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西方合论卷之八(一) 内容: 西方合论卷之八(一)第八见网门夫一切迷情。 依诸见起。 履之则为稠林。 溺之则为热海。 如蚕作茧。 即住处为受缚之因。 似蛾赴灯。 依光明作丧生之本。 故先达云。 行起解绝。 所以将趋圣室。 先入普贤之门。 欲修正因。 首割邪见之网。 今约诸家负堕。 略分十则。 无法可舍。 是见必诃。 抛家荡子。 惯怜羁旅之人。 落第寒生。 备识穷途之苦。 幸顺佛言。 莫依魔教一断灭堕二怯劣堕三随语堕四狂恣堕五支离堕六痴空堕七随缘堕八唯心堕九顿悟堕十圆实堕一断灭堕者。 有二种一。 诸儒生。 滞现在身。 疑未来断灭。 二新发意学人。 执空相。 疑一切断灭。 此等尚不信有生。 云何信往生及净土等事。 今为略释。 一释儒生等者。 楞严经。 佛告波斯匿王。 汝今自伤发白面皱。 其面必定皱于童年。 则汝今时。 观此恒河。 与昔童时。 观河之见。 有童耄不。 王言不也。 佛言大王。 汝面虽皱。 而此见精。 性未曾皱。 皱者为变。 不皱非变。 变者受灭。 彼不变者。 元无生灭。 云何于中。 受汝生死。 而言此身。 死后全灭。 智度论问曰。 人死归灭。 灭有三种。 一者火烧为灰。 二者虫食为粪。 三者终归于土。 今但见其灭。 不见更有出者。 受于后身。 以不见故。 则知。 为无。 答曰。 若谓身灭便无者。 云何有众生先世所习忧喜怖畏等。 如小儿生时。 或啼或笑。 先习忧喜。 故今无人教。 而忧喜续生。 又如犊子生知趣乳。 猪羊之属。 其生未几。 便知有牝牡之合。 子同父母。 好丑贫富聪明闇钝。 各各不同。 若无先世因缘者。 不应有异。 如是等种种因缘。 知有后世。 又汝先言。 不见别有去者。 人身中非独眼根能见。 身中六情。 各有所知。 有法可闻可嗅可味可触可知。 者可闻法尚不可见。 何况可知者。 有生有死。 法亦可见。 亦可知。 汝肉眼故不见。 天眼者了了能见。 如见人从一房出入一房。 舍此身至后身。 亦如是。 若肉眼能见者。 何用求天眼。 若尔者。 天眼肉眼愚圣无异。 汝以畜生同见。 何能见后世可知者。 如人死生虽无来去者。 而烦恼不尽。 故于身情意相续。 更生身情意。 身情意造业。 亦不至后世。 而从是因缘。 更生受后世果报。 譬如乳中著毒。 乳变为酪。 酪变为酥。 乳非酪酥。 酪酥非乳。 乳酪虽变。 而皆有毒。 此身亦如是。 今世五众因缘故。 更生后世。 五众行业相续不异故。 而受果报。 又如冬木虽未有华叶果实。 得时节会。 则次第而出。 于是因缘故。 知有死生。 复次现世有知宿命者。 如人梦行疲极。 睡卧觉已。 忆所经由。 又一切圣人。 内外经书。 皆说后世。 复次现世不善法。 动发过重。 生嗔恚嫉妒疑悔。 内恼故。 身则枯悴颜色不悦。 恶不善法。 受害如是。 何况起身业口业。 若生善法。 净信业因缘。 心清净。 得如实智慧。 心则欢悦。 身得轻软。 颜色和悦。 以有苦乐因缘故。 有善不善。 今定有善不善故。 当知必有后世。 但众生肉眼不见。 智慧薄故。 而生邪疑。 虽修福事。 所作浅薄。 譬如药师。 为王疗病。 王密为起宅。 而药师不知。 既归见之。 乃悔不加意尽力治王。 复次圣人说今现在事。 实可信故。 说后世事。 亦皆可信。 如人夜行险道。 导师授手。 知可信故。 则便随逐。 比智及圣人语。 可知定有后世。 汝以肉眼重罪。 比智薄故。 又无天眼。 既自无智。 又不信圣语。 云何得知身后。 如宣圣言费隐。 则言鬼神德盛。 明明说道。 武周达孝。 唯在识鬼神之情状。 事死如事生处。 而考亭先生。 曲为解说。 归之二气。 何其敢于诬先圣。 疑后来耶。 且稗官野史不足论。 如彭生为豕。 伯有为厉。 刘聪为遮须国王。 蒋济之子乞官于泰山令。 则正史也。 玄鸟生商。 帝武肇周。 则正经也。 雀化蛤。 田鼠化鴽。 鹰化鸠。 则正令也。 一微尘识。 所知几何。 拟欲蛙嫌海量萤掩日光。 侮圣亵天。 当得何罪。 又谈者恒言。 非人所经历。 及道理不可信者。 即不足凭。 如日月度数。 及五星往来。 非人所得经历也。 天不来此。 人亦不往彼。 何以推测皆验。 又天何为高。 地何为卑。 风何为起。 云何为行。 春何为生。 秋何为杀。 此有何道理可凭。 胎中之根。 无知而转。 字母之乳。 无因而出。 此有何道理可凭。 微而至于一毛一尘。 一草一木。 若有毫头许道理可凭。 幸为指出。 不过常见故。 则常之。 