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观经四帖疏(卷二) 内容: 观经序分义卷第二沙门善导集记从此以下。 就文料简。 略作五门明义。 一从如是我闻下至五苦所逼云何见极乐世界已来明其序分二从日观初句佛告韦提汝及众生下至下品下生已来明正宗分。 三从说是语时下至诸天发心已来正明得益分。 四从阿难白佛下至韦提等欢喜已来明流通分。 此之四义佛在王宫一会正说。 五从阿难为耆阇大众传说复是一会。 亦有三分。 一从尔时世尊足步虚空还耆阇崛山已来明其序分。 二从阿难广为大众说如上事已来明正宗分。 三从一切大众欢喜奉行已来明流通分。 然化必有由。 故先明序。 由序既兴正陈所说。 次明正宗。 为说既周。 欲以所说传持末代叹胜劝学。 后明流通。 上来虽有五义不同。 略料简序正流通义竟又就前序中复分为二。 一从如是我闻一句名为证信序。 二从一时下至云何见极乐世界已来正明发起序。 如是我闻初言证信者即有二义。 一谓如是二字即总标教主。 能说之人。 二谓我闻两字即别指阿难。 能听之人。 故言如是我闻。 此即双释二意也。 又言如是者即指法定散两门也。 是即定辞。 机行必益。 此明如来所说言无错谬故名如是。 又言如者如众生意也。 随心所乐佛即度之。 机教相应复称为是。 故言如是。 又言如是者。 欲明如来所说。 说渐如渐。 说顿如顿。 说相如相。 说空如空。 说人法如人法。 说天法如天法。 说小如小。 说大如大。 说凡如凡。 说圣如圣。 说因如因。 说果如果。 说苦如苦。 说乐如乐。 说远如远。 说近如近。 说同如同。 说别如别。 说净如净。 说秽如秽。 说一切诸法千差万别。 如来观知历历了然。 随心起行。 各益不同。 业果法然众无错失。 又称为是。 故言如是。 言我闻者。 欲明阿难是佛侍者。 常随佛后多闻广识。 身临座下能听能持教旨亲承。 表无传说之错。 故曰我闻也。 又言证信者。 欲明阿难禀承佛教传持末代。 为对众生故如是观法我从佛闻。 证诚可信。 故名证信序。 此就阿难解也二就发起序中细分为七。 初从一时佛在下至法王子而为上首已来明化前序。 二从王舍大城下至颜色和悦已来正明发起序禁父之缘。 三从时阿阇世下至不令复出已来明禁母缘。 四从时韦提希被幽闭下至共为眷属已来明厌苦缘。 五从唯愿为我广说下至教我正受已来明其欣净缘。 六从尔时世尊即便微笑下至净业正因已来明散善显行缘。 七从佛告阿难等谛听下至云何得见极乐国土已来正明定善示观缘。 上来虽有七段不同。 广料简发起序竟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 初解化前序者。 就此序中即有其四。 初言一时者正明起化之时。 佛将说法。 先托于时处。 但以众生开悟必藉因缘。 化主临机待于时处。 又言一时者。 或就日夜十二时。 年月四时等。 此皆是如来应机摄化时也。 言处者随彼所宜如来说法。 或在山林处。 或在王宫聚落处。 或在旷野冢间处。 或在多少人天处。 或在声闻菩萨处。 或在八部人天王等处。 或在纯凡若多一二处。 或在纯圣若多一二处。 随其时处如来观知不增不减。 随缘授法各益所资。 斯乃洪钟虽响必待扣而方鸣。 大圣垂慈必待请而当说。 故名一时也。 又一时者。 阿阇世正起逆时。 佛在何处。 当此一时。 如来独与二众在彼耆阇。 此即以下形上意也。 故曰一时。 又言一时者。 佛与二众于一时中在彼耆阇。 即闻阿阇世起此恶逆因缘。 此即以上形下意也。 故曰一时。 二言佛者。 此即标定化主。 简异余佛独显释迦意也。 三从在王舍城已下正明如来游化之处。 即有其二。 一游王城聚落。 为化在俗之众。 二游耆山等处。 为化出家之众。 又在家者。 贪求五欲相续是常。 纵发清心犹如画水。 但以随缘普益不舍大悲。 道俗形殊无由共住。 此名境界住也。 又出家者。 亡身舍命断欲归真。 心若金刚等同圆镜。 悕求佛地即弘益自他。 若非绝离嚣尘。 此德无由可证。 此名依止住也。 四从与大比丘众下至而为上首已来明佛徒众。 就此众中即分为二。 一者声闻众。 二者菩萨众。 就声闻众中即有其九。 初言与者。 佛身兼众故名为与。 二者总大。 三者相大。 四者众大。 五者耆年大。 六者数大。 七者尊宿大。 八者内有实德大。 九者果证大。 问曰。 一切经首皆有此等声闻以为犹置。 有何所以。 答曰。 此有别意。 云何别意。 此等声闻多是外道。 如贤愚经说。 优楼频羸迦叶领五百弟子修事邪法。 伽耶迦叶领二百五十弟子修事邪法。 那提迦叶领二百五十弟子修事邪法。 总有一千。 皆受佛化得罗汉道。 其二百五十者。 即是舍利目连弟子。 共领一处修事邪法。 亦受佛化皆得道果。 此等四众合为一处。 故有千二百五十人也。 问曰。 此众中亦有非外道者。 何故总标。 答曰。 如经中说。 此诸外道常随世尊不相舍离。 然结集之家简取外德。 故有异名。 是外道者多。 非者少。 又问曰。 未审。 此等外道常随佛后。 有何意也。 答曰。 解有二义。 一就佛解。 二就外道解。 就佛解者。 此诸外道邪风久扇。 非是一生。 虽入真门气习由在。 故使如来知觉不令外化。 畏损众生正见根芽。 恶业增长此世后生不收果实。 为此因缘摄令自近不听外益。 此即就佛解竟。 次就外道解者。 迦叶等意自唯旷劫久沉生死。 修还六道。 苦不可言。 愚痴恶见封执邪风。 不值明师永流于苦海。 但以宿缘有遇得会慈尊。 法泽无私我曹蒙润。 寻思佛之恩德。 碎身之极惘然。 致使亲事灵仪无由暂替。 此即就外道解竟。 又问曰。 此等尊宿云何名众所知识。 答曰。 德高曰尊。 耆年曰宿。 一切凡圣知彼内德过人。 识其外相殊异。 故名众所知识。 上来虽有九句不同。 解声闻众竟。 次解菩萨众。 就此众中即有其七。 一者标相。 二者标数。 