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净界法师:《灵峰宗论》导读讲记 第二十卷 内容: 第二十卷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五十九面。 有关历事练心,蕅益大师说,学道之人骨宜刚,气宜柔,志宜大,胆宜小,心宜虚,言宜实,慧宜增,福宜惜,这个我们讲过了。 我们再接着:虑宜远,思宜近。 我们在做计划的时候,要有一个远大的计划、远大的目标,但是我们在思、在考虑的时候,要切合实际,要有一个明确的下手处。 就是我们在下手的时候一定要按部就班,有一个次第,有一个下手处,叫“近”。 事上宜虔,接下宜谦,处同辈宜退让。 前面的功德是偏重在自己的受用的身口意的功德,这以下是说明你从自己受用的功德你出来,待人处世跟人接触的时候,你应该是什么态度呢? 就是讲人跟人之间的相处之道。 那么我们跟众生接触有三种情况,或者是长辈,或者是下辈,或者是同辈,这当中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事上宜虔”,我们对于长辈要有虔诚恭敬的心。 长辈当然在福德智慧的资粮都超过我们。 如果我们对长辈有所虔诚恭敬,我们能够得到长辈的摄受、长辈的教化,在整个成长过程我们就能够减少很多的错误、避免很多冤枉的路。 所以我们对长辈的恭敬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利益,所以我们尽量地对长辈、师长有恭敬的心,对自己有绝大的利益。 “接下宜谦”,对于比较苦恼的众生,刚刚来到三宝地,烦恼也重,福德智慧的资粮也不够。 但是我们应该要知道,他有一念的善根都很难得,我们应该要更加地谦虚、慈悲地来摄受他,不要用自己的标准要求他,多一分的慈悲,这个是对下的态度。 “处同辈宜退让”,这个同辈啊,要紧就是能够退跟让。 人跟人相处之道的确是非常不容易。 从现实的经验上来看,我们对于同辈、对于长辈的人相处是比较容易做到。 我们对于功德比我们大的人我们容易生恭敬心,对于下辈的人生慈悲心这也容易,最难的是同辈,尤其是戒蜡相同的。 同戒跟同戒的人相处,这当中就有些问题存在。 那这怎么办呢? 古德就讲出一个偈颂,我们从这个偈颂可以稍微体会一下。 他把修行用插秧来比喻,说“手抱青秧插满田”,说我们今天修行这件事情就像插秧一样,在青田当中插上无量无边的功德的秧。 那么这个插秧是什么态度呢? 第一个态度就是“低头便是水中天”,你一定是低头。 插秧,你头抬得高高的,秧就插不整齐了。 “身心清净方为道,原来退后是向前”,你一定是要身心清净地退后,原来退后是向前。 所以插秧的意思就是说,第一个、你要低头,第二个、你还得往后退,插秧不是往前插的,它是一步一步往后退。 那么我们同辈之间最容易有嫉妒心、胜负心,但是这个嫉妒心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伤害,这个嫉妒的心所使令我们很难跟别人学习,使令我们的胸量变成非常地狭隘。 所以我们应该思惟“原来退后是向前”,人跟人之间的相处,其实你能够退让,你能够在整个菩提道当中你在趋向于五分法身那个无漏的功德当中其实你是向前。 人的见地的确也是很重要。 我们今天不要看一时的成败,不争一时、要争千秋。 你有这样的见地,你才容易在同辈当中有所退让。 成事不必在我,随喜一切功德。 这就是我们待人处世之道,对同辈尽量退让。 退让,你绝对不会吃亏的,“原来退后是向前”,就是这句话的道理。 好,我们接着往下看:得意勿恣意奢侈,失意勿抑郁失措。 前面是讲人,这个讲事情。 我们在一些的事情办事当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得意,一种是失意。 