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与悟开师书 内容: (悟开师,事迹不详。 )窃闻:净土者,乃究竟畅佛本怀之法也。 高超一切禅教律,统摄一切禅教律。 略言之:一言、一句、一偈、一书,可以包括无馀;一言一句等,下文自有解释。 广说之:虽三藏、十二部之玄言,三藏:经、律、论。 经诠定学,亦兼戒慧;律诠戒学,亦兼定慧;论诠慧学,亦兼戒定。 又:经诠一心,律规三业,论辨邪正。 十二部:即十二部经,新译十二分教。 孤山颂曰:长行、重颂、并授记,孤起、无问而自说,因缘、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俱成十二名,广如大论三十三。 五宗诸祖师之妙义,亦诠不尽。 五宗:谅即宗门五家:沩仰、云门、临济、曹洞、法眼。 纵饶尽大地众生,同成正觉,出广长舌,以神通力、智慧力,尘说、刹说、炽然说、无间说又岂能尽? 为何说不能尽? 良以净土本不思议故也! 以不思议故,所以说不能尽。 试观华严大经,王于三藏;末后一著,归重愿王;华严经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之末,普贤菩萨为说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见《四十华严》第四十卷,即别行流通的《普贤行愿品》。 法华奥典,妙冠群经;闻即往生,位齐等觉。 《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云: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中,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 是谓闻即往生。 又云: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惟除如来,其诸声闻、辟支佛、乃至菩萨,智慧、禅定,无与等者。 既是惟除如来,余无等者,可知即是位齐等觉。 则千经万论、处处指归者、有由来也。 千经万论处处指归,语见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第九、求生净土中。 文殊发愿,文殊文殊师利菩萨,新译曼殊室利,此云妙德,或妙吉祥。 按《悲华经》:宝藏佛时,阿弥陀佛为轮王,文殊为第三太子,对佛发宏愿已,蒙佛更名文殊师利。 又、《文殊般涅槃经》云:文殊示生于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后随佛出家。 文殊菩萨发愿偈云:愿我命终时,尽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 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 (《思归集》一)普贤劝进,按《悲华经》:宝藏佛时,阿弥陀佛为轮王,菩萨为第八王子,对佛发大愿已,蒙佛更名普贤,华严会上,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故云劝进。 如来授记于大集,谓:末法中,非此莫度。 忆《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得度生死。 (仅凭记忆,未检原文。 )龙树简示于婆沙,谓易行道,速出生死。 龙树大士,西竺第十四祖。 著《十住毘婆沙论》十七卷,解释《十地经》(即《华严十地品》),姚秦鸠摩罗什三藏译。 有三十五品,易行品第九,明念佛往生为易行道,速出生死。 论曰: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难),水道乘船则乐(易);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不退转)者。 则往圣前贤,人人趣向者,岂徒然哉! 此二句,亦出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第九、求生净土中。 诚所谓:一代时教,皆念佛法门之注脚也。 释迦世尊自成佛至入灭,一代中所说大小乘的教法,谓之一代时教。 又、天台智者大师,将释尊一代所说,判为五时、八教。 这都可以看作是念佛法门的注脚。 不但如此,举凡六根所对一切境界,所谓山河大地、明暗色空、见闻觉知、声香味等,何一非阐扬净土之文字也? 这些文字,要自己去体会。 寒暑代谢,老病相摧,水旱兵疫,魔侣邪见,何一非提醒当人速求往生之警策也? 如果是个会用功的人,一切境缘,都是他的警策文都能使其增进道业。 广说,其可尽乎! 以上所说,宜参阅智者大师《法华玄义》中释经字下历法明经一段,自能明白上文之义。 言一言统摄者,所谓净也。 净极则光通,非至妙觉,此一言,岂易承当? 于六即佛颂研之,可知也。 净极光通,出《楞严经》。 经云: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 六即佛颂,宋普润大师撰。 师讳法云,字天端,号无机子。 长洲(江苏苏州长洲县)人,俗姓戈。 