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印光大师:《灵岩遗旨》壹、悲化有情【11】 内容: 印光法师《灵岩遗旨》壹、悲化有情二、老实念佛(三)选择念佛1. 弘誓强缘(1)弥陀本愿大悲本愿无一简择四十八愿度众生,逆恶归心也来迎。 非是混滥无简择,怜彼是佛尚未成。 (续编下. 颂赞/ 阿弥陀佛像赞)若我成佛称名皆往阿弥陀佛,于往劫中,发四十八种大愿。 有一愿云:「若有众生,称我名号,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知:佛念众生,如母忆子。 众生若能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如子忆母。 自然上契佛心,感应道交。 现生蒙佛加被,业障消灭,诸缘顺适;临终蒙佛接引,带业往生极乐世界。 从兹入圣超凡,了生脱死。 较彼仗自力修戒定慧,直至惑业净尽,方了生死者,其难易奚啻天渊之别。 (增广下. 岳步云为亲所设佛堂说)阿弥陀佛,于往劫中,发四十八愿,度脱众生。 有一愿云:「若有众生,闻我名号,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誓愿度生,若众生不求接引,佛亦无可奈何。 倘志心称名,誓求出离娑婆者,无一不蒙垂慈摄受也。 阿弥陀佛有大势力,能拔娑婆无底厕坑不赦牢狱之人,直下出离其中,悉皆安置于极乐本有家乡,令其「入佛境界,同佛受用」也。 (增广上. 与陈锡周居士书)万修万去的实非谬阿弥陀佛,大慈大悲,有四十八愿,愿愿度生。 不但上善称名,可以向往。 即五逆十恶,苟能起大惭愧,发露忏悔,无论一念十念,佛亦必摄受之。 时雨润物,万物无不沾益;大海纳川,百川悉足汇归。 万修万去,的实非谬。 (三编下. 上海法藏寺念佛开示)佛愿弘深等视众生净土一法,乃如来一代时教最玄最妙、至圆至顿之法门〔一法具一切法,名圆。 即生修即生证,名顿。〕。 博地凡夫,亦能入此法中;等觉菩萨,不能出此法外。 实上圣下凡,速成佛道之一条快捷方式;诸佛诸祖,普度众生之一只慈航。 于此不生信心,或信不真切,便是业深障重,不合了生脱死,超凡入圣。 永世永劫,在此世界,常轮六道,无有出期。 纵得人天,为时甚少,如客邸寄居。 一堕三途,则其时甚长,如安住家乡。 每一思及,衣毛皆竖,不惜苦口,恳告同人。 今为阁下引一明证,庶可策发信愿之心,而鼓励宏赞之力耳。 此之法门,惟《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经》专说。 其余一切大乘经中,无不发明此事。 其它勿论,《华严》一经,乃佛初成道,为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直说界外大法,不与凡夫二乘所共。 末后〈入法界品〉,善财童子〔童子,乃断惑证真、破无明复本性之美称,非如塑像作小孩子为童子也。 文殊菩萨,《华严》有处亦称文殊童子,余经亦有作此称者。〕,受文殊教,遍参知识。 初见德云,即闻念佛法门,遂证初住。 从此随参随证,至五十三普贤菩萨所,普贤以威神加被,令善财所证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是名等觉菩萨〕。 然后普贤令善财,与华藏海众,一切诸大菩萨,发十大愿王。 以此十大愿王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 又《观无量寿佛经》下品下生章云:「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 五逆十恶,具诸不善。 如此愚人,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 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称佛名。 满十声已,灭罪往生。」《龙舒净土文》中张善和、张钟馗等,即是其人。 上之则文殊普贤,久成佛道之大菩萨;下之则五逆十恶,将堕地狱之恶众生,皆承弥陀接引之力,皆为净土所摄之机。 可见法门广大,了无弃物。 佛愿宏深,等视众生。 吾尝有联云:舍西方快捷方式,九界众生,上何以圆成佛道。 离净土法门,十方诸佛,下不能普利群萌。 阁下当发大勇猛,发大精进,担荷此法。 取古人宏扬净土之逗机言论,为乡里倡。 居尘不染,即俗修真,方合融脱命名之义。 盖融脱者,乃和光而不同其尘之谓也。 鄙见如此,不知阁下以为何如。 祈自裁度。 (增广上. 与谢融脱居士书)慈悲誓愿正为凡夫佛之慈悲誓愿,正为未断惑者无由了生死,特设此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一特别法门。 俾凡有心者能修,凡具信愿念佛者皆能生。 此我释迦弥陀普度众生之大慈悲心,思之当为感极涕零。 尚何暇胡思乱想,依自己种种知见为难也。 (三编上. 覆恒惭法师书一)(2)净土三经 欲知念佛须看三经生死大海,非念佛无由得度。 欲知念佛之所以然,不看净土经论,何由而知? 固当日诵《阿弥陀经》,常看《无量寿经》及《观无量寿佛经》,此名净土三经。 读此,则知弥陀之誓愿宏深、净土之境缘殊胜、行人之往生行相。 此外,最亲切开示念佛方法,有《楞严经》第五卷末后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又有《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读此,知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乃《华严》一生成佛之末后一着,实十方三世诸佛「因中自利、果上利他」之最胜方便也。 彼妄谓净土法门,为权渐小乘者,皆毁谤《华严》,及谤佛谤法谤僧之极重罪人也。 (增广上. 覆包右武居士书二)不阅经论信愿何生居士既深信念佛,若未参承净业知识,又不广阅净土经论,则真信切愿,从何而生? 纵能执持名号,只因不求出离,便成人天因果,受享痴福。 因福造业,仍沉恶道。 倘再路头不真,涉入邪见,则善因反招恶果。 人天福报,亦不可得。 阿鼻极苦,长劫难出。 譬如入海,既无导师,又乏指南。 漂流于狂波巨浪之中,茫茫不知所趣。 纵能撑篙摇橹,岂能免于沉溺。 光少乏问学,长无所知。 惟于净土一法,颇切向往。 感子之诚,今将净土经论之最切要者略开一二,一一标其大意。 若能归而求之,则心领神会,自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不自知者,远胜愚之喋喋也。 (增广上. 与福建刘廷诚居士书)净土三经专明其致窃惟净土之为教也,肇始于弥陀导师,演畅于释迦世尊。 十方诸佛,出广长舌以赞扬。 两土圣贤,发金刚心而流布。 总而论之,一代时教,百千法门,无非令人由文字般若而起观照般若,由观照般若而证实相般若。 既证实相般若,则心净土净,情空境空。 如一月普印于千江,若万籁咸鸣于一风。 光明寿命,横遍竖穷,直与弥陀世尊,同一广大悠久。 如是则何经非净土之经,何行非净土之行? 约而言之,惟净土三经,专明其致。 大启愿轮,深明缘起,其惟《无量寿经》。 专阐观法,兼示生因,其惟《十六观经》。 如上二经,法门广大,谛理精微。 末世钝根,诚难得益。 求其文简义丰,词约理富;三根普被,九界同遵;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笃修一行,圆成万德;顿令因心,即契果觉者,其惟《佛说阿弥陀经》欤! 良由一闻依正庄严,上善俱会,则真信生而切愿发,有若决江河而莫御之势焉。 从兹拳拳服膺,执持万德洪名;念兹在兹,以至一心不乱。 能如是,则现生已预圣流,临终随佛往生;开佛知见,同佛受用。 是知:持名一法,括囊万行;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因该果海,果彻因源。 诚可谓归元之快捷方式,入道之要门。 古德谓:「余门学道,如蚁子上于高山。 念佛往生,似风帆扬于顺水。」良有以也。 (增广下. 重刻佛说阿弥陀经序代撰)念佛求生净土一法,乃十方诸佛普度众生之要道,九界众生速证佛果之妙门。 诸大乘经,皆启斯要。 净土三经,专明其致。 世多习矣不察,视为浅近。 谓不若教海之宏深,禅宗之直捷。 每扬宗教而抑净土,尚自力而恶佛加。 当仁固让,见义不为。 致如来彻底悲心,郁而不畅;众生出苦快捷方式,塞而罔通。 今不避罪责,略引证据。 冀见闻随喜,同生莲邦。 如来初成正觉,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演大《华严》。 及至〈入法界品〉,善财以十信满心,受文殊教,遍参知识。 初见德云,一闻念佛法门,即证初住。 从兹随参随证。 及五十三至普贤所,普贤以威神加被,实时善财所证,与普贤等,与诸佛等。 普贤乃为说十大愿王,劝进善财,并华藏海众,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而《观经》五逆十恶,地狱相现,十称佛名,即得往生。 夫法身大士,悉愿往生;阿鼻罪人,尚预末品。 法门之宏深直捷,孰有过于此者? 诚可谓教海之南针,禅宗之北极。 一切诸法,无不从此法界流。 河沙妙义,无不还归此法界。 以故西天文殊、普贤、马鸣、龙树,东土远公、智者、善导、永明,或发愿而说经,〔文殊有发愿经,普贤说行愿品〕。 或注经而造论,莫不以此法门,自行化他,普利含识。 而古人欲令举世咸修,故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 以其言约而义丰,行简而效速。 宏法大士,注疏赞扬。 自古及今,多不胜数。 于中求其至广大精微者,莫过于莲池之《疏钞》。 极直捷要妙者,莫过于蕅益之《要解》。 