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正如法师:所有善根 心心回向 内容: 所有善根 心心回向正 如“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国。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这是夏氏会集本《无量寿经》中的一段文,也是阿弥陀佛四十八願中的第十八願的内容。 其願文因“十念往生”而在净宗中影响甚大,其内容诸念佛人也应该了解,这里不谈。 这里要讲的是“所有善根,心心回向”八字。 因为,有同修问起“心心回向是什么意思? ”我觉得这个问题重要,于是在法会上作了专题解说。 《无量寿经》是净土宗形成的主要依据经典,也是修学净土法门重要的经典之一。 其汉文译本有五种。 由于曹魏康僧铠所译的《无量寿经》在五种译本中流通最广,因此,人们对《无量寿经》之名较为熟悉。 唐菩提流志所译的无量寿经异本《大宝积经卷第十七无量寿如来会第五》中有“所有善根,心心回向”这八个字,其他四种译本中没有。 汉译、吴译、宋译还没有这一段願文。 善根云何? 善根是什么? 善,指善法,根,即根本。 谓善法之根本,善之根,德之本。 五戒十善,一般被认为是善法之根本,但佛经中有时又以“无贪”“无嗔”“无痴”三者为善根之体,合称三善根。 《阿毘达磨品类足论》卷一中告诉我们:“善根云何? 谓三善根。 即无贪善根、无瞋善根、无痴善根。 ”我们拜读《大集经·虚空藏品》时也看到:“一切菩萨行的基础在于无贪、无恚、无痴等三善根。 ”菩萨行的基础是什么? 是无贪、无恚、无痴三善根。 有贪嗔痴,就不是菩萨。 此“三善根”,为“诸善法之根本”。 善根,一般也可泛指一切善法善行,又为得善果之根本,因此,善法本身也称善根。 “善根者,所谓欲善法。 ” 这句来自《大集经》中的法语说明了这个问题。 普贤菩萨在《普贤行愿品》中也提及:“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轮,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所言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等等,这些也是善根。 我们非常熟悉的,在晚课中念到的《大忏悔文》,内容中说:“若我此生,若我余生,曾行布施,或守净戒,乃至施与畜生一搏之食,或修净行,所有善根,成就众生。 ”凡是自修的善法,或利济众生的善行,都叫善根,乃至于《金刚经》里所说的:“于此章句能生信心。 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 ”听经闻法,依法生信,这也是善根。 此为善根之广大义。 基于善根的广义,于是在佛教各宗派中,对于善根的诠释角度也就多姿多彩。 如,从净宗持名念佛的角度讲,称名佛号,修净土行,称善根,而且是名为“多善根”。 《大悲经》中说:“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穷尽。 ”《弥陀要解》中藕益大师更解释:“声闻(缘)觉,菩提善根少。 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 ”根,本是树根,因能生长,故赋予生长之义。 这里则用来形容“善法”,犹如树根一般能生长,能生长“善法”,而名善根。 正如《入阿毗达磨论》卷上所说:“能为根,生余善法,故名善根。 ”你说一句吉祥语,闻者开怀。 这句吉祥语就是善法,“闻者开怀”的效果也是善法。 善法生善法,称善法生长。 根,又有坚固不可拔的含义。 《维摩诘经·菩萨行品》中说:“护持正法,不惜躯命。 种诸善根,无有疲厌。 ”僧肇法师引罗什法师的话注释说:“什曰:谓坚固善心深不可拔,乃名根也。 ”(僧肇《维摩诘经注》)树木生根,则树有力,风吹不倒。 树根越扎越深,则树固不可拔。 善根亦复如是,善心善行,一旦生根,就有力量,能破恶法。 何为回向? 什么叫回向? 《华严大疏钞》卷廿三中说:“回者转也,向者趣也。 ”《往生论注》中注释:“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 ”慧远法师《大乘义章》卷九说:“言回向者:回自善法,有所去向,故名回向”。 回,是回转,向,是趣向,回转自已所修的一切功德,趣向于某一方。 传统上都是这样解释。 但是,一般人还是不太明白。 回,回转,是指原来功德已去了某个地方,现在要将功德“回转”过来,再“趣向”另一方? 明明功德就在这里,还没有送出去,怎么还用“回转”? 直接将功德“趣向”目标就了当了! 的确用不着回转。 那么,这里为何讲回转? 其实,仔细推敲,“回”之一字还有回报和作为量词来解释。 回报,如言“回敬”。 回,作为量词来解,指事情、动作的次数,如说“来了一回”、“那是另回事”。 现在很清楚明白,“回”是指功德的次数及多寡,就是指“所修的功德”这个事儿。 回向,就是将自己所修的功德(回),“趣向”到某一方,送到那里,直接兑现而实现心愿。 