三者标位。 四者标果。 五者标德。 六者别显文殊高德之位。 七者总结。 又此等菩萨具无量行愿。 安住一切功德之法。 游步十方行权方便。 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于无量世界化成等觉。 光明显曜普照十方。 无量佛土六种震动。 随缘开示即转法轮。 扣法鼓执法剑。 震法雷雨法雨。 演法施常以法音觉诸世间。 掴裂邪网消灭诸见。 散诸尘劳坏诸欲堑。 显明清白光融佛法。 宣流正化。 愍伤众生未曾慢恣。 得平等法具足无量百千三昧。 于一念顷无不周遍。 荷负群生爱之如子。 一切善本皆度彼岸。 悉获诸佛无量功德。 智能开朗不可思议。 虽有七句不同。 解菩萨众讫。 上来虽有二众不同。 广明化前序竟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幽闭置于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 国太夫人,名韦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净,以酥蜜和麨,用涂其身;诸璎珞中,盛葡萄浆,密以上王。 尔时大王,食麨饮浆,求水漱口。 漱口毕已,合掌恭敬,向耆阇崛山,遥礼世尊,而作是言:大目犍连,是吾亲友,愿兴慈悲,授我八戒。 时目犍连,如鹰隼飞,疾至王所。 日日如是,授王八戒。 世尊亦遣尊者富楼那,为王说法。 如是时间,经三七日,王食麨蜜,得闻法故,颜色和悦。 二就禁父缘中即有其七。 一从尔时王舍大城以下总明起化处。 此明往古百姓但城中造舍。 即为天火所烧。 若是王家舍宅悉无火近。 后时百姓共奏于王。 臣等造宅数为天火所烧。 但是王舍悉无火近。 不知有何所以。 王告奏人。 自今以后卿等造宅之时。 但言我今为王造舍。 奏人等各奉王勅。 归还造舍更不被烧。 因此相传故名王舍。 言大城者。 此城极大居民九亿。 故噵王舍大城也。 言起化处者即有其二。 一谓阇王起恶。 即有禁父母之缘。 因禁则厌此娑婆。 愿托无忧之世界。 二则如来赴请。 光变为台影现灵仪。 夫人即求生安乐。 又倾心请行。 佛开三福之因。 正观即是定门。 更显九章之益。 为此因缘。 故名起化处也。 二从有一太子下至恶友之教已来正明阇王怳忽之间信受恶人所误。 言太子者彰其位也。 言阿阇世者显其名也。 又阿阇世者乃是西国正音。 此地往翻名未生怨亦名折指。 问曰。 何故名未生怨及名折指也。 答曰。 此皆举昔日因缘故有此名。 言因缘者。 元本父王。 无有子息。 处处求神竟不能得。 忽有相师而奏王言。 臣知山中有一仙人。 不久舍寿。 命终已后必当与王作子。 王闻欢喜。 此人何时舍命。 相师答王。 更经三年始可命终。 王言。 我今年老。 国无继祀。 更满三年何由可待。 王即遣使入山往请仙人曰。 大王无子。 阙无绍继。 处处求神困不能得。 乃有相师瞻见大仙。 不久舍命与王作子。 请愿大仙垂恩早赴。 使人受教入山。 到仙人所具说王请因缘。 仙人报使者言。 我更经三年始可命终。 王勅即赴者是事不可。 使奉仙教还报大王具述仙意。 王曰。 我是一国之主。 所有人物皆归属我。 今故以礼相屈。 乃不承我意。 王更勅使者。 卿往重请。 请若不得。 当即杀之。 既命终已。 可不与我作子也。 使人受勅至仙人所。 具噵王意。 仙人虽闻使说。 意亦不受。 使人奉勅即欲杀之。 仙人曰。 卿当语王。 我命未尽。 王以心口遣人杀我。 我若与王作儿者。 还以心口遣人杀王。 仙人噵此语已即受死既死已即托王宫受生。 当其日夜夫人即觉有身。 王闻欢喜。 天明即唤相师以观夫人。 是男是女。 相师观已而报王言。 是儿非女。 此儿于王有损。 王曰。 我之国土皆舍属之纵有所损。 吾亦无畏。 王闻此语忧喜交怀。 王白夫人言。 吾共夫人私自平章。 相师噵儿于吾有损。 夫人待生之日。 在高楼上。 当天井中生之。 勿令人承接。 落在于地。 岂容不死也。 吾亦无忧。 声亦不露。 夫人即可王之计。 及其生时一如前法。 生已堕地。 命便不断。 唯损手小指。 因即外人同唱言折指太子也。 言未生怨者。 此因提婆达多起恶妬之心故。 对彼太子显发昔日恶缘。 云何妬心而起恶缘。 提婆恶性为人匈猛。 虽复出家恒常妬佛名闻利养。 然父王是佛檀越。 于一时中多将供养奉上如来。 谓金银七宝。 名衣上服。 百味果食等。 一一色色皆五百车。 香华伎乐。 百千万众赞叹围遶。 送向佛会施佛及僧。 时调达见已妬心更盛。 即向舍利弗所求学身通。 尊者语言。 人者且学四念处。 不须学身通也。 既请不遂心。 更向余尊者边求。 乃至五百弟子等悉无人教。 皆遣学四念处。 请不得已。 遂向阿难边学。 语阿难言。 汝是我弟。 我欲学通。 一一次第教我。 然阿难虽得初果未证他心。 不知阿兄私密学通欲于佛所起于恶计。 阿难遂即唤向静处次第教之。 跏趺正坐先教将心举身似动想。 去地一分一寸想。 一尺一丈想。 至舍作空无碍想。 直过上空中想。 还摄心下至本坐处想。 次将身举心。 初时去地一分一寸等亦如前法。 以身举心。 以心举身。 亦随既至上空已。 还摄取身下至本坐处。 次想身心合举。 还同前法一分一寸等周而复始。 次想身心入一切质碍色境中。 作不质碍想。 次想一切山河大地等色入自身中。 如空无碍不见色相。 次想自身或大遍满虚空。 坐卧自在。 或坐或卧。 以手捉动日月。 或作小身入微尘中。 一切皆作无碍想。 阿难如是次第教已。 时调达既受得法已。 即别向静处。 七日七夜一心专注即得身通。 一切自在皆得成就。 既得通已。 即向太子殿前。 在于空中现大神变。 身上出火身下出水。 或左边出水右边出火。 或现大身或现小身。 或坐卧空中。 随意自在。 太子见已问左右曰。 此是何人。 