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般泥洹经卷上(二) 内容: 彼时佛请贤者阿难。 俱之拘利邑。 受教皆行。 到坐树下。 佛告诸比丘。 皆听当持净戒。 当思定意。 当解慧行。 此三者。 禅誉既丰。 又得离于淫怒痴垢。 是谓正度欲疾。 望此当力自解。 用尽是生。 入清净行。 务如应作。 而知一心。 以善其性。 与世无诤。 已知世事。 宜自忧身。 静居内思。 意志即明。 三垢已除。 便自得道。 心不复走。 亦无所著。 譬如国王为万姓主。 比丘自思惟能。 万端皆心为主。 佛与阿难俱。 到喜豫邑。 止河水边揵祇树下。 诸弟子且入城。 乞食已澡洗毕还礼佛。 住白佛言。 是国多疫到有死者。 朝所共闻。 有清信士。 玄黮时仙。 初动或震。 叔良。 快贤。 伯宗。 兼笃。 德称。 净高。 十人皆死。 是辈丧身。 当趣何道。 佛告诸比丘。 此十人者。 已断自然魂神。 上生十八天上。 到不还地。 不复来下受世间法。 又是国死。 非但此也。 佛天眼见。 五百清信士。 悉如难提。 等离三垢。 五道断死。 皆上生不还之地。 止取泥洹。 又有三百清信士。 已断三结。 无淫怒痴。 升频来地。 后来下生。 当见苦际。 复有五百清信女。 皆得四喜。 三结尽。 得沟港。 离三恶道。 生天人中。 不过七世。 当得应真。 于是佛谓诸比丘。 汝说彼死者。 为挠扰佛也。 然吾为佛。 不复受此。 亦当何惧。 微哉妙矣。 生死有时。 夫诸佛兴。 虽曰生于世。 不佛法情矣。 何则如来法情已止。 无所不觉。 已了是生。 现说分明。 所谓妙者。 从有是令得是。 无有是不得是。 从是起令是生。 是灭者乃都灭。 所以者何。 用有欲求故为不明。 缘不明行。 缘行识。 缘识名色。 缘名色六入。 缘六入更乐。 缘更乐痛。 缘痛爱。 缘爱受。 缘受有。 缘有生。 缘生老死忧悲苦懑恼。 致是具足苦性习。 有生死之本。 转如车轮。 行无休息。 从痴不明故有生死。 假令不明无余无欲以灭则行灭。 行灭则识灭。 识灭则名色灭。 名色灭则六入灭。 六入灭则更乐灭。 更乐灭则痛灭。 痛灭则爱灭。 爱灭则受灭。 受灭则有灭。 有灭则生灭。 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懑恼。 致是具足苦性习有为都灭矣。 故先为若说。 痴者有生死。 慧者持道。 不复生死。 当思念此。 挫其心乃不持复更生死之道。 又欲近道。 当有四喜。 宜善念行。 一曰念佛意喜不离。 二曰念法意喜不离。 三曰念众意喜不离。 四曰念戒意喜不离。 念此四喜。 必令具足。 而自了见。 当望正度求解身。 要可以除断地狱畜生鬼神之道。 以致沟港。 不堕恶地。 虽往来走天上人中。 不过七生。 自得苦际。 彼时佛请贤者阿难。 俱之维耶离国。 即受教行。 佛乐拘利历城中去。 到止城外故望女奈氏园。 奈女闻佛从诸弟子自越祇来。 即严车衣服。 从五百女弟子。 俱出城诣奈园。 欲跪拜侍觐。 佛遥见其五百女来。 敕诸比丘见是。 皆当低头内观。 自端汝心。 彼好庄衣。 譬如画瓶。 虽表彩色。 中但屎尿。 当知好女。 皆尽画瓶辈也。 夫为道者。 不当惑彼。 故当健制。 志惟分别。 是奈女来。 亦从我教。 何谓健制。 已生恶法。 能即断却。 治性精进。 自摄意端。 未生恶法。 能令不起。 治性精进。 自摄意端。 未生善法。 意能发生。 治性精进。 自摄意端。 已生善法。 志立弗忘。 能使增广。 治性精进。 自摄意端。 是以当为。 宁破筋骨。 自碎身体。 不随心而为恶。 是为健制。 何谓志惟。 惟内身循身观。 惟外身循身观。 以内外观思念分别断不使意。 惟内痛循痛观。 惟外痛循痛观。 以内外观思念分别断不使意。 惟内意循意观。 惟外意循意观。 以内外观思念分别断不使意。 惟内法循法观。 惟外法循法观。 