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印光大师:《灵岩法要》肆、彰念佛实益 内容: 《灵岩法要》肆、彰念佛实益一、现世利益重在往生亦有现益念佛所重在往生,念之至极,亦能明心见性。 非念佛于现世了无所益也。 昔明教嵩禅师,日课十万声观音圣号,后于世间经书,悉皆不读而知。 当看《净土十要》、《净土圣贤录》,方可知念佛之妙。 (增广上·复四川谢诚明居士书)一历耳根即种善根一句阿弥陀佛,即佛所证之无上菩提觉道。 吾人若能以此名号自熏,久而久之,即能与佛气分相同。 况此一句,无一人不能念。 即或懒惰懈怠不肯念,闻大家念佛音声,亦有利益。 两两比较,故胜于念经多多矣。 以念佛最极简便。 即不念佛者,闻佛音声,一历耳根,即种善根。 由此一句佛号,灌入八识田中,将来遇缘即发。 设使怨鬼恶病逼迫,念佛便能却之。 (三编下·净业社开示法语)念佛一事,约现生得利益,必须要至诚恳切常念。 若种善根,虽戏顽而念一句,亦于后世定有因此善根而发起修持者。 故古人大建塔庙,欲一切人见之而种善根。 此一句佛,在八识田中永久不灭。 佛在世时,一老人欲投佛出家,五百圣众,观其八万劫来,毫无善根,拒而不纳。 其人在祗园外号哭,佛令召来与之说法,即证道果。 五百圣众,莫明其妙,问佛。 佛言:「此人于无量劫前,因虎逼上树,念一句南无佛,遇我得道,非汝等声闻道眼所能见也。」是知肯念佛固好,不肯念,为彼说,彼听得佛号,亦种善根,听久亦有大功德。 无锡近来念佛者甚多,一人会做素菜,凡打佛七,皆叫他做菜,彼日日听念佛声。 后其子将死,即曰:「我要死了,然不能到好处去,你把你的佛与我,我就到好处去了。」其父云:「我不念佛,哪有佛?」其子曰:「你佛多的很。 你只要说一声,我就好去了。」其人曰:「那随你要多少,拿多少。」其子即死。 自谓素不念佛,何以有佛? 明白人谓:「汝做菜时所住之屋,近念佛处,日日常听大家念佛,故亦有大功德。」此系无心听者,若留心听,功德更大。 念经则无有重文,不能句句听得明白。 即留心听,亦难清楚,况无心乎? 可知念佛之功德殊胜。 (三编上·复张觉明女居士书九)凡有所求皆可如愿今之世道,乃患难之世道。 倘肯至诚念佛,决定冥冥之中,蒙佛加被,令不受危险也。 凡有疾病,或遇凶祸,或求儿女,均宜至诚念佛,决定可以如愿。 (三编下·复周陈慧净居士书)念佛一法,如阿伽陀药。 梵语阿伽陀,华言普生,亦云总治,以普生总治一切病故。 念佛一法,能除八万四千烦恼,亦复如是。 所以念佛法门,包罗万象。 一切诸法,无不从此法界流。 一切诸法,无不还归此法界。 以其为诸法总持,故得无法不备,无机不收也。 佛唯欲众生超凡入圣,了生脱死。 然众生根机不一,心愿各别。 或有众生求福、求寿、求财、求子等,只要心诚求之,有求必应。 此虽是世间法,然接引下根,渐种善根,故亦满愿。 若论佛之本意,唯欲众生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仗佛慈力,临终接引往生西方。 一得往生,便出三界轮回之苦。 从兹渐进,以致成佛,方为念佛究竟实义。 (三编下·净业社开示法语)至诚之极方有感应念佛一事,所求皆得。 为现在椿萱求福寿,为过去祖祢求超升,均无不可。 然须至诚之极,方有感应。 若泛泛悠悠,则其利益,亦是泛泛悠悠。 (三编下·复马宗道居士书一)真能念佛自得福报须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如长寿无病,家门清泰,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 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则所得世间福报,反为下劣。 而心不专一,往生便难决定矣。 (增广上·与陈锡周居士书)念佛根本道理,是要人生信发愿,求生西方,了脱生死。 不可只发求世间富乐,不求生西方。 能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世间灾难,亦可消灭。 非念佛不能消灭灾难也。 (三编上·复宁德晋居士书九(廿一年七月十四日))身心等病无有不治万德洪名常忆念,百般幻病自消除。 (续编下·楹联/如意寮)念佛功德,不但能往生西方,并能消除奇灾横祸。 凡怨业病,医不能治者,若至诚念佛,久之皆得痊愈。 以医者只能医病,不能医业。 唯念佛则身病心病,无有不治也。 (三编下·南京素食同缘社开示法语(丙寅七月))一声佛号即无危险大危险中,一声佛号,即无危险。 可知从前儒者谤佛之自误误人,其罪深且大也。 既一念即蒙加被,则临终之往生,亦可无疑,而固当极力提倡也。 (三编下·复慧衷居士书)只要称念无不蒙益现在时局危险,当令一切人,同念佛及观音圣号,以作预防。 果肯志诚常念,必蒙其加被。 纵大劫难逃,大家同归于尽,念佛之人,当生西方。 或信愿未至真切,亦多生善道。 切不可谓不能免劫,便是白念。 须知今生所受之苦乐,乃前生所作善恶之因所感召。 今生所作之因,又为来生所受善恶果报之因。 以念佛为因,则生西方;以杀、盗、淫为因,则堕三途。 此必定之理事也。 (续编上·复战德克居士书二(民国二十六年))目今时局,危险万分。 战事若发,全国无一安乐处所。 即兵不到之处,土匪之祸,比兵更烈。 当令一切老幼男女,同念「南无阿弥陀佛」,及「南无观世音菩萨」。 除此之外,别无良法。 小灾当可逢凶化吉。 即大家同归于尽,念佛之人,当承佛力,或生西方,或生善道。 切不可谓既不能免死,则念佛便为无益。 不知人之受生为人,皆由前世所作罪福因缘,而为生富贵贫贱之张本。 念佛之人,有信愿,当可往生。 即无信愿,亦不至堕落恶道。 何可不念,以自误误人乎哉? (续编上·复念佛居士书)非但消灾亦免产难念佛之法,于人之「生」与「死」,均有利益。 世独知「临终助念」之益,而不知「临产劝念」之益,致许多母子受无量苦,或致殒命,无可救法。 女人能从小常念佛及观音圣号,后来决无产难之苦。 或一受孕即念,或将产三四月前即念,或临产始念,均得安然而生。 若难产之极,将及殒命,肯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决定立刻即安然而生。 切不可谓此时裸露不净,念之恐有罪过。 须知观音菩萨,大慈大悲,寻声救苦。 譬如儿女堕于水火圊厕之中,呼父母以求救,父母决不以彼衣服不整齐、身体不洁净,而弃之不救。 菩萨救众生之心,深切于世之父母爱儿女之心,奚啻百千万亿恒河沙倍。 是以临产之妇,能朗念菩萨名号者,为极灵极效之最上妙法。 不但无罪过,且令彼母子,同得种大善根。 此义系释迦佛于《药师经》中所说,非不慧杜撰。 凡有念者,无不安然而生。 (续编上·复周伯遒居士书)女人常念佛,则可免产难。 若临产当出声朗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便可安然而生。 即难产之极,人已将死,教令念观音,并照应者及家中诸人,同大声念,无不立刻,安然而生。 当以此话,遍告一切人,则不但无产难之苦,且所生儿女,通皆贤善。 切不可谓裸露不净,念恐得罪。 须知此系无可奈何,非能恭敬洁净,而不肯恭敬洁净者比。 只取心诚,勿计外相。 (三编上·复周善昌居士书一)【注】大师一贯主张「老实念佛,莫换题目」,更有言:一心念佛,成佛有余,况其他乎? 何以处处又劝人念观音菩萨? 甚至有「念佛一万、念观音五千」之说? 尤其是对世间利益如遇难、生产时,无不以念观音是劝。 通观大师《文钞》,自知其良苦用心。 大师于〈复宁德晋居士书〉中言:「一心念佛,无事不办。 而观音慈悲寻声救苦,当此极苦之时,令念观音,校彼令念佛,尤易生信。 以佛之威神,人多不知。 经中于救苦救难之事,绝少发挥。 观音救苦救难之事,则大乘经中屡屡发挥。 如《法华经·普门品》,《楞严经》第二十五观音《耳根圆通章》,《华严经·善财参观音章》,《大悲经》则专说大悲咒及观音救苦之事,《悲华经》说观音因地发愿救苦之事,其他经中说者甚多。 因此因缘,世无不知观音救苦救难者。 当此大劫,令上等人乃上等智识念佛则易。 下等人乃下等智识以经中未曾说及,或不生信,故令念观音也。 汝何可以佛与菩萨果位神通等校量乎?」缘以佛之威神人多不知,故令念观音也,此即大师对「下等人」别开之方便也。 若已知佛之威神功德,已愿往生净土之行人,则不必如此,但一心念佛可也。 观大师云:「弥陀是主,观音是宾。 弥陀如国王,观音如冢宰」,其义自明。 护国息灾共业可转此次法会之目的,为护国息灾,但何以方能达此种目的? 余以为根本方法,在于念佛。 盖杀劫及一切灾难,皆为众生恶业所感。 人人念佛,则此业可转。 如只有少数人念佛,亦可减轻。 念佛法门,虽为求生净土,了脱生死而设,然其消除业障之力,实亦极其巨大也。 ……人人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则天下太平,人民安乐。 然此尚非究竟法,何为究竟法? 是在念佛求生西方,了生脱死。 