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西方合论卷之八(二) 内容: 西方合论卷之八(二)三随语堕者。 六祖言。 东方人造罪。 念佛求生西方。 西方人造罪。 念佛求生何国。 庞居士云。 事上说佛国。 此去十万里。 大海渺无边。 动即黑风起。 因此一辈无知。 传虚接响。 谓净土不足修。 自障障他。 深可怜悯。 夫论宗门提唱。 尚不言有佛。 何况佛国。 为欲破相明心。 是非俱[利-禾+戋]。 如吹毛利刃。 执则伤手。 金刚栗棘。 岂是家常茶饭。 且宗门中。 此等语句甚多。 若一一执之。 释迦老子出世。 将真以饲云门狗子乎。 又古德云。 如何是佛。 干屎橛。 果尔则凡见粪车粪檐溷厕。 应当一一礼拜供养。 弥陀疏钞曰。 西方去此十万亿土。 坛经言十万八千者。 是错以五天竺等为极乐也。 此语近是。 为六祖未阅大藏。 闻人说西方。 即以为五天竺者有之。 教中分明言。 极乐国三毒不生。 得不退转。 今言西方造罪。 求生何土。 此亦一证也。 然宗门中。 此等一期之语最多。 亦不足辩。 噫学人果能顿悟顿修。 解行相应。 如六祖投金汉水游戏生死中。 如庞老虽不求生。 亦何害于生哉四狂恣堕者。 有等魔民。 专逞狂慧。 不肯持戒修行。 妄引经中相似语言。 如烦恼即菩提淫怒痴即梵行之类。 随语生解。 随解发毒。 果如彼说。 迦文悟道。 应亲宝女。 阿难淫舍。 何须提[将/女]。 六祖初随猎人。 尚未受戒。 何苦但食肉边菜也。 经云。 尚无不杀不盗不淫。 何况更有杀盗淫事。 岂有闻人呵沉水香。 便谓应住坑厕者也。 昔五天有僧达磨达者。 有辩慧。 师事师子尊者。 尊者知其悟解。 对众称之。 至传法嗣祖。 则以授婆舍斯多。 磨达心恨之曰。 尊者盖知我之深。 何故嗣位不以见授。 一日独行度水。 有女子浣。 露其足。 磨达念曰。 此胫白晢乃尔。 尊者忽在旁曰。 今日之心。 可授祖位乎。 磨达于是摄念。 礼足求哀。 即一淫戒。 余行可例。 般若经曰。 罪不罪不可得故。 应具足尸罗波罗蜜。 释云。 罪不罪不可得者。 非为邪见粗心。 言不可得。 菩萨深入诸法相。 行空三昧。 慧眼观故。 罪不可得。 罪无故不罪亦不可得。 若人贪著无罪。 见破戒罪人。 则轻慢。 见持戒善人。 则爱敬。 如是持戒。 是名起罪因缘。 不名具足。 故知。 住戒即破。 何况弃毁。 戒执亦戒。 始名持戒诸大经言。 梵行不可得等。 皆即此义。 永明曰。 带习尚被境牵。 现行岂逃缘缚。 犹醉象无钩。 痴猿得树。 奔波乍拥。 生鸟被笼。 是故菩萨。 禀戒为师。 常怀大惧。 又曰。 末代宗门中。 学大乘人。 多轻戒律。 所以大涅槃经。 扶律谈常。 则乘戒俱急。 故号此经。 为续常住命之重宝。 何以故。 若无此教。 但取口解脱。 全不修行。 则乘戒俱失。 故乘谓。 悟第一义。 戒谓止一切黑业。 祖师于此。 分四料简。 一戒急乘缓。 以戒急故。 生人天中。 如箭射空。 力尽还坠。 以乘缓故。 虽闻大法。 如聋若哑。 二乘急戒缓。 以戒缓故。 生恶趣中。 以乘急故。 常闻大法。 如华严会上。 八部鬼神是也。 三乘戒俱急。 则生人天中。 而常闻大法。 四乘戒俱缓。 则堕三恶道。 而永不闻法。 是故乘戒二法。 如车二轮。 废一不可得。 故龙树曰。 破戒之人。 如清凉地而有毒蛇。 不中澡浴。 其家如冢。 人所不到失诸功德。 譬如枯树。 如田被雹。 不可依仰。 