世间得成熟众生。 次显显示正遍觉般涅槃甚深偈。 或显示正觉或涅槃如火者。 或示正遍觉。 或示般涅槃。 其事如火。 譬如火或时然或时灭。 诸佛亦尔。 或有众生应以涅槃成熟。 即示涅槃。 应以正觉成熟。 即示正觉。 为解脱故如火性不异。 唯一法身亦尔。 应如是知。 余半偈义可解。 次显住甚深偈。 佛于非正法人及恶趣中于非梵行法自住最胜者者。 自体最胜住亦最胜。 住于圣住故。 此中圣住者。 谓住于空故。 天住者。 谓住禅那故。 梵住者。 谓住慈等四无量故。 非正法者。 谓诸不善法。 诸佛于诸不善法中住于空住。 是故佛住圣住。 于人道及恶趣众生攀缘而住。 入于禅那。 是为天住。 于非梵行法中自体最胜住。 如是等空住者即是自体。 次显显现自体甚深偈。 行于一切处而亦无所行者。 后得智于善不善等中差别智生。 若无分别智即无所行。 化身于一切处行非余身也。 第二义中一切众生见者。 谓即此化身一切处得见故。 然非六根境者。 即此化身若为地狱众生所见时。 为教化彼故生于彼处。 非化身自性。 彼地狱众生见时。 谓即是地狱身。 是故非彼地狱等众生六根境界。 次显灭烦恼甚深偈。 伏断诸烦恼如咒制诸毒者。 谓现行烦恼。 在菩萨位时不断烦恼。 由有随眠惑在。 如咒制诸毒者。 譬如被毒咒力制之则不为害。 烦恼亦尔。 以智知故则不为恼。 以惑至惑尽者。 谓以留随眠惑故不同声闻入般涅槃。 佛具一切智者。 谓诸佛烦恼尽时。 即得一切智具故。 次显不思议甚深偈。 此等烦恼即是彼菩提分是集谛故。 生死等苦谛即是涅槃故。 如来一切所说皆不可思议。 如前所说三种因缘。 谓唯自证知等非思量境界。 论曰。 诸菩萨念佛法身。 以几种念而念。 略说诸菩萨修习念佛有七种。 一诸佛于一切法得自在应如是修习念佛。 于一切世界得无障碍神通智故。 此中有偈。 障碍及阙因众生界普遍二种决定故诸佛无自在二如来身常住。 真如无间离垢故。 三如来最无讥嫌。 离一切烦恼障智障故。 四如来无功用。 无有功用而不舍一切佛事故。 五如来大受用。 清净佛土为大受用故。 六如来无染污。 生在世间不为一切世法所染故。 七如来大义利显示证正觉入涅槃等。 未成熟众生而成熟之。 已成熟者而解脱之。 此中有偈。 随逐于自心常具净相应无复诸功用施与大法乐无依止遍行平等于多人一切一切佛智人如是念释曰。 诸菩萨若念诸佛法身。 如七相修念。 今当显示此修义。 于中于一切法得自在者。 以神通故于一切法得自在。 由诸佛于一切世界中得无障碍神通。 非如声闻等有障碍故。 若诸佛于一切法得自在者。 何故一切众生不得涅槃。 此义以偈显示。 有因缘故。 不能令得涅槃故。 说障碍及阙因等偈。 此中障碍者。 由业障等所碍故。 虽无量诸佛。 不能令其得涅槃。 是故诸佛于彼众生无有如上自在。 阙因者。 谓无涅槃法性。 此为阙因。 由无彼性故。 二种决定故者。 决定有二种。 一作业决定。 二受报决定。 然于此二种决定。 诸佛无有自在。 于中报障者。 谓痴钝等应知。 受报决定者。 谓决定趣地狱等。 报及受报有此差别。 常住身者。 即是真如无间离垢。 此如常住以此为身。 故名如来常住身也。 如来大受用者。 诸如来等即以清净佛刹为大受用应知。 大义利者。 诸佛大义利体。 谓成熟解脱。 未成熟众生以菩提涅槃而成熟之故应知。 余四相念佛义可解。 此七种念佛更以二偈显示。 随逐于自心等偈中说七相成就。 诸菩萨最初念诸佛果报。 皆随逐自心。 此亦即是常净相应者。 谓善。 是故最无讥嫌无功用者。 以无功用作诸佛事故。 