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常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66 内容: 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后面的是比较细的,最主要是要会于心,如来是讲实相,但是我们往往把这个实相当作是自己的证量。 就是认识到这个道理,就以为自己开悟了。 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他有这个觉悟的证量。 如果你真正明了金刚经,是以无为之心,不是以攀缘之心,是远离攀缘之心,是无为之心安立在这个世界上面,它是离心破相,不着相不离相。 这个不是口上说一说,它确实是要内心中的感受。 人在这个世间做任何事情,一点障碍都没有,因为他心中没有着相,因为他心中无住故,做任何事情都没有障碍,但是它又不离开这个相。 就像不能执着于戒,但是也绝不是说不持戒,就必须要跟实相相应。 不可思议的思维,完全要靠我们的心来领会,真正领会了金刚经不会给人家带来烦恼,并且做事情非常如法,内心中非常清静,这才是金刚经。 如果你做这个事情有障碍,给人家带来烦恼,内心又不清静,肯定跟金刚经是相违背的。 什么叫般若波罗蜜呢? 它是总持于法,通达于心体本空,空其妄念,并不是说我们的性体是空的。 我们的真如实相显现出来,是你的妄念全空掉了,并不是说我们的真如空掉了。 真如没有体,如果你真正跟本心相应了,你的妄念顿空。 如果说真如空,那是有攀缘之心。 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宁为多否? 大千世界是大,微尘是小。 小跟大有两个境,一个从真如上讲,离言说相,所谓的三千大千世界在哪里呢? 所谓的微尘又在哪里呢? 比如中国、江西省、九江市、九江县、无量寿寺,有这个名言存在是代表大千世界,是大。 上至于大千世界,下至于我们当下这个体,都没有名的这个体存在,没有一个所谓的大存在,没有一个小,就是一念。 所以大千世界也不存在,微尘也不存在。 但是我们众生执着于名言了。 离言说相,就是说,嘴巴上讲的是言辞,但是应该要离开这个言。 释迦牟尼佛说般若波罗蜜,但是人在修行的过程中,是没有这种言辞,没有这种名字。 比如去沙河,但是在去沙河的这个过程中,没有沙河这个名字存在。 嘴巴上说出来的和你的观照完全是两回事,但是我们总认为有一个名言可得。 比如说常福,你总认为真的有个常福存在,大家就执着于常福的存在,这个叫做言。 我说出来的时候呢,这个言里面找不到任何地方有一个常福的存在,眼睛耳朵鼻子找不到你所谓的叫常福的这个体,实在是离开这个言辞,这个叫做修行。 所以任何一部书一部经典,都应该要离开这个言辞。 执着于言辞就变成执着于文字,我们自古以来流转三界的原因,就是因为执着于言,执指为月,以为真的有言辞的真实存在。 所以到任何地方,有这个名字把你心给锁住了,你心放不下这个言辞,就不知道通过言辞观察实相。 从大的讲,三千大千世界;从小来讲,是微尘。 比如,常福鼻子眼睛嘴巴这叫微尘,这叫小;大来讲,常福整个的形状。 此大此小,都是名言。 常福是大,里面眼耳鼻舌身意是小,这小跟大是一是二呢? 微尘跟大千世界是一,不是二,但是众生以名言而立,在小里面找不到大,在大里面找不到小,产生矛盾。 我们修行的过程中,看任何经典,都应该会到无有定法,这个叫做无为法,无有定法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们在这个世界定而无定,以不定法在一切处。 念佛读经要会到实意,我们的修行跟我们证到的。 三千大千世界微尘众宁为多否? 甚多世尊。 这就是众生的量。 三千大千世界是代表圆满的空间,微尘之多,大千世界之大,所以须菩提说: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就是说,你不要以为常福的这个相,我们不要把名字抓住不放。 后面讲,如来说微尘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微尘就是世界,世界就是微尘。 就是说,你叫常福,常福整个身体都会过去,它是相应的,但是在你心里面是一个独立的相,你叫常福的时候有常福的全部,就是你叫一个名字会跟我们的心相应。 什么叫离名说相呢? 它没有这个名字出来,用相说名。 你叫常福的时候,没有常福的这个名字,但是你发现我已经在你面前了。 常福这种相叫有,这个相里面是没有名字的,叫离言说相,代表佛陀在说法,说的法并不是叫我们执着于这个名言。 比如看桌子,是看这个实际的桌子,而不是看这个名字,这叫离言,这个言辞说出来的时候,这个言辞是不存在的。 最重要的我们要观察到它的实相。 我们听法要会听,佛讲的目的是要我们落心,把这个法落到心里面去,叫我们进入观照,观照于实相。 不要把什么空啊有啊无住啊无相啊,把这个名言抓得死死得,这个名言是没有用的,它是超言辞的。 三种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 佛陀说文字般若的时候是建立我们的观照,这叫离言说相。 在你观照的时候,比如我说桌子你马上就看到桌子的时候,这就是你的修行,你才在修行的过程之中。 