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势至圆通疏钞菁华 内容: 势至圆通疏钞菁华净空法师讲述楞严者、一切事究竟坚固也。 圆通者、圣性法门、无不通也。 势至、启教之人。 念佛、修行之法。 文虽二百四十字、义括净土诸典。 教机法喻。 生佛感应以遍含。 自自他因果而该彻。 作心境之月灯。 圣凡之舟楫。 念佛教兴、具多因缘。 (一)指出捷径修行门路。 (二)直示当人念念自心佛。 (三)欲令悟入佛之心性。 (四)为显生佛心无差别。 (五)度脱凡外横超三界。 (六)接引权小圆成佛果。 (七)充足三辈无有疑悔。 (八)利益今后周遍无尽。 (九)顿摄六根证圆通境。 (十)疾空障恼定生佛土。 一.华严经、德云首宣念佛法门。 马鸣菩萨立论之祖。 念佛与止观并重。 楞严势至念佛一章、列在圆通。 禅宗不能抑莲宗为非归源见性之途也、明矣。 二.莲师云:念一佛名、换彼百千万亿之杂念也。 即念即空、居然本体。 非于念外、别得菩提。 三.楞严云:佛告阿难。 若复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罗夷。 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 乃至穷尽十方无间。 靡不经历。 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 是人罪障、应念销灭。 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 四.则此章经、诚为销业之巨冶、愈病之灵丹、修心之捷径、求生之要术也。 若能常持、无苦不除。 无乐不与。 无愿不遂。 无果不得。 五.偈云:一日无常到。 方知梦里人。 万般将不去。 唯有业随身。 六.楞严云:临命终时。 未舍暖触。 一生善恶。 俱时顿现。 七.行愿品云:是人终时。 一切诸根、悉皆散坏。 一切亲属、悉皆舍离。 一切威势、悉皆退失。 象马车乘、珍宝伏藏、无复相随。 唯此愿王、于一切时引导其前。 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见弥陀佛、及诸圣众。 八.善导云:假饶金玉满堂。 难免衰残老病。 恁汝千般快乐。 无常终是到来。 惟有径路修行。 但念阿弥陀佛。 九.信轮回最苦。 信念佛最妙。 信此土修行、难成道果。 信愿生彼土。 乃至十念、决得往生。 信报生人天、福尽还坠。 信一生乐土、永不退转、当成正觉。 信一称佛名、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信念佛之人、弥陀摄取。 病中救护、命终来迎。 十.愿消业障。 愿灭众苦。 愿心开。 愿见佛。 愿净业成。 愿生安养。 愿授记。 愿度生。 十一.身礼像、口称名、心观想、俱要专一、绝无散乱。 十二.万缘放下。 身心解脱。 才有病患、莫论轻重、便念无常、但念阿弥陀佛。 十三.念佛有六胜益:一、诸佛菩萨护念。 弥陀住顶放光。 诸天神将、昼夜冥加。 二、恶鬼毒药、皆不能害。 三灾八难、咸悉消除。 三、宿障冰清、怨命解脱。 四、气力充满、无诸横病。 五、睡梦吉祥、见佛色像。 无有非人、夺其精气。 六、现为一切礼敬、临终三圣接引。 十四.念佛法门。 大小并收。 利钝均摄。 事理圆融。 性相无碍。 十五.即佛是心、无一心而非心佛。 即心是佛、无一佛而非佛心。 十六.心一忆也、佛佛全彰。 佛一称也、心心顿显。 十七.众生念佛、佛在众生心内。 佛念众生、众生在佛心中。 十八.是心作佛、心不念而佛不作。 即佛显心、佛不称而心不显。 则知念佛一门、诚为见性成佛之妙法矣。 十九.起信云: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 性佛一显、果佛自证。 二十.圭山云:今知心是佛心。 定当作佛。 不其然乎。 设离念佛门外、而欲速见性成佛者。 是舍其近易、以求诸远难也。 二一.起信云:专念阿弥、修善回向、愿生彼界、终得见佛。 