施与大法乐者。 即是清净佛土应知。 无依止遍行者。 若有依止作行则苦。 是故诸佛无所依止而行教化。 以如是故利益多人。 由多人所共故诸菩萨应念此果报。 论曰。 复次云何应知。 诸佛刹土清净相。 如百千偈修多罗菩萨藏缘起中说。 婆伽婆住于最胜光明。 七宝庄严故。 放大光明普照无量世界故。 住于无量妙庄饰处故。 周圆无限故。 超过三界行处故。 出世上上善根所生故。 最清净自在识相故。 如来住持故。 诸大菩萨所住故。 无量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所行故。 大法味悦乐所持故。 安住一切众生一切利益事故。 离一切烦恼逼迫故。 离一切魔故。 胜过一切庄严如来庄严住持故。 大念慧行出生故。 大奢摩他毗钵舍那为乘故。 大空无相无愿入处故。 无量功德众庄严大宝莲华王所建立故。 游于大宫殿中故。 如是等句显清净佛刹。 所谓色类具足。 相貌具足。 量具足。 方所具足。 因具足。 果具足。 主具足。 助伴具足。 眷属具足。 住持具足。 业具足。 顺摄具足。 无畏具足。 住止具足。 道路具足。 乘具足。 门具足。 依持具足。 故如是等皆得显现。 又彼清净佛刹中所有果报一向净妙一向乐一向无嫌一向自在。 释曰。 如百千偈修多罗缘起中说。 佛刹清净。 彼清净佛刹。 以何等胜功德显示。 前二句显色具足。 谓七宝等。 七宝中金银琉璃珊瑚马瑙并是石所摄。 末逻羯多(玉之类缘色)亦是石所摄。 应知赤宝者谓赤真珠。 从赤虫所出。 由于中出珠故。 此珠宝于一切宝中最胜故。 光明照无量世界者。 即前所说七宝出生光明故。 此是色具足第二句。 次一句显庄严具足。 次一句显量具足。 次一句显方所具足。 此等以何为因。 出世无分别及彼出世无分别后得二种善根所生诸善为因。 此即是因具足。 此亦有一句。 次一句显果具足。 彼佛刹中以最清净识自在转为相故。 次一句显主具足。 次一句显伴具足。 次一句显眷属具足。 于此眷属具足中。 所言摩睺罗伽亦摄在龙中。 于净土中若能住持身此是住持具足。 亦以一句显示。 以此为食已复作何业。 但成就一切众生一切利益事。 亦以一句显示顺摄具足。 由净土中无烦恼无苦故。 亦以一句显示彼中无有怨对之怖。 由无魔故。 于彼佛土中无阴魔烦恼魔死魔天子魔。 是故无有怖畏。 此一句即是无畏具足。 次一句显住处具足。 复以何道得入彼清净佛刹。 于大乘中闻思修智为体。 即是大念慧行如其次第。 此一句显示道具足。 以何为乘。 于奢摩他毗钵舍那而趣于彼。 此一句显乘具足。 以何门得入彼土。 谓于大乘中空无相无愿为门故。 此一句显门具足次一句显依持具足。 犹如大地以风轮为依持。 彼清净佛土以何为依持。 以无量功德大宝莲华为依持。 此句显依持具足。 彼净土中果报一向净妙者。 由彼中无有粪秽等不净物故。 一向乐者。 彼中唯有乐受。 无有苦及无记等受。 一向无嫌者。 于彼中无有不善及无记故。 一向自在者。 以自心力不待因缘故。 论曰。 复次此诸佛法界一切时有五业应知。 一救护一切众生逼恼中业。 谓聋盲狂等逼恼。 唯见即得救护故。 二救护恶道业。 从不善处拔出安置善处故。 三救护非方便业。 外道等以非方便求于解脱。 开悟安置于佛正教中故。 四救护我见业。 为令超过三界教示以道故。 五救护乘业。 谓发行余乘诸菩萨。 及不定性声闻等。 安立令修行大乘故。 此五种业是一切诸佛平等业应知。 此中说偈。 因依事念行别故业有异世间有此异导师无彼别释曰。 