并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 则国运可转,灾难可消。 盖今日之灾难,皆大家共业所招。 如人人念佛行善,则共业可转,而劫运可消。 如一·二八沪战时,念佛之人家,得灵感者甚多。 彼自己单修,尚得如此灵感,况人人共修者乎? 故知:国难亦可由众人虔恳念佛挽回也。 ……本会是护国息灾法会,余以为但息刀兵水火之灾,尚非究竟,须并息生死烦恼之灾,乃为彻底办法。 吾人昧己法身,断佛慧命,可悲可痛,较之色身被祸,何止重百千万倍。 故必能护持法身慧命,断生死烦恼,方算尽息灾之能事。 (三编下·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念佛之乐真念自知念佛之乐,唯真念佛者自知。 然必须志诚恳切,摄心而念,不可著外境相。 (增广上·复马契西居士书四)虽是平淡必有进益念佛最初之亲切,如贫人乍食美味,不知有多少香美。 及食之久久,亦平常无奇。 但不以此平淡为非,久之必有进益,固不必以此为歉。 (三编下·复郑慧洪居士书四)常念弥陀心地自开念「南无阿弥陀佛」,乃「消除业障,转凡成圣」之妙法。 果能常念,则心地自然开通,知见自归正理,而读书作事,均有巨益。 况今乃患难世道,念之则便可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利益不能尽说。 (续编上·复宁德恒德复居士书(民国二十年))熏无明业识成智慧德相以佛之万德洪名,熏己之无明业识,熏之久久,则即无明业识,成智慧德相。 清凉国师云「凡夫颛蒙念佛,念至其极,即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者,此之谓也。 况以深信切愿感佛,佛以慈悲誓愿摄受,故得感应道交,万修万去矣。 如来之慈,法门之妙,无以复加。 (续编下·婺源翀田佛光分社发隐(民二十年))此间念佛西方莲生祇园始经营,天界之宫殿已现。 佛念才发起,净土之莲花即生。 (增广上·杭州石经山弥陀寺募修葺殿堂寮舍并浚放生池疏)此间发心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七宝池中,即生一朵莲花。 倘精进不退,则其花渐见广大。 待至其人临终,佛与圣众,即执此花,接引往生。 (增广下·汪含章夫人往生记)【注】此明念佛时,即业成时,所谓「平生业成」也。 故念佛人当作得生想,往生非待临终方定,信受念佛之时,即西方莲生之时,即往生决定之时。 如大师所云:「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此义古德多有阐释,法照禅师云: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莲生,但使一生常不退,此花还到此间迎。 蕅益大师云: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妙因妙果,不离一心。 如秤两头,低昂时等。 何俟娑婆报尽,方育珍池! 只今信愿持名,莲萼光荣,金台影现,便非娑婆界内人矣。 极圆极顿,难议难思,唯有大智,方能谛信。 彻悟禅师云:念佛时,即见佛时,即成佛时;求生时,即往生时,即度生时。 三际同时,更无前后。 此理悟之最难,信之最易。 但能直下承当,终必全身受用;可谓参学事毕,所作已办矣! 「平生业成」源于第十八愿,所谓「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昙鸾大师释曰:「言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耳。」可谓弥陀成佛之时,即众生往生决定之时,只要归命念佛,则机感相应,业事成办矣。 现生消业临终来迎但肯生真信,发切愿,称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 决定可以现生消除惑业,增长善根。 临命终时,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实为千生万劫所不易遇之无上大法也。 (三编下·复(慧淑、慧庆)两女居士书)凡家庭中,父母、兄弟、姊妹、妻室、儿女,外而乡党、邻里、亲戚、朋友,皆当为说念佛之利益。 现生则消除灾障,增长福寿;命终则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续编上·复金益平居士书二)回向父母决定往生念佛法门,如如意宝珠,能随人意,雨一切宝。 