如果你仅仅是听我讲话是没有用的,因为我讲话只是名言而已,你听我讲再多的话,你不能够当下观照到,你就执着于这个文字了,就不是叫做离言,而是住言,住在言之中,住言就离相了。 比如一本书拿在手上,你怎么读它也不能跟实相相应啊,要离开这个书才是离言啊。 书上面全部是言辞啊,要离言才能跟实相相应,实相的体并不障碍我们的觉性,但是如果你要是抓住这个文字不放,而失去了观照,文字就变成迷信了,变成虚妄不真实了,就听不到法了。 如果你要是执着于书,不能够观察到当下的实相,这个文字就变成你的执着,就变成你的拖累,变成你修道的障碍,就有三界的出现。 这种观照的体为什么是究竟佛呢? 为什么不说是如来呢? 因为如来是说实相的体,佛是究竟佛是觉体,他是有证量的,不然我们闻法的目的是什么呢? 是为了成佛。 怎么成佛呢? 无住。 怎么达到无住呢? 经过观照。 怎样才能观照呢? 听我说法。 怎样听我说法呢? 离言说相。 就是说,你听法的目的,就是要离开言。 就是说而无说,这叫如来说。 如来说相非相,如来说法无所说,是名说法。 说法的目的就是要你知道,说法的言辞是不可以住的。 所以我在这个地方讲法,你一定要住在实相上面,你当体就悟了,你就进入到实相之中。 如果你跟实相不相应,这个言辞就变成修道的障碍。 这个叫做无为,无为就是无有定法,也就是无为法,就没有我了,无为就是大涅槃,寂静,寂灭,清静。 无有定法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以呢,离开言辞来观照实相,了解实相。 一般我们现在人修行都是执着于相,就像我们今天七月十五一样。 七月十五我不知道大家是用什么样的心来会,从这里面能会到如来真实义。 我们一切行为都是名言,这些名言从如来体上讲,即是离名说相。 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你不动任何念头,不做而做,做而无做,就是真如,就是如来。 这就是佛,有也好,没有也好,对你来说,这就是实相,因为没有言辞的。 拜忏、念经,对你来说,没有任何文字,是一个实相。 在里面你生起佛的观照,真如离攀缘相。 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离名说相,就是没有言辞。 如来无所说法,他没有身体怎么说呢? 如来不说法,但有无量相,叫离名说相,离言,就是如来在说的时候,你没有文字。 就像我说凳子的时候,你马上就看到凳子,我说桌子的时候,你马上就看到桌子,桌子跟我们的言辞是不能够放在一起,叫做离言。 离言就是佛在说,你在闻到马上就思考到,马上就觉。 比方来说,我说大家去把外面的桌子搬进来,大家怎么不动呢? 证明都是在听言辞了,因为在听我讲话,都是言辞了。 佛陀没有这种戏论。 释迦牟尼佛讲法,就是讲宇宙的实相,我如是讲的时候你就如是思如是观照,你一定要跟这个实相立即去行,不可以等待。 就是我说的这个体,你与观照相应,叫证量,你就证了,证到没有言辞,我说的这个言辞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 如果我是佛,我告诉你你家里起火了,你马上就跑回家去了,因为你跟实相相应啊。 现在你为什么不跑回去,因为你对我没有无上的信心,你不相信我有神通。 不但是我,就是佛陀再来,你也不会相信。 佛陀进入涅槃的原因,就是因为末法时代众生不能够跟实相立即相应。 我讲法的时候,如果你现在就能观照到,你也是不错的人啊。 离言是因为有说这个言辞,你不执着而已,跟实相相应的那一刹那,这叫做观照般若。 观照不离实相,不离文字。 见到实相,观照般若跟文字般若都不存在了。 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众宁为多否? 佛从相上来说,大千世界是大,微尘众是小。 众生对大千世界有所执着,对微尘有所执着,微尘执着于小,大千世界执着于大,有大小的执着。 说大千世界就执着有一个大千世界,说微尘执着一个微尘,以为微尘跟大千世界有所距离。 不知道微尘就是大千世界,大千世界是尽虚空遍法界,微尘是刹那刹那的,微尘就是大千世界,大千世界就是微尘,是一体的。 这个是对如来说,离言说相。 如果有智慧的人,大千世界就是微尘,说微尘就是大千世界。 我说微尘的时候,你看到就是大千世界,我说大千世界就是刹那刹那的很多微尘,这里面都是离言辞的。 说大千世界没有一个可得,说微尘没有一个可得。 两者是一,叫做无有定法,也就是无为法。 微尘积聚就是大千世界,大千世界就是一个微尘体,众生执着于差别,把二者分开来了。 你在房子里面你执着于这个房子,房子里面很多人,其实是一个整体。 所以我们执着于这个差别,不是以文字观察实相,就像我们执着于经典,以为就是修行一样。 文字天天在读,但是跟观照不相应,跟实相不相应。 书是书,行为是行为,跟般若不相应的话,你在念的时候是书,你回家走路是人。 就是说,你走路吃饭穿衣睡觉又是一套,然后书又是一套,你修行和你现在的行住坐卧一点都不能相应。 六祖大师为什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寻兔角。 就是说文字跟世间法应该是一体,经过观照,一切法皆是佛法。 信心清静则生实相。 一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中出。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所以佛法确实是在我们行住坐卧之中。 