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乘一法师:楞严八十分义 六入分第二十八 内容: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分义卷三六入分第二十八(分义卷三)六入复次,阿难! 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分义】六入者,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亦云六处。 谓六尘妄境所入之处,亦是六识所生之处。 根境二法,俱为识生之处。 诸法本空,毕竟无体,无体之体,是妙觉明体。 六入虚妄,本无自性,无性之性,即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六入】梵语波罗吠奢,此译云入、处,有涉入、吸入二义。 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各能吸纳所对之尘境。 一眼入阿难! 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 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 如是,阿难! 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何以故? 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 若从暗来,明即随灭,应无见明。 若从根生,必无明暗。 如是见精,本无自性。 若于空出,前瞩尘象,归当见根。 又空自观,何关汝入? 是故当知,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分义】如是眼入,若离明暗,即无眼入。 眼入虚妄,本无自性,无性之性,名为见性。 如是眼入,若离明暗,毕竟无体,无体之体,是为妙觉明体。 如是眼入,非明暗生,若从明生,即不见暗。 若从暗生,即不见明。 亦不从根生,若从根生,必无明暗。 亦不从空生,若从空生,空成见根,何关眼入。 各各不生,故亦不共生。 由是当知,不从自生,不从空生,非明暗生,亦非共生。 四检不生,则眼入无生。 眼入无生,则悟诸法无生。 悟无生故,则得亲见如来藏妙真如性。 一切诸法,如空花梦境,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全体虚妄,不可究诘,故不可言因缘生。 一切诸法,性相皆空。 真空法界中,一微尘许法尚不可得,何得自然有。 故一切诸法,非因缘生,非自然有。 亦不可说是有是无等,唯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若于一切法上,得见如来藏妙真如性,是则名为见性。 (下皆仿此)。 【目瞪发劳相】目喻真智,瞪喻一念无明,劳相喻相见二分。 一念无明及见相二分,皆依菩提净性所起。 妄无自体,了妄即真,故为如来藏妙真如性。 二耳入阿难! 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作声,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 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 如是,阿难! 当知是闻非动静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何以故? 若从静来,动即随灭,应非闻动。 若从动来,静即随灭,应无觉静。 若从根生,必无动静。 如是闻体,本无自性。 若于空出,有闻成性,即非虚空。 又空自闻,何关汝入? 是故当知,耳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分义】如是耳入,若离动静,即无耳入。 耳入虚妄,本无自性,无性之性,名为闻性。 如是耳入,若离动静,毕竟无体,无体之体,是为妙觉明体。 如是耳入,非动静生。 若从动生,则对静境应无耳入;若从静生,对动境时应无耳入。 亦不从根生,若从根生,耳无自性,不能自生。 亦不从空生,若从空生,空为耳根,即不名空。 各各不生,故亦非共生。 由是当知,不从自生,不从空生,非动静生,亦非共生。 四检不生,则耳入无生。 耳入无生故,则悟一切法无生。 由是当知,耳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手塞耳劳】此乃假设其事,晓谕令悟,非取比况之义。 此明耳入虚妄。 三鼻入阿难! 譬如有人,急搐其鼻,搐久成劳,则于鼻中,闻有冷触。 因触分别通塞虚实,如是乃至诸香臭气,兼鼻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因于通塞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嗅闻性。 此闻离彼通塞二尘,毕竟无体。 当知是闻非通塞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何以故? 若从通来,塞自随灭,云何知塞? 如因塞有,通则无闻。 云何发明香臭等触? 若从根生,必无通塞。 如是闻体,本无自性。 若从空出。 是闻自当回嗅汝鼻。 空自有闻,何关汝入? 