再通俗解释,“回向”也就是指将所修的“功德作什么用途? ”比如,你赚了十元,这十元就好比是功德。 你现在将十元作什么用? 是买饼干? 还是买面包? 将十元买饼干,这就是回向,将十元买面包,这也是回向。 回,是回转,向,是趣向,作这样的解释也是有道理,问题是看用在什么地方。 比如说回小向大,回劣向胜的“回向”,就是作这种诠释。 回向也有许多类别。 《大乘义章》卷九中有慧远法师提出的菩提回向、众生回向、实际回向等三种回向的解释。 澄观法师在《华严经疏》卷二十六中所列举的有: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小向大,回向佛道,回向众生,回劣向胜,回自向他,回少向多,回自因行向他因行,回世向出世,回此向证等十种回向。 道绰法师在《安乐集》中解说回向有六种:(1)所修诸业回向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到彼国后,得六神通,再还人间,救度众生。 这一回向是谓“不住道”。 (2)回因向果。 (3)回下向上。 (4)回迟向速。 这三种回向是谓“不住世间”。 (5)回施众生悲念向善。 (6)回入去却分别之心。 第6回向相当于般若空之回向。 小品《般若经·回向品》说:“无有法能回向法,是名正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了无回向者、回向法、回向处之心相,是名真回向。 依《往生论注》的说法,回向有二种:(1)往相回向,回施自己过去今生功德于众生,願同生净土。 (2)还相回向,谓已生净土,生大悲心,再回入此土救度众生,共成佛道。 回向,是修学佛法中一个重要环节,是净业行者必不可少的修持。 你在修学佛法中用那种回向? 所作善根,唯有回向,正确回向,才会产生巨大的功德果实。 《地藏经》中告知我们:“更能回向,不问多少,毕竟成佛。 ”无论作了什么善根,也不论作了多少功德,只要回向,毕竟成佛。 回向、发願,说的也就是发心的问题。 净土法门非常强调回向。 《无量寿经》说:“作诸功德,信心回向,此诸众生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加趺而坐。 ”又说,“以此回向,愿生彼国。 其人临终,无量寿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 ”《观无量寿经》说:“以此善根,回向願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又说:“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极乐国。 ”《阿弥陀经》说:“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願生彼国土。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願生安乐国。 ”《往生论》一开头便这样宣告了造论的宗旨:願生安乐国。 净宗高唱:信願行,为往生净土三大资粮。 其中願,也就是回向。 无求生净土之願,则不生净土,这是必然的因果关系。 所有善根 心心回向念佛是善根,乃至布施、持戒、一毫之善都是善根。 这些“所有善根”,发挥作用,关键是回向。 如果所有善根,回向往生西方,那么一切善根都是净土正因。 假如念佛之善根,回向人天果报,那么念佛之善根也将成为人天果报之因,这个要明白。 心的含义很多,这里的“心”,是指意念,如言“举心动念”。 《金刚经》说:“须菩提!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经中所说之“心”,也有举心动念之意念的含义。 “心心”,就是指前后每一个举心动念。 “所有善根,心心回向”,对念佛求生西方者来说是至关重要,但是,一般念佛人并不知识。 纵然,有念佛人读到这句经文,然而却轻意忽略了,非常可惜。 念佛回向的人很多,但是,懂得“心心回向”的人并不多,而能作到“心心回向”的人更是少。 为什么古今中外念佛人不可计数,而往生者却很少? 原因固然很多,但念佛人没能作到“所有善根,心心回向”这句来自《无量寿经》中阿弥陀佛的精华话语,是个重要的原因。 “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是往生西方的关键之所在。 如果这八个字变成“所有善根,有时回向”,这便出问题了。 上午回向净土,下午回向天上,明天回向人间果报,朝东暮西,志愿不一,则难往生。 刘居士刚才念佛完毕才刚刚回向往生,“愿生西方净土中……”回向文刚刚语止音落,忽然想起荣华富贵事,心想:“阿弥陀佛! 保佑我加官进爵! ”前一愿願生西方,后一愿人间福报,前一念回向西方,后一念便偏离了回向心,偏离轨道,念念回向,念念杂缘,像这种情景,阿弥陀佛纵有广大願力也无法度你上西方,因为你意愿不高,因为你志向不明,因为阿弥陀佛国土那是个绝对尊重众生自主权的地方。 在这方面,大势至菩萨有亲身体会,感触至深。 他在《楞严经》中说,“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 ”阿弥陀佛犹如母亲,佛视众生犹如佛子。 