如大病人人不欲近譬如吐食。 不可更啖。 菩萨如是苦口呵责。 曾许人破戒不是。 故千日学解。 不如一日持戒。 何得贪悟道之虚名。 受泥犁之实祸欺己诳人。 枉遭王难。 夫狂吠之人。 无所不破。 今独言戒者。 以邪见恶火。 首烧戒宝故。 又则戒是净业之基。 一切白法由戒生故五支离堕者。 多有法师。 涉猎教典。 记注章句。 执法身之假名。 析名相之分齐。 东缉西补。 竟月穷年。 弄比卢之画面。 坐法界之排场。 贡高我慢。 得少为足。 闻人念佛则曰。 此小乘中摄。 妄想之一法。 或云。 教海义深。 尔辈钝根。 念此亦可。 或云。 此三藏中。 为其藏摄。 或云。 此属何教。 似坊上小儿斗曲以多为胜。 各争己见。 无实行履。 如长爪梵志以论议力。 摧伏诸师。 唐突蹴蹋。 无能制者。 后至佛所。 作是念。 一切论可破。 一切执可转。 是中何者。 是诸法实相。 何者是第一义。 何者性。 何者相。 不颠倒。 作是思惟已。 白佛言。 瞿昙。 我一切法不受。 佛问梵志。 尔一切法不受。 是见受不。 梵志答言。 瞿昙。 一切法不受。 是见亦不受。 佛语梵志。 汝不受一切法。 是见亦不受。 则无所受。 与众人无异。 何用贡高。 而生憍慢。 如是梵志不得答。 自是服膺。 是故当知。 饥儿过屠门。 大嚼止益馋心。 无救枵腹。 昔在江南。 有一灵俐座主。 为余辨析惟识。 及示所得教中奥义。 于诸名流注疏。 多肆评驳。 余问曰。 是可。 敌得生死不。 僧傲然曰。 有何生死可敌。 余曰。 是即是。 但恐阎罗殿前。 无译字生。 不会座主语言三昧也。 此虽一时戏笑。 亦大中讲席之病。 奉劝少年开士。 长篇短章。 牵藤引蔓。 口诵心忆。 脑昏眼眯。 究其效验。 不过上几回座。 讲几期经受几个瞎汉礼拜。 若无真实功行。 唯添业债。 何若一声阿弥。 直登不退事一功百。 如昙谟。 最讲涅槃华严。 领众千人。 为阎罗所呵云。 讲经者心怀彼我。 以骄凌物。 比丘中第一粗行。 即押付司。 可为明戒。 然有义解高流。 因参教典。 悟此西方不思议大事。 以此自利利他转益未来。 燃长夜炬。 功德无量。 又何必惩噎废食。 见蹶停骖哉六痴空堕者。 学道之人。 稍窥法空。 闻人念佛。 即曰。 法离名字。 若徇假名。 转益虚妄。 何故。 文言尚空。 何况名号。 答。 法句经曰。 佛告宝明菩萨。 汝且观是诸佛名字。 若是有说食与人。 应得充饥。 若名字无者。 定光如来。 不授我记及于汝名。 如无授者。 我不应得佛。 当知。 名字其已久如。 以我如故。 备显诸法。 名字性空。 不在有无华严经曰。 譬如诸法。 不分别自性。 不分别音声。 而自性不舍。 名字不灭。 群疑论曰。 若言名字无用。 不能诠诸法体。 亦应唤水火来。 故知。 筌蹄不空。 鱼兔斯得。 称斯弘名。 生实净土。 何得言虚。 天台智者曰。 世间有空行人。 执其痴空。 不与修多罗合。 闻此观心。 而作难言。 观心是法身等。 应触处平等。 何故。 经像生敬。 纸木生慢。 敬慢异故。 则非平等。 非平等故。 法身义不成。 答。 我以凡夫位中。 观如是相耳。 为欲开显此实相。 恭敬经像。 令慧不缚。 使无量人。 崇善去恶。 令方便不缚。 岂与汝同耶。 上都仪曰。 夫归命三宝者。 要指方立相。 住心取境。 不明无相离念也。 佛悬知凡夫系心。 尚乃不得。 况离相耶。 如无术通人。 居空造舍也。 法华经曰。 汝证一切智。 十力等佛法。 具三十二相。 乃是真实灭。 