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果煜法师:法云灌顶 弹性空间 内容: 弹性空间87. 11. 19弹性空间涵容无限的真义执着与不执着弹性空间资生之具安全感的需要社会认同成就感证悟与解脱偏端与弹性精进非偏端中观的思想弹性空间的伸展大小乘的会通标示语弹性空间昨天已预告了今天要讲的内容:心结解了后,其当如何? 曰:心如虚空,涵容无限。 然虽一般人多少也会讲到「涵容无限」的理念,可是他们所谓的涵容无限,多半只能就同一个平面而言。 而我所谓的涵容无限,乃是如虚空般地具足博大精深的立体空间。 涵容无限的真义这也就说:若一个人虽博学多闻,阅历丰富;可是如果他不学佛参禅的话,便只能停留在平面的拓宽,而不可能有高度的提升。 故虽也能从广博的阅历中去增加其涵容度;但还不可能是真正的涵容无限。 因此唯有从学佛参禅中,去参透生命的本质,才可能真涵容无限。 所以很多人对于涵容,便往往会错以为:一切好好好! 什么对对对! 便是涵容也。 然而若如此,则修行岂必持戒、修定、证慧呢? 又岂有正道与邪道之界别呢? 所以非滥好人、假慈悲,才是涵容也! 尤其有些人会说:「法师! 你的言行不太一致,你虽一天到晚开示着要放下、要涵容。 但事实上,你禅堂的规矩比谁都严,你要求我们的标准,比谁都高!」有些人知道我是蛮挑剔的,甚至说如你去看我的书,或曾听过我的演讲。 必会确定:我所贬损批判的对象,必会比我称赞随喜的多很多。 于是乎,这也是涵容无限吗? 所以今天我们也必得来处理这些问题。 执着与不执着现首先省思:何谓「执着与不执着」? 对于何谓「执着」? 我想大家会比较清楚。 不给你的,你硬要得;这就是执着。 比如不淮你进禅堂,你硬要进。 或者人既生得丑,却硬要美容乔装,便是执着也。 至于何谓「不执着」? 是否:不淮他进禅堂,他就发誓永远不进禅堂。 或者人既生得丑,就任他丑死算了! 答曰:还是执着尔! 请问:若肚子饿了,是吃者执着? 还是不吃者执着? 或者:既生病了,是去看医生者执着? 还是坚持不看医生者,更执着呢? 所以如不用心省思,好象我们都已了解:什么是执着,什么是不执着。 但对于以上问题,却又瞠目结舌,不知如何应对是好。 弹性空间对于以上的问题,我们且用『弹性空间』来处理。 有一个句子,我们在安装电脑字型时,都会注意到:「视野无限宽,窗外有蓝天」。 不过这个句子,我们在讲《打开心内的窗》时,已批判过了。 故在此且稍微修正一下,而变为:「视野无限宽阔,心中自有蓝天」。 此「心中自有蓝天」,即是谓以「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故,而具足无限的弹性空间。 或问:『弹性空间』其从何而伸展的呢? 答曰:为既上限可无尽提升,也以下限可不断降低故。 其实我们对于一切人事物等,常有两重标准:一是高标准,一是低标准。 故高标准者,即是谓「上限」也;而低标准者,乃谓为「下限」也。 以若既高标准者,可不断提升;也低标准者,可不断降低。 如此才能伸展出更大的弹性空间来。 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还是从最具体的生活实例说起吧! 资生之具所谓:日谋三餐,夜图一宿。 比如吃饭好了,吃饭当用高标准吃? 还是用低标准吃呢? 如用低标准:只求「填饱肚皮」─像以前老祖母常告诫的:骗巴肚骗得过,就行了。 我想三五十块钱一餐,就可以混得过去啦! 甚至更穷的话,就买两个馒头啃一啃,大概也饿不死啦! 或者既别人已辛苦准备了,我就一切将就而不再挑三拣四已。 所以吃的标准,本就可降得很低。 反之,若用高标准。 那你要到什么地步,才能吃得满意呢? 花很多钱到餐厅,去吃满汉全席吗? 其实,即使当了国王,一切应有尽有,也不见得能吃得满意哩! 所以要怎么吃才能如意呢? 且看你用的是什么标准。 事实上,即使花很多钱,或多费很多功夫,却只吃得更不如意而已─因为在无形中,我们早将标准提高了很多! 