以内外观思念分别断不使意。 是为志惟。 何谓分别知可行不可行。 从其正能别行。 是为分别。 夫能健制志惟分别。 乃为有力。 非谓壮士多力而为健也。 能去恶就善。 是谓最健。 自吾求佛与心诤以来其劫无数。 用不听邪心故今得为若世间作佛亦可休止。 汝意久在不净之中。 可自拔擢免斯众苦。 见是女来。 当如我教。 于是奈女到。 稽首毕一面坐。 佛问言。 今汝诸女意何如。 对曰。 受佛大恩。 得闻法教。 愚痴醒悟。 夙夜自敕。 不敢邪心。 佛告奈女。 好邪淫者。 有五自妨。 一者多声不好。 二者王法所疾。 三者怀异多疑。 四者死入地狱。 五者地狱罪竟受畜生形。 皆所致。 能自灭心。 不邪淫者。 有五增福。 一者多人称誉。 二者不畏县官。 三者身得安隐。 四者死上天生。 五者从立清净泥洹道。 是以当自患厌。 母人生病。 月期不净。 拘绊捶杖。 不得自在。 受行经戒。 可得如佛清净之道。 佛为奈女。 说法正化若干要语。 奈女欢喜。 避坐长跪白言。 欲设微食。 愿佛圣众。 俱屈威神。 佛以默然可之。 即作礼而去。 去未久。 维耶离豪姓。 有诸离车。 闻佛从诸弟子来。 去城七里。 即乘王威严四色车。 出欲见佛。 诸离车中。 有乘青马青车。 青衣青盖青幢青幡。 官属皆青。 有乘黄马黄车。 黄衣黄盖黄幢黄幡。 官属皆黄。 有乘赤马赤车。 衣盖幢幡官属皆赤。 有乘白马白车。 衣盖幢幡官属皆白。 佛见车骑数十万众填路而来。 即告诸比丘。 汝欲见忉利天上天帝苑中侍从出入者。 如此无异耶。 诸离车到。 皆下车步。 入奈园作礼毕一面坐。 佛为大众。 说法正化。 有一人字并? ?。 避坐起整衣服。 向佛自陈言。 每闻佛功德。 巍巍甚大。 天上天下。 无不倾动。 常从在所。 夙夜敬仰。 服重清化。 不敢有恼。 佛语并? ?。 天下睿哲。 乃知敬佛。 夫敬佛者。 自得其福。 死皆上天。 不堕恶道。 于是并口。 说颂赞曰。 敬谒法王来 心正道力安最胜号为佛 名显若雪山譬华净无疑 得喜如近香方身观无厌 光若露耀明唯佛智高妙 明盛无瑕尘愿奉清信戒 自归于三尊是时坐中五百豪姓。 各解身上衣。 以授并? ?。 并? ?持衣。 前白佛言。 是诸尊者。 闻善言喜。 共以五百上衣。 奉献世尊。 愿哀受之。 佛受已告言。 传士当知。 佛为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已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 出兴于世。 有五难有自然之法。 何等五。 佛出教化天下。 释梵沙门梵志。 龙神帝王。 以自然慧。 为世现证。 开说真道。 上语亦善。 中语亦善。 下语亦善。 至要义具。 清净究畅。 一切敷演。 是一难有自然法也。 佛说经于天下。 闻者皆乐。 信学讽诵。 端身口意。 去邪入正。 是二难有自然之法也。 天下人民。 闻佛经道。 意去开解。 深之思惟。 皆得明慧。 是三难有自然之法也。 天下人民。 闻佛教诫。 多以爱敬。 出三恶道。 生天人中获大利。 是四难有自然之法也。 天下人民。 闻佛道奥深妙法言。 解本生死缘之事。 断情绝欲。 皆得出要。 第一精进得应真道。 第二精进得不还道。 第三精进得频来道。 第四精进得沟港道。 是五难有自然之法也。 凡人于佛。 而有反复之心。 以施少善者。 皆得大福。 不唐弃也。 是故并? ?。 当自勖勉。 以学此得。 佛说已。 诸离车。 从坐起整衣服叉手言。 本欲请佛。 而奈女以夺我先。 愿须后日。 我等多务。 欲还请辞。 佛言。 可当知时。 时即皆稽首佛足。 绕三匝而去。 奈女通夜。 作浓美食。 严饰室内。 晨施床座。 行白佛言。 食具已办。 唯圣知时。 佛与众弟子。 俱到其舍。 就高座于众前坐。 奈女手自斟酌。 奉钵致浆。 行澡水毕。 取小床坐佛前。 欲问法。 佛言。 我代若喜好布施者。 后无怨畏。 