诸佛法界者。 即是法身。 彼有五业应知。 救护一切众生逼恼业者。 由见佛故盲等即得眼等故。 救护恶道业者。 此业为救护恶道故。 谓于不善处移诸众生置于善处故。 救护我见业者。 说超过三界道名为救护。 世间名为三界。 即说此为我见。 余二句义可解。 此等五业是一切诸佛平等业应知。 此等义以偈显示。 若诸佛平等业。 世间众生不平等业。 此等因缘。 以因依事念行等一偈显示于世间中因异。 由地狱因别。 人天因别。 乃至饿鬼因别。 是故业有异。 依异者。 由依止身别异故。 作业有异。 事异者。 或有兴生或种田。 此等业由此等事异故世间业体异。 念异者。 念名意欲。 由此意欲异故。 世间业亦有异。 行异者。 即是有为行。 由所作有为行业异故名为异。 谁有此异。 偈言世间有此异故。 导师无彼别者。 谓佛一切作事无复功用。 则无因等五异。 是故诸佛作业无有差别故。 论曰。 如是诸佛法身功德具足相应。 不与声闻辟支佛共。 若尔者以何意故说一乘。 此中有偈。 为引摄一分及安住余者于此不定性说正觉一乘法无我解脱等故性不同得二意涅槃究竟唯一乘释曰。 此二偈显说一乘意。 为引摄一分者。 谓不定性声闻。 为引入大乘故。 云何令彼不定性人于大乘中而般涅槃故。 及安住余者。 不定性菩萨。 为令彼安住大乘。 云何令彼不退舍大乘。 于声闻乘而般涅槃。 为此义故佛说一乘不定性。 二句义可解。 法无我解脱一偈。 此中显别意说一乘。 何者别意。 法平等故。 无我平等故。 解脱平等故。 于中法平等者。 法即是真如。 此如平等。 一切声闻等同趣彼如。 故名为乘。 以平等故名一乘。 无我平等者。 无有人我。 既无人我。 仍言此是声闻此是菩萨者不应道理。 由依此无我意故说为一乘。 解脱平等者。 声闻等亦同解脱烦恼。 依此意故说为一乘。 何以故。 由世尊说解脱与解脱等无有各各相故。 性别者。 由根性有差别故。 于乘不决定性声闻亦得成佛。 由此意故说为一乘。 二意得者。 得二种意故。 平等意者。 由一切众生一体摄故。 我即是彼。 彼即是我。 如是摄已此得正觉。 即是彼得正觉。 依此意故说为一乘。 第二意者。 如法华经中为声闻授记。 得此意故。 谓但得诸佛法。 如平等意不得法身。 由得此平等意故。 作如是念。 诸佛法如。 即是我等法如也。 复有别义。 于彼大众中有诸菩萨。 与诸声闻同名授记得涅槃。 如佛说我念过去无量百千数。 于声闻乘般涅槃。 由此意故说一乘。 以见诸众生。 应以声闻乘而调伏者。 现于彼般涅槃故。 究竟者。 此即是一乘。 以究竟无有别趣故。 然有差别。 以声闻乘等异于佛乘。 由此意故世尊说为一乘。 论曰。 如是一切诸佛同一法身而有多佛。 此以何因缘可见。 此中有偈。 一界无有二一时多成就次第非道理故成有多佛释曰。 由此因缘一切诸佛平等法身。 或一或多应须了知。 次当显示。 于中应知一者。 法界平等故。 诸佛以此为体。 由法界平等故诸佛是一应知。 复次应知一者。 于一时一世界中无有二佛并出故。 是故唯一应知。 复次若多若一如偈中显示。 所谓一界等。 一界无有二者。 此一句显示一义。 谓于一世界中无有二佛并出世故。 余句显示众多佛一时多成就者。 于一时中有无量诸菩萨。 同修资粮成满此等。 若已福智资粮成满。 而不得佛果。 此等资粮则为虚弃。 由有众多菩萨同修资粮成满故。 有多佛应知。 次第非道理者。 无有次第得正觉义。 若修菩提资粮时待次第成满。 可得证正觉时亦有次第。 然由众多菩萨修资粮无有次第故。 证正觉时亦无次第。 