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舜法师:长者子说 内容: 长者子说宗舜法师长者子原本就是“长者之子”,亦即“长者的儿子”的意思,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就像《心经》中的舍利子,子就是儿子,即舍利的儿子,舍利是其母亲的名字。 唐·法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解释说:初中言舍利子者,举疑人也。 舍利是鸟名,此翻为鹙鹭鸟。 以其人母聪悟迅疾,如彼鸟眼,因立其名。 是彼之子,连母为号,故曰鹙子。 是则母因鸟名,子连母号。 聪慧第一,标为上首,故对之释疑也。 但是,自从夏莲居在其所作《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会集本》中,将后汉译本和吴译本中的“阿阇世王太子”和“五百长者迦罗越子”会集成“阿阇王子”和“五百大长者”后,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也就随之而生。 在我们指出夏会本的种种错误,粉碎了夏会本的“无一义不在原译之中,无一句溢出本经之外”、“有美皆备,无谛不收”(见梅光羲序)的谎言后,一些人试图竭力从种种方面进行回护和辩解,以维护夏会本的“权威”和夏莲居的尊严。 对“长者子”的解说,成为他们反击的一项说辞。 针对我们所指出的夏会本的错误,在海外弘扬夏会本最得力的那位法师,就带着十分的不屑说:说长者子是长者的儿子,那是他们不懂! 子,是古代的尊称。 长者子的“子”,就像老子、孔子的“子”一样。 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是不是佛经翻译中,在“子”解释作“儿子”的这一义项之外,还存在某个所谓“尊称”的用法? 弄清这个问题,不仅可以打破夏会本的疑团,也对正确理解经典有积极作用。 一、《无量寿经》原译本和夏会本的对比及解说《无量寿经》后汉译本卷一涉及此问题的原文是这样的:佛说无量清净,为菩萨求索,得是二十四愿。 时阿阇世王太子,与五百大长者迦罗越子,各持一金华盖,前上佛已,悉却坐一面听经。 阿阇世王太子及五百长者子,闻无量清净佛二十四愿,皆大欢喜踊跃。 心中俱愿言:令我等后作佛时,皆如无量清净佛。 佛则知之,告诸比丘僧:是阿阇世王太子及五百长者子,却后无央数劫,皆当作佛,如无量清净佛。 佛言:是阿阇世王太子、五百长者子,作菩萨道已来,无央数劫,皆各供养四百亿佛已,今复来供养我。 是阿阇世王太子及五百人等,皆前世迦叶佛时,为我作弟子,今皆复会是共相值也。 则诸比丘僧,闻佛言皆心踊跃,莫不欢喜者。 这段文字也见于吴译本卷上:佛说阿弥陀佛为菩萨,求索得是二十四愿。 时阿阇世王太子,与五百长者迦罗越子,各持一金华盖,俱到佛所,前为作礼佛,以头面着佛足,皆持金华盖,前上佛已,悉却坐一面听经。 阿阇世王太子及五百长者子,闻阿弥陀佛二十四愿,皆大欢喜踊跃。 心中俱愿言:令我等后作佛时,皆如阿弥陀佛。 佛即知之,告诸比丘僧:是阿阇世王太子及五百长者子,却后无数劫,皆当作佛,如阿弥陀佛。 佛言:是阿阇世王太子及五百长者子,住菩萨道已来,无央数劫,皆各供养四百亿佛已,今复来供养我。 阿阇世王太子,及五百长者子,皆前世迦叶佛时,为我作弟子,今皆复会是共相值也。 则诸比丘僧,闻佛言皆踊跃,莫不代之欢喜者。 从两译的文字内容来看,基本没有差别。 不过后汉译本将阿弥陀佛翻译作“无量清净佛”。 