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四(3) 内容: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四(3)酉四、为善友事 (分三科) 戌一、标善友菩萨由五种相,于所化生为善友事。 前面说亲近善友有七种相,现在是第四种,为善友事。 就是这个好朋友给你做的事情,这就是为善友事。 分两科,第一科,标。 「善友菩萨由五种相」,这位菩萨是你的好朋友,怎么知道他是你的好朋友呢? 由五种相可以知道,这五种相就是「于所化生为善友事」,菩萨为所化众生的好朋友,他为他做事情,就是做五种事情。 戌二、列一、能谏举。 二、能令忆。 三、能教授。 四、能教诫。 五、能说法。 「一、能谏举」,第一种好朋友为你做的事情就是「能谏举」。 「举」这个字,可以当「发露」讲,或者当「言」字讲,就是「能谏言」,能对你说一些有意义的话。 这「谏」是停止的意思,能停止你的过失;对你说出来一些话,劝你不要做错误的事情,这叫「能谏举」。 这是好朋友应该这样做,就是你有错误的事情,他应该劝谏你不要做错误的事情,这件事是有罪过的、不应该做。 能说这样的话,这是好朋友的第一件事,我们欢喜不欢喜? 说你不对、你欢喜吗? 但是这是弥勒菩萨告诉我们,这是好朋友应该这样说话。 「二、能令忆」,说你错了,你可能不承认;「我没有这个事情」,那这个好朋能令你忆念,「你想一想,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你做了什么什么事,你想一想」,这就是能令忆。 「三、能教授」,第三是能教授你佛法,为你宣说苦集灭道的道理,能令你转凡成圣的这些正法,来开示你。 这是好朋友为你说的话。 「四、能教诫」,这个「教诫」就是你犯了戒,你所受的尸罗你违犯了,或者是你在一个地方住,那个团体是有规则的,你违犯了规则,那你这个好朋友来教诫你「不要犯戒」,「不要违犯大众共住的条约」,不可以违犯的。 「五、能说法」,就是说有浅也有深的佛法,浅显的就是施论、戒论、升天之论,劝你要知道欲的过患,应该离欲,应该知道什么是障道因缘,什么是道的增上缘,你要努力的修学圣道,这是「能说法」。 戌三、指如是诸句广辩,应知如声闻地。 教授教诫,广说如前力种性品。 「如是诸句,广辩应知,如(声闻地)」,这里面说好朋友为你做五件事,说五种语言,这「诸句」若广博的去说明,应该知道如(声闻地)已经说了,那说得很详细的。 「教授教诫,广说如前(力种性品)」,这五法里的教授教诫,广说像前面(力种性品)也说过了。 《披寻记》一四七七页:「如是诸句广辩等者:声闻地说:善能谏举,善作忆念,善能教授,善能教诫,善说正法。 与此正同」,和这里的文正是相同的「如彼广辩应知」。 (陵本二十五卷三页)「又诸菩萨教授有八,教诫有五。 如前(力种性品)广说应知」。 (陵本三十八卷二十页)酉五、亲近善友 (分二科) 戌一、标当知菩萨由四种相,方得圆满亲近善友。 这是第五科,亲近善友,分两科,第一科是标。 菩萨由四种相貌,才能够圆满的亲近善友,他是你的好朋友,你要和他怎么样来往呢? 这要由四种相。 下面第二科,列出来这四种相。 戌二、列一、于善友有病无病随时供侍,恒常发起爱敬净信。 二、于善友随时敬问,礼拜奉迎、合掌殷勤、修和敬业,而为供养。 三、于善友如法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资身什物,随时供养。 四、于善友若正依止,于如法义若合若离,随自在转,无有倾动,如实显发作奉教心;随时往诣,恭敬承事,请问听受。 「一、于善友有病无病随时供侍」,那个菩萨是你的好朋友 或者他有病,或者是无病,你随时都应该供侍,对他有所供给,侍奉他、为他做事。 「恒常发起爱敬净信」,长时期的,从内心里很诚恳的发出来对善友的爱心、恭敬心,总而言之是清净的信心,这是第一个相貌。 「二、于善友随时敬问」,于这位好朋友,这位菩萨,随时要恭敬的问候他,对他要「礼拜、奉迎」,恭敬的欢迎他,要「合掌」,「殷勤」地「修和敬业」,是殷勤地,不是普普通通的境界,是很诚恳的修和合恭敬的礼仪,「而为供养」,用这样的敬问、礼拜、奉迎、合掌、殷勤、修和敬业,这就是对他的供养。 「三、于善友如的法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资身的什物,随时的供养」,对这个善友要这样子供养。 「四、于善友若正依止,于如法义若合若离,随自在转,无有倾动」,这是最后一个相貌,就是对这位好朋友要「正依止」,就是要好好的以他为依止,「依止」是建立的意思。 说:「我没有智慧,也没有禅定,我也不知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事情,我没有戒定慧,我要靠这位善友来建立我的戒定慧」这就叫做「依止」,「依止」是这个意思。 这位好朋友,你若是好好地以他为依止,就是以他为师长了。 「于如法义」对于合乎佛陀正法的圣义,这位善知识、这位善友来教导你,「若合若离,随自在转」,这「合」和「离」《披寻记》讲得很好,「随自在转」,就是你的师长,你的好朋友教导你佛法的法义,你应该随顺他的教导,很快乐地随顺而行。 「自在」就是很快乐的,不勉强的。 