是故有众多佛。 论曰。 于法身中诸佛非毕竟涅槃。 非非毕竟涅槃云何可见。 此中有偈。 解脱一切障所作未究竟佛毕竟涅槃亦不般涅槃释曰。 复有别部师说。 诸佛无有毕竟涅槃。 有别部声闻乘人则言。 有毕竟涅槃。 有如是等二意。 以偈显示。 解脱一切障等者。 于中若解脱烦恼障智障。 由此意故。 言诸佛毕竟涅槃由所作事未毕竟。 未成熟者成熟之。 已成熟者解脱之。 应作此等事。 由此意故不毕竟涅槃。 若异于此则同声闻涅槃。 由毕竟涅槃故。 所作誓愿便则无果。 论曰。 何故受用身不即如是成自性身。 有六因缘故。 一色身显示故。 二无量大众轮中差别显示故。 三随彼欲乐应现自体不定显示故。 四随异异显现自体变动显示故。 五菩萨声闻天等种种大众和杂处和杂显示故。 六阿梨耶识及生起识等转依不相应显示故。 是故受用身非自性身义成。 释曰。 今次显示由此道理故自性身不成受用身。 一色身显示者。 谓佛色身非即法身。 由所见色非即法身故。 是故受用身不是法身。 又此受用身有差别。 诸佛大众轮差别故。 法身则无如是差别。 由此道理不相应故。 受用身不成自性身。 又随其所欲现受用身故。 如修多罗说。 有人见佛黄色。 有人见佛青色。 如是等具说。 受用身则有如是等体相不定。 若言自性身体性有不定。 则不应道理。 自性身由有如此不相应故。 非受用身。 即自性身。 又复受用身有一众生。 初见余色。 后即于彼身复见余色。 若法身自性动异。 则不相应。 是故受用身不成自性身。 又复受用身常与天等诸众和杂。 自性身如是和杂。 则不相应。 是故受用身不即自性身。 又复由阿梨耶识转依已。 即得自性身。 若即此自性身是受用身者。 生起识转依已。 复得何身。 是故受用身不即自性身。 由此六种不相应故。 不得成一。 论曰。 何因缘故化身亦非自性身。 有八因缘故。 一诸菩萨从久远已来得不退三摩提于兜率天及人中生不成故。 二于宿命书算数印工巧杂论等及受用欲行中无智不成故。 三已知邪说正说法教而往诣外道所不成故。 四善知三乘道而行苦行不成故。 五舍万亿阎浮洲于一处证正觉转法轮不成故。 六若离如是显示证正觉等方便其余皆以化身作佛事者。 则应于兜率天中证正觉。 七何不于一切阎浮洲中平等佛出。 既不如是。 以无阿含及道理可证。 八与一世界中无二如来出世不相违。 以有众多化佛故。 言一世界者。 是一四洲世界。 如无二转轮王并出。 此中有偈。 诸佛微细化平等入多胎一切种正觉为显现受生释曰。 今次显自性身即是变化身不相应义。 有八种不相应。 于中初不相应者。 诸菩萨从久远无量劫来得不退三摩提。 尚不生于兜率陀等诸天中。 况复人间。 是故世间所见是所化身。 非自性身。 复次诸菩萨已得宿命智而不知书算等事者。 无有道理。 是故化身为教化众生故应作此事。 复次菩萨于三阿僧祇劫修行时。 不知正说邪说。 云何于最后证正觉时。 乃能知也。 是故化身非自性身。 复次舍万亿阎浮洲唯于一处证正觉转法轮不应道理。 若化身得成。 由于一切处同时现化。 是故化身非自性身。 若言但一处证正觉余处显示化身摄眷属者。 何故不即于兜率陀天中住证正觉。 于一切四洲中示现化身也。 若言一切四洲中不证正觉者。 此义不成。 以无有阿含及道理证说。 于一佛刹中随于一四洲中不证正觉。 若汝言若尔者与修多罗相违。 何以故。 以经说无二佛并出者应知。 彼经中所说以转轮王为喻。 如无二转轮王并出者。 此说于一四洲中无并出。 非一佛刹也。 二佛不并出亦尔。 所言世界者。 谓一四洲也。 此中有偈显示正觉。 