夏会本根据后汉译本和吴译本,会集成如下文字:佛说阿弥陀佛为菩萨求得是愿时,阿阇王子,与五百大长者,闻之皆大欢喜,各持一金华盖,俱到佛前作礼。 以华盖上佛已,却坐一面听经,心中愿言:令我等作佛时,皆如阿弥陀佛。 佛即知之,告诸比丘:是王子等,后当作佛。 彼于前世住菩萨道,无数劫来,供养四百亿佛。 迦叶佛时,彼等为我弟子,今供养我,复相值也。 时诸比丘闻佛言者,莫不代之欢喜。 夏会本此段文字,有两个重大疏漏。 一是将阿阇世王太子错误地简省作“阿阇王子”、将“五百长者迦罗越子”错误地简省成“大长者”。 二是将佛之授记作了删节。 因阿阇世王太子发愿,希望将来成佛时,大愿功德与阿弥陀佛完全相同。 所以在后汉译本中,佛说:“是阿阇世王太子及五百长者子,却后无央数劫,皆当作佛,如无量清净佛。 ”吴译本也说:“是阿阇世王太子及五百长者子,却后无数劫,皆当作佛,如阿弥陀佛。 ”这里强调的都是他们将来成佛时,与阿弥陀佛在各个方面都完全一样(如阿弥陀佛)。 但是,夏会本仅仅只有八个字:“是王子等,后当作佛。 ”而把“如阿弥陀佛”的内容删去,致使佛之授记内容不全,而阿阇世王太子等的心愿(如阿弥陀佛)完全落空。 如果“后当作佛”可以等同“皆当作佛,如阿弥陀佛”的话,何以佛陀要不厌其烦地加上“如无量清净佛”或者“如阿弥陀佛”? 难道佛陀真的老了? 夏莲居之所以将“五百长者迦罗越子”错误地会集成“五百大长者”,原因即在没有弄懂“迦罗越”的意思,所以大笔一挥,将“迦罗越子”删去。 宋·法云《翻译名义集》二解释“迦罗越”说:《大品经》中居士是也。 《楞严》云:爱谈名言,清净自居。 《普门疏》:以多积财货,居业丰盈,谓之居士。 郑康成云:道艺处士。 《佛光大词典》解释“居士”时也说:音译迦罗越、伽罗越。 意译长者、家主、家长。 指印度四姓中吠舍种之富豪,或在家有道之士。 经、律典籍中,常称吠舍种之富豪为居士,如《中阿含》卷一《水喻经》、《长阿含》卷二十二《世本缘品》、《大品般若经》卷一、《放光般若经》卷一等所载。 而《大智度论》卷九十八等,则称居家有道之士为居士。 佛教中之居士常与古来所称之长者混同,如慧远之《维摩义记》卷一末(大三八·四四一中):“居士有二,一广积资产,居财之士名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为居士。 ”后者即为佛教中之居士。 如印度之维摩、贤护等常修佛道之在家菩萨,及我国梁代傅大士、北魏刘谦之、唐代李通玄等能通佛道之在家者。 今则泛指在家修道之男子为居士,亦有称女在家修道之女子为居士者。 所以,佛经中的“迦罗越”,即是我们常说的居士。 经典之中,提及“迦罗越子”的地方,非常明显就是“迦罗越之子”。 如西晋·支法度译《佛说逝童子经》中说:闻如是。 一时佛在罗阅祗耆阇崛山中,平旦从诸比丘,被袈裟持应器入城分卫。 佛行向富迦罗越门,富迦罗越有子,年十六,名曰逝,时在第三门内,遥见佛来,(后略)佛说是决已,迦罗越子逝、天帝释,及诸比丘,闻经欢喜,皆前为佛作礼而去。 此经中明确说富迦罗越有一个儿子,年仅十六,叫“逝”。 经之最后,称“逝”为“迦罗越子”,可见“逝”就是迦罗越(居士)的儿子。 所以,《无量寿经》后汉译本和吴译本的“长者迦罗越子”,就是长者、居士子,即长者和居士的儿子。 因居士也有长者之意,故有时候仅称长者子。 子,据《汉语大字典》解说,依据《说文解字》分析,本义即为幼儿。 《汉语大字典》“子”字条下,共列举37个义项,而第一条就是:“古代指儿、女;现在专指儿子。 ”可见,子释作“儿”,乃最常见的用法。 老子、孔子等的子,乃是古代对男子的通称。 《玉篇·子部》:“子,男子之通称也。 ”古人用子的时候,有尊敬的意思,如《谷梁传·宣公十年》:“其曰‘子\’,尊之也。 ”此义项《汉语大字典》列为第11条。 表面看来,将长者子理解成对长者的尊称,举孔子等例证之,颇为合理。 不过,长者原本就是尊称,《汉语大词典》列举长者有5义:1。 年纪大或辈分高的人。 2。 指显贵的人。 3。 指德高望重的人。 4。 指豪侠。 5。 旧时对男子的尊称。 《佛光大词典》则称:“长者,为家主、居士之意。 一般则通称富豪或年高德劭者为长者,如《杂阿含经》卷五所载,那拘罗长者已一二○岁,年耆而根熟。 ”可见,无论中、印,长者都是指耆年有德之人。 但是,既然长者已是尊称,再加个表示尊敬的“子”,就如头上安头,显得不伦不类,似乎古代译经的大德,不至于如此弱智。 其实,讥讽别人不学,起码自己也该下点查证的功夫。 当然,如果自己觉得自己已经是“无学”了,则可以例外。 要解决夏会本的这个疑点,其实不难。 唯一的办法,就是查考佛经中有没有将“子”用作“尊称”的例子。 二、长者、长者子并举之例证经过研究,我们发现,除了单独用长者或者长者子之外,佛经中比较常见的例子,就是将长者与长者子并举。 如后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的《长阿含经》卷第十一“善生经”中说:善生,若长者、长者子解知四结行,不于四处而为恶行,复知六损财业,是为,善生,于四处得离,供养六方。 今善后善,今世根基,后世根基。 于现法中,智者所誉。 获世一果,身坏命终,生天、善处。 善生,当知饮酒有六失:一者失财。 二者生病。 三者斗诤。 四者恶名流布。 五者恚怒暴生。 六者智慧日损。 善生,若彼长者、长者子饮酒不已,其家产业日日损减。 善生,博戏有六失。 云何为六:一者财产日耗。 二者虽胜生怨。 三者智者所责。 四者人不敬信。 五者为人疏外。 六者生盗窃心。 善生,是为博戏六失。 若长者、长者子博戏不已,其家产业日日损减。 放荡有六失:一者不自护身。 二者不护财货。 三者不护子孙。 四者常自惊惧。 五者诸苦恶法常自缠身。 六者喜生虚妄。 是为放荡六失。 若长者、长者子放荡不已,其家财产日日损减。 在佛经中,有时也作“长者或长者子”。 如梁·僧伽婆罗译《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说:迦叶,譬如长者或长者子,已失一大宝珠,价直亿万两金,大生忧恼。 今更还得,生大欢喜,忧恼悉灭。 如是迦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于未来世闻此最深般若波罗蜜经,与般若相应,闻已生喜,心得安乐,无复忧恼,亦复如是。 有时候还作“长者及长者子”。 如西晋·竺法护译《佛说阿惟越致遮经》卷下“叹法师品第十六”说:譬如长者及长者子,财富无数,独处藏宝,行到他国。 另外,还有“长者若长者子”的例子。 若,乃是连词,就是“和”、“及”的意思。 如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第十“如来性品第四之七”中说:善男子,譬如长者若长者子,多畜乳牛,有种种色,常令一人守护将养。 是人有时为祠祀故,尽构诸牛,着一器中。 见其乳色,同一白色,寻便惊怪:牛色各异,其乳云何皆同一色? 从上面所举的几个典型例证可以清楚看出,长者与长者子是一个并列的概念,长者子就是长者的儿子,并不是对长者的尊称。 当然,这些例子都是泛指长者和长者的儿子,在佛经中,也有同时具体称呼某某长者和某某长者子的情况。 