「无有倾动」,随顺这位善友的教导,没有人可以破坏的,有人从中说坏话,你不要听他的话,他胡说八道,你不相信他这种破坏,你心里不动摇,我的善友真实的是我善知识,他说的话,我百分之百的相信,任何人不可以破坏的,这叫「无有倾动」。 「如实显发作奉教心」,你对师长、对你这个好朋友要真实的表示出来「依教奉行」不敢违背,要诚实的这样表示。 「随时往诣,恭敬承事」,随顺时间,这是个智慧,什么时候是合适的,什么时候不合适,这是个智慧的决定,要到善友那地方去「恭敬承事」,很恭敬的,不敢怠慢,要随顺他的意思为他做事。 「请问听受」,有什么疑问要请教,要「听受」,要听信他的教授。 《披寻记》一四七七页:「于如法义若合若离等者:谓以善友为正依止」,这也是个智慧,你知道这个人是你的好朋友,凭什么知道? 就是你的智慧。 你搞错了,那就是你倒霉。 「谓以善友为正依止」这是我非常良好的一个师长,「于其教授教诫既听受已」,我信受奉行,「如其法义」如善友所教授的法义,「若所开许若所遮止」,他教授你法义的时候,分两类,这件事听许你这样做。 「若所遮止」这件事你不可以做,就分这么两类。 「身语意业无倒随转」我们的身语意这三方面的事情,「无倒随转」没有错误的随顺善友的教导而行。 「于所开许无倒修证」,对于所听许的、容许我这样做,我也不要搞错了,要依教奉行的去修证,从闻思修得无生法忍。 「于所遮止无倒远离」,不容许我身语意有污染的,这贪瞋痴的烦恼、罪过的事情,也要正确的领解远离一切过失。 「是名于如法义若合若离」,这「若合若离」这么讲。 「合」就是所开许的,「离」就是遮止的,要远离。 「随自在转」,你要很自在的、很快乐的随顺而行。 「不为外道异论之所引夺,是名无有倾动」,不为外道、邪知邪见,不同于佛法的异论之所引夺,破坏你对佛法的信心,不可以这样,是名叫「无有倾动」。 「若有违犯,发露悔灭,是名如实显发」,这「如实显发」这么讲,若是自己一时糊涂没有正念,违犯了好朋友的教导,那怎么办呢? 那就向这个善友发露忏悔,灭除去这个过失,是名叫「如实显发」。 「无恼乱心,唯欲求解,是名作奉教心」,没有触恼善友的心意,只是「唯欲求解」,只是愿意很欢喜的希求我能通达佛法,这里有「有疑当往问」的意思,你有怀疑的地方,就应该请问,不是「我试探试探你,你懂吗?」不是这意思,没有触恼的意思,「唯欲求解,是名作奉教心」。 「如(摄异门分)说」。 (陵本八十四卷三页)这是第五科。 下面是第六科,听闻正法。 分两科,第一总标。 酉六、听闻正法 (分二科) 戌一、总标若诸菩萨欲听法时,作五种想,应从善友听闻正法。 「若诸菩萨」那这是初学的菩萨,想要听闻正法的时候,听闻善友说法的时候,内心里面要作五种观想,用五种观想「应从善友听闻正法」的。 这是总标,下面是列释,分五科,第一科,作宝想。 戌二、列释 (分五科) 亥一、作宝想一、作宝想。 难得义故。 善友所说的法义,你要作珍宝的观想。 为什么这样想? 「难得义故」,你不容易听闻到这样的正法。 这「宝」、世间上的珍宝是不容易得到的,要大福德人才能得到,是难得的。 现在学习佛法,佛法也是难得的,你不容易听闻的。 若有机会能听闻佛法,要作难遭难遇的想法,作这种观想,不是容易的事情。 亥二、作眼想二、作眼想。 能得广大俱生妙慧,因性义故。 第二个,作眼睛的想法。 这位善友为我说的正法是「眼」。 我们人的眼睛也是很宝贵的,你要时时保护它不可以失掉的。 我的善友对我说的法就是「眼」。 为什么作这样的观想呢? 「能得广大俱生妙慧,因性义故」,因为能获得广大的俱生妙慧,就是能得到无上菩提,我的善友对我说的法,这个法能令我得到广大俱生妙慧、能得到佛智慧。 我的善友说的法,是得无上菩提大智慧的「因性义故」,这「广大俱生妙慧」是果性,它的体性是果。 我的善友对我说的佛法是因,是「因」的性质,这「义」是属于「因」,由如是「因」才得如是「果」,这可见教法这么重要。 《披寻记》一四七七页:「能得广大俱生妙慧因性义故者」这句话怎么讲? 「此中妙慧,谓即大菩提果」,这个俱生妙慧,就是佛陀所成就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大菩提果。 「能于一切所知如实觉了,是名广大」,佛陀的无上菩提的智慧,就是一切种智,「能于一切所知」,「一切所知」是什么? 就是三自性;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这三性,三性是我们所应该知道的。 「一切所知如实觉了」,在三自性,我们应该真实的觉了,「是名广大」,这个智慧就广大、没有边际、无所不知了。 「广大俱生妙慧」,这「广大」解释完了。 「于当来世无师自然成等正觉,是名俱生」,这个「俱生」,我们前面曾经讲过,不用学习、与生俱来,生来就有这个智慧,没有通过学习他就有这个智慧。 这里怎么讲? 「于当来世」就是将来的时候,「无师自然成等正觉」,他成佛的那一生,他没有老师来教导他,他没有跟谁学习的。 就是没有老师,他自然的在菩提树下坐下来,他是在色界第四禅里,任运的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所以叫「俱生」。 「广大俱生的妙慧」,能得广大俱生妙慧是谁? 就是这位善友所说的法,你从这善友所说的正法学习,就能得佛智慧,所以善友所说的法是「因性义故」,他就是你的「眼」。 