因为在我们行住坐卧能够悟到佛法,就是究竟佛。 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 所以我们一定要从这里面觉悟过来。 我们要修的是什么? 要修的是观察实相,跟实相相应。 离攀缘心。 我们住在微尘里面攀缘于大千世界,我们在大千世界里面执着于微尘,在这个世间争名夺利,起心动念到处攀缘,这就是微尘。 去找什么东西呢? 找大千世界,就是名和利。 名和利是一个抽象的名字,这叫大千世界。 我们在里面去找那个抽象的东西,不知道你现在当下的一念就是大千世界。 在这个微尘里面再找一个大千世界,不知道大千世界就是你现在的微尘。 但是我们心里和大千世界是对立的,所以把大千世界当作一个抽象的,以为外面有一个大千世界,不知道我们尘尘刹刹都是大千世界。 众生把大千世界当作真实的,所以要做一个大房子,在这里面搞财色名食睡,然后为了扩大自己的范围,其实都在这个尘里面。 尘一散开,什么都没有了。 所以很多的尘在一块,尘是一个漂浮的东西,这种漂浮是了不可得的。 尘是一个虚妄之相。 社会上讲叫红尘,尘就像水里的泡泡一样,尘境是幻境,尘本身是了不可得。 大千世界一平等性,是没有尘的。 但是众生心中有尘,跟大千世界对立了,就有尘存在。 大千世界跟你一体了,就没有尘存在。 有了尘就有虚幻境。 虚幻就有无量的变化。 我们的尘就是男男女女老老少少。 眼睛看色叫色尘,耳朵听音叫音尘,鼻子闻味叫香尘,嘴巴吃东西叫味尘,身体叫触尘,心里想执着于长的短的高的低的叫法尘。 这些尘本来是不存在的,但是我们执着了,这个尘就飞起来了。 大家想一想,这个地方本来是清静的,你拍一下,很多尘就出来了。 我们每天都在不停地寻找这个尘,在这个尘里面找大千世界,本来就是大千世界,这个尘从大千世界中生,这个尘就是大千世界,大千世界就是这个尘,我们这个大千世界就是尘的体,所以是名大千世界,其实了不可得。 一旦尘没有了,大千世界也就不存在了。 大千世界跟尘是同时建立的,有了尘就有大千世界的名词,有了尘,有了妄,就有了执,就有了你自己想得到的名和利。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这就是离名说相,即名非名。 你现在看到的这个世界,确实有这个世界,就是你心中的尘。 这个尘就是世界,心中没有尘世界就不存在。 所以你现在看到的这个世界,是名言,实在是没有。 经典上说:不坏世间名而究竟觉,不坏世间相而舍去妄的体。 知道这个世界是心中的一个尘,不可能离开这个世界,因为这个世界就是我们心中的一个尘。 你明了了,知道这个世界就是我们的心,就是如来,心就是这个世界,就告诉我们不要攀缘。 不要说我要离开这个世界,另外找一个真如可得。 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在这个尘里面看到你的实相,你不要离开这个世界另外找实相,这叫做攀缘,以为另外有实相可得,另外有真如可得,另外有佛可成,不知道佛就是在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相上面。 离开这个相另外找相,那叫妄见。 如来说微尘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是叫我们不要离开当下。 不要离开我们这个虚妄之识,妄心,有住之心。 念南无阿弥陀佛也是一样的,阿弥陀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这里面有真如,有究竟佛。 阿弥陀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就是空间,阿弥陀佛寿命无量就代表时间,代表生命。 你不能执着于独立的一个光明无量寿命无量,与离名说相不相应的。 这些名词不要执着于这个言,要执着于言上的本体,去观察它的实相。 为何一般的念阿弥陀佛,光明无量寿命无量不能现前,因为光明无量寿命无量视为抽象的。 说相即非相,是名为相,就是不离名。 离名说相就是外面的大千世界,不离开这个名,在这里面认识阿弥陀佛,认识的阿弥陀佛绝对不会离开这个相,这是如来的知见,无所来无所去。 你离开这个言辞,观察到这个世界就是光明无量寿命无量,就是南无阿弥陀佛,离言即佛。 实相跟我们生活中的观照是相应的。 如果你把光明无量寿命无量当作是个抽象的东西,你就有攀缘之相,跟离名说相不能相应,跟如来不能相应。 所以你念的南无阿弥陀佛是叫做究竟觉。 光明无量寿命无量是外面的相,不离当下的相而究竟阿弥陀佛,当下的相就是如来。 舍去的是什么呢? 舍去的是一个妄见。 过去总认为这个世界是业障,这个世界是烦恼,这个世界是我们的恶业。 在阿弥陀佛光明无量寿命无量的体上面,你认识到了这个世界就是光明无量寿命无量的阿弥陀佛,那么你心里面就已经离开了你的妄念。 在如来究竟觉上面来讲,是不取不舍,不取众生妄见,就是人我众生之相,不舍众生的真实真如。 众生相佛没有舍掉,舍去的是众生的妄见。 妄见本来是没有,它怎么取呢? 本来众生就是真如,就是佛,他也不会舍,难道佛还要舍佛吗? 所以光明无量寿命无量就是离名说相。 如来是不取不舍,你念的一声佛号是叫做离言说相。 你念的南无阿弥陀佛和光明无量寿命无量一刹那相应的时候是什么呢? 就是后面讲的离心缘相。 就是在这个世间不执着于凡夫心来缘一切相。 