有些事情它很顺利,随顺我们的心情成就了,这个时候我们不能太放纵,太过于欢喜;有些不如意的事情我们也不要抑郁、不要沮丧而失措,失措就是失去了一个安定的处所。 这两句话其实是一句话。 一个人他对于得意会欢喜的人,他对于失意他一定会失措。 就是你那个取着心,你对于得意的取着,你对于失意也一定会取着。 你说我要求我自己我只取着得意,我失意的时候我不取着,这不可能的,不可能。 所以呢,我们就是尽量能够保持平常心,平常心。 就是保持一个平淡的心情——这都是暂时的因缘。 作福莫如惜福,悔过莫如寡过。 这个是总结,就是我们把前面的功德做出两个总结,一个是生善,一个是破恶;一个是积集资粮,一个是忏悔业障。 总之,一方面修福,一方面得惜福。 修福跟惜福都非常重要。 虽然说根本法门是一念清净心,在清净心当中那是罪业也不可得、福报也不可得、一切有相的境界都不可得,那是一个“如”的境界,但是你从“如”的境界里面出来以后,你就要马上面对一个福报的问题了——你的身心世界,一个五蕴的身心有色受想行识。 我们福报大的人,身心世界有堪能性,你修学圣道那力量大;没有福报的人,那个色受想行识它就会有障碍,容易有障碍。 所以福报它有堪能性,它在你修行的过程当中它有很大的加持力。 那么单单是惜福、修福还不够,你还得悔过。 “悔过莫如寡过”。 忏悔的意思啊,忏悔主要的意思是不造新业,在律上说,关键是不造新业。 就是说你今天忏悔的心情,假设没有发愿对于这件事情你永远不再造作,如果你的心情在想说,我以后有因缘我还要再做,你这个不能构成忏悔,当然也就不能灭罪。 换句话说,当然耳麦不能臆测以后会不会失控、还会再造作,也有可能。 但是关键点是说,你当初在忏悔的时候你的心情是真实地发愿——我不再造作了,你当时已经有这样的心情生起,那这样子才真正能够灭罪。 所以说呢,“悔过莫如寡过”,忏悔的目的要紧就是不再造作了,要减少过失。 这个是蕅益大师把我们修福的积集资粮跟忏除罪障提出两个原则,一个是惜福,一个是防护,这两个有一个原则,这是我们修学佛道、遇境逢缘的一个原则。 这以下蕅益大师把它汇归成三心,这样前面的所有的差别的修行依止三种心情。 第一个,我们看:应念身世苦空,切莫随流逐队。 这个是觉悟的心情,我们应该觉悟——有漏的身心世界是苦恼的、是无常的,是毕竟空的,不要随顺一般的习气。 我们大乘佛法也做一些慈善事业,世间的老百姓也做慈善事业,但是这个精神是不一样的。 大乘佛法是观察身心世界是苦恼的、是无常无我的,无常无我你怎么做慈善事业? 慈善事业也是无常无我的。 他是以大悲心的缘故去做的,他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工作,所以他不会耽着现世的安乐,他有更远大的目标,他追求是一个究竟的安乐。 所以说呢,要紧的——把握一个觉悟的心情,知道身心世界是暂时的因缘,放弃了现世的安乐,追求究竟的安乐,这是觉悟的心情。 第二个、衣取蔽形,莫贪齐整。 食取克馁,莫嗜美味。 尝省此世前生作何功行,可坐享檀施。 这是一个惭愧心。 说我们经常保持惭愧心,对于衣服的态度:但求能够保暖、遮蔽形体,不一定要多么整齐好看,衣服就是保暖就好了。 对于食物的态度:能够克服“馁”,“馁”就是饥饿,不一定要贪求美味。 对于一切的受用,想:我是此世今生积功多少、量比来处,有什么功德能够享受这样的檀越的布施。 我们出家人会有这个问题:在僧团当中什么事都是现成的,打板了,出来吃饭;房子,别人帮我们盖得漂漂亮亮的。 我们总是觉得这东西很自然。 但是这个事情是非常不自然,这当中的背后很多很多人的努力。 所以,诸位你现在是学生,你不能体验,你有一天你做了执事你就知道了,劳心劳力,忧国忧民。 你要知道,今天一个设备会在僧团出现,那背后多少人劳心劳力的成就。 