这「眼」实在来说就是大智慧,慧眼。 由于你听善友说法就得大智慧,你就有眼睛了,你就能看出来:这是平坦的道路;这是不安全的地方;这是善法、这是恶法;这是世间法、这是出世间法;这是有过患的、这是有功德的;你有这样鉴别的智慧,那就是眼睛。 而这个眼睛从那里来? 从善友所听闻正法得来的。 当然这是因,将来得无上菩提才是果。 所以作宝想,作眼想。 亥三、作明想三、作明想。 已得广大俱生慧眼,于一切种如实所知,等照义故。 「三、作明想」,光明。 「已得广大俱生慧眼,于一切种如实所知,等照义故」,前面作眼想那地方,「已得广大俱生慧眼」,就是你听闻了正法以后,你有这个慧眼了,「于一切种如实所知,等照义故」。 那作眼想这地方,应该是闻思的智慧,这里作明想,应该是修所成慧了。 就是「已得广大俱生慧眼」以后,对于「一切种」,也应该是三自性;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 对于一切种、这么多的境界,你能「如实所知」,能真实的认识它,平等的照见而无有差别。 如果它是有、你就观察它是有,那就叫「平等」;如果它是没有、你认为它是有,那就「不平等」了。 这是明想。 亥四、作大果胜功德想四、作大果胜功德想。 能得涅槃及三菩提无上妙迹,因性义故。 你从善友所听闻正法的时候,要作大果胜功德想。 你心里面要作意:我听闻如是正法,我将来能得大果、能得胜妙的功德。 你要这样想,作如是观。 「能得涅槃及三菩提无上妙迹」,你听闻正法之后,能够如实的用功修行,将来能得涅槃,见一切诸法寂灭相不生不灭的境界,「及三菩提」。 涅槃是断一切烦恼的果;「三菩提」翻到中国话是「正觉」。 涅槃是断德;三菩提就是智德。 这「智」、「断」两种果是「无上妙迹」,这是一切圣人,一切三世诸佛;一切佛无上、殊胜的、微妙的境界,就是他们已经走过来、已经经验过来的,所以称之为「迹」。 「因性义故」,你从善友所听闻正法,是得涅槃、得三菩提的因性义故。 《披寻记》一四七八页:「能得涅槃及三菩提等者:此中涅槃谓断菩提」,这菩提有两种,一个是断菩提,就是能断除一切戏论分别。 「言三菩提者:此云正觉。 谓智菩提」,这是智慧,你有通达诸法寂灭相的智慧才能断烦恼,断了烦恼你才能得三菩提的智慧。 「能得此果」你从善友所听闻正法,你将来能得到这两种果,一个断果、一个智果。 「诸菩萨道,是名无上妙迹」一切菩萨所行的圣道,这是无上菩提的妙迹,它的轨道,所以称为「妙迹」。 亥五、作无罪大适悦想五、作无罪大适悦想。 于现法中未得涅槃及三菩提,于法如实拣择止观无罪大乐,因性义故。 这是第五科,「作无罪大适悦想」,听善友所说的法,作「无罪」,没有过失、伟大的、喜悦之想。 这是标,下面解释。 「于现法中未得涅槃及三菩提」,我听闻善友说法的时候,「于现法中」于现在的色受想行识里面,我还没能证悟诸法寂灭相,没得涅槃,「及三菩提」,也没得正觉,没得到佛的智慧。 「于法如实拣择止观无罪大乐,因性义故」,我现在没有成就那么高的境界,我对善友所说的法「如实拣择」,就是真实的去观察,就是两个方法:一个止、一个观,随顺善友所说的止观,真实的去拣察诸法的真实义。 「无罪」能这样做就能远离一切过失,将来能得「大乐」,就是三菩提乐,「因性义故」,善友为我说的法,能为如是法的因性义。 《披寻记》一四七八页:「于法如实简择止观无罪大乐者:此说七圣财中由慧圣财于胜义谛如实觉悟所生之乐。」这七种圣财就是信、惭、愧、戒、闻、舍、慧,这七种,这七圣财中其中一个圣财就是慧圣财,这是非常重要,能断惑证真的智慧。 「于圣义谛如实觉悟」什么叫「慧财」呢? 就是对这圣义谛真实的觉悟了,那叫做「圣慧」。 「无罪大乐」就是由这个觉悟所生的乐,那叫做「无罪大乐」。 「由如是乐无量无边无有染污」,由于拣择观察圣义所生之乐是没有边际的,也没有染污,这有所得的戏论都停下来了,「是故说名无罪大乐」。 前面这是「若诸菩萨欲听法时,作五种想,应从善友听闻正法」,这是第六科。 下面第七科,于说法师不作异意。 分三科,第一科是总标。 酉七、于说法师不作异意 (分三科) 戌一、总标若诸菩萨欲从善友听闻法时,于说法师由五种处不作异意,以纯净心属耳听法。 「若诸菩萨欲从善友」听闻法的时候,于说法的师,「由五种处不作异想」,从五方面,不作不同的思惟、不作错误的想法、不作不符合圣义的观想。 「以纯净心属耳听法」,听法的时候,内心里面是清净的,没有不如理作意。 「属耳」的「属」是专注的意思,就是你的耳要专注所听之法,不要打妄想。 这是标,下面第二科列释。 分五科。 第一科,于坏戒。 戌二、列释 (分五科) 亥一、于坏戒一、于坏戒不作异意。 谓不作心,此是破戒,不住律仪;我今不应从彼听法。 「于坏戒不作异意」这是一种,这句话怎么讲呢? 「谓不作心,此是破戒,不住律仪;我今不应从彼听法」这一行文解释这个「于坏戒不作异意」。 就是听法的时候,你心里面不作如是异念:「这个说法的人是个破戒的人,他不能安住在清净的律仪,我今不应该从彼听闻佛法」。 这叫「于坏戒不作异意」,不要有这样的想法去听法。 若这样,你心里面作如是观、作如是思惟,这个法是听不来了,就不能听了。 亥二、于坏族二、于坏族不作异意。 谓不作心,此是卑姓,我今不应从彼听法。 这是第二种,「于坏族不作异意」。 