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龙树六论本颂(六) 内容: 龙树六论本颂(六)精研论圣龙树菩萨 造庆喜与经然译师从梵译藏法尊法师从藏译汉敬礼文殊菩萨缍自矜善因明 爱乐起诤竞 为除彼慢故 精研我当说外曰:诸辩论者,共许有量、所量、疑、所为、喻、宗、支、观察、决了、诤、言说、破、似因、舍言、似破、堕员。 诸说空者,不许量等句义,无所著故。 内曰:量、所量二杂乱。 现见量、所量二杂乱,何以故? 若有所量乃有量,若有量乃有所量。 量因所量而成,所量因量而立;以是量即所量之所量,所量亦为量之量。 相待而安立故,量、所量俱通二种,故成杂乱。 故非由自成。 若量、所量由自体成者,可名量及所量。 然由观待而有,互相生故,非由自成。 复次:有、无、俱皆非观待。 若谓相待而成者,为有,为无,为俱? 有且非待,已有故,如瓶已有,不须更待泥等。 无亦非待,无故,岂兔角等亦应待耶! 俱亦非待,有二过故。 外曰:如无秤等则无所称,如是若无量则无所量。 内曰:不尔,应无穷故。 汝说若无量则无所量,意图成立其量,然应出其因,若谓以一切义皆由量成者,则诸量亦应复由他量而成,以诸量亦是一切义之所摄故。 若谓量不更由量成,则失所说一切义皆由量成之宗。 外曰:量更无量,以量能成自他故,如灯。 如现见灯能照自他,如是量能成自他,故无无穷等过。 内曰:灯与闇若及,若不及,俱不能照。 灯为及闇而照? 为不及而照耶? 且灯非及闇而照,不相及故。 灯闇定不相及,互相违故。 若有灯处即无有闇,云何灯能破闇或照闇耶? 若不及亦不能照,如刀不及物则不能割。 若谓如星损害此亦尔者,不然,喻相违故。 如天授等值遇凶星,为其所害或为所持。 然灯所作损害于闇非有,与星所作损害云何相同? 又由星等有体,于诸士夫能有作用。 火、绳、水、病、蛇、疫等,唯其有体,方能为害。 灯都非有,故法喻不同。 又远处灯,于闇处身根等无有损害,光于彼等无故。 以是星喻不能成立不及。 又若灯虽不及而能照者,则此处灯应能徧照一切山壑幽严之闇。 然于世间未见此事,亦非所许。 论说世间,行者如狮子等共许相等为喻。 世间者,谓凡夫乃至牧童。 行者者,谓毗纽、摩酰首罗、大梵、劫毗罗、鸺鹠、广博、安住、跋伽罗、富、伽伽罗、摩他罗等。 若于法有相似心生,彼等许其为喻。 彼毗纽等,唯于无光许为黑闇,说无光为闇故,义谓黑闇即无光明。 如是诸余论师亦不许闇有体。 故说灯能破闇,此义不成。 以是灯破闇喻不应正理。 喻不成故,所喻之量亦不得成。 是故能成自他之量,实不可得。 复次:灯不能自照,以无闇故。 灯亦不自照,灯中无闇何所照耶? 又灯即是照,与闇相违故无闇。 复次:颠倒故,闇应自障。 说灯自照照他,云何知其非理? 颠倒故,闇亦应自障。 若谓闇自障者,则应无闇。 谁许此说? 汝许灯自照照他,依汝所许故我作此说,闇若自障,则灯非能照矣。 复次:量、所量三时不成。 为量在所量之前? 为在后? 为量与所量俱时有耶? 若谓量在所量之前,何所量故名之为量? 所量且非有,是谁之量? 复何所量耶? 若谓在后,所量已有何用量为? 不应未生者为已生者之量,应兔角等皆成量故。 未生已生不俱有故。 俱亦非理,如牛二角同时而生,说是因果不应正理。 外曰:若量、所量于三时非有,则破亦非理。 若许三时无所量等,则汝破量、所量之破,为在所破之前? 为后? 为同时耶? 破于三时不成。 无所破故,则汝言说云何可成能破? 复如何破? 若有破者,则与以三时观察之量、所量有何差别? 应说其理,如是所破、能破三时非有,则破亦不成。 内曰:若以有破而说量、所量亦应有,不然,先许故。 汝说以三时观察若有破则量、所量亦成者,不然,先许故。 汝先许量、所量三时不成,后见过失,畏堕员故,说破亦不成,故此说非理。 若许量、所量三时不成,与许同时辩亦终结。 天爱! 汝若许量、所量三时不成,而说破、所破亦不成者,当汝欲离自过之时,岂非已许量、所量非有? 汝说量、所量无故云何有破,则汝先许无量、所量乃破于破。 故应于汝先许之时,辩已终结。 又说若无所破则无破者,是亦不然。 于非有上亦能破妄计。 如水本非深,有妄执为深而生恐怖,余知非深者为除彼怖而说此非深。 是于非有,令心明了,亦应正理。 故虽无所破,亦可叙所破而破之。 又若许彼此过失相等,即于许过相等时,其辩论可告终结,以必先许而后说故。 外曰:有现量等,正通达故。 现量义可得,能正了知应不应作功德等故。 余亦如是。 故量、所量是有。 内曰:纵有现量等,所量亦不成。 若有现量等,复以何为所量? 若瓶是现量,即非瓶,以根境和合为现故。 且如眼根有境现前乃名为现,复待空、明等缘。 故瓶若是现量,复为谁之量? 其所量为何? 如是由先现见火烟系属而生比量,其比量智生时复为谁之比量? 所比为何? 余亦如是。 外曰:如于瓶上知瓶之觉是量,瓶是所量。 内曰:即是缘故,非知非所知。 若谓根境和合有觉生者,瓶即觉缘,故觉非量,瓶非所量。 觉非量,说是所量故。 又汝说觉是所量故。 如云:『我、身、根、境、觉、意、起作、过失、后有、果、苦、解脱等皆是所量。』故二俱非有。 外曰:若说量即是所量,是事可疑。 由有疑故,量、所量二皆成。 又疑句义是有,若于不实则无疑故。 内曰:于可得、不可得中俱无有疑,即有无故。 为于已见义疑? 为于未见? 为于正见义疑耶? 于已见义则不应疑,于未见义亦不应疑,第三正见义亦非有,故无疑。 外曰:疑应有,不观待差别故。 远望未知为人为杌,遂生疑念:人耶? 杌耶? 若时见有鸟巢或见鹿等摩触其身,见差别已即知是杌,疑念即息。 或见摇首、掉臂等差别,则知是人。 此等由观待差别乃知,余则生疑,故疑应有。 内曰:前已破故,观待差别非有。 是有是无俱无有疑,前已破故,如见有鸟巢等相,即知是杌,此则非疑,以实知故。 如是若见摇首等相,即知是人,此则非疑,以正知故。 若俱无正知之相,即是不知,亦非是疑。 不定、不解、不取、不知、不见,悉无别体,皆是不知异名,违正知故。 此即是说:由观待差别,即生正见。 未见差别即是不知,若见摇首、掉臂等即非是疑,若无差别即是不知。 简言之,有差别即知,无差别则不知,由无第三差别无差别同时,故疑非有。 外曰:于所为义未生定解,即于彼义有疑。 内曰:所为义非有,即有,无故。 发布时间:2025-08-17 09:32:30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31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