但能恳切至诚念佛,自然消除罪业,增长善根。 超度先亡,俱生西方。 何不可云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又问当如何修,能令父母往生西方? 汝如此问,太不明理。 念佛之人,每日早晚,尚须以己修持功德,回向四恩三有,并及法界一切众生。 何况父母,而不能令往生西方? 但须恭敬至诚之极,又须发普度一切众生之心。 凡一切有缘之人,皆以此法相劝。 以自己修持之功德,及回向一切众生之功德,及劝人之功德,为父母回向,决定能令父母往生。 然须真实力行,方可。 若泛泛悠悠,非无利益,恐未必即能往生也。 (三编上·复陈莲英女居士书)念佛济孤何可胜数夫古今缁素名人,以诵经念佛济孤者,何可胜数。 徐君未必不闻其事。 《乐邦文类》第四本,五十八九页,临终请僧念佛二次,即获往生。 由此令宗门大老,发心念佛。 可知佛慈广大,有愿必从。 固不计久修暂修,等垂摄受也。 (三编下·复刘观善居士书一)溺人之处,常有人溺,即所谓求替死鬼者。 当于其处,立一木标,上用极厚白洋铁板,刻「南无阿弥陀佛」六字。 字要大,要看得远,要能经久,可息此祸。 以刻此字之人之慈心,感佛之慈光加被,以后决保无有此祸。 即此可见佛慈悲力,不可思议。 (续编上·复崔德振居士书四(民国二十一年))二、当来利益佛法深益当在往生所言深益,不必在境界感通上求,当在往生西方上认定。 (三编上·复陈士牧居士书六(乙丑六月初二))念佛一法,乃佛普度一切众生之最大法门。 若有危险,念之即可逢凶化吉。 无事时念之,则可消灾增福。 然必须要求生西方,方为究竟大利益。 (三编上·复慧明居士书)现世利小往生利大令正既知求僧念佛延生,又当自己常念佛,以求往生。 若止靠人求延生,不知求阿弥陀佛,于自己寿终时,接引往生,则是见小而失大。 倘肯志诚念佛,求生西方,生前殁后,均有不可思议之利益。 昨一女弟子来,为一姓汪女弟子带些食物。 言汪氏前两月,一日初黑,忽来二十余强盗,各持手枪来抢。 其屋楼上下住七家,彼在楼中间。 因将电灯息却,其夫妻跪佛前求。 而佛前之灯,若有一人吹灭。 强盗打门不开,遂不打。 余六家通抢了,唯彼未失一物。 可知念佛之人,平常尚能逢凶化吉。 况临命终时,往生西方之利益,比此大得不可说其形相倍数乎? 当劝彼常念为幸。 (续编上·复刘德护居士书(民国二十年))往生西方胜于得道切不可妄想得道,得神通。 但一心念佛,复以此劝人,则虽不得道,尚可胜于得道。 以往生所得之利益,比得道更大。 (续编上·复杨树枝居士书三(民国二十年))一生西方即入佛境既往生已,惑业苦三,悉皆消灭。 喻如片雪当于大冶洪炉之上,未至而化。 以西方乃佛菩萨境界,凡夫到此,凡念不期断而自断。 (三编下·复周文珊居士书一)既得往生,则惑不期断而自断,德不期证而自证。 譬如洪炉片雪,未至而化。 德人觌面,鄙念全消。 (增广下·绍兴何阆仙家庆图序)一生西方,即入佛境界。 凡心已无,佛慧日开。 较比参禅研教,大彻大悟,深入经藏者,胜过无量无边倍矣。 (三编上·复郁连昌昆季书(民廿九 二月初二))【注】西方净土,弥陀愿力所成,最极清净。 凡是生彼国者,蒙弥陀平等光照,愿力等摄,同入正定之聚,同得虚无之身,光寿无量,所谓「入佛境界,同佛受用」也。 此净土法门不可思议功德也,虽是凡夫,一生净土,则「惑不期断而自断,德不期证而自证」、「凡心已无,佛慧日开」。 天台依自力修行深浅而有四土之判,影响深远,多执此论。 观大师此言,即知极乐净土异于诸佛国土,不可以常途教道而为论说。 若权以四土之论观之,则极乐净土亦如蕅益大师所说:圆净四土,圆受诸乐,非由渐证。 善导大师别判极乐为报土,弥陀为报佛,意更明了。 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弥陀报土,光寿同佛。 凡夫入报,等同佛受,乃此法门横超不可思议之处,亦是极乐净土异于十方佛土之处。 一切法门,无此力用,无此方便。 极乐净土可谓性修圆满、法尔自然之境,如善导大师云:「到彼花开闻妙法,十地愿行自然彰。」极乐净土既是平等一味,受用同佛,何故经言有「声闻、菩萨、天人」之别,乃至三辈九品等? 《大经》云: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颜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 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故知:因顺余方,故言差别;若论实际,则平等一味。 