离开你自己的妄心,有住之心,来缘世界的法相。 这个世界所有的相,不是我住的相,是以无住之心来建立的。 你心里感应的是南无阿弥陀佛,叫无住,无住叫做离心。 缘相是缘光明无量寿命无量。 离名缘相即是真如,就是佛了。 如来说微尘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就是这个意思。 须菩提,余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否? 不也世尊。 这也是这个意思。 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是阿弥陀佛光明之相。 什么叫相呢? 有法身相,有报身相,有化身相,有众生之相。 什么叫法身相呢? 这个世界,你心中无住,清静,无我,就是法身相。 这个世界根本没有我,寂静了,寂灭的,这就是法身相。 这个世界是平等之光明,叫报身相。 于事无住,化身相,一切事情都是平等的,以平等心而自在。 九江、南昌,到处都是一个清静心,无我的心,平等的心,没有一个住的体,它能含摄法身、报身跟化身。 因为无住能生三十二相,能平等能见八万四千相,能无我是四大涅槃之相,叫常乐我净之相。 常,究竟之永恒故,是涅槃之妙体。 乐,是究竟之解脱。 我,没有一个我执的我、大空之我。 净,清净,在一切世界绝对体。 这个世界叫常住涅磐,常住涅磐不入涅磐,没有涅磐可得,有涅磐可得不叫真涅磐了,真正的涅磐是没有涅磐的名字,没有涅磐名字的这个叫常住涅磐。 常住就是上会于住持三宝,下会于众生自性,我们众生常住涅磐与自性涅磐,跟我们现在的菩萨住持三宝,这个相都是一体的。 所以三十二相就是阿弥陀佛报身,也就是如来报身相,它是一体的,也就是八万四千相,八万四千相就是如来常乐我净的清净相,就是无我的相。 无我相、八万四千相、三十二相,有此种种不一样的相,有一种众生,能见得到,有一种众生他见不到。 比如说如来涅磐妙心,只有佛与佛才能知道;你进入大涅磐境界,佛才知道;如来报身菩萨能见得到;如来化身众生能见得到。 这是众生的差别并不是如来的差别。 如来三身是一,不是二不是三;但是众生有三才见三相,认为有法身报身化身,其实如来没有法身,没有报身,没有化身;法报化是一体的,为了教化方便故,说个法身报身化身。 我们总认为这个三十二相是如来的相,众生执著于三十二相就是执著于众生的相,以为三十二相是为真实,不知道如来还有无相,还有报身相。 观到实相,才能见到如来。 你要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它就是告诉我们前面的一段话,离言说相。 三十二相是言,而通过三十二相,你悟到了这个三十二相就是过去释迦牟尼佛过去百劫修行以无住心得来的。 他哪来的三十二相呢? 过去五百世作忍辱仙人,常住无住,证无生法忍,修百劫才得三十二相,证明这三十二相是非相,三十二相不是相,三十二相它有因。 你不能说这个光就是太阳;这个光是太阳一个小小的用,如果执著于光是太阳,就是执著于末,把这个本给失去了。 我们见到这个相就应该识他的体,我们现在看到的三十二相就是众生的心,实际三十二相跟三千大千世界也是一样的。 如来有三十二相,我如果没有三十二相,这不是有取有舍吗? 有取有舍怎么见如来呢? 如来是无取无舍啊,如来没有取他没有得和失啊;没有舍他也没有得和失啊。 没有舍他肯定是跟众生是一样的;没有取他跟众生又不一样的。 是故如来绝对不是现在众生执著的三十二相,但是又不离三十二相。 他三十二相一定跟众生心相应。 离三十二相观如来,或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就是有舍有取,有舍有取怎么见如来呢? 所以以三十二相见如来肯定不是的。 因为须菩提知道,故说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也就是告诉我们,不可以取不可以舍。 不取不舍是跟什么相应呢? 跟无住之相相应,无住之相叫平等之相,住是一切法不住。 释迦牟尼佛说了两个相,一个是识,一个是境。 释迦牟尼佛说三千大千世界是见,见就是境。 说微尘非微尘,说世界非世界,是对境来讲的。 他刚开始说的胎卵湿化四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讲的是识。 眼耳鼻舌身意是识身,众生无始以来,执这个妄识为本,出现了三十二相,都是凡夫的知见。 所以他说前说后无非是破识破境啊。 那么说: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也就是摄受我们。 不可以三十二相为根本,不可以取舍,有取舍就有三界的出现。 我们一般都认为到了寺庙里,不要执著于这个相啊,这句话对不对呢? 它后面又不是这样说,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 在如来体上面讲,你看到的佛的三十二相,不可以舍,又不可以取。 三十二相是什么? 就是众生的相,八万四千相是菩萨相,如来是清净相,是诸佛之相。 如来是无取无舍,就是告诉我们三十二相是无住之体,你一观到三十二相,就了知他的实相,所以对这三十二相生起法界的信心。 一想到三千大千世界就是我们现前的微尘,尘就是我们心中的尘,心中的尘就是三千大千世界。 