这句话怎么讲? 「谓不作心,此是卑姓,我今不应从彼听法」,你心里面不要这样想;「这个说法的人他是卑陋种姓的人,他的父母是卖豆腐的,我不应该从他听法。」你不要这样想,这样想这个法就听不来了,就不能听了。 这是第二,下面第三、于坏色。 亥三、于坏色三、于坏色不作异意。 谓不作心,此是丑陋,我今不应从彼听法。 「于坏色不作异意」怎么讲? 「谓不作心」,就是你心里面不这样作念:「此是丑陋」,这个人的相貌很丑陋的,这叫「坏色」,「我今不应从彼听法」,你这样想,那也就不能学习佛法了。 亥四、于坏文四、于坏文不作异意。 谓不作心,此于言辞不善藻饰,我今不应从彼听法。 但依于义,不应依文。 「四、于坏文不作异意」,这是第四科,于坏文。 「坏文不作异意」怎么讲? 「谓不作心,此于言辞不善藻饰」,你不要这样想:「这个人说法的时候,他用的言辞不好,一点文彩没有,这个人说话很土气的,那我今不应该从彼听法」。 那我应该怎么听法呢? 「但依于义,不应依文」,你应该注意这语言里面所诠释的胜义,你注意这个义,「不应依文」,你不要注意那句话,那句话虽然很土气,但是他里面说的义很宝贵,那你还是应该听法。 亥五、于坏美五、于坏美不作异意。 谓不作心,此语粗恶,多怀忿恚,不以美言宣说诸法;我今不应从彼听法。 「五、于坏美不作异意」,这是第五科、于坏美不作异意。 什么叫「于坏美不作异意」? 「谓不作心,此语粗恶,多怀忿恚」,你心里面不要这样想:「这个说法的人,他说这个话很粗恶、很鄙陋。」你心里就忿怒了,「多怀忿恚」;「不以美言宣说诸法」,这个人说话,他的语言说得不好,「我今不应从彼听法」。 这是第五种。 《披寻记》一四七八页:「此语粗恶多怀忿恚者:(有寻有伺地)说:趣涅槃宫,故名先首」,就是这位说法的人,他所说的这一大段的语言,里面的正义是劝我们到涅槃那里去,那当然是解脱生死大苦了,「故名先首」,就是他这一段法语里有这样的中心思想,是「趣涅槃宫」的,这样就符合佛法的胜义了。 如果说了老半天都是戏论,劝我们世间上求名闻利养,那就是没有趣涅槃宫的胜义,那就是语言很美,也还不符合佛法的思想的。 「文句可味,故名美妙」,就是他这能诠显「趣涅槃宫」的言句很有滋味,就是我感觉很好,那就叫「美妙」,在那一段文的意思是这位法师的音声很美妙,由美妙的音声发出来的文句可味,欢喜听,那叫做「美妙」。 「善释文句,故名分明」,这分明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他前面标出来他要解释的意,譬如前面这个话:「于坏戒不作异意」,这是标,下面就是解释:「谓不作心,此是破戒,不住律仪;我今不应从彼听法。」这就是释;就是「善释文句,故名分明」,他能善巧的解释所标显的正义,解释的很清楚,故名叫做「分明」。 「显然有趣,故名易可解了」,「显然有趣」,这个「显」就是「光显」、「明显」,里面隐藏的义显示出来了,所以叫「显」,这样就是很有义趣,「义趣」也就是爱乐听闻的意思,有兴趣,你这样讲解,引起我的欢喜心,就是「有趣」,「故名易可解了」,容易明了。 按佛法的道理,就在一切有为法里面隐藏,隐藏在一切有为法里面,譬如这个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这三种道理,就在一切法里面隐藏着,但是我们一般的人看不明白有这种义,但是这位善友他能把它显示出来,里面隐藏的道理,他能用美妙的言句把这三种道理显示出来,所以叫「显然有趣,名易可解了」。 「摄受正法故,名可施功劳」,这「摄受正法」,就是善友为我们说法,我们能安下心来听闻正法,还能如说修行,我们就能证悟第一义谛,叫「摄受正法」,这「摄受」或者当「拿到了」,这珍宝在地面上,你一伸手就拿到了,叫「摄受」。 现在我们听闻正法、如说修行,我们也就拿到了第一义谛,就是证悟了第一义谛,「摄受正法」。 因为能够「摄受正法故,名可施功劳」,就是你可以去用功修行,不会令你徒劳的,你用的功夫,用的很多精神,用了很多的心力,没有徒劳,你可以用功去修行。 就是这位善友说的正法,你若能如说修行,你会有成就,不会白辛苦,所以叫「摄受正法故,名可施功劳」。 「离爱味心之所发起,故名无所依止」,这是说说法的人,他说法的动机,他不是希求名闻利养而为人说法的,所以叫做「无所依止」是这样意思。 「不过度量,故名非可厌逆」,这个「度」,或者一度、两度,「量」是数量,你为人说法的时候,不要一个劲儿的重复,不过度量就是不要重复,这样子「名非可厌逆」,人家听的人就不会有厌逆之心,这么讲「不过度量、非可厌逆」。 「相续广大,故名无边无尽」,你为人说法的时候,这一段法义能相续不间断的,有广大的智慧在里面,那就叫做「无边无尽」。 「与此相翻,名粗恶语」,前面说的这都是妙语,都是言辞美妙的形容辞,你若与此相翻,不是这样子,那就是粗恶语了。 (陵本八卷十二页),前面这段文是本论八卷十二页说的。 「此说粗恶应准彼释」,「此语粗恶,多怀忿恚」,这里说「粗恶」应该准彼释,如果与彼相翻,那就是「粗恶」。 「于说法时有诃摈,是名多怀忿恚」,那位善知识说法的时候,你心里面诃斥他,认为他说得不好,他是粗恶语,那叫「多怀忿恚」。 戌三、总辨 (分二科) 亥一、出所应如是菩萨欲听法时,于是五处,不应作意;但应恭敬摄受正法,于说法师未尝见过。 前面列释这五种,现在总辨,分两科,第一科、出所应。 