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安法师:《净土宗教程》净宗信仰的践履(16) 内容: 随着东汉末年净宗经典的翻译与传布,难信易行的念佛法门在理论与信仰修行层面,经过四众弟子的观察、试探到最终接纳信受的曲折过程。 在念佛法门流布早期,中国信众潜修密超者不乏其人。 文献记载最早发愿求生西方净土并得以验证的有西晋的阙公则。 阙公则居士性情恬放简肃,专勤念佛法门,晋武之世(公元265—274年)往生于洛阳。 道俗同志为设追念会于白马寺中,其夕转经,中夜时闻空中有唱赞声,仰见一人,形器壮伟,仪服整丽,乃言曰:“我是阙公则,今生西方安乐世界,与诸菩萨共来听经。 ”阙公则是现存文献中最早的信仰弥陀求生净土者。 其后修持念佛法门得以成就往生者,不胜枚举,如卫士度居士于东晋永昌年间(公元322年)临终有往生西方的灵异。 《西方确指》中,觉明妙行菩萨追述自己在晋明帝时(约公元323年)受贫子身,发愤苦切念佛,七日七夜心开见佛,临终坐脱生西。 可见净土信仰与修持,在早期便已经具有广泛的民众性。 注重信仰与践履的净土法门,亦受到当时高僧法师的青睐。 西晋末年有竺僧显禅师,常以诵经业禅为务。 后遇疾绵笃,乃瞩想西方净土,苦切求往生,见阿弥陀佛光明显赫,疾苦愈好,至次日清晨,端坐往生。 西晋竺法旷法师每以《法华》为会归三乘之旨,《无量寿》为净土之因,常吟咏二部经典,有徒众来时即讲说,独处时则自诵。 并募缘起立大殿,供奉阿弥陀佛像。 竺法旷是文献记载最早讲解《无量寿经》的法师。 东晋初有支道林法师(《般若》六家之一),夙诵《道行般若经》及《慧印三昧经》等,亦尝命匠人造阿弥陀佛像,自撰赞文表明誓生安养佛国,见佛神悟证果之誓愿。 晋末以后,随着净土信仰的弘传,阿弥陀佛像亦相继造立。 造立阿弥陀佛像有甚深功德。 《般舟三昧经》云:“若欲疾得三昧,应作佛形像。 ”广造佛像能度无量众生,何以故? 《观经》云:“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人们礼拜瞻仰阿弥陀佛相好光明,便可感悟接纳阿弥陀佛的愿心。 阿弥陀佛的愿心,即是普救九法界众生出离二种生死的大慈悲心。 阿弥陀佛以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摄受我等众生往生极乐世界。 以相好光明作佛事,功德难量。 有见于此,随着净土信仰的弘传,阿弥陀佛像的造立,便蔚成风气并影响到后来的历代净土信仰。 自古迄今,雕刻绣画阿弥陀佛像之灵瑞,史册多有记载。 诸如或刻阿弥陀佛像出舍利;或画阿弥陀佛像焕发神光;或造释迦弥陀二像,导引其雕刻者至极乐世界听闻阿弥陀佛开示;或至诚所造的阿弥陀佛像,入地狱教化众生等等,足证造阿弥陀佛像之功德不可思议。 时至21世纪初叶,江西庐山东林祖庭,将建造48米阿弥陀佛接引铜像,恒久住立于南阎浮提,慈眼视众生,悲手救群萌,亦实乃千载难逢之盛事。 净宗念佛往生法门,在为中国人接纳信受过程中,亦遇到严峻的考验。 距此娑婆世界十万亿佛刹之遥远的西方,有一世界名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且此佛净土与吾辈娑婆众生关系甚切,这实在是一件匪夷所思之事。 凡夫众生信慧有限,听闻之余总不免存有眼见为实的求证心理。 这种需要验证的心理是东晋时代净宗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东晋慧远大师以其睿智卓识,启建白莲社,以缁白二众精英团体共修念佛三昧的实践,来应对这一挑战。 莲社123人于般若云台精舍阿弥陀佛像前,奉以香华,建斋立誓,共期西方。 刘遗民居士秉承慧远大师意旨,撰写《西方发愿文》,从三世善恶因果,人世无常,轮回路险的理念契入,深刻领悟到业力凡夫懈怠放逸的习气深厚,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道心,若有若无。 