此释迦说法之至极善巧也。 法然上人云:极乐九品非弥陀本愿,四十八愿中所无;此是释尊之巧言也。 若言善人恶人同生一处,恶业之辈易起慢心,故显示品位,而言善人升上品,恶人降下品。 应速往生,以见其实。 净土常有「带业往生」之论,人多曲解其义,以为凡夫会将业带至净土而形成九品之别。 轮回之业何能带于净土,大师云:约在此界,尚未断惑业,名带业。 若生西方,则无业可得,非将业带到西方去。 此可除吾人之疑也。 净土一法,最极难信,一则因其往生极易,二则因其果德至圆。 学修净土,于此极易极速、至顿至圆之法,须多用心,详观三经之文,会通祖师之释,自知其微妙深义。 深达实相直契寂光知佛所知,即持名而深达实相。 住佛所住,生同居而直契寂光。 (三编下·宁波宝庆寺念佛堂置田碑记(代益舟师作))托质莲胎,离险道以安居宝所。 闻法受记,由同居而顿证寂光。 (增广下·重刻弥陀略解圆中钞劝持序)【注】净土法门,善导判弥陀为报佛,极乐为报土。 因相关教典曾一度失传,后来祖师,未睹此义,多借他宗教义判释净土,以四土之判者居多,印光大师亦承有此义。 然观大师此言,则知极乐净土,若以同居土视之,则迥异于通途所说之凡圣同居土,极乐可由同居而顿证寂光,此横超之不可思议也。 《要解》亦有此义,所谓「同居众生,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圆净四土,圆受诸乐,圆见三身,圆证三不退」也。 此义与善导大师「五乘齐入,凡夫入报」思想有潜通之处,净业行人,当特别着眼。 功德智慧究竟现前一得往生,则烦恼恶业,彻底消灭;功德智慧,究竟现前。 (增广上·与徐福贤女士书)莲花化生无有众苦既得往生,则莲花化生,无有生苦。 纯童男相,寿等虚空,身无灾变。 老病死等,名尚不闻,况有其实? 追随圣众,亲侍弥陀。 水鸟树林,皆演法音。 随己根性,由闻而证。 亲尚了不可得,何况有怨? 思衣得衣,思食得食。 楼阁堂舍,皆是七宝所成,不假人力,唯是化作。 则翻娑婆之七苦,以成七乐。 至于身则有大神通,有大威力。 不离当处,便能于一念中,普于十方诸佛世界,作诸佛事,上求下化。 心则有大智慧,有大辩才,于一法中,遍知诸法实相,随机说法,无有错谬。 虽说世谛语言,皆契实相妙理。 无五阴炽盛之苦,享身心寂灭之乐。 故经云:「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也。 (增广上·与陈锡周居士书)极乐世界,无有女人。 女人畜生,生彼世界,皆是童男之相,莲花化生。 一从莲花中出生,皆与极乐世界人一样,不是先小后渐长大。 彼世界人,无有烦恼,无有妄想,无有造业之事。 以仗佛慈力,且极容易生,但以念佛为因。 生后见佛闻法,必定圆成佛道。 十方世界,唯此最为超胜。 一切修持法门,唯此最为易修,而且功德最大。 (三编上·复叶福备居士书一)净土利益非佛莫知极乐世界,乃阿弥陀佛彻证自心本具之佛性,随心所现不思议称性庄严之世界,故其乐无有穷尽之时期。 譬如虚空,宽廓广大,包含一切森罗万象。 世界虽数数成,数数坏,而虚空毕竟无所增减。 汝以世间之乐,难极乐之乐。 极乐之乐,汝未能见。 虚空汝虽未能全见,当天地之间之虚空,汝曾见过改变否? 须知一切众生,皆具佛性,故佛指释迦佛令人念佛求生西方,以仗阿弥陀佛之大慈悲愿力,亦得受用此不生不灭之乐。 以根身则莲花化生,无生老病死之苦;世界则称性功德所现,无成住坏空之变。 虽圣人亦有所不知,况以世间生灭之法疑之乎? (增广上·复冯不疚居士书)净土利益,非佛莫知。 是以《华严》于已证等觉之后,尚复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 《观经》于将堕阿鼻之时,念未十声,即预九品。 诚所谓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无不资始乎此,而归极乎此耳。 普愿同伦,各生正信。 (续编下·重订西方公据序(民十九年))谢谢来访! 欢迎经常来上品莲生的空间访问交流请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莲生的空间”,即可进入本空间。 点击(上品莲生的空间 )即可进入 发布时间:2024-11-16 11:56:24 来源:素食美 链接:https://www.sushimei.com/article/26692.html