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达观法师:六祖坛经讲记 第23集 内容: 六祖坛经讲记(23)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 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 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这里讲的就是一念之间。 你自己去决定你的念头,自己去决定你的状态和未来,但是你不要掉入过去的陷阱,你过去是什么人并不重要,纵使你是菩萨投胎转世的那也不重要。 如果你一直谈过去是什么人,第一,你会掉入迷信,掉入怪力乱神,你一定会去问人家三世因果等等。 第二种愚迷的人,一天到晚说有冤亲债主,然后乱用业障,一天到晚疑神疑鬼,业障堆得好像一座山,背着这座山,你怎么修行? !你们学佛不要这样学。 那你应该怎么学? 过去就过去了,而且过去你自己不知道,你不要在那里胡思乱想,不要瞎猜。 那每个人有没有业障? 有,知道这样就好了,以后不要再犯不就得了。 你曾经对不起很多的人,那没有关系,过去就过去了,过去心不可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但是「有没有业障?」我不回答这个问题,我只跟你讲说不要被这个观念障碍,勇敢地向前走,你才能够彻彻底底地从佛性的角度,自己去下手。 【世人愚迷,不见般若,】世人只看到现象,只看到世间发生什么事情,看到现象怎么变化,看到人世间一切的差别相。 世间人为什么苦? 他看到现象必然苦,因为现像是不平等的,你苦就是苦在这里,你活在这里你不会快乐。 有的人不明白这个概念,去寻找真理,他往往掉入迷信、宗教,成为教徒,有人甚至越学越困扰。 说「上帝创造了我们」,那谁创造了上帝? 「没有,没有,只有上帝创造我们,没有人创造上帝。」你这句话能成立吗? 你可以创造我,就代表你也是被别人创造的。 要么你就一神论,要么就多神论,大的你拜,小的你也拜,你阿公你拜,石头你也拜,那叫做石头公,这是多神论。 你们不论去学什么学说、学派、宗教,只有一个重点,你要学起来,能够真正得到解脱自在的,其他都不是你要的。 你不要学了之后变成别人的奴隶,不要学了之后被别人掌控,被鬼神掌控,这不是你要的,人生已经够苦了,不要再自寻烦恼。 有学生说:「师父,你不觉得我们禅心学苑说好听点,叫做很单纯,说不好听,叫做很无聊?」我说:「什么叫无聊?」他说:「又不做什么,只是上课和喝茶。 你看人家热热闹闹的,这边拜拜,那边游览,师父,你为什么这么做?」你想要怎么样? 你想要怎么样你就痛苦,你就迷失,跟空性就没有办法相应。 有些人动不动就会起个念头,像「无聊啊,要是像别人那样」那是不是现象? 现象才可以比较,没有现象你怎么比? !就是现象,我们才会说应该怎么样,若是没有现象,离开语言、知识、概念,任何东西都离开才叫做自性。 你自己要清楚,不要一直起那些无谓的念头,我们今天为什么需要三大阿僧祗劫呢? 我们就是浪费在那「来来去去」的时间啦! 如果你不这样浪费,那就「悟则刹那间」。 我今天帮你搬走两个石头,明天你又放进两个,那我怎么帮你搬? 没有办法搬! 你说:「师父,我听你的课,听这么久,有没有比较进步?」好像更往下面掉一层,因为石头更多,你就更往下掉,原来我们愚迷就愚在这个现象,没有看到自性般若。 【口说般若,】就是口头禅。 知识份子,讲名相,被经典转,不然就是执着佛事。 真正的佛事不是你现在所讲的佛事,你讲的都是现象的佛事。 真正的佛事应该是觉悟的事。 好好地孝顺父母,教育子女也叫佛事。 【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佛法分为性宗和相宗,或叫空宗和有宗,这个性就是空性。 这个东西是空还是有? 空? 这是现象。 现象是空还是有? 有? 答案听起来是对的,所以我们现在活在哪个状态? 活在现象的状态对不对? !你错了,你误会了。 这个〔空〕就叫做〔真空〕,世人不识真空;这个「有」,有什么? 妙有? 「妙有」是有还是没有? 讲到底,一路讲到底,「妙有」是有没有? 这是不是〔真空〕生「妙有」? 是? 不用把它打破。 如果打破才是空,这是外道之见;当体即空,不需要打破才是空。 〔真空〕不空,「妙有」不有,你讲得很习惯,但你并没有真正去悟道。 当我们在讲「空」跟「有」,「空」就是真空,那个「有」还是真空。 六祖讲「世人不识真空」,所以你要悟道。 就像说你家有很多窗户,但大门只有一个,若是不从大门进来,你就不能够登堂入室。 所以只有一个重点,要悟〔空〕,你不悟〔空〕,不能够「见性」。 我们现在讲的这个〔真空〕,我们是真正地把它讲出来,但这个真空不是偏空,这个真空就是「空有不落两边」的空。 佛法有很多名词你越解释越乱,所以你不要抓著名词不放,你要懂得它现在表达的是哪一个部分,有时候它用的名词是一样,但是它的意思根本就不一样;有时候讲的名词不一样,它们的意思是一样,要一次讲尽。 空中生「妙有」,这个「妙有」是假相,事实上叫「真空」。 