是故启建莲社,同志诸贤相互勉励督促,夕惕朝勤,是乃关涉到净业修行的成败。 其目的在于当生往生净土,圆成佛果。 诚如发愿文之所咏赞:“藉芙蓉于中流,荫琼柯以咏言。 飘云衣于八极,泛香风以穷年。 体忘安而弥穆,心超乐以自怡。 临三途而缅谢,傲天宫而长辞。 绍众灵以继轨,指大觉以为期。 ”意谓:于生死中流藉托莲华以度越,琼树绿荫下畅咏高洁的心声。 飘云衣逍遥于八方极迥之地,熏沐莲香清风以尽天年。 勤苦办道而身体弥显庄敬盛美,不染五欲之乐以禅悦自怡。 念佛三昧横截畜生、饿鬼、地狱的苦报,往生净土长辞天堂宫阙的幻乐。 绍集众贤的志趣以承继圣人的芳轨,以成就佛果作为莲社共修的目标。 字里行间洋溢着深沉的宗教情怀,千载之下诵之,亦回肠荡气,催人善根。 据史料记载,莲社123人均有往生瑞相。 诚为后世结社念佛之滥觞,流风余韵,影响至深且远。 东林寺遂尔成为我国第一净土道场。 以此德业故,慧远大师遂被推尊为中国净宗初祖。 庐山莲风普振,天下道心清坚之士,神往而竞效之。 齐、梁之时愿生净土的高僧大德甚众,诸如:僧诠、昙弘、慧通、慧进、僧行、法阴、法琳、僧柔、宝亮等。 梁朝道珍法师,平素专讲《涅槃经》,后慕远公净业,驻锡庐山,禅坐中,忽见海上数百人乘宝舫前行,道珍恭问去何处? 答曰:“往极乐国。 ”道珍求附载同往。 回报云:“法师虽善讲《涅槃经》,亦大不可思议,然未诵《弥陀经》,岂得同往? ”道珍法师遂中止讲《涅槃经》,专一念佛诵《阿弥陀经》,及二万遍。 命终前四七日,见西方银台来至。 空中皎如白日,有声音传来:“法师当乘此台往生。 ”尔时大众咸闻天乐异香,数日香犹未散。 其夜峰顶寺僧,遥见谷口数十火炬,明燎彻夜,次日乃知道珍法师灵逝。 至北魏宣武帝时,北印度沙门菩提流支(公元508年至洛阳),译出《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解说五念门往生之法。 昙鸾大师领纳信受菩提留支三藏法师所传承的念佛法门,身体力行。 在理论与践履上均有重大建树。 据载:昙鸾大师十五岁出家,广通内外诸典,欲造《大集经》之注解,但至过半而罹疾,感人命危脆无常,欲先学仙术,得长生以后,方崇佛教。 从陶弘景得仙经十卷,欲往名山依法修炼。 行至洛阳,恰遇菩提流支,昙鸾往而启问:“佛法中颇有长生不死法胜此土仙经者乎? ”菩提留支答:“此方何处有长生不死法? 纵然能得长年少时不死,但终难免轮回三有。 ”即以《观无量寿佛经》授之说:“此大仙方,依之修行,当得解脱生死。 ”昙鸾顶受后,遂即焚毁仙经,专修西方净业。 每有世俗君子诃难:“十方佛国,皆为净土,法师何乃独意往西,岂非偏见生也? ”昙鸾大师回答:“吾既凡夫,智慧浅短,未入法位,念力须均,如置草引牛,恒须系心槽枥,岂得纵放,全无所归。 ”虽然责难者不断,而昙鸾大师独决依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渴仰往生西方净土,精勤念佛。 临终时,见到龙树菩萨告知净土缘熟。 遂集众开示:“劳生役役,其止无日。 地狱诸苦,不可不惧;九品净业,不可不修。 ”在众弟子的高声唱佛声中,西向稽颡而终。 众人俱见幡华幢盖,自西而来,天乐盈空,良久乃已。 昙鸾大师不仅身体力行,而且著书立说,其《往生论注》阐述净宗他力本愿的理念,对后人影响甚大。 承续昙鸾大师净宗遗响者,是隋末唐初的道绰大师。 道绰大师早年遍习经论,尤精研《大涅槃经》,讲及二十四遍。 后来修涉《般若》,常住汶水石壁玄中寺。 见寺中石碑记载昙鸾久修净土之懿业,至临终时,有种种奇异瑞相。 道绰大师读后深受感动,遂舍涅槃宗而归向净土法门。 每日持念佛号七万,坐必面西,六时礼拜,讲《观无量寿佛经》近二百遍,以净土法门化导有缘道俗,劝人弃除杂缘思虑,一心念佛。 人各掐珠,口称佛号。 聚众念佛,散席后佛号余音犹播扬泉林山谷。 临终时,众人见化佛住立虚空,天花下散。 