此常见者。 亦复无理。 是故不应以不见故而疑往生。 二释学道执空相者。 论曰。 学人闻说空。 于生死业因缘中生疑。 若一切法毕竟空。 无来无去。 无出无入。 云何死而有生。 现在眼见法。 尚不应有。 何况死后。 复生余处。 不知佛法中诸法毕竟空。 而亦不断灭。 生死虽相续。 亦不是常。 无量阿僧祇劫。 业因缘虽过去。 亦能生果报而不灭。 是为微妙难知。 若诸法都空。 佛不应说往生。 何有智者前后相违。 若生死相实有。 云何言诸法毕竟空。 但为除诸法中爱著邪见颠倒故。 说毕竟空。 不为破后身。 又为遮罪业因缘故。 说种种往生。 佛法不著有。 不著无有。 无亦不著。 非有无亦不著。 不著亦不著。 如是人则不容难。 如以刀斫空则无所伤。 是为毕竟空相。 毕竟空不遮生死业因缘。 是故说往生。 此疑甚浅。 少有知者。 皆能断之。 以世间人作此见最多故。 首破之。 为是求往生者之第一障难故二怯劣堕者。 一疑结习浓厚。 二疑念力轻微。 三疑万亿刹远。 一疑结习浓厚者。 凡夫但知业力。 不知业性空故。 所以若众生业性实者。 尽虚空界。 亦无容受处。 如黑云障空风至则灭。 若云实者。 吹亦不去。 虚空喻性。 黑云喻业。 念佛喻风。 又则业性。 即是法性。 力用至大。 以结使故。 神力不现。 如乌刍瑟摩。 闻空王佛。 说多淫人。 成猛火聚。 却后遍观四支百骸。 诸冷暖气。 神光内凝。 化多淫心。 成智慧火。 夫同一热恼。 方其淫。 成大火聚。 及其离。 成大宝焰。 若淫性实者。 云何是中而得三昧。 是故迷成。 则处胎狱。 念成即入莲胞。 以胎性即是化性。 非从外来。 如浊水中清。 非外来故。 二疑念力轻微者。 众生愚昧。 信有形之行业大。 不信无形之念力尤大。 何故。 念力是行业根。 一切事业。 非念不成。 如人造罪。 无心造者。 重得轻报。 有心造者反是。 以念力重故。 如人无记时。 流俗鄙事。 耳提面嘱。 亦复不记。 若心在者。 种种难记之事。 一入耳根。 终身忆持不忘。 以念力坚固。 苏子瞻曰。 佛以大圆觉。 充满十方界。 我以颠倒想。 出没生死中。 云何以一念。 得往生净土。 我造无始业。 本从一念生。 既从一念生。 还从一念灭。 生灭灭尽处。 则我与佛同。 如投水海中。 如风中鼓[壹-豆+(石/木)]。 虽有大圣智。 亦不能分别。 净土决云。 人之念头。 所系最急。 如水之必赴海。 如火之必炎上。 如利刃之必伤。 如毒药之必杀。 无空过者。 念佛之念亦复如是。 如淫男子淫念坚故。 化为猛焰延烧神庙。 又如月光童子观想水故。 弟子窥屋唯见清水。 又如僧清辩与外道论议。 外道坚执己见忽化为石。 清辩犹书目于石上。 明日往视之。 亦有答辞。 久之忽自破碎。 而吼声于空中。 是等皆以念力坚猛。 无因变化。 云何念佛。 而佛不现。 当知。 念力是一切法中之王。 如摩诃那伽大力勇士。 怒时额上必生疮。 疮若未合。 遍阎浮提人无敌者故。 三疑亿万刹远者。 凡夫执定十万亿刹。 意谓快马疾帆日不千里。 云何刹那。 得生彼处。 不思国土远近者。 从分段身计度生。 从肉眼生。 此往生者。 为是分段身耶。 为是周遍含容之心耶。 若分段身者。 身是顽质。 云何得生。 若心生者。 心周沙界。 净土原在心中。 焉有往来。 如人在长安思乡。 或闽或滇。 随念即至。 岂有程途。 又如人梦时。 身虽在床。 而心意识。 遍至他方。 无功居士曰。 极乐去此十万亿刹。 凡夫命终顷刻即至者。 盖自心本妙耳。 故楞严云。 汝犹未明。 一切浮尘。 诸幻化相。 当处出生。 随处灭尽。 因缘和合。 虚妄有生。 因缘别离。 虚妄名灭。 以此推之。 当命终时。 染浊缘离。 故娑婆当处幻灭。 清净缘合故。 极乐当处幻生。 此灭彼生间不容发。 亦何顷刻之可论。 往余乡有人。 能致乩仙。 乩仙者即其兄也。 后赴选京师。 余兄等有所卜。 其人虞地。 远不能赴不得已书符宣词。 少顷即至。 此等是业系。 尚如是速疾。 何况不思议念力。 仗阿弥陀本愿功德。 顺水张帆。 有何障难。 是故念佛之人。 应当遣此三疑。 若不遣者。 是真结习浓厚。 是真念力轻微。 是真十万程远。 如人欲出门而自局其籥。 是自不欲出。 非无门过 发布时间:2025-08-31 09:02:38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31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