所以此境此尘是一体,叫如来,就是无所取无所舍,这一念尘就是一念大千世界,这大千世界就是一念尘,这就叫做离名说相。 所以这二个东西又是一,又是二,要观察到的。 所以三千大千世界不离三十二相,又不能执著于三十二相,但是呢对三十二相还有无上的恭敬心。 为什么恭敬? 三十二相就是什么呢? 就是无取无舍;无取无舍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因无所住故,你心不住,心不住即法身相;而生其心,其心是平等之心,即报身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法报化身一念之间就具足了,不可思议啊! 所以这个思维非常的紧密。 一般要是年纪大了,根本没有办法想这个问题。 大家很多人念金刚经,心里面有些感应,晓得一切不要执著啊,但是我们一般不执着就是舍弃放弃的意思。 我们真正的不执著是在了知实相、了知真如、了知如来,然后修究竟之佛。 你不能不了解真如;不了知此相即法界相,不舍此相即法界相;不了知没有三十二相之名,但有三十二相之相。 比如常福,在你没有说常福这个名字的时候,其实已经看到常福了,没有这个名字相,但是能看到他的体;但不离开此相,离此相另外有攀缘心,就执着了。 所以我们众生看到如来的三十二相,你应该生起阿弥陀佛的报身想。 三十二相也是如来,报身相就是法身相,三相是一体,等你见到这三十二相不住的时候,是立即见法身了,在无住的时候,你的报身也就圆满了。 因为你以无住心见法身佛,你报身佛随着法身佛一起圆满了,你就是菩萨。 所以在此世界你只要不住,你的后生可以说是报身庄严,也就成就了;若人精进故,不断不断地这样无住,一切时中你都可以见到报身的;现量上可以见到报身。 现量上见到报身就是根尘脱落,你的根跟尘脱落开来了,上无住体跟诸佛心相应,下无住相跟众生心相应;中间我已经无所得,这个时候报身就现前了。 那个报身现前,你就可以看到报身佛了,看到报身佛的时候,哇,大千世界无量的大菩萨在你空中显现,很多的报身菩萨都会显现,跟他们心都是通达的,有人念阿弥陀佛念到一定的时候,也可以。 但是这样的人太少了,如果你真正要这样的去观想,修行金刚经,现生中你可以见到无量的报身庄严。 就是说你要是不断的静下来,然后观察这个实相,以这种心态观察,离言说相,离名说相,你跟真如二相合一,这二个合到一块就叫真如,如果二相不合一就是凡夫。 所以三就是一,一就是三;二个相合到一块,就自然真如就现前了。 如果这个真如不现前,就证明说你这二个相不能够合一。 二相你选择一个不选择这个也是错的,为什么呢? 实相就是如来,观察到如来就是究竟觉,你没有观察到如来,就不是究竟觉,你不是无为法,不是无为法,你肯定是有攀缘心,比如我要成佛我要成佛啊,叫攀缘心。 就是说你离开相有另个一个相可得,还叫攀缘心,一定在此相上面无住。 就是说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我们立个标志,我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那是个标志而已,这个标志放在那个地方,在经典上面讲得很清楚,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往生的事情全是佛的事情。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十念很重要。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佛发的愿,跟你没有关系。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这句话很重要。 你现在就是一个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前面整个愿里面告诉我们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怎么样才能到西方极乐世界呢? 至心信乐,乃至十念这句话你得到了你已经决定往生了。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佛发的愿,你不能往生,阿弥陀佛就不成佛,所以往生的事情是佛的事情,跟我没有关系。 但是我们现在吃饭没事干,我能不能往生呢? 天天都在疑惑当中,你能不能往生,全在你现前的一念啊,能不能成佛,佛来成办。 你要管他干什么呢? 就是不要我们管过去现在未来之事啊,现在过去未来是个攀缘心,那你跟离言说相如何相应呢? 就是说,不能离开相,如来就在当下的这个体里面;离开此相就有名,就有个西方极乐世界之名了。 离名说相,说相就是说我们现在这个相,而离开这个名。 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不离开这个世界,另外有个所得。 因为此世界就是此心。 离开此心,说我们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我们没有心,你把这个世界毁掉,就把我们的心给毁掉了,把我们心毁掉了,我们拿什么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呢? 