如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六“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四,举出“频婆娑罗王、郁伽长者、须达多长者、释摩男、贫须达多、鼠狼长者子、名称长者、具足长者、师子将军、优波离长者、刀长者”等优婆塞,其中须达多长者即是给孤独长者,他在皈依佛陀后,曾建造祗园精舍供养佛陀,可谓“长者中尊”。 如果长者子是对长者的尊称,他可以说是最有资格了。 可这些人中,只有一位“鼠狼长者子”被称为长者子,显然长者子并无尊称的意思在内。 三、长者子的年龄问题前面我们解释过,中、印所称长者,都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年高德劭,如那拘罗长者已一二○岁。 可是,我们却发现,佛经中出现长者子的时候,所指多半是年轻人,最小的连婴儿都可以称长者子。 显然长者子不是什么尊称。 (一)是婴儿的长者子。 在东晋·竺难提译的《大宝积经》卷第一百八“大乘方便会”第三十八之三中,讲到父母慈爱,给还是婴儿的长者子找来乳母,哺乳他长大的事情:善男子,譬如长者子、若居士子,父母爱念,与其乳母。 时此乳母,无有病痛,为婴儿故,自服苦药,欲令乳得清净。 善男子,如来亦复如是,是一切世界之父。 为教化不知业报众生故,如来无病,而为众生示现作病:以是业故,得如是报。 以此业故,得如是报。 众生闻已心生惊畏,除诸恶业不作恶缘。 (二)是小儿的长者子在《佛说放钵经》中,讲了一个长者子惟摩罗波因吃石蜜饼而亲近沙门,最后得供养佛陀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一个小孩子:有一乳母抱长者子字惟摩罗波休,息沙门持钵便下。 乳母抱趣沙门所,沙门以石蜜饼授与小儿,小儿啖之大美,便随沙门去。 (三)五六岁的长者子在北魏·吉迦夜共昙曜译《杂宝藏经》卷第四“长者子见佛求长命缘”中记载,佛为一个仅五六岁的长者子教授以谦忍恭敬得长寿的故事:昔佛在世,于一长者子,年五六岁。 相师占之,福德具足,唯有短寿命。 将至外道六师所,望求长寿,嗔彼六师,都无有能与长寿法。 将至佛所,白佛言:此子短寿,唯愿世尊,与其长寿。 佛言:无有是法,能与长寿。 重白佛言:愿示方便。 佛时教言:汝到城门下,见人出者,为之作礼,入者亦礼。 时有一鬼神,化作婆罗门身,欲来入城。 小儿向礼,鬼咒愿言:使汝长寿。 此鬼乃是杀小儿鬼,但鬼神之法,不得二语。 以许长寿,更不得杀。 以其如是谦忍恭敬,得延寿命。 (四)七岁的长者子在吴·支谦译《佛说义足经》卷上之“老少俱死经”第六中,记载一个七岁即早夭的长者子:城中时有一梵志死,寿年百二十死。 复有一长者子,年七岁亦死。 两家俱送丧,皆持五彩幡,诸女弱皆被发,亲属啼哭悲泪。 (五)渐渐长大后娶媳妇的长者子:在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三之“增上品”第三十一中记载,有一位天子命终,生于舍卫城大长者家:我尔时,以天眼观见天子,而命终生舍卫城中大长者家。 经八、九月,便生男儿,端正无双,如桃华色。 是时,长者子渐渐长大,父母便求妇处。 取妇未久,便复命终。 生大海中,作龙蛇形。 从前面所举的五个典型例子来看,这里所说的长者子,最小的尚需要乳母哺乳,大的也不过年至娶妻,可见都是很年轻的人。 别的且不论,对一个小婴儿用所谓的“长者子”这个“尊称”,是因为他怎么样的年高德劭? 这样的解释显然是不合适的。 四、从经典看长者子就是长者的儿子在佛经中,有很多地方提到长者及长者子的时候,明确指明,某某长者,某某长者之子(长者子),这可以说是对我们论点最为直接的证明。 (一)吴·支谦译《撰集百缘经》卷第三“化生王子成辟支佛缘”:乃往过去无量世中,波罗奈国,有佛出世,号曰迦罗迦孙陀。 于彼法中,有一长者,财宝无量,不可称计。 其父崩亡,子与其母,各自分居。 时长者子,甚好色欲,见一淫女,甚适其恶。 以金百两,方听一宿。 渐经多年,财物荡尽,更无所与,遮不听宿。 按:此处长者已经去世,仅留长者子与其母,而长者子沉溺女色,败坏家财。 (二)姚秦·鸠摩罗什译《大宝积经》卷第七十七“富楼那会”第十七、“多闻品”第二:尔时阎浮提中有一大城名为安乐,中有长者名为阇匿,有一子名摩诃耐摩陀。 是长者子在空闲处,有一天来,为说偈言:“汝当勤求法,求已正思惟。 功德王如来,已记汝作佛。 ”富楼那,天说偈已,忽然不现。 时长者子,即诣父所,头面礼足,作如是言:我欲出家,于一切功德光明王佛法中,修习梵行。 尔时阇匿长者,以偈答曰:我家多财宝,金银无有量。 阎浮提所无,我家悉具有。 我所求财宝,为子受欲乐。 云何行出家,为世所轻贱。 尔时长者子,偈答父言:我乐常求法,求已正思惟。 不乐受富乐,当为世作佛。 不须家业宝,我欲求少欲。 所出之法财,今当行出家。 诸佛出世难,佛说法亦难。 我今值佛法,云何当舍离。 按:此处长者名阇匿,长者子名名摩诃耐摩陀。 长者子因天人劝请而求出家,出家后被称为摩陀比丘。 (三)北凉·昙无谶译《大方广三戒经》卷中:迦叶,犹如长者多财封禄,是长者子,所见诸物,起父财想。 初始见时,此是我物。 后持此物,随所至处,处处藏举。 如是迦叶,尔时比丘闻,是等经作是念言:此是如来软妙梵音之所演说。 复有比丘,闻是法已,而起诽谤。 是持法比丘作如是言:此是佛说最为真实,少于伴侣是人劣弱,居处不恶日处藏举。 迦叶,我后世护法城者甚为极少,我持是等委付弥勒,为其伴侣,是等当修行于大舍。 按:此处乃泛指,但是明确指明长者子于财物,作乃是其父所有之想。 (四)宋·施护译《佛说给孤长者女得度因缘经》卷上说:复次,去此舍卫国一百六十由旬,有一大城名曰福增。 彼有长者,名谟尸罗,亦具大福德。 妻子奴婢,眷属炽盛。 富饶自在,广积财宝,其数无量,与毗沙门天王等无有异。 而彼长者有一童子名曰牛授,上色端严殊妙无比,人所瞻者无不爱乐。 然其长者及长者子俱事外道,于诸外道深生敬信,即不能知有佛世尊最上最胜,世尊所有最上法门亦复不闻,神通变化殊胜事业昔所未见。 按:此处长者名谟尸罗,长者子名牛授,二人都信奉外道。 从上面所举的几个例子来看,都是极为明确将长者子理解成长者的儿子的,而绝对没有任何用长者子作为对长者的尊称的用法。 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在佛经中,长者子就是长者的儿子,而不是什么对长者的尊称。 想用尊称这样的曲解,来使错会的经文蒙混过关,是根本行不通的。 五、阿阇世王太子和五百长者子在佛经里面,经常有提到五百长者子的。 他们显然是大富人家贵公子的团体,往往游乐、学习甚至生活在一起。 《佛说菩萨本行》经卷上:佛告阿难:尔时贫人者,今我身是。 五百长者子,今此弥勒五百菩萨是。 我以精进勇猛之故,超诸菩萨所作功德,而先成佛。 精进勤修,不可不逮也,菩萨布施如是。 而且,同样作为年轻人,他们也往往和王子在一起游学。 如姚秦·竺佛念译《出曜经》卷第七说:昔佛在摩竭国界甘梨园石室窟中,是时众多比丘,到时着衣持钵,入罗阅只城乞食。 见诸王子及长者子数十之众,共学射御,筈筈相拄,无空漏者。 阿阇世王太子的情况,讲习会集本的人,往往语焉不详,包括号称详瞻的黄念祖所著之《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其实,阿阇世王太子,也是佛经中的一位著名人物。 