左右答太子言。 此是尊者提婆。 太子闻已心大欢喜。 遂即举手唤言。 尊者何不下来。 提婆既见唤已。 即化作婴儿直向太子膝上。 太子即抱鸣口弄之。 又唾口中。 婴儿遂咽之。 须臾还复本身。 太子既见提婆种种神变。 转加敬重。 既见太子心敬重已即说父王供养因缘。 色别五百乘车载向佛所奉佛及僧。 太子闻已即语尊者。 弟子亦能备具色各五百车。 供养尊者及施众僧。 可不如彼也。 提婆言。 太子此意大善。 自此已后大得供养心转高慢。 譬如以杖打恶狗鼻转增狗恶。 此亦如是。 太子今将利养之杖打提婆贪心狗鼻。 转加恶盛。 因此破僧。 改佛法戒教戒不同。 待佛普为凡圣大众说法之时即来会中。 从佛索于徒众。 并诸法藏尽付属我。 世尊年将老迈。 宜可就静内自将养。 一切大众闻提婆此语。 愕尔迭互相看甚生惊怪。 尔时世尊即对大众语提婆言。 舍利目连等即大法将我尚不将佛法付属。 况汝痴人食唾者乎。 时提婆闻佛对众毁辱。 由如毒箭入心。 更发痴狂之意。 藉此因缘即向太子所。 共论恶计。 太子既见尊者敬心承问言。 尊者今日颜色憔悴不同往昔。 提婆答曰。 我今憔悴正为太子也。 太子敬问。 尊者为我有何意也。 提婆即答云。 太子知不。 世尊年老无所堪任。 当可除之我自作佛。 父王年老亦可除之太子自坐正位。 新王新佛治化。 岂不乐乎。 太子闻之极大瞋怒。 勿作是说。 又言。 太子莫瞋。 父王于太子全无恩德。 初欲生太子时。 父王即遣夫人在百尺楼上当天井中生即望堕地令死。 正以太子福力故命根不断。 但损小指。 若不信者自看小指。 足以为验。 太子既闻此语。 更重审言。 实尔已不。 提婆答言。 此若不实。 我可故来作漫语也。 因此语已遂即信用提婆恶见之计。 故噵随顺调达恶友之教也。 三从收执父王下至一不得往已来正明父王为子幽禁。 此明阇世取提婆之恶计顿舍父子之情。 非直失于罔极之恩。 逆响因兹满路。 忽掩王身曰收。 既得不舍曰执。 故名收执也。 言父者别显亲之极也。 王者彰其位也。 频婆者彰其名也。 言幽闭七重室内者。 所为既重。 事亦非轻。 不可浅禁人间全无守护。 但以王之宫合理绝外人。 唯有群臣则久来承奉。 若不严制恐有情通。 故使内外绝交。 闭在七重之内也。 四从国大夫人下至密以上王已来正明夫人密奉王食。 言国大夫人者此明最大也。 言夫人者标其位也。 言韦提者彰其名也。 言恭敬大王者。 此明夫人既见王身被禁。 门户极难音信不通。 恐绝王身命。 遂即香汤渗浴令身清净。 即取酥蜜先涂其身。 后取干麨始安酥蜜之上。 即着净衣覆之在外衣上始着璎珞。 如常服法。 令外人不怪。 又取璎珞孔一头以蜡塞之。 一头孔中盛蒲桃浆。 满已还塞。 但是璎珞。 悉皆如此。 庄严既竟。 徐步入宫与王相见。 问曰。 诸臣奉勅不许见王。 未审。 夫人门家不制放令得入者有何意也。 答曰。 诸臣身异复是外人。 恐有情通。 致使严加重制。 又夫人者身是女人。 心无异计。 与王宿缘业重久近夫妻。 别体同心。 致使人无外虑。 是以得入与王相见。 五从尔时大王食麨下至授我八戒已来正明父王因禁请法。 此明夫人既见王已。 即刮取身上酥麨。 团授与王。 王得即食。 食麨既竟。 即于宫内夫人求得净水。 与王漱口。 净口已竟。 不可虚引时。 朝心无所寄。 是以虔恭合掌。 回面向于耆阇。 致敬如来。 请求加护。 此明身业敬。 亦通有意业也。 而作是言已下正明口业请。 亦通有意业也。 言大目连是吾亲友者。 有其二意。 但目连在俗是王别亲。 既得出家即是门师。 往来宫合都无障碍。 然在俗为亲。 出家名友。 故名亲友也。 言愿兴慈悲授我八戒者。 此明父王敬法情深。 重人过己。 若未逢幽难。 奉请佛僧不足为难。 今既被囚。 无由致屈。 是以但请目连受于八戒也。 问曰。 父王遥敬先礼世尊。 及其受戒即请目连。 有何意也。 答曰。 凡圣极尊无过于佛。 倾心发愿即先礼大师。 戒是小缘。 是以唯请目连来授。 然王意者贵存得戒。 即是义周。 何劳迂屈世尊也。 问曰。 如来戒法乃有无量。 父王唯请八戒。 不请余也。 答曰。 余戒稍宽。 时节长远。 恐畏中间失念流转生死。 其八戒者如余佛经说。 在家人持出家戒。 此戒持心极细极急。 何意然者。 但时节稍促唯限一日一夜作法即舍。 云何知此戒用心行细。 如戒文中具显云。 佛子。 从今旦至明旦一日一夜。 如诸佛不杀生。 能持不。 答言。 能持。 第二又云。 佛子。 从今旦至明旦一日一夜。 如诸佛不偷盗。 不行淫。 不妄语。 不饮酒。 不得脂粉涂身。 不得歌舞唱伎及往观听。 不得上高广大床。 此上八是戒非斋。 不得过中食。 此一是斋非戒。 此等诸戒皆引诸佛为证。 何以故。 唯佛与佛正习俱尽。 除佛已还恶习等由在。 是故不引为证也。 是以得知此戒用心起行极是细急。 又此戒佛说有八种胜法。 若人一日一夜具持不犯。 所得功德超过人天二乘境界。 如经广说。 有斯益故致使父王日日受之。 六从时大目连下至为王说法已来明其父王因请得蒙圣法。 此明目连得他心智遥知父王请意。 即发神通。 如弹指顷到于王所。 又恐人不识神通之相故引快鹰为喻。 然目连通力一念之顷遶四天下百千之匝。 岂得与鹰为类也。 如是比校乃有众多。 不可具引。 如贤愚经具说。 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者。 此明父王延命致使目连数来受戒。 问曰。 八戒既言胜者。 一受即足。 何须日日受之。 答曰。 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刀不厌利。 日不厌明。 人不厌善。 罪不厌除。 贤不厌德。 佛不厌圣。 然王意者既被囚禁更不蒙进止。 念念之中畏人唤杀。 为此昼夜倾心仰凭八戒。 望欲积善增高拟资来业。 言世尊亦遣富楼那为王说法者。 