但是你没有心的时候,西方极乐世界已经成就了,你说什么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你不能带着尘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但是我们的心本来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体的,我们的心本来是清净的体,我们的尘是不可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 到底是什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 如果非要说带业障往生呢? 带这个尘往生呢? 西方极乐世界还有我们这个尘吗? 西方极乐世界不是摄取十方诸佛微妙庄严吗? 没有摄取尘的庄严吗! 没有摄取尘垢的东西啊,九界都没有啊,完全就是佛的境界啊! 也就是报身佛、法身佛啊,连化身佛都没有。 化身佛在十方世界啊。 你看西方极乐世界有没有化身佛? 西方极乐世界全是报身,没有化身;化身都在他方世界里。 阿弥陀佛光明无量照十方故,无所障碍;他的光明在他方世界,示现十方诸佛;东方世界,西方世界,南方世界,北方世界,化无量诸佛;西方极乐世界里面没有佛,只有一尊阿弥陀佛;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报身佛。 报身佛里面全是菩萨功德,只有菩萨才能去的地方;菩萨住的地方是直接跟佛相应的,他要度众生,他必须要到十方去,在西方极乐世界里面没有众生可度,那个地方是报身佛。 报身佛是无住心而去的,不是有住心,你带着有住心不是边地疑城吗? 所以能不能往生全凭自己的念佛,能不能往生全凭佛的愿,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句话已经决定了我们的往生;那么说我们现在抓住当下的这一念很重要。 你当下这一念都不重视,难道临命终时就能够重视吗? 就是说,你现在都不重视这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说临命终时那一念重要不重要还有必要的去思维吗? 你说临命终时那一念非常重要,既然这么重要,你现在都不重视,难道能于临命终时重视吗? 你想一想,不管临命终时那一念重要不重要,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讲,从现在开始,当下的这个心很重要。 如果你讲临命终时那一念很重要,那更要现在下功夫。 你现在这一念都不重视都不能把握,我口上说等我临命终时,你临命终时怎么把握的住呢? 有一个人在我博客上面写了一句话,常福说临命终时不重要,现在这个才重要,意思是说是不是有问题。 既然说临命终时重要,你现在不下功夫,你临命终时的那一念能够把握得住吗? 我们现在当下一念的清净,无住之体非常重要。 你带着一个执著的心,带着一个有住的心,有住就有生有灭,你临命终时会能把握住吗? 所以临命终时那一念重要不重要已经无关紧要,最重要的你现前的这一念,你是不是抓住了。 所以我们现在要不断的思维于阿弥陀佛,思维于金刚,对于佛,对于法性生起无上的信心。 要舍去世俗的妄念。 所以讲对佛陀生出真实的信心,要建立无攀缘之心,建立无为之心,建立无有定法,这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所以在此世界,现在当下很重要。 到西方极乐世界是我们发心的一个体,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一样的,我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其实就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发了以后怎么去修? 你无住心啊! 你无住心的时候,其实西方极乐世界就在当下了,他报身已经成就了。 所以我们当下的无住心很重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非常的重要;对这个心重视的一刹那,跟金刚经都是相应的。 如前面我讲过见不见文殊菩萨,我发愿一定要见文殊菩萨,但是怎么去呢? 在东方世界。 什么叫东方,东方就是无住,东方叫法身;法身的地方,就是我们自性的初期。 东方是个比喻的说法,释迦牟尼佛说法都是比喻。 为什么有东南西北? 东方是空,无住体;南方属于有,是有的体;西方是德,是报身成就;北方是大涅槃寂灭处。 要到东方去,你必须要无住才能到东方去;因为东方是法身;我们本来就是从法身里出来的,因为执著于有,就落在南方了;如果你要是无住之相,就跑到西方去了,大涅槃就现前;阿罗汉呆在北方,北俱泸州,住在大空里面,那个地方没有佛法;东南西北释迦牟尼佛是个比喻的说法;哪有什么东南西北? 我们心中都有东南西北,都是我们心里面的计量;东南西北是个抽象的东西,我们把他当成真实的有个东南西北。 阿弥陀佛成佛了,阿弥陀佛成佛后叫什么名字呢? 谁都不知道;一般人认为说叫阿弥陀佛;其实是错误的;阿弥陀佛成就的这个名字的阿弥陀佛是为了度众生而成就的,阿弥陀佛成佛了没有名字。 他的法身佛是没有名字的,到西方极乐世界光明无量寿命无量。 什么叫阿弥陀佛光明无量,寿命无量? 