二二.诸余法门、浅则上根不被、深则下根绝分。 唯此一法、利钝兼收。 如水清珠、到处便益。 故当信受行持。 二三.十界因果、皆唯心现。 若一念心、嗔恚邪淫、即地狱界。 悭贪不施、即饿鬼界。 愚痴暗蔽、即畜生界。 我慢贡高、即修罗界。 坚持五戒、即人法界。 精修十善、即天法界。 证悟人空、即声闻界。 知缘性离、即缘觉界。 六度齐修、即菩萨界。 真慈平等、即佛法界。 二四.今此教念佛者、欲人念我自心、成我自佛。 云何舍自心佛。 孤佛教耶。 二五.菩萨了知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 得随顺忍。 舍身速生极乐净土。 二六.梵网云:信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 二七.汝心佛者、未成佛也。 弥陀佛者、已成佛也。 未成佛者、久沉欲海、具足烦恼、杳无出期。 已成佛者、久证菩提、具足威神、能为物护。 是故诸佛、劝令念佛。 二八.众生若不念佛、圣凡永隔、父子乖离、长处轮回、去佛远矣。 所以文殊普贤等诸菩萨、皆愿念佛往生、况我凡愚人耶。 二九.观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是故教人念佛。 三十.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若众生心忆佛、现前必定见佛。 三一.大本云:菩萨欲令众生、速疾安住无上菩提者、应当起精进力、听此法门。 又华严十地、始终不离念佛。 三二.偈云: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 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 则知众生净念弥陀、定放光明。 心水不净、菩萨圆通月境、亦不现矣。 三三.末法修行、多诸障难。 邪魔娆乱、佛道难成。 今修念佛三昧、承佛愿力威神。 疾除烦恼、顿破无明。 五蕴魔销、三身佛现。 当生极乐佛土、成真应二果矣。 三四.信愿、摄根净念、是不退菩提因行也;得三摩地,第一圆通,是不退菩萨果德也。 忆念彼佛、因也;现当见佛、果也。 念见近佛、因也;心开香严、果也。 念心入忍、因也;摄人归土、果也。 三五.能念大势佛、能摄六根妄、能接念佛人、故名为势至也。 假此菩萨为发起者。 表念佛法门、能发智光、得大势力。 离三界苦、取净土乐也。 三六.念佛一门、能摄信等五十二位诸法行故。 三七.信佛是心、信心作佛、即摄十信法行。 住在三昧、观佛实相、即摄十住法行。 行念佛行、度念佛人、即摄十行法行。 回念佛心、向佛心住、即摄十向法行。 心地观佛、地如佛地、即摄十地法行。 忆佛念佛、去佛不远、即摄等觉法行。 心想佛时、是心即佛、即摄妙觉法行。 则知超凡入圣、唯有念佛为妙矣。 三八.十二如来、相继一劫、表十二时中、于自性佛、净念相继、打成一片。 不得弹指顷、念世间五欲。 则无量性光、自然发明也。 三九.念佛有四。 (一)称名、谓闻说佛名、一心称念。 (二)观像、谓设立尊像、注目观瞻。 (三)观想、谓以我心眼、想彼如来。 (四)实相、即念自性、真实相佛。 四十.清凉云。 约能念心、不出五种。 (一)缘想境界念佛门。 (二)摄境界唯心念佛门。 (三)心境无碍念佛门。 (四)心境俱泯念佛门。 (五)重重无尽念佛门。 四一.三昧、此云正定、亦云正思。 正心行处。 一心念佛、名正定心。 若他念者、即名邪思惟也。 四二.三昧、是禅观通名。 念佛、是一行别目。 又此念佛三昧、亦名一行三昧。 亦名诸佛现前三昧。 般若三昧。 普等三昧。 四三.系心一佛、专称名字。 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 念一佛功德、与念无量佛功德无二。 若得一行三昧者、诸经法门、皆悉了知。 四四.佛言。 阎浮提人、心多杂乱。 令其专心一境、乃得往生。 若念十方诸佛、境繁意散、不成三昧。 况诸佛同一法身、念一佛、即念一切佛故。 四五.一心念佛、心同佛也。 