幽溪法师,握台宗谛观不二之印,着略解圆融中道之钞,理高深而初机可入,文畅达而久修咸钦。 奈流通既久,错讹甚多。 因校订重刻,俾复旧观。 《弥陀》一经,得此三疏,法无不备,机无不收。 随研一种,亦可知其指归。 遍阅三书,方堪彻其阃奥。 自此圆发三心,执持圣号。 期出五浊之恶世,冀证四德之玄猷。 如是则临命终时,定蒙弥陀接引,圣众偕迎。 托质莲胎,离险道以安居宝所。 闻法受记,由同居而顿证寂光。 撩起便行,阿谁无分。 书此愚忱,敢告同人。 (增广下. 重刻弥陀略解圆中钞劝持序)文有详略理无二致净土法门,其大无外。 全事即理,全修即性。 行极平常,益极殊胜。 良由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赅果海,果彻因源。 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 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 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 逆恶罪人,亦可预入其中。 统摄律、教、禅、密之宗,贯通权、实、顿、渐之教。 于一代时教中,独为特别法门,其修证因果,不得以通途教义相绳。 古今多有深入经藏,彻悟自心,于此法门,不生信向者,以死执仗自力通途之教义,论仗佛力特别之因果之所致也。 使知此义,则其信向修持之心,佛也不能阻止矣。 以此法门,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 故得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并阐,万论均宣也。 溯此法之发起,实在于《华严》末会。 善财遍参知识,至普贤菩萨所,蒙普贤威神加被,所证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是为等觉菩萨。 普贤乃为称赞如来胜妙功德,劝进善财,及华藏海众,同以十大愿王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 以华藏海众,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已遍游尘剎佛国。 其弥陀誓愿、极乐境缘、往生因果,一一悉知,故不须说。 然《华严》会上,绝无凡夫二乘,及权位菩萨。 故虽大弘此法,而凡小莫由禀承。 乃于方等会上,普为一切人天凡圣,说《无量寿经》,发明弥陀往昔因行果德,极乐境缘种种胜妙,行人修证品位因果。 此经乃说《华严》末后归宗之一着,说时虽在方等,教义实属《华严》。 《华严》惟局法身大士,此经遍摄九界圣凡。 即以《华严》论,尚属特别,况余时乎? 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末法众生,无一能了生死者。 佛以大慈,深恐众生不便受持,故又说《阿弥陀经》,庶可日常读诵。 又说《观无量寿佛经》,令诸行人,西方依正庄严,常在心目之间。 此三经,文有详略,理无二致。 末法学人,如其智力充足,不妨圆修万行,回向往生。 否则固当专修净业,以期仗佛慈力,横超三界,直登九莲也。 (续编下. 无量寿经颂序〔民二十五年〕)互摄互融同主称名《无量寿》、《观经》、《弥陀》,虽文相不同,而义意则互融耳。 佛为九法界众生说,吾人何可不自量,而专主于最胜者观乎? 丈六八尺,佛已为我辈说过矣。 下品将堕地狱之前,大开持名之法,是《观经》仍以持名为最要之行。 《无量寿》,详说佛誓,及与净相,是为依小本修者之要诀。 由有此二经,则知小本之文,但撮要耳。 是知虽依小本,不得以二本作不关紧要而忽之。 至于修时,果真至诚,于一瞻一礼一称名,皆可消无量罪,增无量福,非一定须作么修方可耳。 (续编上. 覆济善大师书)大经五译康本为准《无量寿经》有五译:初译于后汉月支支娄迦谶,三卷,文繁,名《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次译于吴月支支谦,有二卷,名《佛说阿弥陀经》。 以日诵之经,亦名《佛说阿弥陀经》,故外面加一「大」字以别之。 又有赵宋王龙舒居士,会前二译及第三译,并第五赵宋译,四部取要录之,名《大阿弥陀经》。 当时大兴,后因莲池大师指其有不依经文之失,从此便无人受持者。 大藏内有此经,各流通处均不流通。 有谓另有一种者,即此经也。 第三译,即《佛说无量寿经》二卷,现皆受持此经,即曹魏康僧铠译。 第四,即《大宝积经》第十七〈无量寿如来会〉,此经王龙舒未见过,乃唐菩提流志译。 前有元魏名菩提留支,非唐人,世多将留支讹引之。 第五译,名《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赵宋法贤译。 原本二卷,以宋人以所译经多为荣,故分两卷,于绝不宜分处而分,今刻书本作一卷。 