「如是菩萨」欲听闻佛法的时候,「于是五处」这五个地方,你不应该这样想。 「但应恭敬摄受正法」,你应该恭敬的注意他所说的胜义,希取这个胜义。 「于说法师未尝见过」,对这个说法师,你没曾看见他的过失。 「未尝见过」这个话的意思,是这个法师有过失,但是你不见其过,味道是这样。 若是这位法师根本没有过,那当然更不应该见过了。 亥二、斥不应若有菩萨其慧微劣,于说法师心生嫌鄙,不欲从其听闻正法;当知此行,不求自利,退失胜慧。 这第二科、斥不应,呵斥不应该这样。 若有菩萨他的智慧「微劣」,就是智慧很小,「于说法师心生嫌鄙」,对于那位宣说佛法的人,你心里对他有讥嫌、有嫌恨、鄙视他、轻视他,「不欲从其听闻正法」你不想这样,「当知此行,不求自利」,你若这样的话,你嫌鄙他、讥嫌他,你这个行为,你不能求得你自己的义利,你想得胜义胜利,不能,不是求自利的行为。 「退失胜慧」,你本来好好听闻、好好用功,是能得到胜义的,你若这样子,就退失了应得的胜慧,那殊胜的智慧不能成就的。 看这段文,是本论的作者,对听法的人的勉励。 对于说法的人,应该有什么条件才能说法,这段文上没说。 未三、修无量 (分四科) 申一、征云何菩萨修四无量慈悲喜舍? 这下面是第三段。 第一段是供养三宝,第二段是亲近善友。 现在第三段修无量,修四无量心。 这一科分四科,第一段是征。 「云何菩萨修四无量慈悲喜舍」呢? 就是慈也是无量,悲喜舍也是不可限量的,都是广大无边际的。 这是问,下面第二科是标。 申二、标谓诸菩萨,略有三种,修四无量。 这是标出数目来,下面第三科是列出名字来。 那三种呢? 申三、列一者有情缘无量。 二者法缘无量。 三者无缘无量。 这名字列出来,下面第四科,解释。 分两科,第一科,略辨四种。 就是简略的说明这慈悲喜舍的差别。 分两科,第一科、解释。 又分三科,第一科、标安立。 申四、释 (分二科) 酉一、略辨四种 (分二科)戌一、释 (分三科) 亥一、标安立若诸菩萨于其三聚一切有情,安立以为无苦无乐、有苦、有乐。 「若诸菩萨」想要修学四无量心三昧,慈悲喜舍,「于其三聚一切有情,安立以为无苦无乐、有苦、有乐」,这慈悲喜舍是菩萨的内心,他对谁慈悲喜舍呢? 是对世间上的众生。 现在他在修慈悲喜舍之前,先要观察所慈悲喜舍的众生,把他分成三类,「于其三聚」是三类,这一切有情里面有三类,那三类呢? 安立以为「无苦无乐」的这一类,这个众生也没有苦、也没有乐。 若到三恶道去应该是很苦,人间、天上的众生就是乐,欲界天的众生可以说是乐,色界天,初禅、二禅、三禅也是乐,若是到了四禅以上,无苦无乐。 或者说人间的众生,也有的众生无苦无乐,这是一类。 第二类是有苦,那三恶道的众生有苦,很苦。 有乐,就是人间有的众生也有乐,或者欲界天,色界初禅、二禅、三禅这都是有乐。 这是把三界内的众生分成三类,或者唯独在欲界里分三类也是可以。 先安立成三类众生。 下面第二科解释四相,分四科,第一科解释慈无量心。 分两科,第一科、显差别。 分三科,第一科、有情缘慈。 亥二、释四相 (分四科) 天一、慈无量 (分二科)地一、显差别 (分三科) 玄一、有情缘慈于其最初欲求乐者,发起与乐增上意乐,普缘十方,安住无倒有情胜解,修慈俱心:当知是名有情缘慈。 在三类众生里面第一种,就是无苦无乐的众生,他的内心就是希望乐,没有苦也没有乐,他当然是不会求苦、而求乐,所以「于其最初」是欲求乐的众生,「发起与乐增上意乐」,修这样三昧的人应该是在禅定里面,应该在色界四禅里面「发起」,心里面作意。 「与乐」,这个众生是求乐的,你就布施他安乐。 「增上意乐」,这个心不是一般的散乱心,是在禅定里面,是有强大力量的意愿,「意乐」就是意愿。 在禅定里面做如是观。 「普缘十方,安住无倒有情胜解,修慈俱心,当知是名有情缘慈」,「与众生乐」,这个众生有多少呢? 是普遍的「缘」、去攀缘十方世界的所有众生,非常广大,所以叫「无量」。 「安住无倒有情胜解」就是这位在禅定里的这个人,他安住在没有颠倒的有情的胜解。 这「无倒」怎么讲? 我认为,没有贪瞋痴就叫「无倒」,应该这么说。 就是对我有缘的众生,我也不是对他特别的爱。 对我无缘、恨我的人,我也没有瞋心。 也不是有缘、也不是无缘的,我也没有愚痴心。 那叫「无倒」,应该这么讲。 「无倒有情胜解」,「胜解」就是在禅定里面这样观想,那叫「胜解」,这是非常有力量。 若是散乱心,就不能称为「胜解」了。 「修慈俱心」就是对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有情,要与他们乐。 与什么乐? 这上面没有说。 这个心与「与乐」的心情在一起,这叫做修「慈俱心」。 「当知是名」叫做「有情缘慈」,就是一切有了别性的众生,叫做「有情」。 《披寻记》一四七九页:「安住无倒有情胜解者:谓于有情或为亲品」,这个有情是我亲爱的人。 「或为怨品」,这个人和我有怨恨。 「或为中品」,也不怨、也不亲,这是中品。 「平等的发起利益意乐」,这亲、怨、中,平等的、没有差别的发起利益意乐,要利益他们。 「于定地中安住胜解作意故。 广如(声闻地)说。」(陵本二十六卷二十二页)。 于定地中安住作如是观,所以叫「胜解作意」。 玄二、法缘慈若诸菩萨住唯法想增上意乐,正观唯法假说有情,修慈俱心:当知即此名法缘慈。 前面是有情缘慈说完了,现在第二、法缘慈。 