不要老是觉得这个是自然的,要珍惜啊。 我们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你得到人身以后,你还得有佛法住世;有佛法住世,你还得有一个僧团让你依止。 有些设备,这些设备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这背后有多少人的心血! 看看我们这次佛学院的扩建就好了。 小小的扩建,你看,劳师动众的。 当然,诸位今天这一代还看到辛苦,下一代的学弟一来,哎,很自然呀,进来就看到这个东西了,很自然。 很自然的结果——你就不知道珍惜,你就不知道这个因缘的难得。 一个人得到人身,来到一个如法的僧团,这么一个多么刹那珍贵的因缘,他不珍惜,他就容易懈怠,问题就在这个地方。 所以我们对于我们一切的受用应该想:这件事情不容易,计功多少、量比来处,应该要把握现时的这样的资具,好好地用功修行。 这是惭愧心。 第三、十二时恒简点身口意业,善多邪,恶多邪,无记多邪,堪消四事邪,不堪邪。 经常要反省自己,每天能够有一定的时间静坐,常思己过。 看看自己的身业:杀盗淫,口业是两舌、绮语、妄语、恶口,意业的贪嗔痴,是善增加了或者是恶增加了或无计增加了,这样子的功德是不是能够堪消四事的供养、或者是不堪消四事的供养。 每天能够在晚课以后有这么一天的检讨、反省。 做一个总结:如此惭愧觉悟修省,自然习气渐消,智光渐露。 祖意佛意,显于一念清净心中矣。 我们能够透过这样不断的惭愧心、觉悟心跟修行的心,我们就能够有一种力量,使令我们烦恼的习气慢慢地消灭、智慧的光明慢慢地增长,佛意跟祖师的真实意在我们一念心中就慢慢地表现出来。 这个智者大师讲说是“妙法”,大乘妙法,当然这个妙法主要的是一念的心性,不可思议谓之为妙。 这个一念心性的操作它有实法妙跟权法妙。 实法妙从真实的角度来观察,那当然是一念的清净心,那是一切法不可得,善也不可得,恶也不可得。 但是你不可能老是安住在清净心,你总有一天会从清净心出来。 我们可能是一天当中几秒钟跟清净心相应,那诸相不可得。 但是你从清净心出来,来到有相的境界,那就要靠权法,历事练心,那你就要有惭愧心、觉悟心、修行心,叫权法。 所以我们在调伏这一念心,从根本上观察我不可得、法不可得,那么不可得这就是我们的歇脚处了,安住在这个不可得的境界。 但是不可得当中呢,你一动,就必须有惭愧、觉悟、修行的念头出现。 就是操作这一念心,它就是有权法、实法,权实不二,是这个意思。 所以这个历事练心,他就是以这个根本法门来历练,这个历练主要依权法,是这个意思。 大家有没有问题? 我们看第二段,首先我们把它念一遍:(二)圆教从名字初心,便用佛知佛见修行。 豪杰丈夫,具一切无明烦恼,偏向冰凌剑锋上行,非冰凌剑锋,不能铸无明烦恼成菩提般若故也。 天降大任,必先苦劳拂乱,令动心忍性;顽铁不炼不成钢,美玉不治不精莹,松柏不历岁寒不挺秀,孤臣孽子不历熏不达。 岂有粥饭习气,煖软形态,可坐进此道者。 夫小小境缘,便成事障,因平日无分毫契心恰意处耳。 果达妙理,则现前极恶逆事,第一玄妙,为第一明师良友。 若舍此等境界,何法可修可悟可顿邪? 兄平日学问,大率向语言文字上着眼,不向义理上体会,躬行处较勘。 转得此关捩子,方是大乘净土因也。 [QCJ1]好,那么看论文,我们分成三段。 第一段呢是说明历事练心的重要性,就是为什么要历事练心呢? 那么这个地方就讲出它的一个重要性:圆教从名字初心,便用佛知佛见修行。 圆教的第一个阶位就是名字初心,就是名字位,闻经达理、断疑生信,对于诸法实相的道理生起了胜解,这样子他就入了佛知佛见,跟三世诸佛是同一鼻孔出气了。 这个“佛知佛见”简单地说就是他明白了现前一念心性是即空即假即中,明白这个妙法,明白这一层道理,他不再执着这念心是有一个“我”,他也不会像二乘人把这念心偏空,他知道一念心性是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思想。 