受其感化者不计其数,撰《安乐集》,祖述净宗理论与实践。 中国净宗集大成者善导大师,早年出家,求道于诸方,至西河遇道绰大师,在其九品道场听讲《观无量寿佛经》而大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 修余行业,迂僻难成;唯此法门,速超生死。 ”于是勤笃精苦,如救头然,感应殊胜,化缘极盛。 著述宏富,影响巨大。 又唐代开元间有慈愍三藏者,原名慧日,曾远涉印度求学,寻求梵本,凡十三年,备尝辛酸,深厌阎浮提,遍寻出离三界之道,天竺三藏学者皆指赞净土。 后至北印度健驮罗国,王城东北有一大山,山有观音像,据云虔祈者多有灵应。 慧日法师遂七日叩头,又断粮毕命为期。 至七日夜未央,观音菩萨在空中现紫金色相,长丈余,坐宝莲华,垂右手摩其头曰:“汝欲传法自利利他,西方净土,极乐世界,弥陀佛国,劝令念佛诵经,回愿往生。 到彼国已,见佛及我,得大利益。 汝自当知净土法门,胜过诸行。 ”慧日法师因感观音菩萨现前开示,信心大增,遂决定专修念佛,矢志净土。 回国后,为唐玄宗说法,开悟帝心,唐玄宗赐号慈愍三藏。 慈愍三藏见到当时禅宗空腹高心,贬抑净宗,乃撰《往生净土集》,盛倡念佛法门,视净宗念佛法门为出离生死苦海之捷径。 主张融通各宗,会归净土。 其净宗思想对后人影响颇大,别具一格。 净宗在唐代,无论理论建构还是修持实践,均蔚成大观。 在理论建构方面,前有道绰、善导,继后有慧日、法照、迦才、怀感、大行、少康等诸师辈出,各有章疏著述,阐扬净宗教义。 又其他宗派的祖师大德,如法常、智俨、吉藏、玄奘及窥基等,或翻译经典,或著述称扬,或归投净土,形成春兰秋菊竞辉的局面。 在念佛行持方面,净宗祖师以自身修行成就来弘传念佛法门,如善导大师念一声佛号,便有一道光明;少康大师念一声佛号,便出一尊佛像等。 大行法师专心思忆阿弥陀佛,阅三七日,夜半忽睹琉璃地,心眼洞明,临终预知时至,寂尔往生。 另外,文人哲士亦倾慕净宗,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加之唐代诸帝王的崇信与护持,全国上下形成“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的盛况。 风云际会,真可谓净宗建构与弘盛的黄金时代。 净宗理念亦为中国本土文化,诸如文学、音乐、绘画、建筑、哲学与科技等方面,注入活力与生机。 宋代三百余年,净宗弘传亦保持着相当的力度。 念佛法门功高易进的特质,颇得教内各宗祖师大德的认同,念佛信仰的群众性进一步扩大。 宋初以后,禅宗、天台宗、律宗、华严宗等祖师大德,大多兼修兼弘净土法门,而形成台(天台)净融合、禅净双修、净律合一的思潮。 如禅宗法眼宗第三代祖师永明延寿大师,作《禅净四料简》,力倡禅净合行,万善同归净土,被后人推尊为净宗第六祖。 律宗祖师灵芝元照,常诵《观无量寿佛经》与《普贤行愿品》,结“莲华净土念佛社”,更刻慈愍三藏文集以弘净宗;华严宗第四祖清凉国师作《五门念佛论》。 宋代结社念佛兴隆,如净宗七祖省常大师、遵式法师、知礼法师、宗赜禅师等,以江浙为中心,盛行结社念佛。 据载:宗赜禅师宗说兼通,仰踵庐山慧远大师结社念佛之芳规,建莲华胜会。 其方法是每日念阿弥陀佛名号,或千声或万声,记入功课册。 一夕,梦一男子,乌巾白衣,风貌清美,对宗赜禅师说:“欲入公弥陀会,乞书一名。 ”宗赜问何名,曰:“普慧。 ”又云:“家兄普贤,亦乞登名。 ”说完遂隐。 普慧、普贤乃《华严经离世间品》中所列的二大菩萨。 此土行人发心结社念佛,稀有难得,遂感菩萨大士幽赞。 宗赜禅师感念菩萨的加被,遂以二大菩萨名列入莲华胜会名录之首。 另外,居士归信净土且成就者甚众,诸如:杨杰、王古、苏轼、江公望、王阗、王日休等,大多禅净双修,自行化他。 其中王日休居士自行念佛勤苦,每日礼佛一千拜,临终站着往生。 自宋以后,净宗成为佛教各宗的归趣。 如长芦赜、天衣怀、圆照本、中峰本、天如则、楚石琦、空谷隆等大禅师,皆明垂言教,偏赞念佛法门。 