「若诸菩萨住唯法想增上意乐」,就是在禅定里面,安住在唯有色受想行识的法,没有常恒住的我。 众生是没有我的,你修不修无我观,众生都是无我的。 而这位佛教徒修四无量心的时候,他是住唯法想增上意乐。 那这是在禅定里面,就是增上意乐,也就是胜解作意。 「正观唯法假说有情」,就是在禅定里面观察十方无量无边的有情,只是色受想行识、剎那剎那生灭变化的,里面没有「我」,但是可以方便的说「他是有情」。 「修慈俱心」也能够修这利益的意乐,要利益这些众生。 「当知即此名法缘慈」,这叫做「法缘慈」。 就是观察一切众生「无我」。 那么反显前面有情缘慈,就是没有观他是「无我」的,那叫「有情缘慈」。 玄三、无缘慈若诸菩萨复于诸法远离分别,修慈俱心:当知即此名无缘慈。 现在第三科,是无缘慈。 「若诸菩萨复于诸法」,他在禅定里面修无缘慈的时候,怎么叫「无缘慈」? 「于诸法远离分别」,就是名言安立的一切法,他无分别。 这名言所诠显的法不可得,所诠不可得、能诠也不可得。 所以就是于诸法远离分别执着。 这样说,我不可得、法也不可得了,在不可得中,还有慈悲心、有利益的意乐,这就叫做「修慈俱心」。 「当知即此名无缘慈」,这无缘慈就是这个意思。 地二、例余三如有情缘、法缘、无缘,三慈差别,悲喜舍三,当知亦尔。 这是第二科、例余三。 前面是显慈的三种差别。 「如有情缘」如这位菩萨在禅定里面,他以十方世界的有情作所缘境,这是「有情缘慈」。 在禅定里面观一切有情「我」不可得,唯有「法缘」,修利益意乐。 「无缘」,无缘的慈悲,我不可得、法也不可得。 这样说,有情缘慈、法缘慈、无缘慈,三种慈悲就是这样修,这样修这三种慈悲。 其余的「悲喜舍」,慈有这三种不同,剩下来的悲喜舍三种,「当知亦尔」,也有这三种不同。 就是有情缘悲、法缘悲、无缘悲,喜、舍,当知亦尔。 天二、悲无量若诸菩萨于有苦者,发起除苦增上意乐,普缘十方修悲俱心:是名为悲。 下面说到悲无量,前面慈无量说完了。 「若诸菩萨」于有苦的众生,「发起除苦」,除灭其苦的「增上意乐」,就是胜解意乐。 「普缘十方修悲俱心」,普缘十方一切众生都修悲的相应心,以除其苦。 是名叫做悲无量。 下面第三科、喜无量。 天三、喜无量若诸菩萨于有乐者,发起随喜增上意乐,普缘十方修喜俱心:是名为喜。 「若诸菩萨于有乐者」,于有乐的众生「发起随喜增上意乐」,前面那个慈无量,只对三类众生其中的一种,就是求乐者,无苦无乐的人是求乐的,修慈无量。 悲无量,就是但于有苦众生修悲无量。 「若诸菩萨于有乐者,发起随喜增上意乐,普缘十方修喜俱心」,已经有乐的众生,菩萨在禅定里面观察这一切众生有很多的安乐,菩萨生欢喜心,就这样修喜俱心,是名为喜无量。 天四、舍无量若诸菩萨即于如是无苦无乐、有苦、有乐,三种有情,随其次第发起远离痴瞋贪惑增上意乐,普缘十方修舍俱心:是名为舍。 这第四科,这舍无量怎么修呢? 「若诸菩萨即于如是」没有苦、也没有乐的这一类的众生。 第二类众生是有苦的。 第三类众生是有乐。 一共是三种众生。 「随其次第发起远离痴瞋贪惑增上意乐」,这位菩萨在禅定里面随顺三种有情的次第,就是无苦无乐的、有苦有情、有乐有情,这个次第,「发起」就是他在禅定里面发动这样的观察,就是毗钵舍那慧了。 「远离痴惑增上意乐」,就是对那个无苦无乐的众生,教导这个众生让他远离愚痴,这是一种。 第二种,对有苦的众生,菩萨在禅定里面作意观察,劝导这个有苦的众生远离瞋的烦恼。 有乐,菩萨在禅定里面作如是观,劝导那个有乐的众生,远离贪烦恼。 「增上意乐」。 「普缘十方修舍俱心」,这句话总结前面的话,就是普缘十方一切的众生,修这个舍,就是弃舍愚痴、弃舍瞋恚、弃舍贪欲的烦恼,这样来修毗钵舍那观,是名叫做舍,这慈悲喜舍的「舍」是这样意思,是弃舍烦恼。 前面慈悲喜,是安乐意乐,这个舍无量心是利益意乐。 就是我令你身心感觉安乐,那当然这是好事,你饿了,我给你面包吃,很好。 但是同时劝你弃舍贪瞋痴,这就是四无量心的一个正义。 说:我们佛教徒可以做很多很多利益众生的事情,就分这么两类,一个是现实上的生活所须,我们佛教徒修学善法也应该这样做,但是最后一个办法要改造你的思想,这件事不容易做。 也由这件事才表示出来佛法的深义,如果只是说:「你饿了,我给你面包吃」,这件事非佛教徒也能做的。 我作了很多的医院、作了很多的学校、在社会上作了很多的慈善事业、救济事业,这天主教、基督教都能做,但是弃舍烦恼这件事,只有佛法中有这样的胜义的。 《披寻记》一四八○页:「发起远离痴瞋贪惑者:谓于无苦无乐有情发起远离痴惑意乐」,对这个众生教导他远离愚痴,你要有这样的思想、这样的意愿。 「由说不苦不乐受无明所随增故」,由于在佛的智慧来看,众生若不苦也不乐的时候,他有这种感觉,他有什么问题呢? 他是圣人吗? 也不是的,他内心里面有无明、有愚痴。 愚痴随顺这个不苦不乐的境界,他就增长他的无明,他念念的攀缘这个不苦不乐的境界,他的无明就继续的增长。 所以菩萨修舍无量心的时候,发起教导他远离痴烦恼的增上意乐。 「于有苦有情发起远离瞋惑意乐,由苦受中多生憎恚」,众生在苦恼的境界里面,他的忿怒心就来了。 「说彼瞋所随增故」,他这瞋心随着所感受的苦恼,增长他的瞋心,所以应该劝导他不要瞋。 「于有乐有情发起远离贪惑意乐,由乐受中多生染着,说彼贪所随增故。」那个乐受,是贪心随顺的时候,他就增长。 若是我们佛教徒有如理作意,那就不随增了。 