所以想吃得适意自在,便不当用高标准来处理! 反过来说,如果是为大众准备饮食,就不能用低标准也:我怎么煮,你们就怎么吃,少啰嗦! 既是学禅的,那来这么多瓜葛呢? 不! 大众事,还是要尽可能处理得好一点。 当然这个好,不是奢侈豪华,而是符合大众行情。 以上是从吃的方面而说的。 同样讲到住,也是一样。 人的住所需要多大、多好呢? 如在山上,只为夜图一宿;则一间方丈大小的茅蓬也就够了。 反之,在都会里既为贪图享受,也为招待亲友,更为炫耀财势,那就很复杂了。 或者如建佛寺,竟是自修要用的兰若? 还是大众共聚的讲堂? 这就有重重层次的高低标准。 安全感的需要其次讲到安全感,安全感有上限吗? 应该没有! 比如人之所以储蓄,乃是为了增加其安全感也。 但是至少要存多少钱,才能究竟安全呢? 十万、廿万当然不够,至于十亿、廿亿呢? 认真算,还是不够的。 所以我常取笑「人寿保险」业者,乃虽保钱而不保命也。 因为不管你投保的金额有多高,还是难保不遭横祸哩! 所以世间真有「保险」这回事吗? 唯皆保钱而不保命也。 故再多的钱财,再刻意的保养,终究敌不过世间「无常之火」也。 所以如果我们却用上限来奢求安全感的话,则可得还死得比别人早哩!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担心都担心死了,更何况还有实际的灾难哩! 反之,如用低标准的话,却是鱼游釜中,悠悠哉哉! 低标准有多低呢? 「生不足惜,死不足畏」。 反正我们已在生死中轮回无数次了,若再加上这一次,其实也算不了什么! 所以既不贪生怕死,则岂有安全感的需要呢? 社会认同再其次,我们且看人际关系。 如经典上常描述着菩萨有两种人际关系:一是眷属围绕。 若菩萨住持的道场,一定有很多人来参学,故必眷属围绕。 或者若菩萨出门,必也随从一堆,前呼后拥的,而从不落单也。 二是独行无侣。 或在兰若自修而不为人知,或自出门而单枪匹马。 故皆独行而无侣也。 其实不只是菩萨,常独行无侣;包括释迦牟尼佛,也是常独行无侣地呀! 我们且不要以为,佛乃皆如大乘经典所说:时时有一千两百五十个罗汉,紧紧相随。 如果我们仔细去看《律典》的话,佛陀倒是常一个人自在地往各方游化。 否则,怎可能有「三月食马麦」的事件呢? 或者曰:至少有个侍者相随吧! 不! 佛陀且待五十六岁时,才选定阿难为侍者;而在此之前,常独自往来也。 又佛涅槃时,身边也唯有三位弟子,一是侍者阿难,一是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另一个名字我忘了。 反正释迦牟尼虽成佛了,却还经常保持着阿兰若行者的道风。 因此我们虽不妨以「眷属围绕」来看人间菩萨,却更应以「独行无侣」来看兰若菩萨。 所以我们于人际关系中亦然。 若众星拱月、门庭若市时,何妨当个「眷属围绕」的人间比丘。 反之,若众叛亲离、形单影孤,那就且以「独行无侣」的阿兰若行者而聊以自慰吧! 「视野无限宽阔,心中自有蓝天」而不必凄凄遑遑于人事之变故。 成就感最后,我们再举「成就感」。 何以才能有成就感呢? 比如有的人跑得很快,是运动场上的金牌好手。 但我呢? 既跑得不快,又跳得不高,我如何能跟他比呢? 没问题,你且和他说:「我们来比禅坐,看谁坐得久? 谁坐得稳?」于是乎,即使是田径场上的金牌好手,也不得不拱手让贤了,对不对? 各位看过《西游记》的,都知道:唐三藏唯一能够跟人家比的,就是他能坐得比别人久、坐得比别人稳啊! 所以既跑得快是成就,也坐得久是成就。 那中间者呢? 也可以是另一种成就,那一种呢? 就看你如何下定义了! 又如有的人,若以头脑好、反应快而自豪。 那你就削他说:「你就是为风吹即动、心为境转,所以反应才会那么快!」有的人饭量很大,一餐可以吃下一、二十碗,故可以去参加比赛─比看谁才是真正的饭桶? 也有的人可断食很久,或三十天、五十天。 所以什么才是真成就呢? 你认为成就者,我都不认为是成就。 反之,你不认为成就者,却正是我的成就哩。 因为只要换另一种标准就行了! 