就中〈无量寿如来会〉,文理俱好,而末后劝世之文未录,故皆以康僧铠之《无量寿经》为准则焉。 (三编上. 覆王子立居士书二)大经观经言异义同印公老法师慈鉴:久仰泰斗,恨未亲承。 弟子自出家以来,于净土法门,深生信愿,依而行之,盖已久矣。 近阅佛法与科学之比较研究,吕碧城女士,与王季同居士书,以四十八愿中,有「惟除五逆」之句,而《观无量寿佛经》,又许五逆往生,互相冲突,而退信心。 王季同之答,不甚详尽。 弟子障重多疑,于此亦深生疑惑,且恐他人亦生此疑。 故特上书,伏恳我公慈愍,详为开示。 俾弟子及现未一切众生,除疑生信,无任感谢之至。 再者,四十八愿中,「惟除五逆」下,尚有「诽谤正法」四字,而《观经》无之。 不知因无此四字,不成冲突否? 净土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其利益与普通法门,大不相同。 古今多有依普通法门,论净土法门,由兹自误误人,而又自谓宏法利生者,不胜其多。 其最初错点,在不察佛力与自力之大小难易。 以仗佛力之法门,硬引仗自力之法门,而欲平论,致有此失。 使知佛力不可思议,不能以具缚凡夫修持之力,相为平论,则凡一切疑惑不信之心,化为乌有。 至于《无量寿经》「乃至十念,咸皆摄受。 惟除五逆,诽谤正法」者,此约平时说,非约临终说。 以其既有五逆之极重罪,又加以邪见深重,诽谤正法,谓佛所说超凡入圣,了生脱死,及念佛往生之法,皆是诓骗愚夫愚妇奉彼教之根据,实无其事。 由有此极大罪障,纵或有一念十念之善根,由无极惭愧极信仰之心,故不能往生也。 《观经》下下品,乃约临终阿鼻地狱相现时说。 虽不说诽谤正法,而其既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必不能不谤正法。 若绝无谤法之事,何得弒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乎? 每有作此无谤法,彼有谤法解者,亦极有理。 但既不谤法,何又行三种大逆乎? 是知四十八愿,系约平时说。 《观经》下下品,是约已见地狱至极之苦相说。 其人恐怖不可言宣,一闻佛名,哀求救护,了无余念,惟有求佛救度之念。 虽是乍闻乍念,然已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 故虽十念,或止一念,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 四十八愿,乃约平时说,《观经》下下品,乃约临终说。 由时事不同,故摄否有异。 谓为冲突,则成凿死卯子汉矣。 (续编上. 覆善觉大师书〔民二十九年二月〕)四十八愿中,十念称名,即得往生,惟除五逆,诽谤正法。 此约平时说,以五逆罪大,谤法不信,此种罪障,岂悠悠泛泛之修持所能灭乎? 《观经》五逆十恶,将欲命终,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此不论僧俗男女,但能教彼念佛者,即名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止十声,或不及十声,直下命终,亦得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此之十念,比平常之十念,其猛切有天渊相殊之势,故得往生也。 以地狱极苦所逼,其一闻佛名,乃以全副精神为之称念。 除此念外,绝无他念。 虽非亲证一心不乱,然其心毕竟了无异念。 当此之时,绝无有三心二意、疑信相参之心相,故不言及谤法。 即平素谤法之人,亦必如堕水火以求救援,何暇生疑起谤耶? 《往生论》谓谤法者,决定不生。 以既谤正法,自无正信,何能往生? 此极劝人生正信耳。 若先曾谤法,后知改悔,则得往生。 譬如病愈,即是好人;归降,即是顺民也。 若谓谤法之人,后纵改悔,亦不得往生,便完全失却修持准绳。 与儒教尚不合,况佛以一切众生同具佛性,皆当成佛乎? (三编下. 覆陈薪儒居士书)阿弥陀经文略义丰《阿弥陀经》,乃一切圣凡同修之道,亦决于现生了脱之法。 文虽显略,义极宏深。 古德欲人皆修习,以故列为日课。 ……诸大乘经,皆以实相为体。 所说谛理,了无轩轾。 若论机宜,则于无轩轾中,大有轩轾。 以一切诸经所说法门,皆须自力修习。 以至断惑证真,方有了生死分。 净土三经所说,则博地凡夫,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 兼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虽具惑业,亦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此则一切诸经之所未有,乃如来普令一切若圣若凡,同于现生,得出六道轮回之大法门也。 而《阿弥陀经》,文略义丰,普透群机。 其为利益,穷劫难宣。 以故自佛说此法门以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 千经万论,处处指归。 