亥三、总料简 (分二科) 天一、共不共此中菩萨慈等无量有情缘者:当知其相,与外道共。 若法缘者:当知其相,与诸声闻及独觉共;不共外道。 若无缘者:当知其相,不共一切声闻独觉及诸外道。 这是第三科、总料简。 前面第一科是标安立。 第二科是解释这慈悲喜舍的四种相貌。 现在第三科、总料简。 就是把慈悲喜舍放在一起再加以观察。 分两科,第一科是共不共。 「此中菩萨慈等无量有情缘者:当知其相,与外道共」,这个慈悲喜舍的相貌,「慈等无量」与外道是共同的、是一样的,你能慈悲喜,外道也能做到这件事。 这是有情缘。 「若法缘者:当知其相,与诸声闻及独觉共;不共外道。」若是佛教徒,这位发菩提心的菩萨,他在禅定里面修法缘慈的时候,「当知其相」,那个法缘慈的相貌,「与诸声闻及独觉共」,声闻和独觉这两类圣者,也有这种修行,所以和菩萨是共有的。 「不共外道」,外道就没有了,外道没有这个法缘慈,所以不共于外道,因为外道不知道无我的道理。 「若无缘者:当知其相,不共一切声闻独觉及诸外道」,菩萨修无缘慈的时候,这无缘慈的相貌,是不共于声闻、缘觉、及诸外道的。 这可见声闻、独觉不知道言说安立的一切法是毕竟空的,所以他没有这法空的智慧。 这是料简。 第一科是共不共。 下面第二科、意乐摄。 天二、意乐摄又诸菩萨三种无量,应知安乐意乐所摄,谓慈、悲、喜。 一种无量,应知利益意乐所摄,是谓为舍。 「又诸菩萨三种无量,应知安乐意乐所摄」,前面三种无量,慈悲喜,这三种无量的利益众生是属于安乐意乐所摄,能令众生安乐,这是菩萨的意愿。 「谓慈、悲、喜」,就这三种无量。 「一种无量,应知利益意乐所摄」,最后那个舍无量,是菩萨的利益众生的意愿所摄,属于这一类。 因为你若能够学习佛法,弃舍了烦恼,你真实的得到佛法的利益了,所以这个舍无量是非常重要,「意乐所摄」。 若是你说我得到很多功德,我有很大的神通,有很大的福报,有很多的禅定,但是没能弃舍烦恼,那还没能得到佛法的利益。 所以这「一种无量,应知利益意乐所摄,是谓为舍。」戌二、结如是菩萨一切无量,名为哀愍。 以诸菩萨成就此故,名哀愍者。 下面第二科,是结束这一大段文。 这位菩萨「一切无量」,也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总起来可以名之为「哀愍者」。 因为什么呢? 「以诸菩萨成就此故,名哀愍者」,因为诸菩萨成就了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这可以名之为哀愍者,是哀愍众生的。 这可见,只有慈悲喜,哀愍意还不具足,你还没有舍的功德。 你自己说:「我落实了佛法的精神」,那句话不具足。 酉二、广悲无量 (分三科) 戌一、悲所缘 (分二科)亥一、一百一十苦 (分三科) 天一、总标此中菩萨于有情界,观见一百一十种苦,于诸有情,修悲无量。 何等名为百一十苦? 这是第二科、广悲无量。 前面略辨四种无量,慈悲喜舍四种无量。 现在广说其中的一种,就是悲无量,这个悲无量特别的多说。 分三科,第一科是悲所缘。 分两科,第一科、百一十苦。 分三科,第一科、总标。 「此中菩萨」,在这四无量心这个法门里面,菩萨「于有情界」,就是生死流转的众生,观见有一百一十种的苦恼,「于诸有情,修悲无量」,观见众生有这么多的苦恼,所以菩萨于诸有情修悲愍的无量心。 「何等名为百一十苦」呢? 下面第二科是别列,列出来这百一十种苦。 分两科,第一科、前五十五。 就是一百一十,一分为二,第一分就是五十五种苦;还有第二科的五十五种苦,加起来就是一百一。 这五十五种苦分十科,第一科是一苦。 就是一种苦恼。 天二、别列 (分二科) 地一、前五十五 (分十科) 玄一、一苦谓有一苦。 依无差别,流转之苦。 一切有情,无不皆堕流转苦故。 「谓有一苦」。 这一百一十苦,怎么说呢? 先说一种苦。 「依无差别,流转之苦」,第一种苦,就是无差别、没有差别,大家都在生死流转,在生死流转那就有苦。 「一切有情,无不皆堕流转苦故」,欲界的有情、色界的有情、无色界的有情,没有一个有情不堕落在流转生死的苦里面,都有这种苦。 说是我们没有禅定,他们有禅定。 他们有禅定的人也一样有苦,有流转生死的苦。 这是一苦,下面第二科,说二苦。 玄二、二苦复有二苦。 一、欲,为根本苦。 谓可爱事,若变若坏所生之苦。 「复有二苦」,还有两种苦,这两种苦是什么呢? 一是「欲」,这个欲是根本的苦。 怎么叫作「欲是根本苦」呢? 「谓可爱事,若变若坏所生之苦。」这有欲就是有所爱,可爱的事情变化了,最后破坏没有了,这样就会有苦。 这是所生之苦,这是一种苦。 《披寻记》一四八○页:「欲为根本苦等者:欲有二种:一者、烦恼欲」,这个「烦恼欲」可以掉过来就是「欲烦恼」,这是一种欲。 「二者、事欲」就是欲的那件事是你所欲,这样说,烦恼欲就是能欲,事欲就是所欲,可以这么说。 「由有烦恼欲故,彼诸事欲若变若坏便有忧叹苦热恼生」,由于众生内心有烦恼的欲,就是有欲烦恼故,「彼诸事欲」,彼所爱的事欲若是变化了、若是被破坏了,「变」就是坏的开始,「坏」就是变的最后结束了。 「便有忧叹苦热恼生」,这时候他内心里面就有忧愁、悲叹,就是有苦的热恼生起来,所以「名可爱事若变若坏所生之苦」,这就是这个意思。 「由是说欲为根本苦」,说是有所欲的事,但是内心里没有烦恼欲,也就没有事,那个所欲的事若变坏了,心里也不苦。 