学通内外,宏天台教观,专修净业。 宋徽宗政和中,帝赐紫衣,号普润。 南宋绍兴二十八年(西纪一一五八)九月廿八日,西向端坐,念佛而化。 寿七十三。 六即佛颂:理即佛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 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名字即佛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 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观行即佛念念照常理心心寂幻尘 徧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相似即佛四住虽先脱六尘未尽空 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分证即佛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 穷源犹未尽尚见月朦胧究竟即佛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 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一句者,信愿行也。 非信不足以启愿,非愿不足以导行;非持名妙行。 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 净土一切经论,皆发明此旨也。 非信下至证所信之二十八字,出《阿弥陀经要解》明宗中文。 一偈者,赞佛偈也。 举正报以摄依果,言化主以包徒众。 虽只八句,净土三经之大纲尽举也。 举正报以摄依果,言化主以包徒众,此二句,原出智者大师《观经疏序》,序云:所言佛说观无量寿佛者:佛是所观胜境:举正报以收依果,述化主以包徒众;观虽十六,言佛便周。 赞佛偈,即阿弥陀佛身金光等八句。 此八句偈,举尽净土三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之大纲。 一书者,净土十要也。 《净土十要》,明末蕅益大师选定。 十要者:一、《阿弥陀经要解》,二、《往生净土忏愿仪》、《决疑行愿二门》,三、《观经初心三昧门》、《弥陀经行愿仪》,四、《净土十疑论》,五、《念佛三昧宝王论》,六、《净土或问》,七、《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八、《西斋净土诗》,九、《净土生无生论》,十、《西方合论》。 字字皆末法之津梁,言言为莲宗之宝鉴。 痛哭流涕,剖心沥血! 称性发挥,随机指示。 虽拯溺、救焚,不能喻其痛切也。 捨此、则正信无由生,邪见无由殄也。 须细读、精读《净土十要》,方知大师所说,是真语、实语。 就中、最要者,惟要解。 大师文钞中,多有推崇要解之文,如《舆体安和尚书》、《复濮大凡居士书》、《复邓伯诚书》等。 而初心入门,断疑生信,作险道之善导,示宝所以必趣者,天如或问,妙叶直指,尤为破坚冲锐之元勋也。 天如则禅师著《净土或问》。 师之略历,前已说过(见第二十七页)。 妙叶大师著《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师,明初,四明人。 尝习天台教观,深修念佛三昧。 每病学人惑于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等说,因药成病,极乐净土,求之分别缘影,乃著此书二卷,于洪武二十八年(西纪一三九五)刊行于世。 须知:净土法门,具四法界;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理事无碍法界,四、事事无碍法界。 所有事相,皆事事无碍之法界也。 读而修者,切不可执理废事。 倘一执之,则事理两丧。 如人知意根最胜,而废弃五根,则意根亦无地可立矣! 唯即事以明理,由理以融事者,方可无过。 所谓:净土要旨,全事即理。 理事圆融,即契本体。 (下略)学佛的人,往往易生执理废事之病,一闻自性唯心之说,便拨无净土;不知理由事显,事得理彰;从性显相,相相皆性。 蕅益大师有《净土偈》,正对治此病,兹附录五首如次,序云:博山禅师,拈净土偈,每云:净心即是西方土,盖以因摄果也。 读者不达,遂至以理夺事,几成谤法! 予触耳感怀,每拈西方即是唯心土,俾以事扶理,聊附补偏救弊之职云。 偈曰:西方即是唯心土无上深禅不用参佛向念中全体露更生疑虑太痴憨西方即是唯心土欲悟唯心但念西舌相广长专为此更求玄妙抑何痴西方即是唯心土未识西方岂识心逝子谬希圆顿解恰将落叶作黄金西方即是唯心土土净方知心体空一切境风犹挂念云何妄说任西东西方即是唯心土慧日高悬第一机事理双融真净业现前何法不玄微偈有十四首,谨录五首。 见灵峰宗论卷十之一。 发布时间:2025-07-14 09:36:11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30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