南泉大师曰微妙净法身。 具相三十二。 只是不许分剂心量。 若无如是心。 一切行处。 乃至弹指合掌。 皆是正因。 百丈和尚曰。 行道礼拜。 慈悲喜舍。 沙门本事。 宛然依佛敕。 只是不许执著。 净土指归曰。 圆顿行人。 语默动静。 皆遵圣教。 尽合佛心。 若以念佛生心动念成妄想者。 则息心无念。 亦成妄想。 首楞严经云。 纵灭一切见闻觉知。 内守幽间。 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若以念佛。 著有为患。 则执空之人。 其患尤甚。 永嘉云。 豁达空拨因果。 [漭-廾+卉][漭-廾+卉]荡荡招殃祸。 若以外求他佛为未达。 则内执己心。 不达尤甚。 长沙云。 学道之人。 不识真。 只为从来认识神。 无量劫来生死本。 痴人唤作本来人。 若以别求净土。 为遍见。 则执目前。 为净土者。 其失尤甚。 楞严经说。 落魔道者。 都指现前。 即为佛国。 无别净居。 及金色相。 口中好言眼耳鼻舌。 皆为净土。 男女二根。 即是菩提。 弟子与师。 俱陷王难。 迷惑无知。 堕无间狱。 若以执有修证。 为权说者。 执无修证。 堕落外道。 其祸尤甚。 楞严经曰。 若彼定中。 诸善男子。 见色阴消。 受阴明白。 自谓已足。 则有一分大我慢魔。 入其心腑。 谓三祇劫。 一念能越。 心中尚轻十方如来。 何况下位声闻缘觉。 不礼塔庙。 摧毁经像。 谓檀越言。 此是金铜。 是土木。 经是树叶。 或是叠华。 肉身真常。 不自恭敬。 却崇土木。 实为颠倒。 疑误众生。 入无间狱。 是故当知。 执空破相。 皆是魔属。 智度论曰。 譬如田舍人。 初不识盐。 见人以盐著种种肉菜中而食。 问言。 何以故尔。 语言此盐能令诸物味美故。 其人便念此盐。 能令诸物味美。 自味必多。 便空钞盐。 满口食之。 咸苦伤口。 而问言。 汝何以言盐能作美。 人言痴人。 此当筹量多少。 和之令美。 云何纯食。 无智人闻空解脱门。 断诸善根。 亦复如是。 思之思之。 任尔一切空生死空。 争柰阎罗大王。 空不得何七随缘堕者。 谓。 古人云。 随缘消旧业。 任运著衣裳。 但顺天真。 万行自圆。 举足下足。 谁非净业。 何用种种作为。 答。 先德问曰。 即心是佛。 何假修行。 答。 只为是故。 所以修行。 如铁无金。 虽经锻炼。 不成金用。 贤首国师曰。 今佛之三身。 十波罗蜜。 乃至菩萨利他等行。 并依自法。 融转而行。 由众生心中有真如。 体大相大用大。 今日修行。 引出法报身等。 由众生心中有真如法性自无悭贪。 今日修行。 顺法性无悭。 引出檀波罗蜜等。 涅槃经。 佛告师子吼菩萨。 一切众生。 皆有念心慧心。 发心勤精进心。 信心定心。 如是等法。 虽念念灭。 犹故相似相续不断故。 名修道。 乃至如灯虽念念灭。 而有光明。 除破暗冥。 如众生食。 虽念念灭。 亦能令饥者。 而得饱满。 譬如上药。 虽念念灭。 亦能愈病。 日月光明。 虽念念灭。 亦能增长草木树林。 宝积经曰。 若无正修者。 猫兔等亦应成佛。 牛头融大师曰。 若言修生。 则造作非真。 若言本有。 则万行虚设。 长者论曰。 若一概皆平。 则无心修道。 应须策修。 以至无修。 慈愍三藏录曰。 若言世尊。 说诸有为定如空华。 如何敕诸弟子。 勤修六度。 万行妙因。 当证菩提。 涅槃之果。 岂有智者赞乾闼婆城。 坚实高妙。 复劝诸人。 以兔角为梯。 而可登陟乎。 由此理故。 虽有漏修习。 