你说:「这盆花从哪里变的?」从空变出来的,这盆花真正的本来面目还不是〔真空〕? !你不可以停留在「空」是「空」,然后「空」产生「妙有」,然后这个「妙有」是「有」;你这样讲就不对了,这样不是「空」跟「有」的关系,它的本质就只有一个,就是〔真空〕,但它可以产生一切的「妙有」。 无论它产生一万个「妙有」,它的本质还是〔真空〕,是不变的。 六祖大师所说的「真空」就是它的本质;无论它再怎么缘起,再怎么变,本质就是〔真空〕,一句话而已。 假如这个概念你没有真正地懂,你怎么可能当下悟道呢? 跟一般人你还是跟他说空中生「妙有」,「妙有」不有,「妙有」还不是真空? 所以你要转。 当你觉得他的观念不能够再转,你就不要再讲了。 花谢了,茶杯破了,不可以叫「真空」,这叫生灭;人死了叫「生死」,不叫「真空」。 【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般若〕在哪里? 般若就是在展现出来的时候。 〔智慧〕不是讲的,是展现出来的,是谁展现的? 是那颗心展现的,就是作用。 这个人产生的作用,才叫般若。 比如你看一休和尚,当他是小孩的时候,他就很机智,连大人都佩服,这不是他的般若智慧吗? 从世间的角度,孔明先生也很值得我们赞叹,可惜是没有悟道,但我相信他有一天也会悟道的。 【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如果你能够这样去了解,你就知道什么叫智慧。 原来般若智慧,是从自性展现出来的,它无形无相。 接着看你怎么用,从「用」当中,看你到底有没有智慧。 曾经有人问星云法师:「大师,人家禅师都会分身,或是放光,那大师您会不会?」星云大师说:「我也会。 注意,那我现在就放光,你要注意看。」然后星云大师喝了一口茶,就跟他讲:「我已经放光了,你看到了吗?」他说:「我什么都没有看到。」星云大师就说:「我放我的光,我已经做到了,你没有看到,那是你的事。」他到底有没有放光? 没有人知道,但是他已经回答你这个问题了。 我们纵使没有开悟的人,看禅宗的公案,也会佩服得五体投地,为什么这些禅师讲的话就是这么有智慧? 我说世间有几件事情骗不了,第一,没有学问骗不了;第二,没有钱也骗不了;第三,没有智慧也骗不了。 说到这里,你可以体会到一种概念,如果你还是用你的大脑在回答问题,处理问题,大不了叫做聪明,而且,你的聪明潜藏着痛苦,潜藏着投机取巧,这一次能够让你蒙过去,下一次就不一定。 如果你已经渐渐能够明白,渐渐懂,你现在所回答的东西是直觉的,不按照「你问我问题,我就一定按照你问的回答。」这叫逻辑概念。 人家问你有没有,你就回答有没有,否则就回答我不知道,这叫做逻辑,你的脑袋已经习惯这个样子。 我奉劝诸位,从今天开始,不要这样,你会突然之间你觉得很轻松。 而且,你要注意看,一般人你问他问题,他都会想一下;直心不会想,想一下,你回答的东西都是透过想的,不对。 我已经讲过了,如果你有智慧,你就是个开悟的人;如果你没有智慧,你干嘛又进去抓? 好像这一杯明明是毒药,你连一滴都不要再吸,跳开这个模式。 我这样讲,你们好像听懂,但是又做不到。 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 那怎么办? 我只送你一句话:发现有贼,我只能够喊「抓贼啊!」,其他的我都不能够告诉你。 如果你真的在学佛法,你会掉入一个很严重的陷阱,就是你开口闭口都是讲佛学的名相;叫你不讲名相,你反而不会讲话。 我在上课,除非一定要讲名相,我才会讲;我上课的目的,就是要让你了解,这才是重点。 我讲课有四个特点:一,简单化,佛法本来很高深,要把高深的东西讲得简单,让人家一听就懂。 二,要生活化,我讲的就是你们的生命,「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如果佛法和你的生活不吻合,你干嘛要学佛? 好像你们学佛都是在学死后的事情,不然就是虚无飘渺,我讲的就是你家里的事,你工作上的事,你的感情,你的心事,你的为人处事,我讲的都是你的问题,学佛最主要是要离苦得乐嘛! 三,通俗化,就是不管什么程度的人都能够听得懂。 四,现代化,我们要用现代的语言、模式来谈,每个时代谈的东西都不一样。 如果你能够符合这四项特点,你跟任何人讲话,他都会很喜欢,因为表面上简单,人家听得懂,但又有高深的道理。 智慧从自性生起,你从脑袋学的东西,可能是一种聪明,但并不是真正的智慧,聪明还是有烦恼、痛苦,它是一种逻辑推理。 智慧是清净的,没有烦恼的,自在的,是直接了当的,是直接去体察的,不是推理的。 我们一般人用推理的概念,不是预设立场,就是自己想自己对,但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所以人类才有那么多的纷争。 发布时间:2025-08-05 14:43:58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31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