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百喻经卷下》:98.小儿得大龟喻 内容: 【译文】从前有个小孩,在地上玩时,捉到了一只大乌龟,准备杀掉它,却又不知怎么杀,就问别人:“怎么才能杀掉它呢? ”有人告诉他:“你只要把乌龟丢入水中,马上就可以杀掉。 ”小孩相信了这话,便把乌龟丢入水中。 乌龟一进到水里,马上就游走了。 世上凡夫俗子也多是如此。 修行人想抵制外界对感官和思想的诱惑,从而修善积德,总找不到好的方法,就四处询问:“我要怎么样才可以得到解脱? ”而破坏修行人的天魔王波旬以及恶导师就故意对他说:“你不懂得先破后立的理论吗? 只要尽情享乐,纵情声色,不必刻意地勉强自己,自然而然的就会得到解脱。 ”真有愚昧之人,不经过认真思考,信了那些人的话,生命结束后,会堕入三恶道中。 就像那个小孩,把大乌龟扔进海中一样的愚蠢。 《百喻经》尊者僧伽斯那撰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写在前面:《百喻经》佛教文学经典,以譬喻宣扬佛法义理。 全书从《经藏》12部经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颂,概称“百喻”。 行文短小精悍,诙谐机智,生动巧妙,文浅理深。 百喻经闻如是。 一时佛在王舍城。 在鹊封竹园。 与诸大比丘菩萨摩诃萨及诸八部三万六千人俱。 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俱。 从座而起白佛言。 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 故来归问唯愿说之。 佛言甚善。 问曰。 天下为有为无。 答曰。 亦有亦无。 梵志曰。 如今有者云何言无。 如今无者云何言有。 答曰。 生者言有死者言无。 故说或有或无。 问曰。 人从何生。 答曰。 人从谷而生。 问曰。 五谷从何而生。 答曰。 五谷从四大火风而生。 问曰。 四大火风从何而生。 答曰。 四大火风从空而生。 问曰。 空从何生。 答曰。 从无所有生。 问曰。 无所有从何而生。 答曰。 从自然生。 问曰。 自然从何而生。 答曰。 从泥洹而生。 问曰。 泥洹从何而生。 佛言。 汝今问事何以尔深。 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 问曰。 佛泥洹未。 答曰。 我未泥洹。 若未泥洹云何得知泥洹常乐。 佛言。 我今问汝。 天下众生为苦为乐。 答曰。 众生甚苦。 佛言。 云何名苦。 答曰。 我见众生死时苦痛难忍。 故知死苦。 佛言。 汝今不死亦知死苦。 我见十方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乐。 五百梵志心开意解求受五戒。 悟须陀洹果。 复坐如故。 佛言。 汝等善听。 今为汝广说众喻。 原典:98. 小儿得大龟喻昔有一小儿,陆地游戏,得一大龟,意欲杀之,不知方便,而问人言:“云何得杀? ”有人语言:“汝但掷置水中,即时可杀。 ”尔时小儿信其语故,即掷水中。 龟得水已,即便走去。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 欲守护六根①,修诸功德,不解方便,而问人言:“作何因缘,而得解脱? ”邪见外道、天魔波旬及恶知识而语之言②:“汝但极意六尘③,恣情五欲,如我语者,必得解脱。 ”如是愚人,不谛思惟,便用其语,身坏命终,堕三恶道。 如彼小儿掷龟水中。 注释①六根: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 。②天魔波旬:天魔,全称为他化自在天子魔,四魔(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之一。 ③六尘:又作六境。 指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等六境。 众生以六识缘六尘而遍污六根,能昏昧真性,故称为尘。 此六尘在心外,故称外尘。 此六尘犹如盗贼,能夺一切之善法,故又称六贼。 来源:1、《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邵之茜著2、《百喻经注释》弘学注释3、网文 发布时间:2025-05-31 08:29:31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29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