经元、明、清迄至现代,莫不如是。 然而,净宗信仰的民众化,亦是一波三折。 如元朝的白莲教风波,其起因过程复杂。 宋高宗时子元禅师,一日闻鸦声得悟,自此起利他摄化之心,仿庐山莲社遗风,作莲宗晨朝忏仪,普劝念佛,令持五戒,观自代法界众生礼忏,以使彼等众生往生西方。 其后在俗白衣之徒辗转传授其教,大酿流弊,形成白莲宗,流布民间。 最初各皆持五戒念佛,特重不杀戒,不食酒肉,事事洁斋,所以称其徒为白莲菜。 白莲宗信徒中,有作伪经《真宗妙义经》,以道教之精气神配佛法僧三宝,而教人搬精运气,广行淫秽,妄附佛说,相率擅为邪行,后再转而为教匪,危害国家社会秩序,实是佛教史上罕见之事例,曾一度被朝廷严禁。 莲宗正教法门也由是受其牵连。 元成宗时,优昙普度法师撰《庐山莲宗宝鉴》,阐释白莲宗教旨,兼指斥邪说。 至元仁宗朝,上表乞复教。 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敕许此书颁行各省,复兴白莲宗。 优昙普度法师被命为白莲教主,又赐号虎溪尊者,净宗亦得以延续光大。 明代三百年间,佛教承宋元以来之余风,禅宗最荣,天台次之,而净土是附带二宗,为实际信仰广行道俗之间,呈现盛况。 明末四大师中,莲池大师与蕅益大师被后人推尊为净宗八祖与九祖。 紫柏尊者与憨山大师在禅诵之余,亦苦切劝导道俗念佛。 憨山大师发心念佛时,曾数数见佛菩萨现身光明,是故每常开示:若念佛得力,尤胜参柏树子、干屎橛也。 及晚年住锡庐山五乳峰时,启建六时念佛道场,以代禅期。 莲池大师、蕅益大师严净毗尼,深探教海,拈提净土,广利人天。 以念佛一法,圆超禅教律,实一大藏教之指归。 融通禅净,和会宗教,提唯心以阐净土之旨,以念佛自利利他,可谓法门得佛之全体大用者。 四大师的净土行业与思想,如暗夜慧炬,指明了后世行人的方向。 明代居士修持念佛法门且撰著弘扬者有唐宜之、严敏卿、庄广怀、袁宏道、姚广孝、李贽等。 袁宏道以悟道为先锋,以念佛为后劲,笃修净土,撰述《西方合论》,洋洋大观,理事双备,深得蕅益大师赞许,被选入《净土十要》。 清代佛教承续明朝之禅教律三宗混融思想,禅净双修之风益盛,同时台宗、律宗之徒亦参禅归净,各派对立疆界消泯,而念佛一门则寄寓于各宗,广行于道俗之间。 清代三位净宗祖师——截流大师、省庵大师、彻悟大师,专倡净土,自行化他。 加之清代诸多皇帝崇信与护法,净宗念佛法门亦呈兴隆景象。 清朝康熙、雍正年间,宫廷课诵《无量寿经》,成为定例。 居士归向净土且著书宣扬净土者有:周克复、张公纬、俞行敏、周梦颜、彭绍升、彭希涑、魏承贯、王耕心、沈善登等。 近代印光大师上承善导专修之宗风,下应末法众生之根机,专倡念佛法门。 力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不作,众善奉行,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其教化平实,其行持绵密崇高,道俗倾心归信者甚众,开一代念佛新风,中兴净宗,其流韵遗响迄至当代。 教化众生,正信正见,厥功甚伟。 民国年间,兼修念佛、劝导念佛的亦有谛闲、圆瑛、慈舟、弘一、兴慈、倓虚等法师大德。 另有一批大德居士,自行化他,对净宗弘扬功绩甚大。 如杨仁山、范古农、江味农、梅光羲、胡松年、夏莲居、李炳南等。 近代以来,学风颇开。 净宗念佛法门在一批高僧大德推动下,蔚成风气。 全国各地净业行人,或仿庐山远公之遗风,结莲社念佛;或专课佛号,矢志求生净土;或撰著弘扬净宗。 净宗念佛法门在全球颇具风起云涌之势,古老的净宗势将在现代乃至未来焕发绚丽的光彩。 发布时间:2025-06-14 11:14:11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29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