你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连阿弥陀佛名字都闻不到,你看到的就是阿弥陀佛,全是光明之像。 阿弥陀佛第一个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他就成就了法身,常寂光土,没有名字的,所以阿弥陀佛第一个成佛,阿弥陀佛名号是在这个地方度众生的。 什么叫阿弥陀佛光明无量,寿命无量呢? 你听到这个名字就应该离言说相,一看到这个名字就光明无量寿命无量;你就进入到一种究竟觉的境界。 究竟觉是什么呢? 光明无量、寿命无量。 光明无量就是没有法界,寿命无量代表法身,法身就是我们的生命。 我们所有众生的寿是阿弥陀佛的无量寿,我们所有世界的相是阿弥陀佛的法界相,所以光明无量寿命无量。 但是在这个世界,在你心中印进去的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彻底的究竟觉,那个境界就是佛。 后面为什么说离名说相呢? 有人说念阿弥陀佛光明无量寿命无量;去另外找一个什么光明无量寿命无量;另外找一个阿弥陀佛,心里建立一个名作为定向;定住了光明无量寿命无量,就又一个名定住了;那么跟这个光明无量、寿命无量根本不能相应,就是说不能离名说相,不能够把这个名字变成我们的实相。 所以我们不要离开这个世界、离开这个当下,知道这个世界体是无住体就可以了。 只要你不住跟金刚经相应,净土法门特别讲以念阿弥陀佛名号感召于德,就是说称念阿弥陀佛闻到阿弥陀佛执持名号,所以执持名号就是持德,持德就是执持名号。 不管是禅宗也好净土也好,都是开般若智慧的。 有人讲阿弥陀佛慈悲救度一切众生,为什么到现在还不把我们救走呢? 还要我们来闻阿弥陀佛名号呢? 还有人讲,阿弥陀佛平等救度一切众生,阿弥陀佛最慈悲了,阿弥陀佛有大神力,大智慧,大慈悲,大力量,救度众生还在乎我们怎么修行? 那这样的想,我们就可以随意的怀疑,阿弥陀佛为什么不一下子把我拿走呢,还要我现在来闻呢? 阿弥陀佛有这么大的神力来救我还不容易啊,为什么到现在还要我来修行呢? 还在乎我来修行呢? 是不是! 有人说,我们现在就是因为不信,阿弥陀佛不救我们。 难道阿弥陀佛还要我信他才来救我吗? 那不完全是个胡扯吗? 我要信我就直接去了,我要不信就不能往生,阿弥陀佛也太没有本事了吧? 你想一想,我如果不信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不能救我,那阿弥陀佛还有什么神通啊? 阿弥陀佛应该有神通,我不信应该也可以把我拉走啊,但是我为什么不能往生呢? 所以讲净土也好,讲禅宗也好,讲金刚经也好,讲到最后面还是要开我们的般若智慧。 他一定是光明无量寿命无量,使我们悟到一个什么东西。 所以净土法门是通过光明无量寿命无量令我们进入到究竟觉里面来,然后建立离言说相;进入真如;它一定有这个意思在那个地方。 佛法到究竟的时候,一定是这个样子的;如果你把阿弥陀佛当做一个神来救助我们,当作一个上帝来救度我们,那就是把佛陀全部弄错了,完全是个邪见之说,千万不要这样说。 也就是说不管是净土法门,任何一个法门都有方便,方便的目的是令我们开智慧,所以为什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全凭佛愿,念不念阿弥陀佛全靠我们呢? 为什么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证明说要求我们有个无住之心,即使是果位上,也不要住。 因为我们一直认为自己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知道此果也不可以住。 如果此果可住,既然有一个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果可得,它不应该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句话。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就是要我们在此世界念阿弥陀佛,但不要有佛住,不要有众生住。 佛之不住,众生不住,就是不取不舍,佛不住就是不取,众生不住就是不舍,不取佛不舍众生就是真如之见了,这不是与真如相应了吗? 这也是跟金刚经相应的,所以不要把净土法门认为是与禅宗分家的,或者说金刚经跟般若不相应,或者说金刚经跟无量寿经不相应,这都是邪说。 特别是金刚经完全是直说,阿弥陀佛他有方便说;方便说,直接说,他的目的是要我们开般若智慧,了知实相;并不是把它变成迷信的状态。 特别是金刚经它非常非常相应于无量寿经,无量寿本身就是金刚之意,无量代表超言辞,代表不可思议,不可思是断思,断思即超越思维;不可议是超越言说,超思维超言说是什么? 金刚经里面也是讲不可思不可议啊! 禅宗里讲不立文字,不立文字即超越言词。 断说,即断口上言词,心里思维。 无念无住,无念是断口,无住断心。 念是对口来讲的,断口叫超越意,故无念超越我们的意;断心是指思维来讲的,断心叫超越思,无住超越我们的心。 不可思不可议是名无量。 什么叫无量呢? 无量就是无对,无量就叫做究竟觉。 ,所以阿弥陀经讲十方如来现前,没有讲十方众生现前;十方菩萨所依止,十方如来所赞叹,就是所有诸佛来赞叹阿弥陀佛,众生是没有资格的。 在这个地方已经没有我相了,谁去赞叹,只有佛在赞叹。 