多得称誉。 善名日增。 众人爱敬。 人能无悭。 仁慧为智。 如是无垢安隐。 生天上诸天相娱乐。 佛为奈女。 说法正化若干要说。 已皆欢喜。 佛请贤者阿难。 俱至竹芳邑。 止城北林树下。 是岁竹芳邑。 饥馑谷籴腾贵。 佛告诸比丘。 是间饥馑。 乞求难得。 汝等宜分部行。 别到维耶及越祇诸? ?邑。 可以无乏。 受教当行。 佛言。 比丘。 当知自损。 得善无喜。 得恶勿忧。 食取支身。 勿贪求美。 但坐嗜味。 爱求之故。 生死不绝。 夫知节身。 能自损者。 可得定意。 佛为说法。 正化若干要语。 皆欢喜礼佛去。 各分部行。 到诸国邑。 佛独与阿难俱。 到卫沙聚。 是时佛身疾。 举躯皆痛。 佛念痛甚。 而弟子皆不在。 当须众来。 乃取泥洹。 宜为是疾自力精进。 以受不念众想之定。 即如其像正受三昧思惟。 不念众想之定。 以是忍意。 而自得闻。 贤者阿难。 从一树下起。 诣佛稽首毕一面住。 问佛消息。 疾宁瘳损。 闻圣体疾。 实用忧惧。 世尊得无欲取泥洹。 愿有教令。 于众弟子。 佛报阿难。 佛岂与众相违远乎。 吾亦恒在比丘众中。 所当施为教诫。 以具前后所说。 皆在众所。 但当精进案经行之。 向吾疾生。 举躯痛甚。 即思不念众想之定。 意不着疾故。 忍中正要者。 阿难我所说法。 中外备悉。 佛为法师。 无所遗忘。 所当施行。 自足可知。 我亦已老。 年且八十。 形如故车。 无牢无强。 吾本说。 生死有时。 无生不终极。 上有天名不想入。 其寿八十四千万劫。 彼亦有死。 是以佛起经于天下。 咸示泥洹大道。 以断生死之本。 我今都为有身作锭令身归。 为法教锭令法自归。 彼何谓锭。 何谓自归。 谓是专心在四志惟。 一惟观身。 二惟观痛。 三惟观意。 四惟观法。 健制思念。 断不使想。 是为一切作法教锭。 当以自归。 吾为此已重说。 如欲解者。 当精进行中外戒法。 必使如常。 其有自归。 觉佛经道。 皆佛子孙。 今我委弃转轮王位。 为天下作佛。 忧度三界。 汝等亦宜自忧其身。 以断众苦。 彼避雨时。 补缮衣毕。 佛请贤者阿难。 俱至维耶离。 受教即行。 既到止猿猴馆。 行乞食毕。 涤钵澡洗。 又与阿难俱。 到急疾神地。 佛言。 阿难。 维耶离乐。 越施亦乐。 今此天下。 十六大国。 其诸郡邑皆乐。 熙连然河。 多出黄金。 阎浮提地。 五色画。 人生于世。 以寿为乐。 若比丘比丘尼。 知四神足。 是为拔苦。 多修习行。 当念不忘。 在意所欲。 可得不死。 一劫不啻。 如是阿难。 佛四神足。 已多习行。 专念不忘。 在意所欲。 如来可止一劫有余。 佛重说是至再三。 时阿难意没在边想。 为魔所蔽。 曚曚不悟。 默而不对。 佛言。 阿难。 汝去到一树下。 静意自思。 即受教一处坐。 时魔波旬来曰。 佛意无欲可般泥洹。 教诲已周已讫。 可灭度矣。 昔者佛游伛留河上。 解说诸老曰。 吾为佛。 虽得自在。 不贪久住。 非谓今也。 所度亦毕。 可般泥洹。 佛报波旬。 吾所以至于是未灭度者。 须我众比丘及比丘尼。 令皆智慧承用经戒。 劝请未入。 使学者成。 亦以须我请清信士及清信女。 令得智慧承用经戒。 未入者入。 受法者成。 如是波旬。 吾以待此四辈弟子。 皆得法意。 展转相教。 解诸童蒙。 使学成就。 是以至今。 未灭度耳。 魔曰。 可足时已毕矣。 佛言汝默。 如来不久。 是后三月当取泥洹。 魔心乃悦。 欢喜而去。 佛即正坐。 定意自思。 于三昧中。 不住性命。 弃余寿行。 当此之时。 地为大动。 空中清净。 佛之光明。 彻照无穷。 诸天神来侧满虚空。 佛从定觉。 自说偈曰。 发布时间:2025-07-14 08:30:09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30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