有缘遇者,祈勿错过,则幸甚。 (三编下. 阿弥陀经白话解释题辞)直下明了大地平沉《大宝积》〈无量寿如来会〉所说,乃说此等堕疑悔者,名为胎生,亦有谓为疑城者,此约障蔽隔碍之义,立胎生疑城之名,以在莲花中五百岁,不见佛闻法,何得死执其字以说义,将谓此等不在九品之数乎? 须知西方无胎生,亦无城郭,乃约不能即出莲苞,及与佛相隔之义,喻取于胎于城。 汝遂执定其词,谓此在莲品之外。 ……佛法本无可说,一死执,则无事生事,便费尽笔墨矣。 总因自己居于疑胎,其为城也,厚逾铁围。 果能直下明了,则大地平沉,铁围了不可得矣。 (增广上. 覆周孟由昆弟书)二尊遣唤悲意甚深自力断惑,现生证道,中下根人,末由成办。 爰有大士,名阿阇世,以大慈悲,欲佛开示仗佛慈力,舍秽取净,普令上中下根,皆得临终往生之不思议奇特大法门。 特示病行,作大逆恶。 囚父禁母,以为发起。 致其母韦提希,请佛降临。 愿离娑婆,愿生净土。 于是世尊放眉间光,遍示诸佛净妙国土。 其母惟愿生极乐国,又请众生得生方法。 因兹如来说此十六依正妙观。 但能依教修行,无一不满所愿。 非但善人如是,即五逆十恶之人,临命终时,地狱相现。 受知识教,称念佛名。 或满十声,或止一声。 亦得蒙佛慈力,带业往生。 诚可谓转凡成圣之大炉韛,畅佛本怀之大法门。 其力用超出一代时教之上。 若如来不开此法,则末法芸芸众生,谁能出离苦海乎? 是知释迦弥陀,乘大愿轮,兴慈运悲,度脱众生。 一则示居秽土,以秽以苦,折伏而发遣。 一则示居净土,以净以乐,摄受而钧陶。 而阿阇世王,交相赞助。 特现恶逆,成就厌离。 殆与两土世尊,砧锤相成,锻淬相济。 一逆一顺,以为末世众生究竟得度之化仪。 其为利益,难尽赞扬。 行于非道,通达佛道。 非久证法身者,孰能为之? 此经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生佛究竟不二为体。 若能于此直下信去,则其人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已是极乐之嘉宾。 ……须知此经,与《阿弥陀》、《无量寿》二经。 乃如来于一代通途教理以外,所立之特别法门。 如阿伽陀药,万病总治。 故无论业之轻重、惑之厚薄,但能信愿念佛,无一不获往生。 如摩尼珠,随意雨宝。 故但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待至业尽情空,心佛双亡时。 则一切法门,河沙妙义,无不融会贯通于自心矣。 净土法门,其妙如是。 其有欲上荐先亡,下济群品,令一切人,不废本分职业,各得现生出离生死轮回者,可不汲汲从事于此法门乎哉! (增广下. 观无量寿佛经石印流通序)(3)六字名号 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莫讶一称超十地,须知六字括三乘。 (续编下. 楹联/ 弥陀)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罄无不尽。 通宗通教之人,方能作真念佛人。 而一无所知、一无所能之人,但止口会说话,亦可为真念佛人。 去此两种,则真不真皆在自己努力,依教与否耳。 (增广上. 覆永嘉某居士书一)即此一名圆摄一切佛名龙舒文,令念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此事当从用工上论,不当从多少上论。 此一句,若单念六字佛号,虽日念十万,念满百年,也不及此一句之数。 然则念六字者,念一生,不及念一句。 而念一句者,纵有信愿,未必即能往生。 念一生,而有信愿者,决定可以往生。 且依诸祖成规,念六字名号,切勿以多少计。 须知: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即此一名,即圆摄十方三世一切佛号,何止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耶? (续编上. 覆陈其昌居士书民二十年)六字义释以示归命之意「南无阿弥陀佛」六字,通是梵语。 「南无」,亦作有「曩谟」者,经中通作「南无」,此翻「恭敬、归命、顶礼」等。 此二字,乃直示「恭敬、归依」之意。 「阿弥陀佛」,此翻「无量寿」,亦翻「无量光」。 谓此佛之寿命光明,悉皆无量。 (三编上. 覆应脱大师书三)谢谢来访! 欢迎经常来上品莲生的空间访问交流请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莲生的空间”,即可进入本空间。 点击(上品莲生的空间 )即可进入 发布时间:2024-11-16 12:46:48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26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