是故当知,鼻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分义】如是鼻入,若离通塞,毕竟无体,无体之体,是为妙觉明体。 通谓闻诸香臭等气。 塞则诸香臭气,皆不得闻。 离通塞境,即无鼻入,此谓鼻入无自性。 无性之性,名嗅闻性。 如是鼻入,不从通塞生;亦不从鼻生;亦非二者共生;亦非虚空生。 四检不生,则知鼻入无生。 鼻入无生故,则悟一切法无生。 由是当知,鼻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搐鼻成劳】搐,缩气。 此亦假设其事,令悟鼻入虚妄。 四舌入阿难! 譬如有人,以舌舐吻。 熟舐令劳,其人若病,则有苦味。 无病之人,微有甜触,由甜与苦,显此舌根。 不动之时,淡性常在,兼舌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因甜苦淡二种妄尘,发知居中。 吸此尘象,名知味性。 此知味性离彼甜苦及淡二尘,毕竟无体。 如是,阿难! 当知如是尝苦淡知,非甜苦来,非因淡有。 又非根出,不于空生。 何以故? 若甜苦来,淡即知灭,云何知淡? 若从淡出,甜即知亡,复云何知甜苦二相? 若从舌生,必无甜淡及与苦尘。 斯知味根,本无自性。 若于空出,虚空自味,非汝口知。 又空自知,何关汝入? 是故当知,舌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分义】“譬如有人,以舌舔吻,熟舔令劳”等,言舌入虚妄。 如是舌入,若离甜苦及淡,毕竟无体。 无体之体,是为妙觉明体。 甜苦味境,淡则无味可得,若离甜苦淡即无舌入,此谓舌入无自性。 无性之性,名知味性。 如是舌入,不从甜淡生;亦不从舌根生;亦非共生;亦非空生。 四检不生,则知舌入无生。 舌入无生故,则悟一切法无生。 由是当知,舌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五身入阿难! 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触于热手,若冷势多,热者从冷。 若热功胜,冷者成热。 如是以此合觉之触,显于离知。 涉势若成,因于劳触。 兼身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因于离合二种妄尘,发觉居中。 吸此尘象,名知觉性,此知觉体,离彼离合违顺二尘,毕竟无体。 如是,阿难! 当知是觉非离合来,非违顺有,不于根出,又非空生。 何以故? 若合时来,离当已灭,云何觉离? 违顺二相,亦复如是。 若从根出,必无离合违顺四相。 则汝身知,元无自性。 必于空出。 空自知觉,何关汝入? 是故当知,身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分义】如是身入,若离离合,即无自性,无性之性,名为知觉性。 如是身入,若离离合,毕竟无体,无体之体,是为妙觉明体。 如是身入,非离合生,亦不从根生,亦非二者共生,亦非空生。 四检不生,则知身入无生。 身入无生故,则悟一切法无生。 是故当知,身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六意入阿难! 譬如有人,劳倦则眠,睡熟便寤,览尘斯忆,失忆为忘。 是其颠倒,生住异灭,吸习中归,不相踰越,称意知根。 兼意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尘,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知性。 此觉知性,离彼寤寐生灭二尘,毕竟无体。 如是,阿难! 当知如是觉知之根,非寤寐来。 非生灭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 何以故? 若从寤来,寐即随灭,将何为寐? 必生时有? 灭即同无,令谁受灭? 若从灭有,生即灭无,谁知生者? 若从根出。 寤寐二相,随身开合,离斯二体,此觉知者,同于空华。 毕竟无性。 若从空生,自是空知,何关汝入? 是故当知,意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分义】“劳倦则眠,睡熟便寤”等,言意入虚妄。 览尘则忆,失忆便忘;忆之则生,忘之则灭。 如是生灭二种妄尘,复为生住异灭四相,皆为颠倒。 于真如法界中,无如是生灭之相。 吸习中归,不相逾越者,吸取如是生灭妄习,中归意根,四相刹那,前后不杂,名不逾越,是名意知根。 见闻逆流,流不及地者,谓意根虽能逆缘落谢五尘,而现实五尘之境,终不能流及于意地。 如是意入,若离寤寐生灭,毕竟无体,无体之体,即妙觉明体。 寤则能忆,寐则便忘。 生时有知,灭则全无。 离忆忘生灭,即无意入,此谓意入无自性,无性之性,名觉知性。 如是意入,不从寤寐生灭生。 不从意根生。 各各不生故,亦非二者共生。 亦不从空生。 四检不生,则意入无生。 意入无生故,即悟一切法无生。 由是当知,意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览尘斯忆】谓当醒时,眼见外像,心中即因此像,而起联想观念。 【颠倒生住异灭】生即是忆,灭即是忘,住异居中,四相迁流,无或停息。 迷妄为有,故曰颠倒。 【内尘】即法尘。 意根内缘,常取生灭,于中分别,非同前五根,对境方生。 故曰内尘。 发布时间:2025-08-04 14:44:16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31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