那么有了这样的胜解以后要做什么事呢? 豪杰丈夫,具一切无明烦恼,偏向冰凌剑锋上行。 那么你明白这一层道理以后做什么事呢? 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做,说你内心当中是有无明烦恼,说是:觅心了不可得,吾与汝安心竟。 这找到了根本的原点,但是从事相上来说,你有如梦如幻的烦恼跟如梦如幻的罪业,这怎么办呢? “偏向冰凌剑锋上行。 ”冰凌就是一个很寒冷、积集很久的一个冰;这个剑锋当然是很尖锐的刀,就是比喻一个很恶劣的境界上去历练。 那么为什么呢? 非冰凌剑锋,不能铸无明烦恼成菩提般若故也。 就是我们今天在处理这个如梦如幻的烦恼,要把它转成如梦如幻的菩提般若,你还得靠逆境。 这个顺境是不成的,一定是逆境才能够转烦恼成菩提的。 那么这以下第二段讲出他的理由。 说修行人顺顺境境的、平平安安地过日子不是很好吗? 一定要逆境呢? 那么蕅益大师讲出一个道理出来:天降大任,必先苦劳拂乱,令动心忍性。 引用孟子的话,说这个上天他要降下一个伟大的任务给这个人,使令他能够传承三世诸佛的佛道,传承三世诸佛的佛法,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把这样广大的责任、弘传正法的任务交给一个人,他一定会让他不是很平安。 怎么回事呢? “苦其心志”,让他心志感到很苦恼,那么他的色身是怎么回事呢? “劳其筋骨”,他的身体就是很劳动,跑过来、跑过去,他经常就是有些劳动的事情,他也不是经常在佛堂打坐的。 “拂乱其所为”,他做事情也不是很顺利,他不是劳动就有成果,也经常就是很多的挫折,很不顺利。 为什么要这样子呢? 因为上天要使令他“动心忍性”,就是要坚定他的意志力,去调柔他的性格,这个忍性。 这个“动心”当然指的是刚骨了,这个“忍性”指的是一种柔气。 这个忍性是比动心更难。 我们在做执事当中任劳容易任怨难。 说你今天叫你去工作,从白天做到晚上,可以;但是有人讥嫌你,有人批评你,你受不了,你就是很难忍下来。 这个忍性的功是不容易的,所以你为什么没有办法承担大事业就在这个地方。 我们一个人怎么知道这个人能够承担大事业? 一个人他动不动就发脾气、就很冲动,这个人一辈子什么事都办不好,谁也不敢把重大的事交给你。 你一定是要很内敛、调柔,人家才敢把事情交给你,这个忍力要够。 所以这个事情,一个人的才华是一回事,这个忍力要强,韧性强。 所以说呢,上天他在决择一个人的时候,他要紧的就是要能够增加他的意志力,加强他的忍力。 那他用什么方法呢,他当然不是用顺境来加强。 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拂乱其所为,用这样的逆境来刺激他。 这以下讲出四个譬喻:顽铁不炼不成钢。 这个生铁本质很松散,但是怎么办呢? 你要拿这个铁去用火去烧,烧了以后把那个铁打,打完以后再拿去淬火,用水去淬火,淬火再烧。 经过几次的锻炼锤打以后,哦,变成一个非常坚定的钢,削铁如泥,这是一个很好的宝剑。 这个宝剑的成就它也不是说很自然的,它是经过很多次的锤打才有这个宝剑。 美玉不治不精莹。 那么一个美玉,再好的材料,刚开始它不就是跟一般的石头一样。 它有很好的善根,但是它没有去磨练的时候,这个玉没有磨,它不能发挥光芒。 这个光芒要发出来一定是经过磨了以后,这个石头才变成光芒。 松柏不历岁寒不挺秀。 这个松树柏树在温暖的天气就是一副懒洋洋没精神的样子,但是到了岁末冬寒的时候,天气越冷,这个松柏遇到寒冷的天气一刺激,它长得特别的挺拔,特别的秀丽。 孤臣孽子不历熏不达。 