此明世尊慈悲意重。 愍念王身。 忽遇囚劳恐生忧悴。 然富楼那者于圣弟子中最能说法。 善有方便开发人心。 为此因缘如来发遣为王说法。 以除忧恼。 七从如是时间下至颜色和悦已来正明父王因食闻法多日不死。 此正明夫人多时奉食以除饥渴。 二圣又以戒法内资善开王意。 食能延命。 戒法养神。 失苦亡忧致使颜容和悦也。 上来虽有七句不同。 广明禁父缘竟时阿阇世,问守门者,父王今者,犹存在耶? 时守门人白言:大王! 国太夫人,身涂麨蜜,璎珞盛浆,持用上王。 沙门目连,及富楼那,从空而来,为王说法,不可禁制。 时阿阇世,闻此语已,怒其母曰:我母是贼,与贼为伴。 沙门恶人,幻惑咒术,令此恶王,多日不死。 即执利剑,欲害其母。 时有一臣,名曰月光,聪明多智,及与耆婆,为王作礼。 白言:大王! 臣闻毗陀论经说,劫初以来,有诸恶王,贪国位故,杀害其父,一万八千,未曾闻有无道害母。 王今为此杀逆之事,污刹利种,臣不忍闻,是旃陀罗,我等不宜复住于此。 时二大臣,说此语竟,以手按剑,却行而退。 时阿阇世,惊怖惶惧,告耆婆言:汝不为我耶? 耆婆白言:大王! 慎莫害母。 王闻此语,忏悔求救,即便舍剑,止不害母。 敕语内官,闭置深宫,不令复出。 三就禁母缘中即有其八。 一从时阿阇世下至由存在耶已来正明问父音信。 此明阇王禁父日数既多。 人交总绝水食不通。 二七有余命应终也。 作是念已即致宫门问守门者。 父王今者犹存在耶。 问曰。 若人食一飡之饭限至七日即死。 父王以经三七。 计合命断无疑。 阇王何以不直问曰门家父王今者死竟耶。 云何致疑而问犹存在者有何意也。 答曰。 此是阇王意密问也。 但以万基之主举动不可随宜。 父王既是天性情亲。 无容言问死。 恐失在当时以成讥过但以内心标死口问在者。 为欲息永恶逆之声也。 二从时守门人白言下至不可禁制已来正明门家以事具答。 此明阇世前问父王在者。 今次门家奉答。 白言大王国大夫人已下正明夫人密奉王食。 王既得食食能延命。 虽经多日父命犹存。 此乃夫人之意。 非是门家之过。 问曰。 夫人奉食身上涂麨。 衣下密覆出入往还。 无人得见。 何故门家具显夫人奉食之事。 答曰。 一切私密不可久行。 纵巧牢藏。 事还彰露。 父王既禁在宫内。 夫人日日往还。 若不密持麨食。 王命无由得活。 今言密者。 望门家述夫人意也。 夫人谓密外人不知。 不其门家尽以觉之。 今既事穷无由相隐。 是以一一具向王说。 言沙门目连已下正明二圣腾空来去不由门路。 日日往还为王说法。 大王当知。 夫人进食先不奉王教。 所以不敢遮约。 二圣乘空此亦不犹门制也。 三从时阿阇世闻此语下至欲害其母已来正明世王瞋怒。 此明阇王既闻门家分疏已。 即于夫人心起恶怒口陈恶辞。 又起三业逆三业恶。 骂父母为贼名口业逆。 骂沙门者名口业恶。 执剑杀母名身业逆。 身口所为以心为主。 即名意业逆。 又复前方便为恶。 后正行为逆。 言我母是贼已下正明口出恶辞。 云何骂母为贼。 贼之伴也。 但阇王元心致怨于父。 恨不早终。 母乃私为进粮故令不死。 是故骂言我母是贼贼之伴也。 言沙门恶人已下此明阇世瞋母进食。 复闻沙门与王来去。 致使更发瞋心。 故云有何呪术而令恶王多日不死。 言即执利剑已下此明世王瞋盛。 逆及于母。 何其痛哉。 撮头拟剑。 身命顿在须臾。 慈母合掌曲身低头就儿之手。 夫人尔时热汗遍流心神闷绝。 呜呼哀哉。 怳忽之间逢斯苦难。 四从时有一臣名曰月光下至却行而退已来正明二臣切谏不听。 此明二臣乃是国之辅相。 立政之纲纪。 望得万国扬名八方昉习。 忽见阇王起于勃逆执剑欲杀其母。 不忍见斯恶事。 遂与耆婆犯颜设谏也。 言时者当阇王欲杀母时也。 言有一大臣者彰其位也。 言月光者彰其名也。 言聪明多智者彰其德也。 言及与耆婆。 者。 耆婆亦是父王之子。 柰女之儿。 忽见家兄于母起逆。 遂与月光同谏。 言为王作礼者。 凡欲谘谏大人之法。 要须设拜以表身敬。 今此二臣亦尔。 先设身敬觉动王心。 敛手曲躬方陈本意也。 又白言大王者。 此明月光正欲陈辞。 望得阇王开心听揽。 为此因缘故须先白。 言臣闻毘陀论经说者。 此明广引古今书史历帝之文记。 古人云。 言不关典君子所惭。 今既谏事不轻。 岂可虚言妄说。 言劫初已来者彰其时也。 言有诸恶王者。 此明总标非礼暴逆之人也。 言贪国位故者。 此明非意所贪夺父坐处也。 言杀害其父者。 此明既于父起恶不可久留。 故须断命也。 言一万八千者。 此明王今杀父与彼类同也。 言未曾闻有无道害母者。 此明自古至今。 害父取位史籍良谈。 贪国杀母都无记处。 若论劫初已来。 恶王贪国但杀其父不加慈母。 此则引古异今。 大王今者贪国杀父。 父则有位可贪。 可使类同于古。 母即无位可求。 横加逆害。 是以将今异昔也。 言王今为此杀母者污剎利种也。 言剎利者乃是四姓高元。 王者之种。 代代相承。 岂同凡碎。 言臣不忍闻者。 见王起恶。 损辱宗亲恶声流布。 我之性望耻惭无地。 言是旃陀罗者。 乃是四姓之下流也。 此乃性怀匈恶不闲仁义。 虽着人皮行同禽兽。 王居上族押临万基之主。 今既起恶加恩。 与彼下流何异也。 言不宜住此者即有二义。 一者王今造恶不存风礼。 京邑神州岂遣旃陀罗为主也。 此即摈出宫城意也。 二者王虽在国损我宗亲。 不如远摈他方。 永绝无闻之地。 故云不宜住此也。 言时二大臣说此语已下此明二臣直谏切语极麁。 广引古今望得王心开悟。 言以手按剑者。 臣自按手中剑也。 问曰。 谏辞麁恶。 不避犯颜。 君臣之义既乖。 何以不回身直去。 乃言却行而退也。 答曰。 麁言虽逆王。 望息害母之心。 又恐瞋毒未除系剑危己。 是以按剑自防。 却行而退。 五从时阿阇世惊怖下至汝不为我耶已来正明世王生怖。 此明阇世既见二臣谏辞麁切。 又覩按剑而去。 恐臣背我向彼父王更生异计。 致使情地不安故称惶惧彼既舍我。 