据西晋·法炬译《阿阇世王授决经》记载:“阿阇世王太子,名旃陀和利”。 他的名字,也作“刷护”或者“和休”。 当然,拥护会集本的人,也可以将“五百长者迦罗越子”曲解成“五百位长者和迦罗越子”,也就是说,有五百位长者和若干迦罗越子。 这样虽然也有漏洞,因为删去了迦罗越子,经义不大完整。 不过,随便删节佛说,原本就是夏莲居会集时候的家常便饭,这里也顾不得许多了。 这样一解释,起码能使长者坐实了吧。 可惜的是,《无量寿经》后汉译本和吴译本中,阿阇世王太子与五百长者子持金华盖供养佛,得佛授记的事情,也见于西晋·竺法护译《佛说太子刷护经》:佛在罗阅祗耆阇崛山中时,与千二百比丘,菩萨万二千人,优婆塞优婆夷,诸天王梵释,及无央数人民鬼神龙皆来俱会。 阿阇世王太子,名为刷护,从国中与群臣长者子五百人,各持黄金华盖,出罗阅国相随出至佛所。 持黄金华盖上佛已,却叉手持,头面着地,为佛作礼讫竟,皆叉手住。 ……佛告弥勒菩萨言:听我说之。 太子刷护菩萨及长者子,前世皆供养百八亿佛,皆行菩萨道。 乃前世提和迦罗佛时,是五百人皆是佛弟子,是我所教,后世悉当共会。 六亿佛却后一劫,摩诃波罗会一劫中,五百人前后作佛,皆同一名若那伎头陀耶。 后作佛时,当如阿弥陀佛其国,亦当如阿弥陀时等无异。 国中菩萨往来者飞行者,皆如阿弥陀佛国。 若有人民闻是经信喜者,皆当生阿弥陀国。 佛说是已,太子刷护及五百长者子,诸比丘僧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天人民鬼神龙,皆大欢喜,前为佛作礼而去。 可见此经的内容,与《无量寿经》后汉译本和吴译本完全一致。 明明白白地说明,就是阿阇世王太子和群臣“长者子五百人”,与五百大长者毫无关系,连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不肯给夏莲居! 只是在《无量寿经》中,没有详细载明阿阇世王太子向佛所请问的二十七种法之因缘(如端正、三十二相、三业净、家中和顺、天耳、忆知宿命、预治佛国、光明遍照十方等)。 此经之异译本,有失译人之《佛说太子和休经》,内容与此经完全一致。 从经中我们可以肯定的知道,阿阇世王太子就是太子,不是什么王子。 将王太子省略作王子,乃是非常不恰当的作法。 要知道,在过去,“废储”,可是了不得的大事。 弄不好会引起宫廷政变。 而现在,凭夏莲居大笔一挥,就取消了人家继承王位的资格,不知道有没有同他父亲阿阇世王商量过? !其次,五百长者子就是五百长者子,不是什么大长者。 将儿子的事情胡扯到老子头上,只能说夏莲居连最基本的经典的意思都没有读懂。 这样的水平,真不知道当年“学儒、学佛”是怎么学的! 综而言之,我们可以肯定地说,长者子在佛经中,就是“长者的儿子”的意思。 夏莲居将长者子会集成大长者,乃是对经典的篡改。 而黄念祖对此问题的回避,某法师对此问题的曲解,暴露的还是依人不依法的心态。 夏莲居现在已经支离破碎的所谓“权威”的光环,象一面镜子,映照出的形形色色的脸谱,正好可供我们对照反省。 而这么一个连文字都错掉的会集本,居然还被黄念祖叫嚷乃是最后百年“独留”之本,而古代译师并无错误、仅仅是翻译不够顺畅的本子却要在一派喧嚣声中黯然退场,其中的因缘,是何等的不可思议啊! 2002年11月12日晚于写于无锡净慧寺时正应请开讲《普门品》 发布时间:2025-03-28 11:32:23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27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