心同形亦同、形同影亦同、不唯此世、乃至生生世世、形影皆同也。 四六.母念子。 慈止一世。 佛念众生、慈心无尽。 世世相随、无有退转。 四七.高齐大行和尚云:宗崇念佛、四字教诏。 谓信忆二字、不离于心。 称敬二字、不离于口。 任意早晚、终无再住娑婆之法。 此为念佛第一要策。 四八.但念弥陀、即是念诸佛。 华严问明品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 一心一智慧。 力无畏亦然。 四九.观经云:见无量寿佛者。 即见十方无量诸佛。 五十.往生净土、要须有信。 信千即千生。 信万即万生。 信佛名字、不离心口。 诸佛即救。 诸佛即护。 心常忆佛、口常称名、身常尊敬。 始名深信。 五一.若众生心、忆佛念佛。 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五二.诸佛正知、从心想生、故须理念。 心想佛时、是心作佛、故须事念。 五三.佛为外境、心为内境。 忆念功成、自然证知、心无佛外之心、佛无心外之佛。 唯一法界、普融无尽。 五四.凡涉历缘务而内心不忘于佛、谓之忆念。 譬如世人切事系心、虽经历语言、去来坐卧、种种作务、而不妨密忆前事宛然。 念佛之心、亦应如是。 五五.若或失念、数数摄还。 久久成性、任运常忆。 又复觉心微起恶念、即便忆佛。 以佛力故、恶念自息。 五六.摄根净念。 即弥陀经一心不乱、一向专念、观经一心系念也。 五七.事则能所缘历、心佛分明。 唯此一念、更无余念。 念念相续、成就定力。 理则能所一如、心佛不二。 唯此一缘更无余缘。 缘心自在、成就慧力。 五八.佛有二加被。 一者无障则显加、令其亲见。 二者障重则冥加、暗令得益。 五九.普贤云:有诸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 我时分身、皆至其处。 纵彼障深未得见我、我与其人、暗中摩顶、拥护令就。 六十.念化佛、善根发相者。 于念佛三昧中、忽然忆佛修六度万行、成三十二相。 身有好光、心有智慧、说法利生、降伏魔怨。 作是念时、生敬爱心。 开发三昧、增进佛行。 或于定中、见佛身相、心净信解。 或于梦中、闻佛说法、觉悟佛心。 六一.业障发相、亦开四种:(一)昏沉暗蔽业障发相:谓念佛时、即便昏睡。 沉暗瞪瞢。 无所记别。 令诸禅观、不得开发。 (二)妄念散乱业障发相:欲修观时、虽不昏沉、而生邪想。 欲作四重五逆十恶毁戒等事。 展转生续、无时暂停。 因是三昧、不得现前。 (三)恶境逼迫业障发相:将入定时、虽无妄念、而有恶境。 或见焚溺。 或闻震击。 或无头手。 或堕山海。 如是逼迫、令其惊怖。 所发道心、障碍不起。 (四)病事苦恼业障发相:当念佛时、虽无上境、而身忽然生诸疾病、苦恼百端。 或为世间种种事务、牵连不断。 因是无生、不能证入。 六二.对治、除灭。 亦开四门:(一)治灭昏沉障:应教念化佛三十二相中、随取一相。 或取白毫相。 闭目而观。 若心暗钝、悬想不成。 当对一尊端严佛相、缘之入观。 若不明了、即开眼观、复更闭目。 如是想时、心眼开豁、即破此障、无复沉睡。 (二)治灭妄念障:应教念报佛所有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三昧解脱、一切种智、不可思议无量功德。 普现色身、利益一切。 神通变化、摧伏魔外。 如是念佛善法功德、一切邪恶、心心数法自然销灭。 (三)治灭恶境障:应教念法佛。 法佛者、即是平等法性。 空寂无为、无有形相。 既无形相、焉有境界逼迫。 境界空故、即是治灭此障。 (四)治灭病事障:应教念十佛。 缘佛菩提威势力持本愿功德、不为世间事务牵缠。 缘佛福德相好庄严意生身相、不为一切病苦所恼。 念佛法身、犹如虚空。 随其智力、应化一切。 非如众生、烦恼阴身。 八苦交煎、世事缠缚。 如蚕作茧、无出头日。 如是念时、此障即灭。 故知存心念佛、广大功德、无有不成。 深重业障、无有不灭也。 六三.所现相好、不与经合者、是为魔事。 不与本所修行合者、是为魔事。 六四.善根发者、则报因境相、暂现便谢。 习因善心、相续不断。 