儿子离家出走,母子分别,母亲时刻惦念孤儿,但孤儿从不想念母亲,并且“逃逝”逃避,躲得远远的,让母亲找不到,母亲“虽忆何为”? 母亲思念死也没有用。 但是,“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母亲想见儿子,这时儿子也想见母亲,母子想见的心念强烈无间,那么母子很快便相见了。 大势至菩萨最后总结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忆,就是念佛回向心。 “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净念相继”,表达的都是念念回向心。 有人要问:心心都在回向,那么其他事都不能作了? 也不能上班工作了? 因为上班做事,心自然就跑到这里来了。 应该明白,念佛回向不碍生活工作,生活工作不离念佛回向。 净业行者刚开始念佛时,确实是杂念纷飞,离开佛号,人我是非就来了。 就是在念佛回向时,也是杂念间起,这很正常。 由于众生沉伦已久,污染巨深,执著坚固,杂念成性,想要在极短的时间内作到心心回向,的确有困难。 但是,勿灰心! 只要念佛人有信心有恒心,不断反复熏修,不久的将来心心回向是可以达成。 达成心心回向,也就“念无所念,无念而念”了。 君不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虽工作做诸善业,但不执著;虽不执著,但生其心,正念了了分明,願生之念历历在前。 当然,这境界是高了些。 不过,精进念佛人一定会有这个过程。 将“所有善根”,于每一举心动念时,统统回向往生极乐世界,决定往生。 净业中还有回向文和回向偈。 回向文,大家常见的有:莲池大师的《回向文》:“弟子众等,现是生死凡夫……”;慈云法师的《一心归命》;大慈菩萨的《回向文》“十方三世佛……,等。 回向偈较常用的有“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回向偈和“愿生西方净土中”回向偈等。 有人问:念那一种回向比较好? 答案是依各人爱好而定,选择那一种都很好。 如果你还没主意,那么建议你用“愿生西方净土中”回向偈①。 此偈简明易记,但有人觉得其单求自己往生,故有欠圆满。 但是,如果你念此偈后,能加入成佛度生之观想,那就圆满了。 如果,你连这个简短的四句也念不来,那你就观想“求生西方”好了。 有人疑惑:願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这样回向之后,自己的功德会不会变少变无? 我现在有两个苹果,分一个给他人,自己自然少了。 看来这种担心是合理的。 但是,功德并不是这样子。 你将功德回向给众生,功德不但不减少反而会增加;越是舍不得回向给众生,功德就越少,因贪著故。 比如一盏灯引燃另一盏灯,引燃的灯越多,光亮就越大。 回向得完完全全,三轮体空无执着,也就是“回入去却分别心”,功德便扩展到无有限量。 有设限,功德当然有限,没有设限,功德当然无限。 什么时候念回向文比较好呢? 如果是依仪诵文回向,当以念佛诵经完毕回向,也可以在夜课完毕总回向。 如果只以“願生西方”四字为回向文,则念佛毕即可回向。 上面,提到念佛求人天福报事,当今这个现象相当普遍,这里也顺便说明一下。 念佛求人天福报,真实讲很可惜,也是最大的浪费。 我常为念佛人比喻说,念佛功德就像摩尼宝珠,或喻千万两金,现在你以念佛功德回向世间福报,就好比拿无价之宝的摩尼宝珠、或千万两金去换一餐饭,值得吗? 可惜否? 印祖在《增广文钞》卷一《与陈锡周居士书》中就说过:“凡礼拜读诵大乘经典,及作一切于世于人有益之事,悉皆以此回向西方,不可唯以念佛回向西方,其余功德,另去回向世间福报,则念不归一,便难往生。 须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如长寿无病、家门清泰、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 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则所得世间福报,反为下劣。 而心不专一,往生便难决定矣。 ”虽然如是,但经中也有说到,“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那是指“一称南无佛”的菩提种子成熟后的事了。 结 语念佛人太熟悉回向了,因为每个念佛人都曾有过。 念佛人太看重回向了,因为回向方可往生乐邦。 假若朝东暮西回向,势必造成方向错乱,纵使弥陀广大願,亦难迎汝上西方。 唯有心心回向,强烈无间切盼,决定往生,得不退转。 ①願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发布时间:2025-05-30 13:07:39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29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