不知为谁。 心疑不决遂即口问审之。 故云耆婆汝不为我也。 言耆婆者是王之弟也。 古人云。 家有衰祸非亲不救。 汝既是我弟者岂同月光也。 六从耆婆白言下至慎莫害母已来明二臣重谏。 此明耆婆实答大王。 若欲得我等为相者。 愿勿害母也。 此直谏竟。 七从王闻此语下至止不害母已来正明阇王受谏放母残命。 此明世王既得耆婆谏已心生悔恨。 愧前所造即向二臣求哀乞命。 因即放母脱于死难。 手中之剑还归本匣。 八从勅语内官下至不令复出已来明其世王余瞋禁母。 此明世王虽受臣谏放母。 犹有余瞋不令在外。 勅语内官闭置深宫。 更莫令出与父王相见。 上来虽有八句不同。 广明禁母缘竟时韦提希,被幽闭已,愁忧憔悴,遥向耆阇崛山,为佛作礼,而作是言:如来世尊! 在昔之时,恒遣阿难,来慰问我。 我今愁忧,世尊威重,无由得见;愿遣目连,尊者阿难,与我相见。 作是语已,悲泣雨泪,遥向佛礼。 未举头顷,尔时世尊,在耆阇崛山,知韦提希心之所念,即敕大目犍连,及以阿难,从空而来。 佛从耆阇崛山没,于王宫出。 时韦提希,礼已举头,见世尊释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百宝莲华。 目连侍左,阿难侍右。 释梵护世诸天,在虚空中,普雨天华,持用供养。 时韦提希,见佛世尊,自绝璎珞,举身投地,号泣向佛,白言:世尊! 我宿何罪,生此恶子? 世尊复有何等因缘,与提婆达多,共为眷属。 四就厌苦缘中即有其四。 一从时韦提希下至憔悴已来正明夫人为子幽禁。 此明夫人虽勉死难。 更闭在深宫。 守当极牢无由得出。 唯有念念怀忧。 自然憔悴。 伤叹曰。 祸哉今日苦。 遇值阇王唤利刃中间结。 复置深宫难。 问曰。 夫人既得勉死入宫。 宜应讶乐。 何因反更愁忧也。 答曰。 即有三义不同。 一明夫人既自被闭。 更无人进食与王。 王又闻我在难转更愁忧。 今既无食加忧者。 王之身命定应不久。 二明夫人既被囚难。 何时更见如来之面及诸弟子。 三明夫人奉教禁在深宫。 内官守当水泄不通。 旦夕之间唯愁死路。 有斯三义切逼身心。 得无憔悴也。 二从遥向耆阇崛山下至未举头顷已来正明夫人因禁请佛。 意有所陈。 此明夫人既在囚禁。 自身无由得到佛边。 唯有单心面向耆阇。 遥礼世尊。 愿佛慈悲表知弟子愁忧之意。 言如来在昔之时已下此有二义。 一明父王未被禁时。 或可王及我身亲到佛边。 或可如来及诸弟子亲受王请。 然我及王身俱在囚禁。 因缘断绝。 彼此情乖。 二明父王在禁已来。 数蒙世尊遣阿难来慰问我。 云何慰问。 以见父王囚禁。 佛恐夫人忧恼。 以是因缘故遣慰问也。 言世尊威重无由得见者。 此明夫人内自卑谦归尊于佛弟子。 秽质女身福因尠薄。 佛德威高无由轻触。 愿遣目连等与我相见。 问曰。 如来即是化主。 应不失时宜。 夫人何以不三加致请乃唤目连等。 有何意也。 答曰。 佛德尊严。 小缘不敢辄请。 但见阿难欲传语往白世尊。 佛知我意。 复便阿难传佛之语指授于我。 以斯义故愿见阿难。 言作是语已者。 总说前意竟也。 言悲泣雨泪者。 此明夫人自唯罪重。 请佛加哀。 致敬情深悲泪满目。 但以渴仰灵仪。 复加遥礼。 叩顶跱澄。 须臾未举。 三从尔时世尊下至天华持用供养。 已来正明世尊自来赴请。 此明世尊虽在耆阇。 已知夫人心念之意。 言勅大目连等从空而来者。 此明应夫人请也。 言佛从耆山没者。 此明夫人宫内禁约极难。 佛若现身来赴。 恐畏阇世知闻更生留难。 以是因缘故须此没彼出也。 言时韦提礼已举头者此明夫人致敬之时也。 言见佛世尊者。 此明世尊宫中已出。 致使夫人举头即见。 言释迦牟尼佛者。 简异余佛。 但诸佛名通身相不异。 今故标定释迦使无疑也。 言身紫金色者。 显定其相也。 言坐百宝华者。 简异余座也。 言目连侍左等者。 此明更无余众唯有二僧。 言释梵护世者。 此明天王众等见佛世尊隐显王宫。 必说希奇之法。 我等天人因韦提故得听未闻之益。 各乘本念普住临空。 天耳遥飡雨华供养。 又言释者即是天帝也。 言梵者即是色界梵王等也。 言护世者即是四天王也。 言诸天者即是色欲界等天众。 既见天王来向佛边。 彼诸天众亦从王来闻法供养。 四从时韦提希见世尊下至与提婆共为眷属已来正明夫人举头见佛。 口言伤叹。 怨结情深也。 言自绝璎珞者。 此明夫人身庄璎珞犹爱未除。 忽见如来羞惭自绝。 问曰。 云何自绝也。 答曰。 夫人乃是贵中之贵。 尊中之尊。 身四威仪。 多人供给。 所着衣服皆使傍人今既见佛耻愧情深。 不依钩带顿自掣却故云自绝也。 言举身投地者。 此明夫人内心感结怨苦难堪。 是以从坐踊身而立。 从立踊身投地。 此乃叹恨处深。 更不事礼拜威仪也。 言号泣向佛者。 此明夫人婉转佛前闷绝号哭。 言白佛已下此明夫人婉转涕哭量久少惺。 始正身威仪。 合掌白佛。 我自一生已来未曾造其大罪。 未审。 宿业因缘有何殃咎而与此儿共为母子。 此明夫人既自障深不识宿因。 今被儿害谓是横来。 愿佛慈悲示我径路。 言世尊复有何等因缘已下此明夫人向佛陈诉。 我是凡夫罪惑不尽有斯恶报。 是事甘心。 世尊旷劫行道正习俱亡。 众智朗然果圆号佛。 未审。 有何因缘乃与提婆共为眷属。 此意有二。 一明夫人致怨于子。 忽于父母狂起逆心。 二明又恨提婆教我阇世造斯恶计。 若不因提婆者。 我儿终无此意也。 为此因缘故致斯问。 又夫人问佛云与提婆眷属者即有其二。 一者在家眷属。 二者出家眷属。 言在家者佛之伯叔有其四人。 佛者即是白净王儿。 金毘者白饭王儿。 提婆者斛饭王儿。 释魔男者是甘露饭王儿。 此名在家外眷属也。 言出家眷属者。 与佛作弟子故名内眷属也。 上来虽有四句不同。 广明厌苦缘竟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 此浊恶处,地狱饿鬼畜生盈满,多不善聚。 