若是魔所作者、则报因境相、久久不灭。 或谢去更来扰乱。 习因善心、暂发还灭。 或倏尔变成恶念。 六五.谓见善相发时、能令心识动乱、烦恼增重、众多妨碍、不利定心、悉属魔作。 若见善相现已、虽未证禅定、而身心明净、善念开发、烦恼轻微。 或三昧开通、身心快乐。 内外安隐、气色光润。 烦恼寂寂。 功德巍巍。 此为善发相也。 六六.若邪正未了。 当用二法对治:(一)止法:谓深入三昧、一心念佛。 于所现相悉知虚诳。 但平心住定、不取不舍。 如是息心、寂然不起分别时。 若是圣境、则定力逾深、善相如法。 若是魔境、现相不久自坏。 纵发亦不如法。 (二)观法:谓观真空法界、念虚空法佛。 推检现相、不见生处。 相空寂故、心念亦寂。 知魔界如。 即佛界如。 离真如外、无一法相。 如是观念。 佛法自当现前。 魔境自然消灭。 六七.修净业人、具三种力:(一)念力。 (二)本有佛性力。 (三)佛摄取力。 云何邪魔、得便扰害。 六八.去佛不远。 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 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六九.以真正净念、除灭邪妄浊想、内想不起、外境自寂。 内外法空、一切无生。 仁王云:一切法空、得无生忍。 又无生忍、亦得名无灭忍、无住忍。 七十.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生前以威力加持、令不退念。 临终以愿力接引、令得往生。 七一.慈云云:不值佛、不闻法。 恶友缠、群魔恼。 受轮回、堕恶趣。 尘缘障道、寿命短促。 修行退失、尘劫难成。 此即娑婆十种苦也。 常见佛、常闻法。 圣贤会、离魔事。 轮回息、无恶道。 胜缘助道、寿命无量。 入正定聚、一生行满。 此即安养十种乐也。 七二.生极乐四意:(一)有缘故。 弥陀愿重、偏接娑婆人。 (二)使众生归凭情一故。 若说十方皆妙、初心茫然、无所依托。 (三)不离华藏故。 极乐去此十万亿刹、即在华藏第十三层、未出刹种外。 (四)即本师故。 经云:或有见佛无量寿、观自在等所围绕。 既赞本尊遮那之德如是。 岂非本师随名异化也。 事则从此界、归彼界。 见弥陀、居极乐。 理则返不觉、还本觉。 见自性、居唯心。 七三.闻说佛名、为闻慧。 忆想在怀、为思慧。 持念不忘、为修慧。 菩萨履三妙慧、净土往还。 七四.闻念佛门、心不疑贰、谓之信。 信已而解、心起乐欲、谓之愿。 愿已而念、心勤精进、谓之行。 弥陀经云:若有信者、应当发愿、执持名号。 七五.五逆罪人、临终十念、得往生者、亦得不退、成正定聚故。 准知罪人十念、即名器矣。 反显世人虽行众善、于彼佛土、无信行愿、亦名为非器也。 七六.若七日七夜、礼念佛名。 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六念(佛、法、僧、天、施、戒)。 读经解义。 深信因果。 持戒利生。 发心发愿。 回向求生者。 真佛与化佛来迎、乘金刚台、即得华开、见佛闻法、悟无生忍、受诸佛记。 此名为上品上生也。 七七.虽具五逆、不谤法者、必定得生。 如兼谤者、亦不生也。 所谓信则决定生、是也。 七八.大本云:信乐不疑、乃至一念。 念于彼佛、亦得往生。 七九.善导、千念而飞千光。 少康、十声而出十佛。 华严偈云:以佛为境界、专念而不舍。 此人得见佛、其数与心等。 八十.佛问圆通、我无选择。 都摄六根。 净念相继。 得三摩地。 斯为第一。 (楞严五云:我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 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发布时间:2025-08-04 10:31:04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31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