诸佛微细化等即是其义。 佛于住兜率陀天宫时。 若下入胎即于彼时。 若与上座舍利弗等眷属俱者应知。 彼等皆是化所施设。 如是施设已。 即得显示于一切相中证正觉。 论曰。 为一切众生故。 发愿及修行成大菩提。 毕竟涅槃不应道理。 发愿及修行无果报。 是过失故。 释曰。 此中显示毕竟涅槃不成义。 诸佛为一切众生故发大誓愿及修行。 既作如是利众生意已。 随诸众生利益事作之。 若于毕竟涅槃中而般涅槃。 彼愿及行便为无果。 若汝言如来法身常住者。 受用身及化身无常。 云何名常身。 今成就此义故。 论曰。 受用身化身二身无常。 云何言如来身常住。 依止常住法身故。 受用身变化身。 此二身受报不舍故。 数数化现故。 如常受乐。 如常施食。 佛身常住应如是知。 释曰。 二身是常。 由依止常住法身故。 此二身是常。 复次受用身者。 不舍受用故是常。 化身者。 常显示证正觉般涅槃等。 相续不断故是常。 于此二身以譬喻显示其常。 如世间言常受乐。 非即得无间乐而得名为常受乐。 又如言此人常施食。 非即是常施。 有时不施故。 然得名为常施食者。 二身常义亦尔。 论曰。 有六因缘故。 诸佛世尊化身不毕竟住。 一所作究竟。 谓已成熟解脱众生故。 二为转乐欲涅槃。 意令求常住佛身故。 三为转于佛所起修修。 意令于甚深法正说中生觉了故。 四为生渴仰。 意若数见生无厌足故。 五为生自精进。 由知说者不可得故。 六为令得极速成熟。 自起精进不舍重轭故。 此中有偈。 所作事究竟转彼寂灭欲为转轻佛意令生渴仰心为发自精进令其速成熟是故佛化身非毕竟住者诸佛法身。 虽无始时无量。 为得彼故不应不策勤也。 此中有偈。 佛得无异无量因众生于此舍精进此得一切非因果如是因断无道理阿毗达磨大乘修多罗中。 摄大乘品解释竟。 阿阇梨阿僧伽造。 释曰。 此中有难。 若法身无始时无差别无限量。 以是故堪能利益众生者。 何须为此故勤精进也。 为遮彼难故。 以偈显示。 彼诸佛所得无异无量。 以此为因应起正勤。 是故言诸佛无始时者。 一切有过。 何以故。 此得于一切时不成因过失故。 如此断因无有道理。 诸菩萨大悲在心。 怜愍一切众生。 犹如一子于利益众生事中。 余人自作非我所为。 此不应道理。 余人作与不作我皆为之。 应当如是。 摄大乘释论。 于大乘部中制述无量。 胜论者阿阇梨婆薮槃豆造竟。 摄大乘论释序沙门慧智慧愷述夫至道弘旷。 无思不洽。 大悲平等。 诱进靡穷。 德被含生。 理非偏漏。 但迷涂易久。 沦惑难息。 若先谈出世。 则疑性莫启。 故设教立方。 各随性欲。 唐虞之前。 图谍简少。 姬周以后。 经诰弘多。 虽复制礼作训。 并导之以俗法。 而真假妙趣。 尚冥然未睹。 故迹隐葱岭已西。 教秘沧海之外。 自汉室受命。 方稍东渐。 爰及晋朝。 斯风乃盛。 梁有天下。 弥具兴隆。 历千祀其将半。 涉七代而迄今。 法兰导清源于前。 童寿振芳尘于后。 安睿骋壮思以发义端。 生肇擅玄言以释幽致。 虽并策分鏕。 同澜比派。 而深浅竞驰。 照晦相杂。 自兹以降。 笃好愈广。 莫不异轨同奔。 传相祖习。 而去取随情。 开抑殊轸。 慧恺志渐负槖。 勤愧聚萤。 谬得齿迹学徒。 禀承训义。 游寓讲肆。 多历年所。 名师胜友。 备得咨询。 但综涉疏浅。 钻仰无术。 寻波讨源。 多所未悟。 此盖虑穷于文字。 思迷于弘旨。 明发兴嗟。 负心非一。 每欲顺风问道。 而未知厥路。 有三藏法师。 是优禅尼国婆罗门种。 姓颇罗堕。 名拘罗那他。 此土翻译称曰亲依。 识鉴渊旷。 