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 今向世尊,五体投地,求哀忏悔。 唯愿佛日,教我观于清净业处。 尔时世尊,放眉间光。 其光金色,遍照十方无量世界,还住佛顶,化为金台,如须弥山。 十方诸佛净妙国土,皆于中现。 或有国土,七宝合成。 复有国土,纯是莲华。 复有国土,如自在天宫。 复有国土,如玻璃镜。 十方国土,皆于中现。 有如是等无量诸佛国土,严显可观,令韦提希见。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 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 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五就欣净缘中即有其八。 一从唯愿世尊为我广说下至浊恶世也已来正明夫人通请所求。 别标苦界。 此明夫人遇自身苦觉世非常。 六道同然。 无有安心之地。 此闻佛说净土无生。 愿舍秽身证彼无为之乐。 二从此浊恶处下至不见恶人已来正明夫人举出所厌之境。 此明阎浮总恶未有一处可贪。 但以幻惑愚夫。 饮斯长苦。 言此浊恶处者正明苦界也。 又明器世间。 亦是众生依报处。 亦名众生所依处也。 言地狱等已下三品恶果最重也。 言盈满者。 此三苦聚非直独指阎浮。 娑婆亦皆遍有故言盈满。 言多不善聚者。 此明三界六道不同种类恒沙。 随心差别。 经云。 业能庄识。 世世处处各趣随缘受果报。 对面不相知。 言愿我未来已下此明夫人真心彻到厌苦娑婆欣乐无为。 永归常乐。 但无为之境不可轻尔即阶。 苦恼娑婆无由辄然得离。 自非发金刚之志。 永绝生死之元。 若不亲从慈尊。 何能勉斯长叹。 然愿我未来不闻恶声恶人者。 此明如阇王调达杀父破僧及恶声等。 愿亦不闻不见。 但阇王既是亲生之子。 上于父母起于杀心。 何况疎人而不相害。 是故夫人不简亲疎。 总皆顿舍。 三从今向世尊下至忏悔已来正明夫人净土妙处非善不生。 恐有余愆障不得往。 是以求哀更须忏悔。 四从唯愿佛日下至清净业处已来正明夫人通请去行。 此明夫人上即通请生处。 今亦通请得生之行。 言佛日者法喻双标也。 譬如日出众闇尽除。 佛智辉光无明之夜日朗。 言教我观于清净已下正明既能厌秽欣净。 若为安心注想得生清净处也。 五从尔时世尊放眉间光下至令韦提见已来正明世尊广现净土酬前通请。 此明世尊以见夫人广求净土。 如来即放眉间光照十方国。 以光摄国。 还来顶上化作金台。 如须弥山。 如之言似。 似须弥山。 此山腰细上阔。 所有佛国并于中现。 种种不同庄严有异。 佛神力故了了分明。 加备韦提尽皆得见。 问曰。 韦提上请为我广说无忧之处。 佛今何故不为广说。 乃为金台普现者有何意也。 答曰。 此彰如来意密也。 然韦提发言致请。 即是广开净土之门。 若为之总说。 恐彼不见心犹致惑。 是以一一显现对彼眼前。 信彼所须随心自选。 六从时韦提白佛下至皆有光明已来正明夫人总领所现感荷佛恩。 此明夫人总见十方佛国。 并悉精华。 欲比极乐庄严。 全非比况。 故云我今乐生安乐国也。 问曰。 十方诸佛断惑无殊。 行毕果圆亦应无二。 何以一种净土即有斯优劣也。 答曰。 佛是法王。 神通自在。 优之与劣非凡惑所知。 隐显随机望存化益。 或可故隐彼为优独显西方为胜。 七从我今乐生弥陀已下正明夫人别选所求。 此明弥陀本国四十八愿。 愿愿皆发增上胜因。 依因起于胜行。 依行感于胜果。 依果感成胜报。 依报感成极乐。 依乐显通悲化。 依于悲化。 显开智能之门。 然悲心无尽智亦无穷。 悲智双行即广开甘露。 因兹法润普摄群生也。 诸余经典劝处弥多。 众圣齐心皆同指赞。 有此因缘。 致使如来密遣夫人别选也。 八从唯愿世尊已下正明夫人请求别行。 此明韦提既选得生处。 还修别行励己注心。 必望往益。 言教我思惟者。 即是定前方便思想忆念彼国依正二报四种庄严也。 言教我正受者。 此明因前思想渐渐微细觉想俱亡。 唯有定心与前境合名为正受。 此中略已料简。 至下观门更当广辩。 应知。 上来虽有八句不同。 广明欣净缘竟尔时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从佛口出,一一光照频婆娑罗王顶。 尔时大王,虽在幽闭,心眼无障。 遥见世尊,头面作礼。 自然增进,成阿那含。 尔时世尊,告韦提希,汝今知不? 阿弥陀佛,去此不远。 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 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 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六就散善显行缘中即有其五。 一从尔时世尊即便微笑下至成那含已来正明光益父王。 此明如来以见夫人愿生极乐。 更请得生之行。 称佛本心。 又显弥陀愿意因斯二请。 广开净土之门。 非直韦提得去。 有识闻之皆往。 有斯益故。 所以如来微笑也。 言有五色光从佛口出者。 此明一切诸佛心口常威仪法尔凡所出光必有利益。 言一一光照频婆顶者。 正明口光不照余方。 唯照王顶。 然佛光随身出处必皆有益。 佛足下放光即照益地狱道。 若光从膝出照益畜生道。 若光从阴藏出照益鬼神道。 若光从脐出照益修罗道。 光从心出照益于人道。 若光从口出照益二乘之人。 若光从眉间出照益大乘人。 今明此光从口出直照王顶者即授其小果。 若光从眉间出即从佛顶入者。 即授菩萨记也。 如斯义者广多无量。 不可具述。 言尔时大王虽在幽闭已下正明父王蒙光照顶。 心眼得开。 障隔虽多。 自然相见。 斯乃因光见佛。 