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释净土群疑论卷第七(五) 内容: 釋淨土群疑論卷第七(五)問曰。 若如此說。 得此三昧獲益無窮。 今時學者所得三昧。 豈得如前諸功德不釋曰。 三昧雖同。 淺深斯異。 深即上窮聖果獲益。 如賢護經文一百二十之問。 悉皆得斯勝利。 故經言。 又菩薩修習如是三昧。 當得成就如今所問。 今諸學者。 未得具足修習如是三昧。 亦得隨分獲諸勝德。 譬如諸龍皆能興雲致雨。 大龍降雨霑滿大千。 小龍興雲不周數里。 咸滋草木並潤根莖。 廣狹有殊。 皆名降澤。 三昧亦爾。 勝劣差別。 並能見佛。 俱生佛家矣問曰。 於此念佛三昧。 雖未能習學。 見他作者。 生信隨喜。 得何功德。 不信毀謗。 獲何罪報。 請陳損益。 曉諸未聞釋曰。 今當為子廣引聖教。 備陳信謗所得損益。 如賢護經第五卷隨喜功德品說。 隨喜三昧人。 譬如有人定壽百歲。 身輕勇猛。 行駿若風飛。 是人生便即能行一世界。 周旋十方。 窮極地際。 至滿百年。 常行不絕。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起信敬心。 於彼風行壯人所經世界。 盛滿珍寶。 持用奉獻十方諸佛。 其所獲福。 雖曰極多。 然尚不如修此三昧功德少分。 何以故。 賢護由彼菩薩摩訶薩修此三昧。 具足如上四大隨喜。 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為求多聞成正覺故。 賢護以是因緣。 持此施福。 望前隨喜所獲功德。 百分不及一。 千分不及一。 百千萬分不及一。 億百千分不及一。 乃至算數譬喻。 所不能及。 其生信隨喜福既無邊。 不信起謗罪亦無量也。 如大品經法華經及佛藏經等。 廣說謗法之罪也問曰。 未知修此三昧之者。 皆須嚴飾道場。 安置尊像。 澡浴清淨。 著新淨衣。 日唯一食。 不顧形命。 專心念佛。 此義可然。 何因處在闇中。 閉諸光隙。 勵聲大念。 斯何教哉。 此見諸徒。 咸生疑怪。 請陳斯術。 有何教哉釋曰。 稽其聖典。 亦無至教。 但修行之人。 將斯闇室。 絕諸視聽。 心捨諸緣。 初學之儔。 約斯注想。 易得三昧。 不爾難成。 凡是世間。 欲思難事。 未得解了。 亂想難成。 或掩室獨居。 或閉目絕視。 因茲恬靜。 思事得成此亦如斯。 亂心難住。 念佛三昧。 無由現前。 故為其闇室。 行斯三昧。 不學之輩。 於此生疑。 曾修習者。 深將為要。 如處堂內。 正念佛時。 有少隙光。 照斯闇室。 心便緣此。 浪起思惟。 如絕斯明。 一心不亂。 此乃學者所知。 非是浪為斯法。 又如調鷹之法。 縫目飼氈。 令其無所瞻視。 損於肥健之力。 方始絕彼飛遊往來調伏。 將以遊獵。 縱任隨人。 三昧亦爾。 初學之輩。 馳心五欲攀緣六塵。 若不約斯闇室。 無由得成三昧。 後學成就。 隨處遊行。 不簡明闇。 常能見佛。 詎勞闇室而行念佛也。 故觀經言。 是人苦逼。 不遑念佛。 善友教令。 可稱阿彌陀佛。 如是至心。 令聲不絕。 豈非苦惱所逼念想難成。 令聲不絕至心便得。 今此出聲學念佛定。 亦復如是。 令聲不絕。 遂得三昧。 見佛聖眾。 皎然常在目前。 故大集日藏分經言。 大念見大佛。 小念見小佛。 大念者大聲稱佛也。 小念者小聲稱佛也。 斯即聖教。 有何惑哉。 現見即今諸修學者。 唯須勵聲念佛。 三昧易成。 小聲稱佛。 遂多馳散。 此乃學者所知。 非外人之曉矣。 子若不信。 請試學為。 無得不修但生疑惑矣問曰。 經言。 五體投地。 求哀懺悔。 未知懺悔之徒。 或多自撲。 未知有何聖教。 若以五體投地即為自撲者。 將恐此釋埋未可然。 此五體言。 何妨只是五輪著地。 頭面禮佛也釋曰。 如觀佛三昧海經第三說。 佛於座起。 令諸四眾觀佛色身。 釋子眾中。 五百釋子。 見佛色身。 猶如灰人。 比丘眾中一千人。 見佛色身。 如赤土人。 優婆塞眾中有十六人。 見佛色身。 如黑象脚。 優婆夷眾中二十四人。 見佛色身。 猶如聚墨。 比丘尼眾中。 有比丘尼。 見佛色身。 如白銀色。 優婆夷眾中。 有優婆夷。 見佛色身。 如藍染青色。 如是四眾。 觀佛色身。 所見不同。 不得見佛真金色身。 發露悔過。 懺悔諸罪。 五體投地。 如大山崩。 自拔頭髮。 舉身投地。 婉轉自撲。 鼻中血出。 懺罪消滅。 心眼得開。 見佛色身。 端嚴微妙。 如須彌山光顯大海。 此豈不是懺悔經文自撲之法。 無教輒為。 誠如所責。 經言正作。 其何怪哉 发布时间:2025-07-19 10:43:27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30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