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百喻经卷上》14.杀商主祀天喻 内容: 14. 杀商主祀天喻译文:从前有一伙商人,想渡海做买卖。 要渡海就必须请向导引路,才能成行。 因此大家一同寻找,请到了一位向导。 有了向导,大家就出发上路了。 他们来到了一个旷野,那里有一座祭祀神的祠堂,按惯例必须杀活人祭祀后,才能离开。 于是商人们共同商议说:“我们结伴而行的人都是亲戚,怎能杀死? 只有这个向导,最适合祭祀神灵。 ”于是他们杀了向导,用来作了祭祀的供品。 祭祀完毕后,他们却迷失了道路,不知该往何处走,都困死在旷野中。 一切世俗的人,也是这样,他们想得到人生的真谛、智慧和财富,就应当修行善事,接受教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但人们却常败坏善良的品行,从而在生与死轮回路上,永远不能超脱,并因为作恶堕入地狱、畜生、饿鬼道,受到火、血、刀这三种痛苦的长久煎熬。 这就像商人们要渡海,却杀了引路的人,从而迷失了方向,最终导致困死旷野的结果一样。 尊者僧伽斯那撰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写在前面:《百喻经》佛教文学经典,以譬喻宣扬佛法义理。 全书从《经藏》12部经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颂,概称“百喻”。 行文短小精悍,诙谐机智,生动巧妙,文浅理深。 百喻经卷上闻如是。 一时佛在王舍城。 在鹊封竹园。 与诸大比丘菩萨摩诃萨及诸八部三万六千人俱。 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俱。 从座而起白佛言。 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 故来归问唯愿说之。 佛言甚善。 问曰。 天下为有为无。 答曰。 亦有亦无。 梵志曰。 如今有者云何言无。 如今无者云何言有。 答曰。 生者言有死者言无。 故说或有或无。 问曰。 人从何生。 答曰。 人从谷而生。 问曰。 五谷从何而生。 答曰。 五谷从四大火风而生。 问曰。 四大火风从何而生。 答曰。 四大火风从空而生。 问曰。 空从何生。 答曰。 从无所有生。 问曰。 无所有从何而生。 答曰。 从自然生。 问曰。 自然从何而生。 答曰。 从泥洹而生。 问曰。 泥洹从何而生。 佛言。 汝今问事何以尔深。 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 问曰。 佛泥洹未。 答曰。 我未泥洹。 若未泥洹云何得知泥洹常乐。 佛言。 我今问汝。 天下众生为苦为乐。 答曰。 众生甚苦。 佛言。 云何名苦。 答曰。 我见众生死时苦痛难忍。 故知死苦。 佛言。 汝今不死亦知死苦。 我见十方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乐。 五百梵志心开意解求受五戒。 悟须陀洹果。 复坐如故。 佛言。 汝等善听。 今为汝广说众喻。 原典:14. 杀商主祀天喻昔有贾客①,欲入大海。 入大海之法,要须导师,然后可去。 即共求觅,得一导师。 既得之已,相将发引②。 至旷野中,有一天祠③,当须人祀④,然后得过。 于是众贾共思量言:“我等伴党⑤,尽是亲属,如何可杀? 唯此导师,中用祀天。 ”即杀导师,以用祭祀。 祀天已竟,迷失道路,不知所趣⑥,穷困死尽。 一切世人,亦复如是。 欲入法海⑦,取其珍宝,当修善法⑧行以为导师。 毁破善行,生死旷路,永无出期。 经历三涂⑨,受苦长远。 如彼商贾将入大海,杀其导者,迷失津济⑩,终致困死。 注释:①贾客:商人。 ②发引:引导、出发。 ③天祠:神祠,祭祀神的祠堂。 《金光明经疏》有“神亦名为天”的记载。 ④人祀:进神祠祭祀,需杀活人以供奉。 ⑤伴党:党,群体、集团。 ⑥所趣:趣,同去,去向、方向。 ⑦法海:佛教认识人生、社会的基本教义。 指一切事物、现象。 ⑧善法行:是修习利他的十行之一。 指四无碍陀罗尼门等法,成就种种化他之善法,以守护正法,令佛种不断。 ⑨三涂:涂,通途,即火、血、刀。 火途,地狱猛火所烧之路;血途,各种野兽相互食咬之路;刀途,饿鬼以刀、剑、杖逼迫挟持之路。 ⑩津济:津,渡口;济,渡,此处代指靠岸的码头辨析:在现实生活中,只顾眼前利益,而不做长远之计的并不少见。 那种为了现实而不顾未来,没有人生奋斗目标的人也屡见不鲜。 商人们为了亲情,最终杀了向导,致使大家全部困死,这个结局可能会激起人们的同情,理解为是人最终的错误抉择而造成的;但为了一点儿个人的私利,却置集体、国家的利益以及法律于不顾,最终走向绝路的人,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也为数不少。 佛家在引导人们去恶从善的法义宣讲中,能直指人心,重视人生理想,这在认识上是有见地的。 在经济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应该与物质文明同步。 注意用高尚的思想情操来引导每一个人的人生之路,是十分必要的。 来源:1、《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 邵之茜著2、《百喻经注释》弘学注释3、网文 发布时间:2025-05-25 10:33:45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28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