非意所期。 致敬归依即超证第三之果。 二从尔时世尊下至广说众譬已来正明答前夫人别选所求之行。 此明如来从上耆阇没王宫出讫至此文。 世尊默然而坐。 总未言说。 但中间夫人忏悔请问放光现国等。 乃是阿难从佛王宫见此因缘。 事了还山传向耆阇大众说如上事始有此文。 亦非是无时佛语也。 应知。 言尔时世尊告韦提已下。 正明告命许说也。 言阿弥陀佛不远者。 正明标境以住心。 即有其三一明分齐不远。 从此超过十万亿剎即是弥陀之国。 二明道里虽遥去时一念即到。 三明韦提等及未来有缘众生注心观念。 定境相应行人自然常见。 有斯三义故云不远也。 言汝当系念已下正明凡惑障深心多散动。 若不顿舍攀缘。 净境无由得现。 此即正教安心住行。 若依此法名为净业成也。 言我今为汝已下此明机缘未具不可偏说定门。 佛更观机自开三福之行。 三从亦令未来世下至极乐国土已来正明举机劝修得益。 此明夫人所请利益弥深。 及未来回心皆到。 四从欲生彼国者下至名为净业已来正明劝修三福之行。 此明一切众生机有二种。 一者定。 二者散。 若依定行即摄生不尽。 是以如来方便显开三福。 以应散动根机。 言欲生彼国者。 标指所归也。 言当修三福者。 总标行门也。 云何名三。 一者孝养父母。 即有其四。 一言孝养父母者。 此明一切凡夫皆藉缘而生。 云何藉缘。 或有化生。 或有湿生。 或有卵生。 或有胎生。 此四生中各各复有四。 生如经广说。 但是相因而生即有父母。 既有父母。 既有大恩。 若无父者能生之因即阙。 若无母者所生之缘即乖。 若二人俱无即失托生之地。 要须父母缘具方有受身之处。 既欲受身。 以自业识为内因。 以父母精血为外缘。 因缘和合故有此身。 以斯义故父母恩重。 母怀胎已经于十月。 行住坐卧常生苦恼。 复忧产时死难。 若生已经于三年恒常眠屎卧尿床。 被衣服皆亦不净。 及其长大爱妇亲儿。 于父母处反生憎疾。 不行恩孝者即与畜生无异也。 又父母者世间福田之极也。 佛者即是出世福田之极也。 然佛在世时。 遇值时年饥俭。 人皆饿死白骨纵横。 诸比丘等乞食难得。 于时世尊待比丘等去后。 独自入城乞食。 从旦至中门门唤乞。 无与食者。 佛还空钵而归。 明日复去又还不得。 后日复去又亦不得。 忽有一比丘道逢见佛。 颜色异常似有饥相。 即问佛言。 世尊。 今已食竟也。 佛言。 比丘。 我经三日已来乞食不得一匙。 我今饥虚无力。 能共汝语。 比丘闻佛语已。 悲泪不能自胜。 即自念言。 佛是无上福田众生覆护。 我此三衣卖却。 买取一钵饭奉上于佛。 今正是时也。 作是念已即买得一钵饭。 急将上佛。 佛知而故问言。 比丘。 时年饥俭人皆饿死。 汝今何处得此一钵纯色饭来。 比丘如前具白世尊。 佛又言。 比丘。 三衣者即是三世诸佛之幢相。 此衣因缘极尊极重极恩。 汝今易得此饭与我者。 大领汝好心我不消此饭也。 比丘重白佛言。 佛是三界福田圣中之极。 尚言不消者。 除佛已外谁能消也。 佛言。 比丘。 汝有父母已不。 答言有。 汝将供养父母去。 比丘言。 佛尚云不消。 我父母岂能消也。 佛言。 得消。 何以故。 父母能生汝身。 于汝有大重恩。 为此得消。 佛又问比丘。 汝父母有信佛心不。 比丘言。 都无信心。 佛言。 今有信心。 见汝与饭大生欢喜。 因此即发信心。 先教受三归依。 即能消此食也。 时比丘既受佛教愍仰而去。 以此义故。 大须孝养父母。 又佛母摩耶生佛经七日已即死生忉利天。 佛后成道。 至四月十五日。 即向忉利天一夏为母说法。 为报十月怀胎之恩。 佛尚自收恩孝养父母。 何况凡夫而不孝养。 故知父母恩深极重也。 奉事师长者。 此明教示礼节。 学识成德。 因行无亏。 乃至成佛此犹师之善友力也。 此之大恩最须敬重。 然父母及师长者名为敬上行也。 言慈心不杀者。 此明一切众生皆以命为本。 若见恶缘怖走藏避者。 但为护命也。 经云。 一切诸众生无不爱寿命。 勿杀勿行杖。 恕己可为喻。 即为证也。 言修十善业者。 此明十恶之中杀业最恶。 故列之在初。 十善之中长命最善。 故以之相对也。 已下九恶九善者至下九品中次应广述。 此明世善又名慈下行也。 二言受持三归者。 此明世善轻微感报不具。 戒德巍巍能感菩提之果。 但众生归信从浅至深。 先受三归后教众戒。 言具足众戒者。 然戒有多种。 或三归戒。 或五戒八戒十善戒二百二十戒五百戒沙弥戒。 或菩萨三聚戒十无尽戒等。 故名具足众戒也。 又一一戒品中亦有少分戒多分戒全分戒也。 言不犯威仪者。 此明身口意业行住坐卧能与一切戒作方便威仪也。 若轻重麁细皆能护持。 犯即悔过。 故云不犯威仪。 此名戒善也。 三言发菩提心者。 此明众生欣心趣大不可浅发小因。 自非广发弘心。 何能得与菩提相会。 唯愿我身身同虚空心齐法界。 尽众生性我以身业恭敬供养礼拜。 迎送来去。 运度令尽。 又我以口业赞叹说法。 皆受我化。 言下得道者令尽。 又我以意业入定观察。 分身法界。 应机而度。 无一不尽。 我发此愿。 运运增长犹如虚空。 无处不遍。 行流无尽彻穷后际。 身无疲倦心无厌足。 又言菩提者即是佛果之名。 又言心者即是众生能求之心。 故云发菩提心也。 四言深信因果者即有其二。 一明世间苦乐因果。 若作苦因即感苦果。 若作乐因即感乐果。 如似以印印泥印坏文成。 不得疑也。 言读诵大乘者。 此明经教喻之如镜。 数读数寻开发智能。 若智能眼开即能厌苦欣乐涅盘等也。 言劝进行者。 此明苦法如毒恶法如刀。 流转三有损害众生。 今既善如明镜法如甘露。 镜即照正道以归真。 甘露即注法雨而无竭。 欲使含灵受润等会法流。 为此因缘故须相劝。 言如此三事已下总结成上行也。 五从佛告韦提下至正因已来明其引圣励凡。 但能决定注心必往无疑。 上来虽有五句不同。 广明散善显行缘竟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 谛听! 