所以根本不用苦苦去追求别人所定义的成就感。 记得有一次去爬山,在我们队里有一位登山好手,曾爬过喜马拉雅山。 虽未完成最后的攻顶,但至少已爬到七千公尺了。 故赢得一个标帜,常拿出来炫给我们看。 故而我就跟他说:「你既用凡俗的标准来衡量自己,那你终究还是凡人嘛!」于是虽只一句话,却把他几年辛苦所塑造出来的成就感,吹垮了。 所以要有成就感,难吗? 顶难! 如果你用别人的定义来衡量自己,必难上加难。 反之,若定义于我当下的状态;则我时时处处皆有成就感也。 既不同的定义,就会产生不同的视野。 故我们要从广大无边的视野中,去鉴照自己,去衡量别人,这样才能开拓出无限的弹性空间来。 证悟与解脱即使如佛法所谓的「证悟」与「解脱」。 佛法不都一向强调:要精进用功,要证悟解脱吗? 但是于佛教中,却传闻有另一句更绝的话:「宁可地狱永沉沦,不向诸佛求解脱。」我们想;这种人大概是「一阐提」─永断善根的人吧! 不! 这种人殆已解脱矣。 你不相信吗? 我们就是因为不能够承担,故才会有烦恼! 如果连地狱永沉沦都可以安顿的话,那他还有什么可烦恼的呢? 所以这是另一种解脱-不求解脱的解脱! (不过话虽可说得豪情壮志,但除非真有本事;否则一旦真面临境界,便当后悔莫及。 )这也就说,在佛教里常提到两种心法:一称为提得起,一称为放得下。 于是在提起与放下间,就具足相当的弹性空间。 所以我们再回到「什么是不执着?」不执着不是从相对于某一点,而论究要不要。 因为既要是执着,也不要是执着。 反之,能具足更宽广的弹性空间,可悠游自在,这才称为「不执着」也。 因此真正的学佛,并不是拼命去奢求某一点,也不是一切无所求就了事。 而是当去开展出更宽阔的弹性空间来。 偏端与弹性这弹性空间的概念,想与我从小的个性有关。 小时候,虽家境不怎么好,但我也不曾羡慕过别人。 因为他虽富有他的福德,而我也自享有我的清白。 别人即使青云直上、飞黄腾达;而我且于黄莲树下,消暑退火吧! 我何苦用别人的标准,来摧残自己呢? 所以如何在弹性空间里悠游自在? 便是生命中的主要课题。 可是这种想法在世间中却是绝响。 因为世间人唯偏用极端的标准,来鉴照自己,来衡量别人。 比如说:男女爱情吧! 如果不声明「天荒地老情不移,海枯石烂心不变」那谁会感动地嫁给你呢? 如果有一天,她钟心地问你:「你真的这么需要我吗?」你却回答说:「我其实没有这么执着啦!」好! 既没有这么执着,那我们就再见吧! 所以什么爱情最伟大? 愈愚痴、愈顽固者,才愈伟大;譬如罗密欧与茱丽叶的故事。 然如果用弹性空间的角度来省视,其实他们封闭可怜得很! 这世间不只爱情必偏端,连交朋友也得偏端些才行。 比如说:「有事情来找我,一切我承担就是!」这样别人才觉得彼此肝胆相照、生死与共。 反之,若谓:我是「依法不依人」的喔! 所以不要老是将垃圾往我身上堆。 于是这一声明,便将保证你成为独行无侣的孤家寡人也! 所以像我这种人,便绝不是忠臣孝子之类。 因为「忠不忠」,且先看合不合理? 若不合理,凭什么要我为你效死忠、效愚忠呢? 可是为专制时代的余习未尽,有些师长们还是不免有「期待弟子们效愚忠」的痼僻。 精进非偏端因此我们于昨天中也讲到「学佛当如何精进」的问题,我乃强调:精进,是用心而非卖命。 故像我这种人,也绝不是卖命的典型。 记得刚开始学佛时,曾打过煮云法师所主持的佛七。 各位是否听过:煮云法师的佛七,有一个特色:就是每天至少得拜佛一千拜,或念佛一万声。 第一天我虽很努力地拜了,却不足一千拜;于是决定随喜吧! 问题不在于能否拜足一千拜? 而是即使凑足了数目,就有更大的意义吗? 我出家后,再三有人问我:「要不要阅大藏经呢? 我们帮你准备一套!」我连说:「不用! 不用!」问题不在是否阅过大藏经? 而在你真有什么心得吗? 我虽好住山,却不是闭关。 然而别人却老是说我闭关,于是我只好调侃地说:「说闭关,也没错! 但我是将别人关在外面,而非把自己关在里面!」所以既用弹性空间的思考模式,我绝不会去做那些很偏端的精进行仪:每天一定要拜一千拜,一定得阅藏、闭关、过午不食,甚至不倒单等。 