风表俊越。 天才高杰。 神辩闲纵。 道气逸群。 德音迈俗。 少游诸国。 历事众师。 先习外典。 备通书奥。 苞四韦于怀抱。 吞六论于胸衿。 学穷三藏。 贯练五部。 研究大乘。 备尽深极。 法师既博综坟籍。 妙达幽微。 每欲振玄宗于他域。 启法门于未悟。 以身许道。 无惮远游。 跨万里犹比邻。 越四海如咫尺。 以梁太清二年方届建业。 仍值梁季混淆。 横流荐及。 法师因此避地东西。 遂使大法拥而不畅。 末至九江及游五岭。 凡所翻译卷轴未多。 后适闽越。 敷说不少。 法师每怀慷慨。 所叹知音者希。 故伯牙绝弦。 卞和泣璧。 良由妙旨之曲难辩。 盈尺之珍罕别。 法师游方既久。 欲旋反旧国。 经涂所亘。 遂达蕃禺。 仪同三司广州刺史阳山郡公欧阳頠。 睿表岳灵。 德洞河府。 经文纬武。 匡道佐时。 康流民于百越。 建正法于五岭。 钦法师之高行。 慕大士之胜规。 奉请为菩萨戒师。 恭承尽弟子礼。 恺昔尝受业。 已少涤沈弊。 服膺未久。 便致睽违。 今重奉值。 倍怀蹈舞。 复欲餐和禀德。 访道陈疑。 虽殷勤三请。 而不蒙允遂。 恍然失图。 心魂靡托。 衡州刺史阳山公世子欧阳纥。 风业峻整。 威武贞拔。 该阅文史。 深达治要。 崇澜内湛。 清辉外溢。 钦贤味道。 笃信爱奇。 躬为请主。 兼申礼事。 法师乃欣然受请。 许为翻译。 制旨寺主慧智法师。 戒行清白。 道气宏壮。 志业闲瞻。 触途必举。 匡济不穷。 轮焕靡息。 征南长史袁敬德。 履行冲明。 志托夷远。 徽猷清兰。 冰桂齐质。 弼谐蕃政。 民誉早闻。 兼深重佛法。 崇情至理。 黑白二贤。 为经始檀越。 辰次昭阳。 岁维协洽。 月吕姑洗。 神纪勾芒。 于广州制旨寺便就翻译。 法师既妙解声论。 善识方言。 词有以而必彰。 义无微而不畅。 席间函丈。 终朝靡息。 恺谨笔受。 随出随书。 一章一句。 备尽研核。 释义若竟。 方乃著文。 然翻译事殊难。 不可存于华绮。 若一字参差。 则理趣胡越。 乃可令质而得义。 不可使文而失旨。 故今所翻文质相半。 与僧忍等同共禀学。 夙夜匪懈。 无弃寸阴。 即以其年树檀之月。 文义俱竟。 本论三卷。 释论十二卷。 义疏八卷。 合二十三卷。 此论乃是大乘之宗极。 正法之秘奥妙义云兴。 清词海溢。 深固幽远。 二乘由此迷坠。 旷壮该含。 十地之所宗学。 如来灭后将千一百余年。 弥勒菩萨投适时机。 降灵俯接。 忘己屈应。 为阿僧伽法师广释大乘中义。 阿僧伽者。 此言无著。 法师得一会道。 体二居宗。 咏玄鉴极。 凝神物表。 欲敷阐至理。 故制造论。 唯识微言。 因兹得显。 三性妙趣。 由此而彰。 冠冕[彞-糸+分]伦。 舟航有识。 本论即无著法师之所造也。 法师次弟婆薮槃豆。 此曰天亲。 道亚生知。 德备藏性。 风格峻峙。 神气爽发。 禀厥兄之雅训。 习大乘之弘旨。 无著法师所造诸论。 词致渊玄。 理趣难晓。 将恐后生复成纰紊。 故制释论以解本文。 笼小乘于形内。 挫外道于笔端。 自斯以后。 迄于像季。 方等圆教。 乃盛宣通。 慧恺不揆虚薄。 情虑庸浅。 乃欲泛芥舟于巨壑。 策骀足于长路。 庶累毫成仞。 聚爝为明。 有识君子。 幸宜寻阅。 其道必然无失坠也。 发布时间:2025-08-31 11:42:52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31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