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唐飞锡《净土圣贤录》 内容: 飞锡,不详其所出。 初学律仪。 后与楚金法师,研习天台教观。 天宝初,游京师,止终南紫阁草堂,撰念佛三昧宝王论三卷。 其上卷,明通念三世一切佛门。 略言,夫帝网未张,千璎焉觌。 宏纲忽举,万目齐开。 浴大海者,已用于百川。 念佛名者,必成于三昧。 而世人念过去释迦,想现在弥陀,独未闻念未来诸佛,何耶。 以诸佛为至尊也,众生为至卑也。 高下出焉,群妄兴矣。 敬傲立焉,一真隐矣。 般若云,一切有情皆如来藏,普贤菩萨自体遍故。 夫贫女怀王,米在糠[禾+会],镜然可观。 人皆侮未来玉毫,不敢侮过现金色。 起罪之由,在当来佛上,非已今佛上也。 众生苟非,当佛焉在。 若知母因子贵,米以糠全,有叶法华不轻之心,则念佛三昧,不速而成。 是故嬖女群盗,不可或轻,鬼狱畜生,亦宜普敬,乃至无善可择,无恶可弃,故随所念,无非佛矣。 其中卷,明念现在佛专注一境门。 略言,悲华经言,密苏王子,发心已来,行时步步,心心数法,常念诸佛,今登正觉,生妙乐刹,即阿閦佛是。 吾谓经行广陌,徒步幽林,固当如密苏之见。 即鸣珂入仗,动佩朝天,肃肃羽仪,骎骎车马,又安得不用心于步步间哉。 夫含齿戴发,死生交际,未有无出入息者。 世人多以宝玉木槵等为数珠,吾以出入息为念珠焉。 称佛名号,随之于息,有大恃怙。 安惧一息不还,即属后世者哉。 余行住坐卧,常用此珠。 纵令昏寐,含佛而寝,觉即续之。 必于梦中,得见彼佛。 如钻燧烟飞,火之前相,梦之不已,三昧成焉。 面睹玉毫,亲蒙授记,万无一失也。 问,然则但能继想,无取高声乎。 答,辟散之要,要存乎声。 声之不厉,心窃无定。 有五义焉。 拔茅连茹,乘策其后,毕命一对,长谢百忧,一也。 声光所及,万祸冰消,功德丛林,千山松茂,二也。 金容荧煌以散彩,宝华淅沥而雨空,若指诸掌,皆声致焉,三也。 如牵木石,重而不前,洪音发号,飘然轻举,四也。 与魔军战,旗鼓相望,用声律于戎轩,以定破于强敌,五也。 喧静两全,止观双运,叶夫佛意,不亦可乎。 华严经,宁受无量苦,得闻佛音声,不受一切乐,而不闻佛名。 然则佛声远震,开善萌芽,犹春雷之动百草,安得轻诬哉。 其下卷,明理事双修即生无生门。 略言,世人谓念佛有念也,吾则谓念佛无念也。 又念即是空,焉得有。 非念灭空,焉得无。 念性自空,焉得生灭。 又无所念心者,应无所住也。 而修念佛者,而生其心也。 无所念心者,从无住本也。 而修念佛者,立一切法也。 无所念心者,念即是空也。 而修念佛者,空即是念也。 此明中道双寂双照。 照而常寂,无所念心矣。 寂而常照,而修念佛焉。 如来寂照三摩地,念佛三昧究竟之位也。 故此三昧,能生首楞严王师子吼定。 菩萨念佛三昧经,破相偈曰,念佛真金色,安住无著心。 观法何名佛,摄心恒相续。 金色非如来,四阴亦如是。 离色非如来,想色应当知。 此是佛世尊,最胜寂静处。 善能灭一切,外道诸邪见。 如龙王降雨,泽及于一切。 此经明六度万行,未有一法,不是念佛三昧也。 大品经,佛为钝根人,说诸法空寂,以其动生执见也。 为利根人,说诸佛相好,知其莲不染尘也。 坐禅三昧经,菩萨坐禅,不念一切,唯念一佛。 如清泠海中金须弥山,乃至功德法身,亦如是念。 故知不得以不念为无念。 观佛实相,观身亦然。 遇境皆真,无心不佛。 必不离念存于无念,离生立于无生。 若离而别立者,斯不了烦恼即菩提,众生即诸佛矣。 既离之不可,即念佛真无念也,即往生真无生也。 其义焕然,若秋天澄霁,明月出云矣。 永泰初,诏于大明宫内,同良贲等,参译仁王护国般若经,及密严经,充证义正员。 后不知其终。 (宋高僧传,宝王三昧论。 ) 发布时间:2025-08-02 09:36:15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31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