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仁焕法师:念佛句句皈命才能与阿弥陀佛感通,只念不皈命是假念;念 内容: 理解信愿行(农历7月23日上午)今天我等大众共同加深理解信愿行的概念。 信,就是要相信佛慈悲会成全我们众生成佛的道路。 愿,就是自己要有信心愿意接受佛的成全。 信愿就是我们想成佛的决定,行是我们成佛的落实和完善。 行包含有念佛、用佛、做佛、成佛。 我们过来是光念佛,没有用佛,没有做佛,还有不愿成佛。 为什么还要落实和完善呢? 相信吃饭能养命,也愿意吃饭,但是如果没有真正吃饭的时候,能不能养命啊? 所以我们必定要行,才能成佛。 什么叫做用佛、做佛、成佛? 念佛是念佛的慈悲。 用是要用佛的慈悲。 我们用了,真正地操作,亲自来体验佛的慈悲感受的过程,这叫做做佛。 由于经过实践训练,有经验了,才能成佛。 成佛的人,没有一切障碍,没有一切痛苦,没有一切恶报,没有一切烦恼差别。 慈悲的佛才拥有无量光,慈悲的佛才拥有无量觉,慈悲的佛才拥有无量寿。 再讲一遍,用佛就是愿意接受佛慈悲完善自己,做佛是于实践佛慈悲的过程中得到亲身的体验,成佛是于体验里面得到无上的经验,就是没有障碍的经验,没有众苦的经验,没有恶报的经验,没有烦恼差别的经验。 究竟成佛是怎么样呢? 不着相了。 不着相就叫做正等正觉,不着相也叫做圆满佛,还有一微尘的着相就不是圆满佛。 你虽然念佛,心中都没有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就等于你念佛而不用佛。 你愿意往生就是用佛了,就是你真正地接受了,念一句交一句,光念不交那是假念。 行就是交命。 有交命,佛才有条件慈悲成全我们成佛。 比如一个学生没有去亲近老师,没有交命给老师,老师虽然有无数无量的知识文化,也跟学生无关。 学生去亲近老师了,接受老师的教育了,老师才能有条件成全。 交命给佛是死人吗? (听众:不是)那交给佛得什么? (听众:无量寿)对,得无量寿才对。 如果交命给佛是死人了,那经典里面就不会教我们说往生,那就叫做往死。 愿望所有的同修正确地理解往生的用意,往生就是无量寿。 那我们人报废期到的时候,有没有死人啊? 有。 如果面容带有痛苦的时候,就是死了。 如果面容非常安详的时候,就是往生了。 这样说大家明白不明白啊? 慈悲在做不在念(农历7月23日下午)我们学佛人几乎都懂得念佛,却没明白到用佛。 如何用佛呢? 首先我们要理解佛。 念佛做什么? 念佛的功德在哪里? 我们又回归到佛的本愿上来,佛的本愿就是慈悲心,念佛就是念佛的慈悲心,用佛就是接受佛的慈悲心,做佛就是实践佛的慈悲心,成佛就是把慈悲心做好了,叫做事成就是人成,人成就是佛成。 为什么事成就是人成呢? 人能把事做出来了,表示你有德有能;你没有把事做出来,就是无德无能。 既然把事情做好了,你这个人就叫做了不起的人了嘛,了不起的人就是成佛了嘛。 如果实践佛的慈悲心成功了,你本身就是慈悲人。 这样的慈悲人就叫做成佛了。 你念念慈悲了,你才懂得慈悲的微妙原理是什么。 你懂得微妙原理了,你才依照原理去做出来。 做出来了,一次比一次有经验,经验成熟了,你就是成佛了。 我实践佛法,为什么能成功呢? 我认为佛的一切经典,不是光叫我们念。 如果单纯念,那是明理而已。 光明理没有去做,如同我说的:念饭不吃饭,肚子能饱吗? 什么叫做念呢? 佛教经常提到发心,它不提发念。 发心就是要用心来,所以是心念。 我们嘴巴念经、念咒、念佛号,真正的念是用心念,不是单纯用嘴巴念。 念在于心,不是念在于嘴巴。 用嘴巴应该是诵经,不叫做念经。 诵念是让我们懂得佛讲的道理,依教奉行就是重点在行。 我们每天在回向的时候,都赞叹:阿弥陀佛无上医王。 