孤臣指的是被遗弃的臣子,有些臣子可能是讲话得罪了皇上,贬到边疆去,不受重用了,被放弃的臣子。 孽子指的是偏室所生的儿子,他不是正房所生的,偏室所生的在大家庭没有什么地位,谁也看不起他。 那么他就在这么样一种卑微的环境当中,他历练,他如果没有经过历练,他就不能够显贵通达。 换句话说呢:岂有粥饭习气,暧软形态,可坐进此道者? 说所有的承当大事业的,在生命当中能够创造广大事业的,都不是粥饭习气。 不是说一个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就能够承当大事业的。 或者是暖软形态,这个暖就是一种温暖,第二个软是柔软,这种顺利的境界能够成就这种大道的,不可能的。 我们凡夫的心情是希望顺境,希望今生能够平平安安的,少事少恼,很顺利地过一辈子。 但是非常不幸的,就是说这样子的生命,是一片空白,什么也没有把事做好,除了增长愚痴以外,什么也没有得到。 所以宗喀巴大师也说,“顺境安适,般若无缘”。 在顺境当中你很难把语言文字的佛法转成你内心的一个深刻体验。 我们看现实环境,现在在外面里面住持正法的,很少人是住茅蓬的,很少,我几乎看不到。 都是在僧团中历练出来的,干过当家师,干过方丈,干过执事的,然后从这个经验当中的刺激,他从佛法才有深刻的体验,才能够有这样的意志力来承当末法时代的住持正法。 因为你住茅蓬,当然你也可能会拜佛、念佛,但是有一个问题,你一生当中没有人刺激你。 你就一个人,谁刺激你呢? 你经常保持在一种顺境安适当中,你很难对佛法有深刻的体验。 即使你善根很好,你是一块美玉,但是没有人磨,这个美玉不能放出光明,充其量还是一块石头。 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我们应该知道,逆境对我们的重要性。 虽然这个当中痛苦,但是你能够急速地成长,这是个观念在这个地方。 就是说,顽铁它是什么因缘成就钢的? 它是因为锻炼。 美玉为什么能够放出光芒? 因为它磨治。 松柏为什么能够挺秀? 因为它遇到寒冷的刺激。 孤臣孽子为什么能够通达? 因为他有逆境的考验。 所以说如果我们一辈子出家就是悠悠泛泛、饱依终日、无所用心,粥饭习气、暖软形态,你绝对不可能成就大功德,不可能的。 那么这是说明逆境的重要性。 第三段结劝:夫小小境缘,便成事障,因平日无分毫契心恰意处耳。 蕅益大师他的一个开示说,说这个作者——对方,一点小小的境缘就有障碍,平常内心当中没有一个契心恰意处,你内心当中没有一个相应的法宝。 说我们平常出了家,反正打板就出来做早晚课,早晚课下来以后就做什么? 就打妄想,打自己的妄想。 你从来没有去体验佛法,没有在心中建立一个坚定的法的力量,你内心当中整天就是向外攀缘,当然逆境一刺激你就受不了。 你心中没有一个法宝,没有一个房子的保护。 那么怎么办呢? 果达妙理,则现前极恶逆事,第一玄妙,为第一明师良友。 若舍此等境界,何法可修可悟可顿邪? 如果我们今天明白了实相的妙理,知道了“何其自性,本自清净”,烦恼罪业都是如梦如幻,那接下来的就是一个恶逆的境界,这是一个我们最好的所观境,也是帮助我们进步的一个明师良友。 离开这个恶逆境界,你就很难去修,很难去悟,很难去证语。 所以说呢:兄平日学问,大率向语言文字上着眼,不向义理上体会,躬行处较勘。 转得此关捩子,方是大乘净土因也。 那么,就是我们平常做学问,就是语言文字上的理解,很难深刻地在义理上体会或者是实际地去实践。 那么你要紧要“转得此关捩子”,这是一个关卡,是一个逆境的关卡,才能够成就大乘的净土因,由平时的正念达到临终的正念,这个就是一个历练的重要性。 我们讲说“理可顿悟,事须渐修”。 这个修学的次第是这样,你刚开始还不能马上历练,你刚开始内心没有法宝,你这个逆境一刺激,你可能就退失道心了。 所以我们对初学者应该保护,因为他的善根太薄弱了。 