若是你内心里有欲烦恼,那所欲的事一变坏,你就苦恼,所以欲是恼的根本。 二、痴,异熟生苦。 谓若猛利体受所触;即于自体执我我所,愚痴迷闷,生极怨嗟。 由是因缘,受二箭受。 谓身箭受,及心箭受。 前面说「欲」为根本的苦,这是欲苦。 下面说第二种「痴,异熟生苦」。 这「痴」是愚痴,「异熟生苦」,「异熟」是果报,因为愚痴而得果报,你得的果报是个愚痴的果报,因愚痴而生苦。 有智慧,你做了智慧的功德所得的果报,那就是智慧的果报。 现在因为愚痴造的业,得的果报,那叫做「痴、异熟生苦」。 什么叫作「痴异熟生苦」呢? 「谓若猛利体受所触;即于自体执我我所,愚痴迷闷,生极怨嗟。 由是因缘,受二箭受。 谓身箭受,及心箭受。」「谓若猛利体受所触」,这「猛利」就是很厉害的。 很厉害的苦的境界来触恼你的身体,你就领受了这种苦,叫「猛利体受所触」,这猛利的苦,在你的身体上接受了、接触到了。 「即于自体执我、我所」。 为什么称之为「痴、异熟生苦」呢? 先说这个「痴」。 「即于自体执我、我所」,说这个人、这个补特伽罗,他就对他自己这个身体执着「这是我」,这是我所有的,有这个「我」的执着,所以叫「愚痴」。 「愚痴迷闷,生极怨嗟」,执着我受这么多的苦,不知怎么好,「愚痴」,「迷闷」了,就不知道为什么我受苦,但是也不能回答这个问题,「生极怨嗟」,就生出来极大的怨恨、嗟叹、忧愁。 「由是因缘,受二箭受」,由于这个人,外边有猛利的苦来伤害他的身体,而内心里面执着我、我所,我为什么受这么大的苦,「愚痴迷闷,生极嗟叹」,由是因缘,前面这两个因缘,受这二箭的苦恼的觉受。 「谓身箭受,及心箭受。」《披寻记》一四八○页:「痴异熟生苦等者:于异熟自体苦受生时」,在「异熟」就是果报的自体,我们现在色受想行识这个身体,是前一生业力所招感的,所以业力是因,现在这是果报。 这果报的自体,有种种因缘,受到苦受的时候,苦的感觉生起的时候「愚痴迷闷」,这个众生他不明白因果的道理,他这愚痴就迷闷,不明白这个道理,「生极怨嗟,是名痴异熟生苦」,这「痴异熟生苦」就这么讲。 「言受二箭受者:谓由猛利体受所触为其因缘」,就是有猛利的苦恼来触恼他的时候,以此为因缘,「受身箭受」,这叫「身箭」,「身箭」就指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前五识接受了苦恼的境界现前了,这叫做「身箭」受。 「愚痴迷闷生极怨嗟为其因缘受心箭受」,但是这个人他没有学习佛法,没有佛法的智慧,所以叫「愚痴」,他就「迷闷」不明白这个道理,「生极怨嗟」极大的怨恨,「为其因缘」,以此为因缘「受心箭受」,这是「心箭」的感觉,也就是内心的苦恼,内心的苦恼用箭来作譬喻,就像那个箭射在你的身体里似的,有苦恼的境界来触恼你,就像受到箭的苦恼似的。 「(摄异门分)说:云何当观苦受如箭?」观察苦恼的感觉,就像中箭了似的。 「谓如毒箭,乃至现前常恼坏故」,这个箭上有毒,这个毒的箭射到你的身体里面,那当然是很苦。 「乃至现前常恼坏故」,这个毒箭就譬如我们的觉受,或者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都可以譬喻是毒箭,射在我们身体里面,是暂时的吗? 不是! 「乃至常恼坏故」,常时期的这个受来恼乱你,来伤害我们,所以名之为箭。 这是(陵本八十三卷十五页)下面还解释。 「有寻有伺地说:不静相故,远所随故,名之为箭」。 这个箭是什么意思呢? 不寂静的相貌,这箭射出来的时候,它在空中飞,向前进,向前飞动,所以不是寂静的,它是动的,所以叫「箭」。 「远所随故」这个「远」是久远,从无始以来到现在,这个箭一直随逐你、不放舍你,一直的要射你。 因为我们众生从无始以来就是有执着心,或者是造罪,那就是三恶道的苦受。 也可能是造一点福业,就是人天里面受,就是乐受,乐受也会令你苦,苦受也令你苦,众生在生死流转就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这三种受都是苦恼,所以没有一个时候它不射你了,它不是用苦受来射你,就是用乐受来射你,不苦不乐受来射你,你在欲界、三恶道受苦,在人天里受苦,到色界天、无色界天,你不能离受,得了灭受想定的时候是无受,三界里面苦乐忧喜舍,这五种受。 若是得了灭尽定以后是无受,无受是圣人的境界。 所以没有一个时间你不受的,所以时时为箭所射。 所以「不静相故」就是你心里面没能见第一义谛,你心里总是动、浮动、流动,所以「不静相」。 「远所随」,就是长时期的随逐你,你没能远离它的。 这是「(陵本八卷六页)此中箭义,应如是知。」这样就是两个箭,一个身受一个箭,一个心受一个箭。 身受就是前五识,心受就是第六意识。 就是这两种受。 我们凡夫就是两个箭,一个身箭,一个心也是被箭射了。 若是在我们人间的凡夫得了阿罗汉的时候,他的身箭还不能离,但是心箭是没有了,没有心箭的觉受。 因为他心与圣道相应,他正念一提起来,这些苦恼的境界不能恼乱他。 所以他为一箭所射,而没有心箭的觉受、没有心箭的苦恼。 发布时间:2025-03-31 13:43:45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27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