世间上也有医师,我们有病了,老是念:医师医师。 还不如去请医师,说:医师,我家里有病人,希望你马上来帮助治疗。 医生马上背上药箱来了。 现在就方便了,打120就行,不用亲自去请。 但是,如果你打通电话了,你老是念:120,120,。 对方也不明白你是什么意思。 应该是拨通120后,就说:我叫某某人,现在住在什么地方,我这里有人病重,愿望马上派人来抢救。 对方马上就来。 这样叫做用佛。 所以要理解念佛的目的是为了用佛。 为什么又讲做佛呢? 比如我们做一个中介人, 打120请医师来看病,我们也成为其中的慈悲人,这是用佛的过程。 那么,医生处理病人的过程,就叫做做佛了。 把病人治好了,你们就是成佛了。 本来,你把医师请来,医师把病人接走,依我们世间人来看,就认为任务完成了。 但是下面还有什么工作呢? 慈悲心表现在哪里? 你应该去关心病人的病情发展,你有一分关心,他就有一分的转变,你有十分的关心,他就有十分的转变。 印光老法师说:念佛,有一分诚敬就会有一分收获,有十分诚敬就会有十分收获,到底怎么样叫做诚敬? 如何把诚敬做出来啊? 诚敬也是一种发心,发心里面还有耐心。 耐心没有了,这个发心就变成假发心了。 如果发心能坚持到最后一分钟,就是真发心了。 如果我们光请医师来,把病人带走,就不管了,那么这个叫做发心不到位。 病人到医院以后,要去探望病人,护理病人,这样才有病人康复的过程。 这就表达有一分诚敬就有一分收获,有十分诚敬就有十分收获。 原来为了了解诚敬是怎么做出来的,我曾经专程闭关了五个月,这个道理不突破我就不出关。 后来闭关到第五个月,明白了。 结果神奇到什么地步呢? 因为我在山上闭关,24个小时都在念佛,晚上有月亮的时候,山上都是看得很清楚的。 当我明白到诚敬的道理,心里面很高兴,念佛念得非常激动,当我绕佛走到窗口的时候,看到窗外的情景大吃一惊:奇怪了,山上的树怎么全部倒下来了? 那里是原始森林,有古老的很大的树,当时也没有大风,为什么树木全部倒了? 而且倒得非常有规律,整片地倒下来,过一两分钟它又直起来,再过一两分钟又倒下去,非常好看。 后来我才懂得:明白了佛的本意就会感动天地。 这一次我也知道:连一草一木都有佛性。 慈悲,不是靠念能把慈悲念成功,慈悲是要用要做才成功。 念佛是重在理解佛,用佛是接受佛。 你接受佛了,就会和佛达成心灵沟通。 沟通以后,我们本身就自然佛性显现了。 佛性显现以后,我们每做一件事就灵感一件事,这是发心接受的作用。 禅宗说开悟分有渐悟和顿悟。 渐悟的原因在于发心还没有究竟,圆满的发心才有顿悟。 比如原来神秀就是属于渐悟的佛,他说:身为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这两句话说明,渐悟在有为,顿悟在无为。 说明慧能的发心是究竟圆满的,神秀的发心是不究竟不圆满的。 那我们如何接受到最好呢? 前天我们是自己皈命,目的是为了什么? 首先完善自己,成为解脱人,你解脱了才能利他,别人才跟你一样得到解脱。 如果你都还没有解脱,你帮助别人,你怎么知道解脱不解脱呢? 比如一个当老师的人,他首先要有文化,他才能当老师。 如果自己都没有文化,怎么教人呢? 所以去读书就是自利,也叫做完善自己,我们皈命也是自利,为了完善自己。 这一堂大家明白我讲的重点是什么吗? 重点在于:慈悲不是念得成功。 念仅仅能理解而已,慈悲必定要做才能成功。 知道念佛和用佛的本意了,以后就要依教奉行。 发布时间:2025-06-30 11:00:09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30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