就像小的幼苗,要在温室中保护,你一下子送到外面去,风雨吹打,他就“我不修行了”,那就糟糕了。 所以刚开始我们应该在静中听闻正法,如理思惟,在心中先明白生命的真相。 那么明白了以后,你进一步要突破,那一定就需要逆境了。 在这个人我是非、成败得失当中去历练,慢慢地你就会受到逆境的刺激,从刺激当中呢你就用佛法来反省自己、检讨自己。 这个时候就是你突破的时候,你就能够把语言文字的佛法消化成你心中的一个胜解,你心中的正意念。 这个逆境就能够把文字的佛法转成你心中的智慧。 所以这个逆境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不可避免的。 不过当然这个逆境的出现应该是你果达妙理以后,你应当是明白道理以后碰到逆境会更好,否则你可能会生起嗔恨心,就结恶缘。 你不能往道上会,人家对你的考验,你怀恨在心,那可能就不好了,你不能用法宝来化解你这个逆境,那可能是反效果了。 所以这个关键就是我们一定先明白道理,然后再去历练,应该是这样子的。 问:事修好像跟一念清净心不完全一样,它是说相随顺,如果这样做的话就是跟它相随顺是吗? 前面的那一篇论文。 答:那一篇论文是说“如此惭愧觉悟修行,自然习气渐消,智光渐露,祖意佛意显于一念清净心中矣。 ”如果从清净心的角度,是我不可得、法不可得,没有我相法相,没有杂染的我相法相,也没有清净的我相法相。 但是问题就是说,这个菩萨呢他这个清净心他一动,就是一个菩提心了,那就落入有相的。 他从清净心里面出来,他就要追求佛道、要下化众生,他一动就是菩提心,所以菩提心就是清净心的用。 当然这个菩提心是有相,要不然这个佛道跟众生是怎么来的呢? 他观佛道的尊贵而追求,观到如母有情的苦恼而下化。 那么你要从清净心一动一个念头就变成菩提心以后,那你就是要去历练了,那历练的心情就是惭愧、觉悟、修行三个心情。 那如果说是清净心,那是诸相不可得的,一切法不生。 清净心的境界是一切法不生的,这是一个不思善、不思恶的境界。 问:就是说那三个心就是跟清净心相随顺的? 答:相随顺。 它能够帮助你开显清净心。 我们讲称性起修,全修在性。 你依止清净心生起修德,生起惭愧、觉悟、修行,这个全修在性怎么说呢? 这个修德,它又会引导你到另一层次的清净心。 所以讲依体起用、用还照体。 你依止清净心、依止我空法空的智慧,去修善法,这个善法它又帮助你,推你往清净心的角度更进一步。 从名字位的清净心到相似的清净心到分证的清净心,那都是要靠历练成就的。 顺境的进步是非常慢的,我们要对佛法的那个道理要有深刻的体验,那逆境是太重要了,非常的重要。 一个人没有逆境的刺激,你那个法宝要表现很大的力量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你本身没有对佛法的理解,你遇到了大的逆境,这个很容易有问题。 你的善根不够,遇到逆境你不能往道上会,可能你会造罪业,或者跟众生结恶因缘。 所以这两个都很重要,你一定先悟入了实法,然后再去事相上历练,这样应该比较好。 所以我们对初学者,你应该适当地保护,但是你发觉他善根成熟的时候,你再保护他就害了他,应该让他历练,他是这样的次第。 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向下文长,付在来日。 回向! [QCJ1]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五之一书一答曹源二书 发布时间:2025-05-13 11:34:13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28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