是实是正。 如达摩对梁武之言。 为彼贪著有为。 因病发药。 何得以一期之语废佛道业。 且诸经中所谓。 不住相戒施等者。 谓有而不住耳。 有而不住故。 作而无作。 今以本无为不住。 如下里乞儿。 向人言。 吾不以富贵骄人。 岂非梦语。 又复执言无作者。 将须槁心枯体。 如铸金像等耶。 抑犹酬酢应对。 如常人耶。 若酬酢应对者。 应非无作。 若言不乖无作者。 观佛礼念。 本自天真。 岂应独乖。 二义不成。 即大妄语。 是故当知。 随缘任运。 非是无作。 若无作是随缘者。 蚓壤蛙泥。 亦是随缘。 何不成佛。 错认祖机。 执砾为玉。 与市井儿。 所宗之无为教。 何以异哉八唯心堕者。 谓自性净土。 即俗恒真。 七宝瓦砾。 一道平等。 但净自心。 何须分别。 答。 汝言心净土净不须分别者。 引汝入厕室中。 能久住不。 入死尸场。 秽气熏灼。 不掩鼻不。 与疥癞脓血之人。 能同应器及床褥不。 若不能者。 此相即是厌五浊相。 若居住尚须净室。 同游尚宜净侣者。 此相即是忻净土相。 忻厌炽然。 何谓平等。 纵汝难忍能忍。 如上所说。 种种浊秽。 不求远离。 则诸蜣螂鸦犬。 亦能亲近。 此种种物。 岂皆得道。 脱汝净秽俱离。 依然取舍。 于唯心义。 亦不相应。 是故当知。 诸佛以唯心故。 忻厌出生。 以唯心故。 说名平等。 以唯心故。 庄严佛土。 若不唯心。 岂能随念。 若非平等。 凡夫无分。 秽尚不舍。 何独舍净。 舍既是心。 取亦何乖。 皆由不了佛旨。 致斯妄执。 但识惟心。 疑义斯遣九顿悟堕者。 今世禅人。 皆云一超直入。 不落功勋。 尚不求作佛。 何况往生。 答言。 不求作佛者。 舍身之后。 将灰断永灭耶。 抑尚受后有耶。 若受后有者。 为生净土耶。 为生三界耶。 若居三界。 即不如净土。 若净土者。 即同往生。 又先德曰。 夫善知识者。 虽明见佛性。 与佛同等。 若论其功。 未齐诸圣。 须从今日。 步步资重。 又云。 未悟而修。 非真修也。 唯此顿悟渐修。 既合佛乘。 不违圆旨。 如顿悟顿修。 亦是多生渐修。 今生顿熟。 此在当人时中自验。 若所言如行。 所行如言。 量穷法界之边。 心合虚空之理。 八风不动。 三受寂然。 种现双销。 根随俱尽。 譬诸无病。 不应服药。 如或现行。 未断烦恼。 习气又浓。 寓目生情。 触尘成滞。 虽了无生之义。 其力未充。 不可执云我已悟了。 烦恼性空。 若起心修。 却为颠倒。 然则烦恼性虽空。 能令受业。 业果无性。 亦作苦因。 苦痛虽虚。 只么难忍。 如遭重病。 病亦全空。 何求医人。 遍服药饵。 祖师云。 将虚空之心。 合虚空之理。 亦无虚空之量。 始得报不相酬。 汾阳无业禅师云。 如今天下。 解禅解道。 如河沙数。 说佛说心。 有百千万亿。 纤尘不尽。 未免轮回。 丝念不忘。 尽从沦坠。 如斯之类。 尚不能自识业果。 妄言自利利他。 自谓上流。 并他先德。 但言触目无非佛事。 举足尽是道场。 原其所习。 不如一个五戒十善凡夫。 观其发言。 嫌他二乘十地菩萨。 且醍醐上味。 为世所珍。 遇斯等人。 翻成毒药。 假使才并马鸣。 解齐龙树。 只是一生两生。 不失人身。 临命终时。 一毫圣凡情量不尽。 纤尘思念未忘随念受生。 轻重五阴。 向驴胎马腹裹托质。 镬汤炉炭裹烧煮。 从前记持忆想见解。 一时失却。 依旧再为蝼蚁。 从头又作蚊虻。 虽是义因。 而招恶果。 圆悟和尚曰。 生死之际。 处之良不易。 唯大达超证之士。 