善思念之。 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 善哉韦提希! 快问此事。 阿难! 汝当受持,广为多众,宣说佛语。 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 以佛力故,当得见彼清净国土。 如执明镜,自见面像。 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 佛告韦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远观。 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 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见彼国土;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当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七就定善示观缘中即有其七。 一从佛告阿难下至清净业已来正明勅听许说。 此明韦提前请愿生极乐。 又请得生之行。 如来已许。 今就此文。 正欲开显正受之方便。 此乃因缘极要。 利益处深。 旷劫希闻。 如今始说。 为斯义故致使如来总命二人。 言告阿难者。 我今欲开说净土之门。 汝好传持莫令遗失。 言告韦提者。 汝是请法之人。 我今欲说。 汝好审听思量谛受莫令错失。 言为未来世一切众生者。 但如来临化偏为常没众生。 今既等布慈云。 望欲普沾来润。 言为烦恼贼害者。 此明凡夫障重妄爱迷深。 不谓三恶火坑闇在人之足下。 随缘起行。 拟作进道资粮。 何其六贼知闻竞来侵夺。 今既失此法财。 何得无忧苦也。 言说清净业者。 此明如来以见众生罪故为说忏悔之方。 欲令相续断除。 毕竟永令清净。 又言清净者。 依下观门专心念佛注想西方。 念念罪除故清净也。 二从善哉已下。 正明夫人问当圣意。 三从阿难汝当受持下至宣说佛语已来正明劝持劝说。 此法深要。 好须流布。 此明如来前则总告令安心听受此文则别勅阿难受持勿忘。 广多人处为说流行。 言佛语者。 此明如来旷劫已除口过。 随有言说一切闻者自然生信。 四从如来今者下至得无生忍已来正明劝修得益之相。 此明如来欲为夫人及未来等显观方便注想西方。 舍厌娑婆。 贪欣极乐。 言以佛力故已下此明众生业障触目生盲。 指掌谓远。 他方隔竹篾即踰之千里。 岂况凡夫分外诸佛境内窥心。 自非圣力冥加。 彼国何由得覩。 言如执明镜自见面像已下此明夫人及众生等入观住心。 凝神不舍。 心境相应悉皆显现。 当境现时。 如似镜中见物无异也。 言心欢喜故得忍者。 此明阿弥陀佛国清净光明忽现眼前。 何胜踊跃。 因兹喜故即得无生之忍。 亦名喜忍。 亦名悟忍。 亦名信忍。 此乃玄谈。 未标得处。 欲令夫人等悕心此益。 勇猛专精心想见时。 方应悟忍。 此多是十信中忍。 非解行已上忍也。 五从佛告韦提下至令汝得见已来正明夫人是凡非圣。 由非圣故仰惟圣力冥加。 彼国虽遥得覩。 此明如来恐众生置惑。 谓言夫人是圣非凡。 由起疑故即自生怯弱。 然韦提现是菩萨。 假示凡身。 我等罪人无由比及。 为断此疑故言汝是凡夫也。 言心想羸劣者。 由是凡故曾无大志也。 言未得天眼者。 此明夫人肉眼所见远近不足为言。 况净土弥遥。 云何可见。 言诸佛如来有异方便已下此明若依心所见国土庄严者。 非汝凡能普悉归功于佛也。 六从时韦提白佛下至见彼国土已来明其夫人重牒前恩。 欲生起后问之意。 此明夫人领解佛意。 如上光台所见。 谓是己能向见。 世尊开示始知是佛方便之恩。 若尔者。 佛今在世。 众生蒙念可使得见西方。 佛若涅盘。 不蒙加备者。 云何得见也。 七从若佛灭后下至极乐世界已来正明夫人悲心为物同己往生。 永逝娑婆长游安乐。 此明如来期心运度彻穷后际而未休。 但以世代时移群情浅促故使如来减永生之寿。 泯长劫以类人年。 摄憍慢以示无常。 化刚强同归于磨灭。 故云若佛灭后也。 言诸众生者。 此明如来息化众生无处归依。 蠢蠢周慞纵横走于六道。 言浊恶不善者。 此明五浊也。 一者劫浊。 二者众生浊。 三者见浊。 四者烦恼浊。 五者命浊。 言劫浊者。 然劫实非是浊。 当劫减时诸恶加增也。 言众生浊者。 劫若初成。 众生纯善。 劫若末时。 众生十恶弥盛也。 言见浊者。 自身众恶总变为善。 他上无非见为不是也。 言烦恼浊者。 当今劫末众生恶性难亲。 随对六根贪瞋竞起也。 言命浊者。 由前见恼二浊。 多行杀害无慈恩养。 既行断命之苦因欲受长年之果者。 何由可得也。 然浊者。 体非是善。 今略指五浊义竟。 言五苦所逼者。 八苦中取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苦此名五苦也。 更加三苦即成八苦。 一者五阴盛苦。 二者求不得苦。 三者怨憎会苦。 总名八苦也。 此五浊五苦八苦等。 通六道受。 未有无者。 常逼恼之。 若不受此苦者即非凡数摄也。 言云何当见已下此明夫人举出苦机此等罪业极深。 又不见佛不蒙加备。 云何见于彼国也。 上来虽有七句不同。 广明定善示观缘竟初明证信序。 次明化前序。 后明发起序。 上来虽有三序不同。 总明序分竟观经序分义卷第二 发布时间:2025-07-15 11:16:03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30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