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安法师:印祖释《禅净四料简》——决行疑以导修(1) 内容: 请掀开论文,请看文句。 “汝还知永明四料简,所示禅净有无,利害得失乎。 夫永明乃弥陀化身,岂肯贻人罪薮,谤正法轮,疑误众生,断灭佛种乎。 彼曰,永明料简,语涉支离,不足为法。 何以言之,彼谓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若如所说,则今之禅者,类多皆看念佛的是谁。 又有住念佛堂,长年念佛者。 彼皆现世能为人师,来生即成佛祖乎。 又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今之愚夫愚妇,专念佛名者,处处皆有。 未见几人临命终时,现诸瑞相,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也。 故知永明料简,为不足法。 ”好,先看这一段。 正宗分我们现在讲到第三部分“决行疑以利修”。 在昨天的讲述当中,对教和理的怀疑做了一个断疑生信的工作。 那么教、理问题的解决最终要落实在行持上,“行”就是修行方法的抉择,怎么样才能达到了生脱死、到达成佛宝所的目标,这是非常具有关键意义的事情。 论主呢,在这里想特别拈出永明延寿大师四料简,为这个上座比丘来抉择修行方法,也借助永明延寿大师作为禅宗的祖师又作为净土宗祖师二重身份资格,来为末法的众生指出一条真实解脱的道路。 永明延寿大师在我们教内享有崇高的声誉。 禅宗“一花开五叶”,其中法眼界是五宗之一,永明延寿大师是作为第三代祖师——法眼宗,第一代是清凉文益,第二代是天台德韶,第三代就是永明延寿大师。 那么,永明延寿大师又是净土宗第六代祖师,他早年出家之后,就在佛面前拈阄来决定他到底弘扬什么:是一意弘扬禅宗,还是净土? 最后七次抓阄,都是“万善同归净土”。 所以永明延寿大师以后就以禅宗的祖师的身份来修净土法门——上品上生。 当时有一位比丘——有这么一个公案——他被阎王爷误拘到冥府,结果在冥府发现阎罗王每天都要向一个比丘的画像顶礼——很虔诚。 最后就问旁边的那些冥官,就问这个阎罗王顶礼的是谁,旁边的人告诉他,顶礼的是永明延寿大师。 一般的人都要到阎罗王那儿报到,惟有永明延寿大师没有去,直接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上品上生,阎罗王对他非常推崇,每天设像礼拜。 在禅宗的这种消息境界方面,永明延寿大师登峰造极;在净土宗的这个念佛求往生上,得到上品上生。 也就是他在禅、净这两宗上都是到达了最高的这种境界,于是以这样的禅、净二宗祖师的资格,他是别具慧眼,所作的像《宗镜录》、《万善同归》、《心赋注》。 包括这个发愿文都是非常精辟的。 雍正皇帝对永明延寿大师非常推崇,推崇到什么地步呢? 说他是自释迦牟尼佛之后的第一人——推崇到这个程度,雍正皇帝还给《宗镜录》做了一个简本的节选。 印光大师在这里提出永明延寿大师四料简,也就想以永明延寿大师在教内的德望以及他的修证的这种慧眼,来把净土法门的殊胜以及禅净两者的利益得失为现代的众生展开。 这个四料简就叫禅净四料简,料简的意思,也就是说对一种法门的这种比较、分析、选择这样的意思。 论主就跟上座比丘说:“你是不是还了解永明延寿大师四料简所开示的禅净以及有禅、有净这四者之间的利害得失乎。 ”那四料简就是谈这个事情:禅净有无,利害得失。 为了对四料简的这种可信度加强,论主直接表明永明延寿大师不是一般人:他是阿弥陀佛的化身。 这些净土宗祖师很多都是由本垂迹不可思议的这样的一个来历。 那永明延寿大师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但佛是大慈悲的,他不可能给众生留下罪过的这种后患,也不会去诽谤大乘圆顿的正法轮,来贻误众生的法身慧命,来断灭佛的种子。 用这句话告诉上座,这四料简是永明延寿大师——这个阿弥陀佛化身,为众生留下的这种昏夜的宝炬、苦海的慈航。 谁知道这个上座比丘,他却有他的见解。 上座比丘不这么认为,他很轻慢地说:“哦,永明延寿这个四料简,语言都支离破碎啊。 ”“语涉支离”代表什么? 这个四料简没有逻辑性啦,没有道理啊,不足以来给我们以法上的依据啊。 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上座比丘眼里,这个四料简他的评价是“语涉支离,不足为法”——很轻慢。 那么这个话现在还有不少人是这么认为的,有些参禅的人甚至说这四料简是伪造的、不真实的。 那这上座比丘为什么这样说? 他还是站在一个——第一,不了解四料简真实的意思;第二,是站在他禅宗的立场,他有一个偏见。 那么这里提出四料简其中一个: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这是其中一个偈子,好,这个偈子下面会谈到它的真实意思是什么。 这上座比丘说,如果这个偈子像永明延寿大师这么说,现在也有很多参禅的。 参禅的人在做什么呢? 参“念佛的是谁”。 “那么像这样参禅看念佛是谁、住念佛堂念佛的人,难道他们今生都能做人天的导师,转生就能成为佛祖吗? ”他也是质疑得振振有词啦。 那再引用下面一个偈子: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那现在很多愚夫愚妇什么都不懂,专念阿弥陀佛名号的到处都有,也没有看到几个人临命终时有往生的瑞相,真正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也没有啊。 所以从这个来看,永明延寿大师四料简这个是不足为法的,是没有道理的,他提出他的知见。 好,看看对上座比丘的知见怎么去加以驳正,我们请看下面论文。 “余曰,汝何囫囵吞枣,不尝滋味之若是也。 夫永明料简,乃大藏之纲宗,修持之龟鉴。 先须认准如何是禅,如何是净,如何是有,如何是无。 然后逐文分剖,则知字字皆如天造地设,无一字不恰当,无一字能更移。 吾数十年来,见禅讲诸师所说,皆与汝言,无少殊异。 见地若是,宜其禅与净土,日见衰残也。 ”好,上座比丘率尔说出的他的心里的见解,论主针锋相对,说:“你怎么这样囫囵吞枣。 ”就是吃枣子应该要慢慢地吃,细嚼才能知道枣子的味道,而且要把那个核子吐出来。 现在“囫囵”就是他不去嚼吃枣子,而是一下子就吞下去了,不知道这个红枣的滋味。 来比况,你看四料简根本就不了解四料简里面的义理是什么,就像囫囵吞枣一样。 论主直接在这里提出永明延寿大师的禅净四料简,这个评价很高啊,是“大藏之纲宗、修持之龟鉴”哪。 大藏就是释迦如来所说的一代时教、一大藏教。 这个四料简是对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的一个高度概述的纲。 纲就是一个网绳,纲举目张嘛。 纲领哪,是它最核心的宗旨啊,就是这四料简是从一大藏里面提炼出的纲宗心要哇,是佛教徒修持大乘佛法的龟鉴。 “龟”,你看这个古人占卜——用这个龟壳一占卜,哎,知道吉凶祸福;“鉴”就是镜子,这面镜子一照,把人的面相照得清清楚楚。 那么龟鉴就是代表这是修持的轨则呀,原理呀:最高的原则啊,所以永明延寿大师这个四料简真的就是从他的证悟的这种一大光明藏——这一大光明藏证悟的这种心跟十方诸佛如来的心是无二无别的——又能针对这个时代众生的根机,来加以施设的。 所以这样的料简是代表大乘佛法的最根本的原理和应机的善巧,所以是修持之龟鉴。 这是印祖对这个《四料简》的评价,这个评价是非常之高了。 那么对《四料简》怎么理解? 先要了解这个《四料简》里面四个核心的概念,就是:什么是禅,禅是什么意思;什么是净,净土是什么意思;什么叫有禅;什么是无禅。 如何是有禅有净土? 如何是无禅无净土? 这几个概念的内涵一定要把握准,然后再根据《四料简》的文句,逐句加以分析,剖析,这样你才知道《四料简》的每个字每个字都是天造地设。 天造地设是什么? 天地之间所造设的万物,它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也就是说,这《四料简》的文句是跟实相、跟法性称合的,它称性出来就是这样的道理,就是这样的真理,这个法上的东西不能增加一点,不能减少一点,这就是天造地设。 所以没有一个字不恰当,没有一个字可以更改的,这是放之法界而皆准的真理,是千古不易之定案。 是这样去评价的。 那么印祖说:“我出家数十年来……”印祖从21岁出家到他做这个论,也就是有二三十年时间,印祖出家之后也到处参访,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也都参访各地丛林,行走一万多里。 他在参访的过程当中,也看到“禅讲诸师”——“禅”就是这些参禅的大德,“讲”就是讲经说法的这些法师,这些人都不是一般人啦,都是那个教内能够引导四众弟子修行的领军式的人物。 这些人,他们对《四料简》的看法,跟你讲的都差不多——“无少殊异”。 那么这些对四众弟子具有影响力的宗门、教下的领袖人物,都是这样的一个见地——见地就是错误的,难怪这个时代无论是禅宗还是净土宗日益地衰败凋零,也就可见一斑了。 那么这个话都谈得很痛心疾首了,因为在中国的修行方法当中,主流也就是禅宗和净土。 那么对禅宗、净土宗,你首先要建立见地呀,这个见地比功夫更重要哇,“不贵行履而贵见地”呀,这个见地错了,一切就麻烦了。 这个见地属于智慧的范畴哇,你要看准目标,能知道到达目标的道路,不能指错方向,不能南辕北辙啊。 现在这个时代的禅和净都全部地衰微,就是见地出了问题。 见地出了问题,难以建立正信、正见、正行,就获得不了佛法真实的利益。 好,那这个话都是讲得非常入木三分的,而且针锋相对,没有一点含糊,没有一点商量的余地。 这样就迫使上座比丘开始又虚怀请问了。 (未完待继——10月21日)——2009年3月大安法师讲《净土决疑论》于杭州净慈寺 发布时间:2025-04-17 09:34:50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27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