一径截断则无难。 然此虽由自己根力。 亦假方便。 于常时此小境界。 转得行。 打得彻。 践履将去。 养得纯熟。 到缘谢之时。 自然无性畏。 是故古德坐脱立亡。 行化倒蜕。 能得勇健。 皆是平昔淘汰得净。 香林四十年。 得成一片。 涌泉四十年。 尚有走作。 石霜劝人。 休去歇去。 古庙香炉去。 永嘉云。 体即无生。 了本无速。 盖竞竞业业。 念兹在兹。 方得无碍自在既舍生之后。 得意生身。 随自意趣。 后报悉以理遣。 不由业牵。 所谓透脱生死者耶。 当知诸大师。 密密履践。 只是图个生死好处。 路虽不同。 期于终净一也。 往有狂僧。 自负见地。 余问之曰。 汝信得出家不。 信得身在长安不。 僧愕然曰。 恶得不信。 余曰。 汝梦中。 或梦未出家时。 见父母兄弟时。 或为稚子嬉戏时。 是时知身在客不。 僧曰不知。 余曰。 论汝信得出家及与行脚。 可是极明极彻。 汝见道明白。 当不过此。 然才到枕上。 返僧为俗。 易客为家。 己自不知。 何况生死长夜。 靠汝此子见地。 焉能保其不颠倒也。 时僧悚然十圆寔堕者。 谓华藏世界。 一刹一尘。 具含无量国土。 本无净秽。 焉有往来。 故长者言。 西方净土。 是权非寔以情存取舍。 非法界如如之体故。 答若约真论。 则华藏世界。 亦是权立。 何独西方。 如论中。 言理智无边。 名之为普。 知随根益。 称之曰贤。 是普贤菩萨。 亦权也。 文殊师利。 是自心善简择妙慧。 觉首目首等菩萨。 是随信心中。 理智现前。 是文殊菩萨等亦权也。 又如此方圣贤尼父颜渊等。 论中皆云。 此是表法本无是人。 是一切贤圣皆权也。 今试定量。 文殊普贤。 及与此方贤圣。 权耶实耶。 若言权。 则现有其人。 及诸遗言往行。 若言实则是长者。 诳凡灭圣。 犯大妄语。 于此辩得。 西方亦入刹尘。 刹尘亦含西方。 岂有权实。 又若论中云。 莲华藏体。 是法身随行。 无依住智体之所报得。 宫殿。 总大悲含育之所报得。 楼阁。 即是智照观根顺悲济物之所报得。 其地金刚平等。 自性法身之所报得。 摩尼庄严。 法身戒体随行报得。 金刚轮围山。 大悲戒防护之业之所报得。 众华。 庄严万行利生开敷之所报得。 宝树。 建行利生覆荫含识之所报得。 但业不相应者。 同住居而不见。 犹如灵神及诸鬼趣。 与人同处。 人不能见。 若尔。 则所谓华藏世界者。 与汝所见之刹尘。 同耶异耶。 若云同者。 目连鹙子。 视听尚隔。 若云异者。 何名一真。 又如僧灵干。 志奉华严。 作华严观及弥勒天宫观。 至于疾甚。 目睛上视。 若有所见。 童真问之。 答曰。 向见童子引至兜率天宫。 而天乐非久。 终堕轮回。 莲花藏是所图也。 言终气绝。 须臾复苏。 真问何所见。 干曰。 见大水遍满。 花如车轮。 而坐其上。 所愿足矣。 言终而逝。 故清凉国师云。 观行则天童。 迎而大水弥漫。 此与西方往生。 为同为别。 是故当知。 漏[栀-木]勺海。 萤火焚山。 徒益疲劳。 诸有智者。 不应如是分别(谓娑婆在华藏十三层者。 乃凡人之报土。 非佛之净土也。 长者所论之华藏。 与灵干所生之华藏。 皆是佛之报土。 凡人所同住。 而不见者也) 发布时间:2025-08-31 11:10:47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31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