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像制作工艺大全 内容: 铸像是指用铜或铸造而成的佛像,十六国时期遗存的小型金铜佛造像,非常精致,大多在背光后或台座上刻有铭文。 瓷佛像是指用瓷造成的佛像,瓷像分为素瓷和彩瓷,以唐三彩瓷像、明清德化白瓷佛像最为有名。 瓷像制作时,先手工描绘,然后再进行高温烧烤。 瓷像制作对工匠的艺的要求非常高. 浮雕是雕塑和绘画的结合,是介于圆雕和绘画之间的艺术表现形式。 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凹凸有致的雕塑的艺术。 浮雕题材、内容多样,常见的形式包括神龛式佛像、高浮雕佛像、浅浮雕佛像、镂空式佛像等。 浮雕常用的材料包括石、木、金属、象牙等。 圆雕又称立体雕,是可以多用度欣赏的三维立体雕塑。 圆雕手法、形式多样,造像生动、逼真,因此对石材的选择也十分严格。 圆雕的第一步是打坯,打坯按严格选择出来的石料长宽、厚薄进行打坯。 在一些大型的圆雕佛作品中,会先在泥土上打坯,然后再根据泥稿正式打坯,之后再雕刻。 金漆制作工艺相当复杂,先在打成佛像的胎上用大漆和其他胶质材料堆塑出图案的层次和立体关系,髹饰金银后再以彩绘、描金等技法绘出佛像的面部、衣纹等,最后罩漆。 夹纻像相传最早是由东晋雕塑家戴逵发明的。 做法是先用泥塑成胎,加上木架,蒙上纻麻布,然后施上漆。 漆干后将泥模取出,制成中空的佛像,即夹纻像,又称脱胎像。 夹纻像有利于长久保存,搬运起来也很方便。 南朝和唐代盛行。 失蜡法,又称熔模铸造法,这一制作工艺在我国有悠久历史。 其做法是:先用蜡制成佛像模型,内外用泥填充固定,使之成为整体的铸型。 再加热将蜡融化,让蜡模全部流失,形成空腔铸模,封上出蜡口,浇入金属溶液,冷却后,打掉填充的泥,就能得到与蜡膜相同的成型铸件。 锤鍱像,又称为押出像、押出佛等,俗称铜打胎,是佛教造像的工艺之一,多用薄铜板锤打成佛像,或用铜皮锤打,再接合成形似浮雕的佛像。 在西晋时已经形如采用此法造佛像。 除用于礼拜有大型佛像外,装饰门扉或光背的小型佛像也都运用此法制作。 雍和宫时轮殿内的时轮金刚双身像,是锤鍱像的代表作品。 发布时间:2025-05-13 11:38:52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28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