所以金刚经他直接是佛的知见显现出来的,无量寿经也是直接是佛的知见显现出来的,所以佛在赞美于佛。 所以讲金刚经其实就是讲佛,就是我们佛跟佛心相印;不是菩萨心相印;菩萨在这里面也不可住。 菩萨在这里面也只有如法修行。 三十二相是众生之相,众生本来具有的。 所以看到释迦牟尼佛的三十二相,就是看到你自己的心相,是你心中本来具足的,是我们自性中的法身相报身相化身相,也就是本来具足之相。 是故看到此相就是看到真如,就是看到如来。 无所取无所舍,不舍是众生相,不取是诸佛相。 你不能说佛跟我们一样是凡夫,他也有烦恼痛苦,不可以这样讲的,为什么呢? 他是无住,我们众生是有住。 他无住是实相、是真如、是如来,无住即佛。 但是我们众生有住,有住就取妄。 妄在哪里呢? 妄是了不可得;他没有一个真实的体。 既然了不可得,那我们时时跟真如是相应的,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 但是我们现在要相信,相信什么呢? 三十二相与众生心相应,又不舍众生故,三十二相不取,也就是说跟诸佛法身报身是相应的。 所以对此相生起他是我心相,也就是诸佛清净之相;对佛要生起他就是我的心,是我本来的心。 但不能说是我本来的心,就舍掉佛了。 为什么呢? 因为不取,看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能生起我自性的心,能观到实相。 因为他不舍故,就是我们现在的相,以观察此三十二相,来观察到我们所有的众生都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不离相故,离言说相。 三十二相就是众生相,众生相就是三十二相。 没有众生相就没有三十二相,就没有化身相,因众生会见化生相。 故三十二相就是众生相,它是不二的。 那么看到如来,就是看到十方众生,看到十方众生就是看到三十二相,为什么要这样看呢? 因为后边讲离名说相,就是说因为众生认为三十二相是跟佛相应的,跟如来相应,跟真如相应,就是如来;认为跟众生不相应,跟我们绝对了、对立了。 你有这个言辞可说了,就变成抽象的东西了,跟抽象相应。 因为你跟抽象相应,你把三十二相建立的一个看不见的东西上面,就不知道三十二相是众生的这个体;你认为只为佛才有三十二相,不能够依这个名言,观察到实相。 所以我们应该从这个真如的体里面,了知三十二相不离此相,与如来不取不舍的这个相要相应。 既然不舍,就是众生相;既然不取,就是如来相。 所以如来相之不取不舍,又是众生又是诸佛。 只要众生看到三十二相,心生无住,就能清净,就是诸佛之体,。 那么当你观察到你无住的时候,就是八万四千相好,就是报身相就是法身相。 我们虽然现在见不到的报身相,但是不离此相生起无住之心,见一切众生都是三十二相,你心中无住。 你有住,三十二相就遮住了,就变成对立的三十二相了,如果你心中无住,三十二相即现前。 佛陀的三十二相是怎么成就的呢? 打个比方,我现在得到人身、出家,但是执著于我的出家相是错误的。 我应该如是修行,因为我过去做了十善或者我有愿力,或者是个在家人,发了因地心大愿成就了这种出家相;但是我们看到这个相,要了知他应该有因。 此相此因是一体不二的,我们知因为体,叫愿体。 此相是愿之相,此相即体,此体即相。 不识体而执著于相,就像识波不识水一样,不晓得波就是那个水,把水失去了,执著于这个波。 所以三十二相就是众生无住之心,无住才能生三十二相,你不无住怎么生出三十二相呢? 以三十二相见如来,那是见不到的;因为只有如来才能见到如来;菩萨也没有资格见到如来。 菩萨见释迦牟尼佛的三十二相,他也不能见得很清晰啊,真正的三十二相,如来是非常清晰的三十二相。 但是我们以三十二相来见如来是不可能的事,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有住。 怎么样的才能无住呢? 就是离名说相。 了解宇宙的真实面目,才能无住生心。 只要你无住生心,就生如来相,能见到三十二相、见到如来相,见到智生。 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就是不舍此三十二相;他是从无住的体里面出来的,所以呢你不能说三十二相跟如来不相应。 前面讲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这肯定是有问题的。 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你不是建立一个离名说相了吗? 离言说相如来不现前,此为有舍之心。 假如说不以这个三十二相见如来,但明明这个相是来自于如来,不以这个相见如来,那以什么相见如来呢? 不是有取有舍吗? 你有取有舍就错了,跟这个如来是不相应的。 所以应以无住之心现当下的体,以无住之心去见三十二相。 如来和这个究竟觉,好像看似是二个东西,但它一定要相应,不可以把他拆开来讲。 所以要想究竟觉,必须要知如来。 以如来之实相观照,以三十二相无住之心,就能够见到如来;见到如来自性三十二相,你自己就会见到真实的三十二相,你也可以变成三十二相。 南摩阿弥陀佛。 发布时间:2025-07-23 11:00:09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30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