为这些多只是在偏端的相上装模作样,而未必有什么实效。 然而世间人,不在偏端的相上安身立命,便仿佛失落了自己。 所以不偏端造作,也难矣! 中观的思想这弹性空间的理念,也与我在《中观》思想中受益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诸法既缘起,则必交织如网;且网跟网间,本无界限也。 故你可从任一点出发,而连成一片,而结成一体。 所以我不会用界限的愿习,来封闭我自己。 然虽理论上,可从梵网的思想架构而开展出无限的弹性空间来;但除非我们既书看得多,也阅历够丰富。 否则还将处处碰壁,而伸展不出去。 而看书中,既包括世间的书,也包括出世间的书。 至于阅历呢? 既包括心外的阅历,也包括心内的阅历─比如修定、参禅之类。 这才能既广且深,而现成为立体的弹性空间。 当然更重要者,乃是必从禅修的体验中去消除我们的心结。 否则若结交织缠绵,则根本只能屈身于封闭孤陋的黑漆桶中,何得以开展无限的弹性空间呢? 弹性空间的伸展所以若欲伸展弹性空间,还是得回归到最初那句话「既上限,当无尽地提升;也下限,得不断地降低。」我们对于生命的目标,是当用上限呢? 还是当用下限呢? 唯用上限尔─从不断提升中,去追求更高的觉悟,去追求更大的圆满;如经典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至于对待别人呢? 则不能用上限也。 故古人且谓:当「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否则,若对别人要求太高,简直与自己过意不去。 其次,我们也可以说:对人且用下限,而对法当用上限。 故在求法的过程中,绝不能马马虎虎、囫囵吞枣! 至于对求法者,应该用上限,还是下限呢? 曰:用上限也。 所谓「严师出高徙」,比如各位来此禅修,我却用下限来宽待你们;那你能学到什么呢? 大小乘的会通有时候我们看佛经,好象很矛盾:或叫我们一切放下,放下就没事。 或强调要发愿,说什么「众生无边誓愿度」「法门无量誓愿学」。 前既已放下,怎又要发誓愿呢? 其实没有矛盾。 因放下者,乃用下限也。 故对我们身心所受的遭遇,唯用下限去接受它、去涵容它,这才使我们时时自在、处处安乐。 但对求法一事,则用上限也。 故下限者,求自在;而上限者,求圆满。 于是乎,以求圆满故,得从种种行愿中去提升。 是以下限放得愈低,我们才可能愈自在。 而上限提得愈高,我们才可能愈精进。 所以大小乘在此得以会通也! 标示语对于这个题目,最后我总归一句话─这句话如果你听到、记得、用上的话,这次禅修就没有白来了─「宁从自在的前提,去求圆满;而毋以圆满的前提,来求自在。」何谓从自在的前提而求圆满呢? 比如说:数息数不好,没关系。 本来就是这么过活的,难道数不好,就不能活了吗? 若妄想多,也没关系! 平日的妄想比现在更多多也,我都不在意了,为什么现在就得这么在意呢? 这是「自在的前提」。 然而既来禅修了,有时间练习,何不把它练得更如法些呢! 这称为「求圆满」也。 反之,若数息数不好,若这次不开悟的话,那我就去撞墙好了! 这便是「在圆满的前提下,而求自在」也。 事实上,世间人也是既求自在,又求圆满。 然世间何以又多烦恼呢? 因世间人往往是从圆满的前提,去求自在地呀! 钱既要赚够,名也得占得。 若「别人有的,我必不可少;而我已有的,必精良过世。」才能自在的话,那他必永远不得自在也! 所以如果能够时时刻刻提醒这句话:「要在自在的前提下,而求圆满。」则我们便既不会紧张,也不会懈怠。 所以这好象是很平常的一句话,可是对于我们立身处事或修行用功,都将有莫大的帮助。 好! 各位且在自在的前提中,去求圆满吧! 发布时间:2025-04-17 14:17:04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27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